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學停辦後,父親經過當時住在重慶北碚的胡石青先生的幫助,進入了設在北碚的“中原煤礦有限公司”當會計,以後又升任會計主任。
關於中原煤礦有限公司,我小時曾把“有限公司”錯讀為“有根公司”,得到父親的指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親在這裏工作了8年。公司對我們家庭至關重要,在此對它多作一些介紹。
河南焦作一帶盛儲煤礦,有不少小煤窯在開采。1898年中英簽訂章程,英國福公司被允許進入河南焦作,開采懷慶府左右黃河以北的各礦,成為河南最大的外資企業。為了與英國福公司抗衡,1911年焦作當地小土窯聯合起來組織了中州、豫泰、明德三個中方煤炭公司。後又在1914年8月8日合並組建為中原公司。資本總額約100萬元,其後又有河南省公股加入100萬元,招添新股100萬元,總計資本約300餘萬元。中原公司的成立,是中國近代民族資本發展的一個典型。當年中原公司的年產煤量達20萬噸,接近福公司25萬噸的產量。由於英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福公司麵臨資金斷鏈、產量下降等諸多問題。為避免中原公司和福公司長期爭鬥兩敗俱傷,中方外交部提出共組福中總公司的建議,被雙方積極采納。1915年6月1日,福公司與中原公司在焦作合並成立福中總公司,資本一百萬元各佔一半,聯合經營河南煤產的營銷,成為河南最早的大型中外合資企業。但實際上福公司和中原公司在開采經營上還是各自為政、財務獨立。由於福中雙方實行分采合銷,營業無互相抵觸之虞,故產煤日旺、銷路大開,煤炭遠銷南至長江流域北達京津一帶。總公司的煤炭經理處布局在道清鐵路(河南道口鎮至清化鎮跨豫北7縣長150公裏的鐵路,主要因開礦而興建)、京漢鐵路和隴海鐵路沿線200多個地方。1933年6月,中原公司與福公司依照中國相關法律在焦作成立了中福兩公司聯合辦事處。中原公司稱第一礦場,福公司稱第二礦場。董事長和總經理皆由中方人士擔任。福公司的代表擔任副總經理。全公司職工人數達10,200人,約佔當時河南全省煤礦職工總數的一半。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大舉入侵華北,河南告急,“中福煤礦”眼看將落入日寇之手。根據國民政府經濟部下屬的工礦調整處業務組組長林繼庸所著《民國經濟》一書中第1部分“抗戰時期的民營廠礦內遷”所述,1937年底中福煤礦董事長周樹聲和總經理孫越崎排除了當地士紳堅決反對拆遷的巨大阻力,毅然決定將廠內全部機械設備(包括全礦的鍋爐、發電、鼓風、抽水、起重等等設備,煤車、鋼軌等機件、器材)運往大後方。他們一路躲避日機轟炸,乘坐最後一輛火車通過即將炸毀的黃河大橋,曆經百般艱辛,最終將4000噸煤礦設備運送到了湖北漢口丹水池煤礦。丹水池在漢口市郊,京漢鐵路在此設有一個火車站。
北碚天府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是愛國實業家盧作孚於1933年創建的,以北碚的北川鐵路沿線的6個煤廠為主,並有北川民業鐵路股份有限公司、民生實業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參股。北川鐵路是四川第一條建成通車的民營輕便鐵路,由盧作孚發起並由其創辦的民生公司作為主要投資方於1927至1935年間分段建成。
1938年3月,中福煤礦總經理孫越崎與正在武漢主持內遷運輸的盧作孚在漢口翁文灝(時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長)的家中見麵。他們達成共識:由中福公司和天府公司合作,聯合開發天府煤礦。中福公司以設備器材作為投資,天府煤礦和北川鐵路合並,以礦區和鐵路作為投資,共同組建新的天府礦業公司,公司資金定為150萬元,雙方投資各半。在宜昌大撤退中,在盧作孚的指揮護送下,中福煤礦4000噸煤礦設備隨川江航運到達了它的新家北碚天府煤礦。
1938年5月1日,天府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北碚舉行成立大會,通過了新公司的組織章程,召開了第一屆董事和監事聯席會議,推選盧作孚為董事長,孫越崎為總經理。天府礦業公司此後不斷發展,一躍成為戰時大後方第一大煤礦,從1938到1945年的8年裏,原煤產量猛增近4倍,占了重慶煤炭銷售總量的一半以上。1946年北川鐵路的年運煤量達到了其曆史峰值52萬噸。天府礦務公司為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前已述及,中福公司占新成立的天府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一半,中原公司又占福中公司股份的一半,且分采合銷、財務獨立。所以,雖然幾經合並,中原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在抗戰大後方仍是一個獨立的法人經濟實體。我估計它在新天府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中應占股四分之一。
中原煤礦有限公司從河南焦作遷到大後方後,僅進行資產運營管理,所以機構規模不大,除了董事長周樹聲先生以外,僅有父親、另一位管理雜務的姓譚的先生和一名王姓廚師,共三名職工。從公司人員組成可以看出,父親是主要業務人員,其餘兩人都是輔助人員。為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中原煤礦公司辦公處設在離開北碚市區約三裏路的“石柱灣村”,和胡石青先生家庭的住處在同一個院子裏。父親也住在公司租用的該院子中一間屋子裏。母親則帶著子女在更偏僻的離開公司十裏路的“老石坑村”租民房居住。
“老石坑村”當時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離開附近的公路-北碚到重慶青木關的碚青公路約3華裏。公路邊的集鎮天生橋是我家購買油、鹽、米、布等日用品最近的地方。從老石坑村到天生橋約5裏多,從天生橋到北碚市區約4裏多。在一般地圖上老石坑村是不被標注的。我近日查Google地圖,居然找到了老石坑這一地名,而且它的位置和記憶中的當年住處吻合。原來它是當今兩條高速公路的交匯處。一條公路是G5001-重慶繞城高速,即重慶二環線,在北碚的南部以東西走向經過。另一條公路是G75蘭海高速。在北碚的西側以南北方向通過。蘭海高速是國家南北向大動脈之一,北起甘肅蘭州,向南過四川廣元,跨嘉陵江到北碚,再南去重慶、貴陽 、南寧、北海,經湛江最後到達海口。沿此路可直達靜川妹所居城市北海。因它包含了一段渝武高速,故也可通達我的中國居處武漢。
至於石柱灣村,它比老石坑村要大。但近日在一般地圖和Google地圖上均不見其蹤影。我估計因它距離北碚市區僅3華裏,可能早已被擴展的市區所覆蓋,不複有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