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Arnaud Bertrand 讚中國

(2024-12-07 05:36:54) 下一個

法國企業家貝特朗在辯論中闡述中國模式 真情實感贏得辯論

2023-07-14
 
今年4月,法國企業家阿諾·貝特朗在美國參加關於《中國製度還是歐美製度更能帶來穩定、繁榮和自由》的辯論。在辯論中,貝特朗先生通過自己七年在中國生活的親身經曆,向現場觀眾傳達了中國治理模式切實地給中國人帶來了穩定、繁榮和更多自由這一觀念。

法國企業家 阿諾·貝特朗:在美國,大家敢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獨自散步嗎?人們有這種“自由”嗎?而這種“自由”在中國是實打實的。我這裏有一組驚人的數據,在美國,一個人成為暴力犯罪受害者的概率比在中國高出70倍。這不光是說說,我在中國的7年裏,不僅僅我自己從未遭遇過或是親眼看見過暴力案件,就連我身邊的人也從來沒有過。中國是一個非常非常安全的國家,這種免於恐懼的自由是實際存在的。

法國企業家 阿諾·貝特朗:事實上,在2014年到2021年的八年間,如果我們統計所有中國用於消除貧困的資金,大約相當於美國國防部和國務院在“9·11”之後在中東和阿富汗“反恐”的花銷總和。實現“繁榮”首先做什麽,中美兩國並不相同,這就是最好證明,這就是我要表達的關於“繁榮”的主要觀點。中國將錢都花在投資自身,投資自己的人民 ,花在讓人民更加富裕的項目上,我相信大家都同意這樣做。然而,西方世界並不是這麽做的。

辯論結束後,現場的觀眾立即進行了投票,投票顯示,貝特朗先生獲得了勝利,他對中國模式的闡述贏得了現場觀眾的支持。

總台記者專訪法國企業家阿諾·貝特朗

阿諾·貝特朗出生於法國,在瑞士學習期間認識了他的中國太太,並且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2008年,他第一次被中國人特有的愛國熱情所感動。

法國企業家 阿諾·貝特朗:我真正對中國開始感興趣,我記得確切的時刻,是我和我妻子在瑞士觀看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時候。看著開幕式,我妻子哭了出來。我的妻子不是一個情緒化的人,這讓我意識到在中國人民對國家的依戀中,有一些非常深刻和強烈的東西。我們經常聽到的百年屈辱並不隻是一個政治口號,而是所有中國人都能感受到的、極其真實的東西。從那天起,我就一直支持中國,因為我意識到中國人民對發展的渴望有多麽深刻。

2015年到2022年,他在中國生活了七年,這七年,他走過中國的25個城市。他研究中國模式,並通過生活去感受和認識中國。他在歐洲的社交媒體上用英法兩種語言不斷地介紹中國、中國模式和為中國加油,積累了數十萬粉絲。這也是他被邀請辯論的主要原因。

在辯論中,他表示,中國的製度和模式是獨特的,它在中國消除了極端貧困,保證了每一個中國人生活的安全,為中國提供了穩定的發展環境,帶來了持續的繁榮和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最終保證了中國人獲得更多的自由。

法國企業家 阿諾·貝特朗:中國模式是中國悠久和獨特曆史的產物,也符合中國今天所處的非常具體的背景。世界上其他國家幾乎沒有與中國製度相當的製度,在今天和整個曆史上它是非常非常獨特的,它完全樂意與其他製度共存。我認為“中國特色”確實是這個係統的關鍵詞。

對於貝特朗先生來說,中國模式中最大的自由,是中國的獨立自主,這讓中國可以毫無掛礙地將所有的資源投入繁榮發展的建設當中,保證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的提高。

法國企業家 阿諾·貝特朗:所有國家都應該獨立自主,但不幸的是,這太罕見了,這正是戴高樂的特點,他對法國的利益有非常敏銳的感覺。這也是戴高樂當時讓法國退出了北約的原因,他認為北約是美國主導的組織,這會腐蝕法國的軍隊精英,讓他們考慮美國而不是法國的利益。談到北約,中國做得很好的是它沒有成為任何軍事聯盟的一部分,這是中國獨立的一個重要因素,這讓中國可以自由行動而不被這些聯盟束縛手腳。

阿諾·貝特朗:西方民眾對中國的否定更多源於缺乏了解

貝特朗在接受采訪時還表示,部分西方民眾對中國的否定態度更多反映的是對中國缺乏了解,當他們意識到以前被告知的關於中國的故事並不是全部真相時,他們也會傾聽,甚至會改變之前的想法。

法國企業家 阿諾·貝特朗:事實上,觀眾投票決定我贏得了辯論,這確實是相當不尋常的。在美國哈佛大學的辯論中,我通過為中國製度優於美國製度的立場進行辯護,尤其是在自由問題上,贏得了辯論。我在辯論結束後與觀眾進行了交談,社交媒體上也有很多評論,絕大部分人對我在辯論中所說的話給予了肯定。這告訴我們,目前西方民眾對中國的否定態度更多反映的是對中國缺乏了解,而不是對中國根本的、根深蒂固的厭惡。我認為人們比我們一般想象的要開放,他們能聽取不同的觀點,意識到他們被告知的,關於中國和共產主義的故事並不是全部真相。這個故事有另一麵,當我們提出合理的論點時,他們準備傾聽,甚至改變他們的想法。

對於現階段的中美歐關係,貝特朗先生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美國現政府依然努力削弱中國、為中國的發展設置障礙。

法國企業家 阿諾·貝特朗:就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而言,美國總統拜登在2021年說,他不會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強大的國家。從根本上說,我認為這仍然是美國對中國行動背後的指導原則,他們想放慢甚至逆轉中國的發展,以防止中國超越他們。而且他們將盡其所能確保他們最重要的盟友歐洲始終追隨他們。

對於歐中關係,貝特朗先生認為,歐洲特別是法國要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和中國建立互利共贏的關係。

法國企業家 阿諾·貝特朗:歐洲需要在自身的利益基礎上,製定出自身對中國的政策,而不是和美國相同。如果你看一下國防,俄烏衝突清楚地表明北約就是美國,歐洲的國防完全依賴於美國。在技術方麵,歐洲有哪些大型技術公司,今天幾乎沒有。歐洲從根本上是依賴美國,恢複歐洲主權所需的工作絕對是巨大的。

貝特朗先生認為,中法之間有產生合力的潛能,中法都有互相感興趣的技術。法國工業可以和中國工業在核電、5G通信和物聯網以及基礎研究等多個方麵展開合作。作為一個投資者,他看到了中國的潛力,如果中國有他感興趣的項目,他會繼續投資。

全球連線|在關於中西方製度比較的辯論中,這位法國企業家力挺中國

http://www.news.cn/world/2023-06/25/c_1212237295.htm?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刁澤)4月初,一場關於中西方製度比較的辯論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所在地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舉辦。法國企業家阿諾·貝特朗力挺中國並最終獲勝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也讓更多人關注並了解了這位熱愛中醫的“中國通”。

 

在辯論中大獲全勝

  在探討中國治理模式是否優越於歐美治理模式的辯論中,貝特朗舌戰德國反華“學者”鄭國恩,與之展開長達150分鍾的辯論並最終獲勝。

 
  在辯論中,貝特朗首先探討了究竟什麽才是自由。他說,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41年發表的“四大自由”論述中提到,美國應當實現“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貝特朗反問,在如今的美國,人們真的享有這些自由嗎?

  貝特朗繼而指出,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曾說,最大的自由應該是一個國家的主權獨立。“在這方麵,中國無疑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因為它不是任何國家的附庸國,也不搞軍事同盟……這種高度主權使中國能夠專注於國內發展,並在國際舞台上保持行動自由。”

  在總結發言中,貝特朗說,中國製度強調集體自由、長期穩定和堅定不移的自我發展,這種模式也被證明了能更加全麵地為社會謀福祉。

  從自由,到穩定,再到繁榮,貝特朗結合在中國的親身經曆充分論證自己的觀點。相比之下,偽學者鄭國恩全程都在重複那些已經被多次戳破的關於中國的謊言。辯論的線下投票顯示,貝特朗大獲全勝。

  這場辯論由美國高校校際研究機構主辦。現場視頻發布後在海外社交媒體平台優兔上吸引了近1200條評論,多數網友表示支持貝特朗。

  網友留言支持貝特朗的截圖

  有網友留言說,貝特朗“為真相、正義、和平、批判性思維和中國挺身而出”,“多年以後,我相信你的演講將被證明是正確的,會得到學界、政界和國際社會的引用和讚許”。

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貝特朗在中國生活多年,妻子是中國人。兩人目前經營一家中醫信息網站,旨在幫助西方民眾了解中醫。據該網站介紹,這對夫妻此前曾在瑞士創立一家歐洲度假公寓預訂網站。

  為深入了解中國,貝特朗曾到訪中國17個省份。2021年7月,他和家人從河南出發,跨越陝西、寧夏、甘肅、新疆和青海,曆時35天完成環繞中國西北地區近一萬公裏的房車自駕之旅。

  2021年7月,貝特朗一家人在西北環線自駕遊出發前和租用的房車合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貝特朗認為,中西方文化有著較大差異,理解中國文化需要“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適應”。他以四川麻辣飲食為例——當一個外國人初嚐四川美食時可能會覺得太麻辣了,但適應後會喜歡上“舌尖上的四川”。對他來說,了解中國越深,就越能感受到這個國家還有無數美好的事物等待他去發現。

在海外社交媒體力挺中國

  除企業家身份外,貝特朗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社交媒體意見領袖。他在海外社交媒體平台推特上擁有十多萬粉絲,經常就中國相關話題發表具有說服力的評論,被許多海外網友關注和認可。

  近日,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發布一段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采訪視頻,他在主張重拳打擊販毒時提及鴉片戰爭和中國。貝特朗隨即在個人推特賬號上糾正說,真相不是舊中國因為“被鴉片麻醉了”而被西方列強打敗,而是西方列強“為了麻醉中國而使用鴉片”,以武力威脅向中國傾銷鴉片。

  貝特朗說,西方可能早就遺忘了這件事,但在中國,人們依然銘記著。中國吸取的一個重要曆史教訓就是國家軟弱無力就會被其他國家侵犯。

Arnaud Bertrand

  網頁截圖

  貝特朗還常為中國發展“點讚”。他在轉發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新聞時由衷讚歎:“真是太厲害了,這表示在中國生產特斯拉汽車所用的95%的零部件都是中國製造。”(參與記者:陳紹華、張曼;視頻:淡然、王沛;編輯:魯豫、王豐豐、杜逾舸、孫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