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北碚雜憶之16中曾提及,我上學路邊山腰處有作家老舍及舒乙(老舍兒子、我的同班同學)的住宅。此屋原為林語堂購置,林語堂於1940年8月全家移居美國前,將此屋捐給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為該會北碚地址。老舍主持抗敵協會工作,故居住於此。
根據網上資料,林語堂與北碚的因緣如下:
1940年春,林語堂與美國一家出版公司簽訂合同,寫作一部描繪中國戰時風光的作品,從而於5月初離美回國,途經香港來到重慶。5月25日他乘車抵達北碚。
林語堂到北碚,第一個前來接待他的是文友王向辰。王向辰帶領他們全家,遊覽北碚市街,並到一家酒館為其接風,同時作陪的還有許心武、蕭柏青等。
但沒有想到,林語堂抵達北碚的第三天就遭遇日本的飛機轟炸北碚。從此他過上了戰時生活,幾乎每天都要跑警報,都要進防空洞。他們在北碚住下不過20多天,就在防空洞裏躲了15天。不到一個月,就遇上了兩次轟炸。
林語堂感到很惱火,警報多,天氣炎熱,手中的書寫不了,想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住下,繼續完成書稿。王向辰知道後,給他聯係到北碚附近的縉雲山石華寺,這裏既可以避暑,也能防空襲。林語堂移居石華寺,比起北碚市區天氣涼爽,空襲亦有所緩和。林語堂一家也挖了自己的防空洞。
7月31日,林語堂一家遭遇到他們回國後的第三次日機轟炸。在這次轟炸中,林語堂的家也被炸毀了一個角落。房子修好的時候,林語堂決定再次出國。出國前,他把這處房子捐給“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給抗敵協會寫了一封信。此信全文如下:
敬啟者,鄙人此次回國,不料又因公匆匆出國,未得與諸君細談衷曲為憾。惟貴會自抗戰以來,破除畛域,團結抗戰,盡我文藝界責任,至為欽佩。鄙人雖未得追隨諸君之後,共抒國難,而文字宣傳不分中外,殊途同歸。茲願以北碚蔡鍔路 24號本宅捐出,在抗戰期間作為貴會會址,並請王向辰先生夫婦長期居住,代為看管。除王先生夫婦應住二間及需要家具外,餘盡公開為會中器物,由理事會點查處置,聊表愚忱,尚希哂納,並祝努力。
弟與諸君相見之日,即驅敵入海之時也。
此致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林語堂敬上
八月十七日
以下根據網上多種資料,對林語堂作一些簡要介紹: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著名學者、作家、翻譯家、語言學家、評論家,同時也是一位在東西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他是福建龍溪人,生於漳州平和縣阪仔鎮,名玉堂,後改為語堂。
1916年,林語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到清華大學任教。兩年後,林語堂考取了民國政府的公費留美資格。然後,他考上了哈佛大學文學研究生。林語堂在哈佛讀研究生期間,由於國內軍閥混戰,一年後民國政府資助的學費中斷了。他靠勤工儉學和朋友接濟,才讀完了後續研究生的所有課程,獲得了碩士學位。以後,他又考上了德國萊比錫大學,取得了文學博士學位。他1920年代回國後,曾在廈門大學、北京大學任教,1930年代赴美,成為國際著名的華人學者與作家。
林語堂學貫中西,對東西方文化均有相當通透的領悟與頗為獨到的見解。在他的各種中英文著述中,是對家國故土的熱愛,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文化與傳統的理解與尊重,以及跨越國族界限的人文關懷。通過早期創辦的《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他將當時的一些西方理念介紹給中國讀者。另一方麵,作為一名華人學者,他有意於將中國的古典文學、傳統文化乃至中國式的生活理念介紹到國外,並始終為此不遺餘力。他的中文作品語言通達典雅,措辭機智幽默,行文靈動瀟灑,在文學界獲得很高的評價。他的英文著作,以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洞察力、豁達的胸懷為根基,以一片赤誠之心貫徹始終。他在英語讀者當中相當受到歡迎,為西方人士認識中國搭建起一道橋梁。他用英語寫的《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1935)及《生活的智慧》(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1937)二書,在美國甫一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圖書排行榜,成為一時熱點;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銷量居高不下;多年後仍數次重新出版,成為了華人作家的作品暢銷於美國的先例。
1939年,他寫的英文小說《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在美國首次出版,迅速獲得廣泛讚譽和認可。連續28周占據了北美(美國、加拿大)銷售量的頭把交椅,也被美國讀書協會作為特別推薦的書籍。《京華煙雲》通過敘述姚、曾、牛三個家族的悲歡離合,把真實的中國和真實的中華文化介紹給了世界。《京華煙雲》發表後,美國民眾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和中國人民。社會輿論更加同情和支持處在抗日戰爭中的中國。在美國國會兩黨議員討論軍事援助中國議案時,有議員就引用了《京華煙雲》,提出應堅決軍事援助中國,打擊日本的侵略。軍援中國,最終成為了美國兩黨的共識。此後美國投入了大量的軍事援助,包括外交支持、經濟物資、軍事訓練與作戰協助等,支持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林語堂對抗戰的貢獻,正應了他給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信中所說“文字宣傳不分中外,殊途同歸”。胡適1939年給友人任鴻雋的信中,感慨地說:“林語堂用英文寫作,可以影響數以千萬計的外國人,這比一般官吏的作為有更長久的價值。”
林語堂一生寫了六十部著作。除了以上提及者外,還有《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唐人街家族》(Chinatown Family)、《朱門》(The Vermilion Gate)等,還有一千多篇散文、雜文,並翻譯了《浮生六記》、《紅樓夢》部分章節。他奠定了中國作家在國際文壇上的空前地位。1940年和1950年他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是當時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二人之一(胡適先生也曾獲得一次提名)。此後他還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47年,52歲的林語堂以一己之力,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中文打字機。他還親自主編了第一部由中國學者編寫的《當代漢英詞典》,並於1972年出版。六十年代,林語堂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1976年逝世於香港。
在北碚時,我常常聽到父親和郭豫才先生在聊天中提及林語堂這個名字。多年後我閱讀了
《京華煙雲》(中譯本)和《生活的智慧》網絡版。我很喜愛林語堂文字的清新雋永、機智幽默和格調的輕鬆、智慧以及思想的深刻。讀大師的文字,真是一種莫大的精神享受。
圖1,林語堂
圖2,林語堂《京華煙雲》英文版封麵
圖3,林語堂《京華煙雲》中英文雙語版封麵
圖4,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英文版封麵
圖5,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文版封麵
圖6,林語堂《生活的藝術》網文目錄截圖
圖7,林語堂《生活的藝術》網文截圖
圖8,漳州林語堂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