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樂居小鎮在美國華人曆史上的重要意義-B

(2022-08-30 17:09:03) 下一個

一百多年前,華人來到加州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淘金,但當發現耕種土地可以提供更穩定的生活保障時,他們很快就變為了蔬菜種植者和農民。向礦區運送生活物資成了一項重要工作:華人商販通過騾(馬)車將一袋袋大米和來自其他地方的幹糧運送到內華達山腳下的礦區,而一些華人礦工則在自己的礦區種植了成片的蔬菜、紅薯和各種水果。到19世紀60年代初,凡是有華人的礦區,幾乎都可以看到華人種植的各種蔬菜,另外包括沿交通要道的城鎮:沙加緬度(Sacramento)、馬裏斯維爾(Marysville)、奇科(Chico)、奧羅維爾(Oroville)、奧本(Auburn)、內華達城(Nevada City)、格拉斯穀(Grass Valley)、普拉克維爾(Placerville)和索諾拉(Sonora)。
商販和由礦工變成菜農的華人發現,為自己同胞提供食物配給,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收入。流動商販有的靠兩條腿步行,有的駕著騾(馬)車向華人和其他族裔的顧客推銷新鮮的農產品。估計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在中國生活的地方屬於珠江三角洲,到美國之後又來到了加州三角洲,命運好像和這些人開了個玩笑,本來在中國靠種地生活,如今到了美國還是靠種地生活,生活範圍永遠逃脫不了三角洲地帶,生命的輪回交替在我們這個星球上不斷重演。
加州三角洲原是一片荒地,這裏地勢低窪,常年浸澇,淤泥遍地。在接下來的10年內,華人開始租賃和購買土地進行大規模的耕作。他們不畏艱苦,挖渠、疏河、修堤、建閘,修築防洪堤壩兩萬多公裏,開墾出30多萬畝良田美池,為加州創造了巨額財富,把雜草叢生的“北大荒”真正改造成了“北大倉”,加州州府沙加緬度也被人們昵稱為“堤壩城”。華工種植各種農作物,包括小麥、大麥、燕麥、玉米、花生、水果、花卉和苜蓿等大田作物,但大多數人專門種植蔬菜,種植麵積超過一萬畝。在1870年和1880年的美國農業普查中,以及在加州幾乎所有郡縣的土地租賃和作物抵押中,都可以找到當年華工種植大田作物和闊葉果木的記錄。
到公元1873年,加州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小麥種植州”,年產量達40萬噸;公元1870至1884年,加州輸出的水果從180萬磅增加到1200萬磅,有人稱華人是加州的“果園支柱”。截至公元1886年,在加州從事農業的華工已達3萬名,占加州農業勞動力的87.5%。當時加州一位大農場主認為,華工每年為加州生產的財物總值達6,000萬至9,000萬美元。
雖然當時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西方國家已經結束,但是在加州北部這個地區卻像是美洲大陸上的一小塊飛地。放眼望去,隨處可見在農田中辛勤勞作的華工,儼然一個微縮版的中國農村地區,展現於我們麵前的是一副古老的農耕圖。華工們起早貪黑,汗流浹背,把太陽從東一直背到西。好在此地黑土肥沃,造物主並未虧待這些吃苦耐勞的勞動者,回報給他們的是豐厚的糧食和蔬果,以至於在過去一百多年期間,此地並未出現過饑荒歲月。雖然距離舊金山和沙加緬度都比較近,但是這裏並沒有高速公路通過,地理位置相對比較隱蔽。對於顛沛流離的華人先輩而言,這裏可以說算得上是他們在異國他鄉的世外桃源了。
華工先驅者在加州三角洲開墾耕地,首先遇到了巨大的挑戰。三角洲由加州的兩條主要河流——沙加緬度河和聖華金河匯合而成,是一片倒灌的河口沼澤地,在接近海洋時河道變窄。而通常情況下,三角洲在向大海流動的過程中河道會變寬。倒灌導致的結果是,海岸山脈隻包含卡奇尼茲海峽(Carquinez Strait)以東的一個狹窄的斷層,兩條河流係統的水在到達休森灣(Suisun)和舊金山灣(San Francisco Bay)之前必須經過這個斷層。每年春夏兩季,當河水大量湧出時,河水倒灌到幾百平方公裏的地方,形成一望無際的三角洲沼澤地。高大的蘆葦,被當地人稱為銳藨草,在這片沼澤地中蔓延滋長,然後又年複一年地死掉並且腐爛變質,形成豐富的有機土壤,當地稱其為泥炭土壤。
盡管華工很快認識到泥炭土壤的肥力,但他們同時也發現,必須先要建造堤壩來保護土壤免受洪水侵襲,然後才可以安全耕種。此外,無法找到白人勞工來開墾銳藨草土地,因為該地區的工作條件極其惡劣而且對身體非常有害。即使堤壩和排水溝已經建成,仍必須將厚厚的泥炭草皮先打碎,然後才能耕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