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這年頭,專家學者為什麽不好好說話

(2020-12-05 23:51:10) 下一個


近期,自詡為旅美學者李毅的一番言論在網絡世界著實的火了一把,批評和討伐的聲音遠遠要大於讚同的聲音,很多人的點評都很犀利和到位,我覺得駁斥其言論無需花費更多筆墨,但要審視其現象並非三言二語能說清楚的。就事論事的評論可以正本清源,而追根尋源地挖掘其產生的原因,或許可以使我們透過現象,了解更多本質的東西。

《詩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古人把說話看成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出言謹慎,嚴於律己,不可逾越自己的身份講些不該講的話,把說話提升至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高度。反觀如今的社會,物質文明已有長足的進步,但是好好說話卻變成一種奢侈品。特別是一些頂著專家學者光環的名人在公開場合上信口胡謅,大放厥詞,即敗壞知識精英形象,又給社會樹立一個非常壞的示範。"窮人可合找老婆""收紅包醫患關係更和諧""強奸陪酒女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更小""中國疫情死4000人等於沒死人""抗疫大賺67萬億人民幣收益"……這些雷人的話出自知識精英之口,與其說是他們價值觀的錯亂,不如說是我們社會之痛。

寫書法的人都如道柳公權的話:"心正則筆正",這句話用在人的言行上也一樣,人心的位置如果擺放不正,則他的言行舉止都會脫離正常人的行為模式,成為一個愛走偏峰,充滿爭議的人物。舊時的教育提倡"禮、義、廉、恥",而這"四維"教育就是要為了讓孩子從小有個正確的人生觀,心處於一個"正"的狀態,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人可以無才,但不能心不正,一旦"正"字偏離了你的內心,即使是身處高位,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到頭來對社會的副麵影響遠大於正麵的。當今的學術界的亂象,歸根結底是因為心術不正,缺乏道德約束所引起的。學術論文可以抄襲剽竊;職稱評定可以弄虛做假;職位的提升可以溜須拍馬;科研成果可以轉化為斂財工具;演講訪談可以"滿嘴跑火車"……表麵來看是因為貪婪失德所致,其歸根結底還是不知恥。"然四者之中,恥尤為要。……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其實百姓對他們要求並不高,隻是希望他們能有一個正麵的知識精英的形象,有一點"士"的範兒。人們也不寄希望於他們能講出多少耳目一新的清詞麗句,說出多少啟廸人心的哲理,傳播多少新科學、新知識以開啟民眾的心智,但至少能從他們的嘴裏聽到一些"人話",然而,這樣小小的要求如今也變得枉然,成了社會的"稀缺資源",教人不勝稀噓。

人不知恥就會不顧一切的去逐利,當社會一切都向著金錢靠攏的時候,校園、書齋已經很難見到潛心讀書,勤奮鑽研的身影,專家學者紛紛放下身段,走出象牙塔,在滾滾紅塵中一展撈錢的本領。有昧著良心為偽劣商品代言的;有用研究經費挪作私人用途的;有剽竊他人成果為自己謀利的;有巡迴演講博人眼球的;更有突破道德底線違法亂紀的。所有的一切都緊緊圍繞著"錢"字,緊毗連著"錢"的是"權"和"名",因為後二者都能催生出錢來。有人說:"權能通財",也有人說:"名等於財"。二句均是,因為有人根本認為權和名是金錢的代名詞。不過細想一下,有權斯有財,有名斯有財,權和名不存,財於何有?所以我們看到一些蠅營狗苟的知識精英環拱著炙手可熱的權貴人家,以圖謀得一官半職;一些專家學者擅長於出格的言論,製造輿論圍觀,以達到一舉成名的目的。隻要權和名居其一,何愁金錢不滾滾而來?

過去的讀書人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誌向和傳統,這也是中華文明代代傳承的精神鈕帶。反觀今天的知識精英中的亂象,不得不讓人懷疑"橫渠四句"之精神是否還能在中華大地上生存。如果一個人沒有惻隱之心,何來為天地立心;沒有修身蓄德,何來為生民立命;沒有禮、義、廉、恥,何來為往聖繼絕學;自視高人一等,何來為萬世開太平。沒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隻能淪為追名逐利的勢利之輩,這也是為什麽李毅之流能縱橫天下,毒害社會的原因所在。擁有更多話語權的專家學者們,你們能不能好好的說話?不要做奇葩言論的製造者,低俗言語的傳播者,價值觀崩塌的示範者。現在社會上有一股封殺劣跡斑斑藝人的風潮,其實,在我看來封殺這些滿口胡言的專家學者更為迫切,他們對社會的危害更多,更大。

如果專家學者說的盡是一些違背常理,違逆人性的話,其人如何能有道德感召力可言?"語不驚人死不休",那些超出人們認知底線,道德底線,人性底線的言論,其目的不外乎於博人眼球,他們深知這些言論會引爆網絡,引發眾怒,便急急忙忙地拉上一麵"愛國"的旗幟來作掩護。他們渴望著大家來圍觀,朝思暮想著怎麽樣才能"一罵成名"。愛國的旗幟一旦成了一張"虎皮",他們就有了一個安詳的避風港,如果你同他們針鋒相對,還以顏色,你頃刻就淪為不識時務,不愛國的輸家。如果大家按袁鵬飛所言"別搭理"的方法去應對,問題在,大家不搭理其後果恐怕更為堪憂,不加製約的言論猶如不加防範的病毒,到處傳播,國人聽了之後,如飲美酒佳釀,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昏昏欲睡,最終讓社會付上沉重的代價。

唐代惠能大師:"原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現代人勞心勞力,竭盡所能地追名逐利已經到了塵埃滿身,舉步維艱的地步,從這點上來說,杜絕專家學者們的胡言亂語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撥亂反正恐怕遙遙無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