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去了伊斯坦布爾,這是第三次來到這座城市。盡管少了首次來時的新鮮感,但隻要提起土耳其,首先進入腦海的依舊是伊斯坦布爾。
在我的心目中,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的心髒和脈搏。歐亞的土地、海水、文化在這兒交匯。古今建築比鄰而立,帶人穿越千年文明,而城市的躁動又讓人感受到今日土耳其的脈動。變幻萬千的光影使得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分分秒秒都在呈現嶄新的畫麵。世界上難得有這樣一座城市,可以同時體驗東西方文化,可以隨時切換曆史和當下。倘若隻有時間去土耳其一個地方,那就選擇伊斯坦布爾吧。
伊斯坦布爾的老城區和新城區
由於伊斯坦布爾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成了東西方文化、宗教和貿易的交匯點。這座城市位於土耳其西北部,地處歐亞大陸交界處,是世界上唯一橫跨兩大洲的城市。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橫穿這座城市,把城市一劈為二,西側是歐洲,東側是亞洲。
西側的歐洲部分又被金角灣 (Golden Horn) 分割成兩個區域——老城區(法提赫區 Fatih)和新城區(貝伊奧盧區 Beyoglu)。
老城區是伊斯坦布爾最古老的部分,曾是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核心。最著名的曆史遺跡,如聖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托普卡帕宮(Topkapi Palace)、大巴紮(Grand Bazaar)和地下水宮(Basilica Cistern)等都集中在老城區。
新城區則是19世紀以來,土耳其現代化的象征。這裏有熱鬧的獨立大街(Istikal Caddesi)、塔克西姆廣場(Taksim Square)、加拉達塔(Galata Tower)和多爾瑪巴赫切宮(Dolmabahçe Palace)等地標。
曾在2011年和2015年來過伊斯坦布爾。第一次住在新城區,因要去訪問Bogazici大學,而該大學位於新城區。Bogazici 是土耳其語,意思是“博斯普魯斯海峽”,所以用英文是 Bosphorus University,中文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大學。該大學成立於1863年,是土耳其享有盛名的研究型公立大學。校園在海邊,風景美麗(見以下兩張校園照片)。
該大學給我的另一奇特印象是,校園裏處處是野貓。它們旁若無人地自由出入各個教室和辦公室。哪怕教授正在講台上授課,它們也會進去東張西望,我行我素,儼然是大學的“蘇丹”(君主)。師生不但不禁止,反而拿出貓食奉獻給野貓享用。問起為何有這麽多野貓,方才得知伊斯坦布爾的另一雅號是“貓之城”。
愛貓首先來自於伊斯蘭文化中的貓崇拜。在伊斯蘭教中,貓被視為潔淨、優雅的動物。傳說先知穆罕默德非常愛貓,寧願剪掉衣袖也不打擾熟睡的貓。土耳其人普遍尊重貓,對貓充滿善意。
另一大原因是,伊斯坦布爾的老建築多為木頭結構,鼠患嚴重。貓被廣泛飼養,成了城市生態的一部分。同時,伊斯坦布爾居民習慣了社區共養貓,流浪貓被視為“社區的寵物”,而不是無爹無娘的孤兒,居民會在街角放置貓食和水,甚至建造貓屋。以下是伊斯坦布爾街上的貓,看上去胖乎乎的,神態淡定。
2015年又一次來到伊斯坦布爾,那次住在老城區,以方便參觀不同的曆史遺跡。今年四月在參加土耳其旅行團之前,提前幾天到達。除去第一天參加了布爾薩一日遊,還在伊斯坦布爾自由行三天,之後又隨團在伊斯坦布爾玩了一天,總共四天。
跟團打卡伊斯坦布爾著名景點
由於旅行團要參觀的景點是伊斯坦布爾最著名的(也是多數遊客的必去之地),因此先介紹跟團遊的四個主要景點吧。
旅行團在伊斯坦布爾隻安排了一天的參觀活動,從早到晚,馬不停蹄去了聖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托普卡帕宮、香料市場,外帶藍色清真寺前麵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和附近的商業區。可想而知,一天安排這麽多活動,無非就是去打卡。特別是在托普卡帕宮,導遊(穿黃衣)滔滔不絕講了一小時,把每個展館的文物介紹一番(見下圖),我們都聽累了,最後隻留給我們一小時參觀時間。不知導遊是怎麽想的,遊客都希望親眼看看實體文物,而非隻聽抽象介紹。之後在其他景點,導遊也是非常來勁地解說,實際觀賞時間相當緊促,這恐怕是跟團遊非常普遍的一大短處吧。
四個景點是:
1. 聖索菲亞大教堂有近1500年曆史,最初是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於公元537年下令建造的東正教主教堂。這座建築以其巨大的圓頂聞名於世,直徑超過30米,高達55米,是拜占庭建築的巔峰之作。一度曾被改為清真寺,後又成為博物館,如今恢複為清真寺。它的馬賽克壁畫尤其著名。
由於現在底樓是清真寺,遊客隻能上二樓參觀。2011年來的時候,仍是博物館,底樓二樓均對外開放(下圖中前幾張攝於2025年,最後兩張2011年)。
2. 藍色清真寺,正式名稱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布爾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建於17世紀初,旨在與聖索菲亞大教堂相媲美。這座清真寺的內部裝飾使用了超過兩萬塊藍白相間的瓷磚,在陽光下泛出柔和的藍光,令人歎為觀止。它擁有六座宣禮塔,象征著伊斯蘭教的六大信仰支柱(六信)——信安拉、信(執行安拉命令的無形)天使、信經典(如古蘭經)、信使者(如穆罕穆德)、信後世、信前定。
3. 托普卡帕宮:建於1459年,是奧斯曼帝國最具代表性的皇宮,地理位置極佳,俯瞰金角灣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直到19世紀中葉,這座宮殿曾是奧斯曼蘇丹的主要官邸。如今,托普卡帕宮成為博物館,收藏了各種文物,如瓷器、武器、珠寶、服飾、伊斯蘭書法等。在一個宮殿中,耳濡目染了宣教師的誦經。下圖中的頭兩張攝於2011年,那時進出宮殿無需安檢,剛進門正好遇到一隊帥兵。之後照片的順序是:宮殿入口的衛兵、宮殿陽台、陽台外的景色、穆罕穆德的腳印、誦經的宣教師、宮殿中的圖書館。
4. 香料市場(Misir Carsisi),建於1663年,是土耳其第二大室內集市(第一大是大巴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場。這裏出售各種香料和土特產(如土耳其軟糖、果幹、果仁、橄欖、花茶等),空氣中彌漫著各種香料的氣味。由於伊斯坦布爾是絲綢之路的最後一站,香料市場出售從東方(亞洲)運來的香料,曾是歐洲人尋找、憧憬東方浪漫之地。下圖是香料市場內外。
為時一天的伊斯坦布爾跟團遊感覺不怎麽樣,首先是沒時間細看任何景點,其次是各個景點人滿為患。比起十年前,遊客人數似乎增加了2-3倍,尤其在托普卡帕宮,不少宮殿擠得水泄不通,感覺就像是在排隊上公車或是去自助餐廳打菜,受控於一種不言而喻的節奏,任何動作慢一點的,都可能引發他人的不滿。
總而言之,那天花了許多時間排隊,排隊入場(跟十多年前不同,現在要安檢了)。由於遊客太多,幾乎每個宮殿和景點前都有長龍等待進入。此外,在較好的位置拍照,也需要排隊。要是有人在拍人物特寫,那就耐心等待吧。最後,排隊最長的,是上衛生間(旅遊輔助設施完全跟不上遊客的增長,排隊15-20分鍾上衛生間很常見)。
魯米的詩歌
從香料市場聯想到魯米的一首短詩,詩中有一句提及了來自東方的香料。
在博文《土耳其跟團遊(三)異彩紛呈的卡帕多細亞 》中曾簡單介紹了伊斯蘭世界中著名的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賈拉魯丁·魯米(Jalal al-Din Rumi, 1207-1273) 。
魯米的詩歌圍繞著三個核心:愛、生命、覺醒。首先,魯米認為愛是靈魂的本源,超越宗教和文化。二是生命雖無常,靈魂則是永恒的。意思是,肉體隻是靈魂暫時的載體,死亡在魯米筆下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靈魂回歸本源的旅程。三是人應該放下執念,追求內心的光明和覺醒。有人把第三點視為魯米詩歌的靈魂所在,融合了哲思和情感,讓讀者感受到跨越時空的心靈共鳴。我很喜歡以下這首短詩。
《給你的禮物》
你不知道,
給你選一份禮物,
會那麽艱難,
似乎什麽都不合適。
為什麽要送黃金給金礦 ,
或送水給海洋 ,
我想到的一切,
都是像帶著香料去東方。
給你我的心髒,
我的靈魂,
無濟於事,
因為你已擁有這些。
所以
我給你帶來了一麵鏡子,
看看你自己,
然後記住我。
土耳其的國花是鬱金香,雖然現在人們把鬱金香和荷蘭捆綁在一起,事實上,鬱金香源自土耳其的奧斯曼帝國時代,代表著優雅和繁榮。下圖是街上盛開的鬱金香。
圖片均為原創
待續
你抬頭見喜。我在巴黎也有。到達第一晚附近溜達,看見路燈下莎士比亞書店招牌。
多倫多公共圖書館的《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是我讀到書評推薦進了幾本。:)這樣,我才讀到。
我特地去查找了一下,這句比較抽象的解釋是喚醒對方的靈魂,在照鏡子時,看到自己的靈魂,也想到了跟送鏡人的靈魂相會和相知。比較物質的解釋是,照鏡子,想到了鏡子是誰送的禮物,不知不覺就想到了送鏡人。兩個層麵的解釋都挺好的,溫暖中帶著點哀傷。你的更好,“一種深愛卻充滿無力感的赤誠”。
本以為很了解伊斯坦布爾,結果一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大學”就傻眼,好陌生的名字啊。後麵的幾所聖殿更是華麗得超乎俺的想象。魯米的詩歌語言樸素真誠,有一種深愛卻充滿了無力感的赤誠,最後出乎意料地送鏡子,讓人玩味捉摸不透。。。
也看了大家的跟帖,真長知識。多謝海風的精彩介紹和大家有趣的分享:))
(六信)——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後世、信前定。多少年前就有桎梏人們思想的信仰(六信),如今依然沿用。
“.....我給你帶來了一麵鏡子,看看你自己,然後記住我”。這句經典語句,簡單中透著哲理,真棒。
你的遊記非常好看!!!
覺得蘇菲派真的神秘。
我喜歡的這句很魯米的“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的容顏。”
沒有想到伊斯坦布爾在驅逐流浪狗之後,會對貓友好。
跟讀你的遊記。:)
海洋考古學家在土耳其北部黑海沿岸一百米以外的地方發現人類蓋的房子和淡水貝殼,說明黑海過去是一個淡水湖,而且水平麵比現在低很多。既然是淡水湖,那肯定與黑海是隔開的,否則鹽分就進來了。所以,雖然現在黑海洪水假說還是假說,但是能解釋很多現象。
《聖經-舊約》裏“諾亞方舟”的時間也大致符合。
另外,根據這個假說,地中海水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湧入黑海時的流量,是現在尼加拉大瀑布流量的 200 倍,那是一個怎樣驚心動魄的景象!它對古人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巨大的心理震撼,使這個事件被輾轉流傳,寫進《聖經-舊約》。
先放小板凳,夜讀很安靜:))
問好海風!
可是,從地圖上,博斯普魯斯海峽怎麽看都不像一個海峽,而像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
後來聽到了“黑海洪水假說”。
這個假說認為,黑海本來是一個淡水湖,博斯普魯斯那裏本來是一條陸橋,把黑海與地中海分隔開。
終於有一天,地中海的鹹水衝斷博斯普魯斯陸橋,湧入黑海,這個過程持續了大約一年。洪水的通道就是今天形狀像人工運河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從此地中海就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相連。
這個假說認為,該事件發生在八千年前。那正好是《聖經-舊約》及其前身形成的時候,而該事件就是”諾亞方舟”傳說裏的大洪水。
我站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岸邊的時候,想起這裏曾經發生過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心生敬畏。
轉到另一個話題。我在伊斯坦布爾逛街,除了品嚐種類繁多的 Baklava 以外,另一個愛好就是從小販那裏買現榨的石榴汁。他們把一個整石榴切成兩半,放在一個半圓的容器裏,用杠杆一壓,就榨出一杯紫紅色的石榴汁。在索菲亞教堂廣場一杯5裏拉。離教堂兩條街就變成3裏拉。
第一次知道伊斯蘭文化對貓的崇拜!極有風情的城市,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