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諾蘭 Peter Nolan
1949年4月生,英國國籍,著名經濟學家,英國知名中國專家, 劍橋大學嘉治商學院終身教授,劍橋大學發展研究學科主席。早年於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並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現任劍橋大學中國管理教授和賈吉商學院中國大商業計劃總監。
諾蘭先生1971年至1975年任英國倫敦大學研究人員;1976年至1978年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講師;1978年至1979年任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1979年至1997年任英國劍橋大學經濟與政治學院講師;1997年至今任英國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教授。諾蘭先生1981年從英國倫敦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2010年11月被中國銀監會批準為交通銀行獨立非執行董事。獲頒CBE勳銜。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
2014年時,《每日電訊報》披露溫家寶女兒溫如春旗下的中華基金會曾向劍橋大學密捐三百七十萬英鎊,以換取諾蘭擔任劍橋中國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事件引起英國社會廣泛質疑,擔心大學教育獨立性受損。
彼得·諾蘭教授對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並著書豐富,包括:《中國的騰飛與俄國的衰退》、《中國與全球經濟》、《中國與全球商業革命》、《變革中國:全球化,轉型與發展》、《中國處在十字路口》、《全球商業革命年會:係統集成與瀑布效應》、《融合中國:走向協調型的市場經濟》、《資本主義與自由:全球化的矛盾性》等。最新的一本是:《中國正在買下全世界嗎?》(Is China Buying the World?) Polity出版社2012年出版。
美國利用台灣對中國發起“新冷戰” 英國知名學者預言這國必敗
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彼得·諾蘭將於2025年出版新書
《美國對華冷戰:注定失敗》(America’s Cold War against China: Destined to Fail),指出,美國利用新疆、南海、香港、台灣等被中國視為核心利益的領土與主權問題發起新冷戰,結局“注定失敗”。
英國學者諾蘭的新書《美國對華冷戰:注定失敗》將於2025年出版。
新書聚焦美國對中國發起的“新冷戰”,從曆史、文化、地緣政治等多角度解讀了這場對抗的背景、特征及可能的結局。諾蘭在書中指出,美國利用新疆、南海、香港、台灣等被中國視為核心利益的領土與主權問題發起新冷戰,而中國則“以堅定回擊攻擊”的原則應對,這場美國對華新冷戰“注定失敗”。
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彼得·諾蘭將於2025年出版新書《美國對華冷戰:注定失敗》(America’s Cold War against China: Destined to Fail),
作者長期致力於發展研究和中國問題研究,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諾蘭不僅對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有深入的研究,還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關係有獨到見解。其學術著作廣泛關注中國經濟轉型、國際經濟秩序以及中西方關係,對全球經濟與政治的交叉研究帶來深遠影響。
諾蘭在新書中認為,美國發起新冷戰的核心在於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相關問題,如新疆、南海、香港、台灣,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半導體產業競爭。他指出,與20世紀的美蘇冷戰不同,新冷戰不僅是意識形態的對抗,更涉及到經濟、技術和地緣戰略領域的博弈。與美蘇冷戰中兩大陣營的對峙不同,新冷戰更呈現出一種複雜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局麵。
英國劍橋大學中國研究專家諾蘭認為,中國應對美國發起的新冷戰,采取“以堅定回擊攻擊”的方式,既能在原則問題上保持堅決立場,同時避免升級衝突。(取自劍橋大學官網)
作者強調,新冷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西方之間長達數百年的曆史互動。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的全球擴張和殖民過程中對東亞,特別是中國的深遠影響,為當今的地緣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礎。相比舊冷戰的意識形態鬥爭,新冷戰更加多元化,涉及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競爭、經濟脫鉤和供應鏈重組等領域,如此新型對抗形式更難以透過傳統的冷戰思維來解決。
書中也剖析了中國的回應模式。在諾蘭看來,麵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壓力,中國采取了獨特的應對方式。作者引用孔子的哲學智慧來解讀中國策略,他指出中國既沒有選擇“以德報怨”,也沒有選擇“以直報怨”,而是采取一種“以堅定回擊攻擊”的方式。該策略強調在原則問題上保持堅決立場,同時避免升級衝突。
該書論述了中國此策略體現在多個方麵。例如在南海問題上,中國透過法律主張和實際行動維護主權;在半導體領域,中國加速推動技術自立;在新疆和香港等問題上,中國采取了穩定局勢的措施以應對外界幹涉。諾蘭認為,這種“以堅定回擊”的策略既展現了中國的曆史文化智慧,也反映了其在當代國際體係中的成熟應對能力。
諾蘭在書中進一步論證,美國試圖透過對華冷戰實現對歐亞大陸的霸權已然失敗。在多極化的國際格局下,美國麵臨的不僅是與中國的競爭,還有如何應對內部經濟社會問題和外部複雜國際挑戰的壓力。作者指出,當前人類麵臨的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等生存性問題,無法透過單邊主義或冷戰式對抗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國際社會尤其是中美兩國進行深度合作。(相關報導:
“川普2.0”上路前,美中《科技合作協定》續簽五年|
更多文章)
作者對未來的中美關係抱有審慎樂觀態度。他認為,盡管雙方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但從長遠來看,合作是唯一的現實選擇。無論是在氣候治理、技術創新還是全球公共產品供給方麵,中美之間的協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書評”欄目做出評價,指出該書不僅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理解當前中美關係的新視角,也為國際關係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創新。“本書將曆史分析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揭示了美國主導的新冷戰的局限性,以及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展現的策略智慧。”
《十字路口》出版年: 2011-11,頁數: 266
內容簡介 ·
人類正處於十字路口,“放縱資本主義”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最終必須學會跨越國家、文化和發展水平的界限,互相合作,克服威脅人類生存的難題。
彼得•諾蘭參考了眾多思想家如馬克思、亞當•斯密、弗洛伊德、達爾文和孔子的思想,分析了資本主義全球化在過去30年裏的成就和不足。作者認為,我們生活在“最美好的時代”,同時也是“最糟糕的時代”。
全球金融危機標誌著“放縱資本主義”時代的結束。接下來將會如何仍是未知之數。人類正處於十字路口。其中一條道路通往合作,這是一條人跡罕見的道路。而另外一條道路通往衝突,在人類曆史上這是一條時常踏足的道路。
人類將會踏上哪條道路?未來的世界將由美國、中國還是伊斯蘭世界決定?人類的未來到底在哪裏?
《認識中國》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活字文化
副標題: 從絲綢之路到《共產黨宣言》
原作名: Understanding China: The Silk Road and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出版年: 2017-7-1,頁數: 265
內容簡介
中國正進入新的複雜的發展階段。在當前階段,中國麵臨著兩個關鍵議題,一是在國際格局中扮演的角色,二是馬克思的意識形態遺產。本書所收錄的四篇長文,從不同側麵探討了這兩個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本書第一章深入曆史,探究中國與中亞、東南亞在工業革命前兩千年間的長期關係。直到18世紀時,中國都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經濟體。引發英國工業革命的許多關鍵技術,都是由商人沿著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傳播到了歐洲。中國與中亞、東南亞及歐洲國家密切的商業往來及深厚友誼表明了一帶一路所具有的曆史基礎,也預示著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第二章中,作者指出了中國在處理海洋問題時所麵臨的諸多國際政治和法律挑戰。西方通過暴力征服,在全世界廣闊的管轄地形成了主權遺產,其中尤其包括亞太地區——中國自己的“後院”。作者對西方大國的海洋霸權的分析,從另一個側麵揭示了中國在保障和維護自己的海...
第三章和第四章重點分析馬克思主義及其遺產對當今中國的意義。作者分析了中國未來麵臨政策挑戰時,應當以何種方式解釋和運用卡爾·馬克思的智慧遺產。理解“共產主義”對中國意味著什麽,對當今中國具有重大的意識形態和實際意義。
《全球商業革命:產業集中、係統集成與瀑布效應》
(英)諾半,劉春航,張瑾 著,出版: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7.5,頁數:162
內容簡介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大產業內領先的大型跨國公司對其業務和組織結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重組,並在管理方法上進行了創新,引發了一場全球商業體係的革命。
全球商業革命的特性是什麽?
在這場革命中領先的跨國公司,其性質發生了哪些變化?
它們對發展中國家本土的商業體係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這場革命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公司進行趕超有什麽含義與啟示?
除了理論論述,每本書都有對跨國公司的詳細案例研究,涵蓋的產業包括航空製造業、石油化工業、飲料業和零售業等。
《“一帶一路”手冊.2022》 2022 THE HANDBOOK OF THE BELT AND ROAD, 蔡昉、(英)彼得·諾蘭(Peter Nolan)、王靈桂 主編 趙江林、(馬來西亞)翁詩傑(ONG Tee Keat) 執行主編 出版日期:2022-10, 頁數:310 定價:139.00元
出版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圖書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2022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九周年,從醞釀至今曆時五個年頭的《“一帶一路”手冊》,也將推出第三個中文版本。由於“一帶一路”的實踐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力爭每隔一年就推出一個新的手冊版本,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英國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同步出版中英文版本。在每一個版本中,我們都力圖保持幾個“初心”。
首先,我們力求全麵、係統反映“一帶一路”倡議的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2018年版共計117個詞條,反映的是2016—2017年涉及“一帶一路”倡議的進展和成果;2020年版共計155個詞條,反映的是2018—2019年的進展和成果;即將出版的2022年版共計102個詞條,反映2020—2021年的進展和成果。這樣做,既保持每個版本的相對獨立性,也保持了手冊的開放性和版本之間的連續性。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詞條內容主要以反映最新進展和最新成果為主,有少部分條目名稱看似未變,但是內容仍會有較大的不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上減少不同版本之間的重複。
其次,我們保持了最初的設計理念、框架和風格。手冊以“條目模式”為編撰體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與原則、曆史與現狀、基本知識及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集中展示。同時,手冊也並沒有局限於“一帶一路”倡議本身,而是以開放的態度,對國際社會提出的類似倡議也進行了梳理和總結,特別是強調這些倡議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對接與共同發展。
再次,我們堅持以國際合作的方式編撰和出版本手冊。作為一個全球性倡議,“一帶一路”倡議的最新進展和成果都迫切需要為世界所了解和認知。與此同時,國內外均有迫切的需求,希望有這樣一本書,既能夠全麵係統展示“一帶一路”倡議的來龍去脈,也能夠對最新的理論、政策和實踐進展予以更新。因此,分別作為國內國際的頂級專業出版機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英國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合作推動《“一帶一路”手冊》的問世。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全球圖書業務總裁貝謹立(Jeremy North)先生表示,該手冊的成功是中英雙方多年合作曆史上一個閃耀的裏程碑,是“中西方學者對話與合作的典範之作,是傳播知識,促進人心相通的典範之作”。我們還特別邀請了英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經濟學家彼得·諾(Peter Nolan)蘭教授擔任聯合主編,不同版本也酌情邀請其他著名學者擔任聯合執行主編。
最後,我們始終將其作為集體項目和集體成果來進行組織。為做好手冊的撰寫工作,我們多次舉辦小型研討會,征求中外各方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就條目的增刪選擇進行研討。迄今為止,直接參與手冊詞條撰寫的作者隊伍,規模已達92位。
《“一帶一路”手冊》出版以來,逐步為國內、國際社會了解和認同。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我們堅信“一帶一路”倡議必將給世界發展帶來全新的麵貌。一位外國人士描述中國夢的話,我認為放在“一帶一路”這兒也非常合適,“一帶一路”倡議就像一朵花,花開後,其他人都可以聞到花香。《“一帶一路”手冊》也將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花開而清香四溢。在此,特別感謝為《“一帶一路”手冊》問世做出過貢獻的每一位同行。
蔡昉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副理事長、首席專家
2022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