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多次提到的盧作孚,是建設新北碚的奠基人,被人們譽為“北碚之父”。他是著名全國的實業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1893年生於四川合川一個貧寒家庭,小學畢業後自學成材。1924年,在成都創辦民眾通俗教育館,擔任館長。1925年回合川,創辦了民生實業公司,開辟了重慶到合川的輪船航線。1927年春,盧作孚到北碚出任江(北)、巴(縣)、璧(山)、合(川)峽防團務局局長。他在清剿匪患的同時,對峽區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在這裏建成了四川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組建了當時四川最大的煤礦-天府煤礦;創建了西南最大的紡織染廠—三峽織布廠;創立了當時中國唯一最大的民辦科研機構-中國西部科學院;在四川率先架設了鄉村電話網絡;開辟了被譽為重慶北戴河的北溫泉公園。他在北碚修公路、開運河、辦農場、建工廠、辟公園、修建體育場、改造舊城市,並在城鎮中開設醫院、建立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各種學校。使北碚從一個盜匪橫行、髒亂落後的小鄉鎮變成了一個環境優美、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模範地區,成為當時中國鄉鎮建設的典範。
與此同時,盧作孚主持的民生公司也迅速發展,航線從嘉陵江渝—合(合川)線擴大到長江渝-涪(涪陵)、渝-滬線。當年,盧作孚被四川省主席劉湘任命為川江航務管理處處長。此期間他還曾擔任過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全國交通部次長、全國糧食管理局局長、全國船舶調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為抗戰時期的軍需民運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8年秋,武漢失守,大量欲撤往重慶的人員和遷川工廠物資近10萬噸屯集於長江三峽下遊出口處的宜昌無法運走,且不斷遭到日機轟炸。盧作孚以臨危不懼、指揮若定的大智大勇,處亂不驚,力挽狂瀾,集中全部船隻和大部分業務人員,采取分段運輸,晝夜兼程搶運,不顧日機狂轟濫炸,經過40天的奮戰,終於在宜昌失陷前,將全部屯集的人員和物資搶運到了四川。這次搶運行動,矚目中外,被譽為中國的"敦克爾克"(敦克爾克是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的港口,40萬英法聯軍於1940年5月在此渡海撤退到英國,避免了被德軍殲滅的嚴重後果。此次撤退為二戰盟軍反攻保存了力量,是二戰史中重要的一頁。宜昌大轉運的意義和艱險可與敦克爾克撤退媲美,且發生在敦克爾克撤退之前)。在整個抗戰期間,民生公司共搶運了各類人員150餘萬人、物資100萬餘噸。
抗戰勝利時,民生公司船隻達到137隻、36000餘噸位、擁有職工17000餘人,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航運企業,而且還控製了許多其他重要企業。除附屬民生機器廠為大後方最大的機器製造工廠外,民生公司還向礦冶、航運、機械、紡織、食品、貿易、保險、新聞等行業中的78個企、事業單位進行了大量投資,盧本人曾擔任了幾十個企業的董事長或董事。
戰後,盧作孚把航運重點移至上海,以此作為向沿海、遠洋發展的基地,增辟由上海到台灣、汕頭、香港、連雲港、青島、天津、營口等港的航線,並把航線延伸到越南、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和日本。到1949年擁有各種船舶150餘隻,噸位72000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盧作孚於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他所組織的18艘海外輪船陸續從香港駛回大陸。他擔任了全國政協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北碚文化事業管理委員會主任等職。但1952年1月初離京返渝後,在“五反”運動高潮中,他被指為“不法資本家”遭無情鬥爭。他不甘受辱,於1952年2月8日在重慶家中服用大量安眠藥後辭世。他屬下有龐大的企業,手握萬金,但一生清廉,兩袖清風。留給妻子的遺囑全文為:一、借用民生公司家具,送還民生公司;二、民生公司股票交給國家;三、今後生活依靠兒女;四、西南軍政委員會證章送還軍政委員會。
北碚人民為紀念這位開拓者,在盧作孚當年親手修建的平民公園(現北碚公園)裏豎起了盧作孚漢白玉雕像,在雕像後麵的石壁上鐫刻著晏陽初所寫的《敬懷至友盧作孚兄》全文。
盧作孚和弟弟盧子英工作過的峽防局舊址,現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址內辟有盧作孚紀念館,盧作孚和盧子英兄弟二人的塑像並立於同一個基座上供後人瞻仰。
由於盧作孚是天府礦業公司的董事長,中原公司是天府公司的一部分,所以經常從父親那裏聽到盧作孚的名字。盧作孚的事跡在北碚家喻戶曉,也是我年少時就耳熟能詳的名字。他為老百姓全心全意謀幸福的崇高誌向,他的驚人創造力、超群才幹和堅強毅力,他對國家對人民的卓越貢獻,他的忘我無私高尚品德,在我少年時的心中成為一個高大的偶像。
盧作孚是北碚的開拓者,而盧作孚為北碚所設計的藍圖,大都是通過四弟盧子英之手來實現的。因此,盧子英當之無愧是北碚的奠基人。他們兄弟幾十年中對北碚人民的貢獻,有口皆碑。
盧子英出生於1905年。1926年5月,盧子英開始在民生公司協助其兄工作。翌年春,盧作孚出任江巴璧合峽防團務局局長,盧子英隨來北碚,從此在北碚紮下了根。他生活簡樸,剃光頭,穿布衣,赤足穿著草鞋,說話實在,不畏艱苦,做事一馬當先。
盧子英在北碚一住二十三載,曆任峽防局常練大隊隊附、學生隊隊長、峽防局督練長、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區長、北碚管理局局長,直至一九四九年政權更迭。他把一個土匪嘯聚、地脊民貧的地帶,建設成了舉世聞名的模範區。政績輝煌,碩果累累。
盧作孚在北碚舉辦的學生隊、少年義勇隊、警察學生隊,以及為民生公司舉辦的護航隊、茶房、水手、理貨生等訓練班多期,人數近千人,都是盧子英負責培訓的。1933年,盧子英被委任為峽防局督練長,代行局長職權,主持日常事務。從這時起,盧作孚把精力集中在民生公司和一些社會事務方麵,每周星期天才返回北碚,聽取匯報,檢查、指導工作。而所有的實際工作均落在盧子英頭上。1936年4月,峽防局改組為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唐瑞五同盧子英分別擔任正副區長,盧子英實際主持全麵工作。唐不久逝世,由盧子英接任區長。1942年2月,嘉陵江三峽實驗區又改為北碚管理局,直接隸屬四川省政府,盧子英任局長。
盧子英一生提倡造公產、不造私產。他在北碚辛苦耕耘多年,地方事業輝煌騰達,而個人卻兩袖清風。
1939年陶行知來到北碚,盧子英接受陶的建議在北碚開展自願當兵運動。組織了公教人員和中學生3000多人,分赴城鄉動員宣傳,不到半個月,自願報名參軍者即達600餘人,經體檢合格的青年成為首批誌願兵。5月初,盧子英在北碚舉行盛大公宴,慰勞首批267名自願兵及其家屬,為他們披紅、戴花、獻旗、攝影。同時建立抗日將士家屬優待委員會,在全區範圍內形成了當兵抗日的熱潮。當年,又有三批誌願兵奔赴抗日前線。在整個抗戰時期,十萬人口的北碚向前線輸送了3000多名抗日熱血青年,他們全是自願奔赴前方抗擊日寇,為國統區所僅有。北碚成為大後方征兵工作的典範。1940年9月22日,周恩來訪問北碚與陶行知和盧子英見麵。周恩來對他說;“你幹得不錯嘛,我看了行知先生的兵役報告,我很受感動,你為抗戰立了大功,為大後方樹起了一麵旗幟!”陶行知說:“子英區長堪稱中國的模範父母官,如果中國各地的父母官,都能像他一樣,中國就有希望了”。周恩來讚同地說:“是呀,中國就是缺少像盧區長這樣的官員。”
在抗戰時期,各界文化人(包括作家、科學家、學者、教授、政治活動家)不下三千人在北碚居住,其中有很多是進步人士和共產黨人。盧子英對他們均抱熱情歡迎態度,給予了大力支持幫助或聘以重任。這些知名人物,不少也是頑固派所忌恨的,在盧子英的保護下,沒有發生過人員失蹤或受迫害的事件,北碚可稱為民主特區了。
1949年12月,在盧子英的斡旋下北碚得到和平解放。這使北碚人民的生命財產免遭戰爭損失,為北碚順利實現接管及恢複生產提供了保證。
盧子英於1994年去世,享年89歲。
圖1,盧作孚
圖2,盧作孚紀念館
圖3,盧作孚全集
圖4,北碚盧作孚與盧子英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