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遊散記之3-羅馬萬神廟
萬神廟位於羅馬老城區,公元前27年由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屋大維所建。它在公元69年被大火焚毀,公元125年由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這是迄今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萬神廟除作為教堂外又是偉人的公墓,這裏埋葬的有意大利著名藝術家拉斐爾和阿尼巴雷·卡拉齊等人。
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築藝術的結晶,被視為建築史上重要的裏程碑。其結構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頂部留有一個用於采光的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萬神廟混凝土骨料在穹頂采用較輕的火山灰和浮石,基座則用較重的骨料。穹頂的厚度也自下而上逐漸變薄。古代的人能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簡直是一個奇跡。
萬神廟圓形主體的前方有一個寬34米、深15.5米的柱廊,共有16根高達12.5米的花崗岩石柱。
萬神廟對建築結構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計,被應用在許多公共建築物上。例如法國巴黎的先賢祠、美國傑斐遜紀念堂、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以及北京清華大學大禮堂等。
站在萬神廟前,母校大禮堂的雄姿仿佛又出現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