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我的猶太老鄰居從伊斯坦布爾旅遊歸來,給我帶來了色彩鮮豔的卡片。看到那些圖畫不由自主聯想到童年讀物《一千零一夜》。我的地理知識很糟糕,竟把土耳其歸於阿拉伯世界。後來才知道,這樣的錯誤會引起土耳其人的極度反感,就像有人問伊朗人:你們說阿拉伯語吧?
還有更離譜的。有一年,去參加一個學術年會,遇到一名牛仔打扮的大哥,跟周圍人格格不入,引發好奇,一問方才得知他是德州某大學新近入學的碩士生。研究生去參加學術年會主要是為自己進入江湖做準備,在年會上拜拜碼頭,希冀某位老大記住自己,畢業了可以去老大手下混碗飯吃。牛仔大哥很有意思,大聲問我來自何方?答:上海。他說:哦,上海!在印度吧?哈哈哈哈哈哈。
伊斯坦布爾的悠久曆史
畫片上的伊斯坦布爾跟我看到的毫無相似之處。伊斯坦布爾,一座充滿誘惑的城市,橫跨歐亞大陸,連接東西文化,加之自古以來就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船隻、商隊、貨物、人群、氣味、語言,給人提供了視覺、嗅覺、聽覺、感覺的盛宴。
伊斯坦布爾的迷人,還來自於無法一眼看透,其層層疊疊的曆史,從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到今日的伊斯坦布爾,到處都有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留下的痕跡。同時,這又是一座生氣勃勃的城市,街上總是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動感十足。
在此,簡述一下伊斯坦布爾和上述三個帝國有關的時間線(根據AI提供的信息簡寫):
伊斯坦布爾的現代化
這次來,發現跟十多年前相比,伊斯坦布爾有了不少新建築,首先是新機場(2018年落成)。以前我盡量避免在伊斯坦布爾轉機,因為老機場異常擁擠,候機室總是人滿為患,隻有很少的座椅,一座難求,乘客帶著行李小孩稀裏嘩啦坐了一地。現在大不相同了,新機場寬敞摩登,候機區域內滿是名牌店、咖啡屋、禮品店。
要是喜歡觀賞人,尤其是各種各樣的人,伊斯坦布爾機場是最佳地點之一,身著各種服飾、各種膚色的旅客川流不息。這裏是歐洲、亞洲和非洲的航空中轉站。剛過了一群頭戴花頭巾的“斯坦國”農村大媽,又殺來一夥穿著無比鮮豔大花長袍的非洲兄弟,左邊行走著一隊全身黑的穆斯林,右邊又出現了猶如走秀的法蘭西俊男靚女。如此有趣的人流在絕大多數機場是見不到的。譬如北美,基本都是飛行目的地,轉機的話,也是國內旅行居多。
伊斯坦布爾新機場現在除了大巴、計程車和網約車,還通了地鐵M11。地鐵站巨大,可以坐全長30多公裏的地鐵,抵達位於伊斯坦布爾新城區的M11終點站,再轉乘M2或其他交通工具去市中心。地鐵票價單程才1-2美元(根據乘坐距離定價)。下圖是新機場地鐵站附近新蓋的大清真寺。
至於市中心,到處都是大吊車工程車,這兒起高樓,那兒修馬路,不少名勝古跡也被腳手架包圍,令人聯想到二十多年前的上海,基建熱火朝天。不得不讚歎這座千年古城旺盛的生命力,心髒依舊跳動得如此有力。
走馬觀花
因是第三次來伊斯坦布爾,比較缺乏到處打卡的動力。不過,念及我的旅伴是首次來,主要景點上了日程安排,至於小景點,就“腳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吧。
以下的圖片是我們去過並知道叫什麽名字的地方。
1. 地下水宮(Basilica Cistern):曾是城市的地下蓄水池,建於公元後6世紀,為君士坦丁堡和後來的奧斯曼帝國提供生活用水。蓄水池的麵積是9800平方米,內有12行、226根大理石柱,柱高約9米。柱子上有不同風格的雕刻,最著名的景觀是刻有美杜莎(Medusa)頭像的柱基。還有水宮內絢麗的燈光秀。
美杜莎來自希臘神話,曾是美女,但是因為在愛神雅典娜的神殿中和海神波塞冬有私情,雅典娜大怒,把美杜莎變成一頭蛇發、其眼神能將人石化的怪物。所以,各位老迷信要盡量避免直視美杜莎的眼睛,以免變成一塊石頭。
至於地下水宮為什麽有美杜莎的頭像,有兩種假設,一是美杜莎的形象在古代能驅邪避惡,可以保護水宮。二是工匠就地取材,使用了現有的石雕做柱基。且不管究竟出於何種目的,倒立的石雕很奇特,令人遐想萬千。因不知道美杜莎是誰,我還對著她的眼睛端詳了半天,現在不免擔心,說不定哪天就石化了。
2. 大巴紮(Grand Bazaar)是一個巨大的室內集市,覆蓋60多條街道,4000多家商店。大巴紮起始於15世紀奧斯曼帝國時代,當時主要經營珠寶和紡織品,至今仍有許多首飾店和服飾店。據說每天有20-40萬人光顧大巴紮。
3. 奴魯奧斯瑪尼耶清真寺(Nuruosmaniye Camii)位於大巴紮東側入口附近,融合了巴洛克和伊斯蘭建築風格,展現了奧斯曼帝國晚期的建築風格。這座清真寺遠不如藍色清真寺有名,故而相當清淨,其寧靜的氣氛令人享受。
4. 巴耶濟德二世清真寺(Beyazit Mosque)坐落在巴耶濟德廣場。建於16世紀初,其設計靈感源自聖索菲亞大教堂,半穹頂環繞著中央穹頂,內部有優雅精美的大理石柱和瓷磚。
5. 伊斯坦布爾大學也位於巴耶濟德廣場的一邊,校門很壯觀,試圖進校園看看,卻被門衛攔住,校園不對外開放。
6. 蘇丹艾哈邁德廣場(Sultanahmet Square)是伊斯坦布爾老城區的中心,周邊有著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托普塔帕宮和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從早到晚廣場上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7. 古代競技場(Antik Hipodrom)曾是拜占庭帝國的賽馬場,主要用來展覽戰車。競技場上主要的曆史文物包括:(1)來自埃及的塞奧多西方尖碑,已有約3500年曆史;(2)蛇柱:原為希臘祭壇,紀念希臘在波斯戰爭中的勝利,曾經有三條蛇頭支撐金碗,如今僅存蛇身;(3)德國噴泉:由德皇威廉二世1901年贈送給土耳其,象征著兩國親密的關係。噴泉也有實用價值,因位於藍色清真寺外,不少信徒會在噴泉邊洗漱幹淨再進入清真寺。
8. 在伊斯坦布爾老城區,七座山餐廳(Seven Hills Restaurant)相當有名,不少旅遊達人都推薦遊客去餐廳頂樓俯瞰藍色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這家餐廳很慷慨,不用餐的遊客也可以免費登樓觀景拍照。
而我們,竟然在離七座山餐廳半條街的地方發現了一家“景宴中餐”。做的中餐挺地道,價格實惠,服務員非常友好。
更棒的是,餐廳頂樓也能觀景拍照。登上頂樓,隻有我們兩個人,而不遠處的七座山頂樓則是人擠人。以下幾張是在景宴頂樓拍攝的照片。
9. 多爾瑪巴赫切宮(Dolmabahce Palace)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岸邊,建於19世紀中葉。這是伊斯坦布爾最華麗的宮殿,用了14噸黃金裝飾天花板,共有750盞水晶吊燈,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吊燈(重達4.5噸)。此外還收藏了200多幅油畫,珍貴的家具文物等。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奧斯曼帝國的行政中心。宮內不允許照相,但是在宮殿出口處,回頭搶拍了一張。宮殿的外部和花園也很華美(見下圖)。
10. 加拉達塔 (Galata Tower),建於14世紀,從塔上的陽台可以一覽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壯麗景色。塔下狹窄的街道上遍布著酒吧、餐廳、雜貨小店。我們去的時候,陽台上擠得水泄不通,排隊照相花了不少時間。
11. 獨立大街(Istikal Caddesi)是伊斯坦布爾一條充滿活力的步行街,從塔克西姆廣場延伸至加拉達塔附近,全長1.4公裏,是伊斯坦布爾的地標。紅色有軌電車緩緩穿行於街心,街道兩邊分布著19世紀的宮殿、教堂、各國領事館,曾經是豪華和現代的象征。現在,這裏不僅是購物天堂、美食天地,還擁有劇院、畫廊、博物館等。下圖中最後一張攝於2011年,街頭藝人在獨立大街演出。
12. 塔克西姆廣場(Taksim Square)被稱為伊斯坦布爾的心髒,廣場上有一座共和國紀念碑,還有塔克西姆清真寺。周邊有地鐵站和不少公交車站,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塔克西姆廣場還是政治、文化、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一旦有示威抗議,伊斯坦布爾市民都聚集到塔克西姆廣場。據說當局提議在塔克西姆廣場蓋個大購物中心,不少人認為是為了阻止示威抗議,引發了市民更強烈的抗議。我們旅行團是在5月1日離開伊斯坦布爾的,由於害怕市民會借著國際勞動節去塔克西姆廣場示威,警方封鎖了所有通往廣場的道路。我們團怕交通管製影響交通,一大早就離開了伊斯坦布爾。
13. 尼桑塔西街區(Nisatasi)是伊斯坦布爾最優雅、最昂貴、最具歐洲風情的街區之一,融合了曆史建築、時尚購物、藝術氛圍與咖啡文化。街道兩邊除了奢華的名牌店,還有許多獨特的精品小店和土耳其設計師品牌的專賣店,體現了細膩講究的生活質感。
我是從諾獎作者奧爾罕·帕穆克(Orhan Pamuk)的作品中認識尼桑塔西的,他在這個街區度過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1952年,帕穆克出生於一個富裕、世俗化的家庭,住在尼桑塔西一棟五層樓的公寓裏。這個街區的西化氛圍、優雅建築和文化氣息深深影響了其文學創作。他在《伊斯坦布爾:記憶和城市》一書中,反複提及尼桑塔西。
此外,我的上司,一名土耳其“高幹子弟“,也成長於這一街區,從他那兒聽到了不少故事。帕穆克的文字和上司的“口述曆史”讓我對尼桑塔西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14. 王子群島(Prince Islands / Adalar)是伊斯坦布爾馬爾馬拉海上的一組小島,距離市中心約20公裏。我們花了大半天去了王子群島中的“大島”(Buyukada)。關於王子群島,將在下一篇博文中細敘。
除了上述知道地名的地方,我們還走過了許多不知名的大街小巷,深入到居民住宅區,在當地菜場買了水果,小雜貨店買了零食。放幾張街景照,賣菜的、賣茶的、聊天的、賣芝麻圈的、非洲部落的、賣冰淇淋的、甜食店的、站崗的...... 各行各業,感受一下伊斯坦布爾的煙火氣。
圖片均為原創
待續
祝各位獨立節快樂!
“巴紮”出自波斯語,指有許多小攤販的集市。
傳到英語裏,成了 Bazaar。美國的 swap meet 和 farmers' market 跟它差不多。
從中亞傳到新疆,成了“巴紮”。
傳到俄語裏,成了 Базар。俄國、烏克蘭每個城市都有。一個高大的頂棚下有許多小攤販。有“倒爺”從土耳其和中國販運來的服裝和小商品,還有瓜果蔬菜、魚肉。一道風景線是朝鮮裔大媽賣酸菜。Базар 再從俄國傳到哈爾濱,也叫“巴紮”。雖然通過不同的路線傳入中國,但幸好和新疆的發音一樣。
祝海風姐長周末快樂!
漲知識了,伊朗人到底說什麽語?俺嚇得一激靈,趕緊去查了下,原來是波斯語。跟著海風姐種草土耳其,放在旅遊清單上。祝海風姐獨立日快樂!
海風姐獨立日快樂。
我原來沒有想過到土耳其旅遊,總感覺很像新疆吐魯番,那的人都像阿凡提,智慧算計又土氣。看了你文圖並茂的描述,我想要去土耳其看看了。
你是真正的旅遊宣傳大使!謝謝你的分享
祝你節日快樂!
最後兩幅照片左邊那一幅裏的警衛,是真人還是木頭人?
服裝跟蒙古族服裝有點像。
地中海鯛魚是黑白色,也是很漂亮。
國內山東省沿海的鯛魚很漂亮很鮮美很貴。
美東超市裏的兩種鯛魚都很漂亮,味道中上。
從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到今日的伊斯坦布爾,到處都有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留下的痕跡。——這句真是精準的概括。而海風的這篇也是伊斯坦布爾最值得一去的精華目錄:))
讚讚~~
土耳其還是有野生地中海鯛魚和地中海鱸魚的。地球上四大海鱸魚中,屬地中海鱸魚最漂亮最鮮美。
美東地區超市買的地中海鱸魚和鯛魚都是人工養殖的,價格都在8美元/磅左右。現在養殖的地中海鱸魚個頭也很大。
從去年開始,國內家鄉的海鮮市場上也可以看到人工養殖的地中海鯛魚出售了,價格才17元人民幣/市斤,真是太便宜了,但是鮮有人問津。大家都不認識。可能是飼料不同吧,國內的地中海鯛魚雖然長得很漂亮,但是非常難吃。
下次經過伊斯坦布爾的時候一定要去這個景宴中餐搓一頓。
哈哈哈,還有拜碼頭!
這裏盡然還有這麽好的中餐,羨慕死人!我們在邁阿密吃一天地中海鱸魚收了一百多。圖文並茂,精彩大片!
雖然今春在伊斯坦布爾呆過七八天,讀過以後還是受益甚多。
下次一定要去一次景宴中餐,因為七座山餐廳的地中海野生鯛魚、地中海野生鱸魚的烹調不適合溫度口味。我也不可能偷帶兩條魚回美或返中。
景宴中餐就是這個中餐館的正式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