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GDP是會騙人的 | 一口氣了解GDP

(2025-11-15 00:55:23) 下一個

GDP是會騙人的 | 一口氣了解GDP

小Lin說   2025年11月14日
 
你知道GDP它也是可以騙人的嗎?前兩天我查那個伊朗經濟的時候,我就想看看它的人均GDP。我一看哎 ,80 年代起來了一波,然後不行了。2000 年之後又大漲,然後又不行了。
 
但是你以為這就是伊朗真實的人均GDP情況了嗎?我仔細一搜這個人均GDP,發現有這麽多選項,我要是點開這個哎,伊朗人均GDP就長這樣了。好家夥 1970 年代伊朗革命之前
就是它最高峰了,到現在都沒有那時候高,我要是點開這個呢
它變成了這樣
最離譜的啊
我要是點開這個
得伊朗人均GDP變成這樣了
咱要是按照這張圖分析伊朗經濟
那他還不得人人都是馬斯克
我跟你說啊
這些都是世界銀行統計出來的數據
準不準
咱不保準
但是他一定夠官方
你說說
GDP
可以說是衡量各國經濟
最最最最最常用的指標了
你以為它就是個數
不會騙人
但是呢卻有這麽多版本
就好像盧溝橋的獅子一樣
大小不一
形態各異的
這背後的門道可不簡單
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
你以為你最熟悉的
但實際上
非常會騙人的經濟指標
GDP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國內
生產
總值
你看名字就挺清晰的
就是在特定時期裏
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區域內
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的
市場價值
你理解理解哈
這裏頭呢
其實有一些非常容易忽略的點
首先呢
它是一個國家區域內生產出來的
比如說一個中國人
他全資控股了一個越南公司
這個生產廠房都在越南
那它生產出來東西
應該算進誰的GDP啊
哎沒錯
就是越南
就算你是全資控股
它也算越南
當然還有另一個指標
叫做GNP
國民生產總值
這在GNP裏頭
它就算中國的了
其次呢它得是最終產品
什麽意思呢
我打個比方啊
一個養雞場
它養雞下了兩個雞蛋
一個呢賣給了我
我直接給吃了
那這個就最終產品
因為我給吃了嘛
這個雞蛋就應該算進GDP
但是另一個雞蛋呢
被賣到餐館裏了
被做成西紅柿炒雞蛋了
那那個雞蛋
就不能算進GDP裏頭
因為它不是最終產品
而那盤西紅柿炒雞蛋
應該被算進GDP
不然其實就會有重複統計的問題
當然了
這個在現實生活當中
也不太容易界定
所以它這個核算
也很容易出問題
但它理論上應該是這樣
再有
就不是所有的生產活動
都算在GDP裏
隻有有償交易
才算
你就比如說老王給他兒子做了個玩具
那就不算
如果老王的兒子
轉頭
把這個玩具賣給了隔壁老李的兒子
他有償交易了
那理論上就應該算
無償交易
為什麽不算在GDP裏呢
它也生產了
對吧它也有價值
問題呢就是它沒法算
不好算
因為你有個市場價
你才能衡量這個產品的價值
不然那不就是你說多少是多少
就比方說
我小Lin給你做了一杯
秘製奶茶
你一喝哎
太好喝了
這杯奶茶值 100 萬
我說沒錯
它就值 100 萬
那你說
這杯奶茶值多少錢
能把 100 萬算進GDP裏嗎
那顯然不能對吧
這種無償交易
第一你估算起來非常困難
第二你也沒有那種完整的記錄
所以幹脆就不統計了
好我相信大家
現在應該已經都學有所成了
我來出幾道題考考大家
你看
接下來的這些東西
算不算在GDP裏
我花了 500 塊錢買輛自行車
算在GDP裏嗎
哎算
大部分消費者買的
大部分商品
都算在GDP裏
那我轉手把這個自行車
賣給隔壁老王
算嗎
這就不算了
二手商品不算在GDP
所以我知道
可能很多朋友啊
特別喜歡在閑魚上消費
恨不得所有東西
都在閑魚上買二手的
哎你們啊
對GDP的貢獻
還有待增加
好還是這個自行車啊
如果說我給它貼上很多漂亮的貼紙
加一些改裝
轉手5,000塊錢
賣給隔壁老王
它算嗎
因為我給這個自行車
進行了一些額外的加工
額外的生產動作
那這個讓自行車增值的部分
就應該算在GDP裏
但它實際上不是那麽好界定的
自行車說完了哈
我現在買了一個海外生產的進口毛衣
算嗎
海外生產毛衣的部分不算
但裏頭可能有一部分是國內的運輸啊
平台的服務啊
這部分算
好下一個
買股票算嗎
哎不算
那我要是50塊錢買股票
漲到150
賺的這100算嗎
哎也不算
股票交易它是股權轉讓行為
它跟生產沒有關係
所以不管你賺了多少
虧了多少
都不算
類似的
你投資任何東西
這個資產價格變化
增值的部分也都不算在GDP裏
所以說股票大漲
其實是沒法直接影響GDP的
我們一般說影響
也都是間接影響
就是所謂的"財富效應"
股票一漲
大家都覺得自己更有錢了啊
企業也覺得自己更有實力了
更容易貸款
大家都更傾向於花錢 投入生產
這部分它是能實際帶動GDP的
但股票本身
它漲跌是不算的
所以說
你看很多那種風投對衝基金大佬
在二級市場裏頭
玩的那個花呀
賺個多少多少億的
他們實際上對GDP
真沒多少貢獻
不過呢大家在交易裏頭
這個中介平台提供的服務
是算的
比如說股票券商
收你點手續費啊
投行幫公司上市
賺的服務費啊
這些算
咱繼續哈
那買房
算嗎
新房算
二手房不算
新房嘛就是開發商剛造出來
剛生產出來的房子
你買下來呢
就算是"住宅投資"
這個是包括在GDP裏
二手房呢
它其實是一個所有權的流轉
它就有點像股權的轉讓了
所以不管你漲了還是跌了
都不算
除非你給這個房子來了一個大翻新
哎讓這個房子一下增值了
增值的部分就算
餐廳裏做了一盤西紅柿炒雞蛋
這個算
那他如果做出來了沒賣出去
放在庫存裏留著下一頓接著賣
算嗎
雖然不道德
但是算
理論上
這個商品隻要生產出來了
就算你放在庫存裏沒賣出去
它也算
那要是老王在黑市上買了一瓶藥
或者買了個什麽東西
算嗎
理論上應該算
但實際很難
被統計進去
IMF之前就統計過啊
中低收入國家的經濟活動裏頭
非正規部門的
就占了大概1/3
當然這個不一定非得是那種毒品啊
洗錢什麽的
就我們倆現金交易了個東西
你這也很難統計進去
這種類別
即使在發達經濟體裏
也會占到大概15%
所以這些呢
一般就隻能估算
怎麽樣有點感覺了吧
咱不做題了哈
沒有那麽多題給你做
既然GDP它是
生產總值
那要是有人跟你說
GDP是所有人收入的總和
那是不是就不對了呢
哎非也
其實一個國家
它的全要素收入
就等於它的生產總值
這個在理論上是可以完全劃等號
隻不過這個收入呢
它不光包括大家的工資薪水
還包括企業的利潤
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
那籠統來看呢
GDP可以理解成整個國家的收入
所以你要是看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
跟人均GDP
就不一樣了
人均收入
它就隻包含了個人的平均收入
所以它一般是要比人均GDP要低的
比如說2024年
美國的人均GDP是85,800美元
而人均收入是73,200美元
這兩個是不能混用的
一個小知識點送給你
總之一個國家
它所有生產的價值
和這個國家所有的收入
還有這個國家所有的開支
這三個理論上應該是一樣的
都是這個國家的GDP
這個其實就是非常經典的
GDP的三種算法
生產法
收入法
和支出法
是不是有一種上課的感覺
說"這道題有三種解法"
這可不是說學霸特別厲害
想秀自己解法多哈
就是因為這個GDP
它核算起來非常困難
所以大部分的國家呢
都會用這三種方法
或者是三種方法的其中的兩種
去交叉核算
來確保這個GDP的準確性
所以呢咱來挨個看看哈
這三種方式呢
可能有點理論
但是你聽完之後
就會對GDP產生一個更深入的理解
我們開始
首先第一種生產法
GDP它是生產總值
所以這個生產法肯定最直觀
就是把所有人
對這個產品價值的貢獻
給加總
比如說一盤西紅柿炒雞蛋
這個餐廳呢
他花1塊錢買的西紅柿
花1塊錢買的雞蛋
最後這盤菜賣10塊錢
那中間增加的這8塊錢的部分
就是餐廳對GDP的貢獻
而這裏邊這個西紅柿廠
雞蛋廠也亦有貢獻
就把他們對應那部分增值的部分
都加起來
一共是10塊錢算進GDP
這樣全國每個企業
把生產的增值的部分加總
就得到了國內生產總值
它的優點呢
很主要的一個就是及時
這個數據可以來的很快
因為整個這個環節
它不涉及到消費者
而每個企業呢
分工又很明確
所以大家都能算出來
自己增值的那部分
經常要是每個季度估算的時候
主要就是用這種方法
但它的缺點呢
也很明顯
就是非常的瑣碎
你想你得把整個經濟體
生產各個環節
每一項都單拎出來
再把它加起來
明明一盤非常簡單的西紅柿炒雞蛋
好家夥你得給它拆成
餐廳的部分
雞蛋的部分
西紅柿的部分
那雞蛋裏頭
還得再分成
養雞場的部分
運輸的部分
總之給拆了個稀碎
而且它也很容易漏算
或者是算重
你知道這種方法
它一般比較適合什麽樣的國家
或者地區嗎
就是以增值稅為主要稅收方式的地方
比如說中國大陸
比如說歐洲很多國家
你想這個GDP核算
它的主要數據來源之一
就是稅收財務數據
而這個增值稅
又是根據增值的部分交稅
它天生就非常符合這個生產法的算法
好第二種方法就是收入法
大概意思就是把所有的公司
個人的收入盈餘
賺的錢給加在一起
啊這個公式你不用理解啊
不重要
還是剛才那個例子
剛才那個餐廳不是賺了8塊錢嗎
比如說老板給廚子分了3塊錢
自己留了5塊錢
那怎麽算GDP呢
就是雞蛋上收入1塊錢
西紅柿上收入1塊錢
廚子收入3塊錢
老板收入5塊錢
加起來10塊錢
大概這樣
這個方法測量出來的結果呢
通常會偏低
你知道是為什麽嗎
你想收入統計
主要是根據稅收數據
但這個收入吧
你報了就得交稅
所以很多人
可能他收入這塊
能不報就不報了
比如說很多灰色的收入
現金的收入
模棱兩可的收入
這些那就統計不進來了
所以放到宏觀層麵上
它總體算出來那個數據
通常會偏低
所以很多國家
比如說中國
它壓根就不會用這種方式來核算GDP
好第三種解法了哈
也是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種
就是支出法
這個也顧名思義
它就是把所有人
購買的最終商品的支出
給加總
放在剛才西紅柿炒雞蛋那個例子裏頭
就是不管這中間西紅柿雞蛋
廚子老板
這中間生產發生了什麽都不管
反正我作為最終的消費者
我為這盤終端產品
西紅柿炒雞蛋付了 10 塊錢
那我支出的這 10 塊錢
就算你GDP
你看這個方法在實際測量當中
是不是更簡潔更準確
同時你想大家在報稅的時候
這個支出是可以減稅
大家自然有激勵去把支出給報全
宏觀層麵上呢
它統計也會更全麵一些
所以這個支出法
也是被應用最廣泛的一種算法
大部分國家都會用
而且啊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式
GDP等於消費加投資
加政府購買 加進出口
哎這個公式非常重要啊
大家可以記一下
或者至少混個臉熟
還挺常用的
比如說很多分析經濟的時候
基本上都是基於這個公式去分析
說啊為什麽哪個國家GDP漲了
因為它消費怎麽怎麽著
投資怎麽怎麽著
政府帶動了什麽什麽
哎具體我就不深挖這個公式了
我也不想講太學術
但有一個點
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跟大家再明確一下
就是這裏頭說的這個投資
跟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理解的投資
是兩個概念
我們平時說的投資
你買了股票
買了黃金
買了基金
這些在GDP裏頭都不叫投資
GDP裏指的是什麽啊
就是一般企業它為了生產的投入
比如說我買了個廠房
我買了個電機
這種叫投資
所以要是哪天誰跟你說
最近股市有大量資金湧入
導致GDP上漲
哎你可以把白眼兒直接翻到天上去
說到這有朋友肯定想問了
咱聊這麽半天
也沒解釋
最開始伊朗那幾張人均GDP走勢圖
為什麽不一樣呀
哎這就說到了
剛才咱們說的各種方法
都是每年怎麽去測GDP
那我們想知道一個GDP
它不是想就知道一個靜態的數字
因為它橫向
需要跟不同的國家去對比
縱向需要跟不同的時間去對比
這就需要對每年GDP的數據
經過不同的調整
問題就出在這兒了
不同的調整
就會得到截然不同的GDP走勢圖
咱剛說伊朗那個例子
它絕對不是罕見
很多尤其是發展中國家
你用不同的調整方法
算出來的GDP走勢圖
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
咱一步一步來
比如說伊朗
如果說我把每年得到的GDP數據
不加任何處理
2024年是21.6億裏亞爾
2023年是15.8億
這樣每年的數據連起來
繪製成一張表
它就長這個樣子
這顯然不合理對吧
問題出在哪呢
就是通貨膨脹
那如果我想看
一個國家真實的增長情況
你就得調整物價
得到一個如果我按去年的物價水平
今年的GDP應該是多少
哎這個調整指數
就叫做GDP平減指數
它其實有點類似於通貨膨脹率
隻不過通貨膨脹呢
衡量的是消費者
那一攬子產品的物價變化
而這個GDP平減指數
它衡量的是
整個經濟活動的平均物價變化
這樣經過每年一個物價調整
這就出現了第二張圖
根據本地計算的
不變價格的
伊朗人均GDP
但是呢
這個是根據本幣
伊朗裏亞爾計算的
如果我想不同國家之間對比怎麽辦呢
最常見的辦法
就是都轉換成美元
所以說如果我把伊朗每年的GDP
通過當年的匯率換算成美元
就得到了這第三張圖
現價美元人均GDP
這樣伊朗就可以橫向跟其他國家對比
但是這張圖
其實包含了本身美元的通貨膨脹率
所以我在剔除美元的通貨膨脹
就得到了第四張圖
不變價美元人均GDP
哎這樣既統一了各國的匯率
橫向上各國可以相互對比
縱向上又統一了不同時間的物價
這很好了吧
還沒完我跟你說還有個問題
就即使是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商品
這個東西在美國賣的價錢
和它換算成伊朗裏亞爾
在伊朗賣的價錢
它是不一樣的
通常情況下
發展中國家會更便宜
這個大家應該對吧
都有感覺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小紅書上
刷到過類似這種問題
說紐約年收入20萬美元
相當於國內什麽水平
你想啊 20萬美元
大概等於140萬人民幣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寬泛了
你可以有無數的角度去思考
或者去論證
所以你看到底下那回複
五花八門
有的說大概是相當於30萬人民幣
相當於50萬人民幣
有時候相當於80萬人民幣
總之沒有人說超過140萬人民幣
其實啊大家都默認了一個事實
就是20萬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
它肯定不如換算過來
140萬人民幣在中國的購買力
大家也別杠啊
我就是說一個大致平均的購買力
所以如果你要是想去對比
各個國家生產產品
生產服務的這個生產力
去掉各國物價之間的差異
就需要用到
購買力平價人均GD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簡稱PPP
比如說中國2024年
GDP是18.7萬億美元
那如果按購買力平價算
就是38.2萬億美元了
一下翻了一倍多
這不是我估算啊
是世界銀行估算
它其實就超過了美國的
29.2萬億美元
這其實籠統的就說明啊
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
同樣的東西
美國的價格
是中國的2.04倍
那回到我們最開始說小紅書那個問題
紐約收入20萬美元
按購買力算
就相當於大陸收入9.8萬美元
也就是 70 萬人民幣
哎你可以去小紅書回答一下了
你就說這是世界銀行估算
好咱說回來哈
所以說
你要看伊朗
真實人均生產力的變化
就會有了這第五張圖
購買力平價人均GDP
哎但這還沒調整通貨膨脹呢
等你調整完之後
又有了第六張圖
就是購買力平價 價格不變人均GDP
我講的可能比較快啊
估計大家聽完可能都是蒙的
哎不重要
總之呢這六個指標
就是分別從
是否統一了匯率
是否統一了購買力
是否統一了通貨膨脹
來評估伊朗的人均GDP
那你說要是這麽看的話
最後這個
購買力平價 價格不變人均GDP
應該是最好的指標了吧
哎其實也不一定
什麽叫好
你看啊從官方統計出來的
當年GDP之後
所有統一的換算
都是要經過人工估算
去計算出來的
尤其是對於像伊朗這種國家
它官方的匯率和實際的匯率
可能就差別很大
官方統計那個通貨膨脹
也不一定準
它什麽物價水平外界也不知道
這麽多調整因子
都需要在千裏之外的世界銀行
IMF的分析師去估算
那你這中間換算的步驟越多
統計出來的那個誤差
可能就越大
尤其是像伊朗這種
數據嚴重不足的國家
估算的準確性就更低了
你別說世界銀行
宇宙銀行
也不知道
伊朗真實的通貨膨脹率是多少
這個其實就是統計學的藝術
理論上越完美的指標
就需要越多人為的估算調整
它計算的誤差反倒就越大
這有點像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
就是當你這個精度高到一定程度
位置和動量根本沒法同時精確得到
哎不過量子力學它是本生
物理屬性上就存在不確定性
而GDP呢
咱就是說它是測量
沒法測準
所以說啊
就是因為有這些統計誤差
我們平時在看經濟數據的時候
通常會選擇一個折中的方案
這麽多GDP裏
雖然有那種什麽都調整完的
非常理想的指標
但大部分時候
我們說一個國家的GDP
說的都是它當前美元的GDP
就是當年的GDP
按照當年的匯率換算成美元
因為這個數據
它其實沒有那麽多估算和調整
同時呢
各個國家之間又可以去橫向對比
其實啊
就是因為它有這麽多的算法
所以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就除了美國
各個國家GDP
它的增長率
和它每年的GDP是對不上號的
什麽意思呢
比如說咱看中國的GDP
2024年是18.74萬億美元
2023年是18.27萬億美元
要這麽算的話
2024年的GDP增速應該是2.6%
但實際上
中國2024年的GDP增長率
不是5.0%嗎
同樣哈比如說我們看2021年
中國官方GDP增長率是8.6%
那如果我們按剛才
每年GDP算出來的話
它的增速竟然高達
21.3%
你說是哪算錯了嗎
哎其實並沒有
哪都沒算錯
一般我們說每年GDP的增長率
說的是本幣
也就是說人民幣剔除掉通貨膨脹
算出來的真實GDP增長率
但如果我們用這兩年GDP的那個數
換算出來增長率
它其實算的是
你換算成美元之後的增長率
它受匯率波動影響就太大了
作為短期的GDP評判指標
它就不太合理
但要是看長期
有些人他就是喜歡看美元
這個吧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反正我剛才聊了這麽多
亂七八糟各種各樣GDP
大概意思
我相信你應該已經明白了
就是GDP
它其實並不是一個唯一的
客觀的標準答案
它是會騙人的
它一旦涉及到橫向對比
涉及到縱向對比
它就會帶有迷惑性
所以你啊
但凡看到GDP
其實你都可以進一步問一下哎
您指的是哪一個GDP呢
這樣就顯得你非常的專業
好剛才咱們說了GDP是什麽
怎麽算
怎麽測
怎麽比
感覺聊挺全了
但其實還有一個本質的問題
咱一直沒說
就是大家為什麽這麽看重GDP
為什麽就是它
它沒有什麽問題嗎
那問題肯定有
而且多了去了
我們一般用GDP幹什麽
就是衡量一個國家它的經濟水平
或者非常籠統的去看看
這個國家發達程度這麽個概念
但經濟水平
它肯定不止生產力
這麽一個方麵
我舉一些常見的這個GDP的局限性
比如說它不衡量貧富差距
它不管大家生活的幸不幸福
生活質量怎麽樣
它也不管這個對環境的破壞有多大
也不管可持續發展等等
如果說你把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看成一輛行駛的車
那這個GDP
就是簡簡單單衡量這個車速
它開得到底有多快
具體這輛車它正在往哪開
車本身有沒有老化
有沒有磨損
GDP全都不管
這些吧說實在的
都挺直觀的
我就不多說
但就算哈
我們隻想衡量經濟的生產力
就是想看車開得多快
GDP它其實也是有一些問題的
這個我們來說道說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
一個叫做"破窗謬論"
就是說有一個小孩
打破了一塊玻璃
然後他花錢請人把這個玻璃給修好了
整個過程
對這個社會其實沒有任何改進
甚至還可能浪費了一些時間或者資源
但是它總體GDP因為修窗了嘛
GDP被拉動了
我們剛才說GDP
它不衡量對環境的破壞程度
其實它不光不衡量
如果這個環境被破壞了
或者說極端一點
如果經曆了自然災害
你再重建一波
這個短期反而是會拉動GDP的
這個就是很明顯
GDP它指標失靈了
你再比如說經濟當中
單純的虛假繁榮
它也會導致GDP虛高
什麽意思啊
我給你舉個極端點的例子
比如說我現在搞了一操場人
然後把他們分成AB兩組
我就說了好
現在A組給B組捶背
B組每個人給A組100塊錢
大家也不管這B組的人需不需要捶背
就開始捶
捶完之後我再說了好
現在B組給A揉肩
A組再給B組100塊錢
開始揉
你看這麽折騰一通下來
GDP一天之間
可能暴漲了好幾萬
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虛假繁榮
聽著非常扯對吧
但現實生活中確有其事
企業之間為了做高營收
可能就會商量好了
相互交易
哎你給我“捶背”
我給你“揉肩”
也沒有利潤
但是營收就做上去了
然後整個國家GDP也上去了
對吧
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虛假繁榮
GDP失靈的例子
但是呢我想說的是什麽
就算我們知道GDP它是不完美的
但是它是相對最可量化
最可比較的一個指標
你要是整一堆幸福指數
環境指數
貧富差距的修正
它其實並不會讓這個GDP更完美
反倒可能會讓它更容易鑽空子
變得更髒更不可信
統計學裏頭
如果某個概念
它沒有辦法被穩定的重複的測量
那它在政策層麵就沒有操作意義
像這麽大規模的統計
信度往往是優於效度的
這個GDP已經是我們可以找到的
可以跨時間比較
跨地區比較的
相對最可信的
衡量經濟水平的一個指標了
其實你想想其他指標
即使是我們最常見的通貨膨脹CPI
它衡量的是一攬子商品的價格變化
那你哪攬子商品
你這石油 住房
到底該不該算進去
很多經濟學家一人一個說法
再比如說失業率
它要統計有多少人想找工作
怎麽叫想找工作
它根本沒有統一的定義
所以說各國的失業率
它其實根本沒法去橫向對比
你看就這個GDP
幹幹淨淨清清爽爽
沒有爭議
這也是為什麽
各國都會把GDP
作為衡量經濟的頭號指標
你看咱本來想聊GDP聊經濟
結果聊著聊著變成聊統計學了
總之呢可以說
一個國家的GDP
就約等於它的經濟水平
哎那接下來
你是不是就應該再問一個問題
您指的是哪個GDP啊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