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邊過日子邊記記(三十七)

(2025-10-26 02:29:21) 下一個

每日一讀:

 

希望失望絕望,是不同的望,是人望你,你望人。還有上帝之望,即望自己。其它的望,都是走向上帝之望的途徑。“認識你自己”和“信上帝”是同一句話。

 

每日一讀

 

沒有結局,上帝天堂也不是;隻有過程,上帝天堂就是。過程就是結局。聖經如是說。

 

每日一讀:

 

“認識你自己。”一步步地走向它,即走向上帝。上帝是個性的。你走向的,就是越來越接近你自身的上帝。

 

 

每日一讀:

 

單獨麵對上帝。這是馬丁路德說的所有的話,也應該也是人活過五十歲以後該有的話。不然,你的人生就是刷刷刷走方陣。所以說,馬丁路德,不是什麽“宗教改革”,而是他在該產生這樣想法的年紀,產生了該產生的思想。

 

每日一讀:

 

昨天看到一網友留言:回國看到的年輕人,都不吭聲,都在等老一代死。他們等得起。經驗:本代人等毛澤東死,等鄧小平死…. 現在則變成了被等死的一撥人。有個劇本叫《等待戈多》,說,人生就是個等。想說,在諸多等待中,共和國裏的這亇等,等而下之。因為,總在等別人等別事。

 

今日一讀,一個人不久於人世,向上帝祈禱自己一生的功與過,上帝不等說完,說“你的一切都是恩典,甚至你的罪過。你並不屬於你自己。你難道不相信我,我的心比你的大?”

 

人在等自己,等自己看清自己。

 

今日一讀

 

回首向來,其實沒有回,也沒有向。人生,活,是縱向的,感受到了成長,深入,發展之類。其實淩駕了看,它是個橫切麵。其間的任何發生,其實並沒有關聯,它們各自有各自的意義。我們以為的意義,是我們以為的,可能是,可能不是。所以,活得有意義沒意義,九成九是個人的瞎想。

 

生,是一個點;死,也是一個點。各司其職。想多了,才有生前;想多了,才有生後。

 

 

 

“天不亮就摸黑生活,別成為黑暗。”(曼德拉)議:這是南非黑。“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議:這是中國黑。PK,哪個黑?

 

中國和美國杠,作死;美國說中國強,做戲。議:假得不得了,卻演得像個真的。每回聽它說它看它之後,就隻有唾:犯賤。

 

 

 

 

臨讀魏碑,有個很明顯的感覺:像讀工農兵賽詩會詩集。也有好字好詞好句,找起來費勁。不應該去費這個勁。譬如《崔敬邕墓誌》《刁遵墓誌》《張猛龍墓誌》等。相信,墨跡一定很好,可石匠把墨跡的文化水平給上山下鄉了。康有為興碑學,就是搞書法史上的“接受石匠再教育”。他自己下筆寫出來的,很有點像鍾阿城的《三王》,舊骨子,趕時髦的骨感。

 

 

 

 

老爸送留學的兒子四句話:不要去中餐廳打工,不要找華人買和租房,不要去華人教會,遠離華人圈,危險少%90。

 

這不是“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換句話說嗎?風水怎麽還有這麽個轉法?

 

昨天一帖:康梁嚴複胡適等引進歐美製,不行;後來引進日本式,不行;用蘇聯的專製,oK,它和秦至清,隔壁鄰居,誰不知道誰啊。

 

又一帖:中國書,文言的,四大名著以外,別讀;白話的,魯迅張愛玲沈從文朱自清之外的,別讀;四九年後的文章,別讀。

 

另加:海外華人論壇的博文,別讀。

 

覺得,中國人看中國人,看到這份上,有點意思了。

 

中國人看不起中國,進步了;中國人不想做中國人,挺正常,沒啥好多說的;中國讀書人,看不上中國書,前進了;好的中文在香蕉人和學中文的外國人那裏,道地中文,其實是害死人的東西。

 

給文明,文化分等級,就等於掀開中華文明的小屁簾。混在一起過,別吭聲,得嘞。可當年老佛爺“向法蘭西宣戰,向英吉利宣戰,向德意誌宣戰”,現在老知青“為世界人民指明方向”。老作怪,醜死了。

 

 

 

說一句絕對點的話:這個時代一個人,一個家,如果和美國一點點關係都沒有,真的很糟糕。這有點像羅馬帝國時期。條條道路通羅馬,一點沒沾邊的,都成了個啥樣?

 

置身的世界中,有羅馬帝國和美國,是人生幸運。未來什麽樣,明明白白的。怎麽活,活什麽,也都清朗。對此,應該感恩。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