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先生去醫院做了手術。手術的前一天,我倆有點心神不寧。我便做些不用動腦的事,整理書桌抽屜。在角落裏發現一張舊發票,一看忍不住笑出聲來。那是幾年前在上海,去一家眼鏡店替先生配一副看書用的眼鏡,發票上姓名一欄寫著:外國友人。
(社區醫院,網圖)
先生聽說他是 foreign friend,覺得挺有意思,既然他喜歡這個名字,就叫他外國友人吧。這張發票勾起了我們在上海探親度假的美好回憶,緩解了內心的隱隱不安。
其實這是個相當成熟、較為普通的手術,風險不大。主治醫生說,做完手術,住一兩天醫院即可回家。為了保險起見,我們還征求了加大舊金山附屬醫院主任醫生的意見,他詳細回答了我們的問題。本來我倆都沒把這手術太當回事,可是國內朋友告訴我,這樣的手術在上海要住院一個星期,而且病人恢複初期比較痛苦,她公公疼得走路都彎著腰,過了兩三個星期才好。我把道聽途說的告訴外國友人,這讓他有點兒緊張。
醫院讓我們六點以前去辦手續,好在從我家過去,車程才十分鍾。清晨五點四十分出發,天墨墨黑,醫院在彎彎曲曲山間公路的旁邊,虧得路上沒什麽車,我小心翼翼慢慢地開也沒關係。到了醫院,外國友人堅持要我回家。與其在醫院坐立不安,不如回家去睡一覺。手術七點半開始,九點多可以結束,然後需要再等一兩個小時,才會從麻醉中清醒過來,他建議我吃完午飯再去醫院探望。
回到家,哪有心思睡覺?這會兒想到若幹年前有人說過的“幸福感言”,家人不在監獄,不在醫院,就是最大的幸福。千真萬確啊。
不出所料,九點半醫生來電話了,三言兩語講了手術結果,一切順利。在醫院觀察24小時,沒什麽意外的話,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
午休時間,我到了醫院,地下三層可以停300多輛車的停車場都滿了,跟在不少車的後麵轉圈子,轉了有20分鍾,才等到一個車位。疫情以前朋友熟人住院,我也來探望過,那時候停車總有地方,看來現在病人比幾年前多了不少。
醫院大樓門口,有幾個人排隊。疫情厲害的時候,醫院曾禁止家屬陪同探望。近幾個月越來越寬鬆了,剛允許探望的時候還需要疫苗接種卡,現在隻要掃描一下駕照或ID卡的條紋碼,臨時入門證就打印出來了。
這個醫院是當地的“社區醫院”,是由約翰 迪爾 (John Deere) 的孫女創建的。這是一所私營醫院,也是本地最大的非盈利機構。近年來,醫院係統向外擴展,建立了不少門診所,共聘用了三千多名醫護人員和輔助人員。
提起這家醫院,當地居民無不豎起大拇指。醫院設備齊全,醫護人員盡職,提供全方位治療和服務。此外,醫院環境非常好,建在樹林中,建築考究漂亮,猛一看更像是度假村,而不是醫院。
當地有錢人不少,有些充滿愛心的,離世後所有家產全部留給醫院,這塊緊貼“十七英裏”、占地二十多英畝的土地是由著名的環保主義者 Samuel F B Morse 捐贈的。醫院大樓的設計師是耶魯大學建築係教授 Edward D Stone,他設計的建築高雅大氣,風格簡約,富有現代感。他還曾設計了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美國駐印度大使館 (見以下兩張網圖)。據說,本地醫院大樓的設計參照了中國的“風水”,即把自然環境和建築融為一體。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美國駐印度大使館
醫院的大廳四通八達,進門有一個方形的大水池,四周有咖啡館、禮品店、接待櫃台、等候區,以及通往各科室病區的大走廊。水池上方是一個圓頂大天窗,水池裏養著中國人喜愛的錦鯉,有人稱錦鯉為“水中活寶石”,色彩鮮豔。這些魚很大,身長近兩英尺。
因為大廳明亮開闊,一進門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加之醫院的工作人員個個麵帶笑容,見麵就問:你需要幫助嗎?那可是從上到下,包括所有的醫生、護士、護工、勤雜人員和誌願者,給人如沐春風之感。在如此明亮幹淨溫暖的環境裏,焦躁的心情會平靜下來。為此,病人總是給這家醫院最佳評價。
在一位熱心員工的指點下,我找到了外國友人,他的狀況非常好,正跟護士開玩笑,說像是住在度假村。那是一間單人病房,有兩扇朝南的窗子,一屋陽光。窗台比較低,病人躺在床上也能見到室外的風景。藍天豔陽,一片橡樹林,確實有生活在森林中的感覺。窗下是一張長沙發,上麵還放著兩個枕頭,萬一家屬累了,可以躺下休息。不得不感歎如此溫馨周到人性化的設計。
不久午餐送來了,番茄濃湯、西蘭花、燉牛肉、小麵包,外加一塊甜餅幹。外國友人為了手術,停食近20小時了,這會兒胃口很好,吃得精光。
醫護人員進進出出,麵帶微笑,每隔幾分鍾就來探視一下。他們中有白人、非裔、亞裔(來自菲律賓、韓國和印度)、西裔,折射出加州族裔的多元化。無論來自那個族裔,有何種背景,醫護人員都非常專業,且十分友善。下午,外國友人要午睡了,讓我回家。護士也說,病人由我們照顧著呢,你盡管放心。本來就是小手術,我又幫不上一點兒忙,於是便心安理得回家去了。
不由聯想到國內的醫院,我去過六人、四人、雙人和單人病房,環境差多了。最欠缺的是全方位的專業護理,幾乎家家都要請護工,家屬還常常陪通宵。有一次外國友人在舊金山住院,我扶著他去廁所,醫護人員竟特意來感謝我,令我詫異。在他們看來,照顧病人是他們的職責,我的舉手之勞是在幫助他們。這樣的敬業精神不知什麽時候才能在國內樹立起來。
醫院要10點以後家屬才能去探望。第二天上午十點,一進病房,就看見外國友人坐在沙發
上看書,精神煥發,絲毫不像前一天剛動了手術的病人。據他說,吃完早餐後,已經在醫院大樓裏散步了好幾圈,護士都誇他是模範病人。他像小孩一樣,得到了別人表揚樂滋滋的。
我們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了一陣,各自看了會兒書,吃過了午餐,護士送來並詳細講解了出院須知。醫輔人員用輪椅把外國友人推到車門邊,我帶著他回家了。
今天給外國友人看了幾張醫院的照片,包括一張他躺在病床上,身上接著管子的。他竟然決定要跟朋友分享他的“病容”。看來真是把住院當成度假了。
國內許多醫院硬件條件也很不錯了,但就是軟件不行。
祝“外國友人”早日康複!海風姐新周愉快!
我來東京度假,不常過來文學城,見諒!
世上像這樣能給病人和家屬帶來快樂的醫院真是少之又少啊。
好文,笑死,一貫的幽默!外國友人的稱呼好熟悉啊。原創片片真美。祝外國友人早日康複!
“大樓的設計參照了中國的“風水”,即把自然環境和建築融為一體。 ”。這個大廳和院外確實很不錯, 我們這邊真沒有這樣的醫院。 雖然走廊差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