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昨夜又東風

熱血文章,好傳於世人知道;慷慨悲歌共歲歲,湧動心潮
正文

媽媽的味道

(2019-05-07 20:31:44) 下一個



出門在外,聽很多遊子跟我描述過自己如何懷念兒時家鄉美食的風味,其中最典型的一個描述就是所謂“媽媽的味道”。從古到今,這一題材不知養活了多少文人。一方麵作為文藝青年,我對他們的念舊感同身受;另一方麵對偵探小說的偏愛和理工科的背景,又讓我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萬物皆可推理。無論是喜歡一個人或是一個事物,我們都可以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去剖析:當你在喜歡TA時,你到底在喜歡什麽。隻要能挖掘出這份喜歡背後所隱藏的關鍵要素,我們就可以把曾經的感動逼真地複製出來。

就拿所謂“媽媽的味道”這件事來說吧,這個概念聽起來很抽象,可如果深究細問下去,也不是那麽不可捉摸。要想找回往日的那種感覺,你首先要問自己,你媽以前喜歡給你做什麽菜?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把這個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把它還原成草鬆菇的味道、土雞蛋的味道或是黑豬肉的味道。接著你再問自己:當你觀察你媽做菜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畫麵?也許是某種烹飪方式,譬如爆炒顛鍋或筷子夾丸子下鍋炸;也許是某種烹飪器具,譬如說電餅鐺或是穿心爐;也許是某種佐料,譬如花椒或大料。隻要你把腦子裏印象最深的那幅畫麵中所包含的這些要素收集起來,並做適當地誇張和放大處理,你就會離自己記憶中的那種味道靠近許多,甚至可以達到昨日重現的境界。

做菜是一件很玄的事情。隻要你父母不是從廚師學校出來的,不同的人,哪怕是做同一道家常菜,做出來的菜也會有極其細微卻又可感的差別。記得有一位朋友跟我講過,她媽的廚藝其實很普通,平時做菜家裏來的客人都吃不慣,因為她媽放調料時的比例和別人不太一樣。可就是因為從小吃慣了她母親做菜時的這種奇特搭配,當她後來長大出去以後,到其他地方吃烹飪學校批量訓練出來的、按常規調料搭配比例製作出來的菜肴,發現再也無法找回那種獨特而熟悉的“媽媽的味道”了。

正因為我想清楚了這一層,所以今晚做雪菜肉絲麵時,我就忍不住問自己一句:“哎,你說,這菜換你媽來做,她會怎麽做啊?”我給自己的答案隻有簡簡單單的兩個字——醬油。因為我媽做菜總愛放醬油,就因為這沒少被我爸吐槽。所以如果我做這道菜的時候,就把從厲害國進口過來的原味醬油較自己平常的用量多加了一些。做好以後,放嘴裏一品味,還真是那麽回事!

所謂時下流行的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很多時候說白了,也正是這個道理。

隻是菜的味道或許可以重現,逝去的童年純真時光卻注定是一去不複返了。

所以我這付方子,隻管治你的嘴饞病,可治不好你的相思病。

當我們談論起梅蘭芳,腦中浮現的都是張國榮的臉,然後就難過了起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zhuc 回複 悄悄話 我打錯字了--寫寫。她的魚蝦都是不錯的,因為無錫是魚米之鄉。用的原料都很新鮮,但是量少。調料少,沒多少蔥薑,幾乎不用蒜。胡椒粉、蠔油、十三香之類的一概沒有,料酒、醬油用上好幾個月。跟我原來說的不矛盾。我寬慰自己原汁原味吧。
聽雪樓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huc' 的評論 : 這就是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的話語差別嗎?領教了…
zhuc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真好,不過雪菜肉絲麵放醬油引不起胃口。我也要謝謝我媽做菜,全靠河鮮湖鮮原料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