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就算最晚近的後期浪漫主義,和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時期的音樂,也是七,八十年前的作品了。各個時代人們對這些作品的體會和闡釋自然不同。遠的無從考證,1930年代以後有了錄音技術,之後遂有了不同演奏家,樂團,指揮家,在不同時間場合演出錄音的版本比較。跟書籍的版本學比起來, CD 的版本比較大概算不得什麽學問,隻是愛好的延申。
二月的一天,到費城去做一個設計工程。晚上在幽暗的donwtown閑逛,找到好的餐館,然後旁邊的酒吧。酒足飯飽,逛到Kimmel音樂廳,正好Pamela Frank / Stephen Prutsman 的音樂會10分鍾內開始。唉,那些疫情前的美好日子竟然恍如隔世,值得懷念了。
那天晚上的曲目是巴赫的六首小提琴奏鳴曲,BMV 1014-1019。 本來鋼琴家應該是Peter Serkin, Peter 卻在二月一日去世了。他生於音樂世家,父親Rudolf Serkin作為鋼琴家名聲比Peter 更顯赫些。我有他的貝多芬奏鳴曲CD。當然Rudolf時侯古典音樂要興旺的多。Peter 少年成名,十九歲上就贏得大獎,二十一歲厭倦了,金盆洗手,移居墨西哥。然而一天早晨聽到鄰居家收音機裏巴赫的音樂,出了神,又回到演奏生涯,終其一生。但願他在天上能聽聽這場本應由他演奏的音樂會。
巴赫的六首小提琴奏鳴曲,又被稱為小提琴,鋼琴奏鳴曲。因為鋼琴在其中並不是僅僅伴奏,而且鋼琴的左右手被作為兩個聲部,與小提琴形成三重奏。這在當時是很創新的。這個效果,由於當時的古鋼琴是雙鍵盤的,可能與現今的演奏很不一樣。Pamela Frank / Stephen Prutsman的演奏感覺非常現代,有不同的親切感。回到家裏聽Giuliano Carmignola, 和 Andrea Marcon 用古鋼琴和提琴演奏的CD,真是非常不同,空靈古遠,似乎有更多的想象空間。這兩個演奏的差別如此之大,大概可以歸入HIP (Historical Informed Performance –擬古演奏)和一般演奏之爭了。從現代哲學的觀念看,對藝術作品的每一種詮釋都是一種再詮釋,詮釋者自身不可能透明,不可能不表達自身對作品的理解。這也是一般演奏音樂家對HIP的批判原因。可是拋棄理論上的爭論,有這樣不同的表達,我們欣賞者可以從更廣泛的背景和音樂效果去審視一部作品,獲得更豐富的理解。這就是版本比較的裨益了。
我喜歡俄羅斯作曲家斯克裏雅賓(Alexander Scriabin)的鋼琴作品。他的鋼琴作品數量多,CD 出品版本雖多卻零碎。 終於有一天年輕鋼琴家Maria Lettberg 出了一套8CD 的斯克裏雅賓全集。趕緊買了。連聽了很長時間。Maria 才華橫溢,又是研究斯克裏雅賓的專家,這套CD的演奏嚴謹而富有激情,耐得尋味。兩年以後,一天從YouTube聽到俄羅斯指揮家,鋼琴家Mikhail Pletnev演奏的斯克裏雅賓24首前奏曲,一下子就被抓住了。Pletnev的演奏稍為徐緩,有一種從容,遼闊,甚至滄桑在裏麵。原來理解的作品的內心獨白的性質上憑然多出了一層來自外部的審視,如同一個房間的四壁忽然洞開,外麵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湧現,獨白成為既可以沉浸其中的內心,又可從以外部感悟的到客體對象。版本的不同,真的可以呈現出不同的世界。
再比如肖斯塔科維奇的24首前奏曲-賦格。這是他在1950年聽了年輕鋼琴家塔蒂阿娜·尼古拉耶娃 (Tatiana Nikolayeva) 演奏巴赫的《平均律》(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觸發的靈感。寫成後由塔蒂阿娜在1952年首演。肖斯塔科維奇當時已經是一代宗師,這部24首前奏曲-賦格於肖斯塔科維奇也是裏程碑式的作品。尼古拉耶娃的音樂生涯應當由此得到相當的助力。她有演奏這部作品的三個錄音版本,分別是1961年,1987年Melodiy唱片公司的錄音,和1990年Hyperion唱片公司的錄音。現在網上都有CD出售。在她漫長的演奏生涯中,隨著素養,情感,技法,年齡的變化,這些錄音會反映出自身生命軌跡在作品上的投射。 這是十分引人入勝的版本比較。希望有一天能收齊三套CD。
塔蒂阿娜·尼古拉耶娃 (Tatiana Nikolayeva)的青年,中年,和老年。
可以說多版本收藏是CD收集的另一個維度,也是一個自然的延申。除了比較不同演奏詮釋外,從中還可以獲得一些其它的體驗和見識。 三重奏是古典音樂一種最精美的形式,大提琴,小提琴,和鋼琴的音色,節奏等是天作之合。當對某作曲家處於半熟悉,不熟悉時,聽他的三重奏作品會是一個比較容易的切入角度。對那些熟悉的作曲家,他們的三重奏往往是最令人難忘的作品。柴可夫斯基的三重奏,作品50號是個例子。在很長時間裏,我滿足於鮑羅丁三重奏組的CD。喜歡它的飽滿,力量,和更加俄羅斯的感覺。以後陸續碰到買下魯賓斯坦/亞莎·海菲茲/皮亞蒂戈爾斯基的版本,和Argerich/Kremer/Maisky的版本。 都不如鮑羅丁三重奏組。這個經驗在其它三重奏,四重奏CD上一再出現,就是在三重奏演奏上,世界最著名的獨奏演奏家的臨時組合往往不如那些甚至不太出名的專業三重奏組。最後買的美藝三重奏組(Beaux Arts Trio)的演奏確實是最好的。我從網上聽過,覺得他的小提琴家Isidore Cohen可能較弱。但買到CD後聽,覺得典雅細膩,大概用得上中文的“斯文”二字來形容。我想這樣更加歐洲化的詮釋大概更符合柴可夫斯基的原意吧。從這裏學的的經驗是當頂尖的重奏組合換掉一人後,其水準還是會基本不失。不過這個經驗的普適性似乎稍差一點。
從1930年代有錄音技術以後,技術的進步每十年就有明顯的效果。我有一套二十世紀前期著名鋼琴家Artur Schnabel 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EMI出版,錄音是1932-1934 年。聲音像是單聲道,比現今的音質要差不少。 而一些錄製於1960年代初的演奏,音質已經相當不錯。一些基於60年代錄音的DG,DECCA, Phillips的CD, 音質已經好的驚人,不讓當代。蘇聯的錄音一般也還好,不如西方的名唱片公司那麽講究罷了。這些音質上的因素在買比較版本時要考慮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