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德國11900家企業破產,默茨急了:絕不能讓中美決定技術未來

(2025-11-12 22:38:37) 下一個

德國11900家企業破產,默茨急了:絕不能讓中美決定技術未來

2025-11-10

誰能想到,曾經受全世界目光仰望的“工業明珠”德國,現在正一步一步走向深淵。

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德國國內就有11900家企業破產,334億歐元打了水漂,整個工業領域都在崩潰的邊緣。

而曾經宣稱著“去中國化”的德國企業現在正靠著中國資本僥幸活著,但諷刺的是,德國總理默茨卻在公開場合高喊著:堅決不能讓中美把控未來。

這句話聽起來很硬氣,但現實卻是德國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住了,最讓人意外的是,“工業帝國”的衰落竟然全都是德國人自己一手促成的!

史無前例的“環保風暴”

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爆發,危害最大的除了日本國內以外,還有就是遠在大洋另一端的德國。

看了日本事故的新聞以後,德國國內的“環保黨”立刻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環保風暴”,他們認為所有有“危害”的工廠必須關停。

而他們的針對目標,就是核電站潛在的危險還有煤電廠的汙染。所以從那一年開始,“環保黨”前後一共陸續停了17座核電站,拆了六成的煤電廠。

而這場“環保風暴”持續了十幾年還沒有停止,就在2025年3月,曾經被他們視為“全球最清潔的煤電廠”墨爾堡電廠,也沒能逃過被關停的命運。

這座耗資了三十億歐元建成,才存在了不到十年的電廠,在3月被德國“環保黨”炸毀。

他們給出的理由是:不符合環保標準。這句話一出很多人都不敢相信,最清潔的煤電廠有一天竟然會因為不符合環保標準而關停。

而之前那些被炸掉的煤電廠原本可以改造成為清潔能源的備用電源,但“環保黨”卻執意炸毀,為的就是彰顯自己的“環保理念”。

為了彌補國內的電力缺口,德國政府也不得不把之前荒廢數年的老舊且高汙染的火電廠重啟。

這樣一來,不僅碳排放量直線上升,環保這兩個字也成為了德國國內最大的笑話。

德國國內的電價也像是坐上了火箭一樣,在沒有炸毀煤電廠之前,德國的工業用電才0.8元每度。

現在直接上漲到1.9元每度電,德國居民的家用電更是比中國國內的電價高了六倍多。

不僅如此,“環保黨”的思想還滲透到了德國發展的方方麵麵,很多企業都因為保護動物棲息地為由,受到發展限製。

特斯拉當時在德國建廠時就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在上海從計劃到建成隻需要十個月,但在德國,區區一個環評就被“環保黨”拖了兩年。

環保組織給出的理由就是要為動物棲息地和鳥類大遷徙的路線讓路,那時候的馬斯克每天都要和蜥蜴、蚯蚓“打官司”。

而德國“環保黨”提出的這一係列“英明方針”,也很快就遭到了現實的吞噬。

“工業帝國”變“燙手山芋”

麵對德國政府的一係列“環保措施”,除了德國民眾苦叫連天以外,他們的製造業也更是慘不忍睹。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化工和冶金這種高耗能行業,德國放棄了便宜的俄羅斯天然氣轉身進口這昂貴的美國氣。

不僅運輸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因為本國電力不足,化工廠的電費直接在原來的基礎上翻了三倍。

有很多的工廠老板都表示:訂單還是有的但就是不敢開工,因為開工成本實在太高,最後這些工廠的結局都是破產。

而現在的德國國內的困境已經不隻是集中在某一個行業,可以說全國上下都遭到了“席卷式”的風暴。

服務行業更是破產的重災區,有將近七千家服務類企業倒閉,就連零售行業也沒能逃得過。

德國官方的數據顯示,僅僅在2025年的上半年,全國就有11900家企業申請破產,比去年增長了將近10%。

這個數字更是創下了過去十年以來的最高峰,而這次“倒閉潮”不僅僅是停留在紙上的數字,這意味著全國有超14萬個崗位消失。

最讓人意外的就是克虜伯鋼鐵廠,這家從清朝時期就存在的老牌工廠,一直都是德國工業對外的“活招牌”。


 

可即便是這樣也沒能逃過倒閉的命運,就在10月9日,這座燃燒了兩百年的高爐徹底被熄滅,隨之而來的是一萬多個崗位一起消失。

克虜伯鋼鐵廠的關停不僅僅意味著數萬人沒工作,更是代表著德國長期以來的“工業尊嚴”徹底蕩然無存。


 

麵對這樣血淋淋的現實情況,默茨再也坐不住了。

他在10月29日正式啟動了“高科技議程”,表示要把國內的技術創新和數字化上升到和國家戰略相同的高度。


 

其中最重點的就是要發展AI和芯片技術,但有意思的是,報告顯示他們國內的實際落實率隻有一成。

默茨還在這場啟動儀式上直接公開表示:“我們歐洲,堅決不能任由著中國和美國決定技術的未來!”


 

這句話乍聽起來覺得很硬氣,但現在德國國內的現實是:連自己的企業都保不住了。

中國資本成“救命稻草”

其實早在2025年的1月,德國政府就發布了一個計劃,裏麵明確表示會對數字技術領域提供專項的投資。


 

就拿2025年一年來說,政府就已經為這項計劃投入了將近16億歐元的資金,在硬件方麵,還專門啟動了全球排名第四的超級計算機。

默茨還把這個計劃稱作是世界AI領域最有“曆史意義”的大項目,從德國的角度看來這確實一個大手筆的項目。


 

但他們這份“雄心壯誌”,麵臨的挑戰卻不小。芯片巨頭黃仁勳對這一點就曾經毫不客氣地表示過。

“德國的大手筆相對於中美兩國來說就是小兒科,技術上也遠遠地落在了後麵。”


 

而就在默茨喊出“不能任由中美決定未來”這句硬氣話的同時,德國工業產值的一份數據直接給了他最現實的一擊。

 

數據表示:2025第三季度德國工業產值已經降幅4.3%。而曾經享譽世界的汽車行業,跌幅更是一度高達將近20%,這意味著德國現在的情況十分嚴峻。

 


 

有意思的是,就在這組數據公布以後,德國企業對中國的態度與之前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現在的中國資本是他們的“救命稻草”。

現在的德國企業麵臨著兩個選擇:要麽接受收購,保留原有品牌繼續活下去;要麽繼續“自主”,但最後的結果無疑就是倒閉垮掉。


 

 

美的集團收購了機器人巨頭庫卡,濰柴收購了凱傲,有百年曆史的萊尼也被立訊精密收編。就連世界最大的混凝土製造商普茨邁斯特也被三一重工和中信聯手拿下。

 

曾經高高在上的德國企業,現在卻對著中國企業處處獻殷勤,因為這些中國企業手裏握著的是他們“活”下去的最後一絲希望。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國麵臨因能源問題導致的窘境時,中國早就交上了一份滿分的答卷。

截止到2024年,中國國內的森林覆蓋率已經超過了20%,治理了超6萬平方公裏的沙漠,現在世界新增的綠化有25%都來自中國。


 

在能源領域上,世界八成以上的光伏板都是由中國製造,工業用電的單價也依然穩定在0.7元每度。

實實在在做到了環保和發展齊頭並進,對比之下立竿見影,現在的德國已經把自己的“環保之路”越走越窄。

結語

有很多人都說:德國作為一個百年曆史的工業強國,不是沒有發展的能力,而是太追求“理想”,最後把自己玩脫了。


 

默茨喊話不能讓中美決定科技的未來,但事實上,發展不是靠喊口號,而是靠真本事,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成功不會屬於指責別人“決定未來”的旁觀者。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