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乙的父親老舍,是北碚以至全國的一位知名人物,經常聽到父親和郭豫才先生提起。老舍1899年出生,抗戰時期就已是著名的文學家。曾發表膾炙人口的《駱駝祥子》、《大名湖》等作品。我上學的路上,要翻過一個不高的山梁,然後順著斜坡石板路下山。可以看到在左側山坡上有一棟兩層灰磚樓房。這就是舒乙的家,老舍在北碚的住處。
此屋原為林語堂購置,林語堂於1940年8月全家移居美國前,將此樓留給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代管,成為該會北碚分會舊址。老舍主持抗敵協會工作,故居住於此。因此屋鼠患頻發,老舍戲稱它為“多鼠齋”。老舍的許多作品,包括話劇《王老虎》、《張自忠》,長篇小說《火葬》,短篇小說《一筒炮台煙》、《貧血集》,回憶錄《八方風雨》,特別是影響深遠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等重要作品,都是在這裏完成的,累計約200餘萬字。老舍始終堅持文藝“為抗戰服務”的信念:“寫小說戲劇有用,寫鼓詞小曲也有用……我的筆必須是炮,也須是刺刀。”他強調形式不論大小,重要在傳播抗戰精神的效果。
抗戰勝利時老舍思鄉心切百感交集,吟哦七律鄉思一首,詩雲:“茫茫何處話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餘年心願半庭花;西風碧海珊瑚冷,北微霜天羚角斜,無限鄉思秋日晚,夕陽白發待歸鴉”。
老舍抗戰勝利後歸居北平。解放後寫有《龍須溝》、《茶館》等作品,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瘋狂年代飽受迫害淩辱,於1966年8月24日自沉於北京太平湖。1968年,老舍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且獲投票第一。但由於老舍已不在人世,此次諾獎遺憾地被頒予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我從1946年離開北碚後,40多年沒有再去北碚。1990年夏,我出差成都返程時途經重慶,抽了上午半天時間(當天晚上要乘輪船回武漢)去北碚探訪。由於時間短促,我徑直步行去市區西側找尋重師附小,但未得結果,再沿公路尋找山坡上的老舍舊居,但見這一帶樓宇連片,原來舊屋的蹤影已難以尋覓。隻得遺憾而歸。2015年與家人訪問重慶,又有半天機會去北碚一遊。但限於時間亦未能如願造訪母校及老舍故居。近日在網上查詢,得知老舍故居(原蔡鍔路24號,現天生新村63號)已重新整修,於2010年更名為“四世同堂紀念館“,麵向社會開放,為重慶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網上資料說:“重慶市北碚區天生街道天生新村,一座小院安坐於密集林立的高樓之中,鬧中取靜。推開大門,老舍先生的雕像映入眼簾,戴眼鏡、著長袍的先生手拿書卷,坐在藤椅上靜靜思考。園裏種滿了竹子、芭蕉、黃桷樹等花木,一幢灰磚青瓦的川東民居在綠蔭掩映下,靜謐安詳。這是老舍在重慶北碚的舊居”。此處寫的“灰磚青瓦的川東民居”和我的童年印象相符,但“安坐於密集林立的高樓之中”,則和我記憶中半山腰上孤零零的那棟兩層灰磚小樓的環境大相徑庭。經過幾十年的變遷,老舍故居周圍的地物以及地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令故人難以尋覓了。
圖1-老舍在寫作
圖2-重慶北碚老舍舊居
圖3-老舍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