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Why 印度永遠無法超越中國

(2025-07-07 10:00:24) 下一個

印度為何仍無法超越中國?| 紀錄片

環球漫遊者 2025年7月3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R7gy3EGA

40年前,印度和中國的經濟起步步相似——但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超級大國,而印度則因改革緩慢和錯失機遇而苦苦掙紮。這部紀錄片深入探討了印度為何在製造業、創新、教育、軍事實力和思維模式方麵仍無法超越中國。

從鄧小平的大膽改革,到中國的科技主導地位,再到印度的官僚主義停滯——這是兩個國家不為人知的故事,一個勢不可擋,另一個卻步履維艱。

涵蓋主題:

經濟與製造業差距,教育、創新與技術鴻溝,軍事與全球影響力差距,思維模式、青年準備度與係統效率。

章節:

00:00:00 引言

00:02:14 經濟霸權:萬億美元的鴻溝

00:03:36 製造業主導地位:“世界工廠”

00:04:52 教育基礎設施:培養思考者 vs. 培養求職者

00:06:20 創新與技術:從模仿者到創造者

00:07:41 軍事實力:從區域力量到全球力量

00:08:55 外交影響力:“一帶一路” vs. 官僚主義

00:10:07 數字基礎設施:從用戶經濟到創造者經濟

00:11:17 青年思維模式:建設者 vs. 夢想家

00:12:28 係統效率:集中執行 vs. 官僚主義癱瘓

<<<<<<<<<<<<>>>>>>>>>>>>

引言

40年前,中國實際上比印度更窮,超過9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相比之下,印度的貧困率較低,人均GDP較高,被視為一個穩定的民主國家,贏得了全球的善意。當時,中國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僅為2%,而印度僅為3.5%。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製造業巨頭和科技強國。而作為世界最大民主國家,印度盡管充滿活力和人才儲備,但仍然遠遠落後,深陷緩慢的改革和錯失的機遇之中。那麽,究竟是哪裏出了問題?為什麽印度現在無法超越中國?

如今,中國對全球GDP的貢獻率超過18%。它的貧困率低於

1%。它僅用19天就建起了57層摩天大樓,火箭發射速度比印度修路速度還快,而且從小學就開始教授人工智能和編程。是什麽改變了?1978年,鄧小平打開了

大門,讓中國走向資本主義、外國投資和無情的執行力。中國沒有等待未來,而是創造了未來。印度在20世紀90年代也曾有過機會。但是,中國建工廠,印度卻在搞文書工作。中國培養工程師,印度卻追逐口號。中國打造科技巨頭,印度卻將技術服務外包。而殘酷的事實是:印度仍然無法打敗中國。無論是在增長方麵,還是在創新方麵,還是在執行力方麵。

觸動人心、鮮為人知的重要故事。因為這不僅僅關乎GDP,更關乎思維方式。除非這種思維方式改變,否則印度將繼續落後。

經濟霸主:萬億美元的鴻溝

中印之間的經濟差異不僅僅是數字的問題。

它反映了截然不同的國家戰略。如今,中國經濟規模高達17.5萬億美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印度的經濟規模仍不到4萬億美元。

盡管印度以其在增長百分比方麵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而自豪,但在財富、基礎設施、就業創造和工業產出方麵的絕對差距仍然驚人。中國已經成功地從一個農業社會轉型為一個高科技工業強國。中國的人均GDP已超過12,500美元,幾乎是印度(2,700美元)的五倍,這使其人民的生活水平、醫療保健水平和社會流動性都得到了提高。中國在短短30年內使8.5億人脫貧,這在人類曆史上仍然是無與倫比的。相比之下,印度在獨立75年後仍在為基本扶貧而苦苦掙紮。

製造業主導地位:“世界工廠”

中國最強大的經濟武器之一是其製造業實力。中國占全球製造業產出的28%,而印度僅占3%左右。從電子產品和汽車到紡織品和鋼鐵,中國工廠以規模、速度和精度生產各種產品,其執行力的差異顯而易見。中國可以在幾個月內建成整座城市、港口或橋梁。在印度,由於土地糾紛、腐敗和政治內鬥,一座立交橋可能需要長達十年才能建成。中國在電子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意味著,即使是印度的智能手機也經常使用中國製造的零部件。“中國製造2025”等政府主導的舉措,已將中國轉變為創新和高科技製造中心,包括電動汽車、機器人和半導體。印度的“印度製造”運動雖然雄心勃勃,但實施起來卻舉步維艱,因為其實施過程不明確。政策、薄弱的基礎設施以及猶豫不決的私營部門。

 

教育基礎設施:培養思考者 vs. 培養求職者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在這方麵,中國也遙遙領先。中國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學習編程和人工智能,而許多印度學生仍然缺乏基本的數字工具。印度的毛入學率從小學的94%下降到高等教育的27%,而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保持在58%以上。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國大力投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七所中國大學躋身全球前100名,而印度卻一所也沒有。

此外,中國每年培養470萬名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畢業生,而印度隻有150萬名。這些人才直接輸送到中國不斷發展的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空間研究等產業。印度雖然擁有龐大的青年人口,但其中許多人技能不足,難以就業。許多印度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缺乏基本的編程技能,甚至MBA學位也無法勝任工作。政府的培訓計劃往往效率低下、針對性不強,並且與市場需求脫節。與此同時,中國的教育政策與其產業和技術目標緊密結合。

創新與科技:從抄襲者到創造者

中國曾一度因抄襲西方產品而受到嘲笑。如今,中國正在關鍵技術領域樹立標杆。中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5G基礎設施、電動汽車和人臉識別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華為、比亞迪、大疆和騰訊等企業都是全球企業,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中國將超過2.5%的GDP用於研發,而印度僅為0.7%。這項投資已獲得回報。中國每年申請超過150萬項專利,超過美國或歐盟。相比之下,印度每年申請的專利不到6萬項。雖然印度擁有強大的IT服務業,擁有TCS、Infosys和Whipro等公司,但這些公司主要服務於外國客戶,很少進行全球創新。印度缺乏培育全球冠軍企業的以產品為基礎的初創企業生態係統。即使在半導體等領域,印度也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而中國正投入數十億美元打造自己的芯片製造業。

軍事實力:從地區強國到全球強國

在軍事上,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地區強國。它正在崛起成為一個全球軍事超級大國。中國的國防預算超過2250億美元,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了陸軍、海軍和空軍的現代化。它正在研發高超音速導彈、人工智能無人機群、網絡武器,甚至天基防禦係統。印度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軍費開支約為75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預算的三分之一。此外,印度仍然嚴重依賴從俄羅斯、法國和美國進口先進武器。中國已經建立了自給自足的國防工業,而中國的軍工綜合體不僅滿足國內需求,還向50多個國家出口。其將網絡戰、太空資產和常規火力相結合的能力使其在國際上獨占鼇頭。

與此同時,印度仍在建造其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而中國則正在下水第三艘。

外交影響力:“一帶一路”與官僚主義

中國的外交戰略積極進取、著眼長遠且資金充裕

通過“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已在140多個國家建立了經濟和戰略影響力。從非洲到拉丁美洲,中國正在修建公路、港口和發電廠,贏得善意和戰略控製。印度雖然在外交上享有盛譽,但缺乏用行動兌現其承諾的經濟實力。它不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尚未在非洲等中國主導的地區建立影響力。即使在其緊鄰的尼加拉瓜、斯裏蘭卡、馬爾代夫,中國也在迅速擴張,挑戰印度傳統的勢力範圍。中國的戰狼外交直截了當卻行之有效。它利用其經濟實力來獲取政治讓步、壓製批評,並拓展全球夥伴關係。而印度的外交往往顯得被動、遲緩,並受到國內政治噪音的製約。數字基礎設施:從用戶經濟到創造者經濟

印度的“數字印度”運動

提高了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率,但大部分活動仍然局限於內容消費。觀看YouTube、瀏覽Instagram以及在WhatsApp上發帖。相比之下,中國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數字生態係統,微信、BU、抖音、Duin、阿裏雲,並利用其平台收集數據、驅動人工智能係統,並主導全球應用市場。印度的科技巨頭專注於服務。而中國的重點是產品和平台。區別在於,中國擁有技術。而印度則幫助其他國家運營他們的技術。這限製了印度發展自主數字力量和平等競爭的能力。此外,中國正在大力投資網絡安全和監控技術,而印度仍在探索如何規範其數字空間。當世界走向Web 3.0量子計算和基於人工智能的治理時,印度麵臨著成為乘客而非駕駛員的風險。

青年心態:建設者 vs. 夢想家

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於它的青年。

而中國正在培養青年建設、創新和領導的能力。而印度的青年往往缺乏專注力、感到沮喪,並且與全球經濟的需求脫節。中國學生正在設計無人機和機器人,而許多印度學生則在準備過時的政府考試或上傳娛樂內容。即使在創業生態係統中,中國青年也在創建硬件初創公司、電動汽車公司和生物技術公司,而印度企業家則往往傾向於外賣、時尚或美妝應用。深度科技很少見,而且往往得不到支持。這並不是說印度缺乏人才,而是生態係統不支持他們。從學校到大學再到就業,即使是那些有抱負的人,也會因繁文縟節、腐敗和缺乏指導而灰心喪氣。與此同時,中國學生被送往國外,獲得獎學金,鼓勵他們回國貢獻,並獲得資金來開發麵向未來的技術。

係統效率:集中執行 vs. 官僚主義癱瘓

中國的威權體製可能缺乏民主,但它允許無與倫比的速度和規模。當中國政府想要建設一座城市時,它會在五年內建成。當它製定一項政策時,它會在全國範圍內嚴格執行。印度的聯邦結構、聯盟政治和頻繁的選舉拖慢了每一項政策舉措的實施。印度的官僚機構經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臃腫、最低效的機構之一。土地改革、勞動法和稅收製度仍在爭論中。中國幾十年前就超越了這些。

因此,中國建設速度更快,擴張速度更快,並且以無情的效率適應變化。

在經濟、教育、軍事、製造業、創新、外交和思維方式等領域,數據毋庸置疑。

中國領先於印度,而且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擴大。印度擁有崛起所需的人口、民主基礎和人才。但如果不進行深入的係統性改革,它就有可能永遠落後。如果印度想要參與競爭,就必須優先發展技能,減少官僚主義浪費,投資深度科技,並使教育與未來需求保持一致。它必須停止依賴口號,開始拿出成果。

隨著世界加速進入數字化、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時代,問題依然存在:印度會迎頭趕上,還是會繼續帶著羨慕和借口看著中國?

Why India Still Can't Beat China? | Documentary

The World Wanderers 2025年7月3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R7gy3EGA

India and China started at the same economic line just 40 years ago—but today, China is a global superpower while India struggles with slow reforms and missed opportunities. This documentary dives deep into why India still can’t beat China in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military power, and mindset.

From Deng Xiaoping’s bold reforms to China’s tech dominance and India’s bureaucratic stagnation—this is the untold story of two nations, one unstoppable, the other stuck.

Topics Covered:
Economic and Manufacturing Gap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Divide
Military and Global Influence Disparity
Mindset, Youth Readiness, and System Efficiency

Chapters:
00:00:00 Introduction
00:02:14 Economic Supremacy: The Trillion-Dollar Chasm
00:03:36 Manufacturing Dominance: The "Factory of the World"
00:04:52 Educational Infrastructure: Producing Thinkers vs. Job Seekers
00:06:20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rom Copycat to Creator
00:07:41 Military Power: From Regional to Global Force
00:08:55 Diplomatic Influence: Belt and Road vs. Bureaucracy
00:10:07 Digital Infrastructure: From User to Creator Economy
00:11:17 Youth Mindset: Builders vs. Dreamers
00:12:28 System Efficiency: Centralized Execution vs. Bureaucratic Paralysis

<<<<<<<<<<<<>>>>>>>>>>>>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