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再介紹一位可以和盧作孚媲美的另一位在北碚留下業跡的名人-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晏陽初。晏陽初1890年生於四川巴中。青年時期他留學美國,就讀於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立下了“教育救國”的宏誌。他誓言“立誌不做官,不發財,將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回國以後,他勉勵自己“一切高官厚祿,視之若屐,惟致予畢生之力於平民教育,一息尚存矢誌不渝。”他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1923年8月,作為向全國推行平民教育的總機關,成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簡稱“平教會”),晏陽初出任總幹事。他先在河北定縣開展平民教育運動,取得很大成績。
1940年,在盧作孚全力支持下,晏陽初在北碚歇馬鄉大磨灘征購土地500畝作校址,創辦了“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育才院是一所培養鄉村人才的私立高等學校(1945年擴充為獨立學院,改名為“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晏陽初擔任鄉建院院長,盧作孚擔任會計董事,共同擔負起培養鄉建人才的重任。學院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平教會撥款。平教會的經費主要是晏陽初向國內外募捐而來。由於晏陽初的愛國熱忱,感召了較多的專家學者、歸國博士到平教會和學院工作,學院的師資力量是較強的。鄉建學院辦學11年,共招新生1180人,畢業生379人(其中專修科畢業134人,本科畢業245人)。該院1951年被接管,改名“川東教育學院”,翌年院係調整,並入西南師範學院等校。
晏陽初和盧作孚二人,雖然成長經曆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但是他們拯救國家和民族的理想,為實現理想而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是相同的。理想上的相通,作風上的相似,人格上的相敬,使他們不僅成為事業上相互支持和幫助的同誌,而且成為終身不渝的至友。
1943年5月,在紐約紀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會上,晏陽初與愛因斯坦等10人被美洲百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代表評選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偉人”,被推崇為“世界的平民教育之父”
1949年以後,晏陽初去了美國。1950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顧問,並受聘擔任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主席。他把在中國的平民教育經驗推向了世界,在印度、泰國、菲律賓、加納、哥倫比亞、古巴、危地馬拉等國,繼續為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奔走,為平民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他先後獲得菲律賓總統頒發的“金心獎章”和美國總統頒發的“終止饑餓終生成就獎”。1990年1月,他以百歲高齡謝世。在紐約舉行的晏陽初追悼會上,美國總統布什、中國人大委員長萬裏等政要發去了唁電並贈送花圈。
北碚人民為了緬懷他的功績,修繕和開放了位於北碚區歇馬鎮原中國鄉村建設學院舊址內(現中國柑橘研究所內)的晏陽初故居為晏陽初紀念館。晏陽初故居於1987年被列為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北碚縉雲廣場上立下他的青銅坐像,供人們瞻仰。
晏陽初和盧作孚都是在北碚留下足跡的享譽中國乃至世界的傑出人物。他們不同的人生結局,令人不勝唏噓。
圖1,晏陽初
圖2,晏陽初塑像
圖3,晏陽初全集
圖4,晏陽初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