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對我國下死手,德媒曝光 中國都幹了什麽

(2025-08-15 15:37:30) 下一個

難怪美國對我們下死手,德國媒體曝光:中國都幹了什麽事情?

2025-08-10  來源: 壹知眠羊 江西  

世界各國都發現了,美國這些年對中國的圍堵打壓,幾乎是下了死手。到底中國幹了什麽,能讓全球頭號強國如此緊張?

德國媒體點破了一個關鍵:美國越是跳腳,越說明中國做對了什麽。

不是靠掠奪,不是靠金融收割,更不是靠軍事威懾,中國就憑著自己的節奏穩穩向前走,偏偏就是這種“不按套路來”,成了讓美國最忌憚的事。

強盜邏輯

翻開西方文明史,掠奪基因早已刻進骨髓。

歐洲中世紀領主靠武力兼並農民土地,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圈地運動用皮鞭驅趕農民進城,以色列以"國家利益"為由侵占巴勒斯坦土地,這些行徑本質上都是強者對弱者的血腥收割。

正如金一南將軍在以色列邊境的質問:"你們的安全建立在別人的血淚上,這算哪門子文明?"

這種思維延續到現代,便催生了美國的美元霸權。

1973年美國與沙特達成石油美元協議,通過印鈔機收割全球資源。當其他國家用真金白銀換美元時,美國卻把製造業甩到海外,玩起了金融空轉的遊戲。

特朗普2018年指責中國搶了美國就業,實則是美國資本主動拋棄製造業的惡果。

就像德國《明鏡報》調查顯示,美國跨國公司70%的利潤來自金融投機,實體經濟占比不足15%。

發展模式的碰撞

正當美國沉迷於金融遊戲時,中國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從2008年金融危機可見一斑:美國華爾街崩盤導致數百萬失業,中國卻保持9%以上增速,靠的就是製造業這個壓艙石。

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額突破1.06萬億元,占全球市場份額超60%,連德國汽車工業協會都承認"中國正在重新定義全球產業鏈"。

這種差異在資本市場尤為明顯。美國納斯達克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催生了特斯拉這樣的科技巨頭,卻也導致製造業空心化。

金融服務業占GDP達80%,而中國A股堅持"服務實體經濟",2023年實體企業融資占比超70%。

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出:"中國是近30年最具和平主義特征的國家,我們不搞金融殖民。"

中國國力的提升才讓美國著急

但美國一直到華為5G基站橫掃非洲時,他們才發現自己犯了戰略錯誤。這個曾壟斷全球通信設備市場的國家,如今在5G專利數量上被中國反超。

更讓西方破防的是,中國科研投入年增長率連續五年超10%,2023年研發經費達3.3萬億元,超過歐盟27國總和。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直言:"美國錯估了中國的創新速度,他們以為中國會永遠跟在後麵。"

軍事領域的突破同樣震撼,殲-20隱身戰機列裝、東風導彈形成威懾、福建艦下水試航……這些成果讓美國太平洋司令艾奎利諾的"嚼口香糖對付中國"言論淪為笑柄。

德國《南德意誌報》披露,美國在亞太的軍事部署成本激增30%,卻發現"中國的區域拒止體係讓航母戰鬥群不敢靠近第一島鏈"。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也正在改寫全球經濟版圖,截至2023年,中國與152個國家簽署合作協議,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7.5萬列,把義烏小商品送到歐洲,將哈薩克斯坦小麥運回中國。

這種模式與美國的霸權邏輯截然不同,中國不要求政治依附,隻尋求互利共贏。就像沙特能源大臣所說:"我們與中國合作,是因為他們尊重我們的主權。"

這種影響力延伸到科技領域,便形成了"中國標準"。華為的5G技術被納入3GPP國際標準,大疆無人機占據全球70%市場份額,連美國海關都采購其產品用於邊境巡邏。

德國工業聯合會警告:"如果不與中國合作,歐洲將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掉隊。"

西方的焦慮與誤判

美國對中國的打壓,本質上是對自身模式的不自信。

當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確立優勢時,美國卻在搞"小院高牆":限製英偉達向中國出口AI芯片,卻擋不住中國寒武紀、地平線等企業崛起;禁止ASML出售光刻機,反而加速上海微電子突破28納米技術。

正如德國《經濟周刊》分析:"美國每出台一項禁令,就催生一個中國競爭對手。"這種焦慮投射到輿論場,便出現了荒誕的雙標。

中國在非洲建5G基站,被說成"新殖民主義";美國在中東駐軍20年,卻標榜"維護自由"。

更可笑的是,美國一邊指責中國“強迫技術轉讓”,一邊要求盟友禁用華為設備,這種“隻許州官放火”的邏輯,連歐洲盟友都看不下去。

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說“歐洲不能成為美國的附庸”,德國經濟部長帶著12家企業高管訪華,簽下單子就直言“合作比對抗劃算”。

畢竟誰都不傻,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生產線能帶來就業,5G基站能提升效率,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比美國畫的“價值觀大餅”靠譜多了。

這種雙標在軍事上更露骨,美國在全球140多個國家駐軍,軍費占全球40%還多,卻盯著中國正常的國防建設喊“威脅”。

自己退出《中導條約》、偷偷給澳大利亞賣核潛艇,轉頭就指責中國“破壞地區穩定”。

德國《世界報》看得透徹:“美國怕的不是中國有多少導彈,而是中國不用導彈,也能讓更多國家自願合作,這戳破了‘霸權才能贏’的西方神話。”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越打壓,中國反而越能闖出新路。

2018年加征關稅想卡中國製造業?2023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30.3%,比2018年還漲了5個百分點,汽車、家電、光伏產品賣遍全球。

2019年製裁華為想斷5G路?華為5G專利數從全球第三衝到第一,2023年鴻蒙係統裝了8億台設備,成了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係統。

德國《焦點》雜誌算過筆賬:“美國每花1美元遏製中國,中國就多賺2美元搞研發,這買賣太虧了。”

這股“越壓越強”的勁,根源就在中國的發展邏輯——不搞“你輸我贏”,隻做“大家都賺”。

說到底,美國真正怕的,不是中國某一項技術超過它,而是中國證明了“不殖民、不掠奪、不搞金融收割,照樣能現代化”。

從英國圈地運動到美國石油美元,西方幾百年來就靠“搶”和“騙”維持優勢,總覺得“強國就得踩別人”。

可中國偏不按這套來,靠製造業、靠基建、靠平等合作崛起,等於給世界遞了另一個答案——這才是德國媒體說的“最讓西方破防的事”。

看看現實就知道,非洲國家寧願等三年也要用中國高鐵,因為中國不逼它改製度;

東南亞國家擠破頭加入RCEP,因為中國主導的規則裏沒有“美國優先”;連歐洲企業都在偷偷繞開美國禁令,大眾汽車2023年對華投資漲了40%,空客天津工廠擴產30%……

誰都想搭中國發展的快車,沒人願意陪美國玩“霸權遊戲”。

結語

曆史早有答案,霸權就像泡沫,看著大,一戳就破。

美國靠美元霸權收割世界,2023年全球央行增持人民幣儲備同比漲了38%;靠航母耀武揚威,在紅海被胡塞武裝搞得焦頭爛額。

而中國踏踏實實造東西、建工程、搞合作,反而在多極化世界裏站得越來越穩。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最後說得實在:“美國對中國下死手,不是因為中國做錯了什麽,而是因為中國做對了:用和平發展撕開了西方霸權的遮羞布。”

其實答案就這麽簡單:當一種更公平的發展模式出現時,舊秩序的維護者總會跳腳,但曆史潮流從來不是誰能攔得住的。

中國繼續做好自己的事,該來的,總會來。

難怪美國對我們下死手!德國媒體曝光:中國都幹了什麽事情? 

2025-08-01 19:49 
發布於:天津市

最近,德國《商報》報道了一則令全球震驚的消息: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占據了全球市場的四分之一以上!這一數據不僅反映了中國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中的日益崛起,也讓不少國際競爭者感受到壓力。

以慕尼黑車展為例,過去這個展會一直是德國車和日本車的主場,展台上擠滿了奔馳、寶馬、豐田等知名品牌的身影。然而,今年的車展,展台上的主角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中國新能源車品牌如比亞迪、蔚來、小鵬等亮相,吸引了大量觀眾,甚至讓展場變得擁擠不堪。與此同時,歐洲本土的汽車品牌股價大幅下跌。為什麽呢?因為他們的車賣得不好,而中國的車不僅性價比高,而且性能也不輸任何傳統大牌。

資本家的眼光向來敏銳,哪裏有賺錢的機會,哪裏就有他們的身影。德國的巴斯夫公司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其全球研發中心從德國遷移到了深圳。深圳之所以吸引了巴斯夫的目光,是因為這裏有全球最完整的電子產業鏈,不僅工人技術水平高,而且生產速度快,新的產品一研發出來,就能迅速投入市場。

不僅如此,大眾集團也做出了類似的調整。為了加快智能技術的應用,大眾公司決定關閉在德國的軟件部門,並將資金投入到中國的地平線機器人公司,專注於為汽車提供更先進的智能係統,顯然,中國的技術發展讓他們看到了更具競爭力的選擇。

回顧過去,我們曾因無法獲得高端光刻機而麵臨技術封鎖,尤其是荷蘭ASML公司曾拒絕向中國出售最先進的EUV光刻機。但中國並沒有因此停滯不前,相反,我們自主研發了28納米光刻機,上海微電子的28納米光刻機已成功下線,並正在工廠中進行驗證。

再看看中芯國際,短短三年間,生產28納米以上的芯片能力增長了三倍之多。以前我們還在為無法生產高端芯片而發愁,而如今我們不僅能夠生產這種規格的芯片,還能進行大規模生產,完全能夠滿足國內需求。

這股技術進步的浪潮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曾經,我們跟隨世界的腳步,學習和模仿他國的技術,而如今我們已經能夠獨立創新,甚至引領全球科技發展。就像蓋房子一樣,曾經我們用的是別人提供的圖紙,而現在我們自己設計並建造出了更為堅固的“房子”,自然更吸引大家的青睞。

以特斯拉為例,十年前它剛剛在上海建立工廠時,很多人擔心技術會被“盜走”。然而,現在特斯拉上海工廠每年生產數十萬輛電動車,並且帶動了國內數百家零部件廠的經濟增長。反而是當初擔心的“技術泄露”問題,變成了我們學會了如何生產更好的電池和電機,提升了自身的技術水平。

過去我們總認為,手機和電動車等消費品隻有外國品牌才是最優選擇。現在走在街上,越來越多的比亞迪電動車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中國企業,如寧德時代,已經成為全球電池行業的領導者,甚至連德國大眾等歐洲汽車巨頭,也不得不尋求與中國的地平線機器人合作,為他們的汽車提供智能係統。

外國企業的反應也可圈可點。韓國三星電子的半導體部門已經連續六個季度虧損,收入逐漸下降;韓國LG新能源公司,盡管力圖挑戰中國的電池市場,但訂單卻被寧德時代搶走了一大半。比亞迪也愈發強勢,去年其電動車銷量超過了德國大眾,而在歐洲,越來越多的出租車司機開始選擇比亞迪的電動車。

再看看寧德時代,幾年前,它還被認為無法與日本的鬆下抗衡。然而如今,寧德時代的電池專利數量已超越鬆下,實力逐步崛起,搶占了全球市場的製高點。

技術就是力量,能夠真正帶來變革和利潤的,才是最有價值的技術。例如美國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雖然在實驗室裏可以做些炫酷的舞蹈,但真正有用的機器人,早已出現在中國的汽車工廠,像優必選的Walker機器人,就能在生產線上熟練地擰螺絲。

德國花費了整整300億歐元推動“工業4.0”,然而他們的工業互聯網平台並未取得預期效果。而我們中國的三一重工,憑借其“樹根互聯”平台,已經連接了全球60萬台工程機械。工地上若有設備故障,遠在千裏之外的技術人員就能迅速得到故障信息,並進行遠程修複。

當大眾汽車的CEO到中國參觀時,他在朋友圈裏發布了七條關於中國新能源車和智能工廠的動態。西門子董事會則在短短一夜間批準了擴大在南京研發中心的計劃。這些舉動充分表明,外資企業並不是來做慈善,而是看準了中國的商業潛力。

這種變化的背後,反映的是老牌工業國的焦慮。他們並非擔心我們搶了他們的飯碗,而是發現他們的技術已無法跟上中國的創新速度。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