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在杜布羅夫尼克坐上 Flixbus,中午時分抵達克羅地亞第二大城市斯普利特 (Split)。客車站在海邊,隻見海灣裏停靠著幾艘巨大的郵輪,大小船隻穿梭往來,港口非常繁忙,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斯普利特不僅是亞得裏亞海東岸的重要港口,也是克羅地亞和巴爾幹地區的交通樞紐,擁有國際機場、鐵路和高速公路,然而卻沒有通往杜城的火車。那天大客車在臨海蜿蜒的山路上行駛,風景無限好,卻也意識到,如要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修建鐵路,工程會非常浩大。
斯普利特是一座曆史古城,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殖民時期。公元295-305年,羅馬皇帝戴克裏先在這裏建造了一座宮殿,見證了羅馬帝國的輝煌。到了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拜占庭)和西羅馬帝國後,斯普利特由拜占庭統治。11世紀,隨著威尼斯共和國的勢力在亞得裏亞海逐步擴大,斯普利特又轉由威尼斯統治。18世紀末,威尼斯共和國滅亡,斯普利特落入奧地利帝國(後轉化為奧匈帝國)手中。到了20世紀,一戰後是南斯拉夫王國、二戰後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直至1992年,克羅地亞共和國成立,斯普利特才擺脫了外族控製,發展成克羅地亞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克族文化遺產地。
2019年,曾坐郵輪到此一遊,留下美好印象,這次終於有機會故地重遊了。我們計劃在斯普利特住4晚,其間安排了去“歐洲九寨溝”十六湖國家公園(Plitvice Lakes National Park) 一日遊和古鎮特羅吉爾 (Trogir) 一日遊。
因要搭乘 Flixbus 出遊,所以訂了個離客車站不遠的民宿。民宿的地點很棒,過兩條馬路就是斯普利特的老城區。
放下行李,便去老城觀光。從東門 (Eastern Gate, 也稱“銀門”,見下圖)進了老城。 東門外,有個中央綠色市場(Pazar Market)是斯普利特最熱鬧的露天集市,每天有商販出售水果、蔬菜、鮮花、奶製品、肉類和紀念品,是體驗當地生活的最佳場所。


老城裏熙熙攘攘,有些窄巷擠得水泄不通。跟6年前相比,這裏的遊客更多了。走不多遠,就到了戴克裏先宮(Diocletian’s Palace)。這是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裏先退位後建造的宮殿,建於公元295—305年,既是豪華的海濱皇宮,也是堅固的軍事堡壘,於1979年被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不得不讚歎羅馬建築的魅力和堅固,經曆了近兩千年的風雨,宮殿不少部分依舊屹立。與一般的皇室宮殿不同,雖然戴克裏先宮最華麗部分依舊保持著“宮殿”的稱號和模樣,供遊客參觀,但是宮殿絕大部分卻在一千多年裏成了民房,由普通市民居住。也就是說,這座宮殿已經轉型為一座城市了。
轉型始於7世紀,當時由於阿瓦爾人(古代的遊牧民族)和斯拉夫人向中歐東歐擴張,在入侵斯普利特時,導致宮殿嚴重損毀。撤退後,居住在斯普利特周邊的難民進入宮殿避難,並逐漸把宮殿改造為住宅和作坊,成為現在的老城。
如今,我們所見的老城城牆,最初是宮殿的圍牆。嚴格來說,老城是戴克裏先宮的一部分。因此,斯普利特老城和戴克裏先宮無法分割,被稱為“宮殿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宮殿”。
戴克裏先宮中央廣場兩側有成排的柱廊,也稱“柱廊廣場”,曾經是舉行正式儀式之地。廣場四周環繞著聖杜金大教堂(Saint Domnius’ Cathedral,原戴克裏先陵墓)、鍾樓 (Bell Tower)、朱庇特神廟 (Jupiter's Temple)、酒窖 (Cellars) 等建築,這些建築共同構成了宮殿。下圖為酒窖,屋頂上有個大窟窿的,曾是酒窖的前廳,現在那裏總有歌手唱歌。


以下是戴克裏先宮柱廊廣場的景色,早晨幾乎空無一人,下午異常熱鬧,有打扮成中世紀武士的收費與遊客合影。



下圖是聖杜金大教堂的入口和內部。這裏原為戴克裏先的陵墓,7世紀改建為天主教教堂。改建成教堂後,12—16世紀增建了鍾樓,高約57米,是斯普利特的地標。



在聖杜近大教堂(原戴克裏先陵墓)的正下方,原本是陵墓的地下空間,中世紀改建成聖露西亞小堂(St. Lucia’s Crypt)(見下圖)。聖露西亞來自西西裏,因拒絕婚約而遭羅馬當局處死。彼時羅馬皇帝戴克裏先在位,由於他信奉多神教而迫害基督教徒。後來基督徒在把他的陵墓改建為天主教堂後,還建立了小堂紀念這位基督教的殉道者。她被視為眼疾患者和兒童的守護聖人。
我們去爬了鍾樓,在頂部可俯瞰斯普利特市容,遠眺海灣和山嶺(見下圖)。




除了戴克裏先宮外,老城的金門(Porta Aurea)曾是宮殿最宏偉的入口,是皇帝迎接賓客與舉行官方儀式的地方。
出了金門,有一座高大的雕像叫“格魯古爾·寧斯基”(Gregory of Nin),見下圖。紀念10世紀克羅地亞的主教格雷戈裏,因他堅持在禮拜中使用克羅地亞語而反對羅馬教廷的拉丁語壟斷,被視為民族語言與文化的捍衛者。如今不知何故,有“摸大腳趾帶來好運”一說,這座雕像因而成了遊客的必訪之地,人們爭先恐後去摸雕像的大腳趾。
下左圖是老城的北門,右圖是城內的“鐵門”。

老城裏的人民廣場(Pjaca),一個中世紀廣場,是老城市民生活的中心。那裏有一個文藝複興時期建造的鍾樓,20世紀初建設的新藝術派建築 Kuca Nakic。附近有一個佩斯卡拉魚(Peskarija Fish Market),見圖3-4,我在魚市買了魚肉,非常鮮美,回民宿後做了可口的茄汁魚。


以下是老城內的隨拍。


老城內靠近海濱長廊(Riva)方向有個小廣場叫拉迪奇兄弟廣場 (Radic Brothers Square) ,用來紀念1904年創立克羅地亞農民黨的政治人物拉迪奇兄弟。廣場旁邊是15世紀建造的威尼斯人塔樓(見下圖左)。這個廣場中還有一座雕塑是馬爾科·馬魯利奇(Marko Marulic),一位15世紀的文藝複興詩人,被譽為“克羅地亞文學之父”。

出了城門,是海濱長廊,一側是華麗的古典建築、綠色的棕櫚樹、熱鬧的餐廳、咖啡館和酒吧,另一側是藍色的海灣和繁忙的港口。



沿著海濱長廊往西,在老城的西側是巨大的共和國廣場 (Republic Square)。廣場中央和西翼建於19世紀中葉,東翼則於20世紀20年代末完成,象征著這座城市從中世紀走進現代。如今,那裏有許多餐廳和酒吧。
在斯普利特,我們還去了城市西部馬裏安山 (Marjan Hill) 的觀景台,城市景色一覽無遺,值得一去。

在公園裏還看到一座迷你小教堂,叫聖尼古拉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獻給水手和旅行者的守護聖人聖尼古拉。這座羅馬式石頭小教堂建於1219年。據說現為隱士的居所,不對外開放。

沿著步道上山,山上有遊樂場、露天劇場、小動物園(家畜為主)和一座氣象站的小房子,海景不錯。我和同伴在遊樂園見到地上畫著五顏六色“造房子”遊戲(hopscotch) 的格子,情不自禁返老還童,玩了一陣造房子。

在氣象站門口有一座半身雕像,紀念斯普利特當地詩人盧卡·博蒂奇(Luka Botic,1830–1863),他是浪漫主義詩人,寫了一些有關馬裏安和斯普利特的詩歌。有意思的是,這位詩人出生於馬裏安山腳下的瓦羅斯區 (Varos District),我們下山返回老城時會經過。
瓦羅斯區是斯普利特最古老的城區之一,形成於中世紀早期,曾是農民和漁民的聚居地。石頭小房屋、綠色百葉窗和狹窄小巷是該住宅區的建築特色。令人高興的是,這個地區至今保留著原始風貌。
原創圖片
原本是陵墓的地下空間,中世紀改建成聖露西亞小堂(St. Lucia’s Crypt)第一眼看著就像江蘇徐州龜山漢墓的楚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