不測風雲

https://www.gofundme.com/f/Defending-My-Legal-Right-to-Blow-the-Whistle
正文

【以身試法】在美國- 3:偷梁換柱

(2020-12-06 08:21:07) 下一個

在今天的美國,如果公司全體 600 多名員工、包括除 CEO 和 CFO 之外的所有高管都認為公司欠了員工們錢,並集體要求公司立刻償還,結果會怎樣呢?2000 我恰巧在這樣一家公司任職,最終結果是,公司不但拒絕認錯還錢,而且將我殺雞儆猴,以【抗命】為由【合法解雇】,連失業救濟都拿不到,令我的四口之家立刻陷入經濟困境。

 

當年我在 C-Cube 任職時正直 DVD 鼎盛期,而 C-Cube 是當時 DVD 行業的龍頭老大,之前大陸幾乎所有 VCD 裏的視頻解碼芯片都是 C-Cube 的產品。公司為了集全部精力於正以爆炸速度成長的 DVD 市場,決定將機頂盒部分剝離賣給另一家公司。剩下的【新 C-Cube】 員工人數 600 多,約 為原來的一半,市值也大約減半,需要完成一個舊股換新股的程序。當年矽穀很多公司都發給員工【認股證】,C-Cube 也不例外,因此也同時經過一個舊認股證換【新認股證】的程序。

 

在公司剛剛公布員工新舊認股證【轉換價】計算公式時,我並沒有留意。因為這種事通常是由專業投資公司與 CFO 團隊協同公司運作,其它員工不必操心。不料第二天公司內小道消息便開始瘋傳,說那個公式有問題,新認股證的轉換價被高估了。於是我找到那位聲稱公式有問題的同事,聽他當麵解釋後,覺得他說得好像很有道理。之後我自己私下又反複研讀了公司提供的轉換公式和附加說明,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那個公式偷換了外行人看起來好像一樣、但本質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公司的【市值】和【價值】。

 

一個公司的【市值】=(公司股價 x 公司總股數),通常在多數股票信息網頁都可以立刻看到。一個公司的【價值】相當於要 100% 買斷該公司所需要的全部資金,除了要100%收購所有股票,還要 100% 承擔公司所有債務,相關信息通常顯示在公司資產負債表上。假如一個公司市值 1000 萬,負債 200 萬,你要收購該公司,除了要立刻支付原股東 1000 萬,將來債務到期時還要另外支付 200 萬給債權人,總【價值】 1200 萬。由於公司計算錯誤,【新 C-Cube】 600 多員工累計損失超過 $40M。於是一位老中員工自願請纓,代表所有員工發 Email 給 CFO 和 CEO,要求公司在新股上市前盡快糾正錯誤,公司同意會盡快與負責的投資公司溝通複核。

 

數日後公司在 CEO 辦公室召開了一個講解會,請投資公司直接向包括我在內的員工代表們解釋為什麽轉換公式要用【價值】而不是【市值】。在仔細聽取了投資公司的說明後,員工代表還是一致認為公式有誤,並詳細解釋了為什麽用【市值】才是正確的。

 

【認股證】價值 = 公司【股價】-【認購價】。對一位新員工來說,【認購價】= 就職當日公司【股價】。假設你就職那天公司股價 $100,一年後當你可以行使【認股權】時公司股價升到 $150,如果你用 $100 購入一股然後立刻以 $150 賣出,馬上可以賺到 $50,你的【認股證】價值 = $50。當舊股轉新股後,如果舊公司在將 60% 賣出後,剩下的新公司【市值】將僅為舊公司的 40%。如果總股數不變,每股市價將從 $150 降至 $70。要在新股票中保留你應得的每股 $50【認股證】價值 ,你的新【認購價】應為 $70 - $50 = $20。

 

而公司的錯誤算法是將公司每股平均 $10 的債務先加到 $70 股票【市值】,算出每股平均【價值】為 $80,然後以( $80  - $50) = $30 作為新【認購價】,而不是原本應該的  $20。員工們因此每股損失 $10。投資公司的代表無言以對,承諾回去重新審核後再盡快答複。

 

會後員工代表們都很樂觀,相信這個問題可以輕易解決,但幾天後收到的正式答複,出乎了所有人意料。

 

(待續)

 

許寧 Frank Hui

2020-12-06

美國亞特蘭大 Atlanta US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dzwj 回複 悄悄話 後來c-cube賣給LSI, 我2005 年加入LSI, 很多同事都是從C-Cube 來的。 C-cube 做的解碼芯片很好,就是貴了些,最後都被台灣的mediaTech 擠出了市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