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英國查尓斯王子等人在世界經濟論壇上提出“大重置”(Great Reset)的倡議,即全球大流行後,各國應該以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重建經濟。這些大人物心心念念的是世界大事,為人類的永續發展煞費苦心,但這些不著邊際的泛泛而談人們聽得太多了,我不知道這個設想在如此分裂的世界會有什麽效果?世界向何處去,我們無能為力,我們關心的是如何在混亂的世界中更好的自求多福,過好自己的日子。
新冠疫情巳經過去了一年半,人類與病毒的“拉鋸戰”沒有絲毫減弱的跡象,有些國家還在不斷的上演封城,解封,再封城……的循環,以澳洲墨爾本為例,這種循環往複已達四次之多,難怪有媒體形容墨爾本為"封城之都"(Lockdown Capital ),悉尼的疫情近日也有惡化的趨勢,正在實施為期二周的全城封鎖,有了去年禁足在家的經驗,這次封城之舉對我來說是影響不大,生活還是悠閑的過。去年三月,當悉尼第一次封城的時候,我還深懷著恐懼和迷茫,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緒開始慢慢地平複,到了解封之後,反而覺得減少外出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人生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減少外出不是與外界隔絕,過一種形單影隻的生活,而是盡量避免無謂的往來,維持最低限度的社交,與自己的家人至親在一起,回歸簡樸生活,讓心靈得以自由自在的飛翔,一言以蔽之,生活做減法,精神做加法。
花花綠綠的世界很熱鬧,沉迷其中能讓人心誌懈怠,留戀而忘返,所以一個人要褪盡鉛華,追求樸實並不是件易事,它需要你潛下心來,心無旁騖的耕耘自己的精神家園,這個家園裝扮的越美麗,你對身外之物的要求就越少,別人對你來說就越不重要。它也需要有一個陽光明媚,風恬浪靜的心靈港灣,有一個花晨月夕,鳥囀蟲鳴的理想樂園,有一個廣闊的地平線任你眺望遠方,你的心靈與陽光越契合,四周呈現的風景就越清新,猶如迎著太陽平視世界,灼熱的陽光會令你眼花繚亂,不忍直視,最終什麽都看不清楚。隻有轉過身去,順著陽光去觀察,眼前定是一幅陽光燦爛,安詳靜謐的美麗畫卷。而新冠疫情導致封閉在家,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構心靈家園的外部環境,一個改變自己視角的契機。
當然,要踏出改變的一步知易行難,但是,呆在家裏讓你不得不有所改變,去選擇一種更適合自己的生活。起先的改變是被動的,後來慢慢的變得主動,現在是喜歡這樣的生活狀態,這是大流行帶來的意外“贈品”。自從減少了外出,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讀書,我們巳經過了興家立業,把讀書當作敲門磚以遂平生之誌的年紀,所以,現在讀書是以自己的喜好為前提,精讀與思考相結合,在閱讀中去發掘那些曆久彌新的智慧,以解心中的困惑和迷茫;在書籍中去發現更廣闊的世界,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內心需求。讀書如登臨山頂,隻要堅持不懈,假以時日,過去那些曾阻擋你視線的山丘亂崗都會慢慢臣服在你的腳下,你的視角會變寬,視線會變得高遠,胸懷自然更加坦蕩和寬廣。每當夜深人靜,讀一段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雖然時隔二千多年,那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至今還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在不能外出的日子裏,品讀美國小說家梭羅的散文集《瓦尓登湖》,像是同作者一起在瓦尓登湖過遁隱生活,那些優美恬靜的風光,回歸自然的簡樸,輕鬆自在的靈魂,半耕半讀的悠閑,在現實世界中依然散發著迷人的色彩;在那些人心惶惶的環境中,閱讀小說《月亮和六便士》,毛姆筆下的主人公思特裏克蘭德放棄優裕的世俗生活,而轉身去追求自己的內心理想和精神滿足,這種驚世駭俗的舉動,所帶來的"什麽才是幸福生活?"的人生思考,在當下的生活中仍然有它一席之地……在封城禁足的日子裏,捧讀這些作品,得到更多新的啟示,新的收獲,並在這個過程中享受不受打擾的寧靜,以及難以言表的快樂和滿足。
減少社交活動,讓我有更多時間安靜思考。自我反思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這個世界有許多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那裏充斥著謊言和不公平,而驅動力就是人的欲望,欲望會隨著權力和財富的增長變得愈加瘋狂。麵對這樣的社會現實,我們普通人除了學會反思之外,還能有什麽大的作為呢?其實,反思的目的就是為了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不泯滅良知。年輕的時候,我們滿懷著“救世"的理想踏入社會,在名利場上摸打滾爬二十年,崇高的理想跌入"入世"的泥淖,變得圓滑和世故,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此後又混了二十年,到該有點"出世”境界的年齡,卻暮然發現自己資格老了,腰板硬了,腰包鼓了,說話橫了,為人處事不講文明,我行我素,見利忘形,活脫脫成了一個令人生厭的角色。有段時間"老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的話題頗為熱門,這個問題在什麽叫壞,如果以上種種行為,這也可以是壞的話,那麽我們人人有份,因為在我們身上多少都沾有這些壞的毛病。所以對我個人而言,反思並不追求脫胎換骨,纖塵不染,隻是努力去糾偏自己,回歸人應該具有的基本品質,品性善良,堅守良知,陽光向上。當然能處事不驚,處世不俗,處世不染,這需要更大的修為,非常人所能啟及。
減少出門旅行,讓我有更多時間參與家庭事務,與家人相處,體會家庭生活所帶來的樂趣。割草剪枝、種花種菜,培土施肥,整修圍牆,修理油漆,清潔房間,燒飯做菜……早上在花園裏溜達,顧盼自雄地對自己勞動成果“檢閱”一番。空閑的時候,與太太在一起,衝一杯咖啡,做一盤點心,享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風明月,談天說地,分享見聞,悠閑自在。在家無需看外人眼色,無需迎合他人,可以心無旁騖地愛自己喜歡的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享受不受打擾的閑適時光,世界上還有什麽比這更令人心馳神往的呢?
減少自己的生意,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鍛煉身體。以前每天下午,我都會堅持在家附近的運動場上慢跑鍛練,這樣的運動習慣行之有年,獲益良多。減少外出並不是每天過飽食終日的生活,而是更要強化運動鍛煉,古人常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運動鍛練毎天堅持終必有成,其帶來的益處非金錢所能衡量,因為健康的身體是享受人生的必要前提。動能行氣血,動能解憂鬱。據說日本小說家春上春樹上午閉門寫作,下午則堅持跑步,似乎要把上午糾結不清的思緒化解在一步步的跑步中。除了鍛煉身體,追求簡樸和有目標的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很難想象一個四體不勤,心無偶閑的人,他的健康會好到哪裏去。像我們這代人在社會上風風雨雨,磕磕碰碰幾十年,難免有心力交瘁,身心俱疲的時候,如果不加以自我舒解和調整,久而久之,就會積勞成疾,由小疾拖成大病,所以有動有靜,動靜相宜才能使人身心健康,才能夠走得穩,走得遠。一個人沒有什麽比有健全的心智,健康的體魄更為重要,尤其是在全球大流行期間,它的優勢就會彰顯無疑。
減少商場購物,讓我回歸更簡單的生活,過去每次和太太出門總要買回來很多東西,表麵上看過度消費是西方社會的通病,是人的一種欲望的釋放,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內心求助於外的表現,需要五光十色的東西來填補空蕩蕩的心靈,而購物有直接明了的效果。然而滿載而歸之後,又開始覺得添置的東西(特別是衣服)並無多大用處,就這樣放著礙事,棄之可惜,日結月累,家中無用之物越來越多。經曆了這次大流行,家中的每月信用卡賬單直線下降,就像一個身材肥碩的胖婦,忽然華麗轉身變成了窈窕淑女,楚楚動人。由此可見,一個人目光向內,更容易去繁入簡,返樸歸真,也就是更能過平衡和健康的生活。
人人都希望早日終結疫情,回到往日熟悉的生活,但是,過去的種種已經永遠停留在逝去的歲月長河中,成了回眸遠眺的朵朵浪花,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如今,疫情還在全球肆虐,沒有絲毫偃旗息鼓的樣子,從疫情爆發之初開始,人們便一直在追問,疫情將在什麽時候終結?它又會給我們未來的生活帶來什麽樣的變化?……許許多多的疑問一直盤桓在人們心中,答案至今並不清晰。其實疫苗開發隻是攻克病毒的第一步,當初期望疫苗能終結疫情,現在看來似乎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麽樂觀。近日澳洲政府又推出擺脫疫情四步計劃(four-phase pathway out COVID),其願望過於理想化,當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未知的風險更不容小覷,計劃和現實還有很長的距離。人們製定的計劃經常會被事物的變化所嘲弄,但我們還是孜孜不倦去規劃未來,去尋找一種"確定性",以平衡深植於內心的不安和恐懼,但上天總是故弄玄虛,讓人捉摸不透它的意圖。如果造物主真的要糾正人類的自私和貪婪,恢複原有的平衡,那麽結束這場災難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這次疫情大災難,我們每個人行為處事都會有所改變,照理說,隻要自己喜歡,你變成什麽樣都可以,但作為人有些基本要素應該始終如一地堅持,責任、勤勞、同情、助人、謙卑、良知,而具有這些品質的人越多,社會才會健康,和諧,"和氣致祥……祥多者其國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叔本華說:"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麽選擇獨處,要麽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也沒有別的更多選擇了。"哲學家就是這樣踐行自己的人生,而對於我們芸芸眾生來說,不會以這樣的"二分法"來選擇自己的生活,現代人生活豐富,社交廣泛,要囿於自我的小圈子似乎不太容易,也不現實,或許我們應該讓肉身不妨世俗一點,接點地氣,而讓自己的精神、人格保持相對的獨立,潔身自好,當然,如果疫情過後還是要回到過去那種"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的生活,我更喜歡現在的樣子,沒有什麽比心境的安寧,心靈的自由更讓人輕鬆自在,那麽"就以全部身心轉向它,享受那你認為是最好的東西的快樂吧。"很喜歡王維的詩:"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獨處享安閑,相聚盡歡顏,可能是我們現代人最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