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熟5年級學生繆可馨語文課後跳樓自殺,家長質疑是因為老師批評孩子的一篇作文太過"負能量",事後又辱罵和掌摑孩子,造成了這場無法彌補的悲劇。同樣在社交媒體上,有些謾罵,仇恨、好戰的文章被網友讚為傳遞"正能量"而廣而發之。有人在自己的文章中說了幾句真話,被群起攻之,原因也是沒有傳遞"正能量"。如今,傳遞"正能量"己經變得那麽的剌耳,那麽的血腥。
在傳遞"正能量"的浪潮下,社交媒體每天都有大量"正能量"的文章出現,當中不乏觀點新穎,文字優美,甚至有些是難得一見的好作品,但大體講來掛羊頭買狗肉的居多。社交媒體中用的最爛的詞就是"正能量"。何謂"正能量"?恐怕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定義,反正隻要是歌功頌德,引人情緒亢奮,給人帶來歡欣鼓舞的文章,大致都可歸類在"正能量"的範疇內。於是乎,從國家崛起到個人奮鬥;從大囯經濟到個體經營;從歲月靜好到災難興邦;從報刊電視到社交網絡;從學術論文到小學作文;從達官貴人到市井小民,你隻要有所表達,不管是語言,文字,肢體動作都得體現傳遞"正能量"這個要求。它的範圍之廣,可以包羅萬象,無所不及;它的能量之大,侵淫至社會的方方麵麵。更要命的是,它己成了一種每個人都可以詮釋,人人都可以拿它去壓製不同的聲音的工具。它已經取代了正常社會的是非之爭,黑白之辨,真偽取舍。隻要披上了這層"正能量"的外衣,就可以大義凜然的占據道德製高點,對別人指手畫腳,就像拿了一本免疫護照(COVID-19 Immunity Passport )便可以在疫情橫行的世界通行無阻。
我一貫奉行文章有"三不讀",被標注有"正能量"的不讀;有"深度好文"字樣的不讀;標題粗俗的文章不讀。讀這些還不如自由自在的讀一篇令人引起美感的作品。
我們閱讀的目的是為學習,欣賞,思考,分析和探討,進而有所收獲,提升自我修養。文章的優與劣當然應由閱讀者來定評,而不是由某些機構,某些人說了算。然而現實是話語權並不掌握在讀者手裏,讀者大部分時間淪為被動閱讀的角色。給你看到的都是他們認為是"正能量",而刪去的都是所謂的"負能量"。一旦被歸入了"正能量",文章地位頓形提高,那些荒唐的故事,歪曲的事實,不堪的文字,不通的邏輯,堆砌的口號,煽情的詞藻的文章都可以大行其道。於是更多人有樣學樣,大量低劣的"正能量"文章紛紛出籠,有打著"正能量"旗號販賣有違人性私貨的;有用"正能量"作為護身符去攻擊異己的;有嘴上高唱著"正能量",而幹的卻是蠅營狗苟的勾當,還洋洋灑灑地為之辯白的。本應是一塊大家互相學習溝通的平台,卻充斥著"銅臭味",充滿了"刀光劍影",如果這類的"正能量"占據了我們的閱讀空間,那還有什麽溫文爾雅,書卷之氣可言?隻會產生人格扭曲,靈魂膚淺,與時代脫節的人。
這類"正能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想像和現實之間錯亂。對外貶低他國不遺餘力,在社交媒體上,"嚇尿體""哭暈體""跪求體""風景這邊獨好體"之類的文章充棟汗牛,不可勝計。這種不實事求是,僅憑著自己想像去勾勒別人的所謂"水深火熱",除了聊以自慰,敗壞品行,讓人不恥之外,又有多少實際意義呢?對內抬高自己沒有底線,無限拔高,自吹自擂,自大心爆棚,真以為處在歲月靜好,盛世再現的世紀裏,然而一句"6億人每月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大實話,像一聲驚雷,驚醒無數夢中人。讓很多"鸚鵡""鴕鳥"嚇出一身冷汗。
這社會,這世界,該罵的事情要遠遠大於褒揚的,這類"正能量"的擁護者把罵人的統統歸入"負能量",剩下的"正能量"成為他們最佳的催夢曲,在這靡靡之音中,安心做一個沾沾自喜的井底之蛙。如果社會一味地縱容他們唱讚歌,久而久之,這個社會隻會剩下一種聲音。但問題是該罵的事還在,並沒有你的不罵而自動得到糾正。於是人們開始對社會不仁不義的事視而不見,麻木不仁,進而避而不談,大家"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相習成風,人心就這樣慢慢瓦解,變得越來越自私和冷漠。
這個世上盲目跟風的人比獨立思考的人多,如果社會一味地隻準讀這類"正能量"文章,久而久之,跟風者就會變成滿腦子"正能量"的怪物,隻知道"正"和"負"的區別,而缺少人應該具有的仁愛情懷,生活情趣,乃至於欣賞美的能力。現在我們環顧四周,不得不承認有這種傾向的人越來越多。在現實中明白人的選擇並不多,要麽被"正能量"綁架,同化,要麽被邊緣化,成為不受待見的"負能量"。這樣一來"正能量"的群體不斷發展壯大,由這樣一群人組成的社會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
喝上一杯"正能量",身心沉醉溫柔鄉,這是在"正能量"的熏陶下的一副眾生之相,它的危害程度可以與新冠病毒相媲美。所以對個人而言不僅要遠離這類"正能量"還要止於自己,就像"謠言止於智者"一般。我們與其每天社交媒體裏"殺進殺出",還不如多讀點書,勤於思考,善於觀察,說一些真話、講一些真事;寫一些讓人賞心悅目的文字,不僅自己受益,也讓他人多受一份德澤。
《紅樓夢》一問世,在朝廷眼裏是一部完完全全的"負能量"作品,被禁止出版,隻能靠手抄書流傳於世,如今這部宏偉著作卻成了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以前許多被歸入"才子佳人""風花雪月"的封、資、修作品,現在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休閑讀物;過去許多西方哲學、社會學和文學巨著都被列入禁止之列,而今卻成了影響年輕人世界觀,人生觀的精神食糧。縱觀曆史,那些從"負"的搖身一變成為"正"的事情層出不窮,當然反之亦然。其實,在"正"與"負"兩個極端之間搖擺,正好說明了這種非黑即白的荒唐。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經得住時間考驗,更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曆久彌新。
民國的文化界出了很多名人大師,他們大多是舊式教育培養出來的,甚至是接受西式教育成長的。這樣的教育在"正能量"眼中大多是地地道道的封建糟粕,徹頭徹尾的"負能量"。然而,那是一個大師雲集,群星璀璨,人才輩出的時代。林語堂先生就是舊式和西式教育培養的世界級的學者,他的"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充分體現在他60本著作中,直到今日還影響著中國的讀書人。再看看世界上科學發明的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多少是"正能量"教育出來的?而我們這些從"正能量"環境中長大的人,除了嘴上功夫了得之外,有多少人擠身世界前列?又有多少人堪當時代重任?
如果有人一定要用"二分法思維"把文章劃分出正負之別,我認為,弘揚文明,詞禮傳家,推崇平等,讚美和平,宣揚仁愛,彰顯人性的作品都屬於"正能量",因為在人類進化中有野蠻,才會發展成文明;有粗俗不堪,才需要詞禮傳家;有貧富不均,才要爭取權利平等;有戰爭,才會珍愛和平;有仇恨,才會用仁愛去撫慰受傷的心靈;有人性的種種惡,才更要呼喚人性善的覺醒。沒有前者怎麽能突顯人性中真善美呢?而那些描寫普通人生活的點點滴滴,那些真的故事,好的敘事,美的筆觸,靈的升華的作品,那些豐富生活,開拓視野,提升修養的文章,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老百姓過的都是普通人的日子,把自己平常日子過好了,過踏實了才是"硬道理",我們不需要宏大的敘事,強加於人的"正能量",不真實的現實,歌功的語言,頌德的口號。而是需要喜聞樂見,通俗易懂,樸實無華,意境優美,文字精煉,文句精彩,情韻雅致的文章。在這樣的環境侵潤和熏陶之下,自然會收益良多,潛移默化之中,更會有不一樣的氣質,不一樣的人生境界。
隻有百姓豐衣足食,平安順遂,有一個富足的精神樂園,我們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有未來。
天朝的所謂正能量,其實相當於暗能量(使宇宙膨脹),使人或集團膨脹,無比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