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測風雲

https://www.gofundme.com/f/Defending-My-Legal-Right-to-Blow-the-Whistle
正文

【以身試法】在美國 - 6:有恩不報

(2020-12-12 16:39:01) 下一個

在控告 C-Cube 【報複性解雇】的同時,我也在積極籌備【新舊認股證糾紛】訴訟。該案涉及人數 600 多,平均每人損失金額約為 $6~7 萬,以個人名義起訴不劃算,因為律師費很可能還不止這個數,集團訴訟便成了唯一選擇。

 

集體訴訟的代理律師通常不事先收費,而是在打贏官司之後經法官批準從賠償金中扣除,通常不超過三分之一,打不贏官司不收費。C-Cube 這個案子金額高達 $4000 多萬,估計應該不難找到律師願意代理。在信息發達的今天,關於集體訴訟很多人多少也聽說過,特別是在看過 Julia Roberts 那部電影之後。但在 20 年前知道的人並不多,我也是在 C-Cube 事發前幾個月偶然在財富雜誌看到一篇封麵專題文章,才知道小人物如何通過集體訴訟,也有可能在法庭上戰勝財大氣粗的大公司。

 

以前我一直以為美國人大多正值勇敢,不平則鳴,但當我開始打電話請老美同事和我一起站出來成為集體訴訟代表人時,才發現每個人都畏縮不前,生怕公司打擊報複,【縮頭烏龜】美中無異。更有甚者,一位之前曾大力支持我的公司元老,現在忽然反目成仇,不但拒絕加入訴訟代表行列,還在電話中對我破口大罵,警告我不要挑撥離間,破壞公司正常運作,讓我覺得好像又回到了大陸【文革】時代。

 

我雖然在理論上對集體訴訟略知一二,但真到找律師時,才發現事情遠遠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打開黃頁,律師欄目中各種專業琳琅滿目,包括【雇傭關係】,但唯獨不見【集體訴訟】。於是我隻好先從雇傭關係入手,在谘詢【報複性解雇】案同時也順便詢問集體訴訟事宜。但最後我隻找到 Michael 代理我個人的【報複性解雇】案,在集體訴訟方麵始終摸不到頭緒。在別無選擇之下,我隻好請 Michael 通過行業內的關係網幫我找,他也欣然答應,事成之後他可以拿到 10% 介紹費,何樂不為?

 

在法律程序上,集體訴訟代表人數可以是多人,也可以是一位,並多了一道【認證集體】的程序。律師必須向法官證明所有成員的訴求是相同的,例如 C-Cube  600 多員工都是同一個錯誤【認股價轉換公式】的受害人。因為是通過聯邦法庭,代理律師可以是本地,也可以來自外州,我最後聘請了遠在聖地亞哥的一家律師行。

 

這個案子的多數證據是 Email,事件始末也和我個的【報複性解雇】案是同一個,所以作為唯一代表人的我沒有太多額外的工作量。兩個案子同時進行,持續 4~5 年。我從開始整理證據、撰寫事件說明、電話尋找律師、親自與律師會麵、一次被 C-Cube 取證和一次仲裁,總共用了 100 多小時的業餘時間和2天假期。這些我個人為集體花的時間,事後經法官審核同意,都以合理的時薪率另行受到補償。

 

C-Cube 【認股價轉換公式】糾紛事件對錯雖然一目了然,但從 2000 年事發到 2005 年以庭外仲裁結束,之所以要花 5 年時間,主要是花在法律程序的等待時間上,因為法官通常同時要處理很多案子,每個案件的優先秩序全由法官個人酌情而定,並不是先到先得。這個訴訟最終也是通過庭外仲裁結案的,因為涉及金額龐大,談判從早到晚花了一整天,結束時已經是晚上 8 點多,不像我個人的案子那樣在半天內搞定。最後談妥的總金額,由 C-Cube 交給第三方專業公司托管發放,在法官審批同意後,先從中扣除律師費和給我個人的時間費,然後扣除發放管理費,剩下的金額,再根據過往預估的平均申報率,以每股預定的數額分發給合資格的申報人。

 

在賠償通知信發出不久,我收到了唯一的一個感謝電話,打電話的是一位我並不認識的印度裔年輕工程師。公司上下我認識的其他上百位同事、包括當初最積極的員工代表們,沒有一個在收到補償後對我做出如何表示。他們很多人年資比我久,收到的賠償比我多出數倍甚至十倍以上。20 年後我因為再次為公眾利益出頭被人誣告誹謗罪,在急需籌備律師費而向 C-Cube 老同們事求助時,隻有一位我不認識的印度裔同事捐了$400,估計還是當初打電話感謝我的那一位。另一位比我資深的老美同事隻捐了 $20,剩下的 600 餘位老同事對我的求助置若罔聞,【有恩不報】同樣也不分國界!

 

如果你好奇 C-Cube 為什麽在這麽一個簡單的錯誤上死不讓步,其實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原因很簡單,就是怕夜長夢多,耽誤分拆上市的進程。反正日後時過境遷,無論官司誰輸誰贏都無所謂,$4000 萬數目雖大,但也隻不過是 C-Cube 平時在股市上一天的起落差,不是問題的關鍵。老 CEO 當時已經加入矽穀的一家創投公司,應該比普通人更清楚視頻科技的未來走向,在我們大家還以為 C-Cube DVD 技術如日中天時,他一定已經看到了未來的 Netflix。所以公司高層當時的最佳策略是立即用高壓手段把員工噤聲,乘買家還沒有回過神來盡快完成分拆上市,將生米煮成熟飯。我也是很多年之後,曆經創投合並後才開始有了一點點長遠眼光,包括告誡子女要為【40歲前永久失業】盡早做好準備。這方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我之前寫的【美國優先 】係列。

 

(待續)


 

許寧 Frank Hui

2020-12-12

美國亞特蘭大 Atlanta US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wenxueOp 回複 悄悄話 讚 詳細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