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北美的印度人比中國人混得好”原因分析之類文章讀後及其他

(2019-09-21 18:32:21) 下一個

《 古文觀止》是立範文。所以講章法,究結構。《昭明文選》是個人的文章審美,所以注目意境,心關情懷。

不喜歡“古代”“古代”地稱過去。除了民國初始的那幾年,中國真有古今?近來看的《老酒館》《暗算》《芳華》,智不及三國;炎涼和金瓶梅裏最傻的武大郎比尤差一截;芳華之淫,蕩不起來,讀幾頁肉蒲團,就知道它連二半吊都差很遠。

魏晉南北朝,真讓人心向往之。那時人字好,文章好,還有很識貨的。巜昭明文選》是年紀輕輕的太子所纂編。這是最讓人生愛意的太子黨。

貶斥漢賦魏晉駢文,成了《中國文學史》的意識形態。一讀,就不信了。

京都賦,兩都賦,,,,,讀到自己脊背發涼。我識字嗎?自己能說幾句話?至今原來表述尚欠,何從表達?

好實誠,人當年。一生數頁而已。數頁裏到處是不能再簡約的苛刻。寫市鎮的,多少?置於南都賦,蜀都賦前,高中生作文而已。

魏晉後,沒數的越來越多。唐宋八大家,這書院那學派,水貨一代勝一代。《古文觀止》看不下去,兩冊裏,一冊多取自秦漢。

待到自己麵臨,什麽丁玲,楊朔,魏巍。幸虧留下魯迅,否則青少盡謬。

 

網文“為什麽在北美中國人不及印度人”。結論為:印度人英文道地。他們融融一體於當地。接著數叨中國人的不是。

印度,公元前1000年甚至更早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至今還沒有完全從“率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詩意裏走出。印度的宗教,社會等級製度,是雅利安人創立的,骨子裏是“白”的。

印度人,不是外國人。中國人,在哪兒都是外國人。

印度人牽著英國妞,哪兒都像,沒什麽好看的。換個中國人,總瞅,還想。

印度黑,看得細了,久了,依稀出底色的白。中國不少女的有芬蘭白,看一會,就泛黃。印度人是白種人,是正確答案。

讀唐玄奘的法相宗片段,很外國。讀般若,菩提,“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知道“馬克思主義和中國什麽的相結合”了。法相宗置書架積土,淨土宗禪宗至老少都能來兩句,這裏麵的道道,沒一條讓人慧,也沒一條不讓人滑。

就讀中國史,看想,甚至坐站,都要“中”起來。一讀世界史,什時哪兒也不缺印度,什時哪兒,中國呢?

看印度女人眼睛久了,知道中國的好點的佛像的眼神都是進口的;差的,假冒偽劣了,就街頭巷尾張嫂李媽了。

印度女人,光看,就能迷。歐洲人的底,後天修出的“佛”性,迷致入心入肺;中國女人,祖上若有點胡血,突厥髓,尙有戲。不然,要花海了的勁去修煉,才能得到點風雅頌,“出口”了,還淂學潮,high ,挺著站,直著坐,進飡時一小口一小口地吃。

印度男的那個掰,煩透。細想想,是自己讀的從來就是禪宗,拜的是佛的緣故。對他們,法相宗都是翻譯的二手貨。

走向不走向世界,中國人至今還是走還隻走半步地吵。印度BC2000年,就和來訪的外國人又跳又唱了。

聽過的印度人講的理,不用亞裏士多德不行。讀中國的倫理綱常,用亞裏士多德,一無是處得讓自己不敢去析,回過頭去陰陽地氣能量地址。

讀原本點的“西天之經”,知道那裏的人的智和慧大了去,深了去,富了去。讀不幾行,就想得累到發困就是一證。中國的諸子百家,山溝裏活個幾十年下來的都會“快就是慢,慢就是快”“開心就好”的精彩領悟。

印度支那,是印度下的支那,還是就是印度的支那 ,還是隻說印度丟掉支那不全活?僅以宗教論,是印度支那。

支那即中國的影響,到了日本,到了朝鮮,菲律賓。南下,就很少。印度的人文水準,憑漢文化的嘰嘰歪歪,幾個僧人出凢趟差,就能企及的。

魯迅看不好印度文學,把它排除在希望中國青年看的“外國書”之外。和當今不少大陸人一提起印度印度人,不由地翹起身體哪一部分。好沒藉由。遇見在印度生長到中年才離去的英裔。常去印度出差。“那兒的教育體係真好。學校也好。”“街上有捐的冰箱,裏麵放著飲料,隨路人取。我們這兒應當學。””有很窮的人。可許多是有宗教原因,崇尚清貧”。見了,都有說的。

自己和印度一帶的人談笑共事後,覺得,自己知道的不過世故,他們懂的是道理,起碼也是教義。他們的情緒也顯得大尺幅,哪兒都能住上好幾代,沒覺得這還需要挺當回事。給兒子開過家長會。在說著的,全是印度的爸媽,說的全是“學校的食堂的桌子太舊”之類。家得不得了的感覺滿到溢。

網上見到不少中國人說印度人的不是。讀讀,就會覺得是中國人在說自己的不是。或者說,那些印度人的“不是”,不是印度人的,是因為他們是中國人才會以為的。

並非是“不是”,你就一定能看到。印度人的人“不是”,中國人看得到?自己的讀曆史的經曆。讀到印度曆史上不是數一也是並列一的“不抵抗運動”,靈魂出竅找不著北的感受滿懷。和中國曆史動不動就抄傢夥,最起碼也“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的一吼比,印度,阿其慧,何其風雅頌 !甘地的教養與風度,不是“東方紅,太陽升”地裏能有的。

學日本什麽什麽,學南韓什麽什麽,學新加坡什麽什麽,甚至學俄國什麽什麽,一個村的,串門借點,歸還,低頭不見抬頭見。除了西天取經,中國人怎麽學,學什麽,於印度?

並非隻要虛心,好學,就什麽都能學,可學的。東漢就有人去了西天。二千年下來,多了廟和按自己的吃喝住穿塑的觀音菩薩,其它呢?

 

想到去博客各位裏搜好話記存。在“簡妮真人”逰記裏抄下“生命中宿命的光照。”蠻有意思,又覺得太文。

玲蘭聽風裏,抄下"中飯,一個小糯米團,六個蝦餃”。鮮活得忘了前麵寫的。

禾苗土地的“別總屹立,坐下坐下”,兩天不釋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鈴蘭聽風 回複 悄悄話 先生這篇, 就作為了解印度和印度人的參考閱讀了. 我接觸印度人很少.

對於玲蘭, 您的 好話記存 不少, 正悉心一一收集.

讀著, 有時醍醐灌頂, 有時感覺很微妙. 謝謝.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一字一句一兩行,內容廣而深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