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57)
2023 (2384)
2024 (1325)
人口數據出爐,東北老鐵遙遙領先
2025年11月13日 鳳羽財經
https://info.51.ca/articles/1485143?wyacs=info-article-list
東北又“贏”了。隨著2024年東北三省的最新人口數據公布,一句戲謔的話語迅速衝上熱搜:“東北又要少一個班級的學生了!”
黑龍江減少了33萬人,遼寧減少了27萬人,吉林減少了22.1萬人。三省合計一年流失超過82萬人,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的消失。遼寧的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多出整整22萬,吉林的出生人口甚至不足10萬。
出生率墊底、離婚率封頂、死亡率爆表,人口“三殺”,一場無聲的社會實驗。網友調侃說:不生了、不過了、不活了。好像一個段子,但其實是中國最早交卷的一次考試。
東北人坐在早市的小板凳上,喝豆腐腦、磕茶葉蛋,看全國還在雞娃、還在996、還在爭當“優質勞動力”。他們已經在終點等我們。

所以別嘲笑東北。東北不是落後,而是提前——提前老,提前悟,提前把現代社會的劇本演完了。
東北是最“體製”的地方
東北的體製,一直是“以國企為主”的。大廠、大礦、大廠長、黨委書記、調度室,所有命運,都能從“紅頭文件”上找到影子。
這種結構在曆史上,是計劃經濟的榮耀;在現實中,是“利出一孔”的體製複刻:一切聽命,一切歸口,一切審批。也正因為此,東北最早進入工業化、最早城市化、最早老齡化、最早低生育化。
東北是未來樣本,隻是大家還沒意識到——你現在羨慕的“管理精細化”“全流程審批”“網格化治理”“智慧城市”,都是東北式的延伸。
你笑東北“廁所都得找人”,可現在的孩子上個興趣班、掛個號、報個誌願、加個群,不也都得找人?找工作呢?家裏沒有過硬背景,蘿卜坑輪得到你?去磕頭吧,磕破再說。
東北不是落後,是我們未來的樣子,隻不過他們先凍上了。
“東北病”不是病,是環境進化
2024年黑龍江出生率3.35‰,每千人隻有三個新生兒。聽起來慘,其實精準。人幹啥不都要講講“值不值”?房子不好賣、教育沒出口、工作不穩定,那就不生。
別的地方在算早教班的錢,東北人算明白賬:既然起跑線都塌了,不跑了。
離婚率更狠,遼寧有一年離婚率是結婚率的兩倍。東北女人的勞動參與率64%,全國最高。她們從廠裏、礦裏、醫院、學校走出來,發現男人那套“我養你”已經過時,“我自己養我”更穩。
於是,“爺們天下”崩塌,家裏變成“女主外,爺們歇著”,婚姻成了工業時代最後一個倒下的鐵鏽廠。
死亡率爆表?那不是病多,是老得早。遼寧60歲以上人口超25%,但人均壽命78歲。
他們不是活不下去,是活得太明白——機器停了,煙囪涼了,心氣散了,人也老了。
東北的“鐵鏽”,是遙遙領先
全球鐵鏽區都有同一個循環:經濟不振→人才外溢→生育下降→老齡化加劇→經濟更不振。美國底特律、日本東北、西歐礦區,哪一個不是從輝煌墜入寂靜?東北隻是快了點,用40年走完別人200年的路,再次遙遙領先。
東北的“三殺”,隻是完成了一次時代的交接儀式。他們親手送走了舊工業時代、送走了“多子多福”、送走了“湊合過日子”,也送走了“奮鬥即救贖”的幻覺。
你笑他們擺爛,其實他們隻是比你更早看透了題:努力不一定有結果,生育不一定有回報,婚姻不一定有意義。於是,他們交了白卷,順手還折成了紙飛機。
多管管,就都東北了
今天的年輕人動不動就喊“要有人管管”。這話聽著像是秩序的呼喚,其實是對控製的渴望。這種“規訓人格”,正是一種東北味——需要確定性,害怕出錯,害怕違規,害怕被孤立。合群,明白嗎?就是合群。
上學聽老師,工作聽領導,生活聽算法,情緒聽流量。“會多管的”,成了新的優等生。而“多被管的”,成了新的順民,而這就是東北化。
嘲笑東北,理解東北,成為東北,超越東北。
東北,提前走完了這條路。他們沒有被時代拋棄,他們是時代的領跑者,他們隻是提前到達了終點。
其實挺好的,人少是非少,地大物博活著不難。人,不就圖個鬆快嘛,我挺想去東北生活的,天天泡澡,不香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