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靜

行萬裏路,讀萬券書,淡泊塵緣,情係河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童年北碚雜憶-之十三郭豫才先生

(2025-07-28 04:04:26) 下一個

上節提及的郭豫才先生是我國新史學和早期考古學的先驅之一。他於1934年從河南大學畢業後,被聘任到河南省通誌館任協修。1936年被河南省博物館聘為研究員。當年10月,河南省博物館派他主持輝縣琉璃閣墓地的第二期發掘。此次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郭先生發表了《說貝》、《說兵器》、《說畢》等6篇考古發掘報告,對我國早期的考古學和新史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期,河南省博物館是當時除故宮博物館之外的全國第二大博物館。1938年9月,河南省政府派遣胡石青、郭豫才、曲興之等人前往重慶,尋求存放文物的地點。在省城開封淪陷前,郭先生冒著戰火,護送河南省的文物經武漢到達重慶。將河南文物存放於中央大學的磁器口新校舍。

1940年,郭先生以“科學工作者”的身份,申報中英庚子賠款會的資助項目《中國民族史》並且獲批。他的《中國民族史稿》洋洋五十餘萬言,但因缺少北方匈奴族和東胡族的資料而未能問世。抗戰勝利後,郭先生在設立於北碚的國立禮樂館擔任編審,在國立禮樂館創辦的《采風》上,發表了《北碚轉房俗的采訪及初步分析》、《北碚的婚俗》、《北碚的镟》等文章。1946年,郭先生步人了中國的高等教育界,在重慶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史地係任教授。重慶解放後,1950年10月,原重慶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和原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合並建立西南師範學院,院址設在北碚。郭先生任教務長,以後又改任曆史係主任。

1979年因工作需要調入河南大學曆史係,創立先秦史、秦漢史研究室,並擔任研究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1980年任河南省政協委員,1982年以後,曾任河南省社聯理事,省史學會常務理事,開封市社聯副主席等,後任中國先秦史學會顧問。1993年12月因病去世,享年84歲。

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吳宓教授也在西南師範學院(後為西南師範大學)曆史係任教,郭是他的領導。在近年出版的《吳宓日記》中,多處提及的“豫”,就是指的郭先生。吳宓於1894年出生於陝西涇陽安吳堡,是晚清陝西女首富周瑩(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園“的主角)的堂侄。他早年考上清華留美預備科,畢業後進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繼轉入哈佛大學。學成歸來被聘為清華國學院導師和院長。錢鍾書、王力、季羨林等學術大師均出自他的門下。他一生的三分之一的歲月都是在北碚的西南師範大學度過的。1928年6月2日,清華大學國學院國學大師王國維逝世一周年時,吳宓賦落花詩曰:“心事落花寄,誰能識此情。非關思綺靡,終是意淒清。歎鳳嗟尼父,投湘吊屈平。滔滔流世遠,淒斷杜鵑聲。”錢鍾書在《吳宓日記》序中寫道: “我願永遠列名吳先生弟子之列中”。

2015年3月24日,我與淑麗、靜川、青寧造訪北碚時,曾到西南師範大學(現為西南大學)一遊。這裏林木蔥鬱、環境優美。想到這裏曾是吳宓、郭豫才等前輩學人任教與生活的地方,親切感油然而生。

圖1-老年郭豫才

圖2-老年吳宓

圖3-西南大學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