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2021-11-15 12:37:23) 下一個

(寫於2020年3月)
因為心情浮躁,我很久沒有坐下來認真讀一本書,一直都很自責。過去的一個多月,才真正坐下來讀完了幾本書,包括朋友最近送我的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該書在2016年出版時,榮登暢銷書名單多時,一時洛陽紙貴再現。作者Paul,1977年生於美國一個印度移民家庭。先後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英語文學及生物學雙學士學位; 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及醫學史哲碩士學位和耶魯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就在他在斯坦福大學完成神經外科實習期最後一年的2013年,他被確診患肺癌並且是第四期。據統計,在36歲這年段,全世界隻有0.0012%人可能會患上該病。本書是作者患病後以醫生和患者的雙重身份,記錄自己的一生,反思醫療與人性和生與死的實質。全書大致可分三部分: 前部分記述了作者在短暫生命上半段勵誌和奮鬥的曆程和所取得成就; 中部講述了作者患病後的醫治過程和在此過程中,從醫生到患者,恢複後回到醫生,而後再返回患者的角色轉換的心路曆程; 最後部分是作者太太Lucy在作者過世後,整理全書出版時,對作者,對她們倆感情的理解和感言。全書文筆流暢,簡潔易懂, 誠摯感人。

我讚同Lucy對此書的評價: Writing this book was a chance for this courageous seer to be a sayer, to teach us to face death with integrity. 誠實地說,我更喜歡此書的中部和Lucy的結尾。讓我有所領悟的是作者在得知自己得了致命疾病後,從神經外科醫生到晚期癌症病人的角色變換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對生與死的再認識。我們的軀體隻是生命的暫時依靠和居所。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緣分使然,緣起,緣落; 緣深,緣淺; 緣長,緣短。人們往往用盡各種方法和方式去追求穩定的生活狀態。然而,生活的不確定性才是人生的常態。人生無常,生命無常。諸多的預設和憧憬,最後都會因緣而變。內心縱有萬般不舍和眷戀,也無濟與事。生命在吐出最後一口氣時,即化為一縷青煙,漂然而逝,風吹即散,再無蹤跡。人事間的萬事萬物,金錢名利,都與其無關了。

Lucy是這樣評價她和Paul 的結合: "That Paul and I formed part of the deep meaning of each other's live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blessings that has ever come to me"。然而這對恩愛伉儷在作者被查出晚期肺癌之前,婚姻幾乎走到盡頭。病魔在某種意義上講,挽救了他/她們的婚姻。我們生命旅程中的伴侶是我們生命的另一半。一方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直接影響到生命的另一半。然而,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 總是等到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幡然醒悟,但已悔之晚矣。夫妻間幾乎不免一時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愛情是烈火,具有強大的暴發力,但難以持久。愛情升華到更高或最高的境界即為親情。它浸潤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細水長流,潤物無聲,風輕雲淡,相濡以沫。平平淡淡才是真。作者在Lucy陪伴下,經曆問診,化療,拍X-光片,照CT,住院,進急診室,等。這對夫妻共體時艱,挽救了倆人的婚姻。當看到這些醫病的熟悉過程,我便想到我也曾陪亡妻義民一一走過。義民看醫生,治病和住院的畫麵,反複再現,內心不由地掀起一波波充滿悲痛回憶的漣漪和幽殤。

Paul生病後, 夫婦決定要個孩子。Paul於化療前冷凍精子,通過人工受精有了可愛的女兒Cady。Paul 臨終前,在書中給女兒留言: "When you come to one of the many moments in life......, do not discount that you filled a dying man's days with a sates joy, a joy unknown to me in all my prior years, a joy that does not hunger for more and more but rests, satisfied"。這段話裏,可看出女兒的出生帶給了Paul無比的喜悅和滿足。然而,讀了這段後,我內心充滿了惆悵,不解和頗不以為然(也許我下麵的觀點完全不合時宜,政治不正確)。作者在明知自己將不久於世時,還造就了一個無辜生命。在他離世時,孩子僅八個月大。孩子在幼小的年月裏就缺少父愛。在往後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父親的陪伴。這些,都會對她的身心健康有莫大的創傷和不可彌補的損失。夫妻失去了一方,隻要願意,還有可能再找到下一方(盡管不是原配)。但是,孩子失去父或母,就永遠永遠失去了,不可能有替代者。作者有為他女兒想過嗎? 另外,對Lucy 也不公平。 作為一個36,37歲的內科女醫生,除感情上的孤獨煎熬外,那邊有繁忙工作,未穩定的事業,這邊還有嗷嗷待哺的嬰兒。孤兒寡母往後的艱辛是完全可預期的。作者有為Lucy想過嗎? 人生旅途中,半路上被丟下的那個人,苦啊。

總之,讀書有心得: 縱使有千般努力,萬方籌劃,生命旅程的不可測常使人無奈和無語。得之,幸也, 緣起,惜之; 失之,命也,緣盡,痛之,何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