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樂居小鎮在美國華人曆史上的重要意義-E

(2022-09-07 19:22:58) 下一個

樂居小鎮由一群來自廣東省中山地區移民建造,他們最初定居在核桃塢的唐人街,這是位於沙加緬度河的四個唐人街區中的其中一個街區。核桃塢的其他華人居民來自鄰近的四邑,即“四區”——新會、台山、開平和恩平四個區的總稱。

核桃塢(當年Walnut Grove有個非常有意思的中文音譯名字:汪古魯)的唐人街於公元1915年遭受了一場大火, 94棟房屋徹底被燒毀,外加被燒毀的商鋪不計其數。一批來自中山地區的商人決定不再加入四邑居民核桃塢的重建工作,他們搬到核桃塢以北兩公裏不到的地方,單獨建立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樂居小鎮。

雖然中山地區和四邑地區都隸屬廣東,相距不遠,但兩地的方言差別很大,住在相鄰地區的人如果說的方言稍微不同,他們就會把對方看作是外族人。中國移民在海外定居點往往通過加入同一地區和/或宗族協會以及從事相同的職業來保留自己的方言群體,因此這種差異性非常突出。來自中山的移民專門從事水果種植,並聚集在加州三角洲北部的天然堤壩上,來自四邑的移民則傾向於在更南邊的沼澤地裏種植土豆。

核桃塢位於格蘭德島和安德魯斯島北端對麵的喬治亞納河畔(Georgiana Slough),坐落在一個天然堤壩上。該鎮居民種植有各種各樣的農作物:水果、土豆、洋蔥、豆角、西紅柿、芹菜和蘆筍。因此,兩群講不同方言、專門種植不同作物的華人,在脆弱的共生關係中並肩生活在一起。1915年核桃塢的那場大火將兩組人群的生活和文化對立起來,加上他們所從事的農事差異,從而促成了樂居小鎮的獨立建成。

為了滿足這些工人的需求,中山商人Chan Tin San於1914年在從趙芝•樂居(George Locke)的遺產繼承人那裏租來的土地上建了一個商店和一個酒館。趙芝•樂居於1909年去世,生前在沙加緬度從事銷售窗簾、百葉窗、牆紙和地毯的業務,並在核桃塢北部地區投資了3000畝土地,種植葫蘆梨。之後不久,另外一位商人Wing Chong Owyang建了一個招待所,而商人Yuen Lai Sing則在附近建了一個賭館。這些設施為早期來到的華工提供了晚上可以歇息的地方,而且有商店可以購物,還有賭館可以消遣,這些後來都成為了樂居小鎮的核心建築。

2000多年前來自中國河東地區(今山西運城)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李冰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四川成都)郡守。任職期間,李冰父子親自掛帥,主持設計,並在成都北部指揮建造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有效將岷江泄洪並用於灌溉,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後世的百姓們盡情享受著李冰父子所留下的無邊無際的福澤。直到現在,都江堰為成都的農業灌溉和岷江的防洪抗洪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李冰同時在蜀郡興辦其他水利工程、修築橋梁、主持廣都開鑿鹽井等,其於成都平原的開發、農業生產發展具有重大貢獻。《史記•河渠書》中最早的記述如下:“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無獨有偶,來自核桃塢的中山商人領袖也叫李冰(Bing Lee),不過兩千年後的李冰到美國是參加芝加哥的一次展覽會,展覽會結束後,李冰來到了加州三角洲,參加了修築堤壩的浩大工程。李冰的兒子李誌平(Ping Lee)於1917年生於樂居,李誌平長大成人後,和其他六位商人一起提供集資建造了一家餐館、招待所、幹貨店、五金店、兩個賭場和一個市政廳,該市政廳後來變成了中文學校,樂居小鎮的實際施工工作由白人木工完成。

樂居居民吸取了核桃塢大火的教訓,先後雇傭過兩名更夫,剛開始是一位美國人,名叫趙芝•卡爾屯(George Carlton),其實他也是一名警官,除了守夜之外,他還巡邏以防火災、人為破壞或者盜竊行為。卡爾屯離開之後,由一位名叫Hoy Key的華人接替,這絕對是一位盡心盡責的更夫。午夜時分開始,每隔一個小時,隨著不同節奏的“梆、梆、梆”聲,這位更夫的警示語“天幹物燥,小心火燭”、“關門關窗,防盜防賊”、“平安無事”、“天寒地凍”、“早睡早起,保重身體”伴隨著樂居居民到拂曉,我估計當時應該說的粵語。生活在樂居的華人先輩們雖然每天白天工作很辛苦,但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勞累一天之後在自己的小屋中能夠得到整個晚上的安眠,該是何等的愜意。眉戶劇《屠夫狀元》中黨鳳英的唱詞“銀燈結彩花成雙,玉蟬移步過東牆,夜闌人渺更漏響,萬籟悄悄靜百鳥入夢鄉。”說得就是這種意境吧。我們可以想象這絕對是一位盡心盡責的更夫,一直到他1954年退休之後,Hoy Key仍居住在樂居,直到1984年終老,享年92歲。正是因為更夫的盡心盡責,樂居在他任職期間竟沒有發生過一起火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