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石柱灣以後,我上了小學並接觸到更多的人。我們同院子住的有胡石青先生、郭豫才先生、小學朱老師(名字忘記了)等。鄰居們除了有時登門互訪外,更多的交流是在夏夜院子裏乘涼時的聊天。四川夏天很熱,那時又沒有電扇更沒有空調,人們多是手搖一把蒲扇煽風納涼和驅趕蚊蠅並搬一個竹床或躺椅坐在上麵休憩。大人們就在此時海闊天空地聊起天來-四川人稱此為“擺龍門陣”。我也似懂非懂地湊在旁邊聽-那時也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大人們常常談論時事,什麽小日本打到宜昌啦,敵機又轟炸重慶啦,大米又漲價啦,如此等等,多是一些令人憂心的消息。有時大人們也聊一些輕鬆的話題,曆史地理、天南海北、無所不談。這無形中讓我增加了不少知識。大人們談論風靡一時的小說《家》、《春》、《秋》,並說《家》已由曹禺改編成話劇在重慶上演大受歡迎,使我知道了有一位著名作家巴金和一位知名劇作家曹禺。大人們談論小說《荒謬的英法海峽》,從此記住了作者徐訏這個生僻的名字。小說《飄》的談論使我第1次知道有一個美國,這個國家的南方和北方還發生過一場戰爭。大人們談論重慶發生的事情,經常提到“朝天門”、“沙坪壩”、“小龍坎”、“青木關”、“瓷器口”等地名,使我至今還記得這些地方的名字。但有一次大人講“聊齋”故事中的“畫皮”,鬼的形象令我心驚膽戰。我害怕暗處或床下有鬼在躲藏,很長一段時間裏夜間都不敢獨自一人留在黑暗的地方。
郭豫才先生是夏夜擺龍門陣的一位主角。一看他的名字就知道是河南人(豫是河南的簡稱)。他知識淵博、才思敏捷,當時在北碚從事研究著述《中國民族史》的工作。在我的印象中他是我父親最好的朋友。他們是河南同鄉,又是河南大學校友,年齡相近(比我父親小3歲),有著很多共同語言。他們常常談起年輕時在河南家鄉的往事,例如搬把椅子坐在柿子樹下邊看書邊吃柿子的情形,那個豐足閑適的場景讓我羨慕不已,他們那種對故鄉眷戀之情也令我印象深刻難忘。
圖1-徐訏的《荒謬的英法海峽》創作
圖2-巴金的家、春、秋
圖30美國小說-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