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麵環海,任何方向的風都能帶來水汽的澳大利亞,按道理應該到處都是綠洲,然而它的沙漠和半沙漠麵積卻占了國土麵積的44%。也是因為這些沙漠,才讓國土麵積與美國差不多的澳大利亞,在人口上跟美國有著天壤之別。美國3億多人口,而澳大利亞才2700多萬,是美國的9%。而同樣是四麵環海,國土麵積還不到澳大利亞國土麵積5%的日本人口卻是澳大利亞的20倍。最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亞的近一半人口,都生活在沿海的5座大城市裏,悉尼、墨爾本和阿德萊德都位列其中。但麵積跟法國麵積有得一拚的龐大內陸沙漠地區,人口卻隻有60萬多一點,似乎這裏是與世隔絕的土地。
為什麽澳大利亞會出現如此大的人口差異?為什麽內陸地區會有廣袤的沙漠和半沙漠?這些都跟澳大利亞的地形有關係。
北領地
北領地
澳大利亞東部是呈南北走向,基本與海岸線平行的大分水嶺。大分水嶺的總長度約為3千公裏,寬度為160到320公裏,平均高度為800到1000米,最高峰2200多米。雖然由山地、丘陵和高原等地貌組成的大分水嶺並不偉岸,但它卻像天然屏障一樣,阻擋了太平洋的濕潤空氣進入大分水嶺的西坡,所以兩側的氣候差別很大,東坡濕潤,降雨豐富,西坡則幹旱少雨。更尷尬的是,大分水嶺海拔不夠高,因而不能抬升內陸的空氣,形成降雨,其孕育出的河流水量也非常小,這些都加劇了內陸的幹旱。
同時,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這導致澳大利亞的中部大部分地區都受到亞熱帶高氣壓的影響。亞熱帶高氣壓讓原本炎熱幹燥的內陸地區更加幹旱,使它成為全世界降雨量最少,氣候最幹燥的大陸,通往內陸的河流也因為幹旱少雨而常常出現斷流。這片內陸地區又是世界上最平坦的大陸,因此幹旱麵積特別巨大。而澳大利亞南部與南極大陸僅一洋之隔,來自南冰洋的寒冷洋流到達澳大利亞南部時,減少了水分蒸發的熱能,從而限製了澳洲南部的雨量,更無法給內陸地區提供足夠的降雨,這情形跟秘魯寒流帶給秘魯大麵積的沙漠原因很類似。而澳大利亞西部是西澳大利亞寒流,這讓海拔200到500米的西部高原也失去了水汽供給。因此,澳大利亞看著四麵通透,被大洋環繞,但無法留住水汽,也無法發育出流量很大的河流,中西部才以荒漠為主,僅有的城市都位於東部、北部及西南部沿海的濕暖地區。
澳大利亞地形
澳大利亞
其實,美國東部和中部的地形跟澳大利亞的很相近,也是不太高的山脈和平原,但美國西部有落基山脈。這個山脈中有不少4千米以上的山峰,它們是大自然的 “水塔”,也是天然的“水庫”,所以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很大,可以形成較大範圍的季風,並給中央大平原帶來降水,使其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業帶。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美國天生具備文明誕生的硬件條件,而澳大利亞隻能成為別國的“小跟班”。
雖然澳大利亞中部的沙漠聽起來很無聊,但這裏的土地是紅色的,所以被稱作紅色沙漠。跟其它沙漠不一樣的是,這塊紅土沙漠上藏著澳大利亞最初的文明密碼。英國人到來前,土著是這裏的原住民,據說他們在這裏生活了6萬多年。根據《海奧華的預言》一書,這些原住民也許是幾十萬年前外星球的黑種人後代,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即是澳大利亞土著人居住最多的地方,他們心目中的聖山烏魯魯岩(Uluru Rock)就在此地。今天,這裏政治上屬於澳大利亞聯邦,但擁有一定的自治權。
北領地
北領地
烏魯魯這個名字曾經出現在《地球編年史》中,可是這本書並不是介紹澳大利亞的。作者西琴先生隻說,掌握著各種科技的恩基大神把天空分成了12宮,每個黃道宮是30度,他自己掌管著南緯30度以南的區域,這片區域被稱為“艾之路”,艾即是恩基。如果把“艾之路”裏麵的數字在阿達加(Addaru,相當於二月中旬到三月中旬)和烏魯魯(Ululu,相當於八月中旬到九月中旬)加起來便等於180度。這是唯一一個從北極延續180度的點,無論往西南方還是東南方走,都是朝著南極方向。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蘇美爾文明誕生時,甚至更早,當今天的時間和地理方位概念還沒有被神賜予人類的時候,恩基便早已對一切了如指掌。
雖然我到現在都不知道恩基神說的那個“點”在哪裏,但烏魯魯的名字卻深深刻在了我的記憶裏。因為它,我才開啟了我的澳大利亞之旅,我準備從澳大利亞南部的阿德萊德,縱穿北領地,一直開到澳大利亞最北部的達爾文市(Darwin),行程長達4千公裏。我要用車輪去翻閱北領地這本塵封在曆史中的神秘古書,讓那些被地球人奉為神靈的外星人知道,我對賜予人類文明的他們,有著深深的感恩之情。
北領地
北領地
早知道北領地地域遼闊,人煙極為稀少,是澳大利亞八大行政區中人口最少的一個,因而離開阿德萊德時,我們順路去Costco采購了滿滿一後備箱的吃食,以防不時之需。這裏的Costco跟悉尼的一樣,人滿為患,好像不要錢似的。進入北領地前,我們在奧古斯塔港(Port Augusta)鎮小住了一夜。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個海港小鎮,它的人口隻有一萬多人。此地也曾是原住民的居住地,或許因為海港是一個天然良港的緣故。這個小鎮離阿德萊德300多公裏,我們剛開出阿德萊德的時候,還未感受到了沙漠的荒蕪,反而在路邊看到了農田。我們自悉尼一路開過來第一次看到農田,這讓我們的心情很好。
路的右邊是農田,左邊則是南澳大利亞兩大海灣之一的斯潘塞灣(Spencer Gulf),奧古斯塔港在海灣的盡頭。我們看著夕陽從海灣邊徐徐落到丘陵下,覺得沙漠之旅的開篇很美好。第二天清晨,我們睡到自然醒才離開酒店。因為北領地實在是太大了,我們根本無法一天到達烏魯魯岩所在的烏魯魯-卡塔曲塔國家公園(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因而隻好在中途住一夜。
去奧古斯塔港沿途
去奧古斯塔港沿途
去奧古斯塔港沿途
此地名為庫伯佩地(Coober Pedy),離奧古斯塔港500多公裏,我又開始了長途跋涉。路旁先是有綠植,然後便進入了沙漠地帶。但這裏的沙漠跟埃及和摩洛哥和新疆的細白沙漠都不同,它的地表覆蓋著低矮的灌木,還有牛羊在吃草。科學家們說,北領地是澳大利亞最獨一無二、最具本土特色的一個地區。這裏保留了全澳大利亞最豐富的野生動植物,是袋鼠、考拉、鴯鶓和鴨嘴獸等動物的家園,澳大利亞也因而成了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路中間和路邊,我們看見很多被車撞死的袋鼠、野羊、野牛及其它動物,還看見了橫穿馬路的狐狸。這些都讓我們有驚喜又害怕,擔心它們撞壞了我們的車。
除了豐富的動植物外,北領地還蘊藏著豐富的礦藏,錳礦和鈾礦儲量在全球名列前茅,還分布著眾多金礦,稀土和堿金屬的儲量也很驚人。我們在路上便看見了無數挖礦的機械,隻是不知道他們挖的是什麽,隻是想,看似貧瘠、毫無生氣的北領地其實是一個大寶庫,對北領地的印象更好了。其實,此地和庫伯佩地都不屬於北領地,它們跟阿德萊德一樣,都屬於南澳大利亞州。庫伯佩地鎮盛產珍貴的蛋白石,有著“世界蛋白石之都”的美譽。它的大名遠揚還在於它的地下住宅,因為此地夏天氣溫達到36攝氏度以上,所以人們都喜歡住在地下洞穴裏。我們的酒店就是一個“地洞”,但房間的牆上有可以放耶穌像和聖瑪利亞像的壁龕,跟我在土耳其住的修道院很像。酒店旁邊是教堂,可能酒店原來是修士修行之地。
去庫伯佩地沿途
去庫伯佩地沿途
去庫伯佩地沿途
去庫伯佩地沿途
庫伯佩地的酒店
庫伯佩地的酒店
我很喜歡“地洞”的氛圍,但我家先生開始抱怨。晚上我們走到鎮裏唯一開門的餐廳吃晚餐,結果裏麵除了Pizza什麽也沒有,先生更不高興了,第二天早早就催我上路。此時,我們還不知道,清晨是野生動物出沒的時間,它們很容易闖到路上,跟我們的車來個親密的“接吻”,路旁無數袋鼠和其它動物的屍體便是證明。不過,我們沒看到闖入馬路中央的動物,卻在朝陽初生後不久,看見了幾個袋鼠像沙漠深處飛奔去。我的車輪也在向前飛奔,四周除了荒漠,一個人影都看不見,但我們看見了一些被削得平平整整的山頭,這些山頭跟秘魯的一樣。在《地球編年史》中,作者說,秘魯的平整山頭是尼秘魯星球上的阿努納奇們的飛船跑道,飛船跑道由恩基的對手,恩利爾家族修建。公元前555年左右,阿努納奇們就是從秘魯的飛船跑道上飛離地球的。難道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這些平整山頭是恩基家族修建的飛船跑道嗎?
肯定沒人知道答案。我們帶著疑問開往北領地,4個小時後才到達北領地的邊界,那裏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麵寫著“歡迎來到北領地”。看到這個歡迎詞,我興奮異常,覺得我對澳大利亞文明的探索終於拉開了序幕,全然不知這裏是我心碎旅程的開始。此時,已是正午,溫度攀升到了25攝氏度。我們在這裏唯一一個樹蔭下安然地吃午餐,一邊吃我一邊向我家先生兜售北領地的奇妙,先生嗤之以鼻。他說到目前為止,他在澳大利亞沒看見一個讓他想重返澳大利亞的地方,這個鬼沙漠,他看得夠夠的。我沒想到,他是一個預言家,之後的所見所聞讓我不得不同意他的先見之明。
去北領地沿途
去北領地沿途
去北領地沿途
去北領地沿途
去北領地沿途
北領地界碑
北領地界碑
開進北領地不久,我便開進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烏魯魯-卡塔曲塔國家公園。從奧古斯塔港到國家公園,這一路幾乎都是上坡。該公園地處澳大利亞紅土沙漠的中心地帶,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岩石烏魯魯(Ayers Rock)便矗立在公園中。這塊巨大的紅色砂岩巨石是澳大利亞內陸最著名的地標之一,也是當地原住民的聖地。聖岩圓周約9.4公裏,高約348米,這個高度僅占整塊岩石的1/3。也就是說,該岩石高千米有餘。它被多個國家的雜誌和媒體評為人生必去的旅行地之一,日本電影《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也是以它為主線,並在此地拍攝的。
神奇的是,烏魯魯岩可以隨著時間和氣候及光線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因而它又被稱作“魔石”。據說黎明和日落時岩石會變成豔紅色,太陽變化時它還會出現深藍、灰色、粉紅、棕色等顏色。若是下雨,岩石表麵立刻變成銀灰色。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魔石”的魔性,反正澳大利亞政府規定,帶走“魔石”上的泥土或岩石都屬於非法。更神奇的是,曾經帶走岩石上泥土或一小塊岩石的旅行者中,有很多遭到了厄運。烏魯魯文化中心中就展覽著大量偷偷帶走石頭的人們的信件,這些人在感到內疚,甚至是遭受磨難後,把信和偷走的聖物一起寄了回來。
北領地
北領地
北領地
北領地的尤拉拉鎮
北領地的餐飲
我就是被這樣的介紹蠱惑,因而一看見聖岩出現在我的視野中就激動萬分。我家先生在我旁邊給我潑冷水,開始胡說八道,嚇得我趕緊讓他安靜。事實上,他說的也沒錯,一路上除了這塊標誌性的烏魯魯岩石外,的確沒什麽風景。要不是這塊岩石背後承載的神秘,或許我跟我家先生一樣,早已厭棄了北領地。我們的酒店在烏魯魯-卡塔曲塔公園的尤拉拉鎮(Yulara),這個小鎮海拔近500米,人口不到1千人。酒店每晚160美元,房間內隻有電視和冰箱,連衛生間和網絡也沒有,貴得離譜。可沒辦法,誰讓這裏“天高皇帝遠”呢?酒店的免費巴士可以送我們去鎮子裏的服務中心,那裏有網絡和兩家餐廳,一家需要預定,我們在另一家點了羊肉和魚,花了50多美元。雖然不貴,但我們沒怎麽吃飽,回酒店又吃了我們在Costco買的飯菜。
酒店觀景台
酒店觀景台上的聖岩
酒店觀景台上的聖岩
酒店觀景台上的日落
尤拉拉的日落大約是晚上6點,我們在酒店邊的觀景台看聖岩和日落,可我們一直看到日落西山,也沒看到聖岩隨著光影變化的不同顏色,我有點兒失望。沙漠地區的氣候很特殊,一旦太陽西下,溫度便迅速下降,最低氣溫6攝氏度,我們晚上打暖氣,白天打冷氣。既然來了,也不能不近距離觀賞一下聖岩,於是第二天早上我再次失望地看完日出中的聖岩後,把車開進了烏魯魯公園。臨去前,我在尤拉拉的加油站加滿了油,每升1.71美元,比澳大利亞堪培拉每升1.03美元和庫伯佩地的每升1.42美元都貴得多,更比我家門口的貴兩倍。進公園也不免費,每台車25美元左右,公園裏有一條2公裏長的馬拉步道(Mala Walk),上午10點鍾有免費導遊,我們踩著點到達。
烏魯魯公園
烏魯魯公園
烏魯魯公園
烏魯魯公園
向導是一個小女孩,說著澳大利亞特有腔調的英文。她帶我們沿著烏魯魯聖岩下的步道前行,一邊走一邊向我們講述公園的地質、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讓我們覺得好笑的是,此地的陡峭聖岩2019年以前是可以攀爬的,但很多帶小孩的和老年人上去以後就下不來了,還有的人從上麵跳下來自殺。不少旅遊者在聖岩上大小便,雨水把他們的排泄物衝下來,導致這裏的動物不喝這裏的水,紛紛逃走,現在此地禁止攀爬。
導遊繼續說,這裏是當地馬拉土著人的“老巢”,他們曾經居住在聖岩下的山洞裏,至今山洞中還有他們留下的壁畫。我其實很好奇這些土著人的祖先,但導遊是不會知道答案的。步道的終點是坎朱峽穀(Kantju Gorge),那裏有一堵幾十米,近乎垂直的險峻岩壁,下雨時這裏會變成湍急的瀑布。我們很驚訝,此地不是沙漠嗎?怎麽會下雨呢?讓我們驚訝的還有,這塊聖岩表麵有很多窟窿,導遊說是腿上有袋的小動物盜的洞。果真如此嗎?我有點兒懷疑,再抬頭望望聖石,忽然覺得它隱藏的秘密並不是導遊所能解答的,於是轉身離去。
馬拉步道
馬拉步道
馬拉人住處
馬拉人住處
馬拉人壁畫
馬拉人壁畫
坎朱峽穀
坎朱峽穀
坎朱峽穀
我們走遍了這個收費的公園,也沒看到一處宜人的景色,隻有馬拉人的飲水潭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先生不停地抱怨,說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就是一個笑話,我隨聲附和。此時,我們還沒意識到,我們曆史上最慘痛的旅行正在悄悄埋下伏筆。這經曆,不但讓我們的精神備受折磨,而且讓我們的“荷包”大幅縮水。究其原因,都是租車公司在我們租車時給我們挖的大“坑”。
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