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靜

行萬裏路,讀萬券書,淡泊塵緣,情係河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童年北碚雜憶-之二十七複旦大學在北碚

(2025-09-08 04:36:42) 下一個

抗戰時期北碚所臨嘉陵江對岸的東陽鎮夏壩,有一所著名的大學,這就是於1938年2月從上海遷來的複旦大學。小時候經常聽大人提到複旦這個名字,老師帶我們參觀半山上的平民公園時,也指著嘉陵江對岸的一片房舍說,那就是複旦大學。後來我大姐考取了這所大學,我對它的印象就更深了。

複旦大學始創於1905年,位於中國上海,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由上海西遷後,複旦大學在北碚區嘉陵江左岸的東陽鎮落腳,開始時借龍王廟作課堂,煤棧空房為學生宿舍,教職員則散居東陽鎮、黃桷鎮複課。

之後複旦在夏壩征地建校,不久,一個清新整潔的校園就出現在嘉陵江邊。夏壩與北碚城區隔江相望。背靠瓊玉山,麵對嘉陵江,風景秀麗,環境幽靜。

據複旦校史資料記載,夏壩沿江鋪有通衢大道,夾道梧桐成蔭。獨立牌坊式校門之內,以登輝堂為基準,相伯圖書館、新聞館、青年館等一字排開,皆坐東朝西,麵向嘉陵江。四幢教室、四幢女生宿舍、六幢男生宿舍、一座食堂、六幢教授宿舍陸續建成。在抗戰艱難時期,短時間內建出這樣規模的大學館舍群,可謂是十分罕見的奇跡了。

複旦大學在北碚建校後,逐漸發展到師生2400餘人。設置了科學館、新聞館、商科研究所和社會科學研究室,成為一所擁有文、理、法、商、農五個學院27個係科的綜合性大學。陳望道、周穀城、洪深、孫寒冰、章靳以、曹禺、端木蕻良等著名學者,在此擔任教授。葉聖陶、胡風、老舍、梁宗岱、吳覺農等一大批知名學者也應邀先後到複旦講學。師生們以抗戰自勵,精神振奮,教學相長,關心時事,影響社會,這段歲月也是複旦校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複旦師生除堅持正常教學外,還經常到北碚進行抗戰宣傳和開展文化活動。有廣泛影響的《中國學生導報》也在複旦創刊。師生們還在北碚大力推行社會服務項目,如舉辦民眾同樂會、創設社會服務處、舉辦民眾學校等,全方位地為社會民眾服務。

北碚複旦校區1940年5月27日曾遭受日機轟炸,6位師生遇難,其中有教務長、法學院院長孫寒冰教授。

我的大姐李靜一,1945年高中畢業後考入複旦大學銀行係。即在夏壩住校學習。1946年,隨複旦大學遷回上海江灣原址後在上海繼續學習直到畢業。

據知,複旦大學北碚夏壩舊址,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抗戰時期大學舊址,以紀念那段弦歌不輟的歲月。2018年,複旦大學實習實踐基地”“複旦大學教育培訓基地”在複旦舊址正式揭牌。上海複旦大學和北碚建立了緊密的聯係。

今天的上海複旦大學,排名屬於“QS世界百強大學”、“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百強大學”、“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百強大學”及“軟科世界百強大學”。是教育部“雙一流A類”和 “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它已成為中國文理綜合排名拔尖的高校之一。

圖1,北碚的國立複旦大學進口

圖2,北碚夏壩複旦大學部分房舍

圖3,抗戰時期複旦大學舊址碑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