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昨夜又東風

熱血文章,好傳於世人知道;慷慨悲歌共歲歲,湧動心潮
正文

漫話廁紙

(2020-04-09 17:31:02) 下一個

很多人不理解,西方人為什麽會在疫情到來之際囤廁紙。以我的猜測,原因不外乎這麽幾個:一它象征潔淨,二它代表放鬆舒適的狀態,三它體積大帶給人囤貨滿足感,四它便宜。
雖然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同樣不理解這種行為。因為從我的經曆來看,這玩意兒的替代品或替代方案實在是太多了~大家都知道,即便發展到現在,天朝大部分公廁依然是不提供廁紙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其他地方都沒有,一旦有個別地方提供了,人自然而然地會多拿,塞進口袋裏做儲備。這樣你一卷紙一小時可能都撐不住。更別提不少退休的老頭老太見天蹲守,羊毛能把你薅到哭。
可這事真的沒有那麽難解決啊!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在學校五髒廟鬧騰起來了,哪兒能有這耐心去找廁紙?直接找本作業本或草稿本,隨手唰唰唰扯幾頁,也甭管它軟硬合不合適了,反正量是管夠,拿著就往外跑。
到了中學,發現這麽做還是委屈了自己,得另想辦法。一般女生比較細心,隨身都有攜帶那種小包裝的,於是乎就打起了她們的主意,每次腆著張臉去找人要唄。這一來一回之間倒是創造了不少交流互動的機會,因為你“關鍵時刻”有求於人,不得先花言巧語把人給哄高興了啊,真乃鍛煉異性溝通情商的大好時機!這要紙的學問可大了,你不能成天光盯著一個人,這樣容易把人搞煩,所以得分散開,今兒找王,明兒找李,一輪下來總得花些時間吧,就緩過來了。當然,也可能會遇到那種無怨無悔、隨要隨給的好人。如果不是鐵杆,那就多半是真愛了。
上了大學,自己有了憂患意識,開始主動隨身攜帶,極少數情況下也會重複中學時的老套路。後來呢,就來到了美帝,從此再也不用為了這檔子事操心了。
就算我以上說的這些辦法你都不願意試,那真要沒轍了,咱還可以走複古風,拿樹葉子或菜葉子湊和。從我手摸過的觸感來說,我覺得生菜最宜當此大任,況且它也便宜不是…再不濟咱還可以學老印嘛,擦什麽擦,直接淋浴頭走起,用聖潔的水蕩滌世間一切的汙穢~
條條大路通羅馬,何必拿圈廁紙把自己吊死呢?
今天朋友跟我分享一組數據說,美國每戶平均每年衛生紙高達409卷。我說不奇怪,一方麵美國房子衛生間多,恨不得一人一個,再者從我個人經曆出發,我觀察過,有女室友一卷紙攏共用了三次…


他接著就問我在廁紙發明之前人們都用什麽。我說之前已經說過了,廢舊紙張唄,他質疑美帝之前情況是不是相同。我也不清楚,就查了查。搜索欄裏字還沒打完,就發現這個問題在自動補全列表中排名第一,可見充滿好奇心的不止我一個。
總而言之,跟我預想的差別不大,基本上主要還是靠廢舊報紙。但也發現了幾個以前不知道的有趣知識點:首先發明廁紙的竟還是咱坐擁四大發明的天朝(厲害了,我的國!),宋朝某位皇帝點名要用特供紙如廁。最開始我懷疑是《清平樂》裏的王凱(宋仁宗),後來對照了一下時間,發現不對。宋朝公元一千三百年前就已經滅亡了。十二世紀末中國在位的皇帝是要飯出身的朱重八。他年輕時可是受過大罪、連飯都沒得吃的窮鬼,斷不會即位以後養尊處優,追求這個那個的。所以到底誰才是那位發明廁紙的皇帝依舊是個未解之謎。


另一個新知識點就是,在美洲殖民地時期,新移民們不僅會使用舊報紙,還從當地瑪雅土著那裏取得了真經,學會了用玉米棒。


我英語一般,最開始看到“Corn cob”這個詞的時候,想當然地以為是玉米葉。感覺確實是種不錯的選擇,不管是韌性,還是手感,都能接受。不過最好是用新鮮的,因為曬幹以後葉子會變得特別脆,一碰就破。接著繼續往下查,發現不是玉米葉,而是玉米棒。瞬間目瞪口呆…腦補了一下畫麵,發現那都不稱之為“擦”了。介紹英語原文是這樣說的:“Corn cobs actually worked perfectly. They were easy to move in a single direction or rotated at a spot.”
單方向那好像叫“捅”吧…
定點轉圈圈那叫“旋”。
像這樣又“捅”又“旋”,那畫麵太美我不敢看。
老實說,我今晚剛吃了玉米…
幸好是飯後看了這麽一堆東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