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ria 柳鈺媛
裴莊欣,1989年
2024年6月,裴莊欣的個展“殿堂”在上海醍醐藝術空間拉開序幕,展出藝術家跨越半個世紀的油畫、水彩和速寫作品。展覽名稱“殿堂”取自於其被西藏美術館收藏的代表作,以及此次展出的同名係列作品。這是裴莊欣自2001年在紐約亞洲文化中心舉辦個展以來,時隔23年再次呈現的個人展覽。
作為西藏現當代美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成長於西藏,曾在西藏參與大量展覽和文藝工作,隨後留學移居美國。他獨特的繪畫風格不僅源於在西藏成長的經曆,也深受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革的影響。
本文旨在對裴莊欣持續半個世紀的西藏主題作品進行階段性的分析與梳理,同時向更廣泛的公眾介紹他的藝術經曆。通過剖析其個人經曆與時代變遷間的關係,我們將展現裴莊欣在繪畫中所進行的精神探索與隱喻表達,以及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的西藏美術史脈絡。
裴莊欣1956年出生於四川成都。他的母親在四川音樂學院的幼兒園任繪畫老師,他也在川音大院裏與小夥伴開始學習繪畫。1971年,15歲的裴莊欣隨家人來到西藏昌都,在當地的汽車修理廠學工。因為對繪畫的熱愛,他很快開始在昌都地區和西藏自治區擔任美術創作工作,早於隨後陸續進入西藏的內地畫家。他從汽修廠的黑板報開始,逐漸為當地各單位繪製了大量宣傳畫。1973年,他的作品《青春獻給新西藏》在西藏日報發表,隨後調入昌都地委宣傳部,擔任美術宣傳員。盡管主要工作是創作宣傳畫,裴莊欣也較早有機會接觸到了西方和中國的油畫作品。
1973年,裴莊欣在工作室,背後牆上有兩張水粉顏料臨摹,左為提香名作《基督與偽君子》;右為俄羅斯畫家阿爾希波夫《洗衣婦》。
裴莊欣70年代昌都的書架,背景上為臨摹的列維坦風景畫。
在他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畫室裏,掛著臨摹提香,阿爾希波夫等西方藝術家作品。昌都地處偏遠,信息流通十分有限,但當地的文藝生活並非完全真空。裴莊欣回憶說,用鐵絲製成的天線連著短波收音機,偶爾能收聽到古典音樂。當地唯一的新華書店隻有兩名店員,每年都能看到最新兩三本書籍。書店倉庫還找到中國油畫家董希文西藏行的印刷品,了解到這世上還存在過文藝複興三傑。此次展出的1973年作品《基督與偽君子》中,我們可以看到17歲的藝術家在沒有任何專業訓練的情況下進行大膽臨摹與嚐試的成果。
1974至1975年間,裴莊欣前往昌都江達縣字嘎牧區格裏貢鄉,參與人民公社建設。在下鄉期間,作為工作隊成員,他深入了解當地情況,並在拜訪各家各戶時創作了大量人物頭像速寫,描繪了貧困婦女、藏族青年以及地方活佛等人物。這些作品當時並未收到太多關注和評論,但工作隊成員會將這些速寫作品像經幡一樣用別針掛起來展示。在現存的五幅速寫作品中,水粉的快速筆觸生動地刻畫了人物麵部特征,呈現出牧區獨特的生活環境,反映出裴莊欣在接受學院派訓練前便具備的細膩觀察力。這段下鄉經曆也為他後來,眾多帶有自然主義傾向,牧區寫實風格的人物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靈感。
從左至右為:基督與偽君子,紙麵油畫,1973 阿郎活佛,紙麵水粉顏料,1975 其加,紙麵水粉顏料,1974
拉薩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也是與內地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城市。1972年,裴莊欣首次隨車隊前往拉薩。在朋友引薦下,他帶著一疊自己的鉛筆素描拜訪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早期便到西藏工作與創作的畫家葉星生。他在布達拉宮腳下的藏式樓內提議裴莊欣“多寫生”,屋子裏掛滿的各類畫作也給裴莊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4年,裴莊欣隨西藏美術代表團和藏族美術專業畫家前往雲南昆明參觀“戶縣農民畫展”,並拜訪了分別自上世紀五十和七十年代起以西藏為創作主題的版畫家李煥民和徐匡,1976年,裴莊欣到拉薩參與自治區工農兵批林批孔創作組。之後住在老城區新設立的西藏美術攝影辦公室,並見到了剛在此工作的黃素寧,以及她帶來的一些自內地優秀青年畫家的作品,其中包括了陳丹青。當時裴莊欣還創作出第一幅油畫“冰雪融化的時候”發表於西藏日報。裴莊欣早期對各種藝術門類的嚐試 ,持續不斷的速寫練習和創作實踐,以及多年在藏地工作和生活經曆,為他在考入專業美術學院前,即有做好了充分創作功底的準備。
1976年參加工農兵美術創作組,第一排右三為裴莊欣
1978年裴莊欣在布達拉宮前
1978年,高考剛恢複,裴莊欣憑借素描和創作的高分成績,成功考入四川美術學院油畫係,成為自治區僅有的三名錄取者之一。裴莊欣回憶道,在西藏報考美術院校並非易事,考試用的石膏像在飛機運輸途中受損,最終由西藏軍區的戰士們充當模特完成考試。美院學習的第二年,裴莊欣開始進入更大的、全國性的展覽體係,向全國青年美展投稿2幅作品,其中包括此次展出的《鴿子》和《殿堂》,雖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社會思潮充滿變化的時期,仍因稿件的宗教主題,不同於四川美術學院頻繁入選的寫實主義和傷痕美術作品,上述作品均未入選。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繼上世紀中葉第一波“西藏熱”及董希文為代表的中國油畫本土化探索之後,第二波以西藏為主題的繪畫潮流開始興起。藝術家在西方技法和新思潮的影響下,試圖探索中國藝術現代化的道路,並將其融入了西藏主題的創作之中。改革開放的序幕逐漸拉開,新的反思與表達不斷湧現,宣傳畫的需求減少,藝術家們有了全新的命題和選擇,西藏成為了當時滿懷藝術理想的文藝創作者們的沃土。
殿堂(局部),布麵油畫,1980 喚(呼喚),原標題為鴿子,紙本碳筆,1979 牧區的鍋莊(局部),入選四川省青年美展,布麵油畫,1979
畢業後回到拉薩,裴莊欣開始在西藏革命展覽館工作。1982年,他在拉薩創辦了西藏首個業餘美術培訓班,為期40天。不少參加培訓班的學員隨後考入美術類院校,成長為職業藝術家。西藏主題繪畫潮流的興起、交通便捷的不斷提升,都讓拉薩的文化藝術交流氣氛熱烈。1985年,美國最具代表性的現當代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甚至曾帶著作品,在裴莊欣所供職的西藏革命展覽館辦展,吸引了拉薩的文藝工作者們前往一探先鋒藝術的究竟。
1982年美訓班合影留念
倒是在1984年前後,裴莊欣即已創作了一係列充滿強烈個人色彩的表現主義作品,其中包括了《汽車上的康巴》、此次展出的《呐喊》、《哲蚌寺的冬之旅》和《色拉寺後山向下俯瞰》等。這些作品都由他在短時間內爆發性地完成,部分作品的創作時間不超過半天。與藝術家此前寫實風格作品所展現的精準造型和光影技巧截然不同,這在這個階段,裴莊欣更多采用明快果斷的,甚至帶有瘋狂意味的油畫刀刮出的造型效果,寺廟建築群,冬季幹枯的樹枝、僧袍堆疊的皺褶、熱巴舞者富有律動的裙擺等等意向,呈現出質感粗獷,極限挑戰的精神昂揚一麵。
呐喊(局部),布麵油畫,1983 從色拉寺後山向下俯瞰(局部),布麵油畫,1983
在這一時期,裴莊欣的創作也深受宗教畫麵的影響。從美院回到拉薩一年後,他創作了《致敬米開朗基羅》,其形象取材於其在美院時非常著迷的米開朗基羅未完成的雕塑《基督下十字架》。這幅作品用紫色和土黃的基調,強調了基督孱弱的身體形象,展現出對神性與信仰的思考或期待。
從1980年代初開始,西藏的寺廟逐漸重新開放,宗教活動逐步恢複,政府部門也開始召集人力搶救和修複佛教壁畫等藝術資源。裴莊欣曾多次參與寺廟壁畫的修複工作,臨摹了大昭寺、乃瓊寺、貢嘎曲德寺等代表了西藏藝術史關鍵節點的壁畫。沉寂已久的殿堂再度開放,這些壁畫得以重現它們的麵貌。通過畫冊,裴莊欣早早已對艾爾·格列柯等西方藝術家的中世紀宗教繪畫十分熟悉,在臨摹眼前的西藏壁畫時,他發現了極為相似的元素——畫麵中對結構的表現、人物造型的繁複,以及畫麵所傳達的莊嚴肅穆,使他深感共鳴。
1986年,傳召大法會恢複舉辦,裴莊欣又有幸來中心位置,目睹了這一法號齊鳴、莊嚴恢弘的盛大儀式。與日常信眾朝佛的景象不同,大量僧侶聚在一起、誦經奏樂的震撼場麵給裴莊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樣的宗教人物和場麵逐漸內化為裴莊欣最具有代表性的繪畫題材,僧人披上袈裟的瞬間、寺廟裏排隊等候朝拜的信眾們、殿堂裏搖曳的酥油燈,都成為裴莊欣重要作品中的核心元素。
向米開朗基羅致敬(局部),布麵油畫,1983
大昭寺唐代壁畫臨摹(局部),布麵水粉顏料,1984
傳召大法會(局部),布麵油畫,1986
整個八十年代也是裴莊欣多元實踐的時期,除了油畫以外,他還拍攝了大量攝影作品,創作了實驗性的拚貼和雕塑作品,並有組詩入選《西藏文學》《詩選刊》。在布達拉宮腳下,他與作家馬原、紮西達娃、龔巧明、攝影家旺久多吉和紮西次登等文藝工作者們朝夕相處,頻頻碰撞出狂熱的靈感與火花,激發出對各種新嚐試的熱情。
約1984年,裴莊欣在哲蚌寺曬大佛期間拍攝觀看展佛的人群
中圖:1986年,傳召大法會首次恢複期間,裴莊欣攝於大昭寺樓頂
上世紀80年代活躍在西藏的部分文藝創作者們,照片前排從左至右分別為為裴莊欣、紮西達娃(作家)、葉農(音樂家)、趙麗、龔巧明(作家、已故);後排左二田文(作家,已故)、左三張曉紅(畫家)、右一馬原(作家)。
在大量的個人創作之後,裴莊欣還承包了西藏革命展覽館的西麵倉庫,開創了西藏第一家商業性畫廊Tibet Gallery,展示和售賣包括油畫、國畫、攝影與唐卡在內的各類藝術作品,吸引了本土與外來遊客的關注,場麵熱鬧非凡。
西藏第一家商業性畫廊Tibet Gallery,裴莊欣為來訪者講解
裴莊欣與友人在工作室,牆上為裴莊欣上世紀80年代作品《穿袈裟》和《沐浴節》
1989年,裴莊欣結束了自己在西藏近20年的生活。當時,西藏文藝思潮的迸發,隨著商品經濟的興起而逐漸回落,據裴莊欣回憶,其中也包括自文藝界的重要人物龔巧明突發車禍去世後,加上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原本欣欣向榮的氛圍也漸漸消散。在藝術家群體中,曾一時席卷而來的理想主義藝術有了衰退的跡象,這些可能導致了一些文藝工作者轉而從事其他行業,沒有繼續自己的職業藝術生涯。對於那些離開西藏後繼續從事繪畫的藝術家而言,西藏的創作是他們職業生涯中難以磨滅的經曆,而裴莊欣則在離開西藏以後依然將西藏作為一生的創作核心。
裴莊欣獲得“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會”全額獎學金後,前往紐約州立大學藝術係留學。美國的生活與他之前的經曆截然不同,在文化差異巨大的環境中,他為生計和家庭奔波。然而,他未放棄對喜馬拉雅藝術精神的探索。離開了西藏狹小的工作室,美國住所的車庫多年來成為了他的新畫室,依舊彌漫著油漆和顏料的氣息。眼前的景象已然不同,海外博物館的藏品和網絡媒體讓裴莊欣再次沉浸在與西藏相關的圖像中。他專注於通過搜索引擎上瀏覽有關西藏的文獻和曆史圖像,在博物館中花費大量時間細致觀賞這些熟悉又陌生的來自喜馬拉雅地區的物件。2000年以後,裴莊欣創作的多張布達拉宮與大昭寺體現出他對拉薩這座古城的回望。這段漫長的時間裏,2001年,在曼哈頓亞洲藝術中心舉辦了第一次“裴莊欣西藏油畫展”之後,作品在紐約州政府大樓,費城美國家曆史博物館也有展出。
脫離了眼前的西藏,裴莊欣在畫布上麵臨全新的挑戰。他在西藏的經曆既是被推翻的過去,也是他重構與自我救贖的動力來源。這段曆史不僅塑造了他的藝術視角,更激發了他對個人命運與時代劇變的深度和反思,促使他在新環境中不斷探索與表達。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美國以後,裴莊欣創作了《虛構的雪域》係列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他部分沿用了寫實技法,同時保留了表現主義時期人物造型的風格化刻畫。值得一提的是,他引入了大量全新的意象和圖像素材,使作品似乎蘊含了寓言(allegory)和敘事(narrative)的潛能。他將不同的曆史圖像幾乎怪誕地重疊與融合,讓觀者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推翻先前視覺經驗的同時,他重構的圖像又賦予了新的敘事可能,使觀眾在現實與虛構之間徘徊。至此,裴莊欣通過對自己在西藏全部經曆的回望,又完成了一次自我反省與探索的突破。
自開始繪畫以來,裴莊欣不拘泥於任何一種風格。2006年,裴莊欣在北京安置了自己的工作室,繼續進行“虛構的雪域”這類主題至今。在近年的作品中,他的創作意向著重於神像與花卉,鬆弛柔滑的線條勾勒出女神的輪廓,而愈發鮮亮的色彩在畫布上仿佛流動起來。盡管早期受到蘇聯寫實派、學院訓練以及西方宗教畫等多重影響,裴莊欣始終忠於個人經曆中的自我表達。這些風格與影響緊密反映了他個人的思考與時代的深刻變遷。長期以來,裴莊欣的作品幾乎隱匿於大眾的視野和市場體係之外,對於其創作中多重脈絡的梳理,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其作品、展現其尚未被充分認知的成就,也將為理解和闡釋西藏現當代美術史提供重要的入口。
拉薩有大象,布麵油畫,2017
紅色的元素,布麵油畫,2017
虛擬的佛誕,布麵油畫,2021
Victoria 柳鈺媛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博士候選人,研究藏地藝術與影像,學術興趣著重於圖像曆史、視覺文化與媒介研究,本科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藝術史係,碩士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其博士論文探討二十世紀以來攝影和圖像在青藏高原地區的傳播與影響。
星標“醍醐”,和西藏保持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