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畫
我畫
懸浮式牛蠅嗡嗡嗡
紳士派頭的山羊談薩特談天氣
畫
《畫室》
我得意於雹粒敲擊鐵皮屋頂的節奏使室內靜謐發出陌生的魅力
我注視著飄動的燭光給玻璃板下的昔日舊照和壁上框著的同胞灑下輝煌
我欣賞我的投影在背後泥土牆恒上彎曲著成為某種形象的荒誕
我搜尋著潰散在色調中的平衡和白紙裏隱藏著的種種諾言
我沮咒沉浸在平麵上昨天的遺撼和預示著新和諧的崛起
我陶醉地在筆觸中注入的那些永遠的謬誤以及傳遞封閉了的祝福
我用純粹黑白提煉的結晶覆蓋四周的洪荒或底層的晦澀
我發現偶然的紫色在大片的土黃中也發出那樣完美的歎息
我奇怪這塊畫布怎能容納那樣的溫柔和狂亂
<<夜曲>>
魅麗秋晚的孤寂
在聖城喧雜裏
一個
嘶啞的聲音
在眾生聖詠的冷漠中
發出了高昂的
囈語
重複著
一連串的微笑
是要點燃
那些將熄滅的魂靈們的回憶
待機進入排斥在幕簾背後
無限不的可企及
靜穆
淘去了遠去的追溯以及寄生在幻境裏的意識
殘片
相信夢的真實
也許隻有它
冷卻著誇張的混濁
也
屈服於那石頭
砌成的神秘的功績或那滲透無限造物主的巨大剪影
《天祭》
給你拍張照吧
謝謝——高僧走了 風中傳來低語 人老了 照片能走遠點也行
你病了
不——我收獲了很多飄逸著的
夢——被秋疾蹂躪得昏蒙老人——高熱正在他衰亡的臉上烙下大塊的鏽斑
那個傍晚
常一坐在那的智者不見了——
但他卻把眺望保存在山崗下的原野——某種聽覺仍帶著他的寬恕——在幹燥的空氣中
那個清晨
陽光——舔竦著大地的白霜
眾生開始在巨石下移動著它們冰凍的軀殼 鷹群——攜領那個疲憊而欣悅的魂靈飛向天際
1985年第4期《詩選刊》[編餘雜談]
你誇你的通衢,我卻偏嫌擁擠。人——從——眾,直至人滿為患。
概不能瞻前顧後,又無法左顧右盼,身不由已,隨人海漂遊。辨不清他人眉目,記不得自家模樣;千人一麵。突然齊聲呐喊,都聽到了眾人聲音,卻都聽不見自己聲音;千部一腔。大夥都在,唯獨不見了自己,四麵人牆,無法找尋。乍看人人象我,細瞅個個不是。嚇出一身冷汗,自己掐自己的人中。——這也不全是聳人聽聞。
煩悶之餘,路出人海,闖入荊棘,礪手掌為利斧。盡管蓬頭垢麵,胼手胝足,卻也樂在其中,——荊棘之路,何陋之有?
裴莊欣寫好了這組詩,但麵無喜色。說是腹瀉,“都怪那些該死的蒼蠅!它們總不傳播好事情。怎不把人家的聰明傳染一些給我呢?”——裴的思路上常是跳躍性聯想。把所有湧現腦海的感覺再一古腦兒湧注筆尖;寫成一大篇,再分門別類,斷句分行,安標題,整理出一組——裴莊欣的寫作方法很獨特。
《畫室》
《夜曲》
《純粹的眼睛》獨出心裁。畫家所想要畫的,大都為畫筆所難以企及。“跛腳小狗嬉皮跑過五十鈴大道”,“零點零分零零秒”,選用這類半通不通、似是而非的句子,旨在傳達某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嗎?
《天祭》 既缺乏內在的又缺乏外在的聯係,莫知所雲,不好。
詩歌作為思想情感的濃縮體,作為高度藝術語言的提練,畢竟是一門學問,有其內部規律可循,僅憑感覺似靠不住,功底淺薄恐怕也行之不遠。這組詩中詞不達意文理欠妥處之多,明眼人容易發現(據說編者為保持作品原貌,容忍了精蕪並存的)。裴莊欣的現代的主觀的意識較強,思想敏感活躍,對音樂、攝影、文學有較高的鑒賞力,油畫創作已小有成就,如此等等,皆為裴莊欣優勢所在。
裴莊欣 男 28歲四川成都人 70年代曾在西藏昌都地區工作 82年四川美院畢業現任西藏自治區革命展覽館美工西藏美術家協會員。此係處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