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原創

關於政治,關於信仰,真情實感。
正文

戰爭,是中共專製的死穴

(2005-11-16 19:58:23) 下一個

戰爭,是中共專製的死穴 方舟 圍繞朝鮮半島,六個國家,坐在一起談判,關於戰爭,關於核武器。這六個國家就是:俄羅斯、中國、朝鮮和美國、日本、韓國。很顯然,他們是分屬於兩個不同陣營的,其中的俄羅斯、中國、朝鮮屬於一個陣營,美國、日本、韓國屬於另一個陣營。如果給他們分別起個名字,應該叫做:大陸軸心對海洋聯盟,或者叫做邪惡軸心對民主同盟。這架勢有點象二戰前期的軸心國和同盟國的對峙,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詞:第三次世界大戰。怎麽能不讓人想到戰爭呢?7月14日 中國國防大學教授朱成虎將軍揚言將不惜犧牲西安以東的中國城市為代價要對美國使用核武器;8月18 日--25日 中國和俄羅斯在太平洋東海岸舉行大型軍事演習 。我們似乎已經嗅到了戰爭的火藥味,看到了蘑菇雲美麗的倩影。蘑菇雲的確是美麗的,慘絕人寰,一顧傾城,再顧傾國。中國人民不應該害怕戰爭,而應該歡迎戰爭才對,因為戰爭是中共專製的死穴,是中國民主的唯一機會。今天,不少追求民主或痛恨中共的中國人,都在企盼中共能相蘇共一樣,出現個戈爾巴喬夫,自掘墳墓,將自己的政黨給埋葬掉。並作出了×××是中共的戈爾巴喬夫,中共不久將自我解體滅亡等論斷。筆者認為這些論斷是天真的,這種期望是單相思,是對中國民主事業有害的。戈爾巴喬夫並不是一個聖人,他隻是一個政治家,他所作的僅僅是在盡力滿足蘇聯民眾的日益增長的民主要求而已,但是,最終他因共產黨自身黨性的局限沒能趕上蘇聯民眾的民主步伐而被時代淘汰了。將曆史歸功於最後一塊餅子,不好;將曆史歸功於一個人,也不好。但是,中共為何就不能步老大哥的後塵,自我解體呢?因為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是不同的,蘇共和中共也是不同的,俄羅斯和中國是不同的。十月革命是以工人和士兵為主體的,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是以農民為主體的,這一點,簡直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因為農民不是無產階級。贏得革命勝利的毛澤東,其實是一個對馬列理論知道甚少,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知道甚多的一個不純粹的布爾什維克,一個土豹子。他的成功的農村包圍城市,與其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不如說是打著馬克思旗號的農民起義。而當年將中共和蘇共劃等號,將中國和俄羅斯劃等號,照搬辦照抄十月革命成功經驗指導中共革命的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純粹的布爾什維克都被中國革命的實踐所淘汰,並被作為教條主義在黨內遭到批判。毛澤東麾下的將軍們,那些軍長師長們團長們,更是對馬克思主義一竅不通,他們腦子裏有的隻是:打天下,坐江山。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尚不如蘇聯紅軍的士兵,因為那些紅軍士兵在舊軍隊時,就公開地、持續地支持革命。他們是高覺悟的,和密謀辛亥革命的中國士兵不同,更和為了小利而被誘騙加入中國紅軍的士兵不同。中國革命的實踐及成功,與其說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的結合,還不如說是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改朝換代。俄羅斯和中國是不同的,他要比中國文明的多,這不僅表現在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曾經先進的政治體製,更主要表現在這個民族在選擇一種政治體製和拋棄這種體製所付出的代價是小的,體製的選擇對他們來講更具有學術味道。十月革命,蘇共從1917年10月24日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打響第一槍開始到1917年10月26日淩晨攻取冬宮建立政權,隻用了2天,所付出的犧牲不超過1萬人。(包括三年的內戰,也不過三年時間) 中國呢?中共從1927年向國民黨打響第一槍,到1949年取得政權,曆時22年,期間,有上千萬的中國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用王震的話說,中國共產黨的江山是用兩千萬顆人頭換來的。)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相比,簡直就是一場政變。這是為什麽呢?因為俄羅斯是一個信仰東正教(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和天主教並列組成傳統基督教,他和天主教、新教的教義差別是俄羅斯和西方國家差別的原因之一)的歐洲國家,中國是一個信仰儒家文化的亞洲國家。在國際共產革命的赤色洪流中,在馬克思主義的統一旗幟下,中共和蘇共就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那當洪流退卻、馬克思旗幟被人拋棄時,中共和蘇共的差別就更大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由儒、道、法三種思想有機組成的豐滿的、有血有肉的、靈變的、兼容的、與時俱進的、具有自我修複能力、徹頭徹尾的專製文化。她源遠流長,樹大根深。她是中國曆史的真正書寫者,也是現實專製的塑造者。她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無微不至的,她的影響力即使是在清算她的文化大革命中也絲毫不減。由於她的巨大影響,我們在觀察中國時用曆史作參考要比用同時期的外國作參考更能接近她的本來麵目。在中國曆史上,亂世之後必出現一個強盛的王朝,中間往往還有一個短命的王朝做過渡,比如戰國之亂後的秦、漢,比如南北朝後的隋、唐,--軍閥混戰之後的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曆史的輪回嗎?有點像。在中國曆史上,一個強盛的長命的王朝,其開國皇帝總是嚴厲的,官員也是清廉的,比如劉邦、李世民、朱元璋、毛澤東。嚴厲清廉之後的二三代帝王,就會出現盛世,比如漢代的文景之治(文帝是第三代皇帝,景帝是第四代皇帝)、唐代的開元盛世(唐玄宗為第四代皇帝)、明代的永宣盛世(永樂、洪熙、宣德--分別為第三、第四、第五代皇帝)清代的康乾盛世(康熙為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乾隆為第四代皇帝),--難怪今天有人一再鼓吹盛世降臨,“風景這邊獨好”“越來越好”,可見,中共早就用這種觀點來看待曆史和現實了。“今天是盛世”這種觀點並不單單隻是中共宣傳機器的自吹自擂粉飾太平,而是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的。筆者曾聽一位副處級幹部由衷的說:現在是中國曆史上最好的時候,你看吃飯的時候,飯店的生意多紅火!門口的轎車多多!……。因為儒教是維護既定秩序的,所以,中國曆史上的造反者都是反儒的。但是,他們一旦成功了,他們就變了,就變成尊儒了,--為什麽?因為他們也想用儒教來維護他們創造的秩序,來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比如劉邦。今天的中共也是這麽幹的,他們繼承了新文化批判儒家文化的精神,並用馬列主義來取代它。而當馬列主義這個鬥爭的理論幫助他們取得政權後,他們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又將馬列拋棄,重新尊儒了。這就是今天中共的“三個代表”的真正含義。而“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教育”“創建和諧社會”則是“三個代表”的進一步深入和實踐。什麽是先進的文化?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嗎?她不是已經被中共自己批臭了嗎?所以,無論“三個代表”還是“先進性教育”內容都是晦澀的含蓄的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消極接受和恢複嗎?不是的,“先進性教育”的意義在於:積極地接受傳統文化並改造她為她注入新鮮血液,使她“與時俱進”並為中共的專製服務。這一點,在他們於2004年拋出的“甲申文化宣言”中,表現的很充分。“宣言”的中心思想就是:民主不是唯一的政治體製和生活方式,中國人有權力選擇專製,別人應當尊重這種多樣性。--赤裸裸的專製宣言。中國悠久專製的基礎是家長製,家長製的基礎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就是“愛人”。(《論語·顏淵》)其中又是“親親為大”(《中庸》),“仁”就是愛自己的親人。儒家思想所以厲害,是因為她是寄生在人的血緣之上的,而血緣正是龍的本質。人能擺脫血緣嗎?很難,所以戰勝儒家思想也很難。《聖經》中的《啟示錄》是講預言的,他預言上帝與龍的爭鬥將持續到世界末日。雖然龍和專製不能完全劃等號,但是寄生在血緣之上的儒家文化及寄生在儒家文化之上的專製體製,恐怕也會長命百歲的。可能早就有讀者不耐煩了,說,台灣人信儒家,但台灣人照樣行民主。是的,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我要補充的是,台灣的民主是美國刺刀保護下的民主,沒有美國保護,台灣島早就讓中共給“解放”了,就像解放海南島一樣。沒有外部勢力的保護,中國民主是如何的孱弱和水土不服,隻要看看孫中山先生是怎樣輸給袁世凱的,和蔣介石的百萬大軍是怎樣敗給共產黨的曆史,就會明白的。但是,台灣的民主還是應該給中國人很多啟發的。給筆者的啟發就是,中國全盤民主很難,但是美國保護下的區域民主還是可行的。而這種想法如果要實現,離不開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戰爭。戰爭,分內部戰爭和外部戰爭。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是一種對立的、相互顛倒的文化,因此,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和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也是相反的。西方從羅馬帝國(基督教是羅馬的國教)到今天,是從專製到封建到民主的一個過程;中國從商代到今天,則是從“民主”(據美國學者研究,商代政權是非世襲的,是輪流執政的)到封建(周朝的宗法封建)到專製(秦朝以降)到更專製的一個過程,並且,隨著時間的推延,中國專製文化愈來愈成熟,中國社會愈來愈專製。今天的中共專製就比明、清兩個王朝要縝密嚴厲的多。(其中的人道進步,完全是西方國家監督譴責的結果)清朝的專製者慈禧曾感歎說,大清朝是革命黨的親戚,他們(孫中山等“陰謀顛覆國家政權”分子)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今天的“孫中山”們,就沒有享受這種自由的機會了!西方的電信、互聯網等高科技的融入,使得中共的專製觸角伸向了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是真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中國尚有專製權力的真空,那就是土匪們占據的山寨。今天,受冤的“林衝們”連個夜奔的地方也沒有了。中國的專製文化真厲害,因為她是“與時俱進”的,中國內部誕生出民主勢力看來是不可能的了。隨著中國專製文化的日益成熟,中國社會的內亂(農民起義、軍閥混戰)的概率也越來越少,因為她通過自身不斷的調整,將利益分配不斷合理化,將許多不安定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下了。今天中共所作的創造“和諧社會” 的努力,不僅是中國專製文化的時代要求,也是傳統專製文化日益成熟的一個體現。因此,中國內戰的希望很渺茫。外部戰爭呢?概率比古代高了,因為科技已經將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落。同在一個村落,抬頭不見低頭見,摩擦多了,因此戰爭的機會也就多了。那麽,中國將要進行的對外戰爭將會是怎樣的一個結果呢?從曆史上看,中國的軍隊有兩大用途:第一是用來鎮壓人民的,第二是用來打敗仗的。為什麽要打敗仗呢?因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因為儒家思想是地道的亡國之術,因為儒家文化需要靠亡國來進行傳播:信儒的中原腐敗積貧積弱,一個外來的不信儒蠻族會輕易地打敗中原人,挺進中原,成為新主人。這時,中原的疆域就會擴大許多,新主人為了自身利益,很快就會信儒,這樣,儒家思想就在更廣大的區域傳播開了。新主人信儒久了,也會腐敗積貧積弱,然後他再被另一個外來的蠻族打敗……如此這般,信儒的王朝一個一個覆滅了,但是儒家文化的勢力範圍卻越來越大,從原來的中原流域一直到今天這樣的版圖。近代的日本是最後的一個外來蠻族,可惜他冒犯了美蘇兩個大國,要不然,儒家文化早就“大東亞共榮”了。誰是靠犧牲自己肉體的手段來達到征服別人的目的的呢?那就是女人。--中國傳統文化正是一種女性文化。(這一點,《老子》中有露骨的描述)不過,中國今天的對手是美國,他及其盟友可不是蠻族,他們的傳統文化--基督教文化比中國傳統文化的曆史還要悠久,更是樹大根深。因此,他們不會中儒家思想的計,成為儒教的工具和犧牲品。所以,他們過去曾經打敗過中國(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但他們並沒有垂涎中國的專製權利而入主中原。既然過去交過手,那麽,今天戰爭的結局,就可以從曆史中尋找答案。清朝盛世乾隆年間,英國的大使馬戈爾尼來中國訪問,他的訪問很失敗,但是通過接觸,他卻發現:藍袍巨人(中國)露出了一雙泥腳。“英國所有人的利益都維係在政府的穩定上,故此英國政府是世界上最鞏固的。同英國的情況相反,中國大多數人把政府的更換認為是自己改善命運的條件。”(《英使謁見乾隆紀實》)1840年,因鴉片貿易爭端,英國派出了4000人的艦隊,結果這隻艦隊將整個中華帝國給打敗了。清政府為何敗於一隻艦隊,難道僅僅是槍炮不如人?不是,清政府所以不敢憑借自身的人多、本土作戰、補給充足等優勢和長途奔襲的英國人打持久戰,是因為害怕人民群眾趁火打劫、起來造反。 統率大軍去廣州與英軍作戰的靖逆將軍、道光皇帝的侄子奕山,視廣東人民為”匪徒”,認為”患不在外而在內”,頑固推行”防民甚於防寇”的戰略方針。浙江巡撫劉韻珂向道光上奏,提出”十項焦慮”,其內容是英軍武器精良,中國軍隊萬難抵禦;開展以來,人心浮動,杭州、湖州、紹興等地已發生人民騷亂,如果戰爭打下去,可能爆發人民起義,出現“外患未除,內訌又起”的危險局麵,應及早求和等等。--中國鴉片戰爭失敗的真正原因,不是在槍炮上,而是在馬戈爾尼所說的泥腳:政治腐敗上。晚清甲午年間,裝備為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和日本艦隊在黃海一戰,戰爭的結果是,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這次失敗的原因更是顯而易見,那就是政治腐敗。今天的中國專製政府是毛澤東時代的清廉政府呢?還是清王朝時期的腐敗政府呢?今天的政治腐敗是有目共睹的,今天的兩極分化嚴重、階級(官僚階級和平民階級)矛盾激化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今日戰事一開,中共別指望重現1951年朝鮮戰爭的風光,而應準備學習清政府割地賠款吧。今日中國社會的平靜,並不是真正的穩定,它隻是監獄囚徒的沉默。中共的專製城堡看似堅不可摧,其實它是外強中幹的,如果朝它的門上連踢三腳,它的整個城堡就會倒塌。筆者預測,如果戰爭一旦爆發,並且持續一段時間,中國社會平日被暴力和謊言層層掩蓋的各種弊端、黑洞、矛盾都會顯露、激化、爆發,人民--中國監獄中的囚徒也會趁機暴獄……。這個巨大的多米諾骨牌連續倒塌的最終結果,筆者希望是這樣的:中國分裂成若幹地區,其中一個地區在美國的武力保護下,外建民主,內修信仰,給那些厭惡專製不願當奴才的自尊的中國人提供一個享受自由生活的土地,給那些受冤屈的“林衝”們提供一個棄暗投明的棲身之所……誠如是,吾輩牢底坐穿也值得。其實,通過戰爭來換得民主的希望也是很“奢侈”的,甚至是不實際的。因為中共的專製者們比任何人都清楚,戰爭是他們的死穴,對外戰爭等於自殺。所以,對於中共來講,戰爭無論如何都是因該回避的。這個意圖,江氏政權表現的很露骨:大使館被炸、飛機被撞,人家的巴掌都打到臉上了,可是俺就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鐵了心當王八,你能奈我如何?江氏政權這樣對內專橫對外奴顏的嘴臉,讓人感到很惡心,不管是站在何種立場。江氏宣布三個代表,公然拋棄馬列,恢複民族傳統文化,但是他本人的傳統文化功底畢竟還是差,因為他將中國傳統專製者的對內專橫跋扈、對外奴顏婢膝 的傳統麵目表現的太露了、太明了了。道教的“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於廢之,比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等辨證法,他還是沒學好。今天的胡氏政權水平就高許多:要避免戰爭,一味的退讓是不行的,因為這樣隻會讓對手得寸進尺,加速戰爭的來臨。因此必須變消極退讓為積極阻嚇,必須裝出要打仗的樣子,這樣才能真正的逃避戰爭。於是,就有了朱成虎的核講話,就有了俄中聯合軍事演習。玩心眼,美國人過去不是中國人的對手,現在,將來,都不是中國人的對手。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弊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易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依衝冒,驢不盛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至此而”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噫!形體之龐大很像真有本領,聲音之洪亮很像真有能力。假如不出手,虎雖猛,畢竟疑惑畏懼有所顧忌,最終不敢下毒手。今天就是這個樣子呀,可悲啊!)柳宗元《黔之驢》 不過,今天的黔之驢,有了柳宗元老兄的告誡,變得聰明了,那就是麵對老虎:隻“一鳴”,而決不“蹄之”……。從縮頭烏龜到黔之驢,也算是“與時俱進”吧。 2005 8 21

首發於《民主通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