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中的呼吸
首先呢, 你真的已經很厲害很厲害:)
你的先天很好, 後天也不錯。 當這樣的人的老師, 實在是有點不夠格:)
我這個人從來不謙虛的,很狂妄的:)
但是, 如果擺在眼前的現實呢, 我從來不否認:)
》〉》拜讀了老師最新的幾篇文章,感觸良多,從中學習到很多,不管是對人生的態度和練功都有了本質的變化。人首先要有一顆純淨而善良的心,不管周圍有什麽影響,要有覺知來告訴自己什麽是對和錯,跟隨自己的初心,這樣自己就會越來越健康、快樂、內心安寧、自由自在。天份再好,不善加運用也會丟失的。
==== 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你沒有常見的學生的問題, 她們大抵都是為了“更多”。
而你卻需要防止“更少”。
在物理學裏, 一個非常重要的定律是事物會走向無序。
換句話說, 一個係統,它的根本趨勢是走向衰敗。
這也是為什麽人, 從出生的充滿希望,到長大,到老去,生病,各種磨難, 然後死去。
如果一個人擁有的很多, 狀態很好, 那麽, 這個人其實比普通人有了更大的可能“失去”。
就好像, 其實當美國總統,死亡率很高, 是個高風險職業。
所以呢, 佛學裏邊一個核心的概念是無常。
無常就是無序, 這個無序還是不可預測的,也是注定的。
那麽, 如何應對無常呢?或者說, 如何應對那些注定要走向衰亡的趨勢呢?
就成為修行的一個核心話題。
應對無常的最大法寶就是當下,或者說放下我執。
不管世界如何變化, 不管我的利益如何受損,不管我的紅顏如何敗落,
這都是當下, 我也都放下, 我也都接受, 我也不執著不庸人自擾。
》〉》最近的瑜伽自己進步不少,我仔細的想了想老師說的grounding,所有的上升都來自下半身的下降,一呼一吸間的互生互養,我從中領悟了不少。靜坐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呼一吸中陰陽平衡,隻是靜坐不動,更需要放鬆,要真正學到靜入定是需要很長很長時間的,我自己入靜都還不行,慢慢來吧,想請教老師,呼吸時吸氣我知道空氣從鼻孔進入再慢慢進入腹部,可是呼出時怎麽辦呢?
=== 呼吸的吸氣是“得到”, 呼氣是“放空”, 呼吸中間的息是平衡態。
所以,往往說,吸是陰, 呼是陽, 息是陰陽平衡。
個人認為, 息是呼的延伸, 如果用靜和定來說, 呼是靜,息是定。
定的狀態很多重要的事情會發生, 所以息是很有文章可做的狀態。
在練功中, 一般強調呼和息, 而吸是自然發生的。
因為,練功,一般是養“陽”。
但是, 陰陽相生, 沒有陰,自然也沒有陽。
比如在瑜伽裏邊, Ujjayi呼吸法, 吸氣部分往往給人帶來力量,也就是帶來氣。
但是, 呼氣部分的覺知,可以增加空間。
瑜伽的很大一部分在於增加空間, 因為空間是氣運行的空間。
從另一個側麵說。 大量的陰,會給人帶來強健, 很多的氣。
但是, 如果這些氣沒有很好的被身體消化, 也就是空間不夠的話。
這些氣就很可能亂。 也可能製造不安寧,包括心和靈。
比如, 瑜伽的底層能量的開發, 可以讓人很有能量,可以做很多非常難的瑜伽體式。
但是, 底層能量的開發, 如果沒有上層的智慧來管束, 很可能會出問題。
比如, 底層能量直接對應一個人的性欲,性能力。
如果這些欲望和力量沒有很好的去處,就會帶來心靈的不安寧,
而縱欲等等, 也會直接導致先天不可修複能量的喪失。
就像很多體育健將, 不見得老了健康,更不見的長壽。
瑜伽大師也是, 有這方麵問題的也不占少數。
短壽的瑜伽大師也很多。
這也是為什麽,瑜伽就像一棵樹, 是一個係統, 不能光有樹根,也不能光有葉子。
》〉》還有,最近我站著,隻要一想著我要靜下來,稍稍注意呼吸,馬上就感覺到一種力量推我向後坐,膝蓋也馬上自己就開始微曲,再多呼吸幾次,自己的雙手會從身體兩旁自己慢慢向上抬,很明顯感覺呼吸的進和出,一樣的,我不知道該怎麽出,希望老師能給我指點迷津。
==== 這個不難解釋。 就像上麵說的。 吸是陰,可以帶來能量。
氣的buildup,會讓人感覺身體的體積變大。
身體的陰麵是前麵,
從小周天來說, 吸氣是氣從口鼻進入丹田, 走前麵的任脈,呼氣是丹田氣走後背,走督脈。
所以, 如果強調吸氣, 就好像身體的陰麵變大了,
這就像你的肚子胸突然變大,你自然為了平衡會向後。
膝蓋是氣總匯, 如果氣足,會自然彎曲。就像站樁時微屈膝, 為的是引發身體的氣機。
平甩功,也有屈腿的過程, 其實這個屈不應該“刻意”去做,而應該自發。
因為氣機來了,自然彎曲,如果氣機沒來, 有點時機未熟。
總體來說, 就像我以前說的, 你的天分遠在我之上。
我頂多可以用旁觀者的清醒給你一點點建議。 但是你可以走的比我遠很多。
就像奧運會冠軍的教練, 資質往往不如學生。
所以,往往說,吸是陰,呼是陽,息是陰陽平衡。
個人認為,息是呼的延伸,如果用靜和定來說,呼是靜,息是定。
定的狀態很多重要的事情會發生,所以息是很有文章可做的狀態。”
第一次讀到呼、吸和息在練功中的含義以及呼、吸和息跟靜、定的關係,挺深奧的,感謝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