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澳大利亞的城市,最具名望的非悉尼莫屬。這個建於1788年,最初是英國在澳大利亞首個定居點和罪犯流放地的“小不點兒”,如今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金融中心和國際旅遊勝地,其內的悉尼歌劇院和海港大橋以及優質的海灘享譽世界,它們是悉尼長期高居世界第一級都市的“中流砥柱”。可是,悉尼離英國萬裏之遙,為什麽它會成為英國犯人的首個流放地呢?
悉尼
悉尼
故事很長,但原因離不開英國的迅速崛起和對外擴張。17世紀時,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這讓英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包括政治製度一部分的刑罰製度。從1608年開始,英國陸續在北美建立了13個殖民地。為了給殖民地增加新的勞動力,黑奴貿易逐漸興盛起來,但還是解決不了北美殖民地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於是英國在1614年開始向北美殖民地輸送囚犯,這就是鮮為人知的白奴貿易。1717年,英國國會通過法案,允許把罪犯流放國外,此種新的刑罰方式便代替了之前常用的炮烙和鞭刑。至此,罪犯流放製度正式確立。
但好景不長,美國就在1776年宣布獨立了,英國也在長達八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中敗北,其流放罪犯到美國的製度不得不戛然而止。天無絕人之路。1770年,英國的庫克船長(James Cook)帶領船隊到達了悉尼,隨即他宣稱澳大利亞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英國政府為了開發澳洲,也為了給罪犯找到新的棲息地,他們開始把越來越多的犯人流放到澳洲,悉尼便是第一個接受罪犯的地方,那時這裏還是一個原住民的居住區,大概不到8千人。而悉尼正式成為城市,那要等到19世紀中葉。因為在澳洲發現了黃金,世界各地的大批淘金者瘋狂湧入悉尼,是他們豐沛了悉尼的人口。如今,悉尼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它也在英國的“教導”下,成為了世界文明城市中的一員,自然是我們澳洲之行的第一站。
悉尼
悉尼
悉尼
悉尼
悉尼
從美國的底特律到悉尼,飛機要飛18多個小時,是我們旅行史上時間最長的,但往返機票並不貴,一千美元左右,租車更便宜。因為我們知道要開啟萬裏澳洲行,因而特意租了一輛豐田Camry Hybrid的車,26天還不到550美元。不過,令我們意外的是,去澳大利亞需要簽證。雖然電子簽證費隻有13美元,可我們還是驚訝了一下。我們一直以為,去澳洲跟去日本一樣,是不需要簽證的。一下飛機,我們就感受到了第一世界國家的便利,出關都是自助服務,根本看不見移民局的人,也沒人問我們為什麽來澳大利亞和來幾天這些無聊的問題,我們為澳大利亞的這種便民措施大大地點讚,心想,來澳大利亞旅行真舒心。此時,我們還不知道,我們的鬧心事在後麵呢。
令我們更意外的是,取車時,車行什麽文件也沒給我們,也沒標出車損的狀況,隻說所有文件都發到我的電子郵件裏,車損情況讓我們自己上傳,我隻需簽字就好。我們想澳大利亞這個第一世界國家應該跟美國和加拿大及歐洲的先進國家一樣,車行應該很正規,也沒多想,更沒細看郵件,結果因為我們的輕信和疏忽,我們之後遇到了租車史上最慘痛的“滑鐵盧”。不過,當我們拿到車時,我們全然不知車行的套路,覺得頭頂都是一片藍天,我的注意力全在豐田這個“龐然大物”上。澳大利亞是右舵,日本也是右舵,我在日本時開過一個月,那時租的是小車,但每天還是開得心驚膽戰的。而澳洲的豐田車,我怎麽看都比美國同款的寬大,開著它在街上遛,我心裏真發慌,對它“相麵”了很久才磨磨蹭蹭開出了車行。
邦迪海灘
邦迪海灘
邦迪海灘
幸運的是,我開右舵的車技並未生疏;更幸運的是,開往邦迪海灘(Bondi Beach)的路上車輛很少。雖然一路都是高高低低的坡路,路也很窄,但沒有過多車輛的幹擾,我覺得開起來很順手,不一會就到了邦迪海灘。悉尼的太平洋岸,有好幾個海灘,而我專為它而來,並非因為它是澳大利亞乃至世界聞名的海灘,也不是因為它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沙灘排球比賽場地,更不是因為它擁有世界第一的水上救生設施,最主要的原因是邦迪海灘中的邦迪二字來自於當地原住民的語言。據說,邦迪海灘是悉尼沙灘中管理最嚴格的,此地不僅不允許遛狗,而且清潔工每天深夜都會開著特種車把海灘上的沙子清掃一遍。也是因為這樣的重視,因而該海灘才成為一年一度的悉尼風箏節和海灘雕塑節的舉辦地,也在每年聖誕節的平安夜,成為世界各國的遊客的狂歡地。
我對這個海灘很好奇,想看看它跟我看過的世界各地的優質海灘到底有什麽不同。可是當我把車開到這裏時,我根本在路邊找不到停車位,隻能在路邊打緊急燈,拍幾張照片閃人,然後沿著海岸線開往麥考瑞燈塔(Macquarie Lighthouse)和霍恩比燈塔(Hornby Lighthouse)。小巧玲瓏的白色麥格理燈塔位於懸崖步道旁,是澳大利亞的第一座燈塔,由囚犯建築師設計,於1818年竣工,後重建。而紅白條紋相間的霍恩比燈塔則位於悉尼港國家公園(Sydney Harbor National Park)內,也位於沃森灣(Watsons Bay)的南岬角。好巧不巧的是,公園下方有一個免費停車場,而且隻有一個空位,我歡天喜地地把車停了進去,然後跟先生開始盡享太平洋溫潤的海風。雖然悉尼的六月是冬季,但並不太冷,15攝氏度左右。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我們聽著海水的拍岸聲,看著難得一見的碧綠色海水,說不出的愜意。
麥考瑞燈塔
霍恩比燈塔所在地
霍恩比燈塔所在地
霍恩比燈塔所在地
霍恩比燈塔所在地
霍恩比燈塔所在地
霍恩比燈塔所在地
霍恩比燈塔
霍恩比燈塔
公園裏幾乎沒什麽人,我們牽著手走向霍恩比燈塔,一路上有說有笑,覺得悉尼太美了。該燈塔建於1858年,比麥格理燈塔晚,但這裏的景色比麥格理燈塔的好得多,可以用壯麗來形容。它的西邊是悉尼港,北邊是中岬角和北岬角,東邊是浩瀚的太平洋,冬季還是絕佳的觀鯨地點,可我們連鯨的影子也沒看見。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心情。我們站到燈塔旁的懸崖邊,眺望著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有一種“憑闌處,瀟瀟雨歇”的壯烈之感。
我們把車停到這裏的另一個目的是坐輪渡去悉尼歌劇院。輪渡碼頭就在停車場旁,但我們不知道怎麽買票。當地人告訴我們刷信用卡便可進入,到目的地時再刷一遍。我們也不知道票價多少,稀裏糊塗就上了船,下船時還忘了刷卡。我們從未想過,這個輪渡會帶給我們驚喜,其原因一是我們經過了位於悉尼海港內,被稱為“海上惡魔島”的丹尼森堡(Fort Denison)。這個麵積隻有2500平方米的小島曾是關押囚犯的地方,為了防止囚犯逃跑,他們常常食不果腹,因而也被稱為“斷腸島”。該堡也曾作為要塞而存在,指揮輪船進港。
輪渡上的悉尼
輪渡上的悉尼
輪渡上的海港大橋
輪渡上的海港大橋
丹尼森堡
如果說丹尼森堡隻是一個小小的驚喜,那我們在海上拍到悉尼歌劇院和海港大橋的全貌則是大大的驚喜,黝黑的海港大橋的偉岸襯托得白色的悉尼歌劇院更加精巧別致。雖然此時陽光早被烏雲遮蔽,但悉尼歌劇院還是美得不可方物。之後當我們有機會在陽光下和夜色裏再次見到悉尼歌劇院時,我們才知道什麽是“淡妝濃抹總相宜”。悉尼歌劇院在不同天氣,不同時辰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怪不得是悉尼的名片呢。
這座澳大利亞最具辨識度的“名片”呈風帆形貝殼狀,由丹麥設計師創意設計,它的外表貼著100多萬塊白色的瑞典瓷磚,這些瓷磚可以自動清潔。這種設計讓人們無論從什麽角度觀賞,都會看到歌劇院令人驚歎的美。該歌劇院奇思妙想的設計讓它被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而且是最年輕的世界文化遺產。我們下船後沒有直奔悉尼歌劇院的正門,而是走去了唐人街,此時我們的肚子早已大鬧天宮了。穿梭在無數摩天大樓中,我們恍惚間回到了紐約和芝加哥,這感覺讓我們對悉尼的好感大打折扣。不幸的是,沒有陽光的悉尼街區,冷風嗖嗖的,我們穿著博棉襖還被凍得呲牙咧嘴。
輪渡上的悉尼歌劇院
輪渡上的悉尼歌劇院
輪渡上的悉尼歌劇院
輪渡上的悉尼歌劇院
餓得肚皮都要翻天的我們隨便找了一家粵式早茶店開始填肚子,我們也沒點什麽特殊的,結賬時一看,70美元,白開水還要了我們4澳元。至此,我們知道,澳大利亞的物價比美國高。其實,我們訂酒店時已經發現這個問題了,很一般的酒店都在100美元以上,還不包早飯。吃飽喝足的我們也不怕冷了,繼續我們探索悉尼的腳步,開始逛唐人街。這裏的唐人街最先是19世紀淘金年代,華人背井離鄉來到悉尼的聚居地,規模比紐約的小得多,我們走遍了唐人街也沒看到令我們想衝動走進去的飯店,但這裏離聖安德魯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很近。別看聖安德魯教堂占地麵積不大,但它卻有近200年的曆史,還擁有澳大利亞第一座主教座堂的頭銜。它是典型的哥特式複興風格,據傳當時在悉尼的英國人渴望見證英國的輝煌,因而建造了這座美麗精良的建築。
悉尼
悉尼
悉尼
悉尼的中國城
聖安德魯教堂
聖安德魯教堂
從聖安德魯教堂一直往西走,就是大名鼎鼎的達令港(Darling Harbor)。達令港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名為情人港,它坐落在海扇灣(Cockle Bay)岸邊。雖然達令港被認為是悉尼知名的旅遊景點,但我們對這個港口並沒什麽期待。誰想到,意外來得如此突然。當我們走到海扇灣邊時,一束耀眼的陽光突然從雲層中射了出來。緊接著,烏雲逐漸退去,我們竟然看到了藍天。而藍天下的海扇灣旁,正是悉尼美麗的天際線。我們特意繞到由很多摩天大樓和悉尼塔組成的天際線的對麵,隔著海灣去拍攝多姿多彩的悉尼,對悉尼的好感又回來了。在這個海港邊,有悉尼水族館和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什麽的,還有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會場之一的悉尼會議展覽中心。最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此地竟然有一座中國古典園林風格的誼園(Chinese Garden of Friendship)。該園收費,我們隻好在門口匆匆看一眼後便與之告別。
達令港
達令港
達令港
達令港
達令港
達令港
誼園
在悉尼,還有一個著名之處,它被稱作城市的血脈,這個地方就是海德公園(Hyde Park)。英聯邦國家的主要城市都喜歡把自己市中心的綠地以倫敦海德公園的名字來命名,悉尼當然也不例外。悉尼的海德公園是澳大利亞最古老的公園,在1810年就對公眾開放,早年還是當地舉辦板球、職業拳擊賽和賽馬的地方。這個公園占地麵積比20多個足球場還大,被一條公路截為了兩段。公園中央是根據希臘神話修建的漂亮雕塑與噴泉,裏麵的參天大樹和庫克船長的雕像訴說著此地的悠久曆史。公園旁是高等法院和19世紀中葉開始興建的聖母主教座堂(Saint Mary's Cathedral)。這座教堂是澳大利亞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宗教建築,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築之一。教堂內部裝飾得很華麗,近40個圓窗上敘述著聖經故事的彩色玻璃用整整50年才完成。不過,在歐洲看過太多教堂的我們,並不覺得該教堂有多出挑。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的庫克船長雕像
聖母主教座堂
聖母主教座堂
聖母主教座堂
穿過海德公園不久,前方便是可以通往悉尼歌劇院的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 Sydney)。皇家植物園始建於1788年,它是當年英國殖民者定居澳洲耕種的第一塊土地,也是1816年殖民地的第一個農場。雖然其占地麵積比海德公園小一些,但它卻擁有從全世界收集來了的1.7萬種植物,還有各種不同的鳥類和土生狐蝠。植物園裏還有雨林小徑和東方花園等,聽起來很值得遊玩。最特別的是,穿過植物園,便是跟悉尼歌劇院隻隔一道狹窄的海灣。這個海灣通往麥覺理夫人角(Mrs Macquaries Point), 那裏是拍攝悉尼歌劇院和悉尼灣大鐵橋的最佳位置,也是去澳大利亞旅行的遊客的必去之地。我們想在此地拍攝歌劇院和鐵橋的絕佳“容顏”,因而把最終目的地設到了這裏。
可是,悉尼的天就像小孩子的臉,時陰時晴,當我們經過總督府(Government House)走進皇家植物園後不久,淅瀝瀝的小雨便隨風飄下。等我們走出茂密的叢林,來到海灣邊時,雨絲漸漸稠密。先生不願意再走,說到出口處等我,那個出口通往悉尼歌劇院。我一個人在風雨中沿著海灣向麥覺理夫人角的方向走去,一邊走,一邊拍不同角度的歌劇院和鐵橋。介紹上說,在麥覺理夫人角,左邊可以看到悉尼歌劇院和大橋,右邊可以看到軍港。這裏不僅綠草成茵,古樹繁茂,而且還有一個麥覺理夫人座椅,這個石雕座椅是為了紀念澳大利亞第四任總督麥覺理的妻子而建造的。每次麥覺理總督乘船回英國時,他的妻子就在此地等候他的歸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段佳話,雕刻了這把石椅獻給總督夫人。
總督府
皇家植物園
皇家植物園
皇家植物園
雖然故事很動人,但我對石椅並不感興趣,我隻想多多欣賞悉尼歌劇院和鐵橋的美顏。此時,馬上就要晚上5點了,悉尼的萬家燈火也已經漸次亮了起來。我在風雨中經過一道敞開的大門,心中狐疑,覺得這個門有點兒多此一舉,可也沒細想。誰知道,我越走雨越大,天也快黑了,我擔心先生著急,沒有走到麥覺理夫人角便往回折返,結果一看那個大門,竟然被上鎖了。我隻能從外圈繞,可無論我怎麽繞,再也進不了植物園內。我心急如焚,加快腳步。沒料到,外圈的植物園如此之大,我走了半個多小時才走出來,前麵是烏泱泱的人群,我走到了來時的輪渡口。可我家先生,蹤跡皆無,我跟先生失聯了。
這個時候,天已經全部黑透了,我也不知道去哪裏找我家先生,想去植物園出口,又怕跟他錯過,呆在原地,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最後跺跺腳,去植物園出口找他。萬幸的是,我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居然跟他迎麵碰上。他說他一直在植物園裏等我,後來植物園關門,他被警察護送了出來。我看看手機,都晚上6點多了,走到輪渡口,回我們停車場的輪渡早已停擺,我們隻能坐公共汽車,坐了一個多小時才到。而我們為了省停車費,把酒店訂到了新鎮(Newtown),到酒店時都晚上8點多了。
悉尼
悉尼
悉尼
悉尼
悉尼
悉尼新鎮的晚餐
新鎮離悉尼市中心不到10公裏,這裏保存著很多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是悉尼最文藝複古的街區之一。今天的新鎮變成了文藝街區,複古服裝店、老唱片店、古董店、音樂酒吧等滿街都是。不過,我們並沒有機會欣賞這些,因為夜色早已籠罩了整個新鎮,我們匆匆吃完越南的經典牛肉河粉後,便回酒店。臨睡前,先生檢查了信用卡的付費信息,發現我們今天又坐船又坐公共汽車,一個人才花了66美分。在物價不菲的悉尼,公共交通如此便宜,的確不在我們的意料之中,我們立刻對澳大利亞青睞有加。不過,幾天後,我們信用卡顯示的是6美元多,一點兒也不便宜,隻是當時我們不知道,還在“便宜”味中入睡,夢中都是對藍山國家公園和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Canberra)的向往,全然不知我們陰差陽錯,會重返悉尼市中區,會再次領略悉尼歌劇院和海港大橋的絕佳風采。
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