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靜

行萬裏路,讀萬券書,淡泊塵緣,情係河山。
正文

童年北碚雜憶-之一父母親和李氏家族

(2025-07-13 05:28:14) 下一個

進入耄耋之年,近期的事情經常忘記,而七、八十年前的情景卻曆曆在目。我回憶起往事,父母親的音容笑貌常又重現眼前。隨著年紀的增長,對父母親恩德的體認愈加深刻。這促使我拿起筆來,記下對他們的回憶和思念,也兼記錄下自己和父母在一起度過的那些難忘的時光和與自己及家庭有所交集的人和事。

一提起筆,我似乎回到了童年歲月,和姐姐妹妹依戀地偎依在父母的膝下。父母的眼裏充滿了慈祥和愛憐。這幾個他們疼愛的孩子,是他們的血脈和希望。他們在戰亂年代艱難生活中撫育子女、篳路襤褸步履維艱。。。。。

經曆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父母親相繼駕鶴西去離開了人世。而我和姐姐妹妹也長大成人並成家立業,有了家室子女和孫輩、重孫輩。父母的血統被後人繼承和繁衍,父母的恩情人品被子女深深緬懷和尊崇。

我的童年主要是在嘉陵江畔的北碚度過的。北碚的山水草木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在北碚所見所知的那些或平凡或知名的人的事跡,已成為我記憶中一個珍貴的部分。回眸往事,他們又壹壹鮮活地呈現在我的眼前。作為伴隨我成長的環境中曾經影響過我的人和事,包括我現在對他們的再認識,我也一並把這些收入了這篇文字中。

一、父母親和李氏家族

父親李楫,字作舟,1906年生。是河南省博愛縣(原稱清化鎮)張茹集鄉(現為金城鄉)劉村人。出身於一個有著400多口人的李氏大家族。

劉村李氏家族的事業是祖先們艱難創業逐漸發展起來的。李家祖先原籍山西洪洞縣東北八裏多窪村,明朝初期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移民遷到今博愛城東北李窪村。明朝末年,劉村李氏始祖李倜帶領九錦、九絹、九絲、九綢四個兒子從李窪村再遷至博愛城南部沁河北岸的劉村。李氏兄弟開始時給當地大戶皇甫家種地,後來為東家推獨輪車往天津送貨,去時送懷藥(河南省懷慶府所產山藥、菊花、地黃、牛膝4大名藥,稱為懷藥。清化鎮屬於懷慶府的一部分,是懷藥主產地之一),回來捎海貨,一個來回需要一個多月。李氏兄弟為人厚道,忠誠可靠,深得東家喜歡,東家就讓他們捎帶點私貨到天津賣,收入歸自己。一來二去,李氏兄弟便把生意做大了,除保證為東家送貨外,自己還雇人往天津送貨。後來皇甫家的子弟紛紛中舉做官,就把懷藥生意全部留給了李家。

李家發財後除了在劉村置辦產業外,還在清化鎮開藥行,商號李全順,下分義、成、永、東四記,經營懷藥運銷。到了第三代李九絲的兒子李國順當家時,又分出了協盛全、協盛西等字號。此時,李國順看到經營懷藥毛貨同加工後的正品價格相差甚殊,於是派店員外出學習懷藥加工技術,自辦加工作坊。由於嚴格按照規矩炮製,工藝精細,協盛全的懷藥迅速享譽海內外。生意越做越大。李家除在本地開設藥棧外,又陸續在各地發展分號,在清朝中期形成了一個遍布全國的藥材加工、批發、零售兼營的大型藥業網絡。當時懷藥運銷主要走水路,協盛全在國內的各個分店按水係劃分管理區域,分布的主要水係有:長江、泯江、漢江、湘江、贛江等。主要店鋪設在博愛、開封、鄭州、禹州、南陽、重慶、宜昌、漢口、上海、鬆潘、茂縣、灌縣、漢中、老河口、安康、衡陽、湘潭、長沙、吉安、樟樹、南昌、九江、安國、上黨、營口、北京、天津等地,總店先後設在博愛、開封、漢口和衡陽。鼎盛時期分店達100多家,在冊的店員總數有三、四千人。是全國中藥業的翹首,與北京同仁堂齊名,甚至在一段時期內規模和名聲超過同仁堂。

隨著事業的發展,李氏先人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營管理和人才培育體係。在人才來源上,協盛全在劉村興辦義學,廣招鄉閭子弟培養藥業人才,並把優秀學員派到各個分店當學徒。學徒經過幾年的實際工作鍛煉和考核,表現優異者可被提拔當掌櫃或賬房先生(即經理和會計師)。在經營管理上,實行“掌櫃分工負責製”:大掌櫃抓全麵,二掌櫃管內務,三掌櫃跑外差,分工協作,各司其責。各分店掌櫃三五年一對調,避免因熟生弊。各個分店的利潤除作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及付給經理和店員的工資和獎金外,每年要向東家上交一定的數額,這是李氏家族維持生活的財政來源。總店還對各分店派出自家子弟作為駐店的監理,監督分店的經營管理。此舉一則對掌櫃權力進行監督,二則可為東家子弟安排差事,確保經營權與所有權相分離。上述舉措具有開拓精神,符合工商管理的科學理念,有力地促進了李氏事業的發展。

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李家事業開始走下坡路。由於東家成員沉溺於坐享其成的生活不思進取,對生意隻一味索取不關心經營和監督,造成生意下滑和資產不斷流失。一些 生意從盈利變為虧損甚至倒閉。

父親年幼時雙親相繼去世,成為孤兒。幸得其爺奶及叔伯照應長大。劉村大家族的多數成員不求學也不工作,窩在家中安享生意的果實不勞而獲,不少人抽大煙成癮,吃喝嫖賭昏昏度日。各處生意因為疏於管理監督也日漸衰落。父親奮發圖強不隨波逐流,讀完中小學後考入地處焦作的由中英合資興辦的福中礦務專門學校,(英文名稱為Fu-Chung Mining College)。主辦單位是英國福煤礦公司和中國中原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專門學校”從清末的“高等學堂”演變而來,與大學平行而程度略低。福中礦務專門學校是中國最早的礦務專門學堂,後來擴大更名為福中礦務大學,是現今全國重點大學之一的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父親讀完預科後又考入位於省會開封的河南大學。大學四年期間主修政治專業兼修會計專業。學成畢業後父親是當時李氏家族中學曆最高、學問最深的人。我看過父親大學畢業時與同學們集體去杭州遊覽的照片。那時父親西裝革履、意氣風發,人生正處於朝氣蓬勃風華正茂的階段。

母親範式坤比父親大兩歲,是河南省修武縣人,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兩個舅舅都讀到大學畢業。母親小時候也在家裏學習讀書寫字,熟讀詩書經典,知書達理,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但為當時社會風習所限,從小被纏了小腳。她不到20歲就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了還在大學讀書的父親,做了李家的賢妻良母。早於我出生的有比我大11歲的大姐靜一和比我大6歲的二姐靜言。

父親大學畢業後離開大家庭獨立謀生,先在安徽六安專員公署擔任了一段時間職員。繼又參加河南省政府舉辦的財務人員考試,錄取並經培訓後被分配到宜陽縣政府任財政科長。其間的丙子年正月二十五日(1936年2月17日),我在開封出生,因開封又稱“中州”,故父母給我取的小名是“中”。我小時候媽媽給我看過一張父母親在宜陽縣府大門前和同仁拍的一張集體照片,那時我正在繈褓中抱在母親懷裏。整個宜陽縣政府的職員連家屬也就二十多人。還沒有現在武漢大學工學部校區一個居民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多。我出生後次年(1937)發生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日寇侵占華北,戰火很快燒向河南。1938年父親辭去公職帶著母親、兩個姐姐和我,向西南逃難到大後方的重慶。

圖-河南博愛劉村李氏家廟前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