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李光耀 東方的精神價值體係

(2024-07-29 12:09:42) 下一個

李光耀:東方的精神價值體係

來源:武漢長江商報 | 2015-03-20

    文化基因:精神上的儒家,實質上的法家

    盡管2001年的達沃斯論壇上,李光耀發表演講稱“儒家價值觀在信息經濟時代已經過時”,但深圳大學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呂元禮表示,不能就此認為李光耀拋棄了儒家價值觀。因為李光耀在指出一些儒家價值觀過時的同時,又強調儒家核心價值觀“永恒存在”。

    《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一書中,李光耀說:我成長於三世同堂的家庭,這不知不覺地使我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認為如果人人都爭做“君子”,那麽社會就能實現良性運轉。理想中的君子與紳士有些類似……這意味著不要做邪惡的事,努力做善事,孝順父母,忠於妻子,好好撫養孩子,善待朋友,這樣他就是忠於皇帝的好公民……儒家內在的哲學觀念認為如果想要一個社會實現良性運作,你就必須考慮到大部分人的利益,社會利益必須優先於個人利益。這是與美國文化的主要差別所在,因為美國文化是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

    著名作家、印尼歸僑張永和也表示:李光耀以儒學核心價值觀為治國理念。盡管作為完全受英文教育的務實政治家,李光耀肯定儒家文化對新加坡的影響有政治考量,但他執政時期,推行講華語運動、全國禮貌運動、在中學開設“儒家倫理”課程,促成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的複興。儒家文化也在新加坡獨立初期為培養國民意識起到關鍵作用,實現李光耀強調的“我們要從落葉歸根轉化為落地生根”。新加坡國會議員每周一都與基層民眾會麵,以幫助民眾解決現實問題,這如同儒家宣揚的“仁政”,做到了“以民為本”。

    新加坡《聯合早報》曾發文稱,李先生普遍被視為一個儒家統治者。但因李先生是一名律師,新加坡也維護法治,那李先生也應該屬於法家。事實上,古時大多數成功的中國統治者和官員,都同時屬於儒家和法家。甚至學者認為,李先生精神上是儒家,但實質上是法家。台灣法律學者陳新民有專著闡述,李光耀的法治與中國古代法家的思想契合。李光耀直言“人性本惡”,正是中國法家思想對人性認知的出發點,也是整個法家立論的基礎。韓非子也說:“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因此,李光耀認為隻有打擊不法,方能維持社會秩序、鞏固國家體製。新加坡1966年引進鞭刑時,曾引起極大爭議。陳新民說:“李光耀堅持認為如果罰金不足以阻嚇犯罪,那麽犯罪者一旦發現他要挨鞭子時,就不會再熱衷破壞了。李光耀還表示,如果有人認為這是野蠻,那就請不要把府上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帶到新加坡來。如果非帶他來不可,也請一定先警告他會有什麽後果。”

    法家及李光耀的法治思想,告訴世人“王者之路”的基本要件有三,即:1.適宜民情的法律製度;2.上位者遵法、行法的力行;3.執法者確實執法的決心。能行此三者,則國家可大治矣。

    處事基因:紀律與決斷,務實並高效

    相較於西方的自由化,華人的紀律性是比較強的。另外,華人有著“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因此盡管表麵溫文爾雅,但決斷力向來不弱。

    這種處事風格從小就注入李光耀的意識中。他回憶,祖父常講述輪船上的工作經曆,說明在船上維持紀律的重要性;而父親在家很注重紀律,對孩子管教很嚴。由於李光耀是長子,在他稍大時,母親便開始跟他商量家庭的重要決策。“早在少年時代,我便成為實際上的家長。這倒教會我平時遇事如何做決定。”在治理新加坡期間,人們也能看到“紀律”和“決斷”塑造著李光耀的行政風格。作為實幹家,李光耀的務實與高效也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化傳承以及品質特性,在海外華人奮鬥中起到的作用或許很難量化直觀,但其存在的價值不容忽視。“誰失去了文化的根基,誰就會失去信心。”李光耀在談到存在其內心的“東方的精神價值體係”時如是說。這或許是對文化傳承作用最簡單也是最準確的總結。

儒家文化成就“東亞奇跡”,最終被李光耀戳破這一神話

2019-07-11 16:16:04 來源: 文史非常道畢延河  
 
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明,其影響範圍早已超出中國本土, 對整個東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一般習慣上把東亞地區稱為“儒教文化圈”。 日本在戰後迅速崛起,接著又有“四小龍”(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又出現了所謂“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東亞地區快速發展經濟騰飛,世界銀行的調查報告《東亞奇跡——經濟增長與公共政策》中,提出了“東亞模式”和“東亞奇跡”概念。

有人認為這是儒家文化成就“東亞奇跡”,有人提出儒學倫理正是造成東亞現代化的主要源頭活水,乃至把東亞的經濟模式稱為 “儒家資本主義”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和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更是提出了“亞洲價值觀”。新儒家終於自豪認定“亞洲價值觀”是一套不同於西方的價值觀,提出“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已經說明儒學正在複興”,“孔子思想可以作為重建世界的原動力”。一些人迫不及待預言21 世紀是東亞文化——儒學的世紀。21 世紀 必將看到儒學在世界範圍的興旺發達,21 世紀,儒家文化將 “不戰而勝”。

“東亞模式”、“東亞奇跡”、“亞洲價值觀”、“儒家資本主義”,一切美好都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戛然而止。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於1994 年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的《東亞奇跡的神話》中提出,東亞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大規模的資本積累和密集的勞動力投人,沒有真正的知識進步和技術創新,缺乏有效的製度支持。克魯格曼根本不承認有什麽“東亞模式”“東亞奇跡”。

李光耀這個提出以儒家為核心的“亞洲價值觀”的新加坡總理,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也不得不承認,事實上,新加坡和香港在應付金融危機方麵表現最為出色,並不是因為亞洲價值觀,而是因為英國殖民地價值觀,特別是經濟透明和法治。

所謂的儒家文化成就“東亞奇跡”,最終被李光耀戳破這一神話。

儒家文化在東亞經濟起飛中不起主導作用,正如李光耀所說:“ 起源於二千五百年前的儒家思想, 是中國農業社會的產物, 是為中國農業社會服務的。 如果把這個思想原封不動地照搬到今天資訊發達的工業社會裏,是絕對行不通的。比如我們不再重男輕女,兒女都有平等的教育機會, 也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因此,夫婦有別的觀念就必須改變。”

李光耀自己感歎,儒家價值觀在信息時代已經過時。

新加坡領導人王鼎昌、吳作棟二人也解釋說:“建國以來,在經濟、科技建設等方麵,我們都取得可喜的成就,這是向西方學習的結果。”

韓國學者金永同在分析東方現代化初期儒家思想的作用時說:“ 在東亞國家現代化初期的資本主義發展中, 儒家思想並未提供精神或意識形態方麵的啟發或推進作用, 倒是西方現代化的衝擊, 促進了亞洲的轉變。”

諾貝爾獎獲得者、 台北 “ 中央研究院” 院長李遠哲的觀點更為直接:“ 其實在我們的社會裏, 儒家思想除了被當作一種正確的生活指南外, 從未獲得太大的重視。 反而應該說是東亞國家的經濟成就為儒家爭了光。”

東亞地區的經濟成就刺激了儒學的複興,讓儒學家異常興奮,以為是儒家文化主導了東亞模式,一個地方的崛起有政治經濟製度國際體係等等各方麵的因素所決定的,而不是單純文化而決定的。

經濟學家林毅夫問道:“這些國家和地區長期以來就一直在儒家文化的濡染之下,但為什麽它們並沒有在 16 世紀、 17 世紀率先實現現代化和經濟發展 ? 此外,同樣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許多其他國家並沒有實現同樣的經濟成功,而許許多多與儒家文化無緣的國家卻更早地實現了經濟現代化 ?”

中國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為什麽幾百年都沒有實現現代化?

德國學者馬克斯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和《中國宗教》等著作中提出: 西方資本主義近代化是與西方的新教倫理的文化背景相聯係的 ,而儒教理性主義試圖在一種理性方式中使自身去適應世界, 不能體現以理性的、有限的手段追求非理性的、無限宗旨的資本主義精神, 因而排斥或阻礙資本主義興起。簡單說,馬克斯 ·韋伯就認為儒教產生不了資本主義,儒教無法使中國現代化。

亞洲金融危機,亞洲價值觀的沒落,反而從反麵證明馬克斯 ·韋伯的獨特之處,儒教與現代化是矛盾的。東亞模式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威權模式,強人政治,獨裁專製。新加坡是李光耀,韓國是樸正熙的軍人政府,儒家文化的等級觀念,在他們身上演繹的是淋漓盡致,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亞洲金融風暴更加顯示出來裙帶資本主義的劣根性。

1997年亞洲金融 危機使人們認識到,所謂的“亞洲價值觀”是不存在的。因為儒家文化對於整個亞洲的影響是有限的,即便是儒教文化圈的東亞也是各不相同的,馬來西亞印尼都是是穆斯林為主,泰國是佛教,日本是神道教,菲律賓是基督教。美國的紮卡裏亞直接就說,“亞洲價值觀”已成陳跡,可以稱作進入曆史垃圾箱的理論。以儒家為核心的“亞洲價值觀”,被人扔到了曆史垃圾桶,這對新儒家們來說是最不願意麵對的現實。

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那是因為日本明治維新就開始反儒西化,脫亞入歐,文化上全麵開化。現在日本最重要的是神道教,而不是儒教。日本大東文化大學的溝口雄三教授就曾說過:日本所利用儒學隻是利用了“ 忠” 與“ 孝” ,變成對外侵略的工具。日裔美籍的著名學者福山在更是提出,日本社會與中國社會的巨大差距往往被人們低估,所謂“東亞奇跡”是不一樣的,日本更像美國而非中國。

韓國過去是儒教影響最深的國家,是個家長製、血緣主義最強的社會,軍人政變上台的總統樸正熙就說,韓國人不配有民主。韓國在民主化過程發現,隻有儒家等級權威觀念真正褪去,民主才會紮根。而現代韓國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韓國有一半以上人口信仰基督教。基督徒總統金大中說:“在亞洲,韓國是戰勝中國幾千年統治和影響、保持民族特性的唯一國家。”

自由、民主、法製是構成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儒家的等級觀念序化文化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忠君與自由、孝父與民主、倫理與法製之間的衝突,很顯然儒家思想存在的嚴重悖論。看不到這一點就是看不到儒家文化的實質。

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列文森在《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中斷言,儒教已經失去所有的現實意義,隻是博物館中的陳列品。

著名學者張岱年明確指出,“儒學思想雖然有一些深湛內容,但是儒學作為一個整體已經過時。當代新儒家企圖複興儒學,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五四以來,儒家文化早已解體,失去了其製度之根和社會之根,被新儒家稱為“孤魂野鬼”,儒家文化不是主流,所以新儒家抓住每一次機會要做複興夢,以前是東亞現在是中國,大國崛起勢不可擋,新儒家又有了新的希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