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華為竊密者 張昆 美國留學 就職高通公司

(2025-08-19 05:37:07) 下一個

尊湃通訊科技沉浮簡史及思考

卓乎

張琨是個天才學霸。

1998年從北大附屬中學保送到北大,就讀於電子工程係;2001年,拿到了學士學位,隨後通過考試進入中科院微電子所攻讀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

同年,和大多數同學一樣,他也選擇赴美留學。他在美國期間,先後就讀於先後在密歇根州立大學和肯塔基大學攻讀ECE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

畢業後他就職於高通公司,擔任射頻工程師,期間領導開發了多款Wi-Fi/Bluetooth等產品,其中包括QCA4002、QCA4004、QCA4010、QCA4020、QCA4024等低功耗物聯網芯片,也參與了多項國際標準的製定,包括IEEE 802.11n、IEEE 802.11ac、IEEE 802.11ax等,為Wi-Fi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010年是他在高通的最後一年,也是高光時刻,獲得了當年高通年度最佳技術獎、最佳團獎、最佳項目獎等。

中國人在外企,尤其是在硬核科技的外企,很難在層級上有所突破,所以很多華人在外企裏麵一輩子撐死就是中層打工人,奉獻巨大的技術價值,但是相對於回報甚少。這也成了國內企業挖獵外企裏麵華人優秀工程師常用的吸引點:給職級、給權限、給團隊、給薪酬。

2011年,張琨受邀入職華為,組建Connectivity射頻團隊,據公開信息披露其在華為的職級為21級,這是打底年薪500萬+的級別。和部分外企專家入職這些企業會遇到中外管理的“水土不服”而會在兩三年內離職的情況不同,張琨在華為一幹就是十年,期間主導了多款短距互聯芯片,包括Hi1101、Hi1102、Hi1103、Hi1105等,這些芯片支持Wi-Fi、藍牙、NFC等功能,發貨超數十億顆,應用於華為和榮耀的手機、平板、筆記本等產品。和在高通一樣,他在華為海思期間也代表華為參與了多項國際標準的製定,包括IEEE 802.11ax、IEEE 802.11ay、Bluetooth 5.0等,為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2018年,張琨及所領導的團隊獲得海思年度最佳技術獎,2019年獲得海思年度最佳團隊獎,2020年海思最佳項目獎等。

此時的張琨,集“高學曆,全大廠履曆,頂級技術,正值壯年”於一身。是繼續打工,還是出來創業?這個選擇上,他選擇了後者。

這成就,這影響力,如果出來創業,在任何投資方那裏都是香餑餑。所以大家也別黑小米,人家隻是做了一個標準的投資方應該有的判斷,而且小米投資了一百多家光導相關的半導體公司,不能因為這個出事就把小米拿出來黑,這一輪事件小米都是受害者,當然,華為是最大的受害者。

至於張琨與華為是否簽署了競業協議等,我們無從得知,但是他的創業之路是一帆風順。

2021年,尊湃通訊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成立,專注於Wifi-6芯片的研發和生產,陸續在南京、上海、深圳設立研發團隊。基於張琨強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其核心團隊也是堪稱全明星陣容。占股0.76%的董事周贇,曾在華為海思擔任主任工程師,擁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士和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參與了多款基站及近場互聯芯片的開發,主持了2代WiFi AP芯片的開發交付。核心團隊都來自海思、高通、Marvell、展銳等頂級芯片大廠,80%擁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畢業於清、北、複、交、東南大學等985院校和半導體專業,軟件、數字、基帶、射頻和模擬等各核心子領域都有著十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開發和量產經驗。

而在融資方麵更不用擔心,成立之年,三家投資機構參與了其天使輪,融資金額接近1個億,2022年上半年十幾家投了其Pre-A輪,金額數億,同年9月又有5家機構投了PreA+輪,金額數億,這些全是知名創投機構。

按照張琨對尊湃通訊科技的介紹:“與國際廠商相比,全球大部分的路由器設備在中國生產,尊湃科技從距離上能更近服務客戶;麵對國內廠商,尊湃通訊具備經驗和技術優勢。Wi-Fi 6 相對Wi-Fi5由於性能提升對架構有較大升級,在產品的軟件、算力、數字、基帶、射頻和模擬等各個核心模塊都存在較大門檻,綜合能力強的公司才能打磨出技術上有競爭力的產品 。尊湃通訊擁有建製化、有經驗的團隊,研發速度具備優勢。在服務客戶時,尊湃通訊會提供包括芯片、軟件甚至產品樣機測試在內的一整套完整解決方案,並根據客戶需求調整。在家庭及企業都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比如安防報警、智能門鎖、門磁報警器、無線路由器、門禁對講機、智能網關、燃氣報警器、煙霧報警器等”

可以說,尊湃科技是基於“高通+華為”的頂級技術沉澱為基礎,以華為的“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理念和打法去運營,未來似乎一片光明。

2023年開始,尊湃通訊科技似乎陷入動蕩與不安,此後CEO更是一度失聯。

2023年8月,華為全資子公司上海海思技術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請求凍結尊湃通訊及其分公司和子公司的銀行存款9500萬元,或查封、凍結、扣押價值相應的其他財產。華為指控尊湃通訊侵犯了其Wi-Fi技術的標準必要專利和商業秘密,並要求尊湃通訊賠償經濟損失和名譽損失。在訴訟過程中,華為申請凍結尊湃通訊9500萬元財產,以保障自身合法權益。

尊湃通訊科技表示尚未收到海思方麵的起訴狀,也不清楚海思的訴訟理由,案件還在進一步審理當中。

2023年12月21日,上海經偵ECID官微發布的通報《上海警方偵破侵犯芯片技術商業秘密案》再次引發大家的關注。

按照警方的原文通報:經查,2021年2月,權利公司原高管張某、劉某等人為牟取非法利益,在離職後設立某科技公司,以支付高薪、股權利誘等方式,誘導多名原權利公司研發人員跳槽至其公司,並指使這些人員在離職前通過摘抄、截屏等方式非法獲取權利公司芯片技術信息,抄襲並運用於張某公司設計的同類型芯片上,企圖以此非法牟利。經鑒定,侵權芯片技術有40個技術點與權利公司商業秘密的密點具有90%以上同一性,構成實質性相同。張某團夥的竊密行為,導致權利公司商業秘密滅失,應根據該項商業秘密的研究開發成本、實施該項商業秘密的收益等商業價值來認定造成了權利公司損失。

張琨和他的尊湃通信科技正式從頂峰跌落到穀低,圍繞著知識產權和人才流動的糾紛,是中外公司都會麵臨的問題,從當年的英特爾和AMD之爭,到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專利之爭,都是如此。

拋開商業訴訟等角度,從尊湃通信科技的沉浮史看,單純從人力資源的角度,我們需要去思考4個問題。

對於創業公司的創始團隊而言,如何從引導和管控團隊在技術開發和專利使用的行為,以規避因此帶來的風險。

頂級技術專家出身的創始人,對於人力資源的認知往往存在著先天性的欠缺,因為他們的人生一路都是“開掛”過來的,對於管理粗放生硬,重研發,輕人資和運營是這類公司的通病,人力資源在裏麵沒有話語權,但是通常風險的管控的源頭就是對人的選用育留的管控。能夠和技術出身的老板進行順暢交流並且獲得信任,是這類公司所有HR要麵臨的巨大挑戰,如果這個HR對於技術和市場不夠了解,那更是難上加難。

對於組織而言,如何管理好在職的核心員工,使其能夠持續為公司創造價值的同時,也能夠實現自己的訴求,以避免流失?

技術核心員工的離職,根本原因是公司的管理模式無法滿足其訴求(成就感、收入、職級、技術→管理),但是導火索往往是認為直屬領導是個“水貨”(尤其是中層,PPT吹噓遛馬,愛搶下屬功勞)。技術工程師其實很簡單,最核心的就是在技術上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和認可(很多老板認為加錢就可以彌補一切不滿,其實是錯誤的),同時減少其在不必要的事務的精力消耗(開會、匯報、人情往來)。

有沒有一種可能,在未來的管理模式上,公司與核心技術專家的關係不再是如今的雇傭關係、職級關係,而是一種新型合夥人的關係,專家在擅長的領域貢獻價值,也享受足夠的空間和待遇,類似於歐美一些獨立實驗室和企業的關係。

對於組織而言,如何管控好掌握者核心商業或者技術資料的離職員工?

預防總比“治療”劃算,如何讓員工在在職期間就可以把其產出以可吸收數據的形式留存,如何讓員工融入組織的流程避免員工流失技術斷檔,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靠情分在一起共事,可以延續一段時間,但是組織長期發展依托的是製度,對大多數人而言“同甘容易共苦難,共患難更是難上加難”。而對於核心的離職員工,在競業協議上的的簽署和執行也是需要花心思的,有多少企業又不想掏錢又想員工遵守競業協議,想方設法在薪酬包就設置“陷阱”,要麽就是在離職的時候各種小動作規避賠償和補償,其實這種小聰明,得不償失,離職員工憤怒,在職員工也心涼。合規運營,始終是企業風險管理最低的成本。另外對於在職員工對公司信息掌握的邊界到底如何界定,以避免離職員工以掌握公司一些“信息”要要挾,也是值得去思考的。

對於準備有想法離職的員工,是選擇跟隨“前領導”加入創業團隊還是繼續在行業內選擇新企業?

經常用互聯網平台消費的經驗告訴我們,“殺熟”的概率是比較大的,尤其是整個團隊多人跟隨“領導”集體跳槽到某個組織的情況下,經常會出現“攘外必先安內”的內鬥鎮痛。你選擇的不僅僅是“前領導”,更要看到“前領導”身邊的人有哪些,是否靠譜,以及這個組織在過往曆史的團隊變動情況,財務實力,管理模式,再做思考。

職場就是江湖,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

尊湃竊取華為技術案判了,14人罰1350萬元,技術或泄露境外

2025-08-04 : 科技虎虎 

驚天竊案落幕!華為1.8億罰單背後藏著更大謎團

一個神秘U盤引發的連鎖反應,讓14人鋃鐺入獄、1.35億資產蒸發。

更可怕的是,那些被偷走的華為“命根子”,此刻可能正在大洋彼岸的實驗室裏被拆解分析。

張琨捏著那張六年刑期的判決書,手指關節捏得發白——這位曾經的華為技術大佬恐怕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精心策劃的“技術搬運”大戲,會落得如此下場。

整整14人栽進法網,1.35億天價罰單砸下,近億資產遭凍結,連偷來的技術數據都被碾成了電子粉末。

這場針對華為Wi-Fi 6芯片的世紀盜竊案看似塵埃落定,可有個致命疑問懸在所有人心:那些被竊走的國之重器,真沒溜出國門嗎?

這夥賊人作案可講究了,壓根不是小打小鬧!

張琨帶著幾個華為海思的老部下,前腳剛離職,後腳就捯飭出個“尊湃通訊”。

這幫人玩得夠狠:一邊拿高薪股份當誘餌,從老東家嘴裏生生撬走20多個技術骨幹;一邊指使內鬼在華為工位上搞小動作——電腦截屏、手抄筆記,能用的陰招全用上。

硬生生把華為壓箱底的40多項Wi-Fi 6技術機密,當自家菜園子裏的白菜給薅了個幹淨!

專業鑒定結果驚掉人下巴:尊湃搞出來的玩意兒,和華為商業秘密重合度超90%——這哪是借鑒?分明是開著卡車明搶!

華為為研發砸進去的數億真金白銀,還有本該落袋的巨額市場利潤,全被這夥人卷跑了。

更紮心的是,這些流失的每一分錢,都是中國科技家底的血肉!有人要問:華為安保森嚴似鐵桶,咋就被鑽了窟窿?

關鍵就在張琨這人身上——他在華為海思混了整十年,坐穩21級技術總監交椅,Wi-Fi芯片那點門道早被他摸得門兒清。

可您細品他履曆:跳槽華為前,人家在美國高通端了五年射頻工程師的飯碗(2005-2010)。

他前腳離開華為,後腳立馬拉起隊伍單幹。

更蹊蹺的是資本市場的熱捧!

小米旗下瀚星創投搶著入股近10%,風投巨頭高榕資本繞道香港拿下16.49%股份,連地方國企都來摻一腳。

資本瘋搶為哪般?

全球Wi-Fi 6芯片年出貨幾十億顆,肥得流油的市場啊!

華為手握22.9%核心專利的“淩霄”芯片,本是行業扛把子。

研發這種高端貨?沒幾個億啟動資金、三五年苦功根本玩不轉。

可尊湃呢?靠偷來的技術地基,兩年就搞定A輪融資,估值火箭般躥升幾十倍——這哪是創業?簡直是武裝搶劫!

這夥人對法律的蔑視更讓人瞠目。

華為在Wi-Fi 7領域布下482項國際專利,全球廠商想用都得乖乖交錢。

尊湃仗著小米等資本撐腰,不僅偷技術,竟妄想繞過專利牆直接量產。

張琨更是囂張——競業協議墨跡未幹就頂風作案。

最令人脊背發涼的是:他很可能借著“國際技術交流”的幌子,把贓物倒騰給了境外買家!

那些被竊的國之重器,真沒流出去?蛛絲馬跡細思極恐:

1. 尊湃偷的Wi-Fi 6路由器芯片,能用在智能家居、工業互聯網等命脈領域。落到外企手裏,憑借其技術積澱,反向破解易如反掌。

2. 張琨揣著美國護照!雙重國籍+高通華為雙重背景,讓技術外流路徑撲朔迷離。

3. 最露怯的是高通——案發後火速解散上海Wi-Fi 7團隊,技術資料銷毀得一幹二淨。這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架勢,沒鬼誰信?

這次重判是殺威棒,更是醒腦鍾!

國家亮明態度:誰敢偷技術根基,就往死裏打!

想想華為每年砸千億搞研發,工程師熬禿了頭才磨出的成果,差點被幾顆老鼠屎端走。

若縱容此風,行業將墜入互偷互抄的深淵——你扒我的皮,我抽你的筋,誰還肯埋頭搞真創新?

曆史血淋淋的教訓擺著:當年日本半導體為何跌落神壇?抄襲美國技術惹毛對方,被歐美聯手摁在地上摩擦了二十年!

華為的絕地反擊更顯硬氣。

從Mate60開始,手機芯片型號成“謎”,拆機?瞪瞎眼也看不穿!獨創的“超維封裝”技術,拿金屬中框和散熱層把核心區裹成鐵桶——這招既是對技術的物理封鎖,更是對竊賊的霸氣宣言:趁早死心吧,現在連門縫都焊死了!

這場博弈昭示一個血淋淋的真理:科技爭霸路上,偷來的鑼鼓敲不響!

張琨們把牢底坐穿也贖不清罪孽,1.35億罰金更填不平技術泄露的黑洞。

唯有讓原創者挺直腰杆吃肉,讓盜竊者跪著喝風,中國科技才能真正長出鋼牙鐵骨。

當每個工程師都知道——你的心血會被珍視而非竊取,你的熬夜值天價而非白工,這片土地才會迸發碾壓世界的創新核爆!

尊湃芯片竊密案細節曝光:有人白天在華為,晚上去尊湃

 

觀察者網  2025年8月8日  (文/觀察者網 呂棟 編輯/張廣凱)

“人員整編製挖角”、“白天在華為,晚上在尊湃”、“內外勾結竊取保密信息”、“偽造離職假象”......駭人聽聞的“尊湃竊取華為芯片商業秘密案”細節曝光,該案致使14人被判刑。依據現有信息複盤,這個竊密團夥可能在成立尊湃之前,就在謀劃非法牟利的犯罪行為。

8月8日,觀察者網從接近案件的人士處獲悉,早在2020年底,竊密案首犯張琨(美國籍)就先拉攏了其在華為海思的原下屬劉某,隨後又拉攏周某、周某和顧某某等人,形成了一個WIFI芯片核心高管團隊,再由這些人對原華為產品端到端人員整編製挖角,涉及芯片的射頻、SoC、數字、算法、解決方案、封裝等各個環節,員工共近百人。

2021年初,尊湃正式成立,對外稱專注WIFI6芯片研發和生產,創業第一年海思前員工占比高達60%。

當然,這些海思前員工並非一次性加入尊湃。為了掩人耳目、裏應外合,他們分批離職,多人在職華為期間,周末到尊湃工作;周某、周某和王某某,甚至白天在華為,晚上去尊湃。

知情人士對觀察者網透露,這些離職員工為了規避華為的競業限製協議和其他風險,甚至改了名字,比如高管周某化名胡某,高管顧某某化名杜某某,王某某化名王某揚。他們更嚴重的犯罪行為,在於竊取了保密信息。有20多位原華為員工離職前大量訪問非本職工作文檔,通過抄寫、拍照、截圖等方式竊取芯片電路圖、版圖、規格參數,以“投名狀”入職尊湃。

圖源:上海經偵

圖源:上海經偵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華為已有保密措施的情況下,有人竟內外勾結竊密。比如在尊湃研發過程中,劉某、張某某、高某與華為多名在職員工(屠某某、趙某某)內外勾結,通過手抄和截屏方式竊取保密信息;何某某更費盡心機繞過安全係統獲取公司機密,將芯片版圖、電路圖截屏後通過華為內部通訊工具將部分技術信息層層轉發到公司外部,用於入職尊湃後使用。

就是在這些無法見光的行為下,尊湃還連續多輪融資。2022年5月,尊湃獲得10餘家機構數億元Pre-A輪融資。同年11月,該公司再獲得Pre-A+輪投資。2023年1月,數家機構參投尊湃A輪融資。

一邊忽悠投資人,張琨、劉某等人還一邊做著掩人耳目的動作。2022年11月,尊湃先通過竊取信息做出第一版芯片後,然後改頭換麵修改成第二版,再把第一版刪除掉,以逃避法律責任。他們甚至還偽造了劉某離職的假象,來掩蓋劉某盜取商業秘密的事實。

但紙終究包不住火。2023年底,在公安部指揮部署和江蘇警方的大力配合下,上海警方成功偵破了尊湃侵犯華為芯片技術商業秘密案,抓獲犯罪嫌疑人14名,查扣存儲侵權芯片技術的服務器7台,在侵權芯片投入量產前及時予以查處。經鑒定,這個竊密團夥的侵權芯片技術,有40個技術點與華為商業秘密的密點具有90%以上同一性,構成實質性相同,導致華為的商業秘密滅失。

就在東窗事發前,張琨已經有所察覺。知情人士對觀察者網透露,2022年11月,張琨曾緊急前往代理律師事務所商討應對計劃,統一更換了新手機,並組織人對尊湃的服務器、公司郵箱、個人辦公桌麵雲、個人辦公電腦等進行了清理與轉移,刪除證據。就在所謂研發過程中,張琨還試圖通過反向工程規避侵權風險,但至被抓捕時,仍未拿到反向工程結果。

最終14人被判刑,首犯張琨在內的5人實刑,總罰金1350萬......這起足以載入中國芯片曆史的商業竊密案,不僅給對尊湃造成毀滅性打擊,更讓不少本來前景可期的人前途折戟。

尊湃竊密案一審判決結果

尊湃竊密案一審判決結果

此案中的劉某曾經是一位超級學霸,他考上北大後曾因沉迷遊戲被勸退,複讀後又考上清華。但就是這樣一位高材生,工作後卻因經受不住高薪及期權利益誘惑,非法利用職務之便,勾結海外工程師,獲取關鍵技術為尊湃所用。最終因侵犯商業秘密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緩期1年6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70萬元,喪失大好前程,淪為階下囚。

還有人是一時糊塗釀成大錯。工程師趙某某,曾幫助前同事(尊湃案涉案人員)校準技術方案,為尊湃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提供支持。雖然在整個過程中,王某某沒有收受任何好處,但最終也因侵犯商業秘密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期1年,並處罰金人民幣20萬元。

有人更一錯再錯。工程師王某某在華為曾因竊密被處罰,卻不知悔改,後改用化名王某揚,通過第三方勞務派遣,將抄錄的海思關鍵技術作為“投名狀”交給尊湃。最終他因犯侵犯商業秘密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9個月,緩期1年9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70萬元。

尊湃一案,體現了華為通過法律手段維權,保護員工智力成果的決心,同時也給企業和個人帶來更多經驗教訓。該案警示企業,要加強商業秘密的保護,同時也再度警醒所有試圖投機取巧、走捷徑的人,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正不斷提升,不要試圖挑戰法律的底線。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