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北大任教六年後,毅然出走,國內罵聲一片。
許晨陽
從“北大天才”到“毀譽參半”,是什麽原因讓許晨陽放棄自己的祖國和母校,放棄國內的一切選擇繼續留美深造?
金錢?名譽?地位?這些都不是許晨陽離開的理由,他留下的三句話揭示了赴美的真正原因,也在中國學界掀起了一片血雨腥風!
少年意氣嶄露頭角
許晨陽於1981年在重慶出生,在他三歲的時候,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父親,便對他進行了數學啟蒙。
父母的知識和眼界,便是孩子成長的大部分基石。在這樣一個書香浸染環境長大的孩子,怎麽會不對知識感興趣呢?
許晨陽
少年的成才旅程,由此便開始了。
許晨陽的初高中都是在成都樹德中學度過的,在校期間,他就表現出了得天獨厚的數學天賦,和老師討論問題時,有時提出的問題都會讓老師手足無措。
對於同時期同階段的孩子,許晨陽更是難逢敵手,因為在其他同學還在苦心研究關鍵題型思路的時候,他已經對拓展創新類的題型信手拈來。
數學在有些人眼中是考試,對許晨陽而言則是趣味。
許晨陽
因為離校遠,許晨陽常常需要坐很長時間的公交車才能到學校。為了孩子讀書,父母帶徐晨陽搬家到了更近的地方,可奇怪的是,搬家之後許晨陽上學遲到的次數反倒是越來越多。
當他每次急匆匆的趕往學校時,早自習已開始,這時踏進學校大門的許晨陽得到的隻有紀律老師的責難。
但他從不悔改,因為他覺得遲到並不是會耽誤他一生的大事,仍然“我行我素”,堅持自己的觀點。
許晨陽
在許多人的眼中,那時的許晨陽是個叛逆少年,經常會做出違反校紀校規的事情。喝酒、抽煙、打架甚至和父母吵架離家出走。雖然多年後回想起來許晨陽會覺得自己幼稚可笑。但是當時的叛逆是真的,桀驁不馴也是真的。
那麽,這樣一個不受世俗約束的少年,是如何走入正軌進入北大讀書的呢?
一切還要從1998許晨陽入選四川省代表隊,參加冬令營決賽開始說起。
八方天才雲集,許晨陽收起了往日的懈怠,驚人的數學天賦逐漸嶄露頭角,勤學勤思、天資聰穎的他,一路披荊斬棘最終榮獲金牌,順利入選國家數學集訓隊,自此許晨陽迎來了人生重要的轉折點。
許晨陽
北大注意到了這位數學天才,於是招攬到了自己麾下。在高考前許晨陽被保送到了北大數學係,自此開始了在北大五年的求學之路,勢不可擋的少年終於在最為合適的沃土綻放了燦爛無比的光芒!
1999年許晨陽進入“最高學府”北大,成為“天之驕子”的他並未鬆懈對自己的要求,而是挑燈夜讀徹夜學習,沉浸在數學的海洋中不可自拔。
沒有課的閑暇時間,別的同學選擇大多都選擇換個環境享受自己的大學生生活,許晨陽則是每天保持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數學成為了他大學生活的全部。
許晨陽
在這樣的努力下,別人需要用四年時間完成本科階段的學習,他用五年時間就完成了本科和碩士的學習。
這時的他是北大數學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一直以來被周圍人公認為天才,他也並未迷失在這個稱號裏。
2008年,為了以後的科研有更牢固的基礎,許晨陽選擇去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許晨陽
有著“全宇宙數學中心”之稱的普林斯頓大學,曆史上許多著名學者為之駐足。其中有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數學大師馮·諾依曼、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這些大佬都曾在普林斯頓從事過研究。
讀博期間,在導師的培養和個人的努力之下,許晨陽不斷拓寬自己對於代數幾何認知的邊界,尋求打破現有數學框架的洞察力和領悟力,向代數幾何的根本性問題發起疑問並進行深度研究。
許晨陽
獲得博士學位後,許晨陽又前往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的深造,畢業之後留在美國猶他大學工作了一年。
讀書求學之路已經登峰造極,許晨陽接下來要選擇的是往哪個人生岔路口走,是留美深造?還是回國報效?
許晨陽
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在這樣一個人生岔路口,需要思考的不僅僅是個人發展的問題,還有數學學科的研究和未來。
這時,許晨陽北大的導師田剛院士來電“晨陽,該回來了吧,我在等你。”
田剛院士
此番話縈繞在他的心頭,讓他回想起北大求學過往。
在未名湖畔,為未解的數學難題徘徊思考;於教室中和同學交鋒討論;同導師一起徹夜研究,這都是他成長的經曆,而北大也承載了他一路向上的痕跡。
秉持著為北大數學界乃至中國學界帶來科研成果,為祖國的下一代數學家崛起而努力的念頭,許晨陽放棄了美國多所大學拋來的橄欖枝。毅然決然的踏上了回國之路。
許晨陽
因為這一決定,太多人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那句“我本周已從猶他大學辭職,並將全職回國。”
此時中國數學的發展尚未成熟,正是需要像許晨陽這樣的年輕力量。2011年,中組部啟動了“青年千人計劃”,許晨陽順勢而為,為中國學界添磚加瓦。
許晨陽是最早加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青年學者,正是因為他的這一舉動,帶動了無數青年學者從海外回歸,投入祖國科研界的懷抱。
許晨陽
而他本人總是會以親身去鼓勵那些仍在海外,猶豫是否要回國的青年學者“回到祖國,不僅不會影響自己的研究,很多時候還能做出更好的更有創造性的成果。而這種在自己的祖國做出優秀工作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感覺都不能取代的。”
科學的確是無國界的,但是年輕一代的科學家們,在海外求學多年以後,還是會回來擁抱自己的祖國。
許晨陽
2012年歸來之後,許晨陽在北大數學係擔任了教授一職,他的生活被數學填滿,也用實際行動無時無刻證明著自己對數學的熱愛的真心。
闊別多年回歸北大,與當年在北大讀書時一樣,許晨陽仍舊是三點一點,每天的生活除了數學別無二選。
許晨陽
當大家對他單調的生活提出疑問時,許晨陽是這樣說的“數學是一種自由的藝術,沉浸在數學裏麵的時候,內心上很自由,沒有什麽人可以限製你,也沒有等級之分,完全在一種自由的精神王國裏。”
在職期間,許晨陽先後發表了30篇論文,有24篇是在國際數學雜誌上發表,其中六篇還發表在四大國際數學期刊上。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這可是能力顯著。
可這僅僅隻是許晨陽學術層麵的成果。
2013年 求是基金會授予他傑出親年科學家獎;
許晨陽
同年,國家中央組織部、人事部、中國科協授予他中國青年科技獎
2016年,國際物理中心、印度科技部和國際教學聯盟授予他拉馬努紀念獎
2017年······
獎項含金量之高,可見其研究之深。
專注於個人研究的同時,許晨陽也不忘為年輕一輩培養人才,傳承數學界的薪火。
他深諳“致天下之治在人才”的道理,站上了三尺講堂,和眾多前輩一樣,用粉筆黑板作為“火炬”,去點燃莘莘學子心中的數學之火。每當有許晨陽教授的課,課下總是座無虛席,就連走廊都滿是學生。許晨陽不僅為學生拓寬了知識邊界,打開了學習視野。
許晨陽
在他的指導下,已有多位本科生在國際大學攻讀代數幾何、數論等方向的博士學位。
與此同時,許晨陽還加入了導師田剛的研究中心,成為研究中心的教授,招攬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後,組建起了一支頗具規模的代數幾何青年隊伍。這些代數幾何的年輕學者,對於北大數學界,是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許晨陽在回國之初就給自己設定了兩個目標:一是為北大培養一大批熱愛數學的優秀人才,二是推進中國代數幾何的研究進程,
許晨陽
這兩點許晨陽都做到了,他從未食言。
從一顆數學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到點亮無數新星;從少年天才到名震數學界。
是什麽,讓許晨陽放在國內的一切,任教六年後返回美國,在美國麻省理工擔任終身教授?
三句話,重返美國
2018年,當大眾通過媒體得知許晨陽要再次返美做研究的時候,鋪天蓋地的謾罵浪潮對準了許晨陽,“白眼狼”、“忘恩負義”······這一切的話語,似是要把他淹沒。
許晨陽
然而,在麵對國內眾多聲音,許晨陽並不在意,隻是用行動證明,自己不願意留在祖國繼續完成數學理想。他最終還是踏上了去大洋彼岸的飛機。
許晨陽並非是數典忘祖,隻是年輕學者對於數學的熱愛被國內數學界消磨,他想要踏踏實實的研究自己的數學,在利益權衡之下,他認為美國的大環境更能讓自己在數學這條路上走下去,且走的更遠。
這種年輕學者出走國內的現象並非隻有許晨陽這樣一個個例。
許晨陽
鮮有人知,在北大,與許晨陽同時期被稱為天才的還有其他三人。他們四位並稱北大數學係的“黃金一代”,他們是惲之瑋、張偉、朱歆文。
許晨陽大他們一屆,是他們三人的學長。
與許晨陽的選擇不同,這三位天才數學家在國外獲博士學位後無一例外的留在了美國,在2018年許晨陽再度赴美後,這四位數學界的天之驕子,不約而同的在美國聚齊了。
許晨陽
這樣的情況實在是令人扼腕歎息,中國的天才們選擇留美發展,而許晨陽出走前的三句話,是否是當下人才流失的關鍵原因?
原因其一是學風浮躁。
做學術要有一種甘願坐“冷板凳”的覺悟,可是目前很多學者卻做不到這點,這對學術研究是很不利的。
其二則是醜陋的學術造假現象。
類似學術論文抄襲、研究成果造假之類的事,如果不加以控製,整個學術環境氛圍隻會越來越墮落,人才流失是必然的。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對年輕人激勵不夠。
國內的科研環境,論資排輩的情況比比皆是,對年輕的人才非常不友好。
這些問題不僅對學術界的天才造成了影響,也是國內學術界內每一個人需要反思的關鍵。
翟天臨
2019年翟天臨學術造假的事情曆曆在目,自此論文的查重率年年降低。是否自這一知名人物學術造假的事件之後,學術界再再無醜聞?
事實恐怕並非如此。
2020年天津大學退學研究生用“教科書級別”的舉報材料,將其導師張裕卿和其女兒張絲萌學術造假的事件公之於眾,讓他們被釘在恥辱柱上。
除此之外這類事件屢見不鮮,連人們都覺得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可見學術圈的亂象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些真正的研究者還是會寒心。
圖片源自網絡
追名逐利的人輝煌鍍金,埋頭苦讀的學者問人問津。求名求利比比皆是,潛心著書被盜追問無門。
這三句話是許晨陽為國內學界敲響的警鍾,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是否隻是國內學界的冰山一角,藏在冰山下的卻有更大的問題。
如今國家一直提倡科教興國人才戰略,人才之於一個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發展人源。
一個許晨陽是國家的損失,那麽更多的“許晨陽”都不願意留在國內,國家、學術界又拿什麽留住培養的人才?
僅憑著民族認同感嗎?
許晨陽
不可否認,建國之初的那些先輩憑著民族認同感跨越數萬裏不辭辛苦為建設祖國,如今的天之驕子懷著一腔熱血放棄國外一切為繁榮祖國。可是民族認同感不應該成為他們研究路上的一把枷鎖,也不應成為大眾道德綁架的初衷基石。
沒有一個國家,一個土地願意承受人才流失,那麽,為了留住這些人,為了建設更強大的祖國,國內的學界是否要進行反思,進行改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