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義烏阿拉伯穆斯林的文化調適之剖析

(2025-10-05 14:37:25) 下一個

義烏阿拉伯穆斯林的文化調適之剖析

葛壯,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上海 200020)
本文屬 2010 年全國社科重點項目(10AZJ002)的階段性成果。
http://www.mesi.shisu.edu.cn/_upload/article/08/de/bb6e11144df3b7df7399783896ca/bfcb20d3-50c2-4ba8-b691-a0d1c7bed984.pdf

① 據統計,在義烏的阿拉伯人中,北非人居多,如以埃及人而言,在當地登記過的埃及企業就有 189 家,未登記但實際在經營的有 400 家。埃及人約有 500 人,其中 20 多人娶了中國妻子。

摘 要:在浙江義烏,絕大多數的外商是來自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該群體除從商外,其實還麵臨著
文化上的調適問題。而在社會管理方麵,政府有關部門也有壓力和難度。本文認為,汲取中國古代王朝曾經實行過的“蕃坊製”中的曆史經驗,以及吸收新加坡、日本等國在管理外籍穆斯林方麵的做法,提供相對封閉的文化環境和配套措施,將有助於來華居住的阿拉伯穆斯林較快地完成文化上的調適。

 義烏市位於浙江省中部,號稱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之地。近年來,義烏市聲譽甚至遠播海外,從世界各國來此地經商的外籍人士,多如過江之鯽。據當地相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持外國護照的流動人口全年已有 58 萬之多,分別來自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與中國建交的有185 個。經過批準而設立的境外公司企業代表處有 3000 多家,來自中亞、西亞、東南亞、北非等20 多個伊斯蘭國家的代表處,占其中一半左右,約 1500 家。在由外國商人及其家眷構成的龐大流動人口群體中,又以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居多。

從整個義烏市來看,常住且在市公安機關注冊的中外穆斯林(包括西北各地來此謀生的國內各族群眾)近 2 萬人,而國外穆斯林就占了 60%左右。一方麵,在宗教信仰背景相對其母國、甚至比我國的西北而言都要淡薄許多的義烏市,這個相對特殊的阿拉伯穆斯林社群在精神生活需求層麵上還存在著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他們的文化調適能力,依舊麵臨著嚴峻的考驗。從另一方麵來看,當地政府現行的管理政策和相關措施是否到位,也是值得我們探索和反思的。自2011 年 3 月以來,筆者曾在專門的田野考察中通過友人的接洽,對當地一些阿拉伯外商進行了訪談,本文主要圍繞目前在義烏的阿拉伯穆斯林群體現狀展開論述,尚祈識家教正。

一、外來商人的文化調適

自 2010 年底以來,接踵發生在西亞北非一些國家的政治動蕩,如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及埃及全國民眾的大規模示威,導致了長期占據政壇統治寶座的強人——本•阿裏與穆巴拉克等先後下台,嗣後利比亞內戰的爆發,包括巴林、也門和敘利亞國內各種政治力量的頡頏乃至到大規模的流血對抗,都讓義烏的外商尤其是來自阿拉伯世界各國的穆斯林,多了一份對中東時局的牽掛和焦慮。

在義烏繁華路段上那些掛著阿拉伯穆斯林經營招牌的店鋪裏,電視機裏播放的節目幾乎清一色的是通過衛星電視接收的用阿拉伯語播放的時政快訊及新聞連續報道;也有的是反映阿拉伯世界民俗風情的文藝片或電視劇。我們在稠州北路上一家由來自約旦的青年老板莫罕奈德經營的“阿克薩”餐廳裏,就看見迎麵牆壁上張掛的大幅圖片,正是全球穆斯林都敬仰的阿克薩清真寺。其實在義烏的阿拉伯商行或店鋪裏,類似的情形比比皆是。

除了在街頭巷尾洋溢著相當濃鬱的異邦文化氣息之外,也能讓人感受到留居義烏的外籍穆斯林牽掛千裏之外家園的真摯情感。通過接觸,我們了解到,但凡涉及對西亞北非局勢的看法,無論是做物流的,還是開飯店的,幾乎所有的阿拉伯穆斯林商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表示自己的生意明顯受到來自中東局勢動蕩的負麵影響;從義烏各家穆斯林外商經營的店鋪、餐館喜歡不停地播放著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同步新聞節目的情況來看,這也成為他們在第一時間獲悉西亞北非各國訊息的最主要渠道。

總體而言,居住在義烏的阿拉伯穆斯林外商,盡管各自的背景、階層都有差別,但他們對中國基本上持正麵的印象,評價相當高。有的甚至在幾年來的打拚中,練就一口流利的漢語,成為地道的“中國通”。不過,他們的生活與工作也遇到了一些實際的困難,如簽證過於困難給外商的經營造成麻煩。絕大多數阿拉伯商人對簽證的辦理,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太不方便了。由於外商在華的商務簽證存在著一定的時間限製,往往在他們生意運作剛剛有了一些進展,卻不得不因為簽證到期而重新花費精力去打理;同時因為國情有別,文化上的差異也客觀存在,外商在辦證時,往往會遇到許多不便因素。所有這些麻煩,都令義烏的外商們感到困惑和無奈,有的更是覺得不可理解。實際上,這些因素給他們造成了經濟利益上的直接損害。

同時,阿拉伯穆斯林外商子女的阿文教育及其他的文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方麵主要是指在義烏當地,阿拉伯母語教育基本上處於匱乏狀態,目前相關的學校配置,根本無法滿足那些和家眷一起生活在義烏的阿拉伯穆斯林外商們的現實需求。他們為讓子女受到和自己家鄉孩子一樣的母語教育,很希望能有教授阿拉伯語的專門學校,或者是在現有的學校裏配備這方麵的外籍教師。由於目前我國國內在這方麵的配置還完全跟不上,同時在政策層麵上也有相應的規定,故此,穆斯林外商們與當地教育管理機構之間的溝通始終沒能獲得進展。不少外商對此也無奈地表示,隻能在孩子到了入學年齡時,將他們送回自己的國家。因為在中國,實在無法滿足其子女教育上的需求。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文化深層次方麵的考量。如有的阿拉伯外商雖說已經娶了中國妻子,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女婿”,卻依舊存在著這方麵的問題。

我們在義烏接觸過來自約旦的青年莫罕奈德,他年屆而立,來華居住已有多年,其妻為中國
籍漢族女子,原為安徽蚌埠人。莫罕自己數年前也已取得可定居在中國的正式資格,故相對其他在義烏的阿拉伯外商來說,他並不存在辦理簽證之虞。莫罕在義烏開了一家頗具規模的餐廳,還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但即便是“華化”程度達到如此之深的他,在與我們做深度訪談時,還是向我們表示等女兒長大些,即會立刻將她送回約旦老家。一是可以讓孩子學到正宗的阿拉伯語,二是可以讓孩子接觸到濃鬱的伊斯蘭文化氛圍。尤其是對女孩子而言,缺乏這方麵的傳統伊斯蘭教禮俗的熏染,是作為家長的莫罕奈德無法接受的。

可見,穆斯林是非常看重對穆斯林女孩的啟蒙教育的,讓她們從小就知曉伊斯蘭教教法及穆斯林婦女必須恪守的文化習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畢竟目前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的義烏市,其相關宗教文化的氛圍,比其母國要淡薄許多,難怪這些祖籍阿拉伯國家的外商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會做如此打算。

又如,義烏的外籍穆斯林在宗教上非常虔誠,每周五前來做主麻禮拜的穆斯林人數逾萬。由於外籍穆斯林人數增長快,流動性大,且涉外性強,這使原本沒有伊斯蘭教場所的義烏,陡然增加了管理上的難度。現有的位於義烏市江濱西路的義烏清真寺,其前身是當地一家棄置不用的絲綢廠倉庫和廠房。因該清真寺存在安全隱患和空間有限等不足,當地相關部門正在積極修繕清真寺,以便更好地滿足義烏穆斯林的宗教需求。

除此之外,對平時留居義烏的穆斯林行商坐賈而言,還有相關墓葬方麵的要求,因為生命無常,一旦出現外商穆斯林本人或家人在義烏當地去世的狀況,隻能花昂貴的費用將遺體運回母國,這同時給依循伊斯蘭教規定的速葬習俗帶來了不便。因此,有的外商在與我們的交談中就提到,是否可以允許他們在當地購買供土葬用的墓地,而這樣的要求在當下顯然是很棘手的問題。

我們以為,考慮到義烏城市情況的特殊性,上述外來阿拉伯穆斯林群體所麵臨的一些突出問題,主要屬於文化調適的範疇,由於不同國度的文化氛圍截然不同,必然會造成類似的問題出現,而這些問題又都與社會的穩定密切相關。特別是該特殊群體大多來自域外的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各國穆斯林之間有著相互同聲共氣且彼此凝聚力強的特點。對我們來說,了解他們的文化心理,汲取包括我國曆史上封建王朝對胡賈番商的治理得失教訓,以及目前其他國家對外籍穆斯林群體的管理經驗,做好對阿拉伯穆斯林外商的管理以及包括伊斯蘭教管理在內的各項工作,不僅具有現實意義,更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

二、有的放矢的應對措施

根據當地政府部門人員的相關介紹,目前情況是:一方麵,義烏檢察院現有編製 178 人,公安局現有編製 1200 人,當地民宗部門現有編製 12 人,而現在義烏的公安民警每人每年經手的案件數平均在 500 件左右;另一方麵,有些外國人不是從義烏口岸入境的,來義烏後也不入住當地的賓館,而是直接住到義烏的外商朋友家中,住不了幾天就走了,所以義烏的境外流動人口數字很難統計。可見,現有的警力和政府有關部門所麵臨的社會管理壓力和難度還是相當大的。

從伊斯蘭教內部管理而言,目前義烏清真寺內部管理人員共有 11 人,當地民宗部門負責伊斯蘭教的專職人員有 3 人。按照相關人員介紹,目前義烏市政府已出資 800 萬元用於清真寺的修繕,現在內部大殿等處的裝修工作已經完成,相應的外部建築修繕事宜也已接近尾聲。針對上述情況,若從和諧社會的建設及維護社會安定的角度加以考慮,我們認為以下幾方麵的工作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是完善對外服務工作。

在義烏當地,可以更多地開辦專門為外商辦理各種簽證(經商用的 F 簽證和工作用的 Z 簽證等)的服務性機構。包括在特殊條件下提供諸如綠色通道之類的人性化、快捷式的服務措施,讓外商無此之虞。根據我們得到的資訊,浙江省有關部門已著手組建相關的中介公司為外商提供辦證方麵的便利。

 二是開辦各類阿語學校。

在義烏,有部分外國穆斯林商人和中國姑娘結婚,更多的已在義烏市生子買房。①

應適當增設有教師資格的外籍教師執教的僑民子弟周末學校或阿文補習班,並加強教育主管部門對此類學校的服務與管理。

 三是加強對禮拜場所的服務與管理。

除了關注義烏唯一一家清真寺——義烏清真大寺的修繕改建外,還需加強對目前義烏一些外商公司或寓所內設置的臨時禮拜場所的關注。在我們訪問的一個來自毛裏塔尼亞的外商家中,整幢樓房有三層高,其中就專門辟有一間為公司員工禮拜的房間。至少對哪些地段和住宅小區有這樣的禮拜場所,有關部門要做到心中有數。

四是常與外商進行溝通。

由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主動出麵,聯係外商穆斯林中具有社會影響的人士,以開座談會、茶話會、晚餐會等形式,或直接上門訪問,努力傾聽其訴求,設法予以解決,或對外商有誤解的地方進行解釋,形成雙向溝通的良性機製。

五是發揮友好外商作用。

加強與那些已和中國居民聯姻或自身漢語相當嫻熟的穆斯林外籍商人的聯絡,和他們保持更加緊密的友好關係,在其商業經營中,予以大力幫助,這將有助於了解義烏外商穆斯林群體中的信息和做好各項相關工作。

六是輸送正規阿語人才。

根據現有的需要,為增進中外人士的溝通和了解,幫助來自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外商盡快地解決好文化調適問題,應當盡量發揮國內現有的正規阿語人才的培養與分配,將阿語專業的畢業生輸送到義烏這樣的城市裏,以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在調研中,我們還了解到,一些媒體在介紹義烏小商品經濟招徠大量國外商人雲集於此地之現象時,總是有意無意地將歐美來的外商放在前麵介紹。對此,不少來到義烏經商的中外穆斯林認為,這種介紹與現實不符。因為在義烏,來自歐美國家的外商(華裔居多)占很小比例,絕大多數是來自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新聞要取信於人,得對社會實情予以客觀真實的報道。另外,興建在建築形製上擁有明顯阿拉伯文化風格的高級清真飯店等,都將為義烏帶來更多的經濟活力和文化魅力。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眾所周知,自唐初以降,從大食、波斯等地來到中國的胡賈番商,就麇集在長安或廣州等地,唐王朝為便於管理,還推行了專門的“蕃坊製”,以因應這種特殊情況,從而對這些穆斯林僑民進行了有效地管理。如今,古時的“蕃坊製”顯然不會重現於世,但其中蘊含的曆史經驗卻值得今人汲取。在當時的中華大地,伊斯蘭教還未完成本土化或中國化,並沒有生根落葉,它還隻是僑民宗教。唐武宗滅佛時,那些流布於波斯、中亞一帶地區,並傳入華夏,在唐朝頗受統治者禮遇的外來宗教如祆教(又叫拜火教,即瑣羅亞斯德教)、景教(基督教的聶斯托利派)和摩尼教等,最終難免池魚之殃,和佛教同遭禁止。

史載會昌五年(公元 845 年)七月,在佛教被“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1]606 的同時,這些在中土傳習的外來宗教共有僧侶二千餘人,也被勒令還俗。可偏偏是穆斯林這樣的對外不傳教、而且相對很封閉的社群,卻能讓自己信仰的伊斯蘭教躲過曆史一劫。這些史實可以從後來抵達廣州,親眼目睹廣州蕃坊實況的阿拉伯商人蘇萊曼的著作裏得到印證。

 蘇萊曼於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 851 年)時曾到過唐代外商雲集的廣州,在其遊記中作過如下描述:“中國商埠為阿拉伯人麇集者曰康府。其處有回教掌教牧師一人,教堂一所……各地回教商賈既多聚於廣州,中國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風俗,治理穆斯林,判官每星期必有數日專與穆斯林共同祈禱,朗讀先聖戒訓。終講時,輒與祈願者共為回教蘇丹祝福。判官為人正直,聽訟公平,一切皆依《古蘭經》、《聖訓》及回教習慣行事。故伊拉克商人來此方者,皆頌聲載道也……中國至是時,仍無一人信回教者。”[2]201

 事實上,武宗滅佛後次年即告駕崩,宣宗上台後立刻改變國策,又下敕恢複了佛教,但祆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宗教卻都一蹶不振,畢竟它們不像佛教那樣根基紮實,勢力雄厚,其中祆教在中國的流傳,到南宋後就不再見於史籍;景教更因這次滅頂之災,竟在中國內地無法存身;摩尼教雖於五代、北宋時,在民間還有些影響,終究也是元氣大傷,以後傳到江南等地,由於更加漢化,且又走上了秘密結社的發展路子,更多的是與曆代多次農民起義攪和在一起,已非其宗教文化之原貌。

反觀當時在華的伊斯蘭教及外來穆斯林生活狀況,阿拉伯商人蘇萊曼於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 851 年) 抵達廣州,距會昌廢佛隻有幾年時間,可在蘇萊曼眼中,至少在大量外來穆斯林聚居的廣州一地,傳入中華已有 200 年左右的伊斯蘭教,似乎毫無半點剛剛遭受過劫難的痕跡,當地穆斯林社區中的宗教生活,相當有序順暢,以致讓來華做生意的異國商賈“頌聲載道”。作為一個外國商人,無需在自己的遊記中對別國政府大加溢美之辭,上述描寫,當屬較為客觀的記載。其實,上述這段文字還清楚地表明了伊斯蘭教在當時的中國,純屬“僑民宗教”,全然不與中國本地民眾發生任何關聯,這也正是伊斯蘭教作為域外宗教文化,卻不被取締的奧秘所在。

曾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但該國移民社會的特質也很明顯。

這裏有不同民族和宗教場所,其中有一條非常特殊的“阿拉伯街”,其文化特色之鮮明,令外埠遊客印象深刻。筆者曾於 2009 年開齋節的當晚,徜徉在這條街上,除了入夜後在街上依然可見的正在抽水煙的人們身影外,那街角上矗立的清真寺,緊挨著的各種標有阿拉伯國家或土耳其店名的鋪子,都全方位地營造了濃鬱的伊斯蘭文化氛圍。可以想見,這對來自異國他鄉的穆斯林而言,其心理上產生的親切感,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我們再來借鑒一下外籍穆斯林在日本的生活狀況,或許亦能有所啟發。日本是奉行傳統宗教神道教的國家,曆史上佛教和基督教傳入後,形成三大宗教共存的局麵。19~20 世紀時,主流宗教中先後衍生出不少新興宗教,加上普通民眾生活中也保留著的各種民間信仰,是故其國的宗教信仰層麵上呈現的是一巨大而又龐雜的混合體,支撐著日本各群體民眾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需要。作為世界三大宗教體係之一的伊斯蘭教,在日本卻影響較弱,相關的伊斯蘭教社會團體多由外來僑民社群構成。

目前在日外國穆斯林主要分三波流入,第一波是在 1985 年日本泡沫經濟景氣時,南亞各國的穆斯林作為勞動力流入;第二波是在 1990 年泡沫經濟崩潰,兩伊戰爭(1980~1988 年)也已結束,有大批伊朗裔穆斯林勞動者流入;第三波是 1995 年,有大批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勞動者流入;另外還有來自伊斯蘭世界各國的留學生等。目前在日本的 200 多萬外國人中,穆斯林人數不到 10萬,所占比例相當小。但各地的清真寺已經頗具規模,在當今日本的宗教信仰文化中,伊斯蘭教也已占有一席之地。[3]

隨著在日留居的外籍穆斯林群體的不斷擴大,相應的社會功能需求也自然呈現於世,清真食品、兒童教育、葬禮和宗教禮拜設施的完善等等,而外籍穆斯林移民彼此團結互助形成的人際關係網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建於日本各地的清真寺,就是這張無形網絡的最主要連接點。

不過,日本社會亦有無法吸納或消化的問題,如穆斯林堅持反對火葬而選擇土葬,可日本幾乎不具備供歸真的穆斯林入土安葬的陵園墓地。從位於東京都府中市的多磨陵園(建於 1923 年)外國人墓區
來看,它基本上已處於飽和狀態;而山梨縣鹽山市(現已並入 2005 年成立的甲州市)的伊斯蘭陵園建成於 1969 年,是首座日本裔穆斯林的專用墓地;還有兵庫縣神戶市立外國人墓地(1961 年正式開園),這裏有日本最早的神戶清真寺(1935 年建立),該墓地所埋葬的約 2500 個外國穆斯林都是明治以來與日本關係淵源較深者,一般的外國穆斯林是沒有在此安葬資格的。[4]

因此,外籍穆斯林社群雖說利用內部的資源整合及動員,但他們在日本各地尋找可建新墓地的要求還是到處碰壁。這在 2010 年 10 月 18 日的《朝日新聞》電子版上也有反映,據說當下日本穆斯林的土葬之地隻有山梨縣甲州市和北海道餘市町這兩處,而“9·11”事件使世人對穆斯林的偏見加深,再加上日本本身根深蒂固的反土葬情緒,令外籍穆斯林想在櫪木縣足利市再購地造墓的想法遭到強烈反對,抗議的告示牌插滿了日本伊斯蘭文化中心購買下來準備造墓的地方。[5]由此可見,日本社會在土葬方麵還是不寬容的,但這也並沒有消磨掉外籍穆斯林社團在此方麵的不懈努力。

2010 年 3 月,東京早稻田大學召開第二屆清真寺代表大會,重要議題之一就是如何解決墓地不足的問題。[6]這些情況雖說暴露出外籍穆斯林群體在日本遭遇到同樣的文化窘境,但畢竟還是朝著不斷解決問題的方向努力,如駐日的沙特大使代表日本的伊斯蘭中心,一直堅持做大量關於墓地問題的工作;另如日本的穆斯林子女教育問題、政府與地方民眾自治團體在多民族共生社會發展中的應對措施等,也都有了一定的起色,至少各方對這些社會問題相當重視,也有利於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①

四、結語

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許唐宋舊日的蕃坊製已經無法在今天的神州赤縣得到克隆,但往昔封建王朝的管理模式卻可提供曆史的經驗;域外異國的外籍穆斯林問題雖不盡相同,各所在國不同的解決之道也難以照搬複製,可伊斯蘭文化場域的內在精髓及外在的標識,卻有著根本的共通之處。

今天,留居義烏的阿拉伯商人社群,固然不可與古代的廣州僑民社區同日而語,但二者仍有著非常大的相似性。若是取法於唐時管理外僑之道以及上述各國對待外籍穆斯林的舉措,向其提供一個對外相對封閉的文化環境,加之特殊的街區和配套的文化措施,可令其有賓至如歸的居家享受,還能使來華的各國阿拉伯商人們較快地完成文化調適過程。同時,盡量不去回避或擱置麵臨的問題,而應采取積極的態度,有所作為地去設法解決問題,也是相關部門應該持有的立場。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的推移,在文化調適期中完成的各種磨合,會讓義烏這座城市中出現今天的“新蕃坊”和中華版的“阿拉伯街”。

[ 參考文獻 ]
[1] 劉昫,等.舊唐書·武宗本紀(第 2 冊)[M].北京:中華書局, 1975.
[2] 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篇(第 2 冊)[M].北京:中華書局, 1977.
[3] 日本伊斯蘭主頁:伊斯蘭便利賬[EB/OL]. [2010-09-15].http://www2.dokidoki.ne.jp/islam/benri/benriindex.htm.
[4] 樋口裕二.從埋葬狀況考察在日穆斯林社區[M].東京:日本成城大學出版社,2005.

① 本文提到的有關在日居住的外籍穆斯林情況,材料係由東華大學講師黃潔女士翻譯和提供幫助,特此說明並表示感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大漢唐 回複 悄悄話 :)
:))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