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金融時報 印度 “下一個中國,沒戲了?

(2025-01-04 05:14:18) 下一個

“下一個中國”,要沒戲了?

胡錫進 2025-01-02  上海資深媒體人

? 文 觀察者網 齊倩

過去兩年,印度股市經曆曆史性上漲。英國《金融時報》1月1日刊文稱,這是因為國際投資者看好印度的強勁經濟增長勢頭,將印度視作“下一個中國”,並試圖減少對中國的敞口。

但近幾個月以來,各種因素導致印度經濟持續放緩,一係列疲軟的數據和持續的高通脹引發了人們對這個“全球增長最快的G20經濟體”基本麵的質疑。去年10月份,外國投資者拋售了約112億美元的印度股票,創下月度淨流出紀錄;11月份又拋售了25億美元。

有分析人士認為,印度股市的光彩逐漸褪去,部分原因與中國有關,中國最近的刺激措施吸引了一些外國投資者回歸。同時,由於股票估值過高,許多外國投資者也難以加入這場“印度熱”。

國際金融機構麥格理資本印度股票研究主管阿迪亞·蘇雷什表示:“人們普遍承認印度經濟放緩。但現在的問題在於,印度經濟放緩將持續多久?”

報道稱,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國際市場一直對印度經濟複蘇歡呼雀躍:世界知名基金管理公司富蘭克林鄧普頓2023年將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稱為“下一個中國”;摩根士丹利預測了“印度的十年”,指認為印度將迎來由離岸外包、製造業、綠色能源和先進的數字基礎設施引領的“經濟繁榮”。

受國內投資者將儲蓄投入活躍公開市場的推動,印度企業紛紛發行出售股票。在這股熱潮下,這個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於2024年加入基準債券指數。

不過,最近的一係列數據顯示,印度已經開始失去一些發展勢頭。

圖片

印度GDP增長率連續三個季度下降 《金融時報》製圖

截至去年9月的季度,印度GDP同比增長5.4%,為近兩年來的最低水平。

去年11月,印度儲備銀行將2024-25財年的增長預測從7.2%下調至6.6%。采礦業、製造業和建築業等核心行業在2024年最後一個季度也出現下滑。製造業總增加值增長率(衡量實際產值)從2023年9月份的14.3%下降至2.15%。建築業總增加值也出現放緩。

麥格理分析師認為,選舉年期間政府支出減少、長達一年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嚴重的季風降雨等因素擾亂了經濟活動。他們還指出,由於工資增長未能跟上高通脹的步伐,印度家庭的生活越來越困難,而印度央行對無擔保貸款和零售信貸的打擊削弱了支出,迫使許多家庭動用已經被疫情耗盡的儲蓄。

去年10月份,總體通脹率加速至6%以上,高於印度儲備銀行4%至6%的目標區間。盡管11月份通脹率降至5.5%,但自2023年初以來,印度儲備銀行一直將其基準貸款利率維持在6.5%的水平。這引起了印度官員們的強烈抗議,他們表示高借貸成本正在損害企業。

對此,印度財政部長尼爾瑪拉·西塔拉曼去年12月表示,經濟增長放緩隻是“暫時現象”。

不過,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印度經濟增長放緩並非季節性現象,而是高杠杆城市和中產階級印度人支出下降的結果。據尼爾森智庫數據,去年9月份,印度快速消費品的銷售增長從去年同期的11%放緩至僅2.8%。目前,大部分較貧窮的農村地區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城市。

印度儲備銀行在過去一年中也多次對消費貸款和信用卡債務的快速增長表示擔憂,並要求銀行根據其風險敞口分配更多資本,以控製銀行借貸。

日本野村證券駐新加坡經濟學家索納爾·瓦爾瑪表示:“收入有所放緩,信貸供應也有所放緩。城市消費很重要,因為如果城市消費不回暖,出口疲軟,產能利用率就不會上升……(而且)多年來大家一直希望起飛的私人投資周期,到明年也不會實現。”

蘇雷什同樣表示,自2020年以來,印度食品和飲料通脹率上漲超過35%,其累積影響也削弱了數億印度窮人的消費能力。他說:“我認為沒有快速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即使有一劑強心劑,也隻是一劑強心劑而已,並不是持久的解決方案。持續時間……可能不像一兩個季度那麽簡單。”

圖片

印度CPI自疫情以來持續上漲 《金融時報》製圖

還有經濟學家表示,印度企業去年第三季度盈利不佳、投資疲軟是導致經濟放緩的另一個因素,這阻礙了印度國內創造急需的正規就業崗位。金融集團Motilal Oswal的分析顯示,企業投資占GDP的比重近年來有所下降,從2008財年的約25%下降到2020財年的約13%至14%。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首席執行官馬赫什·維亞斯表示:“由於投資長期以來一直處於低位,經濟未能創造足夠多的優質就業機會,從而無法刺激消費支出。”

圖片

莫迪提出“印度製造”計劃 印度總理辦公室

進入2025年,隨著新任印度儲備銀行行長上任,許多經濟學家預計貨幣政策將會放鬆,政府支出也將增加。盡管如此,瓦爾瑪表示,“勢頭仍會減弱,這種情況至少還會持續六個月”。他認為,需求尚未回升到“引發新產能擴張”的水平,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抑製了印度企業投資擴大國內產量。

過去幾年,在美國政府“減少對華依賴”的壓力下,一些美國企業開始視印度為替代中國的“新製造業中心”,進行所謂的“降低供應鏈風險”操作。印度政府和企業也想將印度打造為“中國替代品”,吸引外國投資。但美媒發現,現實是,印度在貿易上日益依賴中國,並對美國貿易戰略構成挑戰。

去年9月份,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貿易數據和經濟專家分析稱,隨著印度擴大智能手機、太陽能電池板和藥品等商品的生產,印度經濟本身也變得更加依賴中國的進口。報道稱,對於致力於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以及“降低”對華商業關係風險的美國政策製定者來說,這種動態是一種現實考驗。

不少學者認為,這種情況下,美企通過印度“降低風險”根本不現實。有印度學者稱,諷刺的是,在印度政府推行“自力更生”戰略之際,印度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外國技術知識,尤其是中國技術知識。

來源|觀察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