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國《商報》報道了一則令全球震驚的消息: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占據了全球市場的四分之一以上!這一數據不僅反映了中國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中的日益崛起,也讓不少國際競爭者感受到壓力。
以慕尼黑車展為例,過去這個展會一直是德國車和日本車的主場,展台上擠滿了奔馳、寶馬、豐田等知名品牌的身影。然而,今年的車展,展台上的主角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中國新能源車品牌如比亞迪、蔚來、小鵬等亮相,吸引了大量觀眾,甚至讓展場變得擁擠不堪。與此同時,歐洲本土的汽車品牌股價大幅下跌。為什麽呢?因為他們的車賣得不好,而中國的車不僅性價比高,而且性能也不輸任何傳統大牌。
資本家的眼光向來敏銳,哪裏有賺錢的機會,哪裏就有他們的身影。德國的巴斯夫公司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其全球研發中心從德國遷移到了深圳。深圳之所以吸引了巴斯夫的目光,是因為這裏有全球最完整的電子產業鏈,不僅工人技術水平高,而且生產速度快,新的產品一研發出來,就能迅速投入市場。
不僅如此,大眾集團也做出了類似的調整。為了加快智能技術的應用,大眾公司決定關閉在德國的軟件部門,並將資金投入到中國的地平線機器人公司,專注於為汽車提供更先進的智能係統,顯然,中國的技術發展讓他們看到了更具競爭力的選擇。
回顧過去,我們曾因無法獲得高端光刻機而麵臨技術封鎖,尤其是荷蘭ASML公司曾拒絕向中國出售最先進的EUV光刻機。但中國並沒有因此停滯不前,相反,我們自主研發了28納米光刻機,上海微電子的28納米光刻機已成功下線,並正在工廠中進行驗證。
再看看中芯國際,短短三年間,生產28納米以上的芯片能力增長了三倍之多。以前我們還在為無法生產高端芯片而發愁,而如今我們不僅能夠生產這種規格的芯片,還能進行大規模生產,完全能夠滿足國內需求。
這股技術進步的浪潮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曾經,我們跟隨世界的腳步,學習和模仿他國的技術,而如今我們已經能夠獨立創新,甚至引領全球科技發展。就像蓋房子一樣,曾經我們用的是別人提供的圖紙,而現在我們自己設計並建造出了更為堅固的“房子”,自然更吸引大家的青睞。
以特斯拉為例,十年前它剛剛在上海建立工廠時,很多人擔心技術會被“盜走”。然而,現在特斯拉上海工廠每年生產數十萬輛電動車,並且帶動了國內數百家零部件廠的經濟增長。反而是當初擔心的“技術泄露”問題,變成了我們學會了如何生產更好的電池和電機,提升了自身的技術水平。
過去我們總認為,手機和電動車等消費品隻有外國品牌才是最優選擇。現在走在街上,越來越多的比亞迪電動車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中國企業,如寧德時代,已經成為全球電池行業的領導者,甚至連德國大眾等歐洲汽車巨頭,也不得不尋求與中國的地平線機器人合作,為他們的汽車提供智能係統。
外國企業的反應也可圈可點。韓國三星電子的半導體部門已經連續六個季度虧損,收入逐漸下降;韓國LG新能源公司,盡管力圖挑戰中國的電池市場,但訂單卻被寧德時代搶走了一大半。比亞迪也愈發強勢,去年其電動車銷量超過了德國大眾,而在歐洲,越來越多的出租車司機開始選擇比亞迪的電動車。
再看看寧德時代,幾年前,它還被認為無法與日本的鬆下抗衡。然而如今,寧德時代的電池專利數量已超越鬆下,實力逐步崛起,搶占了全球市場的製高點。
技術就是力量,能夠真正帶來變革和利潤的,才是最有價值的技術。例如美國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雖然在實驗室裏可以做些炫酷的舞蹈,但真正有用的機器人,早已出現在中國的汽車工廠,像優必選的Walker機器人,就能在生產線上熟練地擰螺絲。
德國花費了整整300億歐元推動“工業4.0”,然而他們的工業互聯網平台並未取得預期效果。而我們中國的三一重工,憑借其“樹根互聯”平台,已經連接了全球60萬台工程機械。工地上若有設備故障,遠在千裏之外的技術人員就能迅速得到故障信息,並進行遠程修複。
當大眾汽車的CEO到中國參觀時,他在朋友圈裏發布了七條關於中國新能源車和智能工廠的動態。西門子董事會則在短短一夜間批準了擴大在南京研發中心的計劃。這些舉動充分表明,外資企業並不是來做慈善,而是看準了中國的商業潛力。
這種變化的背後,反映的是老牌工業國的焦慮。他們並非擔心我們搶了他們的飯碗,而是發現他們的技術已無法跟上中國的創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