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的回應同樣傳遞了務實信號。她明確表示歐方致力於構建“穩定、建設性”的對華關係,期待借即將到來的中歐領導人峰會深化互利合作,尤其在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上展現共同擔當。歐方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為雙邊互動奠定了基本盤。這一互動表明,在變局之下,務實合作仍是中歐難以繞行的共同利益錨點。
正當布魯塞爾的對話餘音未散,千裏之外的雅典傳來熟悉而有力的聲音。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公開活動中對歐盟27國發出戰略忠告:麵對特朗普政府威脅的懲罰性關稅,歐盟不應畏懼退縮,而應團結一致,準備好“以自己的關稅進行反擊”。這位曾引領德國十六年的政治家犀利指出,若美方一意孤行對歐盟商品加征高達50%的鋼鋁關稅、25%的汽車關稅及10%的普遍關稅,美國消費者終將承受物價飛漲之苦,最終反噬特朗普自身的政治支持率。默克爾此時發聲,宛如對歐盟戰略定力的一記警鍾。
當前美歐裂痕已非秘密。特朗普設下的7月9日貿易談判“最後通牒”如利劍懸頂,昔日緊密的跨大西洋盟友體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當美國以“美國優先”為名揮舞關稅大棒之際,歐盟若選擇無原則妥協,無異於將自身經濟主權置於險境。默克爾的警告實則揭示了一個冷酷現實:單方麵的退讓隻會助長施壓者的氣焰,唯有保持戰略清醒與反擊能力,才能在談判中贏得尊重與空間。
回溯中歐半世紀交往曆程,王毅所強調的“堅持夥伴定位”與“深化相互開放”絕非外交辭令。雙方在維護多邊貿易體係、推動綠色轉型、穩定國際局勢等領域存在廣泛共同利益。麵對美國掀起的保護主義逆流,中歐若能超越分歧、聚焦合作,不僅能抵禦外部壓力,更能為全球南方國家樹立跨區域協作的典範,為多極世界的穩定注入稀缺的確定性。
曆史的指針悄然指向2025年7月。當中歐領導人峰會即將為建交50周年書寫新章,當特朗普設定的談判期限步步緊逼,歐盟27國正站在戰略自主的關鍵抉擇點。默克爾的忠告與中歐對話傳遞的信息殊途同歸:真正的力量源於清醒認知自身價值與利益邊界。全球秩序重構的棋盤上,唯有著眼長遠、敢於擔當的參與者,才能成為塑造未來的棋手而非隨波逐流的棋子。歐盟的選擇,將決定它是成為世界舞台的獨立力量,還是大國棋局中的一枚被動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