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

(2025-10-14 12:31:01) 下一個

上海社會科學院 宗教研究所

https://gs.sass.org.cn/2012/0315/c1853a46208/page.htm

2012-03-15

劉元春

男,先後在北京中國佛學院、新疆社會科學院宗教所、鄭州大學現代管理學院求學、工作,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副研究員。兼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菩提道》執行主編以及多個佛教文化機構的首席顧問、總策劃等職務。主要研究領域是佛教、當代民族與宗教、佛教文化創意。曾為上海佛學院等多所院校開設禪宗、佛教史、經典導讀等課程,現為本所開設的研究生課程有佛教管理學、佛教思想史、中國佛教宗派。

 多年來,著力研究佛教禪宗思想與當代佛教信仰問題,致力於探討佛教在推動社會文明發展中的價值與作用,對當代佛教教育、慈善、環保以及城鄉佛教居士信仰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查與分析。同時,關注當代民族與宗教問題,探討不同社會群體宗教信仰價值趨向與信仰活動形態的變化與影響。近年來,數十次應邀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考察活動。發表了《佛教與世界文化模式》、《佛教當代社會價值論》、《佛教生態文明論》、《當代中國佛教價值趨向》、《佛教教育與社會信仰教育》、《公民社會語境中宗教慈善理念與模式探討》、《民族、宗教糾紛與中國社會經濟安全》、《西部開發中的民族與宗教問題》等百餘篇論文,出版了《共生共榮:佛教生態觀》、《化導與反思:佛教入世之道》等專著。已經參加或獨立完成了多項課題,現在承擔著部級競標課題《佛教與商業社會》。

晏可佳

1988年畢業於複旦大學哲學係西方哲學史研究生畢業後,即入本所從事宗教研究,所涉領域包括當代宗教問題、宗教學理論、基督宗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等。先後出版《祆教史》(合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中國天主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中國天主教》(中文、英文、越南文,五洲出版社,2004-06年)等專著,發表“Parsis in the Opium Trade in China”(2001)、“Parsi Diaspora in China,1845-1949”(2002)、“完善地方性宗教法規的建設,進一步推進宗教社會功能的正常發揮”(2004年上海社會發展藍皮書),譯有布魯斯·林肯的《死亡、戰爭與獻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伊利亞德的《宗教思想史》(合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伊利亞德的《比較宗教的範型》(合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2000年以來承擔部委辦以上委托課題9項,內容涉及中國當代宗教問題以及宗教政策的研究。《祆教史》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0年)、 “關於上海國際禮拜堂外國人宗教生活的現狀的調查”(2008年)獲上海市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  

現為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副秘書長(2006-)、上海市宗教學會會長(2008-)、上海市反邪教協會副理事長(2005-)、上海市盧灣區反邪教協會理事長(2006-)、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統戰基礎理論上海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成員(2005-)等。  

在宗教研究所工作期間,曾赴美國哈佛-燕京學社(1995-1996)、印度孟買大學(2000.9-2001.6,亞洲研究基金會項目)以訪問學者身份從事研究。獲德國DFG、KAAD資助在慕尼黑大學從事學術交流、加拿大大使館SACS項目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所從事短期研究;並在泰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以及港澳地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學術考察。 

葛壯

男,1987年在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研究生畢業,2002年起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為上海市宗教學會秘書長、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伊斯蘭教、當代宗教及宗教史。  

著有《東南沿海地區回族和伊斯蘭教發展的曆史特點》、《改革開放形勢下的西北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等論文,並曾參與和主持完成過多項國家、市、院所三級課題,先後幾次獲獎。曾參與合作的有《上海宗教史》、《人?社會?宗教》等書,個人單獨撰寫的《宗教與近代上海社會的變遷》,於1999年出版,並獲得第五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類二等獎。另在2002年,出版了個人專著《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2005年,與複旦大學王雷泉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劉仲宇教授共同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回顧?宗教卷》(由上海市社聯組織的大型集體合作項目,共13卷,該叢書已獲第八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類一等獎)付梓刊行。並擔任了2007年歲末出版的《上海大辭典》中的宗教類條目編委(該書已獲第九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類一等獎)。2008年出版了《養怡之福—道教與老齡社會》一書。2009年起,領銜承擔上海市課題《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穆斯林群體研究》。  

目前開設的碩士研究生課程為:世界文化史、伊斯蘭教學概論、伊斯蘭教與國際熱點問題。 

羅偉虹

女,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宗教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反邪教協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宗教、基督教。  

近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世界邪教與反邪教研究》(2000)、《中國基督新教史》(2004),上海市“八五”社科基金《上海宗教問題研究》。主要學術成果有:著作《中國基督教簡史》(合著)、《世紀末逆流》、《世界邪教與反邪教研究》、《中國基督教》等;研究報告《上海宗教問題研究》、《現代化大城市邊緣的農村宗教》、《上海女性基督徒信仰調查》、《關於加強本市宗教院校建設和宗教教職人員培養的建議》等;論文《當前世界宗教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影響》、《宗教道德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從宗教比較看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特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的宗教問題》、《當代中國邪教特點、成因與治理對策》、《世界新興宗教的特征及其發展趨勢》等。   

目前開設的碩士研究生課程有:宗教社會學、中國基督教史。 

葛壯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葛壯(1955年10月-),男,廣東潮安人。1978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1982年本科畢業後任教於上海市控江中學。1984年進入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所攻讀研究生,1987年獲碩士學位後任職於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2006年在遼寧師範大學獲得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為《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長期從事伊斯蘭教、當代宗教及宗教史研究,2002年獲研究員職稱,擔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上海市宗教學會理事及秘書長。

葛壯於2009年、2010年分別領銜申報市級課題及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並獲立項。其論文《社會轉型時期上海地區麵臨的宗教新問題》獲上海市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三等獎,專著《宗教與近代上海社會的變遷》獲1999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類二等獎。指導的《上海外來流動穆斯林群體融入都市社會的文化考察》獲2015年上海市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3]。主要著作包括《東南沿海地區回族和伊斯蘭教發展的曆史特點》《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等。

 
人物生平

1984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所讀研。

1987年 研究生畢業後,任職於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主要從事伊斯蘭教、當代宗教和宗教史的研究。

主要成就

2002年, 獲研究員職稱,現為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上海市宗教學會理事、上海市宗教學會秘書長。

2009年, 領銜申報市課題成功、2010年領銜申報國家重點社科基金課題成功。

 

2010年, 論文《社會轉型時期上海地區麵臨的宗教新問題》獲上海市第八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論文類三等獎。同時榮獲2008-2009年度“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

出版著作

《東南沿海地區回族和伊斯蘭教發展的曆史特點》、《改革開放形勢下的西北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等論文,並曾參與和主持完成過多項國家、市、院所三級課題,先後幾次獲獎。

曾參與合作的有《上海宗教史》、《人·社會·宗教》等書,個人單獨撰寫的《宗教與近代上海社會的變遷》,於1999年出版,並獲得第五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類二等獎。

另在2002年出版了個人專著《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