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四川農村是貧窮落後的。我看到,大約才十歲的鄰家男孩左成維就要為家裏挑水砍柴。我們家所用的水也是每天由他挑來裝入水缸的。雖然母親給他報酬,但看他瘦小的身子吃力地挑起碩大的水桶時,我也感受到生活對他的重壓。鄰家一位老太婆經常把我家吃過的中藥渣要去,她認為凡是藥都是好東西,自己買不起藥,吃別人的藥渣對她身體也會有好處。那時村裏的人多半是文盲,但大家對寫了字或印有字的紙非常珍視,認為字紙神聖、不能隨便丟棄,一般人家難得找到片紙隻字,更少有書籍和報紙。我們家如廁用的是粗糙價廉的“草紙”,但周圍農家上廁所都是用篾片(竹子內層削出的薄片),哪裏舍得花錢買草紙。
住在老石坑的幾年,玩伴是年齡相近的農村孩子,大家最喜歡玩的是鬥蛐蛐,又稱鬥蟋蟀,是中國一項曆史悠久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它以雄性蟋蟀(蛐蛐)之間的打鬥為主要形式,人們通過訓練、飼養和挑選,讓它們在特製的鬥盆中進行搏鬥,以觀賞其勇猛和技巧。我們抓了蟋蟀養在舊的洋鐵香煙筒中,筒底墊一層土,筒蓋上用鐵釘釘幾個小眼透氣,放幾粒米飯在裏麵就夠蛐蛐吃一兩天。把要鬥的兩隻蛐蛐放在同一個香煙筒或陶罐裏,用一根端部留出毛須的細草杆逗引和驅趕它們,它們就會爭鬥起來。兩個對手張開大牙互相頂撞撕咬,直到鏖戰幾個回合後分出勝負,勝利者昂首展翅得意鳴叫,失敗者低頭夾尾狼狽逃走。觀看蛐蛐相鬥是令人興奮的,在田間、屋角尋找和抓到蛐蛐,也是一大樂事。我能一聽蛐蛐的叫聲就可判斷它的習性:聲音洪亮急促者較勇猛,聲音低沉和緩者較文弱。還能從外觀得知它的戰鬥力:體大頭闊色金者最凶悍,抓到一個這樣的蛐蛐會令我感到特別驚喜。但有一次當我找尋蛐蛐翻開一塊石板時,卻看到一條黑蛇盤成螺旋狀蜷伏在那裏。嚇得我拔腿就逃。以後再也不敢在這一帶找蛐蛐了。
另一件好玩的事是抓稻田鯽魚。當稻穀收割後,稻田的不連貫淺水窪裏有不少半尺長的鯽魚在那裏遊弋、翻滾,人們徒手就可以把它們抓獲。這時,田間孩子們抓魚的歡快叫聲響成一片,這成了我們這些半大孩子的節日。但當我滿心歡喜把抓到的兩條魚帶回家時,母親卻嚴厲地質問我魚從哪裏來?我說是從左成維家的稻田裏抓的。母親說稻田裏的魚是人家放養長大的,左家地少家貧還指望賣這些魚貼補用度呢,趕快把魚還給左家吧!我雖然感到失望但還是聽媽媽的話乖乖地把魚送回到了左家。
我的童年沒有任何玩具。唯一的玩物是小玻璃球。幾個小孩在地上輪流彈自己的球,誰最先把球彈入預先挖好的小坑誰就贏了。我們把這叫做“彈珠珠”。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微型的高爾夫,隻不過場地很小且不用球杆罷了。
圖1-鬥蛐蛐-1
圖2-鬥蛐蛐-2
圖3-彈珠遊戲
圖4-稻田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