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終於完成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寫完最後一個字,整個人幾乎虛脫。
我又一次見證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痛苦掙紮最終消逝。眼睜睜看著諸多不公不義得不著合理的變化,而陷入一次又一次的無望輪回。
15年了!一旦進入寫作掉進當時情境,記憶複活仿佛昨天。那些人那些事曆曆在目依然撼人心魄。每每想到艾滋病村莊想到村裏的艾滋病人,我都有說不出的難過愧疚。我很希望我的書我的文章能夠在國內出版發表,我很想讓那許多生活得比他們好的人,能夠看到,還有這樣一種苦難生命存在,希望人們給他們以真實的同情理解寬容關愛而不是相反。
河南農村艾滋病事件,讓我探到了社會的底和邊。中國的“農民”早已不是一個職業的概念,而成為一種身份的印記。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的城鄉二元戶籍製,已把農民製度化地歸入社會的底層。1980年代之後改革開放的社會轉型,農民在向外向下的流動中承續著被剝奪和被限製發展的體製慣性,農民艾滋病人群更被擠壓至社會的邊緣。長期以來,主流話語——包括學界和政界,對話語弱勢處於社會底層和邊緣卻占人口相當部分的貧困階層的人們,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處境、他們的想法和願望,他們的擔心和憂慮,他們的痛苦和訴求,有多少真實的了解和表達?更不要說對艾滋病人群這一特殊事件造成的特殊群體。
抹除真相,打壓言論,摧毀記憶——曆史上許多悲劇的記憶在今天在公共空間被壓製,我們的父輩祖父輩,包括我們這一代,都承受過悲劇時代的創痛。但是,這些悲劇的曆史從來沒有被清算,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許多人已經不再承載長輩的記憶,記憶被分解、扭曲,然後湮滅。在一片歌舞升平大國崛起的喧囂之中,我痛切地感到,一切有關曆史真相的言論被控製得更嚴了。
但是曆史不能忘記。我們需要對真實曆史的記憶,那是我們民族也是整個人類進步的基石。
是河南農民艾滋病人群以他們生命的抗爭,揭開了中國艾滋病大悲劇的帷幕。不要無視他們的存在。他們無論死了還是活著,都是一段曆史的血證。他們生命的苦難的意義早已超越了“艾滋病”本身,具有警世的警示意義:一次次發生的這樣的人為的強加在我們民族身上的苦難,這種民族的毀滅性的“人禍”,不應當再發生了。
不要忘記他們的苦難,否則對不起我們整個民族所經受過的苦難。
作者
2019年盛夏於鄭州
(作者簡介)
劉倩,河南省社科院退休研究員。先從事文學研究,後轉向社會學,出版發表論著多種。本書是她繼《血殤》之後第二部關於河南艾滋病事件的著作。
劉倩本是體製內學者,15年前承擔一項國家社科規劃課題——河南農村艾滋病研究,因為調查認真,行文誠實,關懷國事民瘼,不肯放棄良知,便被權力視為防範對手,禁言目標。她嘔心瀝血,甘苦備嚐,寫成此書,為有意了解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公共衛生、基層社會諸方麵現狀的讀者,打開了一扇意味深長的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