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王滬寧《美國反對美國》

(2024-07-28 16:36:26) 下一個

《美國對抗美國》 王滬寧 1991年

美國人說,王滬寧主導中國國策的製定

2022年10月26日,我寫了文章《中國平安 是王滬寧在指導國策的製定》,啟迪於2021年美國Palladium雜誌刊登的文章 The Triumph and Terror of Wang Huning《王滬寧的勝利與恐懼》,作者N.S.Lyons是一位居住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分析師和作家,著有《劇變》一書-探索我們這個時代的共同劇變,包括技術和文化變革、吞噬西方的意識形態革命、中國的崛起以及自由主義危機。

中國政府監管機構加大打擊力度消除宣揚淫蕩生活方式的“低俗網紅”,並“解決網絡粉絲文化造成的混亂問題”,某些藝人也開始被禁音。那些模仿韓國男團明星女性化或雌雄同體美學的人-被形象地稱為“小鮮肉”-接下來將被淘汰,政府誓言“堅決杜絕娘娘腔男人”出現在電視節目中影響年輕人。

注:打擊娘炮文化是中國政法大學思政研究所郭繼承教授提出來的,YouTube視頻:“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幹的事”,郭繼承教授解析中國國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IlKHNV7bg&ab_channel=  -- 2024年6月6日。

請看YouTube視頻:文化入侵有多可怕,拒絕娘炮文化,堅守陽剛之氣。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2NSJUNvvo&ab_channel= 

為什麽會發生這種“深刻轉變”呢?這是一個非常有權勢的人數十年思考和規劃的--王滬寧可以說是當今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

王滬寧是中共最頂尖的意識形態理論家,習近平每個標誌性的政治概念都是他提出來的,包括“中國夢”、反腐運動、“一帶一路”倡議、甚至“習近平思想”。王與中國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諸葛亮和韓非(曆史學家稱後者為“中國的馬基雅維利”)相提並論,他們同樣在皇位背後擔任強大的戰略顧問和軍師 - 這一職位在中國文學中被稱為 “帝師”, 在西方,這樣的人物與特朗布萊、塔列朗、梅特涅、基辛格或弗拉基米爾·普京顧問弗拉迪斯拉夫·蘇爾科夫的傳統中的“灰色顯赫”一樣容易辨認。

王滬寧出版了近20本書以及大量論文。這些作品中的思想與當今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連續性,這說明了北京如何通過王滬寧的眼睛來看待世界。

然而,就像改革開放那些令人興奮的歲月中的許多人一樣,他仍然對自由主義能夠在中國發揮積極作用抱有希望,並寫下建議,可以允許“從體現現代民主和人文主義精神的現代結構的組成部分中找到紮根和成長所需的支持。”

這種情況很快就發生了改變。在1988年,30歲的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為複旦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度過了6個月,像近代中國的托克維爾一樣遊曆美國,訪問了30多個城市和近20所大學。然後得出一個結論,說美國是個人主義,是自由主義。說自由主義的泛濫和商品化導致價值體係的崩潰。認為價值體係崩潰了,難道製度還能夠保存嗎?

他的發現深深地困擾了他,永久地改變了他對西方及其思想後果的看法。

王將他的觀察記錄在一本回憶錄中,這本回憶錄後來成為他最著名的作品:1991年出版的《美國對抗美國》一書。在書中,他驚歎於華盛頓特區街頭的無家可歸者營地、紐約和舊金山貧困黑人社區失控的毒品犯罪,以及似乎已經融入並接管政府職責的公司。最終,他得出的結論是,美國麵臨著由其社會矛盾造成的“不可遏止的危機暗流”,社會矛盾包括,貧富之間、白人與黑人之間、民主與寡頭權力之間、平等主義與階級特權之間、個人權利與集體責任之間、傳統文化極其現代化的溶劑之間。

1989年初回到中國,並晉升為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主任,成為自由化的主要反對者。

他開始主張中國必須抵製全球自由主義的影響,成為一個文化統一、自信的國家,由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黨國統治。他將這些想法發展為後來被稱為中國的“新威權主義”運動-盡管王從未使用過這個詞,從未將自己等同於中國的“新保守派”。這反映了他希望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與中國傳統儒家價值觀、法家政治思想、西方國家主權和權力的最高主義思想以及民族主義相融合,以合成不受西方自由主義影響的長期穩定和增長的新基礎。

“他最關心的是如何管理中國的問題,”一位前複旦學生回憶道,“他建議,一個強大的、集權的國家對於維持這個社會是必要的。他每天晚上都在辦公室裏度過,沒有做任何其他事情。”40歲時,王滬寧被任命為中共秘密的中央政策研究室的領導職務,使他進入了最高權力梯隊。

目錄
美國反對美國   
序   2.1 
一、不均勻的土地   2.2 
二、古老的政治精神   2.3 
三、多彩的民族性格   2.4 
四、多層麵的社會調節   2.5 
五、交織的政治力量   2.6 
六、不完全競選   2.7 
七、政治金字塔   2.8 
八、軟性治理   2.9 
九、製度的在生產   2.10 
十、活躍的智慧   2.11 
十一、危機的潛流   2.12 
Introduction
《美國反對美國》是王滬寧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赴美觀察寫作的。 本書作者以一個觀者去研究和看待美國社會,主要探討美國社會的政治和社會管理過程,書中具體描繪和事實紀錄多於抽象推理,主要是用事實的美國對想象中的美國。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18776/

從1988年8月下旬起,我應邀去美國做學術訪問,前前後後六個月時間。在這期間,我去過大大小小三十幾座城市和近二錄下來,於是有了這本書。
顯而易見,我是作為一位觀察者而非考察者去研究和看待美國這個社會的,可以說,在美國的訪問,我是有目的的,這就是更多更細更真實地認識送個頭號資本主義國家。我們應當把它當作一段曆史、一種文化、一個民族、一套製度來看待,而不把它看作幾個抽象的教條的概念。我在1987年出版的《比較政治分析》一書中提出了運用曆史——社會——文化條件的景觀分析社會政治運動的設計。在那本書中,大體上隻是宏觀框架的設計。此次也試圖用這種方法來具體分析一個政治共同體——美國。
所以,過本書根本的目的,不在於它所描繪的那些紛繁多樣的層麵,那些五顏六色的景觀,那些錯綜複雜的運動,而在於探討美國這個社會的政治和社會管理過程,盡管本書力圖展開盡可能大的層麵,涉及盡可能多的話題,但其貫徹始終的分析仍是上述主題。一
個社會的發展和流變,與它的政治和管理方式不可分割。可以說,有什麽樣的政治和社會管理,便有什麽樣的社會發展。分析和理解美國,離開了這一邏輯是困難的。我隻想通過對社會多層麵的解剖,來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麽有美國?”這個問題雖然簡
單,但它已遠遠超出了我的能力,我深知這一點。
本書的方法是用曆史一社會一文化條件的框架來分析美國社會,而不把其中任何因素孤立起來考慮。人類的社會生活也罷,政治生活也罷,文化生活也罷,是無限錯綜複雜的交織的網絡。如果想孤立地或者說簡單地分析和看待其中的一個問題,恐怕難以奏效。
既然是具體運用上述方法,那它就要求對一個社會的各個方麵做出仔細和生動的觀察、記錄和分析。所以本書的具體描繪和事實記錄多於抽象推理。任何抽象推理都隻能源自對事實的觀察和分析,抽象推理要能夠說服人,很重要的一點是它沒有令人信服的事實奠基。有時候人們需要做一種工作,這就是提供思維的機會,而非思維的結論。當然,本書中各種現實生活記錄都跟隨著我的思維和結論,但我也力圖使它能為他人提供思維的機會。
本書以美國為分析對象,因為美國同中國一樣,構成了二十世紀人類的一種特殊現象,可稱為“美國現像”。“中國現象”就是這個具有兩千多年悠久曆史的文明古老大國為什麽往近代中衰了?為什麽落後於世界現代民族之林?這引起幾代仁人誌士苦苦思索。而
“美國現象”的維度卻不同,人們感到疑惑的是:為什麽這個隻有兩百年短暫曆史的民族,會成為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對於這兩種現象,我認為生活在二十世紀的學者有責任加以研究。作為一名中國學者,具有雙重的責任,他既有責任研究“中國現象
”,也有責任研究“美國現象”。由此方能更好地認識自我和世界,更好地勘探中國的強盛之路。
《美國反對美國》,大概是一個奇怪而又頗為費解的書名。我起進個書名的用意在於表明,美國不是一個簡單的均質的整體,用一句話就可以打發掉。在過去的年代,人們從教條主義的觀念出發,把美國僅伩看成是“剝削剩餘價值”,“資產階級專政”,看得一
無是處,那麽現實的美國同樣反對這祥的“美國”、僵化觀念中的美國。如今又出現了另一種極端,有的人把美國想象成富麗天堂,十全十美,那麽現實的美國同樣反對這樣的“美國”、理想化的美國。包括美國社會本身,它有它的肯定性力量,也有它的否定性
力量,凡是在能發現肯定性力量的地方,都能發現否定性的力量。這便是《美國反對美國》的基本意蘊。

《美國反對美國》,表明了社會的基本運動。但凡隻要是人類杜會,就不可能是鐵板一塊,就不能也不可能把一個社會都歸於一個既定的概念之下。《美國反對美國》,表示了本書試圖揭示美國社會中什麽因素分別構成這兩種相對的為量。我們無法用一句話來說
美國是什麽,要說的話,隻能是:“美國反對美國”。

越是深入地研究美國,越是擺脫了浮光掠影的圖景,越容易發現美國社會這種內在的矛盾。作為一名學者,把一個社會當作科學研究的對象來加以研究,就不能用玫瑰色來塗抹自己的對象,當然也不能用煤灰色來塗抹它。而應當客觀地辨別這個社會的利弊所在。
總的說來,學者對既存的事物都應持批判的態度,這是推進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對美國,我是持這種批判態度的。值得主義的是,美國社會上存在的各種機製,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均是這個社會曆史一社會一文化條件的產物,隻有在這個環境中它們才存在
,不能筒單地將它們套用到其他社會中去。在這方麵,不同國家之間不可能筒單模仿。

美國是一個大國。在這個大國裏,舉出一種美國形象來,就可以舉出一種與之對立的美國形象。如一般認為,美國是富甲天下的國家,的確,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不少人很富有,富到擁有私人噴氣客機的也不乏其人。大多數民眾的生活也可以講是“安居樂業”,普通人家一般都擁有小汽車等設備。但如果說,這就是美國,那人們馬上就可以描繪出另一種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一塊地方被稱為"人民公園”(People's Park)。所謂“人民公園”,原是伯克萊分校的一塊空地,但後來被無家可歸的人占據。我在的時候,每天大約有上百名穿得破破爛爛的無家可歸的人在那裏過夜,他們有的用破布搭了小賬篷,有的就在地上鋪上報紙,席地而睡。這些美國人肮髒、汙穢、無精打采的樣子,無論如何不符合美國的概念。每天早晨由教會慈善機構來發早點,大學的遊泳池定期開放,讓他們來洗身。就在布什宣布就任第四十一任總統那天晩上,我看到在舊金山的布什大街
兩旁髙樓的門洞裏,睡著不少無家可歸的人。這不是美國嗎?這是美國嗎?恐伯不能用一字來回答。

一般人也認為美囯是一個西方民主國家,而且是一個典型的西方民主國家,美國人也以此為榮。憲法、競選、三權分立、公民參政、如此等等,顯示了這種製度的一個側麵,但從另一個側麵看,每一個平民百姓真的能主導這個國家的政治嗎?我在本書中的分析表
明,主導政治的權勢集團是淩駕於平民百姓之上的。

在美國的資本主義製度下,私有財產對政治民主製約,不能忽略。連美國學者都表示過:“在經濟權力的差別是那麽大,以致一個集團可以用非政治手段來決定另一個集團禍福的地方,一種政治的民主就不可能發揮適當的功能。因此,真正的政治民主必須包含著
被統治者有通過他們的代表來控製經濟政策的權利。”(悉尼•胡克:《趣性、社會神話和民主》,第286頁)美國的經濟決策權主要地控製在私人財團手中。這是民主嗎?這是不民主嗎?恐怕也不能用一字來回答。

像這類的悖論,比比皆是。說的是美國是一個富得流油的國家,也可以說美國是一個窮人滿街的國家;說美國是一個典型的西方民主國家,也可以說美國一個不那麽民主的國家;說美國是一個教育發達的國家,也可以說美國的教育問題成堆;說美國是一個平等至
上的國家,也可以說美國並不那麽平等;說美國是一個穩定發展的社會,也可以說美國是一個危機重重的社會。如此等等,我的想法是,用事實的的美國反對想象中的美國。

美國僅是一個資本主義國瘃,也不能代表所有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我僅僅想通過美國這個個案的研究,來促進我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間接地也促進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一百五十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產黨宣言》
中宣布: “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
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
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馬克思恩格斯
選集》,第一卷,第263頁)列寧在本世紀初早就宣
布帝國主義為“垂死的”和“腐朽的”。這麽多年過
去了,應該說,資本主義依然在發展,並且不可低估
。曆史唯物主義的判斷和分析,從曆史發展來看,是
正確的。但曆史唯物主義指示的人類社會犮展規律,
需要曆史條件的成熟。在這些條件沒有成熟的時候,
任何主觀的判斷反而不符合曆史唯物豐義的邏輯。
長期以來,受意識形態強化的推動,一度對資本主義
全盤否定,這一是受了教條主義的影響,教條主義使
人們無法客觀地、科學地判斷資本主義社會,二是“
左”的思潮的影響,一切以階級鬥爭為綱,這於擾了
我們對整個世界的透視,也妨礙人們借鑒其他國家的
先進經驗。不僅妨礙這一點,實際上也妨礙了人們正
確認識和把握資本主義的弊端。
作為人類社會,無論是什麽製度,都會有矛盾,衝突
,需求。了解不同的人類社會通過什麽方法來解決矛
盾,緩和衝突,滿足需求,應該是有益的。如若我對
這些問題的分析,有助於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那
就實現了我的初衷。
我想,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首先是準確或者精確地了
解和把握它,然後才是分析和評價。本書即本著這樣
的邏輯。
本書共有十一章,我想在這裏扼要點明一下:(1)
社會不均衡發及其諸特點;(2)主導政治生活的價
值觀念及其流變;(3)民族的多樣性格及其社會功
效;(4)調節人們社會活動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機製
;(5)在社會上活躍的政治力量及其關係;(6)
競選中的民主和非民主因素;(7)自上而下的政治
運作及其特征;(8)非政治的協調機製及社會化的
管製;(9)文化、價值觀念乃至製度的複製與教育
的關聯;(10)思想在社全發展和管理中的作甩
;(11)危及未來發展的種種潛流。
雖然這十一章包含了不少方麵,但由於對象是一個龐
大的國家,所以實際上涉及的麵隻是美國社會有限的
層麵。從這個角度看,我想本書有兩點不足:
第一:本書所涉及的麵有限,不可能涵蓋美國林林總
總。的各個層麵,因此應該說有局限性。不能說這些
麵能充分地反映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我想做“窺斑
見豹”的事,但問題是“斑”找到沒有。我想是找到
了一些,但不多。好在我們可以找到大量其他的文獻
,可以彌補本書的不足。
第二,我是作為一名觀察者而非考察者來分析美國社
會的,對不少事物均屬於走馬觀花,有些數據及材料
雖有來源,但達不到嚴格的統計學水準。恐怕對有些
問題的論述,會是主觀判斷,甚或謬誤。因此我希望
人們從宏觀杜會學的角度來讀這本書,而不要把它當
做微生物學。
另外,在這本書中,我也不想用太多的思辯分析和理
論引證來折磨讀者,本書的目的不在於此。最後,我
要感謝很多機構和朋友,他(它)們對本書的成稿起
了極大的作用,沒有他(它)們,本書是不能寫成的

從機構來說,我要感謝美國政治學會(APSA),中
國政治學會代表團應美國政治學會的邀請,由美方安
排了非常豐富的計劃,尤其是往美國實際政治運作方
麵,中國政治學會,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美中學術
交流委會(CSCPRC),邀請我在代表團結束訪問之
後在美國做三個月的訪問學者,提供了全部費用;複
旦大學,安排出這樣長的時間讓我離開教學工作,使
我有時間研究這一課題;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政治學係, 在三個月的時間裏
接待了我,並向我提供了所有研究和辦公的便利;密
歇根大學的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俄亥俄州的邁阿密大
學政治學係,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國際關係
學院,它們都安排我做了短期的訪問;加利福尼並大
學的伯克利分校的東亞研究所,我在那裏做了三個星
期的訪問學者,受到熱情的接待。最後我要感謝日本
慶應大學法學部,在那裏的一周訪問使我獲得“太陽
帝國”一節的感性認識。
從個人來說,那就太多了,我想感謝:美中學術交流
委員會的佛傑納·嚴女士,她精心安排了我的訪問計
劃;愛荷華大學的斯代維斯教授和家入,他在三個月
中給我提供的便利是任何他人不能比擬的;愛荷華大
學政治學係主任道格拉斯•馬德森教授及全體教職人
員,他們幫助我克服了許多困難,其他的人還有美國
政治學會主席路辛·派伊教授,邁阿密大學的阿諾德
教授,密歇根大學的奧克森伯格教授和李侃如教授,
錫拉求斯大學的羅森勃魯姆教援,加利福尼亞大學聖
地亞哥分校的馬爾•卡勒教授,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
萊分校羅伯特•斯卡拉華諾教授和髙若斯教授;日本
慶應大學國分良成教授等人。他們給了我寶貴的幫助

我要感謝我在美國的中國朋友,他們在美國生活多年
,許多見解令我茅塞頓開,他們是鄭世平、沈嵌、陳
峰、公婷、周雪光、餘旭、王人力、吳丹麗、林至敏
、徐驊華、靳平、蓋哲婭、赫雨凡、楊日均、黃庚、
朱晟等人。他們生活在美國的不同地方,在我到達他
們那裏時,都得到了最典型的中國式的款待。
我還想感謝倪世雄副教授,我在伯克萊與他朝夕相處
,他給了我真誠的幫助。
在本書的最後整理階段,任曉、仇開明、姚勤、郭定
平、丁春芳等人幫助整理了草稿,丁春芳精心校讀了
全部書稿,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我也感謝我們係資
料室和辦公室的全體人員,他們總是那樣樂意幫助我

我還要感謝我的妻子周琪,她對我的幫助是任何人不
能替代的。
王滬寧 1989年4月1日 於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
一、不均勻的土地
1.美國製造的疑惑
CA985經過日本東京,然後長途飛越波濤洶湧的太平
洋,抵達舊金山。由於飛機誤點,與歐洲抵美和日本
抵美的班機擠在一起。平日裏十分寬敞的取行李及過
海關的大廳顯得十分擁擠,人聲鼎沸。不論從何處來
的人,都帶著一種抵達美國的興奮心情。有一架飛機
可能是從法國來的,許多人講法語。排隊過關,等了
一個多小時,大家也像在中國一樣發牢騷,等的時間
太久。許多人都以為排隊在西方應該是沒有的,豈料
一到美國就要排這麽長時間的隊。舊金山機場入境處
的海關辦理櫃台分為三類:一是美國公民,二是非美
國公民,三是新移民。左邊前兩個入口為美國公民的
入口,人煙稀少,顯出作為美國公民的優越。非美國
公民,入關口人數最多,頓覺低人一等。
在入關處,有成群的日本人。現在世界上日本人到處
旅遊、經商,成群結隊,顯示了富國富民的實力。盡
管不少外國人覺得日本人不可愛,但這種經濟力量使
人不得不刮目相看。據說,由於日本人太多,美國政
府正在考慮給予日本人一種待遇:免簽證。據統計,
這樣一來,美國海關入口處的辦關速度可加快三分之
一。但外交上需要同等待遇,日本人似乎不願意免美
國人的簽證。從日本民族的發展,人們至少可以得出
兩個結論:一是經濟實力是決定一個民族國際地位和
國際形象的基本力量;二是一個民族的國際地位和國
際形象並不僅僅取決於經濟實力。
美國是一個許多方麵都相當發達的社會,任何人一到
美國都會感覺到一種“未來的衝擊”。因此,人們就
會思考,一種人是想如何享受美國,另一種人是思考
為什麽有美國。對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
答。我問朋友。一位朋友答:一是資源異常豐富,二
是鼓勵人才競爭。另一位朋友補充說,至少人們剛到
美國時是這樣。我問G,一位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
學位的朋友,答:傳統。我覺得這是一個最抽象、但
又最有價值的解釋。任何社會的發展都不是純經濟的
力量所致,也非短期內的行為調整可致。一個社會發
展到這樣“富甲天下”的程度,絶非人為強行操作的
結果。那麽什麽力量在主導這個社會中的人做出世代
的奮鬥呢?人們可以得出許多具體的概念,如創新、
奮鬥、勤儉等。最為重要的是,這些東西能否成為一
種文化基因,一種傳統。不論什麽有利於社會發展的
因素,如果不是構成傳統,便不可能根深蒂固地發生
作用。任何一種好的因素要產生作用,必須有幾代人
的努力。美國人整天講創新,但實際上傳統勢力極強
。中國人也整天講創新,結果是傳統屢起屢伏。有人
言,美國人講創新,並不在於反對傳統。美國人的傳
統和創新如同一物,今日的傳統隻不過是三、五十年
前的創新。中國人講創新意在反傳統。然而,一、二
千年的傳統卻又不易反掉。
今天,人們大量湧入美國,使我們不能不深長思之。
出來前幾天,國內理論界正熱烈討論一個主題,就是
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再認識。這個問題之所以目
前在國內引起人們的討論,基本原因在於社會主義搞
了幾十年,在經濟等方麵卻不如資本主義。馬克思在
150年前論證的社會發展程式究竟是否符合人類曆史
發展的進程?社會主義是否能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這
是當代人的疑惑。想起在飛往美國的波音747飛機上
放的電影《洪湖赤衛隊》。中國人推翻了長期以來壓
在他們身上的三座大山,但這有沒有確保中國社會發
展的方向?像中國革命這樣一場以農村包圍城市為主
,以農村人口為主要力量的革命,對一個社會的發展
究竟會產生什麽樣的影響?的確值得思考。
今日美國之發展,以其經濟繁榮,其政治過程、其生
活方式、其國際地位,在當今世界上製造了一大大的
疑惑。處於發達國家中的人帶有這樣的疑惑:人類的
科技和物質生活發展到這一步,是否違背了人的本性
?是否會導致地球資源的枯竭?是否會最終致使人類
走向毀滅?羅馬俱樂部的同仁們對此憂心忡忡,長呼
短籲。處於發展中國家的人卻帶著截然不同的疑惑:
是什麽力量創造了如此令人眼花了繚亂的物質文明?
什麽體製在管理和治理上為這種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
件?這樣一個境界是偶然的抑或必然的?人們開始懷
疑這種體製,人們開始懷疑自己的體製。無論怎麽說
,美國都製造了一種疑惑。
走進美國,便走進了這種疑惑。沒有走進美國,也會
陷入這種疑惑。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走入疑惑易,走
出疑惑難。
2.曼哈頓和唐人街
飛機抵達紐約上空。下來後,取了行李。人都走光了
,還不見約定來接人的朋友的影子,心裏緊張。聽朋
友介紹,一到紐約,會覺得一種恐怖感,這裏犯罪率
極高。生怕遭遇上歹徒,因而頗為忐忑不安。半個小
時後,朋友前來,如釋重負。出機場後,直接來到聯
合國大廈。聯合國大廈的建築雄偉堂皇。我們去了安
全理事會,拍了照。又前往聯合國大會會場,找到中
國代表團的席位,坐上去拍了一張照片。又在聯合國
講台上各人照了一張發表演說的照片。在聯合國參觀
時,看到各國送的精美而貴重的禮品,如中國的象牙
雕塑,泰國的禦船,蘇聯送的圖畫等等。這表明這個
世界上的公民都想在聯合國得到一種聲譽,但現實生
活中又有多少國家信奉聯合國的原則呢?這似乎與一
個人的團體一樣,每個人都想加入它,並顯示自己對
它的熱愛,但實際上處處違背它。當今世界,利益多
元化,意識形態壁壘森嚴,各種衝突層出不窮,聯合
國的確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但是,聯合國也起了
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方麵。
在消弭衝突方麵,兩伊停火也算是個傑出的例子。今
天的世界仍然是一個需要人類加以控製的世界。望著
聯合國大廈前化劍為犁的雕像,思索人們該用什麽方
法來熔化利劍。過去的曆史表明,許多人認為戰火也
是一種手段,結果是以劍化劍,總不成犁。
紐約的唐人街,覺得風格頗為熟悉。比起其他地方顯
得稍微髒亂一些。據說唐人街是一塊複雜的地區,中
國人特有的現象在這裏都有。令人想起柏楊的“醜陋
的中國人”。沒有在唐人街多走,從外表看看,做小
本生意的很多。在這塊熙熙攘攘的地段,望著滿街寫
滿中國字的找牌,令人回想起遙遠的中國。這塊地方
與曼哈頓區的其他地段形成鮮明的對照。一個令人想
起中國文化,一個告訴人們西方文化。在美國,暢談
美國和中國,幾乎是所有在美國的中國學者和留學生
的永恒話題。在這個永恒的話題中,又有兩個永恒的
中心: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
美國在本世紀取得的經濟成就和科技進步,是有目共
睹的,當今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能超越它。日本人雖
然咄咄逼人,來勢凶猛,後來居上,但除了經濟上的
競爭實力之外,在軍事、文化、資源等領域還是不能
與美國相提並論。
需要加以分析的是,美國的經濟發展對其政治發展究
竟起了什麽作用。在這兩個方麵,美國皆為世界所矚
目。而中國在這兩個方麵欠賬太多。因而,這兩個方
麵都成為現代化過程中永恒的話題。中國的經濟現代
化如何實現?最根本問題是,在公有製條件下能否完
成經濟現代化的過程?當今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大都不
是公有製。這一現實,給人們最大的思維挑戰。其次
是政治民主如何發展?與經濟同步,還是不同步?這
兩大課題成了今年來討論的熱點。一種說法是,沒有
政治民主,經濟現代化不可能達到;反駁的一件事,
香港、台灣、新加坡、南朝鮮在經濟起飛階段並沒有
政治民主,香港是殖民統治,台灣是一黨專政,南朝
鮮是軍人幹政。另一種說法是,經濟發展了,政治民
主就有了條件,例子是新興工業地區和國家的民主化
運動;反駁的意見也很強烈:西方發達國家在資產階
級革命後,經濟並不算發達,遠不能和今天一些發展
中國家的經濟實力相比,但民主共和製的體製基本建
立了。這個問題,大約是中國理論界必須深長思之的

經濟發展隻是一種現象,集中或者民主都有可能促進
或者抑製經濟發展,需要關心的是,在經濟發展後社
會中的哪些變化會有利於發展政治民主。
由於經濟不發展,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就不能不依賴
發達國家。主要是在高科技、設備、精密儀器等方麵
。不過也要視各個國家的發展階段不同,如非洲國家
,就主要需要食,以維持基本生存條件。不論需要什
麽,結果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交換機製:發展中國家要
拿出最好的東西與發達國家交換。於是發展中國家的
人民無法享受本國生產的最優產品,甚至是第二等產
品也不能享受。因為第二等產品要供來到這些國家的
外國人消費。美國市場上各國各地區的產品都有,中
國、台灣、南朝鮮、日本、牙買加、墨西哥等。世界
各國各地區的精華產品都湧向美國市場,以換取美元
。由於大家都想取得美元,形成強大的競爭,產品的
質量很高,價格卻很低。這種狀況造成美國市場空前
的繁榮。這是市場機製造成的結果,也是二次大戰後
布雷頓森林會議確定的美元的世界地位給美國帶來的
好處。當然,外國的產品大批進入美國,衝擊美國本
身的工業,造成工廠倒閉,失業增加,這一點也不能
不看到,所以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這兩大勢力始終爭
鬥不休。
3.四個C多
在美國生活不久之後,發現這個社會有幾樣東西特別
多。透過這些東西的表麵現象,可以發現社會動態組
織的一些基本條件。先說這四多。
車多(car) 大小城市,高速公路和鄉村公路
上時時都跑著成串的汽車。車的形狀千姿百態
,各種各樣的型號應有盡有。在華盛頓時,英
國Essex大學的副校長安東尼·金
(Antonyking)曾指著街上形形色色的車對我
說:“十年前,我在美國看到的大部分車都是
美國製造的,如今各式各樣的車都有,日本車
尤其多。” 美日之間的汽車戰已經是眾所周知
。日本汽車之所以能打入美國市場,一個重要
的原因是,美國汽車市場實在是太大,汽車對
於個人實在太重要。在美國沒有汽車就像沒有
腿。高速公路係統十分發達,一般左右各三個
通道。分高、中、慢三檔,有的地方左右各有
七個車車道。上麵日夜不停地跑著各種汽車。
一般家庭都有汽車,許多家庭不止一輛。在斯
坦福大學我曾去一位教授家,共有三輛車。美
國的私人擁有汽車總數之大在世界上也是屈指
可數的。
電話多(call)在美國,走到哪裏都可以看到電
話。所有的辦公室和家庭都有電話。家庭的電
話還有一個到幾個分機。在公共場所,都有自
動電話機,投入一定數目的硬幣就可以打。現
在又推出一種電話卡電話機,打電話時隻要將
卡塞入電話機就可以打。機場裏,有一排排這
種自動電話。在旅館裏也設置了很多這類電話
。我在華盛頓時住過Sheraton和Hilton飯店,
樓下大廳裏都有成排的自動電話。在大學中,
公共場所也設有這類電話,如圖書館、飯堂、
會場、計算機中心、語言中心等。不僅電話多
,而且靈捷方便。無論打到哪裏,都很迅速。
國內長途電話,拿起話筒撥號,最多半分鍾便
可接通。打到世界各地,也不費事,拿起電話
來撥就行。人們辦事地一大特點是利用電話,
很多事情均靠電話來解決,包括談戀愛。有不
少家長對我說,子女打電話談戀愛,一打兩個
小時,其他電話打不進來,費用頗巨。自然,
電話係統發達的社會功能不在這裏,可以談戀
愛,也可以談別的。
電腦多(Computer) 電腦之多,也是一大特
色。無論走到哪裏,都可以看到與你打交道的
人要用電腦。參觀國家安全委員會時,發現裏
麵的人都使用電腦。大學教授辦公室或家裏都
有電腦。在旅館住,整個管理是電腦化的。在
運輸部辦駕駛執照,都要輸入電腦。在商店和
飯堂購物,付賬是電腦化的。在圖書館檢索,
資料檢索是電腦化的。到銀行存錢,其係統是
電腦化的。工廠生產、政府辦公、軍隊作戰、
飛機上天等等,都大量使用電腦。電腦使一切
事物變得迅速、準確、易查。電腦還可並入全
國性或世界性的網絡。我在耶魯大學參觀圖書
館時,他們東亞部的負責人馬先生馬上打入我
的名字,幾秒鍾便查出在另外兩所大學有我的
《國家主權》和《比較政治分析》兩書。電腦
還可以相互通話,隻要知道對方的電腦號碼
(BignetID),就可以輸入想告訴對方的內容

卡多(Card) 這裏的“卡”絕不是中國的“
卡”的概念,中國有過一些卡,如煤球卡、蛋
卡、日用品卡、菜卡等,都是紙做的卡。這裏
講的卡是一種塑料質地的卡,背後有一條磁帶
式的東西,可以存儲信息。此類卡,多得不勝
枚舉,如信用卡,取錢卡,借書卡,電話卡,
身份卡……每一種卡又有不同種類。新的卡還
在不斷湧現,報紙上曾經刊登一則消息說,一
家航空公司推出一項新的服務,購一定的票可
以免費享受頭等艙的待遇,憑證是一張這樣的
卡。我從舊金山到愛荷華,坐聯合航空公司的
飛機,機票其實就是一張類似於這樣的卡。卡
和電腦聯係在一起,隻要把卡插入對應的電腦
,就可以辦成有關的事情,如:取錢、存錢、
查自己的存款數目,都可用卡和電腦來解決,
不必找銀行職員。產不多有工作的人拿出皮夾
子,裏麵都有一大堆卡。由於卡多,皮夾子也
變革了,裏麵有數個專門用來放卡的袋子。中
國現在做的皮夾子,恐怕是不能出口到美國或
者其他西方國家,因為沒有放卡的地方。
以上將的是“四個C多”的現象。重要是它們在社會
組織和社會管理中起的作用:
車多,使整個社會構成一個動態的整體,隨著車輛
運動的不僅有人和物品,還有思想觀念和精神;
電話多,使整個社會構成四通八達的信息係統,語
言的傳遞伴隨著情感、信息的傳遞;
電腦多,使整個社會管理的一體化達到很高的程度
,電腦信息是一種平等、公平的管理;
卡多,使整個社會的管理符號化,使人們對實物(
人和物)的管理中解放出來,變成符號管理。
以上四個方麵的發展對一個社會至關重要,其中這些
方麵是政治社會化,政治溝通的一股動力,一條渠道
。這些方麵的進展,使一個社會的製度、原則和精神
日益深入人心,日益無紙化,日益鞏固。“四個C多
”帶來的問題也不少,現代化是要人類社會和自然界
付出代價的。
車多——汙染多,交通事故多,浪費多;
電話多——幹擾、竊聽多;
電腦多——社會通訊係統變得脆弱,一旦機器出故
障,或有“病毒”侵入電腦,馬上波及一大片,有
時大批的數據資料蕩然無存;
卡多——失竊多,報失多,偽造犯罪多。
一個社會怎樣鞏固自己的製度是重大問題。但從製度
著手,難得有牢固的製度,隻有把製度真正注入到民
眾生活中去,才是真正的鞏固。
4.高度的商品化
美國社會或美國文化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其髙度的商
品化。可以說這是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花花世界”
。走進各式各樣的商店,裏麵陳列的商品琳琅滿目,
應有盡有,頗令人眼花繚亂。在這個典型的資本主義
社會中,差不多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商品,從人的肉
體、空氣、抽象的觀念到各類具體用物,無不商品化
。所以當年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時,把商品視
為持這種生產方式的社會的細胞,是一種真知灼見。
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這一特征發展得更為充分,盡
管在表現形態上有諸多不同。
商品,依然是這個社會的基本因素,其最典型的表現
,就是人成為商品。這種大規模的全麵的商品化,是
資本豐義生產方式的基本趨向,不是人們主觀意誌可
以主導的。
需要提出的問題不是這種髙度的商品化是如何產生的
,高度商品化達到了何種程度。研究一個社會的管理
過程,我們需要研究的是:髙度商品化對一個社會錯
綜複雜的管理過程有什麽作用?
現代人類牡會的發展,現代人類生活各個方麵要求的
提高,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娛樂、衛生、
藝術、交通等各個領域盤根錯節的複雜交織,向社會
的管理係統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一個政治和行政係統
能否承擔現代社會帶來的全部重擔?這是各個國家均
遇到的一個難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麵講,恐怕沒
有一個政治和行政係統有這樣大的能量來直接管理和
承擔全部責任。如果政治和行政係統由於結構和功能
的製約,必須承擔的話,必然會導致鞭長莫及的局麵
。因為任何政治和行政係統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對小
型社會來說,政府有獨擋一麵的可能性,如新加坡,
香港,南朝鮮等。對大型社會,尤其是人口達數億之
眾的社會,政府直接和全麵管理社會各個層麵,各個
領域的可能性不大。曆史證明,由於體製設計而走上
這條道路的社會,政治和行政係統往往沒有很好地解
決社會的很多基本需要,積累下來成堆的問題。努力
使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有自行的組織和動力,自行滿
足社會的需要,從而使政治係統或行政係統隻起間接
管製的作用,是在這個方麵取勝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要實現這個結構,先決條件是使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能夠形成一個自組織係統,使這些具體而繁雜的活動
範疇與政治活動脫鉤。商品化是這個轉化過程的催化
劑。住房、食品、交通、就業、教育這些問題是困擾
每一個社會的基本難題。不少政府為這些問題所困擾
,不能脫身。欲退不得,欲進不能。高度的商品化使
美國社會在這些領域中形成了較為特別的結構。
我們可以來看商品化如何使這些領域成為自組織係統
的,它們又是如何運轉的。
住房,在不少發展中國家都是令人頭痛的何題
。一些發展中的國家的政府為使“居者有其屋
”,苦心經營。但在美國,住房問題得到較好
的解決。盡管在大城市中滿街都是無家可歸的
人躑躅徘徊,但大多數人家都有寬敞的住房。
每家有一幢住房是一般的水平。不少住房,七
、八間房間,實際上隻有一、二個人住。新的
住房仍在不斷建成。住房管理完全是商品化的
。每個人要想有自己的房子,或想租房子,就
得花錢購買或租。房地產成為經濟領域中的一
個重要支柱,由經濟杠杆予以調節。在不同的
地區,價格不同。在中部小城市,10萬美元左
右可以買到的房子,在舊金山和紐約可能20萬
都買不到。在紐約曼哈頓租一間房子可能要
400-500美元,在小的城鎮可能隻需要
200-300美元。由於商品化後,房產有利可圖
,造房業一直有動力。這麽多年下來,住房就
積累起來,越造越多。政府所做的是管製這些
活動,使其在合法的範疇內進行,而不直接去
營造住房、分配住房、維修住房。政府營建的
窮人住房,隻是很小一部分。
食物,是困擾當今許多國家的又一難題,有的
國家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有的國家過了這
一關,但在副食品供應和花色品種方麵遠不能
滿足社會需要。政府為這些矛盾和商品的短缺
而疲於奔命。但在這個社會,食物之豐富多樣
是驚人的,甚至令人覺得浪費。供應食物的係
統完全是商品化的。作為生產者,人們生產市
場所需要的東西,然後由市場係統銷售給消費
者。其間生產者、銷售者等各個環節部得到利
潤。商品化帶來利潤,這是最主要的動力。當
然,不能說商品化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科學技
術和生產手段的充分發展,也是一項不可或缺
的因素。
交通,是現代社會必然會麵臨的挑戰。現代社
會,人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發展,社
會的發展,均意味著流動性的增加。如果不能
為這種流動性開辟通途,社會將會麵臨一種難
以名狀的壓力。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也會受阻。而交通問題,恰恰是不少國家感到
棘手的事。交通手段大都商品化了。空中交通
,由私營的航空公司負責,如
United,Delta,Northwest,TWA等,完全是
自負盈虧的企業。航空事業之發達,是經濟發
展的一大決定要素。陸上交通,著名的長途汽
車“灰狗”(greyhound),連結全國四麵八
方。如此等等。商品化刺激人們去經營,為了
贏利和提高利潤,各經營單位就必須想方設法
改善服務,擴大經營範圍。
就業,是現代社會的一大邏輯矛盾:一方麵科
學技術的發展將越來越多的人排擠出來,另一
方麵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尋我工作,需要謀生。
在這個杜會裏,勞動力是商品化的。政府並不
直接安置人們就業,政府通過政治指導就業,
創造就業機會。每個企業都可以自行雇傭人員
,每個人都可以到任何企業去找工作。(當然
,理論上是這樣,這不等於每個想找某項工作
的人都能找到該工作)不過,在商品化高度發
達的地方,人們看重的不是工作性質,而是得
到的交換價值。有合適的報酬,人們就會願意
去交換。有了錢之後,再進入商品化的社會,
可以得到任何其他人想得到的東西。商品化之
後,就業問題就不由政府來具體管理,而由各
個企業與個人在相互之間進行協調。
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社會的治理結構形成了一個雙重
結構:社會自組織係統負責各類具體事務,政治係統
負責協調各個自組織係統。這是這個社會宏觀管理的
一大特色。以上隻是幾例,但不能就此認為商品化就
一定能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這隻是說,商品化提供
了使政府輕裝上陣的可能性。政府如果卷入社會千頭
萬緒的事務之中,是不可能髙效運轉的。但政府輕裝
之後,仍然要管製各個領域中的活動,隻不過此時已
由直接變為間接。
商品化具有驚人的力量,它推使人們走向每一塊有利
可圖的地方。最典型的像肯塔雞、漢堡包、可口可樂
、百事可樂、Crest牙膏、萬寶路香煙、聯合郵包遞
運公司等,到處可見,哪怕是在非常偏僻的地方。可
以說,隻要哪個地方有銅板可圖,人們就會把商品和
服務送到哪裏。商品化不僅往地理廣度上推動商品流
通,從而促進杜會的均衡發展,而且驅使商品向多樣
化發展,驅使商品走向每一個沒有開發的領域。在日
常小商品中是這樣,在高科技方麵也是如此。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高度商品化帶來的光怪陸離
的現象比比皆是。人的肉體、性、知識、政治、權力
、法律,都可能成為商品化的目標。紐約四十二街上
的黃色文化,大概也是商品化的一個重要產物。商品
化,在不少方麵腐蝕著社會,引出不少嚴重的社會問
題。這些問題,反過來也會增加政治和行政係統的壓
力。
所以,商品化可以減輕政治和行政係統的負擔,但有
一個重要的前提,這就是政治和行政係統必須管製商
品化。商品化的真正本質不在於每樣東西都成為商品
,而在於商品處在合理的運轉機製之中。經濟杠杆協
調這個機製,政治和行政係統也得協調。當社會的許
多基本領域都成為自組織係統之後,政治和行政係統
將有條件與它們分離,有條件從直接管理走向間接管
理。商品化的過程,就是這些領域成為自組織係統的
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短時間裏可以形成的,即便是經
過相當長時間的發展,其間的矛盾、衝突、阻礙和混
亂仍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比起管理成千上方的具體
活動來說,管理幾十個大的自組織係統,政治和行政
係統將更富實力,更有效力。
5.邊遠地區
這裏說的“邊遠地區”,隻是借用這個概念。其實這
些地區既不邊,也不遠。就在現代化的城市旁邊。我
說的“邊遠地區”指的是亞美尼亞人的居住區。亞美
尼亞人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群體。其主要特征就是拒絕
現代化,與高度發達的先進科學技術格格不入,依然
保持著十七、十八世紀吃傳統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
很有趣的曆史現象。西方社會的現代化吸引了整個世
界,並且衝擊著整個世界,但卻沒有衝擊到近在眼前
的亞美尼亞人。
離開愛荷華市(IowaCity)不遠,大約十幾分鍾的汽
車行程,就有一塊亞美尼亞人的居住區,叫科羅那
(Kolona)。帶著上述問題,我來到這個地方。在
快要進入科羅那時,就可以在公路上看到十七、十八
世紀歐洲式樣的馬車、一匹馬拖著一個小車廂,裏麵
坐著一般穿著黑色服裝的亞美尼亞人。這裏的公路也
有特別的設計,在汽車道兩旁,劃了馬車道。因為亞
美尼亞人不接受現代化的汽車,要坐馬車。政府有關
部門花了很多氣力才說服他們,馬車在公路上是非常
危險的,要他們在馬車後麵,裝一塊醒目的紅牌子,
提醒開車的人注意。
奇怪的亞美尼亞人是從哪裏來的?為什麽他們要到美
國?這是解開這個謎的一個重要線索。亞美尼亞人從
歐洲移民過來。他們形成於十八世紀歐洲的宗教動亂
之中。亞美尼亞人有自己的宗教,但他們受到當時正
統宗教的迫害。據聞當時的國家教會對他們進行了血
腥的鎮壓,將他們燒死,處刑,關押等。大約從
1750年起,一些亞美尼亞人為了躲避迫害,開始流
浪,他們去過德國、法國、荷蘭和俄國,但始終沒有
找到安身之地。隨之他們決定投奔“新世界”。在這
裏他們可以找到土地並擁有土地。亞美尼亞人十分看
重土地,他們認為土地是上帝賜予的看得見的禮物,
無比珍貴,人不能離開土地。這種信念是亞美尼亞人
死守土地,保持傳統生活方式的一個基本原因。今天
美國大約有112個亞美尼亞人居住地,遍布全美國。
雖然不同的居住地有不同的變化,如亞美尼亞人以耕
種為主,有些地方的亞美尼亞人接受了拖拉機和康拜
因。但總的說來他們維持著古老的生活精神和生活方
式。
何謂古老的生活精神和生活方式?亞美尼亞人的生活
精神是采納任何東西時要看它們有沒有用?衣服可以
禦寒,但不能豔美。亞美尼亞人一度拒絕金屬紐扣,
認為這是一種奢侈,象征財富。家裏不可掛色彩絢麗
的圖畫。他們往往掛一些畫麵單調的年曆。這反映了
亞美尼亞人的生活精神:簡樸、自然、自足。
亞美尼亞人的生活方式也很奇特,在現代人看來似乎
有些不可思議。在最典型的亞美尼亞人的居住地,他
們拒絕使用電,因而這些村子裏沒有電。這體現著亞
美尼亞人的自足精神。亞美尼亞人長期受迫害,養成
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不依靠外界。他們拒絕使用
拖拉機和康拜因,主要用馬做生產工具。婦女都穿著
舊式的裙子,沒有人穿現代的牛仔褲。美國人一般家
家有電話,然而亞美尼亞人的家中沒有電話。有些地
方的亞美尼亞人接受了洗衣機和冰箱,但他們不用外
麵的電,而是用自己的柴油機發電。亞美尼亞人外出
走動,都乘馬車。許多亞美尼亞人一輩子沒有去過十
分鍾汽車路的愛荷華城。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他們是
一個很閉塞、很落後的群體。他們自己大約並不清楚
世界上發生了並麽,但他們覺得生活得很悠閑自得,
也符合他們的宗教信仰。
亞美尼亞人還有一些令現代人迷惑不解的行為。冬天
,男人們會成群結隊地到河麵上去采冰,然後運回來
保存起來以度過暑天。他們懂得很好的保存冰的技術
,大概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的九月。傳統的取冰技術取
代冰箱的功能。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保存冰的方法。
如今雖然不是非做這項勞作不可,但亞美尼亞人把這
視為保持其精神的一個部分。亞美尼亞人在家裏講一
種德語方言,不講英語,他們有自己的學校,但大部
分兒童受不到髙等教育,因為他們自己的學校教育水
準不高,他們也不願意去大城市。
亞美尼亞人的宗教生活也別具一格。他們大約兩周舉
行一次活動,輪流在各家舉行。大家圍著這家的房子
,舉行活動。被選中的這家人家,要做精心的準備,
還要準備午餐。亞美尼亞人是父權製的,婦女沒有什
麽權利,得聽男人的。每個男孩女孩都要學會馭馬,
這是他們生活中的二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麽多年來,盡管亞美尼並人有這樣和那樣不同的變
化,但這個群體的基本精神沒有多大變化。令人感到
奇怪的是:為什麽如此強大的現代文明沒能影響並改
造他們?西方文明不是衝擊了很多非常遙遠的民族嗎

帶著這個問題,我訪問了住在科羅娜的一位作家,叫
約翰•M•齊林斯基(John·M·Zielinski),她寫過一本
書,叫《跨越美國的亞美尼亞人》。她的回答是:“
試想一個人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從小就受這
樣嚴格的教育,他就不容易拋棄這些觀念。另外,亞
美尼亞人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從事現代化工作的
技能,他們所受的訓練就是耕耘。他們在這裏才感到
是最安全的。”我想後一句話是亞美尼亞人最根本的
心理積澱。齊林斯基補充說;“另一方麵,美國憲法
保證他們有這種權利,政府不能強行改變他們的生活
方式和宗教。”
這是一個真正值得思考的社會現象。在世界現代化的
心髒地帶,有這麽一批人拒絕現代化。他們的邊遠地
區不是在地理範圍內,而是在精神世界。他們自願隔
離於現代化。從這裏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看法:如果人
們在精神領域中拒絕現代化,那麽現代化就難以侵入
他們。這種現象在不同社會中都可看到。現代化真正
的動力在人們的內心世界。
另一個值得深長思之的問題就是“心理安全感”。亞
美尼亞人覺得他們這種生活方式提供了最安全的環境
,如果改變它就會是危機和動亂。這種心理恐懼也是
他們拒絕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現代化過程自然是
改造舊社會結構的過程,也是某種安全感消失的過程
。如果人們均對安全環境的消失感到害怕,現代化乃
至任何社會變革都會遇到強大無比的阻力。
社會在協調這些矛盾時,釆用的方法和手段是聽之任
之,並不強求一律。它也無法強求一律。如果政府強
迫亞美尼亞人接受現代化,那它隻會給自己増加壓力
。像亞美尼亞人這類的例子,在美國很多。不少地方
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的主流格格不入,
但它們可以存在。社會的一部分矛盾就在這種眼開眼
閉中化解了。沒有人為亞美尼亞人的落後感到臉紅,
反而認為這是美國精神的典型反映。美國社會的一些
管理方法實際上是不加管理。這在某種條件下是一種
較有效的管理方法。
回來時,看到一對老夫老妻趕著馬車走在現代化的公
路上。他們是那樣心安,那樣自得。難道是現代化錯
了嗎?任何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都伴隨著由此而帶來
的便利和為此而付出的代價。
6.阿馬拿移民地
阿馬拿移民地(The Amana Glonies)是愛荷華
(Iowa)州的一塊特殊的地方。美國人稱之為美國
的“社會主義”或“集體主義”。這樣一塊地方為什
麽能在美國這樣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中生存下來?它究
竟是個什麽樣的組織?引起了我這位來自中國的人的
極大好奇,美國人搞“集體主義”,如何搞?
阿馬拿移民地有著悠久的曆史。1714年,在德國的
西南部,有兩個人發動一種宗教運動。這個宗教運動
日後演變成著名的“真正靈感社團”(Community
of true Inspiration)。這就是阿馬拿社團的前身。
1842年,由於他們的宗教而受到迫害。阿馬拿人的
祖先便遠渡重洋來到北美大陸。先在紐約州建立六個
村莊,在加拿大建立了兩個村莊。由於他們居住的布
法羅(Buffalo)地區迅速城市化了,阿馬拿人開始向
西部購買土地。1854年,他們購買了現在的土地。
當時向政府購買了25,000英畝土地,後又購買了
1,000英畝。阿馬拿人就在這塊土地上耕種、生活。
來到這塊土地之後,人們選擇了一種宗教式的共同生
活方式,所有財產集體所有,所有宗教和世俗的決策
均由統一的領導決定。這種生活方式一直持續了一個
多世紀,知道1932年才投票決定實行政教分離,建
立自由企業。
早期阿馬拿的憲章規定社團的目標是:“社團作為宗
教團體的目標不是世界性的也不是自私的,而是熱愛
賜福於我們的上帝,齊心協力伺服上帝,遵從上帝的
法律和要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的在這裏集
體許諾,共同接收並簽署這份憲章。” 可見,這個
團體最初的集體主義實在一種宗教精神的鼓舞下形成
的。集體主義必須有某種精神做主導,否則難以維係
。是這樣嗎?值得深思。
在這種精神鼓舞下,阿馬拿的所有財產都是集體所有
的,土地、穀物、牲畜、住房、農具。阿馬拿具有各
種集體主義的特征,除集體所有製外,它還負責教育
兒童、出版、照料老弱病殘等事務。
阿馬拿移民地的領導機構別具一格。1883年以前由
鼓動人民從歐洲遷往美洲的克裏斯蒂安·梅茲為領袖
。他過世以後,便由一個13人組成的托管人會議管
理。該會每年從一定數量的長老中選出。每位在憲章
中簽名的男子或寡婦,及年齡在30歲以上的女子可
以選舉。長老過去由梅茲選擇,1883年之後,改由
長老會提名,董事會確認。長老們領導教會事務,每
個星期日早晨見麵。地方長老會每周見麵,最高會議
(托管人會議)每月一次。地方會議隻管理地方事務
。最高會議管理教俗兩個方麵的事務。在他們的管理
下,阿馬拿人過著集體生活。
阿馬拿人開始為什麽選擇集體生活方式呢?它的創始
人梅茲說:“教會是上帝的仆人,上帝通過教會賜福
和保佑我們。我們不應通過完全獻身於教會而獻身於
上帝嗎?……因此,一切都應屬於教會,教會向大家
提供需要。任何人不關心這件事可以遠走他鄉,想留
下的人應當接受我的話。”那麽阿馬拿是什麽意思呢
?阿馬拿一詞來自《聖經》第四章:“隨我離開黎巴
嫩,我的妻,隨我離開黎巴嫩,從阿馬拿山上眺望
……”
1932年,阿馬拿發生了最大的曆史性轉變。通過投
票,阿馬拿人放棄了共同生活的製度,大踏步的轉入
了包圍著他們的自由企業的製度。政教分離,教會的
長老不再負責領導的全部事務。這個轉變十分值得探
討。究竟是什麽因素促使阿馬拿人放棄共同生活的製
度?是這種體製本身有毛病?還是外部的其他製度太
強大?還是人們對基本的宗教信仰喪失了信念?共同
生活的體製至今依然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原因在哪裏

接待我們的官員的回答,令我們感到十分耳熟:共同
生活製度的一個基本缺點是個人沒有主動性,不能盡
職盡責地工作;當時有許多懶漢。另外的原因是青年
一代對阿馬拿精神原則的懷疑,他們受到了外界生活
的誘惑,不願意每周做八次彌撒。阿馬拿的長老每年
選送一部分年輕人到外麵去接受高等教育,如醫生、
教師和商人。年輕人的願望無法實現。男孩子沒有好
的工作,姑娘們隻能去阿馬拿的食堂工作。另外的一
個原因是政治性的,長老會總是這些人,而且有世襲
的傾向,這種等級製度銷毀了團體的精神。
今天的阿馬拿已經實行股份製,任何人都可以購買股
票。集體財產已經股份化。阿馬拿人買股票的可以分
紅利,被雇傭的可以拿工資。私人企業近一百個,大
部分是商店和飯店。股份化的集體財產,由董事會管
理。集體擁有一些工廠,如冰箱廠、染布廠、紡織廠
、家具廠、農場和旅店等。今天人們早已不過集體生
活。阿馬拿自己出的宣傳品上還特地聲明:阿馬拿式
的共產主義與俄國的政治共產主義不同,共同擁有財
產隻是為了解決經濟問題,而不是一種基本學說,也
非一種信念。
這個解釋實際上與阿馬拿的早期精神不相符。阿馬拿
的早期生活就是建立在一種信念之上。不過這種信念
是宗教化的,而非政治性的。在政教合一的條件下,
區別這個對人們的實際生活並無多大意義。隻有把握
了這個基本精神,才能從阿馬拿1932年的轉變中看
出名堂。1932年的轉變,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年輕
一代對這種信念的放棄和冷漠。在這個繁華社會的強
大誘惑下,年輕一代轉向了別的價值取向。一旦年輕
一代發生這種轉變,任何力量都難以保證一種體製的
長存不朽。對各類社會製度來說,都有這個問題。今
天世界許多國家麵臨的問題就是年輕一代對製度基礎
的信任危機。這個問題不加以解決,製度就會麵臨挑
戰。阿馬拿的曆史演變是一個非常好的實例:兩種體
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阿馬拿的最終選擇了
美國的主導價值觀念,因為它無論在政治、經濟上還
是文化上,都太虛弱,它無法戰勝在各方麵都強於它
的現代資本主義。
阿馬拿如今已經成為國家曆史保護地,這是它最有意
義的地方。它告訴人們,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其他
任何價值選擇都會成為曆史。美國現行的主要價值觀
念什麽時候會成為曆史,要看有沒有更強的選擇。
7.鄉土景觀
一般人走馬觀花,得到的印象是繁華的大城市,鱗次
櫛比的摩天大廈,風馳電掣的騎車,五光十色的商場
,形形色色的人群。美國的繁華主要體現在它的城市
和大都市裏。走馬觀花者,很容易把這些印象與美國
等同起來。其實美國並不僅僅隻有城市。城市具有舉
足輕重的地位,但它們不等於全部美國。
美國存在較大的城鄉差別,鄉村的生活水平遠不能與
大城市相比。不到鄉村去走走看看,不能算了解了真
實的美國,至少不能算了解了全景。鄉村的條件落後
,驅使大批人湧向城市,鄉村人口越來越少。如今,
美國鄉村人口隻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幾,百分之九十
幾的人居住在城市中。也許這可以解釋為農業發達,
不需要那樣多的農業勞動人口。實際上美國在世界上
是最大的食品進口國(其出口量也大)。另一方麵,
由於人口大量湧入城市,農業必須采用機械化操作。
比較典型的農業州是中部、中東部和中西部幾個州。
如果坐飛機從東海岸飛往西海岸,不一定能了解在廣
大的平原上究竟有什麽東西與大都市不同。隻有在這
些地方生活,或開車在這平原的公路上行駛,人們才
能感覺到差別。這叫做腳踏實地。天馬行空,恐怕難
以了解鄉村景觀。
在東海岸和西海岸一些地方,不容易看到大片的農田
和點綴在這些田野中的農舍,也難得看到悠閑自得的
放養的牛群和豬群,難得看到塵土飛揚的公路。我從
紐黑文坐火車去費城,沒有看到什麽農田。而我乘車
從愛荷華市去伊利諾州、密蘇裏州,以及在俄亥俄州
內坐車,均能看到大片的農田。我願意乘汽車五、六
個小時以上,以觀察鄉土景觀。
何謂鄉土景觀,這裏可以做一些描繪:
農業州一般擁有廣大無邊的農田,這是美國得
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片的農田,除了一些坡
度之外,很少有山丘、河流。這為農業機械化
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像中國江浙那樣的地勢,
要實現機械化極難。農田看上去很肥沃,黝黑
的泥土。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在自己住的房子
後麵栽了西紅柿,結果多的吃不了。土地隻開
發利用了不到二百年,肥力仍在。中國的土地
開發了兩千多年,大部分已成為貧地。
農業地區人煙稀少,開車幾乎見不到人,可以
看到的一些相互隔開的房屋。這些房屋隔得很
遠。通常是一家一戶地經營農場。房屋的水準
不低,但不能跟城市相比。農村地區過於清靜
,動物反而自得其樂,不少公路旁邊豎有招牌
“小心有鹿”。一次在去芝加哥的路上,我親
眼看到三、四頭鹿在路邊玩耍。
農業地區商品經濟不那麽發達,文化也不發達
,主要的中心是一些小鎮小城。我們大約經過
數十個這樣的小城鎮。小城鎮一般較為破舊。
實際上有的就是一條街,兩旁有些商店。主要
商品倒不缺,應有盡有。這是商品經濟的力量
。小城鎮一般是兩三層高的老式樓房,沒有現
代建築藝術的成果。房子也不多,人口稀少。
小城鎮的人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相對保守一些,
不入大城市裏的人那樣開化。鄉村的公路也不
能跟州際公路相提並論。鄉村公路大部分是一
來一往兩條線,路麵也不那麽平整,與中國好
一些的長途公路相差無幾。但這些公路均有明
確的交通標誌,路麵上劃著明確的道線。從這
些公路分出去的路,如通往農田或農舍,不少
碎石子鋪的,並無柏油,開起車來塵土飛揚,
大有風塵仆仆之感。
鄉村地區有不少破舊房屋,有的房屋倒塌之後
,也無人管理,大概也沒有人住。有的房子有
人住,看上去也不很雅觀。由於人們不斷往城
裏走,農村地區的房屋不少均年久失修,或者
無人居住。下一代一般到城裏念大學,念完大
學在城裏找到工作。上一代過世後,他們也不
會返回故裏,或者賤賣,或者任其風吹雨淋。
鄉村地區顯得有些破舊,與大城市的燈紅酒綠
形成鮮明對照。有些地方人全部走完,成為“
鬼村”。
鄉村地區提供了一些在發展中國家特有的景象
,如草地上的牛群、馬群和豬群。自然這些畜
群不能與內蒙古草原上的畜群相比。美國一般
是一家一戶經營,養不了多少。農民采用兩種
辦法養牲畜,一種叫圈養,這平時看不見。另
一種叫放養,把牛、豬、羊、馬放在一個大圍
子裏。有時候可以感到糞臭撲鼻而來。在美國
這是很難得體驗。
鄉村地區的生活水準不如城市,不少人常常為
經濟問題犯愁。一些人受的教育程度不高,也
難以找到好的工作,沒有移入城市的條件。不
少農民隻能做些小買賣。我到密蘇裏州密西西
比河邊上的一家漁民家裏去過。他平時捕些魚
,在家裏賣,價錢也不貴。他住的地方就比較
破爛,雖然有較大的地方,但多年失修。有少
數地方幾位貧窮。Y先生告訴我他去過美國一
個最窮的地方。那裏的人住在破房子裏,沒有
什麽家具,隻有幾張破桌子和椅子,一進屋有
一股難聞的味道。那裏的人情緒低落,無精打
采。雖然不能說這類人在鄉村地區比比皆是,
但為數不少。
鄉村地區的狀況,是相對高度繁榮的大城市而言的,
與一些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相比,美國的鄉村屬
於發達之列。這個對照告訴人們的道理是,城鄉差別
在任何社會都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但這種差別對不同
社會具有不同的意義。對美國社會,百分之九十以上
的人口在城市,鄉村難以構成緊張態勢。盡管沒有找
到良策來解決這一問題,這一問題還會長期存在,並
且有惡化的傾向。不過鄉村問題暫時或在一定條件下
掀不起大波大瀾。但對中國社會來說,百分之八十多
的人口在鄉村,其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就迥然不同。
美國的實際過程是,把人們吸引出相對落後的地區,
使他們集中到城市中來。這個過程中和生產的發展過
程結為一體,以此來化解農村地區的緊張態勢。其實
鄉村存在的問題沒有真正的解決。這個過程的極限在
哪裏?顯然是有極限的。如果農業生產收到嚴重威脅
,城鄉差別就將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在目前的體製
下,很難想象有什麽力量或方策能扭轉人口的實際流
向。
城鄉差別存在的不可避免,是任何社會須當注意的。
生活水準的差異,必定會在不同的人口之間構成緊張
態勢。這種緊張態勢出現的時機有早有晚,但現代化
過程中最終總要遇到這個挑戰。問題不在於鄉村發展
了多少,而在於矛盾化解了多少,化解矛盾的方法是
否產生新的矛盾。
8.農場的衰落
農場一直令我感興趣,最簡單的原因是:美國大概隻
有百分之三、四的農業人口,但他們生產的產品除了
保證兩億多人口的消費外,還有大量出口。記得蘇聯
曾大量進口美國的糧食。而許多國家的城鄉人口是前
者小後者大,但尚不能自給自足。解決這個問題的是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關鍵。中國有差不多十一億人
口,百分之八十多人在農村,但糧食及各類副食品供
應並不那麽闊綽。
糧食問題困擾了人類無數年,大概從有人類開始就存
在這個問題。至今人類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非洲的
糧荒已經達到驚人的地步,多少人麵臨死亡的威脅。
糧食恐怕是人類生命最大的賭注。我記得《戰爭風雲
》裏曾經記載,在二次大戰剛剛結束後的柏林,由於
沒有吃的,年輕姑娘可為一點點食物貢獻肉體。人類
生命的延存是人的基本需要,在這個問題發生困難時
,很難談尊嚴和權力。
我參觀的農場是許多個農場中的一個,是非常典型的
農場。農場主家裏隻有兩人,他和夫人。兒子在外麵
讀了大學後,在別的州工作。在一大片曠野之中,他
們有一座非常漂亮的住房,在與城市裏見到房子相比
,差不多。城市裏有各種現代化設備,應有盡有,如
電話、電、自來水等。
這是一件值得討論的現象,一般而言,不論走到哪裏
,這些基本設備總是齊備的。有的時候走很遠的路才
遇到一戶人家。這家人會什麽也不缺。各個公司也願
意為這家人提供服務,實際上有點得不償失。從生活
條件來說,農場主並不亞於別人。“農民”,實際上
是農場主(Farmer)。農場是私人的,土地也是私
人的。談起農場,絕對不用中國的概念去理解。我們
一個農場可能有幾千人,美國一般隻有兩三個人。
我們來看一些具體資料,就可以明白美國農業的不同
之處了。農場主叫奧伯曼(Oberman)。他介紹說
,他一共有800英畝的土地,相當於4857畝土地。由
他自己負責耕種,他還雇了一位長日工,加上他年邁
的父親有時幫一些忙,就行了。勞動生產率很高。除
了耕種他的800英畝土地之外,他還養豬,講出來的
數字嚇人一跳:他一個人養了1200頭豬。這是在圈
的數目,每年出產是2400頭豬。除了這些之外,他
還是一家農業銀行的董事,農閑時還要管銀行事務。
另外,還要處理社會活動,製定一些規劃來促進社會
的發展。可見,他的能量發揮到什麽程度。
問題是,一個農場主如何能有這樣的能量?
為了增加感性認識,我們提出要參觀一下它的養豬場
和農田。他先用車帶我們在他的800英畝農田轉了一
下,我們有了一個大概的概念。然後,帶我們參觀他
的農業機械,他有三台拖拉機,有兩台是非常大型的
,還有一台康拜因,像黑龍江農場的那麽大。另外還
有各類農業機械,因此他的耕種全部是機械化的。康
拜因每天能耕種80英畝,所以800英畝對他來說並不
是難事。他主要種玉米和大豆,收割回來後,由人工
風幹的設備,自動化程度很高。加上美國農場是大片
平原,這是美國得天獨厚的地方。大型機械開起來,
無阻無攔。有了這個條件,機械化就易於實行。而中
國浙江一帶農村,溝河山丘太多,大型機械難以運用

它的養豬場自動化程度也很高,配料都是現代化的,
共有四個豬棚,存欄數密集。食料配方有固定的比例
,以促進豬的快速生長,養六個月之後,便可以上市
。他一個人提供的豬肉,大概可以供幾百人消費。
當然,農場主也有種種困難,這對農業是個挑戰。其
一是經濟問題,農場主的經濟收入並不高,付出的勞
動很多。這家農場每年的收入在二、三萬美元,但用
貸款買的康拜因就值十二萬美元,不論其他設備。當
然,有的農場較大,較好,收入也很可觀。今年美國
普遍幹旱,農場主收入降低,收入大約隻有一半,經
濟狀況就很糟糕。我們在農田裏看到,玉米長得隻有
標準的一半高,果實癟小。
其二是勞動強度高。農場主的勞動強度很高,這是在
城裏坐辦公室火災工廠裏的空調車間不能相比的。農
田主要是野外作業。無論怎樣,自然界的風雲變幻沒
有法子避免。養豬可以說是又髒又臭。這家農場雖然
自動化程度高,但又髒又臭無法排除。豬不知講究清
潔,沒有辦法。我們去參觀豬棚,臭氣熏人,令人怯
步。但農場主必須做。他說每天幹完活,要洗好幾遍
澡,才能把氣味洗掉。這在美國,恐怕能接收的人不
多。
其三是年輕一代的厭倦,由於上述問題和大城市的吸
引,年輕一代向往城市生活。城市生活有文化、娛樂
設施,農村沒有。這家農場主告訴我,它的兒子大學
畢業後,告訴他暫時不想回來,他感到打擊很大。但
他相信他最終會回來。如果不回來,農場就成問題,
因為他就一個兒子,後繼無人。
盡管存在種種問題,但由於市場機製的作用,還是有
不少人被擠到農業生產領域。重要的問題是,農業生
產的高產量保證了政治社會生活的穩定。試想有一天
美國人沒有足夠的食物,會發生什麽樣的情況?大多
數發達國家,共同的現象是解決基本生活用品,使這
些產品充分湧流。而大部分不發達國家,都不能很好
解決這個問題。農業發展是社會的穩定器,是經濟的
啟動器,蘇聯長期以來為農業問題所困惑:經濟政治
徘徊不前。其他社會的情況,也大致相似。 在人口
日益劇增的世界上,農業是生命線。
二、古老的政治精神
1.“美國精神”
H·S·康馬傑是美國著名曆史學家、評論家。美國大學
圖書館的書架上一般均存放著他的著作。他被視為美
國研究的大師。他的著作《美利堅合眾國的成長》在
中國學術界很有地位。《美國精神》是他於1950年
推出的著作,推出後得到社會的熱烈歡迎,重版20
餘次。我看得是南木等譯的中文版。從上海帶到美國
,可謂千裏迢迢。這本書對於理解美國精神的確是必
備之書。
H·S·康馬傑文筆老到,下筆有力,觀察問題深刻,善
於概括總結。康馬傑自述他不準備寫曆史書,是闡釋
不是記錄。它竭力想發現難以捉摸的“美國精神”,
一種獨特的美國思想、性格和行為方式。他選擇了
19世紀80年代中葉至20世紀40年代這段時間,認為
這是美國曆史和思想的分水嶺。《美國精神》是一本
大厚書,凡50萬字,均可令人讚歎。
康馬傑認為“美國精神”包括什麽呢?首要的前提是
美國人有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哲學。美國的性格是繼
承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美國的文化和製度的淵源
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和巴勒斯坦,如教會和家庭
製度,以及價值觀念。但康馬傑認為這種繼承是高度
選擇的繼承,環境作用與選擇,二百年來政治製度和
司法製度變動很少,但社會組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
化,心理方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美國的環境消融
了來到這裏的不同種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差別。
康馬傑說,不是局部環境而是美國的整個的環境決定
了美國人的性格或造成了美國式的人。整個環境指土
地遼闊,便於流通,獨立的氣氛,崇尚樂觀進取的精
神。在歐洲,由於有悠久的封建主義和民族主義傳統
,局部超越了總體;而在美國,由於在工業革命期間
已日趨成熟,不承認強烈的地方性傳統,須打破這種
傳統,於是總體超越了局部。他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
的問題:美國人種族血統異常複雜,氣候和土壤條件
各地不同,卻容易形成鮮明而穩定的民族性格,這不
僅使批評家難以逆料,而且整個曆史和經驗也無法解
釋。每一個想理解美國的人,首要的是準備思考這個
問題。
康馬傑認為美國人民精神的主要特點是什麽呢?我摘
錄下來,大概有以下一些:
樂觀精神是異常尋常的。這個國家萬事順利,
自然條件如此優越,每一個有進取心和運氣的
人都可以致富。樂觀主義來自現實變化,每天
荒野變良田,村莊變城市,理想變現實。
信念是世上沒有辦不到的事,不達全勝決不罷
休。美國人關心未來甚於關心過去和今天,他
們沒有曆史觀念。認為隻有那些對未來不可能
發生興趣的老嫗才對過去的家族感興趣。所以
,他們從每一個打赤腳的男孩身上看到未來的
總統和百萬富翁,關心和愛護兒童,為他們工
作,放手讓他們成長。
視野廣闊,想象力馳騁於整個大陸,討厭瑣碎
的事務,猶豫不決和膽小怕事,希望大場麵,
容易接受大規模的計劃和豪邁的事業。
文化是物質性的,認為生活舒適是理所當然的
,並且懷著優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準不如他們
的人。
總是頑強地去戰勝困難,部分原因是他們確信
堅韌不拔加上勤勞、智慧和運氣,總會有好結
果。他們的信條是艱苦工作,以偷懶為罪惡。
任何有利於增加財富的事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
的。
有強烈的數量觀念,傾向於以數量來評價幾乎
所有的事物,如人口統計、摩天大樓、鐵路裏
程、生產記錄等。要描寫美國人需要新詞匯,
甚至新數學。
注重實際,對政治、宗教、文化和科學尤其講
實際,不過對商務往往帶有浪漫色彩。美國人
總想發明新工具或新技術來適應新情況。喜歡
創新,不太注重傳統,對於任何事情都願意試
一試。他們對各種事情的反應是很實際的,美
國有成千上萬種發明,美國人以熱衷搞小發明
而聞名於世。美國高校最早開設技術課程。
討厭理論和抽象思辨,像健康人不吃藥那樣避
開那些深奧的政治哲學和行為哲學,任何一種
超越常識的哲學都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唯一可
以稱之為他們哲學的乃是有用即真理的工具主
義。他們本能的認為不幸的人和糊塗的人才求
助於那種深奧的哲學,可他們不是那種人。
宗教雖然源於加爾文教派,卻也講求實際,他
們信宗教但不虔誠,他們不再信奉上帝拯救人
類的教條,而是本能地確信隻有通過工業才能
得救。教派很多,但被認為是不同的組織而不
是不同的教理,他們已不再能分辨衛理公會和
長老會有什麽不同,正如他們看不出共和黨和
民主黨原則上有什麽不同一樣。
在政治方麵非常厭惡空洞玄虛的理論和誇誇其
談的人。有人笑美國沒有政治哲學,他們對此
處之泰然,認為不受政治理論的約束是好事。
任何政黨的空談理論都不會得到他們的支持。
盡管美國人很年輕,很不老練,但在政治上是
成熟的。他們的政治機構就像他們發明的機器
一樣靈活有效。
對待文化持既懷疑又寬容的態度,當它妨礙較
重要的活動時,他們就持懷疑態度,當它成為
暇時或婦女們的一種娛樂時,他們又持寬容態
度。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要求文化應成為某
種有用的東西。美國人關心教育也舍得花錢辦
教育,他們希望教育能培養出有實際作用的人

有一種夜郎自大的信念,他們輕視其他國家和
民族幾乎達到了旁若無人的程度。他們認為自
己的國家優越,自己也比別人優越,這種優越
感產生一種天然使命感,相信自己是世界的最
高希望。
愛搞實驗,美國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實驗場,
既然每一個群體都是一場賭博,一種機會,那
麽美國人就是賭徒和機會主義者,他們很少留
戀一處地方,對搬家滿不在乎。他們不喜歡老
一套,總愛幹別人沒幹過的事,願意接受挑戰

是民主的,完全平等的。環境為才能和幸運開
辟了道路,但他們的民主是社會的民主,而不
是經濟上的民主。平等觀念滲透到美國人的生
活和思想領域,他們的行為、工作、娛樂、語
言和文學、宗教和政治無不體現平等觀念,現
實生活無不受這種觀念的製約。實際上經濟上
的不平等被設想為平等的。平等使人與人之間
的關係融洽和誠懇。
性情善良,寬厚、好客、愛交朋友,絕大多數
人喜歡交際,喜歡集體生活。他們很隨便,不
拘小節,說話隨便,衣著隨便,吃東西隨便,
對人的態度也隨便,可能會被認為是放縱粗魯
,不成體統。
覺得權威和規章條例是使人頭痛的問題,認為
要遵守某種規定是對他們的侮辱和挑戰。學校
幾乎沒有幾率。父母極少管孩子,孩子極少尊
重父母,但家庭生活是幸福的。軍隊紀律鬆弛
,但可以打仗。美國人表麵上不尊重法律,實
際上是尊重法製的,憲法是至高無上的法律。
如此等等。康馬傑的結論是:上述這些信念不能不產
生實際的後果,不能不在美國人民的日常行為中有所
反映。康馬傑歸納這些特點的那一章叫“19世紀美
國人”。實際上在今天有些歸納還是適用的。自然,
對於任何現實生活的抽象歸納,人們都可以舉出支持
和反對的實例。完全可以拿出許多例子來反駁康馬傑
。不過,作為一位美國學者對本民族的看法,姑且聽
之。康馬傑說的均是優點,不免有些自吹自擂的味道
。其實美國民族有不少缺點。
今天,可以從航天飛機和全球大戰計劃,層出不窮的
新設備,大量的統計報表、講究實際的精神,課堂中
吵吵鬧鬧的景象,對政府醜聞的態度等種種實際生活
中發現這些精神。
有時候,可以這樣說,社會生活本無精神,等你去發
現了,它便有了。或者說,世界上本來就有精神,問
題是有沒有發現。黑格爾就堅信他發現了“絕對精神
”。美國人的精神就是沒有“絕對精神”。
2.“五月花號”
麻薩諸塞州可以說是政治曆史古跡州。美國的古跡,
怎麽說也沒有多少年,但對美國社會和政治發展說來
確實至關重要。歐洲人常常嘲笑美國沒有曆史,其實
這裏揭示了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美國現代社會
隻有兩百年的曆史,它為什麽能發展成世界上的第一
流強國。這是當今人婁社會的一個重要現象。
中國也有人說美國沒有曆史。
美國的建國曆史陳列大部分集中在兩個州,一是賓夕
法尼亞州的費城,一是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市附近的地
區。在費城時,我曾去看了有關的曆史古跡,包括獨
立戰爭時期幾次重要會議的會場,憲法起草的地方,
自由鍾等。也有成群結隊的美國人和外國人前來觀光
。這些地方都保存得很好,成為政治傳統的實物教科
書。從實物教科書說,美國人擅於此道。人們常常懷
疑,美國社會沒有什麽政治教育。但其傳統精神卻深
入人心。這裏,“實物教科書”起了不少的作用。像
美國總統退職後的圖書館等這類地方,都可視之力實
物教科書。
實物教科書的最初幾章在麻薩諸塞州。“五月花號”
船於1620年將最早的移民送到美洲大陸。這是近代
美國的肇始。“五月花號”是一艘較大的木質帆船,
目前陳列的是仿製品,但據說與原型非常相象。船上
的一切依然照舊,還有些穿著當時服裝的人接待旅客
,他們會一本正經的向參 觀者談他們在海上的艱苦
經曆,並操著當時的語音語調。他們工作得很認真,
一絲不苟。離“五月花號”船不遠,有一塊巨大的石
頭,據說這是“五月花號”上的人第一次踏上美國的
地方,是美國的開始。
美國人一般把美國精神追溯到“五月花號”,並認為
美國社會後來的基本原則在“五月花號"駛向大陸時
就確立了。船上的六十幾個人確立了社會的基礎。這
種解釋也許有道理,但不能過分。有一點是確定的,
這就是當時從歐洲到美洲來的人,大部分是宗教上受
迫害或政治上受排擠的人。1620年,正是英國斯圖
亞特王朝專製政治達到頂峰的時期,其後二十年就爆
發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可見當時願意離開歐洲和英
國的是些什麽人,他們懷有怎樣的心境,他們來到這
片荒涼之地是為了擺脫專製,逃避迫害,尋找自由和
財富。這種精神鼓舞著他們來到新大陸。他們到達的
是一塊沒有完整的政治秩序的廣大的土地,所以他們
可以實現他們的願望。如果他們來到一塊早就建立了
完整的政治體係的地方,憑這幾十個人無論如何化思
想為行動,也隻能接受現實。正像今天世界各地那樣
多的移民來到美國,誰也無法改變這裏的製度。“五
月花號”帶來的精神之所以能生長發育,恰恰是由於
這塊土地在政治上也是荒蕪的。
不過,有一點必須注意,這種精神隻能在“五月花號
”船上的人之間或與他們相同的人之間分享,也就是
白人之間分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白人把印第
安人和黑人排除在人的行列之外。美國的政治製度後
來之所以能建立起來,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往往被人們
忽視了,這就是當時的土著——印第安人的文明程
度不高,還過著氏族部落般的生活,沒有掌握基本的
生產技術和耕種技術。這種狀況使得歐洲文明人無法
奴役他們,因為他們不能提供更多的產品。歐洲移民
唯一的選擇就是向印第安人要腳下的土地。如果印第
安人是個文明程度相當高的民族,情況將是如何呢?
這就是我在研究生期間的導師陳其人教授提出的著名
論點:移民墾殖的殖民地和奴役土著的殖民地的差別
。移民墾殖指宗主國的一部分居民移民到一塊土地上
,進行勞作,如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奴役土
著指的是一小部分宗主國的統治者統治殖民地當地的
人民,如非洲許多國家、印度、印度支那等地。這兩
種不同類型的殖民地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政治製度。二
十世紀的曆史指明了這一點。奴役土著有一個前提:
土著能否被奴役?亞洲社會在殖民者來到之前,已經
發展到相當的水平,為歐洲殖民者的奴役提供了條件
。美國人在新大陸沒有這樣有利的條件。印第安人很
久一直被視為野人,文明人隻奴役文明人,而不太願
意奴役他們認為的“野獸”。
“五月花號”的精神生存下來,不是誰有意要維持它
,而是社會生活必須由它來調節。我也看了普利茅茨
種植園(plimouth plantation),在那裏保留了十七
世紀的一個居住區,據說最早的移民就居住在這裏。
這個村子鄰近海邊,放眼遠眺,萬裏碧波。村子裏的
木板房子和各項用具,都是典型的舊時農村的樣子。
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貧窮落後。這是自然而然
的。歐洲移民遠道而來,一無所有,白手起家,隻能
是這個環境。像這樣的村子,現在的世界上依然多如
牛毛,它們意味著什麽呢?
正因為移民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
便尤其珍惜自己的財富和生活方式。生來富有的人不
會像他們那樣有強烈的情感。所以,當英國要剝削他
們時,他們便會奮起捍衛自己的生活。1775年,美
國人與英國軍隊發生戰爭,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
。我去參觀了美國人打出第一槍的地方,有一個紀念
碑。在河對麵的路邊,也有一塊紀念碑,那是被這一
槍打死的英國士兵躺下的地方。戰爭的結果,美國人
獲勝。美國的獨立戰爭同時受到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
精神鼓舞,尤其是作為統治者的英國自身發生過革命
。從美國的憲法可以看出,其基本原則都是歐洲資產
階級革命時期英法思想家的創造。美國在創造新製度
時並沒有遇到強大的舊製度的反抗,與英國資產階級
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同,這使它更易於宣布實
行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原則。想想,德國在十九
世紀中葉為何不能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容克貴族的力
量太強大了。
美國注重保存和保護這些實物教科書。在這些地方,
都有專職人員管理,並且提供公眾參觀所需要的便利
措施,如停車揚、小賣部、飯店、各類說明。展覽的
設施也有水準,差不多每個地方都有播映室,訪問者
都可以看到特地攝製的影片和幻燈片。對一些在中國
人看來算不上文物的東西,均加以精心保護。所以,
將來美國人會有曆史,因為它現在全力以赴地加以保
護。他們深知自己沒有曆史,對有一點曆史價值的東
西都視若珍寶。在曆史太豐富的國度裏,比這價值大
得多的東西都被棄之一邊。
美國人不僅保護曆史,而且很懂得使這些實物發揮教
科書的作用。這些地點均向公眾開放,並為公眾充分
了解它們提供最好的幫助。其實這就是傳播美國精神
,這就是一種社會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社會想長治久安,都應當傳播自己的價值體係,
隻不過傳播的方法各有不同,而傳播的效果在很大程
度上就取決於方法。
3.政治信條
歐洲人看不起美國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歐洲人認
為美國人沒有悠久的文化傳統,沒有文明,像一群突
然暴富起來的“鄉巴佬”。在政治領域中,這種觀點
反映在歐洲人認為美國人沒有豐富的政治義化的遺產
。歐洲貢獻了亞裏士多德、柏拉圖、霍布斯、孟德斯
鳩、洛克、盧梭、密爾、黑格爾等思想大家。它們的
成就很重要的一麵在於他們對人類的政治生活作出了
精彩的論述。當今歐洲乃至西方政治中的許多基本信
條均發源於這些思想大家。美國的政治思想不那麽發
達,美國隻有兩百年的曆史。美國元老們選擇的是歐
洲已經存在的思想體係,他們作的新的貢獻並不多。
美國的政治學者們也直言不諱。
雖然如此,人們決不能斷言說美國人沒有政治信條,
政治信條在美國不起作用。哈佛大學的政治學者塞繆
爾•P•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寫了一本書
,《American Politics:The Promise of
Disharmony》(1981),專談這個問題。他說如果
認為政治思想在美國起的作用不如歐洲大,這將是一
個錯誤。
根據亨廷頓的觀點,“美國信條”(American
Creed)從獨立戰爭時期起就開始形成,從十八世紀
末至十九世紀初,美國就已經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政治
價值,這便是美國信條。美國信條的核心內容來自歐
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思想家,但也具有更為源遠流
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臘,。這些信條不僅存
在,而且為社會大多數成員所接受。這些信條在兩百
年的過程中有這樣和那樣的流變,但其核心始終如一
。這些信條構成美利堅民族的“自我”的一部分。社
會上並沒有許多人整天在宣傳這些信條,但人們在實
踐這些信條。大學、法院、政府、大眾傳播媒介在傳
播這些信條。在某種程度上,這些信條主導著社會。
杜卡基斯和布什競選中一個主要話題就是討論何謂美
國的主流(Mainstream),誰離開了美國的主流。
雙方都不願意離開美國的主流,否則將失去選票。
什麽是美國的信條?亨廷頓認為可以歸納為:(1)
自由;(2)平等;(3)個人主義;(4)民主
;(5)法治。看上去很簡單明瞭。人類的難題就在
這裏,哪怕是一個簡單的觀念,要其成為社會的主導
觀念,也是難乎其難的,沒有幾代人的努力不能奏效
,自然,美國信條和美國實踐並不完全吻合。
信條從何而來?可以說來自獨立宣言,在反對英國殖
民統治的鬥爭中,這些信條被用來當作思想武器。也
可以說來自歐洲的思想傳統,這些基本觀念早在獨立
戰爭以前就在歐洲發揮得淋漓盡致了。美國人早期對
這些信念的向往,是出於情感上的動力,或者說情感
上的動力多於理性的動力。美國人信仰這些信條,不
過從來沒有一位思想家很好地論述過這些觀念之間的
關係,人們一直把它們當作一種理想。這些理想之間
存在著衝突是顯而易見的。亨廷頓說,多數統治可能
導致侵犯少數人的權利,法律至上可能會削弱人民主
權,個人主義可能會破壞民主,如此等等。這些衝突
不僅在邏輯上存在,在實際政治發展的過程中也顯影
出來。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困境可以在這種境況中找到
部分解釋。美國人稱道自己的民主,然而除了選舉之
外,普通人還能幹什麽?也許任何社會要組織起來,
都超脫不了這種格局。
大部分人分享這些觀念。這裏有種原因,一個主要原
因是在獨立戰爭前,沒有形成歐洲那樣等級分明的差
別,也沒有形成以這些差別為基礎的不同的思想體係
。人們一開始就從總體上接受了為新世界而創造的價
值體係。自然,在後來的流變中,不同的社會階層對
這些信條有不同的解釋。兩黨之爭是其集中反映。今
天恐怕不能說所有人都接受這些信條,但大部分人接
受它們。不少移民團體,由於不同文化的影響,難以
真正認同這些信條。如中國人的移民社會、拉丁美洲
的移民社會、日本人的移民杜會等。主流依然存在。
美國人不斷用這些沒有確定含義的信條來保護自己,
因為沒有確定內容,反而容易長存。
一百四十年前,法國曆史學家阿萊克西•托克維爾
(Alexis de Tocqueville)就說,美國人普遍認為人
民是權力的來源。人們尊重自由和平等,大多數公民
有政治權力等等。這些均為美國信條的構成要件。詹
姆斯·布萊斯的歸納為:(1)個人有神聖的權力
;(2)權力之源在民;(3)一切政府受法律和人
民的限製;(4)地方政府優先於聯邦政府;(5)
大多數人比少數人明智;(6)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
政府。這些信念都是可以左右解釋的。在一般情況下
,美國人並不覺得有解釋的必要,誰都認為自己知道
真傳。不過,到了危機時刻,人們對這些信條便會有
不同的解釋。
亨廷頓認為在四個時期發生過這樣的情形:革命時期
、傑弗遜時期、南北戰爭和六十年代動亂時期。在這
些時期發生了什麽?主要有普遍不滿,政治思想在論
戰中起到重要作用,政治動蕩,反對政權的情緒強烈
,變革心理強化,政治參與擴大等。更重要的原因是
,實際政治並沒有實現這些信條,潛在的衝突不斷地
積累,最後像火山一樣爆發,從而找到新的結構。因
為大多數人相信這些信條,所以在爆發時人們首先想
到的是更好地體現這些信條,而非改變信條。社會一
直在實現相同的信條,與不斷改換信條的社會相比,
其社會發展的延續性對其社會發展的功效不可忽視。
不少政治學者都承認美國存在著IvI Gap,即政治信
念和政治體製之間的差異(Gap between Idea
and Institutions)。盡管這些信念為社會的主流,然
而實際政治生活遠遠落在這些信念之後。自由、平等
、個人主義、民主、法治在美國也是發展中的事物,
隻不過與某些社會相比,發展程度不同。問題不在於
這些信念什麽時候全然實現,而在於杜會何時能創造
出條件來促成它們變為現實。可能很多人不喜歡這些
信條,但社會主流不容許他們逆潮流而動。在大多數
情況下,人們接受潮流,在必要時,人們才顯示信條

政治信條的狀況,給人們一種啟示。一個社會接受一
種信條不容易,接受了之後要真正實踐它們更不容易
。對一個社會發展來說,第一步是核心價值成為社會
主流,然後是使其成為現實。在核心價值沒有成為主
流時,要使其成為現實,難度自然更大。一個社會可
以說它信仰什麽,但不等於它實際上就擁有什麽,或
者不擁有什麽。
4.平等抑或自由
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中,總有核心價值,核心價值主
導著整個社會的發展,主導著杜會大部分人的精神活
動,也是社會大部分人判斷各類私人和公共事物的標
準。美國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價
值觀念是什麽?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近年來有
激烈的爭論。如自由主義者主張基本價值觀念是平等
,憲法寫明每個人生來平等。而新保守主義者強調核
心價值是自由,而非平等,自由在任何時代都是主導
的觀念。我在俄亥俄大學訪問時,曾問過一個資深的
研究美國政治的教授:“共和黨和民主黨究竟有什麽
區別?”他略微沉思後答道:“對自由和平等的看法
不同,共和黨側重於自由,民主黨側重於平等。”
可見對這兩個西方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基本方麵,人們
並非持一致的看法。
我個人的看法是,在今天的美國,傾向於以自由為主
導價值觀念的人多於選擇平等為主導價值觀念的人。
自由的概念是今日美國精神和文化的主流。自然,不
同的人傾向於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選擇,並且
要用這個概念來維護各自不同的利益。從這個角度看
問題,自由是一個更易於被具有不同利益的人隨意運
用的概念,平等顯得幅度小一些。我將在下麵分析這
個問題。
將近一百五十年以前,阿萊克西·托克維爾在美國轉
了一圈之後,寫了一本書叫做《美國的民主》,這本
書後來成為經典,至今依然是研究美國政治的基本讀
物之一。在美國這樣一個缺乏理論權威意識的社會中
,十分不易。
托克維爾的一個重要論點是:最重要的事實是全麵的
平等條件(equality of conditions)。這個觀念對社
會整個過程發生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社會上其他一切
的價值觀念均來自這個基本事實。這個論點可以說是
對的,也可以說是不對的。就當時的情況來說,獨立
戰爭之後,憲法正式承認了人生來平等的原則。美國
沒有封建貴族的傳統,所以在殖民統治被推翻之後,
較易於建立一個平等的環境。這裏沒有常年積累的財
富,沒有政治上的顯貴,條件平等較易於形成。而在
英國和法國這樣有長期封建製曆史的社會中就不那麽
容易。盡管法律可以規定人人平等,但事實上形成的
不平等不能用武力摧毀。興許可以摧毀物質上的不平
等,但不能摧毀精神上、文化上的不平等。這一點美
國有其有利條件。托克維爾來自具有濃厚封建傳統的
歐洲大陸,覺得這裏有更好的條件是自然而然的。如
果他是從美洲到了大革命後的法國,恐怕難以得到這
個結論。
說其不對,是因為當時人們所讚成的平等,在很多情
況下隻是一種原則,遠沒有變為現實。哪怕是今天的
美國社會,也難以說實現了憲法說的人人平等。不少
學者和政治家不是在猛烈抨擊這個社會的不平等嗎?
在托克維爾周遊美國的時候,奴隸製在南方還普遍存
在,南北戰爭那時候還沒有爆發,婦女也沒有平等的
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印第安人更不用說了,經濟上
的不平等從那時至今始終存在。如果僅說條件平等,
不說結果平等,似乎也不能下定論說當時存在著普遍
的條件平等。托克維爾之所以有這種印象,我覺得主
要是在一個更不平等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的感覺。
這並不是說,在這兩個社會之間沒有差別,應該說走
向平等是曆史的進步。同時也可以說,人民在那個時
代是追求平等原則的,因為平等沒有全然實現。
同時,選擇自由的原則的人首先必須追求平等原則,
因為沒有平等的先決條件,自由難以充分實現。自由
和平等,可以說是自洛克以來歐洲以及西方的兩個主
要價值核心。但他們並非是並行不悖的。在這兩樣價
值均沒有的階段或者在這兩樣價值發展的初級階段,
他們之間的矛盾不會顯露出來,或者顯露得不充分。
但在兩種價值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這種衝突就會顯
示出來。如果講人的自由,講人的充分自由,那麽平
等就可能成為一種限製,因為平等要求不同的人具有
同樣的條件。如果將結果平等,這種局限就更明顯。
如果講平等,那就意味著每個人平等的自由,如同孔
德所說。沒有任何人可以享有更多的自由。在一個社
會中,很難達成這種局麵。對於這些概念,人們有不
同的規定,又是引起分歧的一個地方。所以,在平等
和自由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新的矛盾又會產生。
托克維爾的時代,美國人的確追求平等,但這種平等
是非常抽象和原則性的概念,現實生活中,平等的推
行卻很緩慢。婦女的選舉權直到十九世紀下半期才慢
慢確定,普選權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才確立。黑人
的平等權利本世紀六十年代才成為人們考慮的問題。
印第安人的平等權利始終受到侵犯。林肯總統為解放
黑奴奮起呼籲。但他的基本精神並非是給黑人以與白
人平等的地位。他曾保證:我從來沒有說過讓黑人進
入政府擔任官職,我從來沒有說過黑人與白人聯姻。
我隻是說黑人與白人之間存在著緊張狀態。這不利於
兩個民族的共同生活。所以當代新保守主義的觀念是
:林肯隻是給了黑人自由,而沒有給黑人平等。
其實在美國人的心中的,大部分是傾向於自由。講平
等,隻是在自由收到限製的時候。一旦這種約束被消
除了,自由的價值或者期望值往往大於平等。
為何如此?因為西方體製保證的平等,隻是形式上的
政治平等,而非社會平等、經濟平等。這一點已為西
方學者所公認。形式上的政治平等確定之後,再進一
步要求平等,就會涉及許多人的利益。曆史決定規定
形式上的政治平等易,實現經濟平等難。
政治平等,意味著平等地貫徹法律,平等的投票權和
其他政治權利等。這個前提確立之後,人們便開始自
己的社會活動、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美國建國兩百
多年,在這個相對短的流變過程中,經濟高度發展,
相應地,社會的利益分化也必然明顯,貧富差別越來
越懸殊。時至今日,貧富差別構成社會主要的利益結
構。在富裕社會中,真正的窮人不多,真正的富人也
不多,但大多數中產階級認為自己是富有的或會是富
有的。這一部分人認為過去的富有或將來可能的富有
依賴於經濟領域的自由活動,如果限製這種自由,製
造平等,就會損害他們的利益。經濟領域不屬於政治
領域,不能強行要求平等。人們在這個領域中應當享
有充分的自由。不能因強調平等,而拿別人的錢去給
另外的人花。有錢的或有一分錢的人都會有這種想法
。質言之,這種論調反映了富有者的願望,他們不願
意限製資本的自由,也不願意與社會大眾分享更深層
次的平等。
一百五十年後,至少是這個年限,美國的狀況已與托
克維爾的時代大不相同。政治平等的問題經過戰後黑
人民權運動和女權運動,雖未解決,已有大的改觀。
而經濟平等的問題卻始終未能有實質性的推進。美國
曾經搞了消滅貧困、福利政策、累進稅來推進平等,
但後來落得民怨載道。凱恩斯主義之福利政策,結果
帶來了滯漲。從此之後凱恩斯主義一蹶不振。大規模
社會福利計劃令人反感。民主黨多次選舉失敗,也可
以說明一點問題。
福利政策必須要抽取較高的稅,以支持政府預算。抽
高稅,在任何地方都不會使人興髙采烈,心悅誠服。
美國人向往平等,但如今平等與高稅收聯係起來,他
們就望而止步了。如果仍有人強烈主張這種平等,大
部分人就會轉向強調自由,認為這類平等是侵犯自由
,自由成為主流,有深刻的杜會經濟原因,其實也反
映了社會不同集團之間的利益衝突,反映了一種分化

其實,從曆史的角度看,美國人看自由重於平等,有
時候追求自由的活動以追求平等的形式表現出來。在
目的達到之後,保存下來的往往是自由。不能說有的
人不向往平等,但他們隻向往政治平等,如果再往前
走,就難以接受了。
獨立戰爭把平等推到一個新的層次,後來的發展也不
斷推進政治平等。但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平等進展緩慢
,原因是人們認為這屬於自由領域,自由不可侵犯,
尤其是私有財產的自由權。美國人隻接受條件平等,
而不接受結果平等。條件平等確定之後,便是自由領
域。不少美國人確認條件平等已經實現,再講平等隻
能是結果平等,這是自由成為當今主導價值的重要原
因。
在個人主義盛行的今天,平等難以成為主導價值。
5.二百年的憲法
費城和華盛頓這兩個城市之間有某種曆史性的聯係。
費城曾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重要地點。1787年,
在費城召開會議製定了憲法。這部憲法一直延續至今
,在世界上可稱為最古老的成文憲法。華盛頓是當今
首府,是具體體現憲法的揚所。1988年是憲法製定
二百周年,政府曾在自由女神下大搞慶祝活動,裏根
也到場講話。美國人對自己的憲法最引以為豪。在費
城時,我曾去過當年製定憲法的建築物,但由於參觀
的人太擁擠,隻在外麵瞭望了一番。我在安那波裏斯
時曾見過當年美國憲法的一份手抄本,幾張黃紙,竟
能起這樣大的作用?基礎絕對在這些黃紙之外。
美國的憲法是獨立戰爭的產物。這個演變大約是二十
年間的事情:1770-1790。當時的美國有十三個分開
的殖民地,歸英國政府管轄。1774年,第一次大陸
會議召開,來自十三個殖民地的55名代表在費城開
會,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1775年,殖民地與英國
之間發生戰爭,即在現麻薩諸塞州的激戰。1776年
,美國政治思想家托馬斯•潘恩發表《常識》一書,
要求獨立。1782年,獨立戰爭接近尾聲,在巴黎舉
行和談,並簽署了協議。1787年,起草憲法。1788
年,足夠數量的州批準憲法草案,憲法生效。1789
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791年,
在憲法中加入《人權宣言》。這就是當時政治發展的
主要裏程碑。從中可以看出,美國憲法產生於要求獨
立的鬥爭之中,其基本條文當然也是為了保障某些利
益。
憲法的製定者就是本著這種意圖。當時13個州向費
城派了55名代表。起草憲法是一件艱巨的工作,但
他們在一個夏天就完成了。可能是當時的政治、社會
、文化關係還沒有後來那樣發達的緣故。如果換到今
天,沒有兩年恐怕無法製定憲法。華盛頓、漢密爾頓
、麥迪遜和富蘭克林都參與了此項工作。這些人深受
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他們熟知洛克的《政府論》
、哈林頓的《大洋國》、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
。同時,他們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據說其中20人
參加過各州憲法的起草,深通此道。有30人參與過
各州的立法機關。熟諳官場利弊,也為憲法製定打下
了基礎。
在製定憲法時,遇到一個曆史條件值得注意,這就是
它是延續同一種製度,隻是組織形式不同罷了。美國
獨立戰爭時,英國已完成“光榮革命”一百年,英國
統治者已非傳統封建貴族。因此對美國來說,基本上
是仿照英國的政治原則設立一套新的體製。也就是說
,被統治者想學統治者的樣子生活。而不少國家的革
命麵臨的問題是改變政治原則,這要困難得多,因為
沒有人知道新的原則的實踐,一片空白,如英國資產
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
。當然,在英、法、俄、中等國,因為舊製度的影響
太大,所以也給建立一個新製度造成了困難。
出於自身的經曆,美國人在製定憲法時,首要關心的
問題是政府的權威和個人的自由。
英國人對殖民地的分而治之也給政製的形成創造了條
件。這種分離使一州無法支配另一州,政治事務必須
協商,製定憲法的人都有各州做後盾,有很大的討價
還價的砝碼。各州都不想讓某一州有超過自己的權力
。因而會注意在憲法中產生一種機製,防範有一州獲
得這樣的權力。肯尼思•普萊維特(Kenneth
Prewitt)和錫尼•沃巴(Sidney Verba)在他們的著
作《美國政府導論》中指出,憲法反映了一種哲學觀
點。他們引了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的一段
話:
人類的欲望、激情、偏見和自愛從不會被仁愛和知
識所征服……你說,“對自由的熱愛紮根於人的靈
魂之中”。那麽它也在一頭狼的靈魂之中。我懷疑
一個人比另一個人更有理性、更寬容、更善於交往
……因此,我們不應僅僅依靠人們靈魂中對自由的
熱愛。必須準備好某些政治體製,以幫助自由之愛
反抗它的敵人。
普萊維特和沃巴的解釋是:沒有政治限製,人是不可
信任的。因此憲法反映出的人性觀是悲觀主義的,而
非樂觀主義的。這是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一大差別
。也許這可以從某種角度解釋東西方政治發展的差異

本著這些想法,憲法確定了以下三大基本原則:
實行代議製,包括廢除貴族頭銜,開放官職,
定期選舉,代議政治;
分權治理(分權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麵,縱
向指的是聯邦製,各州保留較大的權力。在當
時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橫向指通常所說的"三
權分立”);
有限政府,即規定政府不能做什麽,如不得幹
涉宗教、言論、寫作、集會等方麵的權利。同
時規定“法治而非人治”原則(Government
of laws,not of men),由於這祥的原則的
要求,憲法確定了法院係統。
絕對不能認為製定憲法的人想到了所有勞苦大眾,在
為他們製定憲法。當時製定憲法的人想到的首先是維
持他們的利益,這是一個新生的統治集團。憲法精神
的大眾化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
代,美國黑人還在為爭取自身權利浴血奮戰。直到今
天,黑人還在奮戰,雖然不常常浴血。
一個舉世矚目的問題是:為什麽憲法能延續二百年,
而其他國家沒有這樣的記錄。普萊維特和沃巴提供了
一種解釋:(1)憲法是一份政治文件,1780年存在
的政治衝突今天依然存在,隻不過形式各異,如中央
和地方的關係;(2)憲法保障的代議製、分權和有
限政府往當時有足夠的吸引力,今天也依然如故。
另一重要的原因是憲法的自身變化。如果憲法二百年
中一成不變,很難想象它能持到今天。憲法的變化特
點是內容變,形式不變。憲法變化體現在很多方麵,
如憲法條文的普遍性,最高法院對憲法的新解釋,憲
法沒有列舉的權利,憲法修正案等。關鍵是憲法變的
依據和程序還是出於這部憲法,而不是其他。世上沒
有不變的東西。今無美國人對憲法的解釋早已大於二
百年前,但大家寧願說這就是二百年前的東西。因為
今人說的話要叫人聽從不容易,古人說的話要容易一
些,有時要容易得多。
關鍵的間題是,實際上沒有人有力量改變這部憲法,
維持它並解釋它是唯一出路。也許這是一條通則,如
果還有某種力量可以改變憲法和政治製度,那這個社
會在政治上和社會管理上就沒有達到穩態。
6.政治基因
波士頓旁邊有一座寧靜的小鎮,這個小鎮的名字叫貝
爾蒙(Belmont)鎮。據說這裏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早
期美國的政治製度。鎮的管理具有很濃的自治色彩,
是美國政製的源頭,或者說是政治傳統的一種體現。
姑且稱之為“政治基因”。所謂政治基因,是想探索
一下政治製度和政治文化是在什麽基本因子上發展起
來的。1988年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的路辛•派伊
(Lucian Pye)教授也特別推薦這個鎮,在他的陪
同下,我們訪問了這個特別的小鎮。
貝爾蒙鎮很小,離開波士頓大約半個小時的汽車路程
,小鎮共有居民26,000人。首先出來接待我們的是秘
書。她是選任官。她第一句話就說,貝爾蒙小鎮的管
理組織是一種朋友和鄰居自己管理自己的組織,即一
種自治組織。她的第二句話是,這種組織和這種組織
的精神起源於英國。在最早的移民到達美洲大陸時,
他們就帶來了這個傳統,一直保存到現往。在東部地
區,尤其是麻薩諸塞州,不少地方仍然保持著這祌政
治上的特色,成為政治生活中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
可以簡單地看一下這個鎮的組織結構。該鎮有一部根
本大法,稱General by-laws,實際上相當於該鎮的
憲法。根據該鎮組織法,享有最高權力的是全體公民
,隻要是居住在這個鎮的成年公民,都有投票權。鎮
的具體組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選任官,另一部分
為委任官。選任官由全體公民選出。行政首腦稱為連
選人(Selectman),也不是什麽官銜,隻證明他的
地位。當選人共有三位,權力相等,組成當選人會議
,負責日常的管理。當選人每年改選一位,可連選連
任。除了行政首腦由選舉產生外,其他有幾位行政長
官也都由選舉產生,而非由行政首腦指定,如電力委
員會、健康委員會、主持人、鎮司庫、學校委員會成
員、自來水委員會等。這種機製保障所有的行政部門
能對選民負責,而不至於由行政首腦主宰一切。同時
還有一個選舉性的鎮會議,類似於議事機構,但真正
有決定權的是全體公民大會。在選舉人會議下麵,有
執行秘書、顧問委員會和鎮委員會,負責幫助或協助
選舉人管理日常事務。執行秘書等均是委任官。執行
秘書下有多名專管秘書,他們負責各類事務,如社區
發展、老人事務、財政、消防、高速公路、警務、退
伍軍人服務等。在主持人(Moderator)下麵,設有
法律委員會、授權委員會、預算委員會等,這些均為
委任官。這就是貝爾蒙鎮政治組織的大概狀況。可以
看出,它有一個前提,即重要部門的行政官員均甶選
舉產生,保證公民能有效監督和控製行政過程。
雖然是個小鎮,每年的財政預算也在幾千萬美元。如
1986-1987財政年度,財政支出為31,709,621美元
。這樣大的一筆費用如何用,是鎮裏最大的政治問題
。該鎮的製度有效地保證了財務的正當使用,能夠有
力地排除貪汙腐化行為,因為財政必須公開,必須得
到全鎮大會的認可。全鎮大會一般每年召開一次,決
定鎮裏的重大事務。我們來看一下1987年的全鎮大
會。1987年全鎮大會於4月27日在髙中禮堂進行,因
為這是鎮裏最大的會場。開全鎮大會之前,已經印發
了需要表決的事項。各項事務已由授權委員會加以研
究,並提出意見。
1987年會議共要表決47項。其中大部分涉及錢如何
使用,公共設施如何擴建,生活水平如何提高。也有
政治性的,如第2項就涉及到向當選人授權解決衝突
的何題,第35項、37項等涉及到修改基本法的問題
。這些項目較少,多的是具體生活事項,如提高官員
的工資,擴大自來水管道,向官員提供出差旅費,購
買停車場的計時器,修建公路,購買大型掃雪機、大
型卡車、複印機等。可以看出,不少很細的項目,都
要得到公民大會的批準。行政官員不得擅自動用錢款
。一切財務都得公開。在全鎮大會上,要討論財政委
員會的報告和授權委員會的報告。這些報告將各類官
員和委員會成員的工資和津貼羅列得一清二楚。這可
以杜絕營私舞弊。在這種體製下,要營私舞弊極為困
難。自然也不能排除有這種可能性。
這種體製與古羅馬的公民大會十分相象,的確生動反
映了西方政治體製的基本內質。不過,貝爾蒙鎮並不
是獨立的。它在鎮內事務上有一整套獨特的機製,但
它必須服從州和聯邦法律,美國的政治體製有一個特
點,就是它的地方政府並不千篇一律,尤其是縣以下
的政府。大部分地方政府都保存了傳統的色彩。而美
國人從未想到要使這些地方政府統一起來,而是任其
發展。這種看問題的方法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從組
織體製來說,全國是一體化的,但具體運作方式卻各
有千秋。實際上,每個地方政府都適應了當地的傳統
、當地的觀念和當地的需要。任何政治體製,隻有做
到這一點才能良好運轉。在很大程度上,美國政治製
度與曆史——社會——文化條件的適應,並不體現
在聯邦和州級政府上,而是體現在縣級以下的政府上
。這是不少國家沒有的機製。曆史往往告訴人們,政
治體製越是劃一的杜會,政治體製的適應性越小。怎
樣協調宏觀政治體製與具體體製之間的關係,是政治
發展中的一大難題。
說貝爾蒙的組織是政製的“基因”,指的是後來的政
治體製是在這種小團體的政治規則上發展起來的。最
初來到美國的人,在英國受到宗教迫害和政治迫害,
對政治保障有最為強烈的願望,對自身權利有最深切
的認識,對政治權力懷有最大的戒心。另一方麵,他
們受的是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們在迫害中向往的是西
方古代(古希臘)或中世紀公社的民主傳統,他們不
遠萬裏來到新大陸,主要是逃避一種政治生活,建立
另一種政治生活。這就是早期美國人為何有民主觀念
的原因。當然,與古代羅馬的奴隸主的民主相似,這
隻能是他們之間的民主,而不是印第安人或後來的黑
人的民主。不過,任何準備用於自己的政治權利,都
要準備與別人分享,否則自己也會喪失它們。不僅很
多國家的曆史證明了這一點,中國現代曆史的發展也
顯示了這一點。待到獨立戰爭,美國人想鞏固的便是
這種基本精神。這種精神在美國易於得到製度化,與
最早的移民的性質有關。試想如果都是英國的王公貴
族來到新大陸,美國會是什麽樣呢?
拉丁美洲國家和非洲國家貢獻了不少實例。
7.政治規矩
1989年1月20日,是布什當選為第四十一任總統的就
職儀式日。這一天,布什和當選副總統奎爾要在國會
山宣誓就職。所有的政界要人,白宮、國會參眾兩院
和最高法院的領袖都要出席宣誓儀式。這個儀式將表
明布什正式成為總統,裏根正式卸職。此為政治生活
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項政治規矩。這項規矩其實成
為對卸任總統和上任總統的約束,同時也向國民表示
這個政治體製的基本運行方式。新任總統要在就職儀
式上發表演說,表明自己的基本政策主張,這也是昭
示國民。
政權的交接是人類政治生活中的一件最難解決的事情
。不少社會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發展出完善的程序,成
為政治不穩定的原因。總統的就職宣誓,重要的意義
不在於新總統有了權力,而在於舊總統因此失去權力
,解甲歸田,成為布衣。憲法並沒有規定新舊總統如
何交接,但就職宣誓儀式已有那樣悠久的曆史,如今
已成為一個固定的政治規矩,整個過程非常程式化。
1月20日早晨,國會大廈前麵已準備好宣誓會場。各
方要員和達官貴人先後進入會場。會場是露天的,有
一個聳起的平台為宣誓的主席台。相當的時聞,裏根
及各位要人坐車離開白宮,前往國會大廈。宣誓開始
前,各方人馬按一定儀式進入主席台。主席台後麵連
結國會大廈的一個門,用大紅色的幕簾裝飾,一條紅
地氈通往主席台前方,這裏有一個話筒和講台。首先
是最高法院的法官入場,有導引人引入主席台。然後
是女眷入席,包括裏根、布什和奎爾各自的夫人,由
導引人從另一條走廊引出。再是裏根入席。裏根之後
是奎爾。最後是布什入席。每個人或每組人均有專門
的人導引,相隔1-2分鍾。
宣誓由國會兩院聯合會議主席主持。首先請一位牧師
做禱告,祈禱上帝保佑美國,保佑布什總統和家人,
保佑奎爾及其家人。然後由一個童聲合唱團唱聖歌,
讚美神。接著有一位黑人歌唱家唱讚美歌。奎爾首先
宣誓,由最髙法院法官奧科諾領讀,她讀一句,奎爾
重複一句。奎爾夫人手捧一本家庭用的《聖經》,奎
爾將左手放在這部《聖經》上麵。奎爾宣誓完畢,布
什宣誓。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威廉•H•萊因奎斯特領
讀。布什夫人手捧兩本《聖經》,一本是家庭用的《
聖經》,一本是當年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宣誓時
用過的《聖經》。布什將手放在上麵,跟著大法官念

宣誓完畢,由那位黑人歌手唱國歌,全場同唱。國歌
唱完之後,由布什發表演說,公布他的基本國策:
讚揚裏根,說:“這個人在我們的心中和我們的
曆史上贏得了重要的位置。裏根總統,我以我
們民族的名義感謝您為美國所做的一切傑出的
事情。”
向上帝禱告,說,“讓我們更有力量從事您的
事業,我們願意聽從您的意誌,在我們的心中
寫下下述文字:用權力幫助人民。因為我們被
賦予權力,不是去追求我們自己的目標,正確
地使用權力隻有一種,這就是服務於人民”
呼籲振興美國精神,說:“我們不能隻希望留
給我們的子孫更大的汽車,更大的銀行戶頭。
我們應當希望給予他們一種感覺,什麽是忠誠
的朋友,什麽是具有愛心的父母,什麽是一個
好的公民。美國如不其備崇高的道德目標,它
就不是真正的美國。今天我們有這樣的目標,
這就是讓民族的形象更可愛,世界的形象更美
好。”
號召與吸毒作鬥爭,他說,吸毒等“罪行應該
被消除。”
要求國會予以合作,他說:“我們需要新的行動
……我們需要妥協……我們需要和諧……我向你
們伸出我的手。”
表示決心,他說:“我並不懷疑未來,我也不懼
怕前麵的事物。我們的問題是大的,但我們的
意誌更大,我們的挑戰是大的,但我們的意誌
更大。如果我們的缺陷沒有盡頭,上帝的愛的
確是廣大無邊的。”
布什演說完畢之後,便與裏根失婦告別。裏根夫婦隨
即要離開華盛頓,也就是離開白宮。一架直升飛機將
把裏根夫婦直接送往安德魯斯空軍基地,他們將在那
裏坐飛機直飛他們在洛杉磯的家。布什夫婦和奎爾夫
婦送裏根夫婦登上飛機:裏根時代宣告結束。
然後,布什返回國會大廈,在那裏的一間辦公室裏簽
署了他作為總統的第一批文件,包括對他的內閣成員
的任命書。在國會出席了午宴之後,返回白宮,有時
步行,大約有1.6英裏,標誌著布什時代的開始。
這個過程,程式化程度很高,開支驚人。大概的統計
數字是,整個就職活動(差不多一周)需要3000萬
美元,包括國家開支和私人開支。全套活動的門票(
包括各種宴會、儀式等)為25000美元一張。正式慶
典活動估計在2000萬美元。1981年,裏根就職時花
了1600萬美元。這些錢都是私人捐助。政府也破費
不小,國會對就職儀式的預算是775,000美元。華盛
頓市政府撥款230萬美元,提供警務、防火、醫護等
服務。國防部大約花了250萬美元以提供軍隊、儀仗
隊等。整個活動的開支驚人,這也是美國體製的一個
特征。大部分分開支來自民間,雖然這裏麵說明沒有
政治義務,但究竟是否如此,就難說了。不過,作為
一種既定的程序來交替權力,這些破費比起以混亂甚
至流血交替權力來,代價不算髙。
整個活動高度公開,電視和報章對整個活動有大量報
道。就職儀式,電視台電台都做現場實況轉播。政治
公開在某種程度上也保證了權力交替的正常進行。這
個過程,其實也告訴國民,權力交替按照程序完成。
任何政治體製,最為根本的問題之一是如何進行權力
交替。這個問題不解決,社會就難以有一個持續的穩
定的政治秩序。美國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
一套政治規矩。人人必須遵守這套政治規矩,違背這
套政治規矩,便不可能得到承認,不可能具備合法性
。任何一位卸任總統想不離開白宮,都是不可想象的
。布什宣誓就職的那天,裏根就搬出了白宮。橢圓形
的總統辦公室人去室空。《紐約時報》上登了一幅照
片:裏根對這個空空如也的辦公室投以最後一眼。宣
誓儀式後,布什將在這裏辦公。裏根班子的人也得搬
出白宮。當裏根離開白宮去參加儀式時,搬運卡車就
開進了白宮。宣誓完畢,裏根直接飛往洛杉機,成為
布衣。盡管卸任總統對美國政治起的作用要遠遠大於
平民百姓,但他的時代畢竟結束了。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政治規矩和政治傳統有何作
用。這套儀式是古老的,宣誓詞是二百年前第一總統
所用的宣誓詞,《聖經》也是二百年前喬治·華盛頓
用的《聖經》。美國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傳統的民族
。這種狀況似乎有些奇怪:美國人那樣追求創新,那
樣個人主義,怎麽會這樣看重傳統。其實,越是在沒
有人說了算的地方,傳統便具有越大的權威。傳統成
為現代人唯一可以依賴的東西,而現代人卻不能拿出
一種東西來使眾人信服。在全國或州或地方政治生活
中,規矩和傳統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權力更替這個
敏感的問題上,規矩和傳統更能約束人。凡是現代政
治變動較大而沒有形成政治規矩和政治傳統的社會,
權力更替都有某種困難,或者還在尋找合適的道路。
深究之,政治規矩和政治傳統之所以有作用,在於它
們能保護統治階級內部不同團體之間的權力關係。社
會形成的政治規矩和政治傳統,其功能在於它適於協
調社會不同集團之間的權力關係。這種關係植根於社
會複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機製之中。政治規矩和政
治傳統是一種杜會製度長期運作的結果,最能反映這
個社會的基本特性。
有時候,政治規矩和政治傳統比法律更有力量,因為
一種是寫在文字上,一種是寫在人們的信仰裏。一個
社會政治發展之路,就在於把政治原則和信念變為政
治規矩和政治傳統。
8.“第三共和國”
“美利堅第三共和國”,對不少人來說是個陌生的概
念。不少人恐怕聽說過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法蘭西第
五共和國,卻沒有聽說進“美利堅第三共和國”。這
個概念的提出早在1969年。當然這隻是一位學者在
一本書中提出的概念。此人叫西奧多·羅威
(Theodore J·Lowi)。此書叫《自由主義的終結:
美利堅第二共和國》。羅威在書中分析了美國主流思
潮的演變,並指出了社會發展的趨向。這些分析,對
於了解美國還是很有價值的。
在1988年唇槍舌劍的競選中,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選
擇了一個關鍵戰略,就是指責民主黨假選人是“自由
主義者”。言下之意,自由主義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詞
。著名的政治學家塞繆爾•馬丁•李普塞特在10月27
日的《紐約時報》上有一篇文章透視這種轉換。他說
,美國人一向是追求和憧憬自由主義的,當年獨立戰
爭的起因就是追求自由和平等。西方政治哲學的傳統
也以自由和平等為核心。如今,時過境遷,自由主義
竟然成了反麵的東西,被稱為“自由主義者”似乎有
些不光彩了。這個轉折主要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尤其是六十年代。從六十年代之後,支持自由主義
的人日益下降。原因何在?
自由主義的身敗名裂和凱恩斯主義有關。資本主義的
經典信條是“看不見的手”和“自由放任”。這是亞
當·斯密提出的資本主義的基本規則。然而,資本主
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或者說社會化大生產所產生
的調節要求,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結構的一些
弊病的基礎。這些矛盾的演化,到了二十世紀初,已
愈演愈烈,嚴重威脅了西方社會和資本主義製度。此
時不少西方學者意識到應當修正西方傳統的觀念,找
出脫離困境的道路。於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學
說不脛而走,形成後來著名的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
義的核心思想與傳統的自由主義大為不同,他強調政
府調節,強調政府通過“看得見的手”來促成“充分
就業”,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傾向”,搞公共
工程。資本主義世界在二、三十年代遇到普遍的危機
,凱恩斯主義應運成為主流。如果資本主義沒有遇到
那樣巨大的危機,凱恩斯主義是難以在西方立住腳的
。人的天性總是如此:不撞南牆不回頭。在政府政策
方麵,也往往如此。馬上就會看到,凱恩斯主義自身
又是怎樣走上這條路的。
這個時機,恰恰是羅斯福當政時期。由於這種原則,
凱恩斯主義便與自由主義結合在一起。如果當時是主
張保守主義的共和黨執政,恐怕也會選擇凱恩斯主義
。時勢造英雄。另一個促使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相
結合的因素是自由主義的哲學信仰。自由主義的哲學
信仰是:人是有理性的,隻要給人們創造必要的條件
,人就能自我控製和自我調節。保守主義的信仰是:
人是沒有理性的,應當對人的行為做出規範。按理說
,保守主義更傾向於政府控製。然而創造良好條件的
願望和選舉獲勝的現實驅使自由主義與凱恩斯結合起
來:通過政府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羅斯福新政的一
個成果就是大幅度地擴大政府的權限,政府廣泛的幹
預經濟,全麵介入社會經濟領域,政府的功能一下子
膨脹起來。這與傳統的資本主義信念大為不同。
羅威認為這場變革導致了兩個結果:其一是國家主義
,其二是多元主義。國家主義主張國家行為高於一切
,多元主義更確切的說是利益集團多元主義
(Interest-Group Pluialism)。羅威認為利益集團多
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新哲學,是國家主義、資本主義
和多元主義的雜燴,或稱利益集團自由主義。
多元主義的含義是:(1)一旦集團成為市場規則,不
完全競爭就成了社會關係的規則;(2)不完全競爭
其實不是真正的競爭,而是某種討價還價;(3)討
價還價是工業社會中取代暴力和強製的唯一選擇
;(4)如果製度穩定、和平,多元主義就可實現自
我調節的屬性。利益集團自由主義在某種程度上結合
了多元主義。
利益集團自由主義,照羅威的說法,便是美利堅第二
共和國。他說1961年以後的每屆國會和每屆行政當
局都奉行這種主義。利益集團自由主義導致了嚴重的
後果:政府機構擺脫了人民的控製,維護和建立了新
的特權等。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新形態的自由主義並
不能長期應付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羅威的解釋是:自由主義的政府無法規劃,規劃要求
權威性地應用權威,規劃要求法律、選擇。自由主義
用討價還價代替了規劃。自由主義可以擴大政府功能
,但卻不能協調這些功能。凱恩斯主義政策也產生了
嚴重的後果,赤字財政成為政府的難解之謎。到六十
年代末這些問題逐漸爆發,經濟危機、財政赤字、社
會問題、經濟凋敝、道德日下等。自由主義和凱恩斯
主義結合的結果,並不是光彩奪目,而是昏暗淒涼。
六十年代末的普遍混亂,可以充分說明自由主義在今
日為何聲名狼藉,為什麽布什可以把自由主義當作一
盆髒水潑向杜卡基斯。
羅威所謂的第一共和國,是1787年至1930年代的美
國,特征是聯邦結抅,中央政府權力有限,州政府權
力較大。第二共和國起於1930年代,這時中央政府
的權力大大擴展,其中主要的權力是管製和再分配的
權力。管製和再分配的權力使高工資、髙福利、高消
費、髙赤字成為可能,最後導致社會怨聲載道。如今
反自由主義的情緒頗為強烈。第三共和國,意味著如
何擺脫六十年代達到頂峰的困境,選擇新的道路。利
益集團多元主義敗壞了傳統的民主觀念,使政府變得
無能為力,沒有威信,使政府無法再民主地運轉。羅
威所謂的第三共和國叫“司法民主製"(Judicial
Democracy),強調在各個領域健全司法程序。
在凱恩斯主義的浪潮之後,社會的確麵臨新的選擇。
在凱恩斯主義下形成的社會框架和管理機製,如何才
能改變,是一大難題。政府功能的膨脹如何才能縮小
?正如一個人胖起來後,要想瘦便很不容易。一個是
政府想瘦,第二個是民眾想瘦。自由主義“奉獻”了
許多福利,這是不少美國人討厭的,也是政府的一大
包袱。問題是不能拋掉這個包袱,這是政治安定的一
塊重要基石。美國吃夠了大政府的苦之後,想要小政
府,但對美國社會來說,小政府肯定會造成整個社會
的供血不足。社會的發展提出了全麵協調的要求,科
學技術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美國人在意識形態和
情感上不能接受全麵協調。自由主義的回憶仍然籠罩
著人們的心靈。這個挑戰,還將持續多年。
三、多彩的民族性格
1.國際人
美國人,可以稱作國際人。雖然大部分人並無主動加
入這個世界的意識,但他們的社會機製和經濟機製把
他們強行帶往這個紛繁多樣的世界。比起那些被美國
人或西方人視為落後和愚昧的民族,美國人的世界意
識,總體而論,要弱得多。近年美國學者已多次呼籲
,青年一代的世界知識少得可憐,不符合泱泱大國的
地位。而發展中國家或落後國家的人們,由於向往繁
榮和發展,向往外部世界,反而對世界抱著強烈的情
感,擁有更多的知識。
在美國,大眾是被動地世界化的,社會、經濟、世界
性的交往,強迫美國人世界化。早先盛行的門羅主義
已經難以再現,除非有特定的曆史條件。西部影片中
描繪的戴著草帽、騎著馬、一臉黃土的美國人,如今
已經變成乘著波音747,或乘著航空母艦與核潛艇,
周遊列國的形象了。相當一部分有識之士,均十分注
重當今世界的發展,注重人的國際化。在教育和研究
領域中下大力氣,促進美國人的國際化。美國人可以
說是養尊處優,一般民眾對外部世界沒有太大的興趣
,死守在自己的家門口。相當多的美國人,認識到這
個問題,大力展開國際研究和國際教育,培養人才。
國際化的推動,主要有賴於兩種機抅:一是教育機構
,二是科研機構。美國社會研究國際問題的機構之多
,可能是名列世界各國前茅的。在大學中,都有分國
或分地區的研究機構或研究計劃,另外還有許多獨立
的科研機構。大學教育更加注重國際化教育,促使學
生增強國際意識。
歸納一下,可以發現,這類機構有這樣一些特點:
區域性界線清楚。在大學中,有關國際的教育
有專門的分類,而非籠而統之。大學政治學係
一般有籠而統之的國際關係、比較政治研究課
程,伹同時有非常細的分工。如愛荷華州立大
學就有中國研究計劃、日本研究計劃;密歇根
大學的中國研究計劃是聞名的;錫拉求斯大學
的印度研究極強;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中國研
究計劃也專列一門。大學中的研究所,也有專
門的分類,如密歇根的當代中國文化研究所,
專門研究中國問題。這些專門的機構或計劃有
力地集中了這個領域中的專家,強化了這個領
域的發展。
教育性目標明確。人的國際化,重要的是一代
一代的人如何獲得國際意識。這個目標的達成
,有賴於推行國際化教育計劃。大學一般均十
分注重這個目標的達成。我在中部幾所大學訪
問時,那裏的教授告訴我,中部人的觀念較為
保守、落後,不那麽開放,不易於接受外來新
知識、新觀念,對世界更是覺得渺茫。要促進
中部的發展,就要讓這裏的人更多地了解世界
,所以重視國際化教育。在東部幾所大學訪問
時,東部教授認為國際化教育是東部文化的傳
統,開放,了解世界,尤其是歐洲。東部的國
際研究,實力很強。而在西部幾所大學訪問時
,這裏的教授強調二十一世紀將是亞太世紀,
西海岸又遙對亞太地區,故應注重亞太研究,
所以西部的亞太研究和教育特別發達。
政府注重推動。人的國際化,牽涉到一個國家
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的發展。一個社會
的發展,最終要看人的素質如何,一個民族在
國際上的地位和在國際社會中進行競爭的能力
,最終也要取決於人的素質。決策者深諳此道
。這是一個聯邦製國家,各州政府對州立大學
有決策權。各州政府均要求屬下的大學大力發
展國際化教育。舉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
校為例。那裏過去是一所規模不大的學校,這
兩年迅速崛起,校園裏到處大興土木,他們建
立了一個國際關係與太平洋研究研究生院,專
門為加州向亞太地區發展培養人才,這個研究
生院要雇傭35名教師,這在美國是個很大的數
目。學校正用高薪在各大學挖名教授。伯克萊
的一位著名日本專家已被挖去,據說給了很高
的工資,大概年薪15萬美元。這所學院正在太
平洋海濱上建1座辦公摟,麵對太平洋的萬頃波
濤,坐在裏麵真可激發世界之幽情。這所學院
是1986年由州政府建立的,是加利福尼亞大學
係統(九個分校)中唯一的以太平洋地區為中
心的國際問題教育中心。學院的介紹上寫得很
明白:學院的主要目標是培訓對太平洋地區國
家有興趣的學生,使他們為承擔企業、外交、
公共機構和其他領域的領導職務做好準備,並
使學院成為這個地區經濟、政治、社會、技術
和安全問題的研究中心。這隻是美國許多大學
中的一個例子。政府的意圖自然不僅僅在訓練
學生,而在於圖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但是如果沒有前麵這一步,後麵這一步是難以
實現的。
重視國際交流。涉及國際問題的教育或研究機
構,不僅注重推動本國教授研究外國問題,而
且十分注意擴大與所研究國家學者的學術交流
與合作。美國人大概最傾向於利用外國專家,
在這方麵這個民族最講實用主義。隻要有用,
用誰都可以。在不少國際問題研究和教育機構
中,可以看到不少國家來的訪問學者,有時甚
至成群結隊。同時美國人也傾向於正式聘用來
自某個國家的人做教授,如果他符合條件的話
。因此,大學中的華裔、朝鮮裔、日本裔、印
度裔、加拿大裔、法國裔、匈牙利裔的教援時
常可見,這種現象在世界上恐怕都不多見。美
國人的觀念是實用的,因為你來自這個國家或
這個地區,通曉當地的語言,熟悉那裏的風土
人情,在研究那個地區的問題時具有更為優越
的條件。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東亞研究所
為例。這個所的研究人員沒有幾個,隻有行政
人員,但所裏卻有幾十位來自中國、南朝鮮、
日本、尼泊爾等地的訪問學者。所長羅伯特·斯
卡拉皮諾(Robert A·Scalapino)的觀點是: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亞太地區,世界
上主要政治和戰略大國也在這個地區,擁有大
量的自然資源,這個地區具有世界性意義。研
究所致力促進美國學者與亞洲學者間的交流。
吸引外國學者來美國,達到的目的不僅僅是吸
引,而且也是一種輻射。訪問學者結束訪問之
後,返回各自的國家。他們成為美國學者可以
繼續溝通的同行,整個的學術交往將繼續下去
。至於這種交流中的非學術的作用,自然不在
話下。
美國人的國際化,從大眾層麵來說,不少是被動的,
他們被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過程卷入世界,歐洲、日本
、亞洲的經濟挑戰,使他們不能不卷入國際經濟生活
。另一方麵,政府政策的政策導向,也促使他們卷入
國際生活,如中東問題、中美洲問題等。不過,從政
府和有識之士的角度講,他們在推行國際化方麵是有
的放矢的、有戰略意圖的。教育和科研機構也有長遠
目標。這些都是有意識、有組織、有規劃的過程。美
國過去、今天和未來的發展,不能與這個過程區分開
來。使政治家和有識之士感到憂慮的是,年輕一代已
越來越不那麽國際化了。他們擔心的實質是,美國這
個世界大國的地位還能維持多久?他們是否真正了解
這個世界?有沒有能力在強手如林的國際舞台上進行
競爭?
對任何社會、民族和國家都一樣,在當今這個人類共
同體休戚與共的世界上,要獲得本民族、本社會或本
國的發展,前提是熟知和了解其他民族和其他社會的
實力和戰略。當今世界是一個合作加競爭的世界,在
某種意義上更是一個競爭的世界。世界各國在政治、
經濟、文化、軍事、生活方式等方麵展開全麵競爭。
在這場競爭中先敗或落伍,就將意味著落後和貧困。
近代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目前的變化隻是,這場競
爭更加激烈,更加不平等。要在這場競爭中取勝,關
鍵的因素是人。推動人的國際化,將是提高和強化人
的素質的重要方麵。試想趕著牛車,過著悠閑的鄉居
生活的人,和乘著噴氣客機、過著緊張的城市生活的
人,共同來到送個世界舞台上,麵對著錯綜複雜的各
種體製,誰將更有競爭力?
這裏的關鍵不在於地理界限,而在於心靈界限。生活
於現代都市中的人,依然可能具有鄉居的意識,居住
與鄉間的人,也可能具備濃烈的國際意識。教育是打
破心靈界限的強大力量。隻有真正和全麵突破了這道
界限,一個民族和社會才能真正加入國際社會,真正
有效地開展國際競爭。
這道界限的打破,就是人的國際化。
2.標新立異
可以說,美國人在價值觀念上仍是一個相當保守的民
族,像性解放、搖滾樂、嬉皮士、同性戀、頹廢、種
族平等的觀念,至今仍沒有被全部美國人所接受。不
少人仍持著老式的價值觀。在政治方麵尤其如此,傳
統的價值觀依然占主導地位。共和黨連續在總統選舉
中取勝,也可以說是這種傾向的一種表現。老百姓在
評價政治領袖時,依然持著非常傳統的標準,民主黨
骨幹哈特因有桃色事件而不得不退出總統競選,奎爾
雖然當選為副總統,是沾了布什的光。不少人談起奎
爾就搖頭,說他在學校中成績不好,服兵役隻去國民
警衛隊,沒有經驗,是靠了其有錢的爸爸走紅的。不
少東方人想當然地認為,在美國這樣一個性解放的國
度中,男女關係不會構成什麽問題,但在政治領域中
往往構成重大問題。在西方世界均一樣。美國人在政
治上遵循建國之父的觀念,大體不變。整個體製也在
維持這套觀念,排斥其他觀念,從這點來說,美國人
趨向保守。
矛盾的是,美國人又是世界上最善於標新立異的民族
。這個民族存在一種奇特的現象:大眾既接受最古老
,最悠久的東西,又樂於接受最新穎、最奇特的東西
。這個社會有著比其他社會更多的發明創造,有著比
其他社會更大膽、更勇敢的設想。最近幾年,美國人
發射了航天飛機,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1988年底
展出了樣式別出心裁的B2轟炸機。在小發明上,美
國人也相當出色。走進大的百貨商店,可以找到各式
各樣的商品,用於各種不同的目的。
一方麵是具有保守性,另一方麵具有創新性。這裏麵
似乎有些矛盾。
這個矛盾表現在不同的領域中。美國人在價值領域中
往往是保守的。但在技術領域中,卻追求標新立異。
技術領域中再大膽的設想都會得到讚同。有一些美國
人在一塊偏僻的地方建造了一個模擬的太空城,準備
招募誌願者在裏麵封閉地生活兩年,竟然很快完工了
。如果明天有人提出在大西洋上造一條高速公路從美
洲通往歐洲,或者在太平洋上造一條高速公路,從美
洲通往亞洲,不會被認為是瘋狂,而會被認為是一個
了不起的想法。
運用人的能力去征服自然是美國傳統的價值之一,於
是在這裏創新與傳統並不矛盾。創新的過程就最遵循
傳統價值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異想天開的特性往往僅
限於物質和技術領域。在物質和技術領域中,美國人
準備接受一切。美國的曆史發展和科技進步造就了這
種心理狀態。
我在聖路易市參觀拱門(Gateway Arch)時,反複
思考這個問題,想從中找出美國人標新立異的原因和
作用。
聖路易市的拱門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約有時630
英尺高,將近兩百米,全部由不鏽鋼製成。高高矗立
,在陽光和藍天下銀光閃閃,十分雄偉。拱門的跨度
也在兩百多米開外,整個拱門就像一個特大的銀色彩
虹出現在密西西比河畔。拱門下麵是傑佛遜國土擴展
紀念館,紀念美國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托馬斯•傑弗遜
總統推進開發西部運動。拱門內有電梯,遊客可以從
下麵一直來到拱門頂,拱門頂處有十米長的通道,有
些窗口,可以鳥瞰聖路易市的全景。電梯從拱門的兩
個條腿裏上升或者下降。這真是一個奇特的設想。設
計者是芬蘭籍的美國建築師Fero Saarinneanm,他
的設計於1947年在全國性征稿中取勝。後由技術和
工程人員於1963年開始建造,1965年完工。
建造工藝也別具一格。這麽髙的建築物,也沒有搭什
麽腳手架。從兩條腿造起,吊車就架在兩條腿上。造
高一點,向上爬一點。兩條腿按事先的計算淩空造起
,在頂部逐漸靠攏,最後合攏。整個過程,從設計到
建造都是標新立異的。但人們接受了,並造了出來。
我也懷疑:會不會有人問造此物有何用?能否創收?
為什麽不造一個傳統的紀念碑式樣的?誰敢保證能成
功呢?
密蘇裏州另一個體現美國人標新立異精神的建築是
Fulton學院的教堂,Fulton是一個舉世聞名曲但不起
眼的小地方。其聞名是1946年二次大戰硝煙消散不
久,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這裏發表了著名的演
說,曰“鐵幕”已經降下,將東西方割裂開來。東西
方之間的冷戰從此開始。“鐵幕”成為西方描繪蘇聯
東歐國家的常用詞。這個地方有一所教堂:從外表上
著,教堂很不起眼,與美國數不清的教堂相沒有什麽
特別之處。但這是一個別有風味的教堂。主要原因在
於建築這所教堂的石頭均從英國運來。這原是英國的
一所教堂,建於十二世紀,1677年全部改建。二次
大戰期間被炮火嚴重摧毀,剩下的隻有殘垣斷壁、石
頭和十二根石柱。二戰之後,教堂一直是廢墟,這時
威斯敏斯特學院紀念委員會提出將這些石頭搬至密蘇
裏來,建為學院的教堂和溫斯頓·丘吉爾紀念館。
1965年開始動手,七百噸的石頭跨越大西洋,共花
去300萬美元。美國總統哈裏·杜魯門為教堂奠基。
1969年完工。這的確是美國人標新立異精神的一種
典型體現。會不會有人問:為什麽不就地取材?這要
增加多少開支?哪裏沒有石頭,要跨越大西洋去運這
些破石頭?
此僅為美國人標新立異的兩個例子。我們還可以舉出
其他很多例子:愛荷華市的籃球場可容納上萬人,但
在地麵看隻有一層樓那麽高,體育館整個地陷在底層
下麵。愛荷華大學法學院的建築,赤膊的鋼骨水泥,
大圓頂,隻有一些小窗,活像一個軍事工事,如果作
戰,我看不那麽容易攻破。美國人可以想出在一座大
山上雕,刻五位總統巨大無比的頭像。華盛頓的無名
英雄紀念碑,高聳入雲,光禿禿的,類似埃及式的柱
子。越戰紀念碑,為一堵黑色的牆,上麵刻有每位陣
亡者的名字。家具店出售流行的水床,床墊子是差不
多一尺髙的水墊子,躺上去柔軟無比,水還能加溫和
減溫。電影中有最奇特的想象,《E.T》、《星球大
戰》、《超人》、《第三類接觸》等。最近推出的
B2轟炸機,沒有尾翼,整個就像一對翅膀,與傳統
的飛機式樣迥然不同。服飾更是千奇百怪,新衣服,
十分昂貴,買來時就被加工得破破爛爛,據說工藝十
分複雜。在科技領域,美國人的標新立異精神更是碩
果累累,如此等等,舉不勝舉。
當然,有時標新立異到到了極端,上麵說的新破爛服
裝便是一例。另外,如有人造些超豪華的轎車,奇大
無比,內有廚房、遊泳池、高爾夫球場、電話、電視
等各類設施。恐怕隻有極少數入能享受了,有時候走
在大街上,可以看到一些人的頭發完全豎起采,爆炸
式,或剃個陰陽頭。有的公共場所掛著幾塊破鐵皮,
謂之現代雕塑。對於一些現代藝術,不少人不敢享用

不論怎樣,在技術上和物質領域中追求標新立異的精
神,是這個社會發展的一股重要動力。科技進歩和經
濟發展都是由這種精神推動出來的。既然說美國人在
價值上有較大的保守性,為什麽他們又成功地保護並
推進了這種創新精神呢?
其一,對價值和技術、物質有明確的區分界限,價值
涉及道德領域或公共領域,應當考慮到大部分人的傾
向。後一領域屬私人領域,標新立異是私人在這個社
會上的砝碼。要得到社會的承認,就要與眾不同。政
治曆史沒有提供其他社會具備的先決條件,如貴族、
血統,人人均要依靠成功和創造。實際上,價值領域
中的保守傾向保證了技術和物質領域的創新,使社會
在一個有序的範圍內創新。
其二,價值取向上的保守沒有形成對技術和物質創新
的特別束縛(不能說一點沒有)。美國人從歐洲來到
新大陸本來就是在赤貧之地與自然的鬥爭中、在戰勝
自然中成長起來的,這成為美國傳統中的一個固定價
值。承認這類創新和接受這類創新,本身就是維護傳
統。一方麵,美國人的觀念似乎將技術和物質部分排
除在價值範圍之外,認為技術就是技術,物質就是物
質。技術和物質創新是價值創新以外的東西,它們會
充實傳統價值。有些社會的文化沒有這樣明確的區分
,社會一統,各類東西均與價值有關,這往往容易掣
肘技術和物質進步。另一方麵,傳統價值的核心均很
抽象,如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於是,技術和物質
創新可以被認為是自由的一種體現,接受創新可以被
認為是平等的一種表現。
其三,社會的機製逼人創新。之所以說是逼,是因為
如要取勝不能不創新。有兩個機製逼人創新。一是金
錢至上,任何人、任何團體要取得金錢,或得到更多
的金錢,都必須與眾不同,必須不斷推出更新的東西
來吸引人們和社會。二是充分富裕和發達。社會的充
分富裕和發達,使人們在較高的層次上趨於平均化,
沒有特別的創造便不能出人頭地。水漲船高,人人都
在追求創新,創新以獲得金錢,創新以獲得自我,創
新以獲得社會承認。要取勝,就得更上一層樓。
其四,“大國虛榮心”促使美國人標新立異。“大國
虛榮心”不一定是好東西,但在促進創新方麵有一定
的作用。美國人自小就在“美國世界第一"的氛圍下
成長起來,大部分人均相信"美國世界第一”的說法
。越是走向高科技,人們越要追求世界第一的傾向。
這一心理的確促使美國人做出許多舉世公認的創造。
同時,也往往造成錯覺,美國人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
已碰了不少壁。但其促進創新的功效是存在的。
其五,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個體論也間接作用於創新
。標新立異往往意味著某種形式的個體論。任何標新
立異,首先是一種獨特的、與眾不同的設計。這種設
計要求個人較少考慮他人意見和他人的要求。標新立
異表示某種個性。有的大型創造不是一個人的創造,
但最後可以分解為諸多個人的創造,是他們個性的總
和。個體論使人們具有較強的個性,容易追求標新立
異。在與之相反的文化氛圍中,標新立異在個人的心
理上和社會的接受上都要難一些。個體論對社會和諧
有消極作用,但它也以某種方式作用於人和社會。
其六,傳統價值中的民主成分,促成人們選擇創新,
接受創新。美國人樂於接受創新,說得俗一點,往往
善於起哄一個新東西出來後,如不說好,就有可能被
認為最不民主或沒有文化修養。好像有的人看抽象派
的畫,不敢說不好,生怕人家笑話。不過,許多人真
心讚同標新立異。他們接受成功者,接受有不同想法
的人。標新立異者往往享有特殊的名譽和尊敬。
一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精神。創新精神的發揚
,需要社會鼓勵和接收標新立異。同時,對任何社會
來說,價值的延續也都必不可少,否則社會穩定無以
為繼。問題是如何把價值延續與技術和物質創新劃分
開來,使價值延續保證後者的發展,又使後者的發展
加強價值延續和傳遞。從這點看,標新立異的氛圍能
否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技術和物質問題,而是
價值本身的屬性問題。
3.非神秘化
美國社會是最少神秘感的社會。人們在這個社會中長
大,對任何事務均無什麽神秘感。這是美國文化中的
一個不可分離的部分。不少民族有濃鬱的神秘感,如
非洲一些民族,拉丁美洲的一些民族,包括西歐文化
的某些成分。神秘感在一個社會發展中起什麽作用,
值得探討,至少它會成為很多傳統觀念和傳統體製的
圍牆。對於自然界也一樣,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於不斷
征服自然界、戰勝自然界,如果對自然界或對自然界
的某些方麵充滿神秘感,便不能大踏步地踏入自然界
的殿堂看個究竟,而會在外麵徘徊不前,祈禱神靈保
佑。美國人在這方麵幾乎沒有什麽禁忌,或者說禁忌
並不成為禁忌,另一方麵,社會的發展是人類自身發
展,如果對人本身充滿神秘感,人類社會的文化及社
會製度就難以發展。
我們可以來看看如何非神秘化。
不少民族對上蒼懷有神秘的感覺,深深信奉。美國人
有強烈的宗教情感,但這種情感並未使大多數人把天
神秘化。阿波羅登月計劃、航天飛機,是走出神秘感
的努力。包括星球大戰計劃在內,把上蒼視為人們能
操縱並加以利用的一部分。天在美國人心目中是上帝
居住的地方,但這塊地方從來沒有被神秘化。《星球
大戰》、《E.T》、《第三類接觸》與其說是神秘感
的產物,不如說是非神秘感的產物。但在美國,宗教
傳道士們的力量極大,卻又證明了宗教和上帝的神秘
所在。
自然界在不少民族中往往帶有神秘氣質,美國
人對自然界較少懷有神秘感,他們不斷地認識
自然界,不斷地使自然界非神秘化。這種文化
因素恐怕是推動美國社會發展的一種觀念力量
。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首要條件,就是應當相
信沒有任何事物在人的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之
外。
對人自身,美國人也最少神秘感。信教的人知
道《聖經》上說上帝造人。但社會依然在不斷
破除圍繞著人的神秘感。醫生打開胸腔和頭顱
,在心髒和大腦上動手動腳是常事,難度是純
技術性的,沒有觀念因素。美國人最想移植人
造心髒。美國人的試管嬰兒之多,在世界上也
數一數二。非神秘化,推使美國人走向人造人
。少年期的性教育,也是非神秘化的產物。性
的問題在很多社會中都被蒙上神秘的色彩。在
美國社會,性成為油鹽醬醋一樣人人皆知的常
識。赤身裸體的雜誌雖有人反對,但大部分人
並無特別的興趣去看它,已經習以為常。對人
自身的這種態度,不僅影響自然科學,也會影
響社會科學。如果真正懂得人是什麽,便不會
有任何方麵的神秘感。
政治在不少社會充滿神秘感,美國人對政治最
少神秘感。有時令人覺得美國人太實際、太實
用,把政治當經濟活動一樣經營,缺少文化因
子。文化中的非神秘感對維護政治製度起到了
不可低估的作用。政治漫畫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政治明星往往是政治漫畫的主角。就1988年
總統競選而言,政治漫畫家Joe Sharpnack就
畫過一幅畫:一個小孩在床上打滾,又哭又鬧
,口中說:“我要做副總統!我要!我要!”另外
一人酷似布什,拿著一麵國旗,說:“好,好看
,爸爸給你做了一件新大衣。”這是諷刺共和
黨總統候選人布什和奎爾的。政治的非神秘化
還表觀在新聞界的報道上,新聞界在政治報道
方麵十分活躍,如水門事件就是由新聞界搞出
來的,伊朗門事件、國防部查賄案,都與記者
有關,政治像其他各種活動一樣,有興趣的人
不多。一個國會議員候選人,得自己開著車到
處拉選票。
對杜會也沒有什麽神秘感,社會是人的創造,
而非相反。隻要有必要,就可以再創造。最近
有位學計算機的大學生編了一個程序,輸入五
角大樓的網絡,結果破壞了五角大樓的數據庫
。他編的程序成“電腦細菌”,不斷生長。對
於人們自己設立和創造的東西,美國人尤其沒
有神秘感。能創造第一次,就能創造第二次。
在兒童教育中,少有神秘化的現象,這是非神
秘化的社會化機製。美國人幾乎沒有鬼的觀念
。美國人發明和構想出很多鬼,可能比世界上
任何國家都多,但不信鬼。小孩子就沒有鬼的
觀念,Halloween節,小孩子都裝扮成各式各
樣的鬼在鄰裏之間活動。美國人從小培養的心
理是,鬼不可怕,人才是真正可怕的。有些社
會則完全相反,人不可怕,鬼才可怕。這兩種
不同的信條會產生怎樣的後果,討論起來定然
有趣。
非神秘化對社會發展有利有弊。任何事物都有消極和
積極兩個方麵,無論是好事物還是壞事物。這種狀況
往往構成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難題。非神秘化無疑推
進了美國人對自然界、對自身和對杜會的認知,從而
推進了社會進步。另一方麵,非神秘化構成美國社會
管理障礙的主要部件,非神秘化使人們缺乏權威、中
庸、自持、自信,或者說易於使人們缺乏這些要素。
如果一個社會人人都懷著一切都不可最後相信的念頭
,就可能成為最大的推動力量,也可能成為最大的破
壞力量。這就是我說的人類社會的難題:我們不能有
神秘化,又不能沒有神秘感。
問題是如何形成了這種非神秘化的文化。這是一個太
複雜的難題,恐怕一下子討論不清楚。不過有一點可
能有些價值。美國社會是在一個沒有悠久文化的土地
上發展來的。自然資源的豐富和地理條件的優越,使
早期美國人發現,任何人的實際努力都會得到優厚的
回報,早期主要是土地的回報。文化上沒有神秘的東
西可以神秘化,日常生活告誡人們認識簡單而普遍的
道理才會有回報。長期以來講究實用主義和側重經濟
發展也推進了非神秘化。甚至可以說,金錢造就了非
神秘化。在金錢的驅使下,人們開始是不斷突破自然
界的神秘領域,後來擴展到人自身和由人組成的社會
。經濟發展要求非神秘化,非神秘化又可以在一定條
件下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這有兩點,首先,美國人
喜歡標新立異,獨出心裁,其次,美國人習慣了挑戰
和征服。美國文化是攻擊性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一種
防衛性的文化。
什麽叫神秘化?神秘化就是認為有些事物是普通人的
能力無法認識和改變的,或者說不屬示普通人的事務
。自然,這裏說的不是神化,神化講的是人與超自然
力量之間的關係,神秘化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4.神聖化
美國人傾向於非神秘化,但他們也最傾向於神聖化。
神聖化依然不是神化,因為它牽涉到的是人與人之間
的關係。美國人很少把什麽東西神化。在有些社會中
,一種事物達到了超出普通人能力時,往往會神化。
如《眾神之車》的作者所描繪的種種現象。太平洋島
嶼上的一些人把二次大戰時美軍飛機的偶然降落神化
,用木頭做了一個逼真的飛機加以崇拜。在不少社會
中,巫醫具有神秘的感覺。美國社會沒有這樣的文化
,雖然有人民聖殿教這樣幾百人集體自殺的案例,但
這是罕見的。美國民族不傾向於神秘化和神化,但這
個民族有一種特殊的天性,我稱之為“神聖化”。
何為“神聖化”?神聖化首先是一個世俗領域。它帶
有某種崇拜的性質,但不是宗教崇拜。神聖化的過程
,是將某一人間現象推到極高的地位。這個過程並非
哪一個人或者哪一個組織發動的,而是社會化的過程
。我們先來看我所謂的神聖化的具體分析,在來分析
這種現象的社會功能。
美利堅民族是一個很容易感情衝動的種族,也是一個
很容易接受外部事物的民族。神聖化可以在政治領域
中看到。兩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便是這種神聖化的典
型表現。會場上的人們如癡如狂,那種熱烈,那種激
動,那種真情,都是一種少有的精神上的共鳴。兩黨
各自的候選人,都會在這個會場上受到熱烈的歡迎。
他們出場時,人們可以歡呼十分鍾之久。他們的講話
,不斷的被鼓掌聲和歡呼聲打斷。整個競選過程中,
兩黨候選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受到這樣的歡迎。照
理這樣一個個人主義和平均主義的文化中,一個個人
很難受到這樣的崇拜。其中的原因就是他們被神聖化
了,他們隻是一個象征,一種文化或大家追求的目標
的象征。人們更多地是在追求一種神聖化了的精神。
美國人對個人也極容易走到這一步。不論是什麽人,
從事什麽行業,隻要取得了成就,往往容易成為神聖
化的對象。上至總統,可以說華盛頓和建國之父、林
肯、羅斯福、肯尼迪等是被神聖化了。美國人在讚美
他們的同時,也在讚美一種精神。個人的神聖化並不
僅僅體現在政治領域中,在體育界,很多著名的球星
或其他運動員都被納入神聖化的過程,如田徑運動員
劉易斯、跳水運動員洛加尼斯等。在經濟界,被神聖
化禦可能性更大,艾柯卡一度是這種神聖化的熱點,
艾柯卡在福特汽車公司取得了光輝的業績,被趕出福
特公司後,加盟克萊斯勒餼車公司,又引人注目,他
的書成為暢銷書。電影明星自然在神聖化之列,著名
導演、藝術家也不例外。尤伯羅斯 因組織第23屆奧
運會而名聲大震,也被神聖化。最近在伊朗門事件中
受牽連的諾思中校,居然也成為神聖化的對象,因為
許多人覺得他忠於職守,是美國精神。不過,好像很
少有哪位教授成為神聖化的對象。歌星自然非君莫屬
,瑪多納紅極一時,傑克遜更是紅得發紫,連裏根總
統都授予他一個什麽獎章。他的演出達到的效果,令
人驚奇,聽眾們的崇拜勁頭,恨不得死了去。科技界
的人士,也極容易成為神聖化的對象,如蘋果電腦公
司的創始人、王安電腦公司的王安等。這個神聖化的
過程,充分開放,不是由一個中心決定誰可以成為神
聖化的對象,而是由社會大眾加以選擇的。
這種神聖化,自然也表現在其他方麵。如橄欖球比賽
,實際上也被神聖化了。人們不是在那裏看球,而是
看各自所信奉和擁戴的東西。比賽的整個進程,從奏
國歌、儀仗、出場、比賽、球場休息時的演出,都超
出了球賽本身的意義。如慶祝建國二百周年在自由女
神像下搞的活動,熱鬧、場麵大,其性質也非一般的
慶祝,帶有某種神聖化的味道。這是政府所為。政府
常常成為神聖化的推動者,如軍隊,軍隊的神聖化很
明顯。尤其表現往美國人對軍事勝利的態度和對在戰
場上陣亡的人身上。華盛頓有一座奇特的越南戰爭紀
念碑,每一個陣亡的人都留下了名字。對於陣亡者,
官方要舉行隆重的葬禮。政府對航天飛機的戀度,也
是一個極好的實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後,政府
給予遇難的宇航員極高的評價和榮譽,把他們視為開
拓美國精神的獻身者。發現號航天飛機發射成功,政
府視為美國精神的勝利,意義已在宇航技術突破之外
了。
神聖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將各種人們信奉和選擇的現
象上升為美國精神的過程,同時也是人們接受美國精
神的過程。社會培養了這種機製,人們有牢固的英雄
崇拜、成就崇拜的心理沉澱。西部片中描繪的基本精
神,就是英雄崇拜和成就崇拜。《星球大戰》在另一
個角度體現這種精神。今天的英雄已非昔日的牛仔形
象,今天的成就概念也在變化。然而,美國人內心中
英雄崇拜和成就崇拜的性格依然存在美國民族缺乏鬼
神崇拜,取而代之的是前兩種崇拜。
這兩種崇拜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在得到強而有力的
呼喚時會顯現出來,當代美國文化中平均主義、虛無
主義、相對主義的生長,使這種性格受到很深的壓抑
。在一般條件下,很難想象美國人會有這樣強烈的崇
拜情感。神聖化過程,一方麵是一個社會感應的過程
,另一方麵也是一個自我釋放的過程。看一下球揚、
會場和演唱會上觀眾瘋狂的情感,就會明白它們如何
滿足了人的上述兩種基本需要:崇拜感和個人釋放感

這種世俗崇拜,不同於神化崇拜,神化崇拜是崇拜超
人和超自然的力量,如神、仙、鬼、圖騰等。對上帝
的情感,在美國人是一種信仰、一種情感、一種信念
,而更多地
不是ー種崇拜。美利堅民族非神秘化的
傾向,使他們很難產生神化崇拜,人的崇拜需要便轉
向世俗。人們在自己的周圍尋找崇拜的寄托。美國人
是個實用主義的民族,他們難以崇拜抽象的、傳說中
的、看不見的對象,但對自己周圍的成功、勇敢、冒
險、智慧,他們可以崇拜。這種崇拜帶著複雜的因素
,理性的,非理性的,情感的,非情感的,有意識的
,無意識的。神聖化過程,實際上不是神聖化個人,
而是神聖化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已構成文化的傳統,
成為其中的基因。社會的神聖化過程又不斷地鞏固它
。這是一種什麽精神,難以名狀。抽象地講,存在。
有關這點,可見康馬傑所寫的《美國精神》一書。
神聖化的過程有一個基本的社會功能,這就是維持和
傳播社會的核心價值。社會的神聖化過程起著非同小
可的作用,它一方麵將其精神傳播給社會各個層麵,
另一方麵又吸引人們加入神聖化的過程。人們的情感
、思想、信念、追求在這裏達成某種一致,我想起盧
梭說
社會必須有公民宗教的論點,覺得社會神聖化
的過程,十分像製造和傳播公民宗教的過程。
在這
樣一個個人主義的、自我中心的社會中,神聖化是最
好的傳播核心價值的機製。
一個社會沒有核心價值就不能均衡發展。問題是核心
價值從哪裏來,又怎麽樣來維持。如果是來自對人們
周圍亊物的提取,由人們自己來傳播和維持,則可能
是一種最有力量的機製。
5.航天飛機的誤導
“發現號”航天飛機發射成功,飛黃騰達,直奔藍天
。各電視網都播發了現場鏡頭。這次發射成功,對美
國人來說非同凡響。1986年1月以後的兩年多時間,
美國沒有發射過航天飛機。那一年,“挑戰者號”爆
炸,宇航員不幸遇難,曾震動世界。兩年半之後,“
發現號”發射成功,不能不說實現了許多人的夢想。
航天飛機的計劃最好地體現了美國人的一種精神,也
就是康馬傑所雲:美國人的信念是沒有什麽事是辦
不到的,除非得到全勝就絕不罷休。對太空的探索
恰恰體現了這種信念。航天飛機的製造、發射和控製
過程異常複雜。隻要看一下控製中心令人眼花繚亂的
成百台電腦,就可以想象這裏麵需要的科技能力。自
從“挑戰者號”出事之後,美國航天部門,花了兩年
半的時間來改進計劃,共作了四百多項技術改進。美
國人的信念是如上所說,所以他們堅信能找到辦法,
堅持不懈。這種精神促使他們進行許多極為大膽的想
象,如星球大戰計劃、航天飛機等,也促使他們接受
許多不起眼的小發明,如開信封的機器,開罐頭的機
器,電動削筆刀等。應當說,這種信念是推動社會發
展的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不過,這種信念也會異化。這種信念促使美國人想出
各種辦法來解決麵臨的問題,結果是科學技術的高度
發達,但科學技術高度達之後,人們又往往產生錯覺
,似乎最終解決難題的不是人,而是科學技術成為最
終的力量,人成了它的奴仆。
一位教授和我討論這個問題,也有同感。這種錯覺主
導著很大一部分社會。在一些錯綜複雜的社會文化
問題麵前,美國人往往會認為是科學技術問題,或者
是錢的問題(這是商業主義精神的結果),而不是人
的何題,主觀性的問題。在政治領域也是如此。對
待蘇聯實力增長的態度是拚命發展優於蘇聯武器係統
的裝備,包括最終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對待恐怖主
義的方法,就是用先進的攻擊力量打擊對方。對待國
際海域的威脅,就是強大的設備精良的艦隊。對待不
喜歡的政權,就是向反對派提供大量先進的武器。最
典型的說明就是殘疾人得到的裝備,自動導向的輪椅
,可以聽從命今的床邊服務設備,可以導向的眼鏡。
殘疾人可以自由行動。但作為人,他們的問題沒有解
決。在政治和國際關係領域中,也如此。
一方麵人們充分信仰技術,另一方麵技術也成為政治
。“發現號”發射成功後,肯尼迪航天中心主任佛萊
斯特·麥克卡尼(Forrest McCartney)說:“今天每
個美國人都肯定揚眉吐氣。”總統裏根在華盛頓看了
電視,並發表演說:“美國重新回到了空間。”
其實,航天計劃從一開始就是政治砝碼。六十年代,
蘇聯登月成功,美國人大為惱怒,肯尼通總統下令全
力發展航天計劃,後阿波羅登月,壓倒蘇聯一籌。技
術競爭背後存在著政治競爭,政治競爭需要技術競爭
、技術競爭支持政治競爭。
二十世紀人類的一個重要走向,就是政治與技術的高
度一體化,沒有技術的政治無法成為強大的政治,當
然,沒有政治的技術也成不了強大的技術。
由於技術與政治的這種結合,技術本身異化了。這一
現象在美國尤為鮮明。有時候,不是人掌握技術,而
是技術掌握人。如果要壓倒美國人,必須做一件事
情:在科學技術上超越他們。對很多民族卻不一樣,
有技術不行,還必須有文化的、心理的和社會學的條


美國人長期處在優越的地位,差不多從一次世界大戰
之後,它的優越地位就形成了。七十年時間裏,美國
有過幾代人,二次大戰之後出生的人目前也已是四十
多歲。這一代美國人更是處在“美國第一”的氛圍之
中,心理上形成一種定勢。因而,美國也是輸不起的
民族。技術優越感已漸漸發展成民族優越感,他們不
能想象有什麽民族可以超越他們。日本在戰後幾十年
中迅速崛起,在高科技領域中發展異常快速,在有些
方麵已超越美國,如電子產品、汽車等。日本產品大
量湧入美國市場,日本資金也大量湧入美國。有人說
夏威夷的地產不少落入日本人手中,由於日本人紛紛
來買房子,弄得地價飛漲。美國人對此是不服氣的,
對日本人往往不屑一顧,談起來總帶有輕蔑的神態。
美國人在很長時間裏不願承認日本的成功。哈佛大學
教授 傅高義為使美國人明白這一點,花了不少氣力
。他的《日本名列第一》令美國人如夢初醒。類似的
狀況,我想美國人還會遇到。
政治和技術的這種奇妙的交合,也涉及航天飛機。而
且這種高科技更是這種關係的集中反映。一些學者已
經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批評這種“異化”。有一位叫
阿倫(Allen)的物理學教授就認為,在“挑戰者號”
發射失敗之後,為了挽回麵子和出於政治上的動機,
宇航局把發射成功放在首位。我說航天飛機的誤導,
隻是個比喻,實際上指科學技術的誤導。美國人可能
需要花幾代人的時間才能認識到這種“誤導”。
6.工作倫理
美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自然不能說是清一色的,有
很大差別。如果言整個社會的勞動力,那差別極大,
很多人寧可領政府發的救濟金,也不肯去找工作,有
工作也不做。這構成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很多納稅人
牢騷滿腹:為什麽政府要把我們口袋裏的錢拿去給那
些遊手好閑的人?特別是中產階級對此忿忿不平。
如果說在工作的人,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大多數工作
的人,都工作得努力、勤奮、積極。對此,對此,可
以作多種解釋。工作態度是一個社會最寶貴的財富。
人們的工作態度認真、勤勉,社會就獲得了這筆財富
。反之,社會就會喪失這筆財富。日本、新加被、香
港、南朝鮮的經濟起飛,與人們的工作態度有密切的
關係。
自然,在不同的社會中,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來
促進工作態度。如在日本、南朝鮮、新加坡、香港這
樣的東方文化中,嚴格的管理製度可能是一個重要因
素。在發達資本主義周家,例如美國,個人主義占主
導地位,什麽東西促進著人們的工作態度,很值得分
析。
無論如何,不管采用什麽方法激發出來的良好
的工作態度,均是一個杜會的第一財富。
美國人的工作態度,可以說是認真的,勤勉的,而且
有些人的工作態度使人覺得不易做到。
在所有的政府機關、公共場所、商店、機場、車站、
飯店等地方,大部分人都有較好的工作態度。他們認
真、熱情、主動、熟習業務。我去過許多公共的或私
人的部門,有的去做調查,有的是去辦事,那兒大部
分人都可以稱得上工作稱職。他們工作主動。我在國
會議員內格爾(Negel)的聯絡處做調查時,那裏的
兩個辦事人員一件一件地認真解釋,還翻箱倒櫃地找
參考資料。我在的政治學係的三位秘書,每天坐在那
裏,三個人很少講話,自己忙自己的事情。大部分工
作場合的人,部是忙忙碌碌的,閑著的人幾乎沒有。
如果到第三產業的部門去,服務態度均不錯。飯店裏
的招待,熱情主動;商店裏的營業員,也一樣,有問
必答,常常主動問,要什麽幫助。公共汽車的駕駛員
,處處為乘客著想。我乘坐的一班車,由於時間長了
。駕駛員知道我住在哪裏,就在那個路口主動停車。
乘坐飛機,如果有什麽問題,航空公司會全程安排。
我的一位朋友的父母來美國,老人不會講英語,又遇
上飛機誤點。航空公司全部負責安排,包括誤點安排
旅館、接送。如果坐在家裏想吃pizza,打一個電話
去,航空公司就會送貨上門。整個服務業,十分方便
,令人感到不陌生。
講到工作態度,許多美國人也是極其勤奮的。我認識
一的位年輕助教,幾乎每個星期六、星期天都要來辦
公室工作。他正在完成他的博士論文。大部分教師每
天都來係裏辦公,坐在計算機前著書立說。據說一些
人達到正教授的位置後,就不那麽勤勉。一位教授的
夫人,是搞激光的,那個工作勁頭令人吃驚。幾乎每
個晩上和星期天都在實驗室工作。可能日本人的工作
態度還要厲害。日本人每天工作到深夜是很正常的。
日本人有過一句名言叫“工作到小便發紅”。美國很
多人也工作勤奮,但他們與日本人還是有區別。美國
人有一個專門的字眼描繪這種人,叫
Workaholics,直譯叫“酗工作者”,由“工作”和
“酗酒”兩個字眼組成。
問題是什麽東西促使美國人這樣工作?在這樣一個資
本主義社會中,在這樣一個個人主義的社會中,有什
麽力量可以促使他們這樣做?如果工作態度需要龐大
的機構來促進的話,那這對社會的經濟管理來說,將
是不堪忍受的負擔。
解釋有多種。其一就是工作倫理(Work ethic)。
工作態度受工作倫理的影響。工作倫理,也成為清教
倫理,新教倫理。有的認為它們鼓動人們勤奮工作。
這種精神由早期殖民者從歐洲帶到美國,其基本精神
是:物質上的成功是上帝恩賜的信號,實現了這些成
功的將是上帝的選民,將會進入天堂。韋伯曾寫過
一本書來分析清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關係
,算是這派的著名理論家。如今,這種宗教色彩早已
大大淡化,但這種精神在小範圍內還存在。大部分人
已不能說受這種宗教精神的影響。文化的發展,早就
把這種宗教精神排擠到遙遠的地方去了。如果說上了
年紀的人還有這種觀念,年輕一代就不知這種宗教信
仰為何物了。所以,顯然不能甩宗教的感情來解釋。
宗教情感,對新一代人來說,已是十分遙遠的故事了

另一種解釋就是美國之夢(American Dream)驅使
人們勤奮工作,看過電視連續劇《埃利斯島》的人,
不難明白什麽是典型的美國之夢:這就是發財致富。
勤奮工作可以得到報酬,可以擁有財富,提髙社會地
位。移民到美國來,結果“發”了,成為巨富。這種
解釋,至今還能成立,大部分工作著的美國人出於幾
種交匯的動機,其中獲得金錢是很基本的動機。但是
否每個人都想腰纏萬貫,難說。不少美國人已沒有這
樣的興致,隻要能生活得舒適就行了。
還有一種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的。這種解釋相信
工作可以使人產生滿足感,如馬斯洛就有係統的理論
分析。事實上,的確有不少美國人在工作中追求心理
上的滿足。這種現象可以從大量的自願工作者的現象
中得到證明。自願工作者沒有報酬,完全是義務的,
但他們由工作可以擺脫個人的孤獨感,得到社會的承
認,發現自己存在的意義。但從純粹心理學考慮問題
的人畢竟不多。
應該還存在別的什麽機製,促使人們認真工作。我覺
得,最重要的是人們追求生活的願望隻有在勤奮工作
時才能得到滿足。產生這種機製的主要原則有兩個:
一是生活水準的提高與否主要決定於收入的多少,金
錢的多少,金錢成為維持和改善生活之必需;二是大
部分工作職位由私營的部門提供,不論是公共部門還
是私人部門,都有充分的用人權,沒有終身雇傭製。
一方麵是人們為了生存或生活得更好必須工作,另一
方麵如果要繼續工作下去或得到更好的報酬,必須勤
奮工作,不然就可能失去工作。這兩種原則,是當令
促使大部分美國人勤奮工作的主要動力。
當然,這兩種原則要能發揮作用,還需要其他條件。
從緊急上來說,商品的充分湧流
是一大條件。商品
充分湧流使每一個有錢的人可以購買任何出售的東西
,地位、權勢家族不再成為限製,這樣大家就會去追
求金錢,而非其他。從文化上來說,由於金錢在任何
一件工作麵前都是平等的,各行各業的髙低之分已不
重要,重要的是拿這些錢一樣可以達到一個人所追求
的目標。搞環境衛生的人掙的錢並沒有臭味,在社會
上一樣流通。當人們的消費欲望被充分刺激出來後,
隻要有錢便可以,而工作性質的差別是第二層次的東
西。
可以說,這套機製具有強製性,它們把所有的人都納
入資本主義的運營方式之中,並且強迫進入這個機製
的每一個人服從它們的規則,也可以說這是私有製的
強製。它們可以把任何不願服從這個機製的人驅逐出
去。人們在這裏得到金錢,資本也在這裏得到利潤。
這套機製是資本主義社會得以運轉的基本機製。同時
,這套機製又在政治係統之外,人們的工作態度由這
套機製來保證,而非由政治係統來保證。政治係統顯
得輕鬆多了。
以上隻是概而論之的,社會存在反社會和反這套製度
的力量。許多人寧願遊離於這套製度之外。
美國人工作勤勉,但也最善於放鬆。用美國人的話來
說就是to work hard and play hard,玩命地工作
,玩命的地玩。這一點和日本人不同,曰本人大概隻
有前一半,玩命地工作。日本人最近紛紛議論一種病
,叫“過勞死”,即許多人在中年時就因長期過度勞
累而死去了。美國人在周末或在假日裏,具有最雄心
勃勃的計劃,準備大筆大筆的花錢。學生在周末也最
瘋狂。也許是在工作中受的強製和壓抑太多,要發泄
一下。
任何社會要使人們具有良好的工作態度,都有一個先
決條件,也很簡單:就是想辦法使每一個人部感到是
在為自己工作,而非為別人工作。對大部分人來說這
是重要的。怎樣使人們產生這樣的感覺,方法可以不
同。這種感覺,僅在經濟領域並不一定能產生,還需
要政治、文化等其他條件。其實社會組織,無論何種
方式,很少允許每個人都為自己工作,這樣社會將不
成其為社會,關鍵的是要使人們有這種感覺,這種信
念。
7.性解放
西方人的性解放,在東方人眼中是一件既誘惑人又覺
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對西方人的性自由、性隨便、性
泛濫,東方人大都早有耳聞。其實這個問題對於一個
剛剛踏入美國的人來說,並不那麽容易探討,因為無
法深入美國人的生活。觀光者可以看到街上有放X級
電影的電影院,在紐約的大街上也可以看到成群結隊
的妓女。在電視節目中也有裸體和性生活的鏡頭。書
店和雜貨店陳列著《Play gril》、《Play boy》、《
Penthouse》這類黃色刊物。但是這些都是商業化的
性解放。真正普通美國人對性問題的看法,並不那麽
容易了解。我所分析的,理論多於實際,因為我的確
沒有深入到美國普通人的思想和生活中去。我記得《
光榮與夢想》這本書中,對性解放有非常記實的描繪

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今天西方人和美國人對性的看
法已大大異於十八世界,甚至兩次世界大戰前。西方
傳統的觀念和倫理也強調婦女的貞操和自重,強調女
子應有整套嚴格的行為規範。舊式歐洲的文化更注重
這一點。今天已經全然不同。經典的觀念轉變是:性
不能被限定在一個肉體快樂的定義中,也不能僅僅理
解為人與人之間深深結合的象征(Elizabeth
Janeway)。因為如果作這樣的理解,性活動就要受
社會、宗教和道德價值的約束。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生
活是壓抑性欲的,主張人壓抑自己奉獻上帝。《十日
談》描繪的是這種壓一下人們的內心追求。歐洲宗教
精神基本認為性活動屬於肉體範圍,而不在靈魂升華
之中。信奉上帝應追求靈魂升華,克製人的本能。西
方社會傳統上對人的欲望的製約來自這些根深蒂固的
觀念。二次大戰之後,這些觀念迅速的發生變化,今
非昔比。美國人把舊時的性觀念稱為“僵化的維多利
亞時代的性標準”。這個標準的核心是:性應限製在
結婚之中,妓女無疑是一種罪惡,色情
(pornography)是道德墮落,同性戀是邪惡。今
天這些觀念已經轉變。自然不能說蕩然無存,因為尚
有不少人還保持著傳統的觀念。
為證明觀念的轉變,我們可以來看一些數字。根據商
業部的統計,沒有結婚而生活往一起的男女占百分之
十五(1980),未婚生育的子女1980年有66萬。八
十年代初大約有200萬妓女,其中60萬是18歲或更年
輕的姑娘。色情業的收入八十年代初每年大約四十億
美元。同性戀也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地位。在一
些地方,同性戀是合法的,可以正式登記結婚,居住
在一起。同性戀者經常舉行遊行,以爭取“合法權利
”。電視和電影最能給人這種轉變的實例:動不動就
“床上運動”。自然,一些優秀的電影的功力不在這
裏,如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
為了更好地認識這種轉變,來看一下萊奧尼(Bruno
Leone)和奧內爾(M.Teresa O·Neill)寫的一本書
《性觀念:對立的看法》,這本書介紹了對待性觀念
轉變的不同看法:
非婚性關係是否可以接受?有人認為,性生活
首要功能是提供快樂,因此首要問題不是已婚
未婚,而是有沒有快樂。另一種觀念認為性生
活是要有愛,愛是有特定對象的,性沒有特定
對象,所以兩者不能等同。另外一些人從純科
學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有的認為性生活是一
種放鬆、自我推進、經曆、推進結婚選擇、減
少嫉妒、節省時間、結束性歧視、限製妓女等
。相反的意見認為,性生活需要相互適應,個
人溝通是性生活的關鍵,有罪心理會成為障礙
等。對於政府是否要加以管理的問題,觀念也
截然不同,一些人認為政府管理侵犯私域,另
一部分人認為政府管理有利於促進家庭成長。
美國普及在未成年的兒童中進行性教育,關於
這個問題也引起爭論。一些人認為性教育引出
性活動,因為兒童原本不清楚這些問題,一說
明白,大家都想試試,結果引起少女懷孕。另
一種觀念認為性教育促進了負責任的性行為,
每年有百分之十的15-19歲的女青年懷孕,因
此應當進行性教育。其實在這樣性解放的社會
環境中,少年從各個方麵耳聞目睹,性教育也
是“逼”出來的選擇。由於觀念不同,第三種
意見是家長有權投票,以決定自己的子女受什
麽樣的性教育,或不受什麽樣的性教育。
同性戀是否可以接受?一種觀念認為同性戀對
社會有害,這是一種比較保守的觀念。這種觀
念認為同性戀導致男性原則的衰落。女性同性
戀可能無害,但男同性戀十分有害,因為這樣
將會沒有家庭。另一種觀念針鋒相對,認為同
性戀對社會有貢獻,同性戀不是病態,同性戀
使人們結合在一起。有人提出同性戀應當“閉
門造車”,不可公開。有人宣傳同性戀有權公
開生活,應當讓他們到光天化日之下,這是人
的權利。
色情刊物有害嗎?1968年,尼克鬆總統組織了
一個專門委員會來調查這個問題。委員會的八
名成員對色情刊物和電影進行了調查。他們的
報告認為色情業無害。他們認為這些媒介可以
增加成年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公眾輿論認為為
立法禁業色情刊物是不可接受的。這是多數成
員的報告。委員會少數派的報告認為色情刊物
有害,認為它們對社會、公眾道德、人類價值
、家庭態度、文化有極大的危害,色情業違背
人性。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兩派截然不同,
讚成禁止的相信色情業導致性暴力、少年墮落
、家庭崩潰等問題。反對的人認為色情可以安
慰人的心理,符合自由社會的準則。關於色情
業究竟有沒有促進暴力行為,也是每執一端。
妓女是犯罪嗎?妓女,中國人一般理解力“賣
淫”。美國人圍繞這個問題的爭論也是涇渭分
明。一部分人力主妓女是犯罪,另一部分人則
認為妓女不算犯罪,兩派爭執不下。
這些爭論都與性解放有關。從前,這些問題都是不言
自明的,今天反而不明白了。美國的文化如今已是一
種容忍性的文化,五花八門都可以存在。這既是美國
文化的長處,又是美國文化的短處。在美國,恐怕最
優秀的東西可以存在,最惡劣的東西也可以存在。
“性解放”影響了年輕一代的性觀念。現在成長起來
的家長大多是六十年代“性解放”高潮中的一代。人
們對性解放一般持較為開放的態度。高中生有女朋友
或男朋友已是正常的事情。髙中生以上的就更是如此
。年輕人從快感角度思考問題較多,似乎不把快感和
成家立業聯係在一起,這是兩碼事。家長們對這些事
也是習以為常。常常指導自己的孩子如何正確過性生
活,以免女孩子杯孕。有一位教授對我說,她的孩子
不需要她指導,她一說話她的孩子就表示三年前早知
道。大學生之間的性關係也較為平常,也很隨便。對
東方人來說,覺得有些觀念還是難以接受。
何謂“性解放”?可以看一下1976年2月出現的《新
性權利和責任的憲章憲章》。《憲章》說:“肉體快
樂與道德價值具有同等價值。傳統的宗教和社會觀念
常常指責肉體快樂是“罪孽”。這些觀念是非人道的
,它們摧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行為科學的發現指出
,剝奪肉體快樂,尤其是在人生成長期,往往導致家
庭被裂、虐待兒童、犯罪、暴力、酗酒和其他非人道
的行為。我們宣布人類關係範圍內的肉體快樂是至關
重要的。” 這實際上是性解放的酵母:從懼怕肉體
快樂到追求肉體快樂。
美國人的“性解放”恐怕已達到高峰。沒有任何東西
剩下供後人發掘。色情雜誌已將男男女女的一切暴露
無遺。再發掘就成解剖學了。色情雜誌往往用大幅彩
照來渲染人的軀體,包括生殖器的細部。在許多州,
這些雜誌均可以公開出售。色情電影充斥著性行為。
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各種爭論自然會很激烈。
最大的問題,就是年輕一代。為了應付這樣一個個追
求肉欲的時代,學校開設了這方麵的課程。其他少年
手冊、家長手冊更是數不勝數。各類圖書館都備有這
類手冊。少年學生都上這門課。這類書一般清清楚楚
地告訴青少年男女的生理構造,青春期的變化,如何
避孕等。這類教育十分普及。
雖然說“性解放”,但不少人對性的問題還是有自己
的看法。一位朋友告訴我。美國入並不像電影裏描繪
的那樣隨便,至少他對這個何題很嚴肅。在政治生活
中,有婚外性關係是醜聞。1988年大選,原本想競
選總統的哈特由於這類故事,不得不退出競選。在學
校等領域,有時候這會成為一個問題。共和黨的副總
統候選人奎爾曾經也被卷入選種風波,幸好沒有其事
。所以,維持一個社會基本的秩序的道德規範並沒有
被完全衝破,它們仍然在起作用。
問題是為什麽發展到六十年代之後會有“性解放”,
以前沒有?這與物質生產的高度發展有沒有什麽必然
的邏輯聯係?應該是有的。弗洛伊德說,文明生活的
發展必然要壓抑人的本能。馬爾庫塞稱之為“必要的
壓抑”。但在物質生活充分發展之後,人們毋需用全
部精力去應付自然界和維持肉體生存時,人的本能就
會奔放。社會物質水平的發展,導致了道德觀念的革
命。這個過程,更重要的問題是提出了社會管理的新
課題:從物質生產管理轉向人類行為管理。這恐怕是
任何杜會在物質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均會遇到的問
題。
馬爾庫塞把“性解放”視為現代人從資本主義大型機
器的壓抑下解放出來的手段,賦予它政治的含義。不
過迄今為止,這種政治含義不那麽明顯。有一條可以
確認,就是性解放的社會意義不在於個人得更多的肉
體快樂,而在於人們觀念的變革,觀念變革對於社會
管理來說,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性解放”產生了新的問題。在性活動受到嚴格的約
束時,由性壓抑引出的矛盾和衝突,往往成為家庭和
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麵。性解放消除了這些矛盾存
在的基礎,家庭管理和社會管理放下了不小的包袱。
盡管社會背上新的包袱,畢竟換了一個。對社會管理
來說,維持舊秩序和舊觀念是一項棘手的工作。時間
越越長,難度越大。自然,維持新秩序和新觀念也是
一項棘手的工作,時間越短,難度越大。這兩者之間
似乎有矛盾,是個兩難困境,令人難以選擇。美國社
會的問題也在這裏。“性解放”是最典型的樣本,它
所提出的新問題,現在已出現了,未來還會更明顯。
8.孤獨的心靈 xxx
最近有一位作家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孤獨的美國人
》,頗引起轟動。書中主要思路是:在今天的美國社
會,各式各樣的人已經變得十分孤獨,單身漢也好,
結過婚的也好,少年也好,老年也好。孤獨,或者說
人們內心中深深的孤獨感,給社會帶來了重重困難和
種種問題。尤其是作為有情感需要和交往需要的人,
更容易在這種環境中產生苦悶、失落、淒涼、彷徨、
惆悵、焦慮、憂愁……。這些內在的變異,以及精神
上的壓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因
而也構成社會運行過程中的一股壓力。人的孤獨,正
在向社會提出越來越嚴重的挑戰,構成社會管理和政
府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麵。
美國人如何是孤獨的?有些人也不以為然,認為美國
人並不孤獨,至少他們自己也許不都這樣認為。也許
不能說每一個美國人都是孤獨的,但有孤獨感的大有
人在。
兒童在家裏完全有可能是孤獨的。兒童產生孤
獨感的原因很多。有不少兒童隻有“單身家長
”,也就是隻有父親,或隻有母親。產生這一
狀況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父母離異,也可能是
由於母親未婚生育。在這樣的家庭中,兒童缺
少必要的家庭溫暖,久而久之,孤獨感便會產
生。“單身家庭“的現象極為普遍,少年兒童
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即便
是在一個完整的家庭申,這種狀況也容易產生
。如果父母忙於工作,那麽便會無暇顧及子女
。不少家庭采用美國式的撫養子女的方法,就
是鼓勵子女獨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放在單
獨的房間裏,讓他們自己生活。在一定意義上
,這有利於兒童成長。但在某些因素的綜合作
用下,這也會導致兒童的孤獨感。我不敢說這
種哺育方式必然導致人們心靈中的孤獨感,但
它往兒童心靈中打下的烙印很難是反孤獨感的
。心理學家的發現表明,少年時代一個人的生
活經曆,將對這個人的一生發生不可磨滅的影
響。
我們可以說少年不知孤獨,生在孤獨中,不知
孤獨。但老年人對此就深有感觸。老年人的孤
獨感是美國社會一大令人頭痛的向題。大多數
老年人,都處在孤獨狀態之中。子女一般不與
老年人生活在一起,各自有自己的事情。老年
人沒有什麽心理上的慰藉。子女逢節假日回來
看看,也是旋風式的。日常生活,子女很少幹
涉,認為這是每個人的私域,其實也不想插手
。不少老年人生活在養老院裏,到了年紀就搬
到養老院中。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由亨利·方達
主演的電影《金色池塘》,深深刻畫了一對老
年夫婦的內心孤獨,以及他們對待這個問題的
詼諧的態度,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老年人有
自己的許多組織,都是為了消除孤獨。如墓葬
委員會,多由老年人組成,負責安排老人死後
的殯葬事務,這個組織的存在,大概是很能說
明問題的。
處在兒童和老年中間的人們,由於種種原因,
也感覺到各種各樣的孤獨。工作著的人們,似
乎也難以發現某種消除孤獨的機製。工作是一
種純粹的技術的或物質的活動,也就是說這裏
缺乏情感的和精神的交流。當然不是說任何工
作場所均缺少這樣的機製,但要形成這樣的機
製不容易。美國人的自我主義,往往體現在工
作中,這就將工作發展成情感和精神交流的最
大障礙。社會工作的流動性大,也構成超技術
關係發展的障礙。不少打工的人,往往是幹三
、五天就走,何談人際溝通?結婚的男女,一
般來說較少孤感,但也不盡然。不少伴侶之間
仍有心靈溝通的困難。離婚的男女,有孤獨感
無須多言,而且這個問題成為美國的一大社會
問題。美國的離婚率之離,恐怕為世界之最。
離婚之後的男男女女,十分容易產生孤獨感,
也往往生活在孤獨的境況之中。
美國人的孤獨感,有的是淺層的,有的是深層的,表
現形態不一。這也是所有發達社會衍生的病痛。有一
位朋友告訴我一個故事,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一個美國
人的孤獨。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近五十歲的婦女。她
出身於一個富有的家庭,與一個教授結婚,後離婚。
子女已長大成人,在外麵獨立生活。她現在一個人住
一所房子。沒有工作,靠打短工掙些錢。由於精神上
憂鬱,常常酗酒。酗了酒就神誌不清,又哭又鬧,這
自然是由於精神上感到孤獨而產生的。但使人感到她
孤獨的不在於她的境遇,而在於人們對她的態度。這
位朋友借她家的房子住,他常常為這位婦人的狀況擔
憂。他打電話給她的子女。她的子女說,這是她的事
情,做子女的不能幹涉,如果她覺得需要上醫院或報
警,應由她自己決定,作子女的無法決定。實際上是
說不能管,隻能任其發展。他打電話給她最好的朋友
,答案也是一樣,說無能為力。盡管是最好的朋友,
也不能越俎代庖,這位朋友常常隻能看著她發酒瘋,
束手無策。她的那位好朋友說:“她是想把我當母親
,對我撒嬌。”從心底裏,那位朋友也看不起她。問
題是,她為什麽會如此?是一種內心深處的孤獨。她
的孤獨不僅表現在她自己內心之中,也表現在外在社
會對她的態度上。她孤獨於社會,社會也孤獨於她。
這是一個孤獨的美國人所遇到的境況。
美國人如何是孤獨的?這是一個難以用一句話回答的
問題。我們可以說,美國的經濟製度造成了人的孤獨
,社會對錢的突出和看重,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金錢
化,而人情味在金錢關係中被強製壓抑下去。一點溫
情可能就意味著金錢。我們可以說,美國的主導價值
:個人主義導致個人的孤獨。托克維爾說美國革命導
致個人主義的生長,但個人主義同時意味著自我孤獨
。不接受自我孤獨,恐解也難以真正為個人主義創造
條件。社會上個人主義的壓倒性的地位,可能是對孤
獨的美國人的一個很好的注解。我們可以說,美國人
對私域的保護,同時也保護了孤獨,每個人不喜歡或
不希望他人侵入自己的生活領域。這種願望滋生孤獨
。也許美國人喜歡孤獨,或者更準確地說,希望有適
度的孤獨。問題是,他們有沒有誰備好應付更大的或
者說社會強加於他們的孤獨。人們自己設計和建立的
保證適度孤獨的機製,在社會上總和起來,把難以忍
受和承受的孤獨強加給個人。這種機製給個人帶來的
問題,成為社會潛在的問題。人的孤獨是社會體製的
產物,隻要這種社會體製不滅,要找出方策便是困難
的。
一種體製最難克服的便是他自己的副產品。
《大趨勢》的作者認為,高科技的發展使人們更加追
求高情感。一個社會對任何一種東西的過於集中的追
求,都會構成政治管理問題。人的孤獨,已經成為政
治係統的一大負擔,並且還將繼續如此。分析政府的
很多政策行為,不難發現,更為基本的動因在於每個
人的孤獨感的複雜而又恒久的作用。
9.未來世界
美國人的心態是一種複雜的綜合,有時甚至令人覺得
是那樣的矛盾。流行的看法是:自詹姆士和皮爾士發
展了實用主義哲學之後,這個民族便成為一個最講究
實用的民族。實用主義的觀念和“兌現價值”的要求
滲透在美國精神的每一個角落裏。
所謂實用主義,體現在氣象萬千的社會生活和人的行
為中,就是講究一切都要達到有用、實效、實際的目
標,而排斥虛無縹渺,可望不可即或似有若無的價值
標準。在當代美國,這種精神又具體化為“金錢至上
”,以眼見金錢為實用主義的驗金石。任何事務,隻
要能make money(掙錢),就具有壓倒一切的價
值。Make money,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實用主
義在現時代的本質。
在社會當中,當然有相當一部分人仍在奮鬥,追求政
治的、道德的、倫理的、宗教的、社會的或哲學的價
值。但大部分往這些領域中從事工作的人,都沒有那
樣多的理想色彩。大選當頭、不少人為兩黨出汗馬之
力,但絕不是為了信仰,而是因為他們受雇於這些政
黨,拿了別人的錢就得替別人做事;在政府部門中,
那樣多的官員,大概不會有太多的人時時在思念美國
人的理想,他們完成本職工作,是因為這隻是工作,
絕無"鐵肩擔道義”之類的責任感;在福利機抅中,
人們熱心地照顧窮人、殘疾人,但很難說他們每一個
人都是因為體恤社會下層人和窮困的人才這樣做,而
是因為這是工作,因為有人pay(付錢);大學教授
著書立說,在課堂上慷慨激昂,批評政府,針貶時弊
,呼籲變革,但大多數教授們隻把這個作為工作,並
沒有那樣多的人具有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
們認為這是Job,這是一種工作,難得有“家事國事
天下事,事事關己”的感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這裏僅僅說明,實用主義如何主導著美國人的精神
和社會,尤其是在這個認錢不認人的社會中。
另一方麵,不可忽略,也令人奇怪的是,社會又充斥
著另一種精神,我姑且稱之為“未來主義”。在這個
物欲橫流的社會上,難得有什麽力量能夠壓倒實用主
義。然而,未來主義的觀念卻具有特別強大的吸引力
和誘惑力。因此,在這個社會的一般精神中,未來主
義也構成一個基本核心。別的觀念難以說服大家,但
未來主義的觀念是強而有力的。所謂的未來主義,就
是指目前沒有直接作用,但將來會發生作用的東西,
無論是具體物質,還是抽象的觀念,或一種狀態。這
樣看就會發現實用主義和未來主義是一對矛盾,一個
追求現時現刻的價值,另一個追求未來的價值。但這
兩種精神的確主導著這個社會,所以說是一種複雜的
綜合。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關於未來主義精神的實例:
在政治方麵,可以看一下1983年的總統大選。
布什和杜卡基斯的一個熱門論題就是二十一世
紀的美國,或者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與美國。美
國能否保持它在世界上的地位?麵對來自日本
和歐洲的挑戰,以及可能來自中國的挑戰,美
國將何去何從?蘇聯及東歐國家對美國形成全
方位的挑戰,美國又當如何抉擇?兩黨在爭取
選民時,無不談到自己的政策方略將如何使二
十一世紀繼續成為美國的世紀,他們認為二十
世紀是美國的世紀。如今已有人談二十一世紀
將是日本的世紀或中國的世紀。布什常常說,
二十一世紀將是美國世紀。這種口號是頗蠱惑
人心的。尼克鬆1987年寫的新書《1999:不
戰而勝》,其中反複出現的基調就是美國在未
來如何取勝,未來美國會遇到仟麽威脅,美國
應如何選擇對策等,立時成為暢銷書。可見,
這種關切不僅在於政治家、而且在於大眾,不
然以此作為拉選民的戰略便不會成功。
在軍事方麵,美國人也有較強烈的未來主義的
情感。在未來戰爭、戰略、武器研究方麵,美
國一直十分關注,投下重金。耗資百億的星球
大戰計劃,是一種未來主義主導下的產物。這
項計劃,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奇想,但美國人
決意認真地付諸實現,以對付未來可能出現的
新一輪戰略武器競爭。這一計劃之所以引起軒
然大波,引起朝野爭論不休,其中潛在的一個
因素就是實用主義精神與未來主義精神的衝突
。在軍備發展方麵,未來主義精神大多數情況
下占居上風。加之軍火工業界大都支持未來主
義,因為有利可圖。盡管他們自己可能都是地
地道道的實用主義者。最近推出的B2轟炸機,
也是這種未來主義的典型反映。在戰略要衝的
發展上,占主導地位的是未來主義,而非實用
主義,盡管表麵上看是實用主義的。在尼加拉
瓜、菲律賓、中東的衝突和波動中,美國政府
的態度,大多基於未來主義的戰略思想。
在科技發展方麵,美國人更加講究未來主義在
基礎理論、天體物理、生物科學、化學等基本
領域,未來主義的觀念極其興盛。人們常說,
理科在美國大學中錢最多。這些錢都是從學校
以外的基金會或什麽機構搞來的。為什麽這些
機構願意大筆大筆地投資,主導思想乃是著眼
於未來。最近美國宣布搞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對
撞機,總長度為80公裏,聽起來是驚人的項目
。但著眼於未來,美國人決定撥款建設。在電
腦方麵,美國人也著眼來來,各公司均投下大
筆資金發展最新型號。環境保護,在這個社會
中引起空前關注,大眾對這個問題有前所未有
的共識,成為主導政府政策的一個基本力量。
沒有未來主義的精神,這種共識是難以形成的

在城市建說方麵,未來主義的印記更深。無論
是在隻有幾萬人口的小城市愛荷華,還是在有
一千兒百萬人口的大都市紐約,未來主義在城
市建供的設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城市規
劃的方案,要想取勝並付諸實現,有一項必須
留神的條件,這就是在未來幾十年中這項設計
將會變得怎麽樣?會變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障
礙?還是城市進一步發展的橋梁?在許多城市
中,高速公路、地鐵、樓宇、住宅的設計和建
設均有著對未來世界的考慮。例如紐約的國際
貿易大廈,上麵是高高屹立的雄偉建築,下麵
的世界更是驚人,有巨大的地下層,有地鐵、
火車等通往紐約各地以及毗鄰的州。設計師在
設計時就考慮到未來城市發展的需要。在不少
城市,很多住房均具有五十年以上甚至百年的
曆史,但至今仍然不顯得破舊或狹小,一幢幢
的小樓,經過裝修,依然是十分可觀的住房。
這是不可多得的資源,如果當時都造五年或二
十年要被淘汰或變得不能居住時房子,那麽住
房也不可能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未來主義,
在城市建設上,表現為百年大計。
在人才教育方麵,未來主義也顯而易見。美國
人懂得,未來的世界是今天的兒童和年輕人的
世界。他們能否應付這個世界的挑戰和未來世
界的挑戰?所謂“兒童的天堂”,講的就是兒
童在這個社會受到全麵的照顧,以便他們迎戰
未來。大學教育也是如此。取得今天這樣的成
就和地位與大學教育不可分割。教育的成功是
維持和發展一種社會製度最強大的力量。無論
這個社會製度是什麽性質的,教育不成功,都
難以維持。在應付未來世界方麵,政府和大學
均花了極大的氣力。
未來主義精神,體現在諸多方麵。因此不能簡單而論
,把這個社會統統打成成實用主義。不言而喻,實用
主義占主導地位。問題是要弄明白,為什麽這個社會
滋生出如此強烈的未來主義?這兩種精神文是如何協
調的?美國傳統的精神一直是實用主義。從第一批移
民踏上這塊領土,開始在這塊新發現的土地上建立家
園和與自然作鬥爭,就必須講究實用主義。這裏沒有
那麽久的文化傳統,沒有那樣多的哲學思想,也沒有
那樣多的金錢和財富供人們從事想入非非的事。

生存,就得講究實效。早期移民形成的這種精神。
隨著這塊廣大領土的開發,不斷衍續下釆,成為這個
社會的主導精神。
另一方麵,自二十世紀以後,美國逐漸卷入國際社會
,而一躍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國。二次大戰
後,美國成為頭號強國。幾十年的曆史,使美國人產
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我們是世界第一。” 維持這種
地位,成為這個民族的一種共識,要在今天這個競爭
激烈的世界上維持“老大”的地位,自然而然要選擇
未來主義,不如此便會落伍。“世界第一”心理對未
來主義的促逬,是潛移默化的,恐柏這裏難以下個精
確的定論。但如果一個國家處在世界第一的地位上,
不想如何不被他人超過,如何在各個方麵領先於他國
,自然會被淘汰。
若從個人心理上深究之,美國人跟隨未來主義也許和
每個人覺得未來太沒有保障有關。美國人在就業、社
會生活、婚姻、教育等方麵,很難說有哪項事物是終
身保障的。在美國的製度下,個人難得有政府的終身
保障,唯一的可能是社會保險,那也得有工作才能亭
受,個人不能寄托於家庭、父母、朋友、私人企業甚
至政府,個人隻能寄望於未來有一個更好的或者不比
現在更糟糕的社會環境,使個人有更好的或者不更糟
糕的謀生餘地,進而有過更好生活的更好的或者不更
糟糕的條件。從每一個社會分子來說,未來的不確定
感是個人信仰未來主義的重要動力。
在這裏,實用主義和未來主義既有衝突又有綜合。在
綜合的時刻,是兩股思潮都認為有利有益的時刻。在
衝突的時刻,便是兩者意見相左的時刻。這個社會在
很多問題上發生的衝突和爭執,大凡與這兩種精神的
異同有關,當然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衝突。
在不少
情況下,人們信仰未來主義,往往來自實用主義的思
考,在另一些情況下,人們信仰實用主義,又是來自
未來主義的思考。
這塊土地的發展,與這裏的人們對未來世界的關注不
可分開。關注未來世界的人可能出於諸種目的,如想
稱霸世界有之,想推進世界的發展有之,或者出於個
人的動機有之,但是這種關注都將會成為一個社會發
展的一種觀念和精神,它帶來的推動力量是其他力量
不能替代的。廣而言之,任何民族隻有關注未來世界
,並找到自己在未來世界將有或者將爭取到什麽地位
,才能真正我到發展之路,以及一個廣闊博大的眼界

10.人總是人
一般人認為,美國社會的人際關係比較簡單,沒有那
麽複雜,人們憑本事、知識、金錢在社會上生活,而
不是憑關係、家庭等因素,這構成東方社會與西方社
會最大的差別東方社會的文化,尤其是儒教文化圈內
的文化重身份、重綱常、重禮儀、重血緣,西方文化
重才能、重法律、重實利、重權威。一般而論,僅一
般而論,這種劃分是可以接收的。但絕不能由此就認
為,美國和西方社會絕對如此。正像在東方社會中並
非時時刻刻靠人際關係一樣,西方社會並非時時刻刻
不靠。
由於經濟發達,物質豐富,有一些問題,在美國社會
較為容易解決,不需要太複雜的操作過程。一個人去
做最苦最累的活兒,修路、清潔工、搬運工,拿了錢
之後可以買商店裏的任何商品,可以去住任何高級旅
館,可以到任何飯店裏去吃喝。大部分有錢人能辦到
的事,別人有了錢也可以辦到。這就是馬爾庫塞所說
的同化或一體化。馬爾庫塞對此持批評態度,他認為
這種機製同化了階級分野,工人階級同化進資本主義
製度,受其剝削和壓迫反而無所意識。這是商品經濟
高度發達的結果。商品的充分湧流,協調了社會矛盾

其實在許多社會中,各種社會矛盾的誘因是商品
匱乏

普通人並不思考那樣多的高深莫測的問題,
他們從自己的衣食住行出發思考問題。社會協調他們
的重點,不在於精到地解釋一種宏大的理論,而在於
滿足普通人的日常需要。
抽象地說,美國人的人際關係不那麽複雜,但人與人
之間的交往也不那麽深。美國人的生活核心是保護私
域。所以很少有人喜歡別人侵入得太多,或侵入別人
太多。這與東方文化不同。所以美國人的朋友概念與
東方文化不同。朋友可以是一個熟人,或者在學校認
識,或者在教堂認識,或在運動場上認識,或在公司
裏認識。但這種交往不深,難得有莫逆之交。美國人
初交不難,深交不易,中國人初交不易,深交不難。
社會的流動量很大,五分之一的美國家庭毎年要搬家
,物質豐富為這種選擇創造了條件。流動量大造成兩
種推動:一方麵人們經常移動,需要有快速尋找朋友
的機製,另一方麵這種流動性又使真正牢不可破的人
情難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非親屬交往,來自少年和
青年時代。有了家庭之後,很難形成深交。精力、財
力、文化都不允許。而在少年和青年時代比較容易。
在一個地方住了十幾年,與一群人共同度過童年和少
年時代。到了大學時代,情況就變了。大學的機製也
使人們不易形成深交,大學生基本上是孤獨的,沒有
班級的概念,選什麽課就在什麽班,下個學期各奔東
西。居住條件良好將人隔離開來,大學如此,社會也
如此。美國人長期獨居的生活,使他們往往有一種內
向和被動的心理,不知道是否應該與一個生人打交道
。對待外國人尤其如此,他們很少主動與外國人打交
道。雖然,“外國人”這個概念對於美國人來說是陌
生的,他們常常分不出誰是“外國人”,誰是“本國
人”。事實上也很難,隻是外國人常在心裏想自己是
外國人,這裏指的是身份明確的外國人。但如果外國
人主動的話,美國人往往很熱情。如此等等。有的人
認為對社會發展有利,因為社會沒有太複雜的人際關
係,人人可以憑本事吃飯。有的人認為對社會發展不
利,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麽深交,人情太薄,社會生活
不和諧。
以上隻是一般而論,其實細細觀察美國社會,人際關
係並非不重要,而是至關重要。人總是人,沒有人際
關係,社會何以持續?在許多方麵,與東方文化下的
人際關係十分相象。一位教授告訴我:在美國,沒有
人際關係人們可以生活的很好,但如果有人際關係人
可以生活得更好。這恐怕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柏
楊說“醜陋的中國人”,其實這種非一個民族特有的
現象,隻是在不同文化條件和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程度
不同罷了。
我可以舉一些實例來談談美國人的心態。
在政治方麵,人際關係的作用十分明顯。1988年總
統競選中的一大爭論就是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奎爾,
輿論認為奎爾並非傑出人物,也非靠自己的奮鬥出頭
露麵,而是靠他的家庭,他的家庭每年有二百萬美元
的收入。他讀書成績不佳,征兵時又有些議論,等等
。家族的力量在美國依然是重要的。沒有家族背景,
一個人可能出頭露麵,有家族背景,一個人更可能出
人頭地。肯尼迪家族便是一例。布什當總統後,有權
任命所有政務官,他的許多老朋友都得到高官厚祿,
盡管輿論對有些人不以為然。關於政治中的這些現象
,我將專門討論,在此不贅。
有一位研究非洲問題的教授告訴我,要做好研究必須
到東非各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實地考察,要進行考察就
不能在係裏上課。他從係主任那裏得到許可。其他教
授們便十分妒忌,他們表麵不說,但背後閑話很多,
認為這位教授既不教學又出國,還能得到工資,實在
太劃算了。相比之下,他們太不劃算。我問他如何能
得到係主任的同意。他說係主任與他關係很好。他正
在努力實現一個計劃,讓係主任到非洲一個國家去風
光一下,順便講學。這位教授是一位很正派的人,但
他懂得如何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我在東海岸一所大學訪問時,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係
裏教授間的人際關係很複雜,教授之間勾心鬥角,明
槍暗箭。有時在課堂裏就發生爭執。有一位教授在課
堂裏批評一個學派沒有理論,數據太空洞抽象,在場
的另一個教授馬上要他講得具體一些。實際上是他們
兩人之間的矛盾。教授們常常把同一領域的教授視為
競爭對象。當然也有關係和諧的。
在社會上打工和工作,人際關係更為重要,與老板的
關係如何,與工頭的關係如何,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地
位和前途。我想在高等教育機構中況且如此,何談其
他。
在大學中,擁有終身職的正教授掌握係裏的大權,其
他人沒有什麽權。正教授可以決定其他人員的晉升和
留任,這樣一種權力關係決定了係裏教授的基承關係
。其他教員與正教授搞好關係的願望十分明顯。我並
不是說這種關係本身不好,而是想說明人際關係的存
在。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在一所大學裏看到的情況,
很能說明美國人並非不重視人際關係。一個日本企業
界代表團來到一所大學講演,代表一些日本的大公司
和重要學術機構。日本人有錢,已是舉世皆知的了。
在招待會上,許多美國人對日本代表畢恭畢敬,找話
頭。有一位當地政府的女官員,拉住一位日本人的手
有幾分鍾之久,滿臉堆笑,直說日本人的領帶漂亮。
我看了都覺得不自在。其實她是想為本地拉攏一些日
本的投資。美國人大都看不起日本人,但他們對日本
人的態度和他們內心所思是不同的。
人際關係的實例,比比皆是。但它們的作用和機製與
東方社會有所不同,也不像東方社會那樣重要。美國
的體製提供了一個條件:大不了走。在私有製下,人
們離開一個單位到另一個單位謀事很正常。但在有些
社會中沒有這一機製,人際關係的決定因素就更大。
社會體製、物質豐富、文化心態,決定美國的人際關
係不同於東方社會。但如果說這裏不重視人際關係,
不需要人際關係,那就太理想主義了。
人總是人,有恩必報,有仇必報。人總是人,人有人
的情感,人有人的需要。現代化在多大程度上能改變
人的本性,需要好好研究。
四、多層麵的社會調節
1.看不見的手
西方經濟和社會運轉,奉行“看不見的手”的原則,
即讓經濟杠杆、市場調節經濟運動。自亞當·斯密提
出自由主義的經濟原則以來,雖有凱恩斯主義以及福
利國家的興起,但自由主義的原則依然是西方經濟和
社會運轉的基本原則。“看不見的手”一度曾轉化為
“看得見的手”,即由政府對整個經濟和社會運轉過
程進行直接的管製,目前西方各國政府對經濟行為的
管製已大大超過了以往。但西方社會依然以“看不見
的手”的協調為主導。無論是“看不見的手”,還是
“看得見的手”,均與政府的行為有關。采用哪一種
方式,決定了政府功能和負擔的大小。一般而論,“
看不見的手”減輕政府負擔,“看得見的手”加重政
府負擔。在現代社會中,政治與經濟水乳交融,改變
經濟管製的方式,實際上就意味著改變政治和行政係
統的結構與功能。
“看不見的手”,意味著政治和行政係統對經濟和社
會做間接管製,隻在稅收、金融、法律等方麵進行管
製。而各個企業的具體經濟運營,則由各企業在市場
經濟的海洋中去施展本事。由此產生了廣泛的競爭。
在一個經濟領域中,一家企業要想取勝,要想贏大利
,必須善於競爭,必須善於從別的同類企業中贏得時
長和客戶,否則就會被淘汰下去。它們沒有政府機構
可以依靠,從法律和確定程序上來說,政府的結構與
經濟的結抅全然不同,難以切入。如果競爭不善,經
營不善,就會倒閉,破產。這類情況,可能發生在一
家企業內部,即企業內部經營出問題;也可能發生在
一家企業的外部,即其他企業善於經營,善於管理,
環境發生變化。任何企業要立於不敗之地,都要獨善
其身,不斷改進。最重要的競爭在於服務質量。無論
是產品,服務,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最終都可以歸結
於服務質量。沒有服務質量,便沒有顧客,便沒有市
場,便沒有利潤,便要被淘汰。這是一種不可抗拒的
力量,推動每個企業不斷改善服務質量,爭奪市場。
在這種經濟模式下,政府並非無所作為。政府運用法
律、金融、稅收等手段管製經濟行為,然而政府不直
接參與經濟過程。政府在三個階段進行管製:企業開
辦時、企業運營時和企業倒閉時。管製不是管理,大
概可以說,管製決定在這個社會上什麽不可以做,什
麽不應該做;管理決定在這個社會上什麽可以做,什
麽應該做。當然,這隻是非常抽象的議論。政治和行
政係統的職責不在於把著手教企業去做什麽,而是控
製它們不要出格,引導它們走向社會發展的總方向。
這並不是說,這種協調機製完美無缺,既然是,"看
不見的手”起主導作甩,那在很多方麵政治和行政係
統就插不上手,或者難以插手。有時,政治和行政係
統也可借此逃避責任,袖手旁觀。
為了說明”看不見的手“的作用,這裏僅舉舊金山中
國城裏的旅行社之間的競爭為例。舊金山中國城裏究
竟有多少旅行社,恐怕難以說清楚,大概有幾十家。
在舊金山的中國城裏走走,滿目是旅行社的招牌。打
開當地的中文報紙,旅行社的各種廣告比比皆是。這
些旅行社大都是華裔開的,一般的服務包括組團旅遊
,買機票、買禮品和國外買單,中國取貨服務等。由
於旅行社的服務項目大致相同,它們之間就存在激烈
的競爭,爭奪市場,爭奪顧客。
我們隨手可以舉出一些旅行社的名字,如泛偉旅運、
利達旅遊、惠亞旅行社、您的旅行社、順風旅行社、
國泰旅遊、金山旅行社、麗山旅行顧問、飛飛旅遊公
司、捷航、太古運通公司、東風公司、七海旅遊、飛
行船旅行社、勵馳旅行社、永安旅行社、恩華旅行社
等等。這隻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且隻是中國城裏的旅
行社,基本上專為華僑和華人服務。加上中國城外的
旅行社,競爭之激烈就可以想象。
這樣的旅行杜,均辦理世界性的旅遊項目。如去歐洲
、亞洲、拉丁美洲,同時也辦理國內旅遊項目。由於
存在競爭,各家在服務方麵均要有新招和高招,招數
包括:特廉機票,路線設計,代辦酒店,租車等方麵
。從機票方麵來說,價格也各不相同。如從舊金山國
際機場飛往日本再飛往上海的機票,有的旅行社報價
480美元,有的報價460美元,有的報價440美元。
這種價格上的競爭,自然促使各旅行社盡量把價格定
在合理的範圍內,否則就要失去市場。要報低價,又
牽涉到整個企業的經營管理,如果報低價,沒有贏利
,企業自然要垮台。所以,它們之間的競爭,不僅是
價格的競爭,也是管理能力,人的素質和經營方式的
競爭。這種競爭反映出在“看不見的手”的控製下企
業競爭的一般特性。
從服務方麵來說,由於存在競爭,各旅行社也得盡量
提高服務質量。我在這裏的一家旅行社訂從舊金山返
回上海的票。打電話問明價格之後,旅行社的職員便
用電腦幫我訂了票。隔了幾天我去取票,一切都已安
排妥當,問明是否需要改日期和航班,不需要改的話
,就出票。當場取了票,那位女職員還告訴我國際機
票72小時之前要確定,她說舊金山啟程由旅行社代
辦,到日本後旅行社鞭長莫及,不要忘了。還取出辦
日本簽證的表格給我,這是一種順帶的服務。我說我
對辦日本簽證的情況不了解,她立即打電話給日本駐
舊金山總領事館簽證處,問明情況。過了幾天,旅行
杜打電話來告訴我,從東京飛往上海的班機取消了,
問我願意改在哪一天走。對客戶非常負責。
我們係的另外一名教授也在舊金山出境,他要去日本
、香港和新加坡。買機票麻煩多一些,因為要將所有
這些地方的機票連接起來,還牽涉到在一個地方的簽
證時間,等等。最後選定了一家旅行社,由他們出票
。他們認真計算,給了最低價,並且幫助辦理簽證。
辦香港簽證要去洛杉磯,自己去不方便,給予代辦。
各家旅行社在服務方麵,顧客有任何要求他們都盡量
考慮滿足,並且往往主動為顧客著想。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服務質量?道理很淺顯:服務質量
高則興,服務質量低則亡。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上
,一個企業要生存下去,隻能如此。
不過,“看不見的手”要發揮威力,也得具備一定的
條件。資源豐富是一個重要條件。如果旅行社那樣多
,卻沒有那樣多的航空公司,機票買不到,航空公司
便可以有壟斷價格,用不著要求旅行社幫它們推銷。
要是各家航空公司之間也存在競爭,那麽旅行杜便有
了票源。整個社會的經濟也是如此,由於整個經濟為
一競爭型的經濟各個環節都在競爭,“看不見的手”
才能起作用。如果宏觀環境不是競爭型的,幾個企業
便無法展開競爭,“看不見的手”太小,“看得見的
手”太大。競爭型的經濟是逐漸發展出來的,不可能
一蹴而就。美國社會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才逐漸形成
這套機製。
這套機製的形成,對政治與行政係統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就是它可以大大擺脫沉重的具體管理負擔。社會
的交通、運輸、通訊、日常商品、房產、食物,絕大
部分均由私營企業在競爭中加以管理。政府所起的作
用,便是間接管理,在這種狀況下,“看不見的手”
減輕政府負擔,“看得見的手”加重政府的負擔。
“看不見的手”也有其短處,由於“看不見”,所以
大家均不知手在何方?往往等到事態發展至一定階段
,人們才恍然大悟手在這裏。這時可能經濟和社會運
轉已出現較重要的毛病。西方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二
次世界大戰後的發展,均可成為這一循環的有力的例
證。
我們所要觀察的,不在於經濟行為,而在於在不同的
經濟模式下,政治和行政係統會受到怎樣的製約。在
“看不見的手”的模式下,政治的火車頭沒有掛上經
濟的一長串車廂,經濟有經濟的火車頭。其利處是,
兩者的負荷均較輕,可能跑得快;其弊處是,既然是
兩個火車頭,那麽相互之間便難以控製並達成和諧。
在“看得見的手”的模式下,政治的火車頭掛上了經
濟的一長串車廂。其弊處是,負荷較重,行動不易快
捷;其利處是,由於是同一火車頭,可能易於向一個
方向有規則地行駛。這裏不包含政治。從政治的角度
看,結論可能又不同。
考察任何社會的政治,不能脫離其經濟模式。正像任
何政治行為,都不能超出其經濟模式一樣。美國社會
政治的結構和性質,離開其經濟模武,也難以得到解
釋。
2.錢管社會
在美國這樣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有錢能使
鬼推磨”這句話完全適用,另外還可以加上一條:有
錢能使神推磨。在美國社會,的確會有一種切膚的感
覺:綠鈔(因為美元是綠色的)打遍天下。商品經濟
的發達,便人人在金錢麵前平等,有錢可以買任何可
以買到的東西,沒有劃定的界限。金錢是資本主義社
會發展的有形的動力,追逐金錢推動著經濟和社會發
展。美國人幹許多事情,都抱著掙錢的第一目標,教
授教書,多無憂國憂民之內心衝動,這是一種工作;
政客們也難說都是理想主義者,為政黨競選服務也懷
有錢的目的,如此等等。因為,在任何以貨幣為價值
符號的社會中,沒有錢就無以為生。在某種程度上,
美國社會圍繞著錢組織起來,
承認這個事實,就會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我稱之
:“錢管社會”。錢成為社會管理中的一個基本媒介
。人們管理錢,同時又用錢管理人。以錢為中心的一
整套機製構成美國社會管理中的重要機製。人們為錢
服務。由於錢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人們絞盡腦汁發
明各種機製、方法和技術來管理錢。結果以錢為媒介
組成一個龐大的管理係統。資本恰恰利用這個係統,
來達成取得剩餘價值的目的。這套係統獨立於政府之
外,獨立於政治係統之外,無須政治係統直接控製。
它自己承擔著龐大而複雜的管理過程。馬克思言,資
本主義製度下,商品經濟表麵上是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至理名言,適用
於任何以物物關係為表現形態的人人關係。人們管理
錢,實際上是管理人。這套非政府的錢機製調節著人
們的思路、情感、行為。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錢的使用過程,對個人來說極為
方便,盡管從管理過程來說並非如此。
銀行是首要的管理的部門。各類銀行多如牛毛。州立
銀行一般較為有實力。銀行承擔著各種社會管理功能
。各雇人單位發工資,直接撥到每個雇員在銀行的帳
號上,並不把大捆的錢交給每個人手中,每個人再去
銀行取錢。銀行直接代管了。
帶著一大筆錢在身上並不安全,而且不方便。帶著一
皮包錢去買彩電或冰箱,顯然不方便。支票在美國或
在西方社會是普遍使用的東西。銀行備有各種類型的
支票,存了錢之後,可以選擇。支票上印有持有人的
姓名和地址,這一切過程在兩個星期內可以解決,原
則上說,在美國和世界的大部分地方,支票可以使用
。持票人隻要隻要寫上付給誰,多少錢,簽名交給商
店或旅店即可。收到支票的人將支票通過銀行轉賬,
銀行自動從寫支票的人賬上劃走這一筆錢。每個月
銀行向存戶書麵報告一次,並寄來銀行收到的存戶簽
售的支票。存戶不必在現金上操心。自然,如果丟了
支票,那就成了問題,因為支票除了簽名之外,誰到
可以用。另外,也有人在銀行中並無存款,已經用完
,仍在用支票。為了保險起見,有時收支票的一方要
看身份證或記下電話號碼。
從旅遊來說,還可換旅行支票,旅行支票沒有簽名的
話沒有用。自然,丟了也是問題,要報失。銀行的另
外一種服務是取錢卡。一種塑料的卡,後麵有磁性帶
。憑這個卡,可以在自動的機器上取到現金。每個持
卡人都有一個密碼,隻要將密碼輸入機器,機器是電
腦化的,它會自動識別,然後給顧客所需的現金數目
。大部分這類機器是地方性的,但也有全國性的。這
種機器也可以存款。隻要報上密碼,將所要存的存款
放入機器旁邊備有的信封,送入存錢口即可。
除了這些之外,信用卡(Credit Card)在西方社會
非常普遍。拿了信用卡,可以在大部分國家使用。中
國的許多商店或旅館也接受信用卡。信用卡需要申請
。信用卡是一種塑料卡,後麵也有磁條。卡上有持卡
人的編號、姓名。在任何地方使用此卡,有條件的持
卡人將卡放在一種特殊化的電腦化的設備上,屏幕上
會顯示出持卡人的卡是否可以接受,如此卡是否掛失
,是否有信用等。然後將卡和有關款項的賬單放在一
起,在一種特製設備上壓一下,將卡的號碼和姓名印
在賬單上,請顧客簽名。這樣,顧客不必付現金,每
個月信用卡公司會將帳單寄給持卡人。持卡人在一定
時間裏要付帳給公司。這類卡很多,較出名的有
Visa,Master,American Express,Discover等。
卡也有不同等級,主要是一次可購買貨物的總數,如
1,500美元或更大的數目。信用卡的確是非常方便,
但同時所有持有信用卡的人也受到發卡機構的調節。
持卡人付帳給信用卡公司,隻要坐在家裏寫一張支票
寄去就行,許多事情均是通過郵局和支票來完成的。
付稅給政府,可以寄支票去。訂貨,可以寄支票去。
衝照片,可以連支票和膠卷一起寄去。借了誰的錢要
還,可以寄支票去,當事人雙方的銀行直接打交道。
錢的管理,還體現在借款上。銀行向企業和個人貸款
。企業借款,作為投資的資本,這在社會主義國家也
存在。自然,企業是私人企業,實際上是個人貸款。
但這部分貨款歸投資所有。也有純粹個人貸款的,如
買房子,買汽車等,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個人貸款
需每月償還一部分,並付利息。銀行的利息並不僅僅
來自企業,而且來自個人。這點與中國有所不同。由
於貸款,個人就與銀行聯係起來。如果不還貸款,銀
行有權取走貸款人的財產做抵償,由警察局做後盾。
在銀行之外的借款、欠款關係中,也有組織的管理體
製。例如在醫脘裏看了病,花去很多錢,沒錢支付醫
療費。醫院便會把這項事務交給專門的討債公司。討
債公司的職責就是討債,精通法律,專攻此道。它會
給欠債人製定計劃,讓負債人每月還錢,再不行,就
得上法庭。
銀行提供了種種便利,也有嚴格的控製的係統。任何
人要獲得這種便利,都得接受這個控製係統。如申請
信用卡,要填寫申請表。申請表上要寫明姓名、出生
年月、杜會保險號碼、住址、家庭電話、在本地居住
的時間、自己的住房、還是借的住房,以前的家庭地
址、居住年限、分開居住的最親近的親屬和朋友、地
址,母親未婚時的名字、雇主或公司名稱,工作性質
、地位、年限、地址、電話、三年以內須寫明前雇主
或公司,年工資、其他收入、其他收入的來源,核實
姓名、電話,銀行存款號碼、銀行名稱、銀行地址等
等。發卡機構要一一核實這些情況,然後才發卡給申
請者,由此可以看出人們怎祥從管理錢出發、發展到
管理人。這些數據將成為個人的檔案,而旦是非常詳
細的檔案。申請借款等也得經過這個過程。
還有專門的公司負責管理個人的信譽問題。這類公司
叫信用報告公司(Credit Reporting)。這種公司是
私營的,由法律調節。實際上收集個人襠案,主要是
經濟方麵,而非政治方麵。這類公司根多,有全國性
的,也有地方性的。每個人隻要與銀行或金融機構打
過交道,都有名在案。銀行和各種金融機構可以向這
類公司詢問顧客的情況。如果申請貸款,銀行用自己
的電腦終端就可以查到情況,如過去付帳、信用等情
況。如果信用不好,銀行就會拒絕貸款。這是一種非
常強大的網絡。銀行與這種公司有合作關係,銀行主
動向他們報告客戶的情況,而信用報告公司反過來減
少銀行使用資料的收費。這套機製有力地管理著想與
金錢或不能不與金錢打交道的人,可謂天下之人,皆
入囊中。
自然,如果信用好,可以享受到以上種種便利。這種
機製管製著每一個人的行為,如果被排除在以上種種
機製之外,一個人會遇到種種麻頰。方便是什麽?且
看American Express在金錢以外提供的服務:在世
界1000個城市設有1400多個旅遊辦事處,可以幫助
製訂旅遊計劃,處理緊急事務等。
由此可以看到,資本是怎樣有效並有力地控製著社會
大眾,從而控製著整個社會。這套機製中的大部分機
構是私營的,但實際上他們管理著整個社會的很大一
部分事務。這種管理不是建立在強製和命令的基礎上
,反而是建立在每個人自願的基礎上。人們或者是自
願,或者是由社會環境的驅使,自動上門來受管。美
國人最不喜歡人管,但最喜歡錢。錢的邏輯,就是引
導人們被管。這套機製關係到每個人的基本生存,因
而管得有效。也許調動起一個社會錢管人的能力,是
減輕政治係統管理壓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麵。錢的
驚人的活力,把個人與個人,機構與機構聯結在一起
。政府超脫於這套機製,用法律的手段間接控製它們
。在這機製中的人,均為自己的利益而活動,維持著
這套機製的平衡。如果僅僅是存款關係,恐怕不會發
展出一套管理機製。關鍵的問題是,金錢在多大程度
上發展成一套人們須依賴之的體製。美國人信奉自由
,不依賴別的體製,但他們依賴這套體製。一個社會
沒有一套主體管理體製,使人人依賴它,便不可能有
效地加以管理。
社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主體體製,在經濟充
分發達的社會中,也許得從以政治體製為主體過渡到
經濟體製為主體。
3.人的標準化
標準化為現代社會所必需。美國社會在這方麵達到一
定水準。可以發現,各類事項和各種工作,均有確定
的標準。尤其是在人員選擇,或者說對人的學識和技
能的評價方麵,有標準化的評價程序。
美國是一個流動性很高的社會,人沒有固定的戶口,
也沒有工作檔案,受教育的程度和係統都可能不同。
如何確定一個人是否達到一定的要求,或者能否勝任
某項工作?很重要的一個程序,就是個人要通過標準
化的考試。用人單位往往要依照這些考試的成績來判
斷雇用還是不雇用一個人,學校也根據這些考試來確
定錄取或不錄取學生。中國學生熟悉的TOEFL或GRE
就屬於此類考試。
這類考試往往不由政府具體負責,而由私人的專門公
司負責。政府可以委托這些公司設計專門的考卷,或
者規定要擔任什麽職位,必須通過何種考試,沒有通
過指定的考試,不能擔任此職。如律師就須通過指定
的考試。這類公司負責組織、設計、分析、考試。從
社會管理的角度視之,它們承擔了杜會運行過程中很
重要的職能。
ACT便是這樣一種類型的公司,全稱叫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我訪問了這家公司,與
總經理裏查德,費古森(Richard L·Ferguson)作
了訪談。
ACT是一個獨立的、非贏利性的組織,向學生、家長
、高中、大學提供各類服務,也向專業組織和政府機
構提供服務。ACT建立於1959年。六十年代名聲大
振,因為它負責組織和設計大學入學的考拭,使這類
考試標準化。ACT還發展了各類其他計劃,包括教育
、學生錄取、職業教育和開業合格書等方麵。其目的
是為各類教育提高質量提供有關的信息。ACT的總部
設在愛荷華市,同時在華盛頓特區、加利福尼亞、丹
佛、亞特蘭大、奧斯汀、奧伯尼設有辦公室。每個辦
公室負責九個州,這樣便構成一張全國性的網絡。
AGT的領導機構有兩個部分:一是ACT
Corporation,成員由各州選舉的代表組成,每年開
一次會,檢討政策;二是董事會,董事會15人,每
季度開一次會,檢討ACT的行政董事會任命總經理,
總經理為ACT的主要執行官員。
ACT的業務包括很多方麵,我們可以看幾項:
ACT評價計劃。這是一份綜合性的計劃,為大
學、高中和要進入大學的學生服務。學生參加
ACT設計的考試,包括教育和自傳性的問卷,
四門考試(英語、數學、社會研究和自然科學
),以及一門興趣表(Interest Inventory)。
ACT分析了考卷之後,準備出有關的報告,供
學生、高中和大學使用。可以用於選擇職業、
課程設計、錄取學生等方麵。每年大約有一百
萬初中生和高中生參加ACT的這項考試。考試
結果有2,900所大學、學院、學來機構或州教育
係統使用。也就是說大學等錄取考試不是由政
府組織的,而由一個私營的全國公司ACT組織
,但各個機構均承認這項考試的權威性。
教育機會服務(Educational Opportunity
Service),ACT運用計算機分析參加考試的學
生的有關情況、包括教育計劃、興趣、優點、
教育目標等。
注冊信息服務(Enrollment Information
Service)。這項服務包括兩個基本部分,一是
市場分析服務,一是收益分析服務。這兩項服
務根據前述考試獲得的數據做出。
行業考試計劃,ACT備有40多種標準化的考試
,目的是讓那些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獲得
專業證書,證明他們在實際工作或獨立研究中
達到了大專水平。這項考試包括藝術、科學、
商業、教育和護理等領域。參與機構根據考試
寄過頒發證書,設計課程等。
ACT提供的服務還有很多種類,包括職業規劃、計算
機分析數據、財政分析等。另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向
專業組織提供服務。在社會上,各類專業組織或職業
組織均是非政府的。專業組織要在社會上存在,並使
人們信任它們,就必須具有髙質量,具有高水平,否
則這個組織就不會起多大作用。因此盡管沒有人要求
各類專業組織對自己的成員進行考試,它們自己要組
織對自己成員的考試。專業組織往往委托專門的公司
做這件事。ACT向大約八十個這類組織提供此項服務
,也包括工會和政府機構。這類考試主要是評價一個
人的水平和資格,能否得到獎學金、證書或執照,或
者錄取在某項計劃中接受進一步的專業訓練,可以看
一下哪些協會與ACT有關:
美國眼科學院;
美國耳鼻喉科學院;
美國商學院聯合會;
美國德語教師學會;
美國微生物學協會;
美國教育委員會;
美國牙醫學會;
美國醫學院學會;
急診護理協會;
法學院錄取委員會;
全國藥理學協會;
美國國防部; 等等。
象ACT這樣的公司,還有其他幾家,都是大型的全國
性的公司。這些公司之間也存在競爭,它們要生存下
來,也要講究信譽和質量。各公司花很大氣力研究如
何改善和改進考試和考卷,怎樣更好地評價應考者,
怎樣確定合適的標準。同時,負責保密,不讓考題和
考卷泄露出去,因為這關係到公司的信譽。一朝弄虛
作假,整個公司就可能挎台,因為要失去業務。失去
業務的話,公司就無法生存,因為它們是私營公司。
雖然是非贏利性的,但工資及行政費用均要從這些業
務活動中獲得。如ACT的全日和計時工作人員近500
人。按美國的工資計算是一大批開支。政府不負責公
司的費用,因為沒有幹係。
可以看到,這類公司的存在與社會對標準化的要求有
關。如果社會不需要標準化,這類公司也無法存在。
現代化社會同時是一個標準化的社會。在標準化方麵
,這類公司得益於兩點,一是政府有明確規定,從事
哪類活動或職業必須通過哪個公司的哪項考試;另一
方麵,學校、協會等非政府組織也有此種規定。任何
人想從事某項職業或進入學校或某個機構,不通過必
要的考試便不能成事。這種做法,一方麵省去了政府
的一大筆開支,政府無須設立一個專門的部門來進行
這樣的考試,而由私營部門通過收費來維持社會上的
這套標準化程序。另一方麵,標準化的過程得到了實
現。政府有充分自由的權利,它可以規定某項職業須
通過某個公司的某項考斌,也可以規定通過另一家公
司的某項考試,隻要它覺得前一家公司不合質量和標
準。其他組織也一樣有這樣的權利,大家都要維持自
己的信譽和可信度,因而達成一種製衡。
自然,另一項重要的條件是:社會有普遍標淮化的需
要。如果社會沒有形成這種氛圍,這類私營公司也難
以生存下去。隻有在社會每個細胞組織都真正考慮自
己的利益和生存問題時,這樣的氛圍才能形成。如果
每個細胞均沒有利益意識,有所依靠和依托,好壞不
負責任,便不會有這種氛圍。隻有當錄取每一個人都
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時,人們才會追求標準化。
推動標準化的另一股動力來自人員的廣泛流動。社會
流動性大,每個人都需要在技能和知識上驗明正身,
每個機構也需要有可靠的證書證明每一個人的技能和
知識。地方性的證書已不足以滿足這一要求。太綜合
的證書,如大學畢業文憑也不足為專業行當能力之證
。人員的廣泛流動,要求每個要謀得某種職位的人都
能有效地證明自己的學識和能力。人們要取得這種證
明,便要達到社會公認的標準。這個相互的過程,推
動著人的標準化。證書是各類人的產品說明書和合格
證。人們在市場上購買商品,根據商品的用途、性能
和尺寸選購。在人的資源發展達到某種程度時,人的
標準化便會成為杜會必不可少的環節。
4.法規文化
任何社會均需要一定的法規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不論是什麽類型的社會,製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
,法規的調節均必不可少。法規可以有各種層次,憲
法是最高層次,法律又是一個層次,具體規定又是一
個層次。法規調節,是人們在解決衝突和矛盾時可以
采用的一種手段。自然,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法規
的地位有所不同,起到的調節作用也有所不同。法規
在不同社會中的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以成文
的法律形式表述,有的以傳統的禁忌表述,有的用宗
教戒律表示。
美國社會是一個法規社會,各種法規多如牛毛,社會
生活的每個領域都有一定的法規加以限定。為什麽會
形成這樣一種“法規文化”,值得探討,我們先來看
一下社會的法規文化的具體方麵: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這些問題。
美國最大的法規就是憲法。在這個社會裏,憲法是文
化的核心部分,不僅僅是政治和法律的核心部分。我
記得有一次一位教授來複旦大學講課,有一位中國學
生問了一個問題:“美國沒有固定的意識形態,人們
根據什麽來統一思想?”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
式問題,教授大惑不解。經過解釋之後,他明白了這
個學生想問什麽問題。他思考了一陣後說,“憲法。
” 答案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憲法是法律,並非意
識形態。意識形態沒有法律效力。但這個答案的確反
映了美國人的習慣反應:憲法是文化,不僅僅是法律
。憲法深刻體現了西方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並將
其變為法律。憲法兩百多年來深印人心,成為社會爭
端的最後仲裁。並非人人時時刻刻都想到憲法,但在
爭執發生時,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人覺得可以相信的就
是憲法。(參見第二章第5節“二百年的憲法”)。
憲法是太抽象的法規,日常調節人們行力的是成千上
萬的具體法規。這些法規,我個人覺得,在東方社會
和東方文化中,恐怕大部分人覺得:過分嚴厲。東方
文化中長成的人,如果真正生活在美國社會中,有時
會覺得並不那麽舒坦、自由。
酒,有嚴格的法規控製。未成年的人不能喝酒,喝酒
為違反法規。商店如要售酒,必須得到政府的營業執
照,沒有營業執照,商店或飯店均不得售酒。愛荷華
市的超級市場星期天上午12:00以前不售酒,理由是
這時人們應去教堂裏彌撒。當然這不是政府的意圖,
而是宗教的影響和一種傳統。
食品,也有嚴格的法規加以調節。如水果、蔬菜中含
化學元素的最高標準,肉類的上市標準等。如果超過
有關規定,食品便不能上市,如果違反規定,將會受
到嚴厲的懲罰。罰大筆的款。
汽車,多得驚人,每家基本上都有一輛,不少家庭有
兩輛。如何管理汽車成為社會的一大問題。人們製定
了嚴格的法規來調節“汽車行為”。交通規則十分嚴
格。每個想取得駕駛執照的人必須通過專門的考試。
高速行駛中,人們也必須遵守這些規則,否則車毀人
亡不是不可能的。車行,是個頭痛的問題,車不行,
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停車(Parking)是個大問題
。街道兩旁,均有明確的標誌牌,指示能否停車。在
不能停車的地方停車,會收到罰款單(Ticket),如
果不付款,法院就會通知你到庭,或者下次更新執照
時遇到麻煩。高速公路,名叫高速,但對汽車的駕駛
速度也有嚴格的規定,一般在50-65英裏之間。高速
公路上有警察巡邏或蹲點,發現超速的汽車便要罰款
,幾十美金是一般的數目。
坐車或開車,前排的人必須係安全帶。如果不係安全
帶,也是違反法規。(對此,各州的法律並不完全相
同,有的規定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須係保險帶,有的規
定在市區街道開也得係)。
在稅收方麵,恐怕有最為詳盡的法規,可能是因為這
關係到政府的財政收入。政府稅收規定之細,一般人
得細細研究許久。每個詳細環節,均有規定。如果違
反這些規定,可能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因此每個人
在與政府稅收打交道時,均得小心翼翼。如果不付或
付不出財產稅,政府有權取走這一部分財產,並出售
抵稅。任何人都得向政府報告收入。在這方麵,美國
人最不自由。(參見第四章第5節“稅收製度”和第
七章第6節“透明議事”)
學校教育,也有嚴格的規定,錄取、考試、學費、學
分、助教的工作、醫療保瞼等,應有盡有。這些規定
調節著學校的活動。這些規定完全有可能讓違反規定
的學生離開學校。
工廠、政府機關、學校、軍事機關等各個領域,均有
各自的詳盡的法規。從人的本性來說,人們並不願意
遵守法規,人們願意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但
是法規是強製性的,人們應當或者必須遵守。在停車
場有專門供殘疾人用的地方,一般人不會去用。街道
旁的停車處有時有自動收費計時的設備,大部分人會
自動投硬幣進去,並遵守時間。交通規則,人人也是
遵守的。哪怕沒有車,在指示可以穿越馬路的燈沒有
亮之前,人們不會穿越馬路。在寫有請勿吸煙的地方
,人們不會抽煙。公共汽車一般無人售票,自動往一
架設備裏投硬幣,在終點站駕駛員有時不在車上,乘
客一般均會把硬幣扔進去。對待法律,更是如此。為
什麽會有這種現象?
著名學者H·S·康馬傑說,要美國人遵守某種規定就是
對他的侮辱和挑戰,也就是我講的人的本性要求和遵
守規定不相符合。但是他又說,美國人對待法律的態
度奇特。初看上去,美國人不遵守法律,小的違法人
人有份,不過美國人是崇尚法律的。康馬傑的解釋是
:美國人認為美國民族的發展在於蔑視傳統和權威,
規章代表傳統,紀律代表權威。但是政府和憲法是有
效的,不能容忍攻擊和違背,因為社會的發展證明了
這一點。所以人們崇尚法律。而現代社會的大部分詳
盡規定,都是立法機關通過的。上述許多法規,都具
有法律形式,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協調了反規章意識和
循法律意識。
美國社會可以說是一個“法規社會”,盡管這裏違法
、犯罪的現象頗為令人憂心忡忡。然而,社會的整個
進程是由各種法規來調節的。法規之所以能起到如此
的作用,一定有其原因。我自然無法說一定就是什麽
原因,但除康馬傑的分析之外,還可以再思。
一個事實是美國是一個年輕的社會,曆史上沒有形成
複雜的社會階層結構,不像歐洲社會和東方社會。歐
洲社會和東方社會曆史悠久,社會的傳統和非傳統,
權威和非權威已經人格化。有些集團代表了傳統,有
些代表權威。這些團體或階層在社會上占有一定的地
位,當社會矛盾和利益衝突發展時,他們承擔著協調
人際行為的功能。在一般曆史悠久和文化悠久的社會
中,起協調作用的東西是“人化”的,是社會上有文
化、有權利、有財富或有傳統的團體。在這種文化氛
圍下,法規就不能起主導作用。隻要這種人際關係的
結構或人化的協調機製不變化,法規協調的作用就難
以大有作用。於此不同,在美國作為一個新國家出現
在曆史舞台上時,並沒有強大的“人化”的協調機製
,而一個社會又必須有協調機製,所以共同設定的法
規便更具有較牢固的地位。大家遵從法規協調,
追求自己的利益,並使之不受侵害。如果大家都不遵
從法規協調,又無“人化協調”,每個人的利益都得
不到保障。共同設定的法規不是保護哪個人的利益,
而是保護每個人的一般利益,這是美國成為“法規社
會”的基礎。毋庸置言,在這個基礎上法規發展起來
,又有利益取向的差別,不可能一視同仁的保護一個
社會的每個成員。這裏隻是強調曆史發展造成的文化
機製在法規社會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二次大戰以後科技的突飛猛進。
我認為這對法規社會也有促進。高科技的發展,尤其
是高科技的成果進入普通人的家庭,使人們必得遵守
必要的規則,因為沒有規則、不僅不能享用高科技,
而且可能出危險。如汽車越開越快,沒有嚴格的規則
就會出生命危險;高速公路越來越發達,不守規則就
可能無法行車;電視機、錄像機、攝像機、洗衣機、
電飯煲、微波爐、音響設備、吸塵器、除草機、打蛋
機、切片機、開信封機、開罐頭機、按摩器、電牙刷
、刮胡器、電子遊戲等等,均要求懂得比自然社會中
簡單工具複雜得多的規則。在科技領域,電腦、激光
打字機、傳真設備、複印機等現代設備,如果不服從
規則,他們就拒絕工作。
在公共場合,自動電話、賣報機、自動售票機、自動
售貨機、自動照相機、自動換錢機、自動售郵票機、
自動存錢取錢機,都要求遵守規則。如此等等,名目
繁多。如果不遵守規則,它們就拒絕工作。在社會運
轉方麵,支票、信用卡、借款、股票等,也有詳細的
規則。美國人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在一種
遵守規則的“社會強製”之中。要進入這個社會,就
得遵守規則。這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成了一種文
化。使人們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有一個對比很有趣
。美國人燒菜,嚴格按照菜譜,嚴格計量各種佐料,
用各種計量工具,一分一厘都不想差。中國人燒菜,
很少看菜譜,抓一把就是。美國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
,發展出越來越多專門的用品,它們要求每個想使用
它們的人必須遵守規則。
自然,遵守規則可能有益於社會發展,也可能不益於
社會發展,要看在什麽曆史條件下。不過,如果處在
一個存在爭端或全體共處的社會中,人們總是需要協
調矛盾的機製。共同設定的法規協調可能是不完善的
,但是最有可能讓人遵從的。如果能把法規協調與科
技的合理化原則結合起來,其效力將大大擴展。普通
人並不會直接接受高深的科技邏輯,隻有在它們深入
到社會生活之中後,才會成為潛移默化的力量。
5.稅收製度
美國的稅收體製是一套異常複雜的體係,不容易弄明
白。不少美國人也不甚明白。有一位政治學教授告訴
我,他有一次看不懂政府的稅收文件,打電話給有關
部門說:“我是政治學的博士,但是我還是看不太懂
你們的文件。”
稅收是一大政治問題。總統選舉的一個主要辯題就是
提高還是降低稅收。報章說,老布什已經成功說服了
許多選民,杜卡基斯的政策將會提高稅收,所以民意
測驗中布什大為領先。稅收問題關涉到政府如何花老
百姓的錢,所以選民們最為關心。其實稅收是美國建
國的基礎,因為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起因就是英國政
府向當時的北美十三州課以重稅,引起反抗。在現代
國家中,稅收決非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由於稅收體製異常複雜,這裏隻能拎其要點。
人們怎樣付稅?付多少稅?是社會管理中非常重要的
一個課題。有的稅由財政部統一管理,這是聯邦稅。
地方稅由各州管理。除這兩項稅外,每家人家如果有
住房,還得付房產稅。除上述三者之外,還有銷售稅
,任何人在商店裏買東西,大部分商品也得付稅。這
部分稅在算帳時加載商品價格上,大約百分之四到百
分之八不等。這是付稅的基本概念。
從聯邦稅來說,每年年底聯邦政府稅務部門會寄稅收
文件和表格來。每個人都必須詳細填寫,然後將表格
以及應當付的稅在4月15日之前寄回。聯邦政府寄來
的文件和表格相當複雜。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如實匯報
,如工資收入、股票分紅、稿酬、其他收入等。
公民能否不報?一般來說會有麻煩,另一方麵也是非
法的。違反稅收法,重的可以進監獄。有的人粗心大
意,漏報收入,結果釀成嚴重後果。因為這時說不清
楚究竟是粗心還是有心。公民得到的大部分收入,工
資、稿費、股票分紅等,政府都一清二楚。美國有相
當發達的電腦係統。公民每人都有一個社會保險的號
碼,各個公司和單位在付錢時都會把這些信息輸入到
政府的電腦中去。因而政府隻要一查電腦,就可以知
道報表是否符實。當然逃稅的人也大有人在,不少高
官都有這方麵的醜聞。
一般古人單位在付工資時,已經直接扣除相當一部分
的聯邦稅和州稅。這筆錢不和公民見麵,直接進聯邦
政府和州政府的賬號。另外雇主也直接扣除社會保險
的費用,存在公民的社會保險號碼之下,供將來退休
使用。所以公民拿到工資時,已經扣了相當的稅。
公民在填寫表格時,也有種種不同的規定,如結婚與
否,有沒有孩子,父母是否依賴收入等。不同的類別
有不同的規定。每個人都得詳細填寫。哪些收入要報
,哪些收入不報,也規定得分明,如殘疾軍人費用、
職工殘廢費用、兒童補助、禮物或其他繼承財務、撫
恤費、災害賠償費、有部分獎學金等不必申報,但得
到的基金資助,教學、研究等得到的錢,工資收入,
個人財產買賣得到的贏利,得到的獎學金,在美國以
外得到的錢必須申報,不報為違法。在所有一年的收
入中,扣除按法律規定的可以免稅的部分,如退休方
麵的一些收入,65歲以上人的部分收入,盲人、兒
童等,都有詳細規定。另外,還有複雜的條文涉及到
投資、公務辦公費用等的免稅項目。除此之外,都得
納稅。
由於政府事先就取走了公民的一筆錢,所以公民必須
計算,政府取走的這部分大於還是小於應當討的稅。
公民一般得精心計算可以免稅的部分,除非上麵提到
的,還有部分醫療費用和牙醫費用,州稅和地方稅(
政府間有協議)、房產稅、公民付的利息、付的貸款
,65%的個人所得利息、贈款、捐款(政治捐款、學
會、俱樂部費用、獻血等不能免稅)。工作方麵需要
的費用有的也免稅,如安全設施、小工具、必要的服
裝、保護服裝、體檢費用、專業組織的費用、訂專業
刊物等。將所有這些項目一一搞清楚和計算明白之後
,最後得出的總數就是聯邦政府要納稅的部分。在聯
邦政府寄來的手冊上,可以查到多少收入應該納多少
稅,然後對照實現扣除的部分,多退少補。
一般家庭納多少稅,我們可以看一下。扣除各項免稅
項目之後,剩下的收入數目得納稅,這裏還有一個差
別,就是單身、結婚合報、結婚分報和戶主四類。一
般美國人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扣除各項免稅部分之後
,在3萬美元和5萬美元之間。我們可以查一下
(1988年的標準):
       單身     結婚合報     結婚分報     戶主  
  30950-31000     6695     4913     7386     5583  
  40000-40050     9863     7747     10554     8259  
  49950-50000     13345     10581     14210  
  11741  
由上可見,聯邦的稅收相當高。由此可以明白為什麽
稅收成為政治中的一大課題。
除聯邦稅外,還有州稅,州稅的過程與聯邦稅相似。
州政府寄文件和表格給每個公民,公民如實申報,可
以免稅的包括部分醫療和牙醫費用,所付的的稅收、
付出的年息、捐款等,與聯邦政府的大致相似,然後
查表,可得:年收入在29,950-30,000美元的,需付
州稅1,837。因為州稅事先已經扣除,也是多退少補

除聯邦稅和州稅外,還得向地方政府付房產稅。在愛
荷華城,每座房子要交納1,000美元左右,房產稅由
地方當局股價房屋價值後定,供市政府修築公路,維
持共有設施,如圖書館之類。
以上三項相加,應付稅的收入在3萬美元的結婚合報
家庭,交7,000多美元的稅收,占總收入的四分之一
左右。
稅收體製相當發達,運轉得不錯。稅收法律相當嚴厲
,偷稅漏稅逃稅,視情節輕重,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懲
罰。美國人每年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這就是與稅收打交
道。人們常常要保留大查的文件和單據,以證明可以
免稅的部分。一年的有關稅收的文件,一大堆。自然
,稅收也是“核心機密”,主要是它反映了每個家庭
的真實收入。
稅收是美國政治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資本主義國家
的政治核心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沒有經常的、普
遍的個人所得稅製度。西方國家的所得稅製度有沒有
什麽社會或政治功能?這是一個值得分析的問題。
至少美國人有一個觀念十分明確:政府所花的錢是他
們交的稅,所以他們一般來說希望政府把錢用在當處
,也注意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如果沒有納稅製度,人
們就不會那樣關心政府的政策和主張,因為與個人沒
有關係,盡管實際上是有關的。納稅製度是西方政製
的一個基礎。每個人給了政府一定的錢,就覺得有責
任監督政府。政府官員經常要解釋他們的政策,這隻
是為了說明他們沒有亂花納稅人的錢,選民也較注意
選舉,因為選什麽人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無論是
總統,參議員,眾議員,還是州長,州參議員員,州
眾議員及地方官員,都與公民個人的利益直接有關。
通過稅收,官員同人民之間形成一種“契約”關係。
稅收體製培養一種責任感,盡管可能是被動的。在人
們不納稅的社會裏,政府也得花錢,隻是渠道不同,
但人民對政府的責任要小得多。
稅收製度還有一種功能,這就是將整個社會嚴密的組
織起來。稅收部門,通過先進的計算機係統,運用社
會保險號碼,把個人、單位、政府均聯係在一起,構
成一張嚴密的管理網絡。個人可能不受什麽人的管製
,但受稅收部門的管製製,一個象征就基,必須如實
報告家庭的“核心機密”。所以有人說,稅務官員“
猛”於安全官員。
6.科技治人
美國是一個人人崇尚個人主義的國家,個人主義至高
無上,沒有任何力量有權於預個人主義。問大部分人
,都會得到這樣的印象。擔心個人主義太盛的人也大
有人在。來自其他文化氛圍的人,與美國人相處久了
,可以發現他們的個人主義(不是全部)是明顯而且
有時難以接受的。鑒於這種主張個人自由和私域神聖
不可侵犯的狀況,是什麽力量把這兩億多人組織起來
,使他們加入社會這個大機器的每個環節,使這個社
會能正常運轉呢?這裏麵有個悖論:社會尤其是大型
社會的正常運轉需要社會成員的良好協作和共同行動
,而人們追求的價值又是個人至上和私域至上。
協調這鍾關係的有各種力量,政治製度的協調、法律
的協調,利害關係的協調,金錢的協調,如此等等。
在各種協調中,有一種力量不能忽視,這就是科學技
術。
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兩個方向上產生作用:一方麵,科
學人技術的高度發達要求更精細的分工,使每個人都
有自己明確的任務,這從技術上保證了個人主義的價
值觀念。自動化、電子化,使每個人在自己特定的崗
位上完成特定的工作,不需要依附別人,不需要服從
人的命令。隻依附機器,服從機器的命令。這也正是
馬爾庫塞所分析的,人的異化的一個方麵。科學技術
,尤其是高科技,要應用於具體生產過程,必得分解
為數不勝數的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有人專門負責。
盡管是一個非常細小的環節,但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很
難取代他。越是高科技,越是如此。十七世紀時的工
匠們一個人可以從頭至尾製造一個產品,如今情形卻
已徹底改觀。科學技術的這種發展,泛泛地說,提高
了個人的地位,增長了個人的自我意識,強化了個人
的責任感。使每個個人都找到在社會這個大機器中的
確定的位置。而在科技不那麽發達或用傳統方式生產
的社會中,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不很明確,角色可以
互換,社會組織的混亂和不穩定的可能性較大,主要
原因在於角色的可以互換性。這不僅有經濟的含義,
而且有政治的含義。在一個社會中,隻要想當一大部
分人對自己的角色不明確,這個社會就可能處在機構
性的混亂之中。
另一方麵,科技發展也要求嚴密的組織。一方麵是將
科技化為各個細小的環節以便能夠操作,另一方麵是
這些環節最終要能夠聯結起來,能夠成為一個整體。
這是一個社會最強大的組織力量。它在政治力量和法
律力量之外,但強大有力。科技用理性的邏輯說服人
們服從一個嚴格的規則。這個過程製約個人主義至上
的觀念。可以想象,像航天飛機這樣的工程,需要多
少人為之服務,需要多少人處在它的嚴密組織體係之
中。可以想象,IBM公司怎樣把每個個人組織起來,
為之服務。這種命令不是政治的命令,而是技術的命
令,如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所
說,是imperative of Technology(工藝的命令),
今天的人類社會有一個奇特的現象:要人們服從政治
命令和法律命令,比要人們服從科技命令,要困難百
倍。每個人在服藥前都會認真研究注意事項,小心翼
翼。但在廢止種族歧視,服從一種意誌方麵,聽從政
治家的勸告的人要少得多。
在高科技發展的杜會中,社會的組織程度一般均較高
,而在高科技或科技不發達的地方,社會的組織程度
往往要低上些,合理化的程度也要低一些。美國社會
的組織,很大一部分功能由實現科技邏輯的大公司和
企業承擔著。在一些經濟不那麽發達的杜會中,往往
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在某些實現高科技的領域
和地方,組織化的程度要遠遠高於社會一般水平。
學者們對這個問題也有研究。著名經濟學家加爾布雷
斯在他的著作《新工業國》(The New Industrial
State)中,談了他的觀點。他認為科技的廣泛推行
會導致六個結果:(1)科技運用將任何工作的開始
與最後完成分開;(2)用於生產的資本將增加
;(3)時間和財力將更加固定,用於完成特定的工
作;(4)技術要求專門化的人力;(5)科技要求
高度的組織化;(6)由於時間和財力的運用,由於
需要大型組織,由於高科技下的市場條件,社會需要
計劃。
所以加布爾雷斯的觀念是,科技的發展和運用必然導
致社會更有組織。各個經濟和科技係統,將由一些職
業的經理決策,他們管理著整個係統。加爾布雷斯稱
之為“技術結構”(technostructure)。科技發展
的結局是:有一部分人自動承擔起管理人的功能,他
們是非政治的管理。但這種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
輕政治係統的負擔。政治係統的功能之一就是協調人
的行為,如果一種機製可以將人的行為限製在合理化
的幅度內,社會將便於治理。
當代的另一位作家約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
在《大趨勢:改變我捫生活的十個方向》
(Megatrends: The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一書中描繪了同樣的的
現象,但更為人性化,更為心理化,更為生理化。他
用了High Tech和High Touch(高科技,高感應)
來描繪這個過程。他把科技治人的強大力量描給成
Forced Technology(強製的工藝),髙科技的應
用,把人越來越牢固地束縛在科技過程中,人異化了
。於是產生了對這種治人力量的反抗:反抗電子轉賬
技木,反對電子自動查詢技木。奈斯比特將之歸結為
科技使人失去了人的接觸和感應,所以人們要產生逆
反心理。
實際上,還可以加上一層,就是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
使其自身治人的手段高度完善,有可能突破一般的技
術性管理,而走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侵入人們的私
域。在今日之美國,大概沒有什麽力量可以衝破個人
主義的信念和私域的藩籬,科技卻有這個力量。科技
保證著物質報酬,這是另一項條件。人們向往高感應
,是反抗治理的表現,正好說明科技治人的能量。
科技治人完全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結果,可謂有意
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行。先前主張運用技術的
人並沒有明確意識到它們將成為管理人的一種手段,
而今科技應用成為杜會最強大的管理人的手段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美國社會是由科技程序來管理的。人
們服從科技甚於服從政治。科技發展把社會分解為相
互聯結的微小領域,每個人占據一個領域。要進入一
個領域需要有特殊的技能,教育體製基本上也圍繞這
個目標活動。於是,教育又被納入這個管理過程。教
育不斷衍生和發展科技治人的能量和科技治人的文化

激進派批評這一現象為異化,從人的角度來說,可以
成立。但沒有一個社會可以不要科技,而科技的邏輯
必然如此。重視科技、崇仰科技、應用科技,顯而易
見這不僅僅是一個生產的,或經濟的或純技術的問題
。因此,在發展科技的同時,要思考的問題恐怕不是
那樣簡單。任何事物都有好和壞,關鍵是在什麽曆史
條件下做選擇,選擇了之後如何協調。
7.貓狗不自由
前麵有一段文字:專門討論美國社會的法規問題(本
章第四節,“法規文化”)。這的確為美國社會的一
個特點。法規社會的產生有多種原因。我在“法規文
化”二節中曾作了分析,認為平等的協調規則和科學
技術的高度發展為法規的得以通行的重要條件。
另一方麵,從民族特性上來說,我並不認為美國民族
是一個溫和的與世無爭的民族。從表麵上,往往容易
產生這樣的印象。美國人大多不吵吵鬧鬧,很少見到
大街上或汽車上吵架的。單位裏也很少看到有什麽激
烈的爭論。其實不然,這些現象均是在法規協調下的
結果。今日各類法規已相當發達,各類利益均有明確
的法規協調。之所以有這樣多的法規,其主要原因是
社會需要它們。社會之所以需要它們,是因為對有關
事物有爭執;有爭執才會有法規,沒有爭執便不需要
法規。
美國人本性上是喜歡爭執的。在法規不明確的地方,
往往有爭執發生。這種性格產生於多種原因。可以說
,美國的發展過程表明這種本性為何會存在,在一片
廣大無主的土地上開發,每個人都可以宣稱自己成為
某物的主人,沒有爭執或不爭執便會一無所有。西部
片描寫了生動的爭執故事。從現代發展來看,個人主
義也易產生爭執,法規不僅協調衝突,同時協調個人
主義。在這種文化中,法規走向係統化很自然。
而在集體主義的文化中,法規往往不明確。日本人往
往很少上法庭,不像美國人那樣動不動就要上法庭。
由此,人們便製定了各類法規來協調爭執。各類活動
大都有法規。造房用地,汽車停放,掃雪鏟雪,子女
撫養,老人贍養,均有法規。
為了說明法規的細密,我們來看一下一個關於管理家
養動物的法規(此法規在一個市裏施行)。
法規開宗明義地說:”法律保護人民,法律也保護家
養動物。雖然人們認為家養動物是個人的權力,但有
些動物引出麻煩,須得加以管製。法規是為了讓公眾
更健康和更安全。公民應當閱讀這些法規,並理解為
什麽您和您的養畜必須遵守這些法律。“
這裏,動物似乎具有與人平等的權利。不少人在家裏
養畜,均視之為家裏平等的成員。所以在製定法律時
,必須尊重主人的這份感情,不可傷害。以下是這項
法規的細部:
狂犬病。所有養畜,包括貓在內,六個月以上
的必須打免疫針,防範狂犬病,因為野生動物
會將這種不治之症傳給家畜。狂犬病可以傳染
給人,因此法律保護人和家畜免於此疾。養畜
者必須保存免疫證書。
係畜。所有的養畜,不論多大,都必須係上牽
帶,除非在養畜者自己的房屋和地產內。如果
養育沒有牽帶往外麵活動,便違反了法規。如
果養畜走失,擁有者會被罰款,家畜會被被
Impouned(沒收)。
執照。所有養畜,六個月以上的,須得到市政
府的準許,申請執照必須執有狂犬病免疫證書
。執照費用各有不同。執照每年都得申請,每
年3月1日之後,沒有申請的人將多付15美元。
所有執照每年12月31日到期。
罰款。動物監督官員有權禁閉亂跑的家畜並罰
款,禁閉費用為:狗,第一次犯規10美元,第
二次20美元,第三次30美元,第四次40美元,
以此類推;貓,第一次5美元,第二次10美元
,第三次15美元,第四次20美元,以此類推。
如果所有者在24小時內不來認領,每天狗加8
美元,貓5美元。來認領時須有免疫證和執照。
四天之後,所有者便喪失對家畜的一切權利,
養畜將交給他人收養或安樂死。每個公民都有
權認領迷路的養畜,如有人抱怨,擁有者就得
去法庭,罰款和懲罰將由法官決定。如有情況
,可隨時打舉報電話,揭露某個養畜的不法行
為。
其他違法行為。包括將養畜遺棄在市內,讓養
畜吠叫影響他人,將養畜拴在公共場所的公共
設施上,把養畜關在或栓在一個沒有合適食物
、水的地方,把養畜養在影響它們健康的地方
,讓養畜幹擾他人等。
這隻是這項法規的要點。這項法規要詳細得多。之所
以訂立這樣一份法規來協調貓狗,也是因為有不同利
益存在。美國人,有的對貓狗喜歡得要命,有的恨之
入骨。所以,為了協調兩者之間的矛盾,就須有法規
。我親眼看到一家人的狗跑到鄰居的草地上去玩耍,
結果這家主人出來大聲喝叱。狗的主人趕快跑出來,
將狗弄回家中。在這種情況下,沒有法規協調就會發
生衝突。
我們可以看到,法律很細,各個可能發生爭執的環節
都包括在內,如有爭抗,便可照章辦事。如果沒有詳
盡的法規,恐怕就要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媳婦
說媳婦有理,兒子說兒子有理了。
稍微展開一些論述,可以感到美國社會並不那麽“自
由”,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可以為所欲為。連貓狗
都不自由,養貓養狗的人,又為它們所束縛,照我看
來,是選擇束縛。盡管有些人愛狗如命,貓狗業也很
興旺發達,狗屋、狗車、狗衣、狗食,應有盡有。但
貓狗受到很大限製。如果貓狗有意識的話,定會到華
盛頓去示威遊行,要求“狗權”和“貓權”。
一個社會的發展,往往是越有爭執,越需要協調。不
同文化氛圍下,可以選擇不同的協調機製。不論選擇
何種機製,有一條總是應當注意的,就是不斷發現可
能發生爭執的地方,不斷發展出協調機製。各類協調
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人化協調”,一類為“
法規協調"。不論哪種協調,重要的是使各類可能發
生的爭執有相應的協調機製,且使之程序化。在發生
爭執的每個地方,不僅解決具體的爭執,而裏發展出
一般協調程序。這樣社會才能日益趨向有序解決爭執
的發展道路。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也是一個擺脫了無
序解決爭執的社會。
五、交織的政治力量
1.驢象治國
驢是民主黨的象征,象是共和黨的象征。有人形象地
形容美國的競選是“驢象之爭”。實際上,兩黨都是
代表社會統治階級的政黨,控製著政治,因此也可以
說:“驢象治國”。在分下美國選舉時,必須理解兩
黨舉足輕重的地位。要理解美國政治和美國如何管理
,不理解兩黨政治是不可能做到的。美國的政治由兩
黨一手操縱,但兩黨其實都不像一個政黨,隻是一群
“聚合之眾”。與大多數西方和東方國家政黨相比,
甚至可以說是“烏合之眾”。為什麽說美國政黨頗象
“烏合之眾”,我們可以細看。
其一,兩黨都沒有一套入黨製度(有些登記手續),
其實他們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黨員,選民們可以自我認
同哪個黨。在選舉中投了哪個黨候選人的票,就成為
哪個黨的成員。也沒有人承認他們為“黨員”,他們
也不需要別人承認,便會說:“我是共和黨”或“我
是民主黨”。即使黨的高級領導,大概從一開始也沒
有“入黨”的概念。兩黨的黨門大開,出入自由,像
個廟會。
其二,兩黨都沒有係統的理掄,兩黨之間在許多問題
上存在分歧。不過兩黨之中也是各派觀點都有,有左
派,右派之分,也有中間派等。在兩黨的成員之中,
什麽觀念都可以聽到。由兩黨提名當選的參議員或眾
議員也可以自由決定做什麽事,甚至可以反對本黨的
提案。
其三,兩黨部都沒有完整的綱領,如果想找一份民主
黨或共和黨的黨綱,那是絕對找不到的,政黨一般隻
有兩種文獻,表明它們的立場和主張,一是在提名大
會上形成的政綱,但它不能約朿任何人。另外就是總
統的有關演說。因此兩黨都不能明確告訴人們,它們
到底想幹什麽。他們隻是在選舉時就內政外交提出一
些改革主張,並非基本路線。
其四,兩黨都沒有嚴密的組織,平時很少聽說哪個黨
召開支部大會或黨員大會,美國政黨是選舉黨,即在
選舉時才會活躍,平日裏誰是黨員自己也不清楚。就
好像趕集的人,到那時才知道自己應幹什麽。聯邦體
製,也使兩黨無法成為組織嚴密的政黨,各州均有自
己獨立的權力,聯邦與州的界限很明白,實際上每個
州有每個州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地方黨組織在選舉時
幹些什麽,全國組織並不知道。人們不論這些,論的
是打著本黨招牌的候選人能否當選。
由此可見,兩黨的概念與一般政黨的概念大為不同。
不過不能小看這種鬆鬆垮垮的組織,有時候他們的力
量就在於這種鬆鬆垮垮。當然,兩黨並非沒有組織,
隻是這些組織在選舉以外的時間不大起作用。
美國政黨組織有兩類,一類是常設的,一類是臨時的
。最基層的叫選區委員會(Precinct Committee),
通常隻有一個人管事。同級的還有鎮委員會等。往上
是縣委員會,其委員會由:選區委員組成(通常),
縣委會是較重要的一層。在縣和州委員會之間,還有
一個國會選區委員會,負責提出國會候選人。再往上
就是州委員會。由於各州立法不同,州委員會的產生
機製也大為不同,不是千篇一律。州委員會是黨在該
州的常設機構,負責宣傳黨,鞏固黨。委員會主席地
位顯赫,是政界要人。最後是全國委員會。全國委員
會由各州的代表組成。全國委員會很鬆散,權力很小
,不能做什麽事。兩黨沒有正式的中央委員、常委,
沒有“美常委”的概念。全國委員會主席負責領導競
選總部,宣布候選人,募捐等事務,權力不大,隻是
管家之類的角色。
除此之外,兩黨還會設立為選舉服務的總部
(Headquarter),從全國總部、州總部到縣總部。
看上去兩黨似乎還有一個比較像樣的從上至下,或從
下至上的組織,但實際上組織之間的關聯很少,因為
沒有理論、沒有黨綱,沒有固定的黨員,也不知該如
何聯係。全國委員會與州委會之間的有一定聯係,再
往下就沒有什麽聯係。全國總部也無法控製地方總部
,地方總部打著全國總部的旗號各行其是。因為各地
方總部的主要目標是贏得選舉,而沒有其他利益可圖
,如分更大的房子,買一些便宜貨,坐漂亮的小汽車
。來工作的人來之前就明白來幹什麽,所以運轉得可
以。隻要能贏得選舉,有什麽招式都可以用。全國委
員會也懶得控製。
兩黨是最願意別人打著自己的旗號。隻要打我的旗號
,講好一定的條件,你幹什麽都可以。全國聯號商店
,如麥克唐納、哈迪、肯塔基炸雞,全國都有。除了
賣一樣的貨色之外,總號也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麽。美
國人在政治和經濟方麵貫徹相同的觀念。兩黨就像一
個全國聯號,各分號各顯神通,推銷產品。
其實不止是兩黨,還有不少小黨,如社會主義工人黨
,美國黨,人民黨,美國共產黨等。但他們始終成不
了可以與共和黨和民主黨相對抗的大黨,其中一個重
要原因,就是兩黨沒有明確的界限,包羅了很多“異
己分子”,他們沒有必要因受到排擠而投靠他人或自
占山頭。
兩個能主宰政治的大黨,竟然是如此鬆散的組織,有
時候會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兩黨的能量就在鬆
散之中。
其一,對美國文化來說,人們很難接受一個組織嚴密
的政黨,也很難理解一份準備用二十年的黨綱。美國
人是實用主義的,要他們想出這個主意來都不那麽容
易。他們希望解決社會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人們從小
養成的個人主義,是他們難以那麽深地卷入一個政治
組織,以致可以不考慮自己的利益。人們選擇政黨是
為了自己的利益。
其二,兩黨都是敞開大門,誰都可以進出,對基層黨
員談不上紀律約束。美國政黨說的醜是“大雜燴”,
說得好叫兼容並蓄。其實這是兩黨得以長期存在的一
項重要條件。兩黨沒有什麽機製將願意擁護它們的人
排除出去,而卻具有吸收不同人的機製。因為沒有明
確的界限,誰願意都可以進來,誰願意都可以出去,
反對他們就沒有實際意義。一般老百姓隻能起哄,黨
的主要力量掌握在一小撮黨魁手中,普通人無法問津

其三,兩黨都是選舉黨,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贏得選舉
,並沒有固定的政治目標。什麽能幫助他們贏得選舉
,他們就幹什麽。這種機製促使他們盡可能地迎合選
民願望,將自己與選民結合起來,兩黨談的政策主張
,實際上是歸納總結選民的問題,然後提出方案。這
種應變能力,也是兩黨保持地位的重要條件。在這個
過程中,黨魁們把代表大財團和特定階級利益的觀念
加入進去。當然,選舉獲勝之後,他們可能全然不顧
競選時的諾言,另行其事。選民此時已難以加以控製
2.政黨分肥
政黨分肥製度,從理論上講已經受到很大的限製。自
十九世紀末實行文官製度以來,公共部門的官員與職
員分為兩類,一類由選舉產生,另一類由常任文官製
度產生,大部分官員來自後一體製。通過公開的有競
爭的機製產生,(見第七章第7節“選擇仕官”),
與政黨在選舉中獲勝或失利無關,不與政黨共進退。
然而,實際上在選舉中獲勝的政黨仍然油水很足,分
肥製度在政務官中仍然存在,而且數目不小。根據《
紐約時報》的統計,各類由總統任命的官員,全日製
或非全日製,實質性的或冗餘性的,加起來約有
8,000人左右。這篇文章估計聯邦官員在二百萬左右
(有的估計要遠遠高於這個數目),那麽八千人實在
是一個不起眼的數目,其實不然,這八千個職位均是
要職,一曰地位重要,二曰油水不小。一個政黨一旦
獲勝,便拿到了這塊肥肉,在選舉中立下功勞的人,
論功行賞,封官加祿。老老布什當選為第四十一任總
統後不久,裏根就要求全體這類官員總辭職,以便當
選總統組織新的班子。
為什麽說這是一塊肥肉,我們來看一下這塊肉裏包括
什麽:
14名內閣部長,年薪99,800美元;
他們的副手年薪75,000~89,500美元;
134名駐外大使,年薪75,599美元;
各類管製委員會頭頭,年薪82,500美元;
白宮律師和醫生,年薪89,500美元;
以此類推,8,000個職位實在是一塊大肥缺。與大學
教授的工資相比一下,便可有個概念,非常著名的教
授尤其是理工醫方麵的教授,年薪最高可以拿到20
萬美元以上,文科教授工資一般較低,正教授在4萬
至6萬美元,副教授低於4萬,助教授就更低了,盡
管有博士學位。自然8,000人中並非人人都有那樣髙
的水。有些人還不屑於從政,因為與企業界相比,這
些薪水可能少得可憐了。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經理艾
柯卡1987年的年薪為七百萬美元。有個教授評論說
:“沒有人值這麽多錢。” 公共部門的工資相對來說
低於企業界,但這些職位具有另外的屬性,即政治意
義——統治的權利。
政黨在總統選舉獲勝後,就要考慮如何瓜分這塊肥肉
。這是一個敏感而複雜的工程:一方麵要使在選舉中
出了力的人都滿意,另一方麵又要能構成一個有效的
班子。如果是同一政黨連選連勝,這還牽涉到如何對
待現有班子。我們來看看老布什已經選擇的兩位重要
人物:
國務卿詹姆斯·貝克,58歲,他是休斯頓的一位
律師。老布什四次競選,他都是主席,立下汗
馬功勞。曾是裏根辦公室主任,任過財政部長
。與老布什關係密切,可以說是至愛親朋。
辦公室主任約翰·索努奴,49歲,新罕布什爾的
州長,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博士,他的功勞是新
罕布什爾州初選時拯救了老布什。老布什差點
被另一位共和黨候選人多爾擊敗,索努奴作為
州長,開動機器,救了老布什一命。老布什選
擇他為辦公室主任,取代了現任辦公室主任克
萊格·富勒。克萊格·富勒自1985年起為老布什
的辦公室主任,忠心耿耿,但索努奴實在功勞
太大,老布什不能不割愛。
老布什不斷公布他的選擇和任命。在選舉前有錢的出
錢,有力的出力,選舉獲勝後,便可彈冠相慶,有功
的都要弄個官職。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選舉中失敗
的政黨候選人和眾多的競選助手,隻好眼巴巴的瞅著
這些肥缺了。
這個過程並非沒有製衡,在美國這樣的社會中,必然
會形成一種機製。在總統可以任命的官職中。有700
名需要得到參院的認可,如大使之類。白宮班子和顧
問班子不需要得到參院的認可。這套機製控製總統的
任命權,使他在任命一些官員時要考慮可行性。
理論上,美國的官員製度已大大削弱了政黨分肥製度
,但政黨分肥製度實際上還存在。不僅總統選舉中有
這個機製,國會議員和參議院的選舉中也有這個機製
。如果當選為眾議員或參議員,便可以組織班子,在
選舉中馬前馬後的人便可得到報答。這是正式官職。
官職意味著權力,權力意味著決策。這些重要官職往
往有權決定政府財政的走向,於是可能從一個政黨的
選舉勝利中得到好處的人遠遠不止正式任命的人。另
外,一朝榮任高官,便意味著未來有所保障。如果本
黨在下次選舉中失利或自己被解職,或想離職,各大
公司或機構便會爭先恐地出高薪雇用他們。許多原政
府要員顯臣,目前均在大公司任職。他們在白宮或華
盛頓混過,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問題是這套製對社會的管理起到了什麽作用?為什麽
這一部分政黨分肥製能保存下來?
其一,在十九世紀末改變政黨分肥製的主要原因,是
政黨分肥製導致營私舞弊,效率低下,貪汚腐化,同
時導致整個社會的治理係統不穩定。每個官員都是任
命的,可能下一屆就要走路,所以得抓緊時間緊撈一
把。由於政府官員走馬燈式的換,政府管理不能一以
貫之,沒有連貫性。但是高層的分肥製依然保存了下
來。分肥製度可以保證當選的政黨建立一個有效的班
子。雖然這裏麵存在種種弊端。但從管理上看,由總
統任命同黨親朋,分別把住政治係統的各個要衝,易
於形成一套一體化程度高,指揮靈便的政治指揮係統
。這個係統可以幹各種事情,有好有壞,但從政治指
揮來說,沒有這樣的體製便寸歩難行。試想總統無權
組織班子,所有班子成員都要由他人來決定,整個政
府如何運轉?必定形成互相掣肘和矛盾。這個範圍內
的分肥製之所以被保存下來,是社會管理和政治統治
之必須。任何人當選為總統,都想掌握這樣的權力,
所以也未加以改變。
其二,這項權利在一定範圍內是沒有製約的,總統可
以盡情的利用,但同時又是有限製的,國會參眾兩院
對政府官員有一定的監督權,包括總統本身在內。尼
克鬆因“水門事件”不得不引咎辭職。多少政務官在
執政過程中,也不得不辭職。最大的製約便是四年一
次的總統選舉,新總統當選之後,尤其是另黨的候選
人當選,所有的任命官員都得重新接受任命,如沒有
任命,則請便。一般來說,如果另黨候選人入主白宮
,所有任命官員均得卷鋪蓋。一個班子如不能贏得人
心,失去選舉,那麽就失去了職位。盡管有這樣或那
樣的限製,一旦當選總統,還是可以與同黨分享肥缺
,並形成聯邦政府內的“一黨專政”。其實聯邦政府
也是“一黨專政”的,隻不過要受選舉的考驗,時間
的限製和國會的製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在美國
政治中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其三,實行分肥製固然對獲勝的政黨有利,同時也向
享受肥缺的人提出了挑戰。一旦政黨失利,他們就得
失去官職,屆時到何處去謀職?事務官不存在這樣的
問題,他們可以告老還鄉,實行退休製度。政務官無
此待遇,一旦風向轉了,就得準備後路。高級政務官
自然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許多低一級的政務官都有
這樣的問題。應該說,美國的社會機製為實行分肥製
度創造了某種條件,沒有這些條件,分肥製也實現不
了。做部長或某個部門頭目的人突然沒有了工作,到
哪裏去?美國社會是一個要人人去找工作的社會,沒
有人安排工作,這種機製,大部分由私人企業和部門
組成,同時學校等部門也實行這一體製。隻要有較強
的競爭力,便可以找到工作。在華府任過高職的人,
比一般人有更強的競爭力,有些人原來就有自己的企
業,有些人回到自己原來的工作單位。社會提供了吸
收這些人的機製,使之不構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政務官在做官時,首先就有這種心理準備。準備幾年
後告別華府,早就開始找退路。政務官沒有終身製,
願者上鉤。要不然每個政府換班,換下來那麽多要人
,豈不構成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政黨分肥有弊,問題是如何找到監督和控製得機製。
同時並非任何社會都能實行這一體製,要看社會環境
有沒有相應的機製。政黨分肥,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行
政班子的統一和效率,保證了統治階級集團內部的步
調一致,這是一個基本機製。
3.利益集團
利益集團,又稱壓力集團,為美國政治和社會的一個
重要現象。理解利益集團和壓力集團,不僅是理解美
國政治的重要一環,而且是理解美國社會運行過程的
重要一環。
何謂壓力集團?一般而論,就是想用共同力量來影響
政治過程的團體。這個團體往往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它們向政治過程施加影響,以保護自己的利益或得到
更大的利益。隻有少部分利益集團是理想主義的。促
進利益集團活動的基本動力是自身利益。政治體係的
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利益的格局,影響社會
利益的分配。凡是想保護或擴大自己的利益的人們,
都應首先影響政治決策。利益集團活動的基礎就在這
裏。
利益集團也被認為是多元主義的基礎。利益集團可以
影響決策的過程,政治就是多元的。如果社會上沒有
任何力量可以影響政府決策過程,政治就是一元的。
利益集團影響政治手段的有多種,其中 Lobby(遊
說)是基本手段。華盛頓活躍的樂辯士有不少都是利
益集團的代表。
利益集團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征之一,也是一些發展
中國家的社會特征。利益集團往往起著一些奇特的作
用。把政治和經濟聯係起來。在資本主義製度下,政
府並不直接管理經濟。經濟利益矛盾表麵上由政府政
策和法律加以協調。各類利益集團通過自己的活動影
響政策和法律的製定,使它們最大程度的反映自身的
利益。這個過程,其實把經濟集團與政治集團聯結起
來,或者說是把一部分經濟集團與政治集團聯結起來
。其他類型的集團也可如是行事。
利益集團為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在財產私有的條件
下,個人的利益十分明確,界限也明確,追逐更大利
益的動力和機製都強而有力地存在,個別利益匯成集
團利益以爭取更大權力,是自然而然的。利益集團類
別紛雜,經濟的、語言的、文化的、宗教的、種族的
、職業的等等,應有盡有。資本主義製度的一大特點
是政府為被動政府(傳統的特征,最小的政府為最好
的政府),要運用政府手段來保護和擴大自己的利益
,個人的力量顯然不行,隻有團體的力量才能奏效。
社會存在著組成集團才能有所作為的傳統和文化,這
是其社會組織的一個特點。
據有的學者統計,美國成年人每十個人中有六人隸屬
於某個組織。利益集團有政治性和非政治性之分,政
治性的包括共和黨和民主黨的俱樂部,政治活動團體
等。其他利益集團就五花八門了,如學校服務組織、
青年組織、退伍軍人組織、農民組織、種族組織、教
會組織、博愛組織、職業組織、工會組織、體育組織
等。它們均是獨立的“群眾性”組織,與政府沒有領
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因此它們就得想辦法影響政治過
程。
名列前茅的利益集團要屬企業組織、勞工組織和農場
主組織。企業組織腰纏萬貫,可以雇傭專門人才為其
遊說,以影響政治過程,如全國企業家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ifacturers)和美國
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工會能量
非凡,因為擁有會員眾多,人多勢眾。不同的利益集
團有不同的影響力。自然,小的利益集團與與大的利
益集團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不能相提並論。真正能起
作用的,或常起作用的是大型利益集團,小的利益集
團有活動自由,但往往成效不大。話說回來,一個社
會的政治過程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插一杠子,如此這般
,社會的政治過程會失去統一性。這種製度自然進化
的結果是:大型利益集團,經濟的也罷,政治的也罷
,擁有統治權力。
利益集團的這種不平等,可以從利益集團影響政治過
程的手段來看。所有的利益集團均沒有權力走到總統
辦公室或議員辦公室裏命令他們做什麽。它們必須影
響他們。要達到這類目的:
第一要有財源,以養活專門為利益集團工作的人,這
就是樂辯士,他們需活動於聯邦,州和地方各級政府

第二要有成員,眾人拾柴火焰高,隻有十幾個人七八
條槍,顯然不能成事;不過有一種觀點認為,由於”
公共產品“(Public Good)的性質以及“自由乘車
”(Free Ride)的問題,大型團體反而不如小、中
型團體那麽組織有序,行動有效。
第三要有專長,這種製度下,沒有人可以自說自話地
采取對某個利益集團有利的政策和法律,必須經過立
法和表決,這就要求利益集團運用合理的、充分的、
科學的論據來說服人們。肮髒的交易自然有,但受政
治過程的排斥,每個利益集團都會監督其他的利益集
團如何活動,在這種情勢下,利益集團必須擁有有關
的專門、係統知識,並運用他們來達到目的。
第四要有門路,朝裏有人好做官,認識與不認識,大
有差別。從這些條件看,大規模利益集團自然要活絡
和有實力得多。所以,如果說美國政治是多元主義的
,也並非多元到哪裏去,這一點在研究美國政治時,
務必注意。
大型利益集團或有權有勢的利益集團,往往有實權在
手,這是他們構成大型利益集團的條件。有人稱這種
利益集團為“半政府”(Quasi-Governments)。
它們可以控製從事某種職業,這主要限於職業組織;
它們可以製定標準和規則;它們可以分配公共基金,
政府提供的很多種類基金,最後由私人團體來分配,
盡管政府定有規則,但縣官不如現管,負責這類事務
的私人團體自然高人一等;他們擁有強大的實力,可
以左右經濟或經濟的某一部門,這就使政府在活動時
須三思而後行,如此等等。
利益集團的產生有各種原因。經濟的私有化也是利益
集團產生的基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要求政府不幹預
經濟過程,要取得合作和引導經濟,或者說管製經濟
和其他社會活動,利益集團不能一廂情願,必須看看
各大利益集團的臉色。反之,利益集團在法律和政策
的協調之下,不能為非作歹,也得看政府的臉色。這
種相互作用的機製,為社會政治和管理過程的一大特
點。
至於利益集團的互動,可以說它們把各種要求輸進政
治係統,起到了溝通的作用,起到了使政治係統與社
會廣泛聯結的作用;也可以說利益集團代表一部分人
的利益,而無權無勢的大眾都無法組成強大的利益集
團。這兩種現象均存在。從社會管理的角度看,前一
種功能客觀上存在,盡管不少利益集團主觀上並無此
圖。但後一現象是社會管理中的問題之一,如果組織
完備,資源充分的利益集團最能影響政治過程,那麽
平民百姓的利益由誰代表?美國的民主是否民主夠了
? 這是可以打一個問號的。利益集團的存在,我已
經分析過,是美國社會製度、政治製度和文化的必然
產物。在這種三重結構中,不可能找出其他協調政治
和社會的途徑。問題是這種機製的內在缺點和優點在
什麽時候會失去平衡,以致產生危機。
在社會管理和政治過程中,有一些團體來收集、綜合
、歸納、輸入社會的利益要求,是政治係統得以滿足
最大利益要求的重要條件。每個政治係統擁有的資源
有限,往往隻能滿足一部分利益要求。最好的政策並
不是滿足所有社會利益要求的政策(這是不可能的
),而是用同樣的資源滿足了最多利益要求的政策。
要做到這一點,政治係統就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來盡量
了解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利益要求。
4.樂辯士
樂辯士,是我對Lobbist一詞的翻譯,音譯加意譯。
很多人將其譯成走廊議員或說客。樂辯士是美國政治
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現象,理解美國政治,不能忽略了
這個重要的領域。
什麽叫Lobby?什麽人是樂辯士?根據卡倫·薩格斯
特(Karen Sagstetter)的書《樂辯》說,樂辯士是
專門說服人的人,他們在市議會,州議會和聯邦各機
構中活動。哪裏有政府活動,他們就往哪裏活動,他
們試圖影響政府的政策和立法,他們代表著特殊的私
人或公共利益集團。他們到處遊說,就是要政府或立
法機關有所為或有所不為。
樂辯士的概念沒有什麽貶意,也沒有什麽不名譽,並
非偷偷摸摸、見不得人。樂辯士們,均拋頭露麵,甚
至有權有勢。弗蘭克•古明斯(Frank Cummings)
寫的書叫《國會山手冊》(Capitol Hill Manual)。
這本書中這樣諄諄教導國會人:雖然很多曆史故事含
有“樂辯”是一個肮髒的字眼的意思,但這裏沒有什
麽罪惡。樂辯是必不可少的。古明斯提出的理由是,
沒有一位眾議員或參議員可以成為任何問題的專家,
連國會中的專家也不能對任何事情都了如指掌;立法
者也無法知道一個特殊的集團對一些特殊的問題有何
想法。因此從立法和治理社會的角度來說,樂辯士的
功能實際上是信息傳通和利益表達的功能。
當然,樂辯士都是心懷意圖的,而且大部分東辯士均
不是為普遍利益樂辯,而是為某種特殊利益樂辯。如
果樂辯成功,往往某個特姝的利益集團能從中漁利。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假設的)。中國的紡織品成本
低,每套西裝賣五十美元,而美國的勞動力價格高,
成本價格高,每套西裝賣一百美元,那麽消費者就會
選擇中國產的西裝。這樣美國的廠商就無法贏利。於
是美國紡織業的樂辯士就會在國會遊說,通過立法,
或是加稅,或是限製進口。如果國會通過立法,那麽
這部分利益集團便大獲其利。
樂辯士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有些樂辯士為私人集
團服務,這部分人不少。有些樂辯士為一些社會組織
服務如為工會,環境保護組織,公共福利組織等。有
的樂辯士為外國政府效勞,這部分人也不少,不少外
國政府都想從國會立法中獲得利益或撈取油水,都用
重金雇傭樂辯士為自己服務,不少國家政府派了精兵
強將在華府四處奔忙。如1969-1970年,南朝鮮為爭
取五千萬美元的附加援助,派出大批人員在華府活動
了七個月。有的樂辯士為美國總統服務,因為美國是
權力分立的體製,總統也得想法取得國會的支持。總
統的樂辯士大半由總統屬下行政官員承擔,有時也專
門組建與國會打交道的班子。樂辯士名堂很多,但其
基本功能是一樣的,即影響立法機構的立法活動或行
政機構的決策。
樂辯士各顯神通,運用各種手段展開活動,他們要與
議員會談,要準備文件,或者共進午餐。樂辯士的活
也不那麽好做。要成為樂辯士,也得具備一定的條件
。樂辯士的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對一項專門
問題和專門法案進行詳細的研究;(2)在聽證會上
作證;(3)與議員進行合作,起草發言稿,準備報
告,起草法案,回信等。除了直接的樂辯之外,還有
其他的戰術,如基層樂辯,從影響選民、影響議員本
選區的選民入手;跨越樂辯(Cross Lobbying)即
幾個不同的利益集團或不同樂辯士共同協作,發表投
票記錄,通過選票記錄或民意對議員施加壓力,如此
等等。
從另一個方麵來說,議員們也需要樂辯士。他們在對
一項法案發表意見時,需要知道有關的信息和材料。
所以議員往往不是坐等樂辯士上門,而是主動去找他
們。當然,對待樂辯士,各人的態度有不同,有的反
對,有的讚成。有一條是確定無疑地,這就是每位樂
辯士都有自己的目標。他們在為議員提供方便時,總
懷有自己的意圖。所以《國會山手冊》說:“這裏有
危險”。
樂辯士活動的正常化體現在一定程度的製度化上。樂
辯士的活動要接受一定的法律管製。1946年,美國
通過了主要的管製樂辯士的法律。每個想影響立法過
程的人都須登記,如果有人付錢給他們的話。這樣個
人、協會、公司都屬於這個範圍。登記時,要寫明活
動範圍和領域、姓名、公司地址、雇主的姓名,從事
樂辯士的年限、工資、誰支付工資和日常開支,對哪
些立法感興趣,誰接受資金,有什麽用途。從法律來
說,自然不錯。但其實漏洞極大,如許多人在影響立
法過程,但他們可以聲稱自己不是樂辯士,對立法程
序沒有興趣。華盛頓共有20,000名左右的樂辯士在忙
忙碌碌。
樂辯士的活動往往卓有成效,舉足輕重。例如,以色
列的樂辯士就十分強大並卓有成效。猶太人在美國大
概有六百萬,他們受教育水平、社會地位和政治活動
水平均高於平均數。他們一個主要樂辯組織
AIPAC,1985年有成員75人,經費預算570萬美元
。自然,阿拉伯的樂辯組織也很有實力。《
Washington Lobby》一書舉了不少實例,來證明樂
辯士活動的效果。不用說,平民百姓很少有自己的樂
辯士。
美國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把政治舞台變成了一個大
的商品市場,政治成了一種像經濟市場一樣的交易市
場。可以在裏麵推銷自己的“產品”,或者購買別人
的產品。政客們在裏麵討價還價,你爭我奪。
這個過程受法律管製,但法律首先承認這種政治模式
,這樣做有利有弊,利處在政治競爭中一般優質產品
較容易賣得出去,這就迫使要參與競爭的人拿出好貨
來。另一個方麵,大的公司可以壟斷市場,推銷自己
的產品或推銷劣質產品,取得“壟斷利潤”。盡管政
治舞台不易於被誰所壟斷,但財大氣粗的集團自然占
有優勢。這種政治精神是美國政治文化中十分重要的
成分,實際上易受其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精神的熏陶
。商品經濟的要求就是在市場上找到最好的主顧,推
銷產品,取得最好的技術、最佳條件,獲得最大利益
。這點原則把樂辯士和議員、政府官員聯係起來。他
們總是處在賣方或者買方的位置上。
這裏麵反映出來的另一個文化因素,便是政治的世俗
化。宗教有世俗化的問題,政治也有世俗化的問題。
人們搞政治就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樣,如做買賣,搞科
研,賺錢等,很少有政治具有特殊地位的感覺。政治
成為普通的日常事務,雖然政治大權由社會上層所掌
握,但他們必得世俗化地來搞政治,否則行不通。
5.激進組織 xxxx
路過市中心,有一位姑娘在熱鬧的地方擺了一個書攤
。沒有什麽人光顧。我正好從旁邊走過,看了一眼她
販賣的書,反倒被吸引住了。停下來稍微多看了幾眼
,書攤上擺的書有《共產黨宣言》,還有卡斯特羅的
言論及托洛茨基的言集。不難看出,她屬於一個左派
激進組織。據說在美國這樣的小型組織或者說微型組
織有幾百個。他們活動很積極,但沒有什麽政治影響
,大部分民眾不關心它們。
那姑娘還在出售他們這個組織的報紙,叫《戰鬥者》
(The Militant),報頭下寫著:為工人群眾利益而
發表的社會主義的新聞周刊。《戰鬥報》像上海《新
民晚報》那樣開本,16版,賣1美元1份,比一般的
報紙要貴一些。
瀏覽了一下這份《戰鬥包》,可以看到一點有趣的令
人深思的消息。
最大的篇幅用於為一名叫馬克·卡蒂斯(Mark
Curtis)的人辯護。此人是該組織的積極分子,被控
有性侵犯行為。事情來龍去脈為:1988年3月4日,
指認他的那位叫莫麗斯的姑娘,正在家裏看電視,大
約晚上8點以後,有人打電話找她父母,她說父母不
在家。十分鍾後有人敲門,她打開門後,這個男人就
對她進行了性侵犯並打了她,《戰鬥報》刊登了那天
晚上卡蒂斯的活動,以證明卡蒂斯沒有時間做此事,
報紙呼籲民眾聲援卡蒂斯。
另外的消息還有:批評撒切爾首相驅逐古巴駐英大使
和古巴使館的三等秘書。古巴駐英大使奧斯卡爾·菲
爾南德茲·麥爾(Oscar Fern'andez Mell)是古巴共
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曾當選為古巴共產黨第一屆中央
委員會委員,曾與切•格瓦拉一起援助過紮伊爾的反
帝鬥爭。那個賣報紙的姑娘曾說,世界上恐怕隻有古
巴是唯一剩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了。關於緬甸政治動向
的報道有一大篇。有一篇報道津巴布韋250人集會討
論切•格瓦拉和古巴革命。一篇文章寫賓夕法尼亞礦
工罷工的體會。
有篇文章值得一提,這樣大概可以把握這個激進組織
的基本想法,這篇文章題目叫《一個加勒比海、一個
命運》,講的是在紐約開的一次會議。會議討論的主
題是,反帝鬥爭的前景。會議是由加勒比海統一聯盟
組織的。這個組織由來自23個國家的38個政治組織
組成。主要發言人是格林納達前總理的新聞秘書。他
的發言值得一讀。他說:“我們要討論的是用我們的
聯盟反對他們的聯盟。我們的聯盟,指的是工人、農
民、漁民、年輕人、學生、受苦受難的人的聯盟。他
們的聯盟指的是有權有勢、有特權、有資本、有財富
的人。” 在今天的世界上,講這樣的話的人還是不
少的。不少與會者譴責美國幹涉古巴和尼加拉瓜,說
那是侵略,是人類得到住房、教育、麵包和其他基本
生活品的主要障礙。
更有意思的是,報紙還登了這個黨——社會主義工
人黨(Socialist Workers),參加1988年總統大選
的告示。總統候選人叫沃倫(Warren),副總統候
選人叫米蓋爾斯(Mickells),還有一個競選委員會
。這樣的候選人自然不會有太大聲響,可能會完全淹
沒在老布什和杜卡基斯吵吵鬧鬧的競選活動中。
《戰鬥報》號召民眾訂閱,廣告上說:《戰鬥報》告
訴真相,報道美國發動的反對世界各族人民的戰爭的
事實和真相,如果隻靠主要的大眾傳播獲得真相,我
們就會對美國發動的反對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和尼加
拉瓜的人民的戰爭一無所知。
從以上報道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激進組織。美國和西
方社會這樣的激進組織數不勝數。但大多沒有什麽影
響。這些組談論的一些何題有些是事實,他們的一些
主張對社會進歩也不是無益的。這些自稱社會主義的
組織的地位,在美國尤其低。對於這些現象,恐怕不
能就事論事,僅僅從這些組織的綱領和活動去看,實
際上這反映了當今世界兩大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由
於戰後社會主義國家都遇到這樣和那樣的曲折,經濟
發展均遠遠落後於資本主義國家,所以總體的吸引力
不夠。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卻產生了壓倒一
切的吸引力。一般而論,大眾不從製度、結構、觀念
、精神、人的本質等角度判斷社會優劣,而是從自己
的日常生活出發,或者說從腸胃出發,而不是從大腦
出發。由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差距,主張改革資
本主義製度的組織和觀念在西方社會不會有什麽大的
影響。所以,美國社會也讓它們自生自滅。如果有一
天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水平倒轉過來,恐怕就要對它們
進行管製了。其實不用超球,隻要拉平,意識形態之
爭可能就會東山再起。有個朋友說,此話不錯,甚至
隻要再有幾次嚴重的經濟衰退,激進分子就會有市場

6.多元抑或英才
有不少人把美國視為一個多元主義的社會,把美國政
治製度描繪成多元主義的。較早提出這個論點的是戴
維·杜魯門(David Truman),他在《政府過程》一
書中描繪了多元主義政治的基本機製。其二是羅伯特
•達爾(Robert Dahl),他在《誰統治》一書中描繪
了當代美國政治過程的基本機製。
我譯過達爾的《現代政治分析》,較了解他的想法。
他的概念,嚴格地講是多頭主義(Polyachism),而
非多元主義(Pluralism)。然而不論概念上有何種差
別,他們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在美國社會中,權力
是分享的,有許多相互競爭的利益爭取權力,其中沒
有一個單獨的利益可以獨攬大權,也沒有哪一部分人
完全被排除在權力之外。權力通過這樣的機製在不同
的社會團體中分享,可見,多元主義要以利益集團理
論為基礎。
多元主義的基本立論是不同的社會集團均可以影響權
力的運轉過程。問題是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主張多
元主義的學者認為,有。
一是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社會充滿各種種族、語言
、宗教團體,不同行業之間的差異依然明顯存在。也
就是奈斯比特所說,美國是一個 “melting pot
society”(大熔爐社會)。
二是美國人有組成團體來追求自身利益的天性,這倒
是事實。各種各樣團體多如羊毛,因為政府是管的越
少越好,所以想要有人管有些事,一是自己組織起來
,二是組織起來影響政府。選舉製也促進了這種機製
,美國人在選舉中得到的經驗是,隻要達到一定人數
,就可構成一定的力量。
其三是政府的分權結構也為多元主義打下了基礎,權
力分立使任何政府部門都不能獨掌大權,所以美國的
權力由各種相互競爭的力量爭奪著。社會各種利益集
團通過競爭、談判、妥協來分享權力,政府是調節人
,政府也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另一派人反對多元主義政治的觀念,認為美國社會是
“英才民主”。大部分人談不上享受政治權力。能夠
參與競爭的,是組織起來的大型團體,小團體就難說
有什麽作用了。大集團操縱權遠遠大於小集團。而且
參與團體的人並不能包羅這一領域中的所有的人。集
團帶有一定的利益傾向。此外,最有權力的政府並非
聽從擺布,它能夠有力地運用自己的權力,推行自己
的政策,達成自己的意圖。
英才派認為大眾、選舉的代表和利益集團均沒有權力
。權力在一小撮“權力英才”手中。主張送種觀念的
有格蘭特•麥克科內爾(Grant Meconnell),他寫
的著作叫《私人權力和美國民主》(1970),西奧
多·羅威(Theodore Lowi)《自由主義的終結》
(1969),賴特·米爾斯(Wright Mills)《權力英才
》(1956),拉爾夫•米裏班德(Ralph Miliband)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國家》(1969)等。米爾斯頗
有權威,他說權力英才指揮著現代社會主要的等級結
構和組織。他們管理國家機器,領導軍事組織,占據
社會結構的戰略指揮位置。他認為美國社會的權力主
要來自三個方麵:大公司、軍事組織和政治領袖。美
國的經濟掌握在幾百家大公司手中,它們決定著社會
經濟走向。政治權力日益集中於聯邦政府,總統的權
力日益擴大。軍隊成為政府開支最大、機構最龐大的
機構。這三個領域的領袖構成權力英才階層,他們決
定生死攸關的問題。公眾隻能望權興歎,無所事事。
不僅如此,米爾斯還認為這三個領域的權力相互聯結
,相互配合。退休的將軍應聘去一家國防工廠中做經
理;落選的總統候選人到大公司當顧問;大公司的董
事長或經理出任政府官員。托馬斯·戴伊(Thomas
R·Dye)有本書,叫《誰統治美國》,書裏的觀念是
:美國由五千名大亨統治著。
托馬斯·戴伊的另一部著作,也很有意思,叫The
Irony of Democracy: In 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arican Politics(《民主的諷刺
:美國政治議論》)。他的主要觀點就是斷定美國社
會是由英才統治的。他說美國從建國起就是英才統治
,一直延續至今。英才統治的結果是,民眾異化,英
才掌權,社會抗議,這構成美國政治的困境。民主的
含義是民治、民享、民有,而實際政治的運行卻是英
才統治的不可避免。所謂英才統治,就是權力由一小
撮人執掌。
所以,社會的管理權,最後是掌握在一部分英才手中
的,不論這個數目是五千還是五萬,他們絕對是社會
的少數。英才統治是資本主義製度下的社會的共同特
征。因此這就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提出一個何題:嚴格
意義上的民主是否符合大規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或
稱內在要求。美國人一方麵在理論上維護製度的民主
和憲法的民主,另一方麵從心理上和文化上崇拜英才
。很少有哪個民族像美國人這樣崇拜英才。雖然看上
去不少美國人對許多事情都滿不在乎的樣子,其實美
國文化中英雄崇拜的心理很強烈。這也許和美國曆史
和民族的成長有關。這種心理和文化價值,是英才統
治在美國通行的基礎。美國人在觀念上主張大眾民主
,在實際上接受英才統治(見第三章第四節“神聖化
”)。
這既是美國社會製度奇特的一麵,也是它難言的一麵
,不少學者均認識到英才統治的現象違背大眾民主原
則。但它是產生於大眾民主,有人利用它,無法強製
取消和限製,那樣反倒破壞了民主原則。這個兩難困
境,在美國社會製度今後運轉中會有所突破,但走向
哪一個方向,目前尚不能預料。
7.參與民主?
近些年來,一些學者紛紛談論資本主義共和製的最新
發展——參與民主製,譽之為“二十一世紀的民主
”。阿爾溫·托夫勒敢《第三次浪潮》和約翰·奈斯比
特的《大趨勢》是這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們斷言參與
民主製正在引起“革命性變化”。明尼蘇達大學赫伯
特·漢弗萊公共事務研究所所長哈倫·克利夫蘭撰文指
出,“在信息社會裏”參與民主製“也許是民主的最
新定義”。
美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是共和製的典型。美國民主共
和製的建立是曆史運動的產物,其形成的曆史原因是
當時十三個殖民地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十三個殖民
地建立不久,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就出現了。當時工業
中最發達的為毛紡工業和冶金工業,冶金工業甚至可
與英國本土競爭。英國統治階級對殖民地經濟的和政
治的限製,引起了十三個殖民地與殖民地統治者之間
的矛盾激化。十三個殖民地強烈要求建立自己的政權
,以保護和促進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選樣就
在政治上產生了建立民主共和製的曆史要求。
資本主義經濟在十三個殖民地的確立,意味著商品生
產和商品交換取得了統治地位。而從商品生產和商品
交換中必然會產生民主共和的要求,這是因為:商品
價值的實體是無差別的抽象勞動,有了這種質的等同
性,商品與商品才能交換。商品按價值量等量交換,
決定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社會正常生產條
件、平均熟練程度、平均勞動強度等條件之下由社會
自發計算的,這些條件本身就意味著平等,意味著商
品生產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民主共和製是“商品是
天生的平等派”這項經濟原則在政治上的製度化和法
律化。
近二十年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和社會矛盾
的發展,民主共和製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公民參與
政治決策或立法的活動比比皆是,民主形式在深度和
廣度上急劇發展,一些學者認為工業時代的政治體製
已陳腐窳敗,現已進入“參與民主製”或“半直接民
主製”階段。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宣稱:第三
次浪潮“對過時的第二次浪潮機構提出了革命性的挑
戰…… 這種挑戰也不是隻靠修改規章條例應付得了的
。因為它打擊的是第二次浪潮政治理論的最基本設想
、即代議製觀念。” 奈斯比特斷定美國已發生了“
從代議民主製到共同參與民主製的轉變”。美國學者
關於“參與民主製”的論述形形色色,概括起來有下
述三個方麵:
第一,國家權力的實際執掌者即行政首腦,應由最廣
泛的民眾直接選舉產生。所謂直接選舉,是相對於以
往的間接選舉而言。例如一些學者認為,總統的選舉
就是從選舉人團製度向實際上的直接選舉過渡,總統
選舉人形同虛設,甚至連政黨都可有可無。
第二,全體公民和地方各州、各城鎮廣泛參與政治決
策或立法活動,這一條比前一條更為重要。美國的開
國原則十分強調個人的解放,包括言論自由和把政府
對個人的影響壓到最低限度。但由於通訊等設備的限
製,這一原則的實施是打了大折扣的。現在有了先進
通訊設備,公民可以自由參與政治決策或立法,甚至
可以呆在家裏撳撳按鈕表達自己的意願。俄亥俄州哥
倫布市的"電子市政府"就是通過電視係統討論政治問
題的一個典型。奈斯比特運用數據證明,七十年代的
美國是創製和複決的高潮期,由此推斷目前美國法律
的大部分由公民或各州直接製訂。
第三,由於前兩條的存在,其邏輯的結果就是政治上
的“分權”趨勢。由於公民可以自由參與政治策和立
法,可以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因而誰出任總統無關
緊要,公民和各州也不在乎誰當選議員,他們不再需
要代表了。但“目前,我們仍在選舉代表,這主要有
兩個原因:(一)我們以前一直是這樣做的;(二)
這樣做在政治上比較方便。我們並不想對無論什麽事
都投票,我們隻想對那些真正影響我們生活的事情投
票”。由此可見,“權力的集中化再也不起作用了
”,中央集權的民主製變成了“分權”的民主製。
“參與民主製”確實擴大了形式上的民主,但也強化
了事實上的集中。這是一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影
響、錯綜複雜的運動過程。
隨著科學技木特別是電子、信息、能源、計算機等技
術的重大突破和廣泛應用,生產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它導致了對生產過程管理的進一步民主化和對人管理
的進一步集中化。在這種變化中,股份分散和中小企
業增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代美國企業股份極為分散,一個大企業往往有幾千
幾萬個股份持有者。工人也掌握了一定的股票。盡管
工人擁有的股份數相當少,但多少也成了企業所有者
之一,於是這些股東們也要求有權參與企業決策。另
外,由於壟斷資本主義企業的壟斷利潤不能來源於本
身,它就需要保留能為其提供壟斷利潤的中小企業。
壟斷企業越是發展,中小企業的數量也就越多。這些
中小企業參與杜會範圍的經濟管理使之有利於它門本
身發展的活動也與日俱增。在這些條件下,商品生產
的平等原則發展成以民主為核心的觀念。這種觀念要
求社會政治製度在形式上能與之相適應。
這項要求首先表現在公共事務管理的民主化上。社會
公共事務與社會生產密切相關。當代公共事務的內容
和規模在不斷擴大和變化,它對生產的發展有著十分
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阻礙,也可以保護和促進生產的
發展。正因如此,參與了經濟管理的各界人士或者中
小企業,也就必然要求在上層建築範疇內參與公共事
務的管理,使之有利於他們各自生產的發展。
但是,工人的股票對企業沒有決定權,他們的這些資
金恰恰是被大股份持有者控製著。由於股份極為分散
,現在大資本甚至可以用百分之二、三的比例控製整
個企業的百萬小股份。這樣大資本無形之中動用了社
會資金,使集中達到更高的程度。同樣,由於中小企
業隻是作為利潤的吮吸對象而存在,因此,中小企業
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各種努力,在促使其自身發展的
同時,也在擴展著利潤的源泉,也在促進資本主義生
產的集中。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形式上民主、實質上集
權的狀況。
這種狀況的必然結果是,從形式上看,人們享有更多
的民主權利,可以參與生產過程和公共事務的管理活
動;但從實質分析,他們的所有民主活動,隻能是“
自覺”地按著資本進一步集中的要求而進行,他們的
行動統一於一個意誌之下。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
分析了美國社會的經濟政治結構,得出了一個頗值得
深思的觀點:“私人的空間已經被技術世界的現實所
侵犯和削減。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分配要求對個人的
全部占有”。這個過程必然會波及政治過程,引起政
治上的高度統一,這種統治是任何能工巧匠和樂隊指
揮都無法想象的。
奈斯比特把“參與民主製”的指導原則確定為:凡生
活受到某項決策影響的人,就應該參與那些決策的製
訂過程。我們已經分析過,這種要求有其深刻的經濟
原因。然而,這種參與民主的活動是十分有限的。奈
斯比特在分析美國政治時,首先把它限於“地方政治
”。“新的民主的工具”——創製和複決也僅限於
地方事務,而對國家的活動無所作用。再則,創製和
複決牽涉到的隻是一些具體的社會事務,如禁止從飛
機上噴灑除草劑、開辟非吸煙區、回收啤酒瓶,路燈
的顏色等問題,在一些實質性的問題上是沒有效用的
。七十年代末,美國曾因加利福尼亞州通過了減稅的
第十三號提案而掀起了一場減稅運動,各州都提出自
己的方案,但一年之後就不了了之。
實際上,政治權力卻是日益集中的,現代化的技術手
段也為這種集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許多美國思
想家看到了這一點,連托夫勒自己在分析第三次浪潮
時,也敏感地意識到了這個方向,說第三次浪潮政府
的第一個異端的原則是少數派權力,第二次浪潮時代
的極其重要合法的原則,即多數派統治,已經日益過
時了,現在不是多數派說了算,政治製度必須更多地
反映這一事實。從美國政治製度看,在“參與民主製
”的表象的背後,集權的過程正在急劇加速。幾乎每
六個工作的美國人中就有一個受雇於聯邦政府或它的
"附屬機構”。自1930年以來,聯邦政府人員擴大了
百分之五百。1976年,聯邦及地方政府有1500萬名
以上的雇員,工資總額達1670億美元,羅柏特·J·林
格無可奈何地寫道:“你發現世界正在一個 人造怪物
——政府——的手裏掙紮著,它越來越龐大,越來
越無法控製。這頭無法馴服的巨獸,把它的觸角慢慢
地伸到我們生活的每個領域裏,習以為常地踐踏人權
。”
哈佛大學著名教授丹尼爾·貝爾在1976年時說過:在
西方政治製度中,軸心的問題是廣泛參與的願望和官
僚政治這兩者的關係。現在在“參與民主製”之下,
這一矛盾得到了暫時的解決。國家職能通過發展它的
一極,即擴大形式上的民主參與,來發展它的另一極
,即加強統治。這是一種更為間接而有效的統治方式
,它更合商品生產的平等原則。普選製在現代美國加
入了創製和複決等內容,使普選製這祌形式部分地從
間接形式轉變到直接形式,原先由普選官吏管理的一
些事務,現在由普選直接幹預。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使
這種形式上的擴大成為可能,這些形式上的變化並沒
有改變美國政治製度的基本特性。
六、不完全競選
1.爭奪白宮
1988年是大選年。四年一次的總統競選空前熱鬧,
是政治生活中最精彩也最生動的部分。在每次大選中
,兩黨都要展開一場殊死搏鬥,以爭奪白宮、入主白
宮。這次總統大選民主黨推出了馬薩諸塞州州長杜卡
基斯,共和黨推出現任副總統老布什。兩位候選人及
他們的副總統候選人都忙於四處發表競選演說,拉選
票。
競選有一個強大的機製,這就是選民的選票。如果得
不到選民的選票,一切都無從談起。隻有得到了多數
選民的選票,才能掌握大權,入主自宮。受這種機製
的吸引,大選中,候選人首先必須對公眾關心的問題
發表見解。其實兩黨之間沒有什麽意識形態的分歧,
有的隻是在同一意識形態下對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的
分歧。可以說,它們之間的分歧在於對一些共同認同
的問題持什麽態度。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杜卡基斯和老布什在一些主要問題
上的看法(根據美國報紙):
杜卡基斯
外交政策
反對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力量
想加強對南非的經濟製裁,尋求更全麵的
禁運
要求加強與以色列的戰略關係,反對任何
可能損害以色列安全的軍火買賣,鼓勵以
色列和約旦直接談判
主張對波斯灣進行國際武器禁運,國際海
軍保護海域自由權利
預算
同意增加所得稅,但隻作為最後的辦法
反對減少資本贏利稅
支持“單項否決“權
願意削減赤字,但沒有論述,說將維持現
有軍費
健康保護
支持普遍健康保護計劃,要求雇主為工人
提供保障費用
想增加艾滋病研究基金;支持對軍事部門
以及對來自艾滋病發病率高的國家的實行
指令性檢查
環境
要求簡曆國家標準,以減少酸雨的主要成
分Sufur dioxide 和 nitrogen dioxide的
傳播
反對在重要的環境保護地區和產魚區采油
反對建立新的商業核反應站,先解決安全
問題
就業
稱全麵就業為第一目標
把最低工資提到每小時4.25美元
軍備控製
反對星球大戰計劃
要求談判達成全麵禁止核試驗
主張談判結束試驗和發展反衛星武器
社會問題
反對死刑
支持25億法案,分給州政府的基金以幫
助窮人和中等收入家庭
反對修改憲法以使流產合法化,支持聯邦
基金
支持擁有武器的權利
毒品
主張成立內閣級委員會領導全部禁毒計劃
將將給予外國更多援助以幫助它們禁止毒
品生產;將援助願意阻止毒品進入美國的
政府
答應更多支持地方禁毒和康複計劃
教育
主張建立國家基金,以招募教師
將鼓勵企業讓雇員到教學單位工作三至五

支持反聘有專長的退休人員
將建立教育投資計劃,使大學生能償還學
費借款
將建立高校機會基金,如果家長提供子女
教育的資金,政府將保障學費
老布什
外交政策
同意向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力量提供軍事
和人道援助
反對進一步製裁南非
美國應成為中東的經紀人,促進談判。但
又強加條件,要求永不拋棄以色列
預算
答應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增加所得稅
想減少資本贏利稅15%~28%
同意”單項否決“權
要求靈活凍結,但拒絕說明將削減什麽計

健康保護
想消滅轉變生命保險的活動,IRA實行長
期保障計劃
想推進購買團體保險計劃的創議
讚成地方控製愛滋病教育;讚成對囚徙、
移民進行艾滋病檢查
環境
想發展洗煤工藝以減少酸雨
支持建造核反應站
就業
要求在八年內創造三千萬個就業祖會;後
認為這個要求太樂觀
反對增加最低工資
軍備控製
支持星球大戰研究,支持空間實驗
反對全麵禁止核實驗條約
支持實驗和發展衛星武器
社會問題
讚成死刑
反對聯邦政府提供救濟;讚成對每年收入
低於二萬美元的家庭的每一個子女建立新
的一千萬稅務貸款
反對聯邦槍支登記和發持槍證,讚成放鬆
槍支控製法律
毒品
主張建立內閣級委員會領導反毒品行動
主張對毒品致死罪實行死刑
主張開拉美國家會議,談如何結束經濟對
毒品的依賴
主張立袪,沒收屢犯者駕駛執照和聯邦學
生借款
教育
計劃設立五億美元的基金修整推進學生教
育的中學
要求對學生作更多測驗,對教師作更多的
能力測驗
將建立高校儲蓄公債計劃,如果利潤用於
高校,可以免稅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兩黨候選人關心的、討論的都
是社會大眾關心的問題。圍繞這些問題談,恰恰是為
了爭取選民。以上九個方麵的問題都是學術界、新聞
界、政界和公眾日常討論的問題。預算、健康、環境
、就業、毒品、教育等均為令人頭痛的何題。哪個黨
的總統候選人要當選,就必須想法解決這些問題。其
實,每個候選人也不知道能否解決,為了當選,就必
須提供方案。其實這些方案社會早就有之,而且有多
種方案。兩黨的工作隻是選擇可能最受人支持或同情
的方案,列為自己的方案。也可以說,“選擇”不是
一個很準確的字眼,從政黨來講,這是把商品——
候選人,投入市揚;從選民來講,這是在市揚上現有
的商品中選購。
因此,選舉形成一種很奇怪的邏輯:究竟是政黨選擇
選民,還是選民選擇政黨。在許多情況下,大概是政
黨選擇選民。結果是,政黨並無統一的綱領,黨員也
可朝三暮因,選民也可今左明右。這就是選舉的力量
(見第五章第1節“驢象治國”)。
其實,政黨在當選後能否實現它的綱領,願不願意實
現其綱領,在競選時是無法檢查的。等到可以檢查時
,已經當選,又無法控製了。最多是等到下一輪再說
,下一輪又可能發生上述現象。在競選中需要“說得
好聽”。
對此現象,學者研究甚多,有兩種觀點此較流行:一
是把選舉勝利看作是對總統候選人的“授權
”——“mandate”,即授權此人實現其競選綱領
;二是把選舉看作是上屆政府績的“總結”,以便決
定是否要換人。這裏意在換人,而不在於新人上來後
如何幹。反正不論怎樣,怎麽做能爭到白官,奪到總
統寶座,就怎麽倣。這種邏輯,要求政治高度靈活,
高度敏捷,成為社會要求的晴雨表,不然不可能入主
白宮。
2.總統之路
1988年10月下旬,總統的選舉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電視裏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正副總統候選人已經做了
三次辯論,各種民意測驗結果充斥電視屏幕。總統候
選人在各州巡回演說,再過幾個星期就要選舉總統了

美國總統可算是世界上權力最大的政府首腦和國家元
首。他以美國強大的實力做後盾,往往可以產生扭轉
乾坤的念頭。一聽總統候選人的發言就可以感覺到,
每個人都在聲稱他將如何使美國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
。尼克鬆的新作風靡一時,題目叫《1999:不戰而
勝》,他有一番話足以說明在總統寶座上坐過的人的
心態:“如果美國不在國際社會中起中心作用,和平
與自由就不能存在。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正像安德
烈·馬爾羅曾對我說的那樣,‘美國是曆史上第一個
不刻意追求世界強國地位而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
然而,如果我們不能領導自由世界,那就不會有可以
被領導的自由世界。”此番宏論,沒有特別好的自我
感覺,怕是說不出來的。
總統是從哪裏來的呢?看上去這是一個奇怪的問題。
在美國這種政治製度下,總統是選民投票選出來的,
任何人隻要獲得選民的選票,都可以走進白宮的橢圓
形辦公室。事實上,選民也貨真價實地投票,在民主
黨和共和黨的候選人中進行選擇。沒有得到多數選票
的人成不了總統。
不過,如果從這裏推論出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總統這樣
的結論,那就大錯特錯了。抽象地說,每一個公民隻
要符合條件都有可能成為總統。具體地說,建國兩百
年來,隻有四十幾個人有這個運氣。其他人可以有做
總統的夢想,但也僅此而已。
總統的產生機製,等到全國正式投票這一天,早已走
過了漫長的道路。這套機製雖然是非正式的,但卻是
政治生活中的核心部分。
事實上,小黨的候選人往往名落孫山,沒人知曉。吵
吵鬧鬧一陣之後,恐怕隻增加一點“知名度”,或有
益於體魄健康,其他的可能不會有什麽。唯有共和黨
和民主黨的候選人才具有最後一搏的條件,因而要做
總統首先要取得兩黨的提名。這就把一大批人排除在
外了,在兩個黨內,能夠有權提名的是少數人。
兩黨之中,一小部分人組成核心會議(Caucuses)
。核心會議提名候選人競選各種公職,如州長、州官
職和總統職位,不過核心會議有不同層次,州級官職
一般由州立法機關的骨幹組成核心會議提名。全國一
級的核心會議提名總統候選人。核心會議至關重要。
1988年選舉的核心會議在愛荷華州舉行。
核心會議之後,要進行初選(Primary)。初選實際
上是黨內選舉,在黨的大會上進行。大會代表由州和
地方的黨組織選派代表參加,代表性大於核心會議。
核心會議確定一定數目的候選人,都是同一黨的。黨
的大會再在這些候選人中選出最合適的人,作為該黨
參加正式選舉的候選人。
看一下這個過程就可明白,一般人不可能得到提名。
隻有兩黨的意中人才有這份福氣。不過,這裏需要知
道的是另一個問題,即選舉過程中,對候選人的管理
和組織實際上由兩黨承擔,而非由政府承擔。兩黨把
候選人限製到可能的數目,這是任何民主選舉必須有
的機製。這項工作是一種棘手工作,如果社會上沒有
組織來做,政府是無法做的。政府做這件事必然會違
背民主原則。對於一個民主社會來說,應當考慮建立
什麽樣的機製來實現這種功能。
兩黨的代表大會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成百上千的活
躍分子集聚一堂,電視台現場直播。黨的代表大會做
兩件事:一是提出黨綱(Party Platform);二是選
擇總統提名人。其他選民隻能在他們選擇的基礎上進
行選擇,或者不選擇。參加代表大會的代表至關重要
。他們產生的方式在各州不一樣:有的州選舉代表;
有的州的代表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有的州的代表不
受限製,可以自我決斷;有的州選民選舉產生一定代
表,郡和州的黨組織又任命一些代表。
如果想獲得提名,首先得影響提名大會代表的產生。
代表產生機製的多樣性與政治製度的多樣性相符,這
是美國的一大特色。
代表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當的,代表一般是官員、國
會議員、州長、市長、州立法機關成員,總而言之,
是黨政要人。平民官姓也隻能望代表興歎。代表的職
責是,決定拿出什麽貨色來供選民選。兩黨的代表大
會共確定兩個人,每黨一人。選民們將來實際上是在
這兩個人中擇其一,當然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一些非
黨的候選人,然而他們無法登上全國之堂。
在兩黨選定候選人後,總統競選戰役開始。這個過程
體現了美國式的民主,不過是兩個人,最多是四個人
的民主競選。所以說是“不完全競選",正像經濟學
上有不完全競爭的概念一樣。如果沒有兩黨的前番不
那麽民主的活動,後麵這一層民主恐怕也無法實施。
試想一下,如果幾百名候選人參與全國競選,會有什
麽局麵?兩黨候選人四處奔走,發表演說,爭取民心
。這一環非常重要,因為他們能不能當選,要看選民
的投票。這一環的確貨真價實。選民們沒有過多的選
擇,但對這兩個人來說,隻消選擇另一個就夠受了。
選民在投票時並不直接選舉總統,而是選舉選舉團
(Electoral College)。每個州都有一定的選票,與
該州在國會的代表數相等,如加州有47人,愛荷華
州有8人。哪一個總統候選人在一州獲得多數,該州
的選票就都屬於他。
而大州尤為重要,人口多的州也重要。因此1988年
老布什和杜卡基斯的第二場辯論便在加州洛衫磯舉行
,目的是對著那裏的47張選票。加州加上紐約州有
83張選票,而得270張選票就可以當選。各州的選民
選舉 選舉團成員,選舉團成員由各州黨大會、黨委
員會、或其他方式選舉產生。這些選舉人必須支持黨
的正式總統候選人。選民在選舉那天不是選總統,而
是選這些選舉人。隻有多數選舉人代表的選民才有表
達意誌的機會,其他選民的意誌統統由多數選舉人“
強行”代表了。
在12月第二個星期三後的第一個星期一,獲勝的選
舉人在各州首府(State Capital)開會,交選舉證書
、登記。實際上已經是“走過場”,因為選舉人產生
之後,局勢就明朗了,誰當選為下任總統已心照不宣

普通人要成為總統候選人的另一個困難是競選費用問
題。競選費用已經達到驚人的數宇。1972年時,競
選費用正式公布的是1000萬美元,非正式的就不去
談了。1988年的費用是多少,其時尚未公布。金錢
超過了一定的限額,對普通人來說是同樣的:無法弄
到。總統候選人的費用來源通常是捐款和贈送。當然
送的人有自己的意圖,接受的人也明白。洛克菲勒一
人用於競選的各項費用達300多萬。普通人如何能享
受這種民主?
我在這裏的分析,意圖不在於談政治製度運轉不靈,
而在於指出:對管理一個大型社會來說,如果最後要
形成一個政治領袖,民主究竟能展開到多大幅度。我
們對美國民主的分析表明了這個難題。政治管理和社
會管理要求有一個集中的過程。如果完全徹底的民主
,美國恐怕連總統也選不出來。美國政黨起的作用是
在正式體製以外的集中作用。它們實際上是在不那麽
民主地集中意見。選民們的選擇在這個集中過程之後
,是“二道手”。為什麽這樣一個過程仍然表現為一
個民主的外觀呢?我想有兩條:
其一,美國政黨活動的方式和組織在政治體係之外。
它們無法運用國家或政府機關來實現自己的計劃。但
它們在政治體係之外這一事實,使其活動不能正式計
在政治體係的份內。這一部分比較集權的政治活動,
在非正式過程中,在社會活動中完成。政黨控製政治
的手段在於促使總統候選人和各種候選人當選。當選
之後,他們可以利用合法程序實現自己的意誌。每個
社會都需要兩個方麵的政治活動,一是比較集權以產
生政治領導的過程,一是比較民主以領導政治的過程
。美國政治體製應付的,是後一個活動。前一個活動
由政黨決定。
其二,美國政黨內部也形成較為程式化的運作過程(
民主、共和兩黨不完全一樣)。各類代表大會和會議
,雖然有黨內核心人物加以控製,但有一定的餘地。
黨的代表大會上,有同黨的不同人選之爭。這個過程
不僅有效地掩飾了集權的最後表現——最後決斷權
,而且找到了解決黨內矛盾的方法。對於美國政黨,
我還要另作分析。
美國的政治體製有一個妙處:你不能說它不民主,你
也不能說它民主。所以我說美國的選舉是“不完全競
選”。
3.第三縣民主黨聚餐會
分析了政黨在整個選舉中的宏觀活動,對政黨在政治
生活中的作用有了概念,其實政黨的活動離不開其基
層組織,沒有下屬各級組織積極有效的活動,一個政
黨便會成為空殼。
周末,休假兩天,星期六和星期日無人上班,星期五
已經流行說一句:“周末愉快”。這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人際關係中的反映,大概原始人在見麵和分手時,
說的是:“打一隻兔子。”
1988年9月16日,在愛荷華大學活動中心,碰到幾位
大學生在為民主黨候選人杜卡基斯和地方的候選人作
選舉宣傳。食堂前擺一張小桌子,兩位姑娘,一位小
夥子。兩位姑娘似乎很靦腆,根本不是幹政治的人物
。而小夥子很活躍,一聽到我是政治學教授,想了解
地方政治運作的情況,高興極了。立即邀請我參加周
末舉行的第三縣民主黨聚餐會,或者叫picnic(野餐
會)。說是邀請,當然不是免費,而是“征費”,因
為這類聚會的主要目的是為候選人搞錢。
下午5點左右,我們來到設在愛荷華市郊外的會場。
會場設在一個較為冷靜的地方,不是農場就是公園。
會場的設置較簡陋,有一間大房子,有點像我在幹校
勞動時的禮堂,隻是鋪了地板,外麵有一個大木板棚
子。有兩個小夥子在棚子裏賣飲料,因為這種會議本
身的目的就是集資,不可能提供大量免費飲料。旁邊
有幾位年輕的姑娘在賣印有競選口號或候選人名字的
T恤,這是一種宣傳手段。還有一架“拍立得”照相
機,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杜卡基斯的像立在那裏,與真
人一模一樣。可以上去站在旁邊拍一張照,頗有逼真
感。募捐的主要方法是靠交“夥食費”。“夥食費”
價格較高,單個人是8美元,一家子是24美元,兒童
是6美元。這反正是“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來
的人大都是民主黨的積極分子,故對捐錢在所不惜。
其實,這些積極分子也與民主黨有依賴關係。其中包
括國會說員、參議員、州議員、州參議員及各種地方
顯赫人物。他們當選這些職位,離不開民主黨的支持
,所以對民主黨的活動自然十分熱情,恐怕也不能不
熱情。這成為一種“人際關係”或稱“關係網”。沒
有這個“關係網”,一個人就會失去很多資源。按理
說在這樣一個崇尚個人主義和私域的社會中,人們會
對此滿不在乎。其實不然,我發現人們很在乎。沒有
加入這些關係網的人,削尖腦袋想鑽進去,人們懷著
叵測的心理來到這裏。
本地民主黨的重要人物都到場了。這種聚會,對這些
人物本身也很重要。這裏麵有一種奇怪的相互作用:
一方麵是這種聚會需要這些人來壯聲勢;另一方麵這
些人也必須在這種會上亮相,作為“義務”,也作為
自己建立“公眾形象”的一部分。
來的人,高位的有國會議員,叫Nagel,他穿了一件
蘋果綠的T恤,到處與人打招呼,顯得隨和,瀟灑。
還有一位是愛荷華州長候選人,民主黨推出的,高高
的個子,戴著眼鏡,頗有學者風度,叫Christal,走
來走去的。我過去與他交談,他很隨和,問我對戈
爾巴喬夫改革的命運有何看法。我說,戈爾巴喬夫
麵臨許多困難。他說,蘇聯的體製很牢固,不易改。
作為地方人士,對國際問題如此關切,在美國實為不
易。美國地方人士的國際觀念較為薄弱,與美國這個
大國的地位不相符合。
這樣一談,我對他有了興趣。正好有人來送宣傳品,
我就拿了一份看起來。John Christal是愛荷華州一個
農場主的兒子,1949年從愛荷華大學得到經濟學學
位。1949-1959年經營農場,1959年轉向銀行
,1961-1984年任愛荷華州儲蓄銀行的董事長
,1973年做過州銀行主協會主席。宣傳品上介紹他
說,他的金融技巧使他得以拯救許多小農場主和農業
銀行免於崩潰。1987年,他還被提名為“愛荷華本
年農場領袖”。自1956年起,他就積極投身於民主
黨的政治活動。宣傳品上連說,他在二十五年中一直
是最受尊敬的蘇聯問題顧問。他怎麽會有最後這種能
力,我沒有搞清楚。從他的經曆來看,完全是以經營
為主,政治為輔的。
許多政治家都不是職業政治家,大多是在必要時出任
政治職務。大到總統,像卡特是種花生的,裏根曾是
演員;小到市鎮的公職人員,都一樣。這恐怕也是政
治的一個特點。
這種格式,使大多數公職人員有退路,不需作出特殊
的安排。可能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人把他們長年累月
的經營思維方式和社會技巧帶進了政府,使政府特別
善於處理經濟問題和社會發展的問題。地方政府不是
那麽政治化的,反倒像個大公司處理各種社會事務。
實際上,選民們也是根據得到的實際的好處來投票的
,政治原則的作用不那麽大。Christal有很好的經濟
經驗,這是從政的必要條件。
還遇到了州參議員Jane,我1987年曾經就州參議院
的地位和功能訪問過她。她在分發扇子,上麵印有她
的名字,也是一種公共關係。這種場合,當然是重要
而且是關鍵的,應該到場亮相。還見到了民主黨在本
縣的一些頭目。
Nagel在本縣的代表Kerry Bowen對我開玩笑,說如
果去共和黨的聚餐會,不要把這裏的情況告訴他們,
因為兩黨在競選。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兩黨組織和紀律雖然那樣鬆散
,但共和覺和民主黨均有較好的從上至下的活動方式
。盡管下層組織的活動與上層幾乎沒有“思想路線”
的指導關係,完全是為了在本選區拉選票,而且可能
隻是為了本選區中的同黨人士競選州或地方政府的議
員或官員,而不完全是力了全國性的總統候選人。但
這種活動強化了眾人對一個黨的認同,無論是民主黨
也好,共和黨也好。政黨的地位更多地是樹立在人們
的心中,因此可以說政黨的概念是政治的,也是文化
的和心理的。兩黨的全國性係統之所以能顯得卓有成
效,很關鍵的一點就在手它們有十分龐大而活躍的基
層係統。
維係這一整套係統的是利益結構。其實各黨沒有十分
明確的全國性利益,各黨在總統選舉中提出的綱領,
之所以得到各州擁護,倒的確是出自信念和價值選擇
,而並非因為體現了各州的具體利益。各州及各政黨
組織均有各自的利益和價值選擇,有的甚至很不相同
,它們打著兩黨的旗號維護和實現自己的利益,全國
性的政黨組織也樂得讓它們這樣做,這可以保證某種
形式的向心力。州及地方各級黨組織通過自己的活動
,實現了當地權勢人物的意圖和利益。這個過程呈現
出二種奇特的效果,雖然當地黨組織多數隻關注自己
的利益,但它們實際上強化了黨的全國性聯盟。此乃
政黨體製的一大特征。
4.電視辯論
1988年的總統大選,與過去一樣,緊鑼密鼓,十分
熱鬧。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杜卡基斯,共和黨候選人喬
治•老布什,兩位對手到處作競選演說和活動。每天
都有新花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以爭取選民。他們
的綱領性爭論我已在前麵描述過(見第六章第1節“
爭奪白宮")。實際上這種活動重要的不是讓選民懂
得他們的政治綱領。美國有足夠發達的大眾傳播媒介
,任何人想了解它們的政治觀點並非難事。這種活動
的根本目的在於擴大影響,樹立形象,聯絡感情,壯
大聲勢。選民發展到今天,已不太注重從政治綱領考
慮問題,不少人很看重總統候選人個人的性格、能力
和形象。有一位大學教授對我說不喜歡老布什,我說
為什麽,他答道:“老布什的臉看上去不可靠,杜卡
基斯要可靠得多。” 這算是什麽標準?
1988年大選的一個高潮是9月25日晚上舉行的老布什
和杜卡基斯的電視辯論,將通過電視向全國觀眾直播
,時間為90分鍾。不少人對這場辯論很關心。愛荷
華大學政治學係的教授早就在談論此事,也許是因為
職業的緣故。當然也有不少人置之不理。事後,電視
播了一些鏡頭,記者在大街上采訪了幾位行人,都說
沒有留神,沒有看。政治學習教授們當天下午有一個
野餐會。時間差不多的時候,大家都驅車回家,等候
辯論。
我在一位教授家看電視轉播。他夫人是搞激光的,也
坐在那裏靜氣以候。他的兒子是一位小學生,似乎也
興味盎然,並且一直看到了最後。7點鍾,辯論開始
。會場上有兩個對置的講台,老布什和杜卡基斯一人
一個,在他們前方,坐著四位電視節目主持人,當然
是資深的記者,負責提問。後麵是一個很大的會場,
大約有幾百人坐在下麵。在播音員桌子的前麵,有紅
燈和綠燈,以指示發言人時間。播音員背對觀眾,與
發言人麵對麵。他們坐著,兩位顯赫的人選卻站著。
發言的程序大致如下,一位記者先提一個問題給其中
一位候選人,然後候選人回答,回答完畢後,由另一
位候選人評論,其實就是反駁。雙方得到問題的數目
大致相等。
辯論應當說是激烈的。老布什曾在辯論中說:“我希
望這是一個不那麽友好的夜晩。” 雙方就稅收、赤
字、教育、毒品、流產、軍備和國際關係展開了辯論
。內容大致上是重申他們在各種場合就這些問題發表
的見解,因為是現場交鋒,總要顯示一點機智和幽默
。一上來,杜卡基斯就說:“如果他能做到,他就成
了美國政治的Joe Isuzu。” 影射老布什像電視廣告
商那樣賣狗皮膏藥,引得全場哄堂大笑。不久,老布
什也說了一句精彩的話,說:“這個回答就像波士頓
港那樣清楚。” 波士頓是麻薩諸塞州的州府,汙染
嚴重,杜卡基斯是那裏的州長,老布什意指杜卡基斯
說不清楚。雙方還有一些針鋒相對的交鋒。杜說:“
我想保證決不與巴拿馬的獨裁者打交道。” 這裏指
的是諾列加,老布什說:“七屆政府都與諾列加打交
道,但裏根——老布什政府使他走向正義。” 杜卡
基斯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奎爾總統的概念令人惶
惶不會。” 奎爾是老布什的副總統候選人。老布什
說:“他幹得十分出色。” 杜卡基斯說:“顯然副總統
是懷疑我的愛國主義。我愛這個國家,我信仰它。”
老布什說:“我並沒有懷疑您的愛國主義,而是我們
能讓國家變得那麽左嗎?他離開了這一點,離開了美
國的主流。” 整個辯論持續了90分鍾,會揚上時有
掌聲和笑聲。
由於緊張,兩位候選人也犯了錯誤。老布什有一次稱
自己為“總統”而非“副總統”。杜卡基斯也有一次
講錯引起哄堂大笑。老布什老練,講到一半想不起一
個防務係統的名字,就說:“隻有冰人才永遠不會犯
錯誤。” 過了一會兒,主持人算錯了時間,時間未
到就讓老布什停止發言,老布什聲辯後,主持人說
:“對不起,我搞錯了,您說過人人都會犯錯誤。”
在辯論中雙方是動足了腦筋。老布什稱杜卡基斯為麻
薩諸塞州州長,想給人造成一個印象,杜隻是“地方
官員”。而杜卡基斯則老稱布什為老布什先生或喬治
,避而不提副總統的頭銜。
在辯論中這些方麵都重於實質性的內容,這在很大程
度上決定候選人能否在心理上征服選民。除此以外,
雙方還特別注意形象。報紙評論說,兩位候選人語言
、音色、風格都很成功。兩位都是久經沙場的政客,
自然能說會道。在美國做政客的第一條件是要會說
。服裝也經過精心籌劃。杜卡基斯的競選顧問弗蘭克
·格裏爾說,為了保證形象優雅,杜卡基斯帶了好幾
件襯衫和好幾條領帶,以便上鏡頭。杜卡基斯穿的藍
灰色西裝,白村衫,紅領帶,老布什也一樣。美國人
的觀念是,政治家的形象不是個人問題,而是老百姓
對他們有沒有信心的問題,所以都十分注重形象。
辯論完畢之後,各界紛紛發表評論。有人說老布什贏
了,有人說杜卡基斯贏了。人們發表評論時感情色彩
很濃,支持誰就說誰好。記者當場采訪了位候選人競
選班子的成員,都說自己好。我們看一下幾家電視台
主持人的評論。NBC:“難說誰輸誰贏。”
ABC:“兩人都很出色,不過杜卡基斯略好,也許他
贏了。”CBS:“沒有新的東西。如果有贏家,杜卡
基斯稍好一點。” CNN:“喬治•老布什勝了。”
另外,馬上就有人做民意調查,看看誰得分多。我的
印象是,兩人差不多,但老布什更老練,有國際政治
的經驗,有全國性政治的見識,杜卡基斯在這方麵稍
差一點,但杜卡基斯有有利的一麵,因為公眾對老布
什的期望值高,他隻要能應付老布什,並不需要占明
顯的上風,就可以交待了。
這種程序十分有意思,其公開性程度很高。此種辯論
就是一例。最高一級行政首腦的選舉可以公開辯論,
使其成為一種真正的公眾事務,盡管候選人有強大的
黨派背景,平民百姓無從問津。當然平民百姓可以加
入該黨,可以誌願為該黨候選人做工作:助選、拉票
,也可以捐款等等,但如果要獲勝,就得搞公共關係
。美國政治製度的特性促使各種政治團體和黨派追求
這種公開性,不然的話,無法當選。
在擴大公開性方麵,社會有兩種動力:一是來自要想
取勝的黨派,另是來自公眾。在不少社會中,提高公
開性的要求往往來自後者。社會物質生活的豐裕,使
大多數人不再理會抽象的政治原則或什麽方案,而要
對一個政治家有感性認識。體製又從另一方麵促使人
們這樣去做。任何人想當這官職,必須獲得選票,沒
有選票,便無從談起。選票的力量推動他們去想方設
法盡量公開。各位候選人到處遊說,做姿態、上電視
,目的也在於此。奎爾之所以令人不放心,部分原因
在他太年輕,也可能太嫩。把公眾事務交給這樣的人
,有些人心裏總有點不踏實,不少人是這麽想的。其
實美國人對政治興趣不大,興趣大的是這個人怎麽樣
,這叫做“政治的非政治化”。
這種辯論形式,也為公眾更好地認識候選人提供了條
件。很長一段時間,成年公民也有投票權,但選民從
來不知道選的是誰,怎麽樣,有什麽特點,有什麽特
長,有什麽主張。選票是投了,但沒有民主。民主的
一項重要標準是:充分了解下的選擇。當然,要做到
這一點難乎其難,美國也沒有百分之百地做到。
5.議員之夢
眾議院議員選舉與總統選舉同時舉行。在選舉日
(1988年是11月8日),選民們將同時選舉眾院議員
和總統,因此,國會議員的選舉在總統選舉進行的同
時也在加緊進行。我與共和黨在愛荷華市所在縣的總
部取得聯係,要求觀察國會議員的競選,總部的人員
十分熱情,讓我跟隨共和黨候選人唐·萊德弗
(Redfeln),觀看他在愛荷華市的競選活動。
國會的選舉按選區進行。選區根據人口總數劃分,每
個選區的人口相等。每個選區選舉一眾議員,因此每
位眾議員代表的人口數目相等。每個選區大約包括一
個或幾個縣。大城市情況有所不同。愛荷華州是農業
州,人口不多,所以選區地理幅度較大。兩黨都在各
選區設有競選總部。愛荷華市所在的選區為第三選區
。區總部下又有縣總部。所謂總部,實際上是兩黨租
借一個場所,有一、兩位工作人員。共和黨在愛荷華
市的總部在兩層樓上,地方不小,有一塊地方放了二
十幾張椅子,可以做演講。有兩、三位工作人員,一
位姑娘是常任人員,其他是誌願來工作的。總部負責
安排本黨候選人在本縣的活動。
萊德弗先生的一項活動是與本縣企業家共進早餐。本
縣企業家為當地之精英,或稱“鄉紳”。他們有一個
自己活動的俱樂部。每個周二早晨在一起吃早飯,一
般是交流信息,談淡生意,請人來做演講。這是當地
的權勢集團。一個人想要在當地選舉獲勝,首先要爭
取這股力量。
早餐早晨7點開始,吃了幾分鍾後,由萊德弗發表演
講,涉及他對美國內政、外交的看法,基本上也是他
的“老生常談”。他為共和黨的候選人,所以很多觀
點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老布什很相象。他講完後,由
出席早餐的人士提問,萊德弗一一回答。然後,企業
家們做一個遊戲,每人發一張小紙片,請各位模擬投
票,結果是老布什18票,杜卡基斯2票。自然,因為
萊德弗是共和黨人,如果來一位民主黨人做演講,可
能情況就大大不一樣了。快到8點時,企業家們陸續
離席,到8點時,隻剩四人。早餐結束了。
企業家有企業家的組織,任何人想要在選舉中獲勝,
不能不拉攏這個集團。
作為候選人,十分辛苦。一天裏麵東奔西走,做很多
事。中午萊德弗從250英裏遠的地方開車到愛荷華市
,以便參加下午的活動。
第一項活動是去愛荷華大學的教學醫院。愛荷華大學
的教學醫院全美聞名,是一個設備精良,醫術高明的
醫院。萊德弗自己開車去那裏,我和一位美國教授坐
在他的車上,沒有任何人前呼後擁。到了醫院後,被
引到一個會場,共有16-18個人,其中5人是隨他去
的(包括我們),7人是新聞界的,剩下的是醫院裏
的人。人之少,出乎意料,不過萊德弗似乎不在乎,
照樣發表生動的演說,講他對美國國內國外政策的基
本看法,然後提問、結束。留下二十分鍾,他一一接
待到場的記者,每人可以提幾個問題。
所以人少並不要緊,重要的是通過報紙、電視和電台
,讓成千上萬的人都知道他。在美國,最難的事是找
到聽眾。教授們到大學裏來做講演,也不易找到聽眾
。一位國會議員候選人,似乎沒有多大吸引力。這是
美國政治中很有趣的現象。任何人想從政,均有求於
選民,而非選民有求於他們。
出了醫院之後,同車去一個學生宿舍,準備在那裏見
見學生。到了那裏之後,萊德弗的主要活動應該是站
在學生食堂門口與學生握手,寒暄。他在門口站了一
會兒,見了學生就說:“你好,我是康·萊德弗,國
會議員候選人。” 然後問一下學生是否去投票之類
的話,純屬聯絡感情。這種工作極其難做,學生們似
乎對此沒有興趣,一般隻說一聲“Hi”就過去了,很
少有人願意多說幾句話,有的人極為冷淡。我再旁邊
看看,做一個國會議員候選人真不容易。也沒有人前
呼後擁,我們一共三人,他,他的助手和我,這就是
美國的政治。他的競爭對手是內格爾(Nagel)。內
格爾目前是本選區的國會議員,還在爭取連任。內格
爾也在校園中活動過多次,發表演說之類。萊德弗似
乎對這項活動不甚感興趣,做一會兒就赴下一站,他
心情沮喪地對他的助手說:“走吧!我的感覺不良。
” 的確如此。
下一站也是一個學生宿舍樓,叫“五月花”。在中國
聞名的國際筆會中心就在那座樓上。我們自己開車去
,有一位女學生在那裏接待,引到會議室中,有近二
十位學生。萊德弗講了四十分鍾,全是他對內政外交
的看法,不過側重講了教育問題。講完之後,學生提
問,涉及社會保險,教育等問題。問題完畢,結束,
前後一小時,這裏的人數也不多。在會場外是學生活
動室,有不少人在玩電子遊戲機,台球和乒乓球,也
有人在看電視。他們都沒被一個國會議員候選人的演
講所吸引,自己幹自己事。
一天的活動此結束。萊德弗開車送我回學校。在車上
,我們討論了國會議員候選人的產生過程。國會議員
候選人按選區產生。自己覺得有能力競選的話,就可
以參加,但須征得一定人數的人的讚同。首先要經過
初選,經過初選之後才能成為候選人。初選在黨內的
各位有誌選舉的人士中進行。萊德弗贏得了初選,成
為共和黨候選人。共和黨支持他的競選,包括給他法
律允許的經費,以及其他方麵的支持。他說政黨的支
持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政黨的支持,競選難以取勝。
其實在美國政治中,候選人在初選中有真正的競爭。
不過各黨的初選已經排除了其他人。初選之後,隻有
兩大黨的候選人具備被當選的可能性,實際上是他們
兩人之間的競爭。
兩黨製有效地使候選人變得“幹幹淨淨”,這種功能
,政府沒有辦法承擔。由於政黨中有競爭,所以可以
容異,不至於內部分裂,不同意見的人由投票淘汰,
也不至於牢騷滿腹,對誰懷恨在心。這種機製,作為
社會管理體製的一部分,顯得較為有利。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像國會議員這樣的“高級選
舉”,並不那祥吸引人和激勵人心,大部分人似乎無
動於衷。這是民主的一項重要條件,雖然並不是理想
條件。如果人人對政治懷著強烈的興趣,民主是不會
成熟的運轉的。有人說,民主的最大敵人恐怕不是專
職,而是民主本身。美國的政治很少能直接影響到選
民的日常生活,除了稅收之外,所以選民抱無所謂的
態度不難理解。這種狀況迫使每個候選人使出渾身解
數來奔走、驗收、號召,讓選民認識自己。這種機製
迫使兩黨拿出像樣的候選人來,候選人在儀表、性格
、口才、知識、為人、交際等方麵,都要能拿得出手
,上得了台麵,否則無從感召選民。
拿萊德弗來說,本人是一位律師,有豐富的經驗,儀
表堂堂,口才極隹,富於幽默感,善於與人打交道。
內格爾大概也具有同樣的素質。選舉製度加上政黨製
度,使候選人具有較高的素質。這兩者,少了哪一方
麵,都可能產生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
萊德弗的競選活動由他自己負責,並無多少人為他做
事。他談的均是老百姓關心的具體問題,這倒並非候
選人願意談,而是選舉機製的力量。自然,還有一種
力量更為重要,這就是政黨。平民百姓,沒有政黨背
景,很難在選舉中獲勝。
6.選舉日 xxx
11月9日為1998年大選年的選舉日,進行了將近一年
的激烈的競選即將結束,選民將通過選票決定誰是每
統,另外還涉及眾議員、部分參議員和部分州的州長
。包括一些縣的官員的選舉,均在同一天舉行。這樣
可以不必為各種選舉花費更多的時間。
在選舉日之前,每個選民都要登記。在選舉前一定時
期內沒有登記的,便不能投票。登記時可以注明登記
為共和黨或民主黨的選民,也可以不注明。選舉由縣
政府的專門機構管理,所有選民的名單都輸入電腦,
按選區(percinct)分好。輸入的數據有姓名,社會
保險號碼,地址等。拉選民登記為本黨選民的活動,
早就開始了。學校中常有親某個黨派的學生設一個攤
子,請各位登記。當然也可以去總部登記,或去選舉
機構登記。
每個黨的總部也都有登記為本黨選民的花名冊。在選
舉日即將到來之前,便開始忙碌,清查名單。選區的
黨的工作者也要聯絡本黨選民。過去是到各家去,現
在一般采用打電話的方法。自願為各黨總部活動的人
員也得開始活動,如散發宣傳材料等。
選舉日這天,各選區設有投票站。選民們自己開車去
投票,我在一個投票站作了觀察。選民來者不少,似
乎有一種責任感。要自己開十幾分鍾的車,還要排隊
,然後投票,沒有一定的觀念支配是不可能的。這種
觀念構成政治製度運轉和二百年不變的重要條件。如
果人人都對投票沒有興趣,也就是對維持一種體製沒
有興趣,這種體製如何能存在下去呢?自然,物質條
件的發展在某種程上也是公民參與的一項條件。家庭
都有車,來去方便,尤其是在鄉村。
但是與有些西歐國家相比,美國選舉有些不便之處(
如事先登記,不在公假日選舉,居住時間限製)。選
民的投票率低常被認為與此有關。
投票站裏,選民要填寫一份小的表格,寫上姓名,住
址和社會保險的號碼。然後到另一個工作人員那裏,
他在電腦打出來的花名冊上找到選民事先登記的記錄
。簽到,表明選民已經來投票,然後到第三個人那裏
領取選票。
選票是一張長條紙,大概有40公分長,15公分寬(
各州的選票也不相同)。上麵印著各位候選人的姓名
,最先一欄,是民主黨或共和黨人的。如果選民對所
有的候選人都想選民主黨或共和黨的,隻要在民主黨
和共和黨後麵的空格裏做記號就完了,表示這位選民
投所有這個黨的候選人的選票。如果要具體投每個人
的選票,下麵有各位候選人的姓名,包括一些小黨的
總統候選人、參議員、眾議員、縣官等。那可以一一
區分,可以做花樣選擇,既投共和黨的幾個候選人,
又投民主黨的候選人,實際狀況也是如此,因為最後
的結果是共和黨贏得了總統寶座,民主黨贏得了眾院
的大多數木座。雖然是木座,加起來也不可忽視。
選民填完選票之後,用一個選票遮著選票,然後送入
選票箱子。這個選票箱有自動計數器,計算選票數目
。待到投票結束,晩上9點,所有選票送往縣政府負
責選舉的部門,進行計算。計算過程是電腦化的。從
9點開始,電視台就不斷向觀眾報告各州的統計結果

在選舉日,投票站的工作人員不少是誌願人員。選舉
站也有“站規”,如不許在選舉站進行競選,不許把
選票給其他人看之類,這類規則貼在牆上,以示公告

選舉日,各黨的總部有何公幹?各黨總部積極分子不
能到投票站去宣傳,但各黨都派一位監督投票的人在
每個投票站。他們都有一本花名冊。每個選民進來登
記時,工作人員就會告訴他們。他們便在自己的花名
冊上做記號。這有兩種功能,一是監督防止有人投兩
次票,各黨都得防止他黨選民作弊;二是看看本黨選
民是否都前來投票。如果有人沒有來,他們就會打電
話去,以示關心,如果有什麽困難,各黨總部想辦法
提供方便,如看小孩之類的。這叫拉選票(Pull
Poll)。
在防止作弊這件事上,美國人對他人懷有戒心,不那
麽大大咧咧。從基層黨的初選開始就采取措施,如規
定兩黨初選必須在同一時間舉行,使一個人不可能參
加兩個黨的初選。在選舉日,也都會向各選舉站派觀
察員。
9點之後開始點票,由於美國本土有幾個時區,所以
東部各州最先點票,電視台馬上就一點一點公布結果
,各州的選票數不斷變化,觀眾們隨時可以看得一清
二楚。這次總統選舉,在差不多中部時間11點時,
已經見分曉,老布什當選。這時加利福尼亞等西部各
州剛剛結束投票,剛剛點票,所以西部的人大發牢騷
,認為這不公正。因為不等他們的意見表達出來,總
統已經決定,他們投的票毫無用處。這也是美國選舉
製度的一大弊病,現有人建議立法規定全國投票站統
一關閉的時間。
當然,這是在中、東部各州的選票倒向比較明顯的條
件下,如果中東部的投票結果難分勝負,西部的票就
舉足輕重了。尤其是加利福尼亞的選票,因為加州的
選舉人人數很多,砝碼很大。
總統選舉,講起來恐怕有些問題。總統選舉,實行的
是選舉人製度。各州按人數劃分選舉人的名額。大州
多,小州少。選民數對總統選舉沒有直接的影響,他
們直接影響選舉人的投票方向,如共和黨在某州得了
多數,哪怕多一個人,這個州所有選舉人票都屬共和
黨,言下之意,投民主黨的選票全部沒有用。從最後
數字講,老布什得了4700萬張選票,占總數的
54%,杜卡基斯得了4100萬張選票,占總數的
46%,差距不算太大。但看選舉人的票數,差別懸殊
。老布什得了426票,占總數的79%,杜卡基斯得了
112票,占21%。選舉是多數統治,多一個人也是多
數,其他均為少數。這個政治難題,至今難以解決。
一千萬人就一定得服從一千萬零一個人嗎?但是要選
擇民主製度,就得接受這個現實。這一次失敗了,下
一次爭取多這一個人或者更多。
選舉結果知道後,兩位總統候選人均發表演說。杜卡
基斯說:“我幾分鍾錢打電話給布什副總統,祝賀他
取得勝利。” 老布什說:“幾分鍾之前我接到了杜
卡基斯州長的電話,是真誠的,這是美國政治的一大
傳統……對於那些沒有投我的票的選民,我也希望成
為你們的總統。” 雙方都感謝一番為選舉做出貢獻
的各總部的人,感謝一番各自的家庭和各自的競選夥
伴。失利的候選人和支持者也承認對方為總統,並無
二話,不能說不接受選舉結果,另拉山頭。
這套製度運轉的有序程度,就表現在這裏。雖然總統
候選人產生的整個機製並非人人可以參與,而是掌握
在各黨手中,但其最後結果是貨真價實的。失敗的黨
不能說不接受現實,或另有他圖。即便有人想,恐怕
也沒人會響應。
一般而論,製度運轉成熟的特點,在於社會每個人都
認為製度合乎程序運行的任何結果都不能用非程序的
方法來解決,而隻能靠這套程序本身。如果想改變結
果,就得從頭再走一遍程序。什麽時候重新再來,由
法律規定。人們相信一種程序,並不是為了約束自己
,而是為了防範別人。一些人可以用來損害他人的程
序,他人也可以用來損害這些人。製度趨向成熟,就
在於這種心理和認識不斷發生作用,同時社會提供了
足夠的各項條件保證製度如形成和存在。
7.誰主沉浮?
老布什身經百戰,當選為第四十一任總統。杜卡基斯
也身經百戰,但慘遭敗北。老布什為什麽會勝利?杜
卡基斯為什麽失敗?這不僅是兩位總統候選人的問題
,也是選舉機製的反映。可以通過對老布什當選總統
和杜卡基斯的失利,分析美國政治過程的運作,頗有
啟發。
理查德•斯滕格爾在《時代》雜誌選舉特刊號
(1988.11.21.)上撰文說,1988年的總統競選有九
個關鍵時刻,這九個關鍵時刻決定了老布什的勝利和
杜卡基斯的失敗。我們以這篇文章為基礎,來分析總
統選舉這樣一個重要的政治過程。
在初選階段,老布什在新罕布什爾州競選,一
開始他落後於共和黨參議員多爾和羅伯特遜。
老布什立即緊急行動,召來裏根最喜歡的演講
稿撰寫人佩基·諾南,乘空軍二號專機隨老布什
返回新罕布什爾州。諾南連夜奮戰,起草了一
份演講稿,顯示了老布什的新形象。同時大眾
傳播顧問羅傑·艾爾斯主張批評多爾,而另兩位
廣告顧問反對,認為不宜揭露自家人——共和
黨人的缺點。老布什開始時同意。這時黑格站
在多爾一邊,離選舉還有三天。民意測驗顯示
老布什不能在初選中取勝,隻有發表攻擊多爾
的廣告。老布什仍在猶豫,州長索努奴認為可
以發表,老布什夫人也認為沒有什麽大問題。
於是老布什決定發表。他們買下了星期四的所
有廣告時間。多爾的班子星期三也在開會,決
定不用反麵廣告。民意測驗表明多爾領先,所
以他們沒有立即製作新的廣告。當他們想用舊
的競選廣告時,他們被告知所有的時間都滿了
,結果老布什勝了。如果老布什在州的初選中
輸了,哪有今日?
杜卡基斯在初選中情況看好,他還遇到了兩位
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一是阿爾格爾,一是傑
西·傑克遜,杜卡基斯認為他需要得到紐約市長
科什的支持。他打電話給科什。科什關心杜卡
基斯對傑克遜的態度,杜卡基斯態度不明朗。
科什反對傑克遜,所以對杜卡基斯的態度不太
滿意。反過來高爾態度謙恭,與科什趣味相投
,科什選擇了高爾。但科什對傑克遜態度太雞
肋,在表示支持高爾的儀式上,大罵傑克遜,
反而使高爾失分,杜卡基斯得勝。
兩黨候選人確定之後,便是老布什和杜卡基斯
之間的較量。開始的民意測驗表明,杜卡基斯
領先10至12個百分點。這時助手建議老布什攻
擊杜卡基斯的缺點。索努奴建議攻擊杜卡基斯
的下述弱點:富盧希計劃,波士頓港口汙染,
監獄人滿為患。但老布什有點猶豫,他想等到
共和黨全國大會。但調查表明如果等到共和黨
大會,杜卡基斯可能會領先20個百分點。老布
什當機立斷,采取進攻姿態。
在選擇競選夥伴——副總統候選人時,杜卡基
斯的助手建議此人最好來自南方,以與肯尼迪
的競選相媲美。杜卡基斯有不少人選,但杜卡
基斯選擇了參議員本森,認為他是以為老練的
政治家。
在民主黨內部,也存在競爭。杜卡基斯須得到
黨內各方大員的支持。傑西·傑克遜就是一位。
傑克遜想當副總統候選人,但杜卡基斯沒有這
方麵考慮。此後,傑克遜一直想與杜卡基斯私
下謀之,但杜卡基斯一直佯裝不知。傑克遜便
從中作梗。杜卡基斯的競選主席保羅·布隆塔斯
打電話給傑克遜,傑克遜發牢騷說杜卡基斯從
不征詢他的意見。布隆塔斯說:問題是你從未
明確支持杜卡基斯。傑克遜很驚奇,這是責怪
他做得太少了。他的助手建議他表明支持杜卡
基斯。 此後杜卡基斯打電話給他,他的助手建
議他去討價還價,說的含含糊糊。杜卡基斯一
下子愣住了,掛完電話後甚感沮喪。五天後,
他們再次見麵。傑克遜很興奮,但為時已晚。
老布什選擇副總統候選人時,也有很多人選,
如傑克·肯普、克•肯普、彼得·多梅尼奇、多爾
等人。老布什想運用這個選擇來表明他是有獨
立想法的人。他與高級助手詹姆斯·貝克等人多
次商談,但沒有決定。他最後選擇了奎爾。這
完全是老布什個人的選擇,他的助手們也不清
楚如何對待這個奎爾,如何把他介紹給新聞界
。他們根本沒有準備有關的材料。助手們都覺
得手定無措。
杜卡基斯的競選組織缺少章法。原來的競選得
力幹將薩索因故被他打發走,他們也很少交談
。在民主黨大會期間,兩人住在一個旅館,但
沒有見麵。後來杜卡基斯眼見不行,打電話給
薩索,薩索談了自己的想法:確定競選主題,
做電視宣傳,加強競選班子。但杜卡基斯又拿
不定主意,直到8月份,他的百分點開始下降之
後,才不得不重新起用薩索。薩索使出渾身解
數,但拖的時間已太久了。
第二場電視辯論,為最關鍵的一場辯論。第一
場電視辯論,杜卡基斯表現不俗,但第二場更
為重要,它的助手們均勸他象《第一滴血》中
的蘭博那樣去打,但他有所保留,最後杜卡基
斯同意了助手們的選擇,準備在下述問題上向
老布什發動進攻:奎爾、伊朗門、流產、愛國
主義、毒品和波士頓港口。在辯論這天,杜卡
基斯感覺不好,身體也不舒服,上午的三小時
辯論訓練取消;下午依然疲倦,睡覺,直到5點
鍾才起來,離辯論隻有一個小時了!辯論前半
小時,又有人打電話來,杜卡基斯講了二十分
鍾。助手認為這個電話使杜卡基斯不能集中精
力。辯論開始不到一分鍾,提問人就提到一樁
謀殺案,杜卡基斯從未準備過這個題目,隻談
了準備的六個問題中的一個。辯論結束,局勢
明朗。
老布什在第一次辯論完之後,感覺不良。第二
天,老布什要。求每天給他送一份有關一個問
題的備忘錄,以備再戰。他摩拳擦掌。第一場
辯論時,他請了十多個教練,這場他想自己幹
,有一天,備忘錄沒有送來,他要求助手在一
個小時內搞定。有一次在空軍二號飛機上,他
自己大聲地自言自語,與想象中的杜卡基斯辯
論。辯論之前,老布什的辯論教練與他一起聊
天,引他發笑,以減輕思想負擔。老布什一上
場看到杜卡基斯十分緊張,便心中有數了。
這是一個人的分折,可能不全麵,可能是浮光掠影的
。但向我們揭示了總統選舉中幾個關鍵的環節。人事
關係至關重要,任何候選人,如果沒有處好這些關係
,不可能在選舉中獲勝。競選戰略也十分重要,沒有
有效的競選戰略,不可能獲勝,每一步每一環都可能
是千鈞一發。候選人個人的性格和能力在選舉中也有
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少選民不太考慮太複雜的政治問
題,而隻根據直觀評價候選人。從這個過程看,選舉
在兩黨內部的初選和兩黨各自的候選人之間,是真槍
真刀,必須全力以赴。
在總統選舉中,誰主沉浮?是個複雜的問題。以上的
材料表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刻和不同的層次上
,均有不同的作用。當然,隻有在統治集團支持下爬
到這一層的人,才會有這樣的問題。平民百姓對總統
選舉無門而入,也無可奈何。兩黨的總統候選人取得
提名之後,麵臨的是汪洋大海,誰能最終到達彼岸,
是一場你死我活真的爭鬥。誰在渡海的旅程中沉下去
,誰能渡過大海,取決於各種因素。
七、政治金字塔
1.國會山
國會一向被視為美國政治權力的中心,國會原則上擁
有最高的權力。我不想過多分析國會的組織和權限,
用政治學的術語來說,結構與功能。這些數據可以在
任何一本教科書中找到。我想談一些具體的、生動的
東西。
1988年9月的一天,差不多中午時刻,我們驅車來到
國會大廈前麵。這是座宏偉的白色大廈。一下車,就
看到通往大廈門前的路上放了許多混凝土的三角樁,
布置得彎彎扭扭,車輛是無法直接衝進去的。據說是
為了防範中東的恐怖分子。有些恐怖主義分子揚言要
炸國會大廈,警方不得不小心從事。國會大廈入口處
,站立著許多全副武裝的警察。
進入大廈的門,又遇到一些安全警察,檢查過程與機
場的安全檢查一樣。國會是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每
個遊客都可以進去參觀。在不開會時,遊客也可以坐
到座位上嚐一下議員的感覺。
進去之後,先找到國會問題的著名專家辛克萊爾。她
原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學係的一名教授
,現暫時在國會做研究,好像兼做眾議院議長的助手
。辛克萊爾教授簡單介紹了一下國會的組織,然後參
觀國會。先看了所謂的"走廊”,就是"樂辯士”活動
的地方,“樂辯士”稱Lobbists。他們專門負責遊說
,以通過某項法案,影響立法過程(見第五章第4節
“樂辯士")。
走廊上有許多椅子,提供了較好的"樂辯"條件,這或
許是美國政治文化中最令人難以理解的部分。政治是
十分嚴肅的涉及大眾利益的事情,“樂辯士”總是為
某種特殊利益而遊說的,有點“見不得人”。但在美
國,這種活動是公開的,合法的。而且政府在議會裏
開辟舒服的場地,提供服務。這裏體現的是某種企業
精神,或稱為商業精神。企業做生意都有自己的利益
,可以公開地討價還價,這是合法的。帶我們去的
美國政治學會的國會研究計劃負責人開玩笑說,中國
應多派些人到這裏來。
進入眾議院會場,會場是傳統的,從裝潢到設計部沒
有達到現代的審美標準,也許是有意保持這種古樸的
風格吧。淺咖啡色的椅子,顯得粗糙。現代化的設備
在技術上體現出來。議員投票是電子化的。每個議員
都有一張卡,這張卡上有一短磁帶,磁帶上有這個議
員的編碼,投票表決時,議員先將這張卡插入設在每
排座位後麵的一個設備,然後按鍵。議員的選擇馬上
就會顯示在掛往前方的巨大的電子顯示牌上。任何人
都可以看到。
一般在議會辯論時,有電視直播。設有一個專門的電
視頻道來報道政治活動,如總統候選人的活動,參議
院的辯論,眾議院的投票等。所以選民們,也可以知
道自己選的人投了什麽票。這是一種很好的監督方式
。會場上設有幾個話筒,要發言的議員走到前麵發言
。議員發言時,常常有許多人不在場內。參議院開會
時更甚。參議員們對一個問題的討論不感興趣,就離
開會場。在外麵喝咖啡聊天,或回到辦公室去。他們
從電視裏觀看會場的情況發展,到要投票時才匆匆跑
去投一票。如果這個時候到參議員辦公室做客,他很
可能談到一半,突然說,“對不起,要去投票”,拔
腿就跑。這可以說是美國政治中的一個奇怪現象。它
是一個最高的立法機構,但並不要求每個人都正襟危
坐。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很實際:重要的是它能立
法,而不在於它怎樣立法。對每一個成員來說也一樣
:重要的是我有沒有貨真價實的一票,而不在於坐不
坐在那裏。不在場不用擔心發生什麽意外。如果不是
這樣,誰也不敢遠走或者高飛。
參觀完大廈,我們去會見一位眾議員,他叫P,來自
北卡羅萊納州。議員有自己的辦公室。參院有自己的
樓,眾院也有,進入議員辦公樓,也要享受一下上飛
機的待遇,嚴加檢查。每個議員都有一大間辦公室,
門口掛著這個議員來自哪個州的州徽。在一大間房子
裏,一般隔成兩間,裏間是議員辦公,外麵門口有一
位秘書,另外還有幾位助手。房間裏堆滿了各種文件
。我們走到P門前,向女秘書做了通報。女秘書打電
話進去,說讓稍等片刻。女秘書熱情的拿出一袋花生
給我們吃。一問,原來這位議員的家鄉盛產花生,在
這裏做廣告。
不一會兒,P走出來,寒暄,然後進屋坐下。大家議
論了二番,發現他為人隨和,善於交談,而且能順
來訪者的話題。這恐怕是一位議員必須具備的素質。
選舉是真正的利刀,絕不會客氣。對要想當選的人來
說,十分重要的就是怎樣爭取選民,怎樣使選民相信
你。
每個眾議員和參議員為了做好這種溝通,都有許多助
手,眾議員十名去右,參議員二十至三十名左右。他
們不僅在華盛頓有辦公室,在各州或自己的選區也有
辦公室。眾議員按選區選出,因此在選區裏都設有辦
公室,在縣一級有代表,以便全麵聯絡選民。議員們
還定期印刷小報,寄給選民,報告自己幹了些什麽事
情。P給我們看了一份小報,上麵寫著他的“業績”
。小報的名稱叫"戴維·P的華盛頓報告”。上麵寫著
:他著手促進通過一項立法來減輕房屋所有者的負擔
;他的消費和借款法案得到眾院讚同;兩所大學得到
聯邦資助以發展醫學和空間研究;農業問題得到重視
;國會服務項目幫助第四區公民。
美國人不怕自吹自擂。早就聽說議員的郵件驚人。這
部分是免費的,所以議員們可以大寄特寄,以聯絡感
情。參觀時就看到一位員工開著電瓶車,挨門挨戶地
送郵件。在一個議員的門口,堆了十九箱紙箱子,走
過去一看,上麵寫著:Envelope(信封)。大概有
幾千隻吧。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做,並非願意,沒事找
事,而是一種機製,要當選就必須做,必須代表選民
。其實他們不僅要寫信、發通報,還得在各種場合與
選民見麵,拉家常,交心。
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學者與國會的關係。國會成員一
般都有助手或顧問,以便能對一些專門問題發表意見
,助手一般都是年輕學生,如大學政治學係和法律係
的學生。這有利於這些學生了解政治過程。想起當年
一位參議員來複旦大學訪問,下來一車都是毛頭小夥
子,令人驚詫。其實,這正是政治生活中一個值得注
意的現象。這種做法使政治充滿年輕的朝氣,同時也
培養了年輕人,是一個重要的政治社會化過程。
政治學者很多都做過高級顧問,不少人會告訴你他曾
做過哪一位總統或總統候選人的某個專門問題的顧問
。政治學者也較容易進入政治係統進行觀察和研究。
我在去議員辦公樓的路上 問辛克萊爾教授這種現象
是否普遍。她說很普遍,政治學會有專門的計劃推進
這種研究。學術界與政界的這種交往,反映了一種實
用主義的精神。政治家也樂於尋找學者做顧問,如基
辛格、布熱津斯基等等。實際上,一方麵可以使政策
問題更科學,另一方麵也強化了公眾對一項政策的心
理感受,因為是專家參與的。
美國的政治精神與其企業精神是一樣的,取市場上最
好的貨物。政治在許多層麵是專門化的,剩下的是解
決矛盾的政治、解決問題的政治。誰能解決矛盾和困
難,誰就受歡迎。當然,歡迎中有選擇。同樣的肉有
各種燒法,不是每一種燒法都能得到歡迎的。
2.五十國集團
美國是實行聯邦製的國家,五十個州有相對獨立的權
力。州的存在在聯邦政府之前,這種曆史決定州權的
地位。其實美國人在建立國家時的一個基本思路就是
,保持州權,限製聯邦政府的權力。製定憲法的均是
來自各州的代表,他們的傾向性很明顯。
托馬斯·戴伊(Thomas Dye)說聯邦製的結構是
:(1)全國政府的權力由憲法賦予;(2)州得到憲
法保障;(3)憲法確定全國政府與州政府的權力
;(4)憲法條文規定州組成聯邦政府;(5)法院
解釋憲法條文。
州政府名義上並非地方政府,它們有較大的獨立性,
各州均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州的英文是State,譯
成“國”更合原義,州隻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譯法,因
為國內不能有國。從各方麵看,政治格局很象一個“
五十國集團”。盡管戰後四十多年來,聯邦政府的權
利力迅速擴大,但州的地位不易改變。所以,州政治
在政治中極為重要。在很多事務上,聯邦政府無權幹
涉,無能為力。州政治的領袖主宰著州級事務。
州政府有相對獨立性,可能是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的條件之一。聯邦製將美國分成五十個“國中之國
”,美國全稱是“United States”,合眾國,其實
應譯為“聯合國”。一個社會的政府隻能管理一定的
幅度,超過一定的幅度就會鞭長莫及,就會造成行政
上的供血不足。這並非一個政治體製有問題,而是政
治生理學的問題。一個人的體力有極限,超過了極限
就是再健壯的人也承受不了。政府也一樣,曆史和現
實都給了我們許多這方麵的實例。
對於大國來說,找到一種合適的體製,比什麽都有益
。聯邦製在美國恰恰不知不覺地起了這種功能。聯邦
政府差不多是自成一體的,管理自己領域中的事務。
美國不小,但州不大,這使各級政府活動都顯得鞭長
可及。當然,並非任何國家都具備實行聯邦製的條件

州政府各有不同。一種稱作“弱州長
”(Weak-Governor)體製。在這種體製下存在諸
多相互獨立的行政官員,州憲法對州政府體製有詳盡
的規定。委員會的機構控製各級機構。委員會的成員
,州長無權任免。州長的行政權微弱。行政官員(文
官)不屬州長管轄。目前,不少州依然實行這種體製

另一種正好相反,稱作“強州長
”(Strong-Governor)體製。這種體製產生於在政
府行政中貫徹企業原則的改革。強州長對全州行政享
有權力,減少委員會和機構的行政責任,建立州長的
內閣班子,州長準備並監督預算。戴伊認為州長是州
政治的中心人物,人們也認為州長須對本州發展的事
務負責。州長在州裏的權力相當於總統在全國的權力
,州長是主要行政者,主要立法者,黨的領袖等。州
長負責協調州的機構,準備預算,監督州政府的主要
綱領。州長的職位一般被認為是通往總統或副總統的
台階,如裏根曾是加利福尼亞的州長,1988年競選
總統的民主黨候選人杜卡基斯是馬薩諸塞州的州長。
因此州長職位成為政治家們必爭之職,兩黨在州級選
舉上往往展開激烈的交鋒。
一個州的行政機構大體上分為財政、公共福利、高速
公路、稅收、農業、工業、保護、保險、銀行、教育
、預算、傷殘服務這樣一些部門。在“弱州長”體製
下,這些機構有相對獨立的地位,與州長並列的財政
部長(Treasurer)、檢察長(Attorney General)
、州務卿(Secretary of State)、審計官
(Auditor)等官員也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直接對
選舉民負責,不受州長過多製約。各種體製保證各個
專門部門的官員有獨立的權限,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同時他們也受選民的直接監督。在強州長體製下,
這種官員不存在,或者隸屬於州長。在今日的政治生
活中,可以想象,不論是強州長還是弱州長,州長都
可以運用各種方法來影響各個機構,擴大權能。
在行政機構的旁邊,是立法機構。州立法機構的主要
職責是製定法律。各州也都有眾議院和參議院兩套機
構。名稱各州也不統一,大多數稱General
Assembly,有的稱General Court。參院的人數從
19名到67名不等,眾院人數從39名到400名不等。
州立法機構的組織和立法程序與聯邦立法機構總體相
同,均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州政治的重要性也顯示在其它政治活動上。一是利益
集團在州政治一層活動積極,樂辯士在州一級活動頻
繁。更為明確的標誌是,政黨在州一級的活動是政黨
活動的重點。兩黨從最基層的precinct逐級上升,到
州級是一個關鍵層次。
在州一級有州黨委員會,還有州執行委員會。美國政
黨組織的一大特點就是非中央集權。全國性的政黨機
構實際上沒有大權,州級黨組織往往決定自己的事務
。在有的州內,縣和市的黨組織也有自己的獨立性。
州黨委會負責組織選舉州長,聯邦參議員和眾議員。
縣和市委員會負責組織選舉縣市官職和州立法機關成
員。全國委員會其實隻是每四年起一次作用,召開全
國代表大會,確定本黨總統候選人。
各州的黨組織各自為政,所以有人說兩黨都是五十個
政黨或更多政黨的聯盟,全國委員會隻是各州黨組織
的會談,而非領導機構,也不能控製州黨組織。各州
都有詳盡的法律管製政黨的活動,政黨的組織、提名
、初選、政黨的幹部、人數、職責、會議等均由州法
加以確定,而非由各黨自己確定。各州之所以製定詳
盡的法律管製政黨活動,與政黨活動可能帶來的消極
現象有關,也與沒有一種全國性的力量可以調節各州
政黨組織的現狀有關,與各黨活動的基地在州有關。
州政府的重要還在於州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資
助金影響縣政府和市政府。反之,聯邦政府也可以通
過資助金影響州政府。不過,這種影響有一定的限度
。州政府的預算主體與聯邦政府沒有太大關係。聯邦
政府和州政府之間有資助和收入分享(Revenue
Sharing)兩種主要資金補助方式。州政府可以征收
的稅有收入稅、銷售稅、汽油稅、煙酒稅等,還有各
種收費或公共企業的收入。稅收製度異常複雜,普通
美國人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見第四章第5節“稅
收製度”)。
聯邦製度賦予州政府相當大的活動餘地。這在當今各
國政治製度中並不多見。州的權力之大,地位之獨立
,甚至令人擔心會造成運轉不靈。不過,總的來說,
這套體製運轉得不錯。這裏麵有多層社會————
曆史————文化的原因。
從經濟上來說,美國是一個高度統一的市場,一個完
整的整體,漢堡包、IBM公司、汽車加油站、肯塔雞
、“灰狗"長途汽車等都是全國性的組織,但又是非
政府的組織。租車公司便是很好的一例,顧客在舊金
山租的車,開到紐約後可以就地還給這家公司的分行
,全國都有這樣的服務。希爾頓等大係統的飯店,遍
布全國。加之信息統一、運輸統一,社會的一體化有
堅韌的筋。經濟的高度發展發揮了維護全國統一的重
要功能。在這種情況下,政治係統反倒不必多做努力
,南北戰爭那樣的狀況難以再生。
其次,美國政治曆史告訴人們,州政府先於聯邦政府
,各州本就有較正常的運轉機製,建立聯邦政府隻是
為了維護各州的原有地位,使之不至被破壞和削弱。
反之,如果先有中央政府,後有地方政府,情況就大
為不同。在不同國家的政治發展中,有的是地方政府
為中央政府的前提,有的是中央政府為地方政府的前
提。這兩種模式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恐怕毋庸多言。
美國社會製度長期運轉形成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接
受目前的政治格局————“五十國集團”,也是
維持它的主要力量。維護一種體製、實際上就是維護
自身。聯邦政府在某種意義上隻是“五十國集團”派
出人馬進行協調和管理的一種機構。
3.縣政治
縣是地方政府,州政府並非地方政府。縣的地位舉足
輕重,它直接與民眾打交道。州政府隔了縣這一層,
聯邦政府又隔了州這一層。美國大約有三千多個縣,
包括一些州由於曆史的原因不稱縣而用其他名稱,如
路易斯安那州的Parishes,阿拉斯加州的Boroughs
。全國所有的土地均劃分在這三千多個縣的範圍內,
除了弗吉尼亞的34個市、密蘇裏州的聖路易市、巴
爾的摩市、華盛頓特區、黃石國家公園和阿拉斯加州
的19個選舉區。由此可見縣的管理功能的重要性。
每個縣都有縣政府。不過,有一個不同的情況,這就
是各個縣的政府結構和功能有較大差別,並不劃一。
這種狀況在列國政治製度中並不多見。大多數的國家
的同級政府具有相同的構造。聯邦製下差別大一些。
並非所有的縣都有政府,大約31個縣沒有縣政府,
通過其他行政單位管轄。少數縣由縣市合一的政府管
理,有些縣直接由大都市管理。各州的縣數也有不同
,特拉華州隻有三個縣,得克薩斯州有254個縣。縣
的大小也極不相同,加利福尼亞的聖貝納迪諾(San
Bernardino)縣有兩萬多平方英裏,差不多有兩個荷
蘭那麽大,相當於麻薩諸塞、康涅狄格、羅德島和特
拉華四個州的麵積之和。相反,弗吉尼亞的阿靈頓
(Arlington)縣隻有24平方英裏。
從經濟角度看,縣一般以農業為主。以縣內的城市為
主要市場。有些縣以工業經濟為基礎。各縣的經濟活
動和組織差別很大,各有千秋。
縣政值得注意。縣政是政治的基礎。縣是政黨組織的
基礎。縣政治是政治中最有實質性內容之一。《美國
縣政府》一書的作者赫伯特·悉尼·迪貢布(Herbert
Sidney Ducombe)說,縣的政黨主席往往是地方
政治組織的關鍵人物。縣的選舉和縣政府的職務是走
向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台階,縣也是收集資金的地方
,選區劃分常常以縣為單位。政治組織都有縣級組織
。縣官員往往負責確定縣以下的選區,指定選區負責
人等。
縣以下的基本單位是Precinct(小區)。小區在農村
可能隻有十幾個選民,在城市可能有二千位選民。小
區中就存在政黨組織。各個小區不同,有的小區有選
舉產生的小區負責人(Committeeman),有的小區
由委員會領導。這不是政府組織,而是民間組織。選
舉時,小區負責人的任務是組織本黨活動分子,聯絡
可能的選民,散發競選文獻,出席會議。兩黨爭取選
民的活動主要在這個層次展開。
在人口較多的縣,小區和縣之間還有一些中間的政治
組織。縣級政治組織一般由該組織的委員會或主席領
導。這些政治組織對政府沒有直接的權力,隻有間接
影響政府決策的可能性,政治組織必須自己解決活動
經費、場地、人員等一切問題,不能取納稅人的一分
錢。
縣的政府組織千姿百態,這是美國政治的一大特色,
有傳統模武、準經理模式、選舉模式、行政助理模式
、縣管理員模式等,迪貢布將其分為兩大類:
傳統的多人執行模式,85%至90%的縣政府具
有某種傳統的選舉產生的多人執政委員會,一
般稱為Board of Commissioners。有時也稱
County Court,Board of Supervisors或其
他。有的縣的行政沒有其他職能,有的縣的行
政官員還兼任鎮的Supervisor、法官或其他職
務。縣管理機構主要是行政機構,它可以任命
某些職員,批準財務文件。他們一般有權通過
縣預算,並通過州法律允許的法規。縣的不少
其他官員也由選舉產生,如司庫等。這是這種
體製的一大特點。
執行和行政體製。這種體製下有一人有較大的
監督權,他對縣行政有一定的發言權。在這種
形態下,還有變異,如縣經理體製,縣委員會
隻是決策團體,同時雇用一名經理負責大部分
行政職能。經理是專業人員,完全根據經驗和
學識選擇,不看派別傾向。經理不管決策,決
策者不管日常行政。經理有權任命大部分行政
官員,並準備縣預算,執行預算。準經理體製
、行政官員體製、行政助理體製均為上述體製
的變奏,均由縣委員會任命一名專業人員負責
行政,但被任命者沒有充分的任命官員的權力
和行政權力。另一種體製是選舉行政官體製,
主要行政官由選舉產生,全縣的選民都參加選
舉。縣委員會沒有什麽行政權,相當於縣議事
機構。縣政府機構各有不同,與美國殖民地的
早期曆史有關。
縣政府通常的事務包括:估價財產(供收地方稅時用
,地方稅根據財產價值抽取)、征收財產稅、記錄財
產文件、維修鄉村公路、救濟窮人、執行法律、管理
選舉和某些司法職能。這些職能由州法律規定。除此
之外,縣政府還履行一些縣自己確定的職能,以滿足
本縣居民需要,如防火、供水、停車場、機場、公共
學校、圖書館、保健、福利、治安、交通等。
縣政府的另一項權利在於它有征收財產稅的權利,縣
政府征收了財產稅之後分配給市、學校區或其他地方
單位。縣的財政收入主要有兩個來源:財產稅和州援
助金及 其他資金。各縣收稅情況不同,有的縣主要
依靠財產稅,有的縣主要依靠州稅再分配,有的縣還
另外征稅。縣在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它的活動和職
能與選民最近。政治製度一大部分體現在縣政上。縣
經濟都發展到相當的水平,生活水平和生活設施與大
都市沒有多大差別,年輕人大部分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信貸和交通十分發達。一般農業地區的縣也沒有明
顯的落後和愚昧的感覺。這是縣級政治得以運轉的
一項重要條件。
在很大程度上,縣級政治是美國政治的基礎。縣級政
治的過程決定了人們能夠接受什麽樣的政治。不能接
受什麽樣的政治。在縣的層次上,更多具有管理的色
彩。從階級利益來說,直接體現在聯邦政府和州政府
。縣級政府更多地考慮居民的實際利益,更間接地體
現階級利益,實際上也是選舉製度使然。縣的範圍不
大,人人都能看見縣官們在幹什麽。如果他們覺得不
滿意,下一次就會不投他們的票。任何人想要爭取到
更多的選票,都必須幹實事。這是政治世俗化的基礎
。縣政中通行的經理體製及其他各種體製,反映了縣
政世俗化的程度。很多人把縣政視為技術問題,而非
政治問題。當然縣政中有政治,隻是更需要以實事作
墊子。
實際上,美國政治製度的程式化,更多地體現在它的
三千多個縣的有效運轉上。任何社會要想有任何形式
的成熟的政治體製,首先應使地方和基層政府有效運
轉。地方政府與選民和民眾直接交往,不像聯邦政府
和州政府隔得那樣遙遠。民眾們評價政治的功績與敗
績,往往從最靠近自己利益的地方著眼。地方政治運
轉的成功與否,其政治價值就在這裏。社會經過二百
多年的運轉,加之選舉製度的強製,縣政治已經運轉
得相當順當。言其順當,隻是說它們整個政治統治的
穩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現實生活中,美國人也較
為看重縣政治或更下一層的政治,對於聯邦政治,他
們會覺得索然無味,因為那太遙遠,美國民族是講實
用主義的民族,政治上的實用主義,就是盯住眼前的
政治不放。這種態度,反過來也促進了包括縣政治在
內的地方政治的發展。
4.都市裏的政治
城市是美國社會和政治管理中的一個基本單位。美國
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的成功。根據1970年
的統計,大城市(Large city),人口超過25萬,有
56座,全部人口總和是4000多萬。另外還有200多
個“中心城市”(Central city)。此外,像愛荷華市
這樣的小城市更是多如牛毛,星羅棋布。
美國是城市化程度很高的社會,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
人口不從事農業生產。這樣,大部分人口便集中在城
市,於是市政有沒有搞好,成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中國的人口百分之八十在農村,農村有沒有管理好
,就是中國社會是否成功發展的關鍵所在。
任何社會管理和政治管理,都是對人的管理,因此,
社會要發展,經濟要騰飛,文化要弘揚,首先應當找
到管理一個社會最大部分人口的合適方法,包括文化
的、地理的、經濟的、宗教的、政治的等。隻有最大
多數的人口管理得當,社會才能均衡發展。
市政府管什麽?大概世界上大多數的城市政府都得管
相同的事務,因為人的最終需要相同。這整個基礎上
,各國又因文化的不同而管理一些不同的事務。《市
政府和市政問題》的作者德梅特裏奧斯•卡萊裏
(Demetrios Garaley)把市政的功能分為三類:
福利,包括防火、供水、維修街道和高速公路
、公共保健等事務。
管製,市政負責管製食品衛生、企業漏稅、房
屋維修、城市建築、日常服務、交通運輸、空
氣汙染、水源汙染、種族歧視、城市發展等。
抽稅,以支持前兩項功能。市政府征稅的類別
一是財產稅,二是銷售稅。
市政另外還有些收入。在美國買東西,往往加上地方
稅。總之,誰買東西,就付了稅。有些市政府還向有
關部門征收“nuisance taxes”,麻煩稅,或按國內
通行的說法,譯為“好處費”。如銀行、香煙、劇場
門票、汽油、股票買賣、旅館、汽車、商業財產的租
用等,市政府還可以征收“使用稅“,即它所提供的
便利和服務,如動物園、娛樂設施、博物館、橋梁、
隧道、公共汽車和地鐵費用、公共房屋出租、醫院服
務。市政府在發放各種執照時也可以收取費用。最後
是罰款。
市政府的預算巨大。各級政府官員思考問題的方法很
簡單:錢。政府解決任何問題的基本手段是:做預算
。在中國,光做預算就顯然不行,還得協調人際關係
和疏通物資渠道。美國經濟的高度發達,使美國人產
生那種思路,也能實現那種思路。
市政府的組織在憲法中並沒有規定。理論上說,市政
府由州政府設立,完成州政府指定的功能。市政府的
權限一般由市憲章(The City Charter)規定,市憲
章如同組織法,各個城市不同。州政府影響市政府的
方法有多種,一是州憲法賦予的權力;二是立法委托
權;三是州資助,這部分資金占市政府開支的三分之
一左右;四是行政監督;五是專項調查。
市政府的組織結構互不相同,由各地的憲法和法律確
定,因此很少有兩個政府組織一模一樣的市政府。一
般市均有某種形式的市長和市議會。市長單獨選舉產
生,為市的主要行政官員,監督執行法律。市長為首
腦,代表市參與各種活動。同時有一個市議會,可以
製定地方法律,建立計劃,征稅等。市議會的主席一
般由市議會選舉,有的城市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如
芝加哥和亞特蘭大。有的城市有兩個立法機構,以相
互製約,如紐約。市長的權限也不同,有“強市長"
和“弱市長”之分。“強市長”權限較大,“弱市長
”權限較小,受巿議會限製,主要體現在行政官員的
任命、計劃製定、立法等方麵。
另一種形式稱市議會————經理形式,這主要在
一百萬人口以下的城市中實行,50萬人口以下的城
市有一半實行這種體製。在這種體製下,市議會任命
一位市經理為主要行政官員,沒有單獨的行政市長選
舉。經理服務於市議會,不願意幹可以辭職。經理任
命行政部門的首腦。市議會一般不能直接幹涉各行政
部門,須得先與經理交涉。市經理準備預算、市議會
通過。在經理————議會體製下,也有市長,市
長由選民選出或由市議會選定,他隻是市的代表,不
是主要行政官員,他的職責是榮譽性的,包栝出席儀
式、簽署法律等。
第三種形式為委員會體製,在50萬人口以下的幾個
城市中存在。在這種體製下,一切權力屬於委員會,
委員會成員有五名至七名。委員會共同組成市議會,
行使立法權。單個的委員均為某個行政部門的負責人
。有的城市是先分開選舉,然後組成委員會。有的城
市是先選舉委員會,然後分工。這種形式下沒有市長
,隻有一位委員享有市長的頭銜,主持會議,並作為
城市的代表出席各種儀式,但沒有任何特權,與其他
委員平起平坐。他有時由選民直接選出,有時由委員
會選定。有的城市中,得票最多的委員同時為市長。
從選舉製度來說,各個城市也迥然不同。如任職期限
有二年至四年不等;有的市劃分選區,有的市不劃分
;有的市的選舉要注明候選人的黨派,有的不要,在
需要注明黨派的城市,各黨的候選人一般由各黨的初
選產生。凡是想參加競選的,須得到本黨選民一定數
量的簽名。其他形式的選舉,也需要有人簽名,達到
一定數量,有的城市還要求想參加選舉的交一定的保
證金。
市政府與其他各類地方政府有著各種各樣的關係。大
多數大城市都在縣的領土內,縣有縣的政府。另外還
有特區、鎮、衛星城等地方政府。這些政府與市政府
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它們的活動可以影響市政。其中
一項主要的關係是與縣政府的關係。
縣和市的概念不同於中國。中國的縣一般僅指鄉村,
不包括大中城市。美國的縣既是行政概念,也是地理
概念。大中城市一般均在縣的地理範圍內,而不在行
政範圍內。縣有自己單獨的政府,大多數設在大城市
內。縣管理某些地方法院、登記結婚、監督選舉,有
的還參與福利計劃,有的城市中縣管醫院和公共保健
計劃等。有的縣設有分開的政府,體製也不同,有的
市裏有縣的一些官員,但作為市政府功能的一部分,
如紐約、費城、波士頓、新奧爾良等。有的地方就稱
“市縣”,如舊金山,隻有一個政府組織,以市為主

大部分縣組織早就形成了,而城市是隨著經濟發展後
才逐漸形成的。在漫長的發展過程甲,力量相互消長
,有的市縣合一,有的市縣分離,市在縣內,是美國
行政區劃的特色。市縣分開,是中國行政區劃的特色
。市在縣內,對促進鄉村地區的發展有益。
城市也是政治的中心。大城市中的政黨活動十分活躍
。政黨領袖一般是占有重要政府職位的人或在黨內有
領導職務的人。每個城市都由法律劃分為小選區,每
個小選區平均有600~900人,少的有200,多的也
有2000的。小選區的意義是在這個小選區內設一個
投票站。每個小選區的某黨擁護者通過初選產生一名
委員(Committeeman),或幾名。他們為政黨的基
層幹部,是黨的工作者(Party Workers),而非黨
的領袖(Party leader)。再往上,是選區會議
(Ward或assembly)。一般在這個選舉單位中產生
一名市政議會議員或州議員。每個選區會議選舉自己
的領袖,他們是市內基層的政黨領袖。領袖由本黨成
員直接初選,或由小區代表會議選舉產生。選區領袖
一般有權任命小區“隊長”(Capitain)。通常,小
區的“隊長”與小居的委員是合一的。所有的選區領
袖組成黨的市或縣的中央或執行委員會,委員會再指
定一名縣或市的主席,他是市黨部的領袖。
自然,與其他政治組織一樣,這裏存在許多變異。紐
約市由五個縣組成,每個縣都有自己的黨組織但沒有
市委員會和市主席。市和縣的黨的幹部名義上是州和
全國黨組織的一部分,實際上獨立性很大,特別在市
官員的選舉上。十九世紀時,政黨領袖對政治過程有
舉足輕重的影響,如今已大為改觀,初選的作用限製
了政黨領袖的權力。不過,這恰恰是兩黨製度得以長
期存在的前提。兩黨都允許觀點不同,若不如此,組
織分裂勢在難免。城市為政治的戰略要地,雖然政黨
今不如昔,但城市中的政黨活動依然是政黨政治的大
頭。
市政治理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城市未來的趨
向如何,決定社會的發展。大中城市,正麵臨越來越
嚴峻的挑戰,犯罪率上升、生活指數上升、城市設施
老化、稅收高漲。我去過舊金山、華盛頓、紐約、費
城、芝加哥、波士頓、亞特蘭大、西雅圖、聖地亞哥
等大城市。紐約的犯罪率令人提心吊膽,芝加哥市中
心有不少荒涼之地,如此等等。
當然,平心而論,與世界上不少國家相比,美國的城
市管理是第一流的,現代化程度也是第一流的。美國
市政有一項有利的條件,它隻需要管製經濟,而不需
要管理經濟,經濟領域是私人管理的,市政隻製定法
規。地方政府的首要功能是管理城市發展促進城市生
活水平的提髙,改善城市設施。與中國相比,市府的
職責小得多。可以集中力量管市政建設。
杜會的發展總是不斷指出新的問題,不斷向人類的管
理能力提出挑戰。麵對這些挑戰,人們可以有兩種選
擇:一是限製問題;二是尋找對策。限製問題不能最
終解決何題,隻有尋找對策才能化解問題。
5.草根政治
政治學中的術語Grass-roots Politics,可以譯為基層
政治,如果原本不動地譯,即為草根政治。在縣政府
以下,政治怎樣展開,是社會管理體製中的一個環節
,縣政府作為州政府的下一級,從縣政府到民眾,有
的州還有一級更低的政府,這就是鎮政府(Town
Government)或鄉政府(Township
Government)。不過,在這一層建製上再一次反映
了美國文化的特點:並非所有的州都設有鎮政府或鄉
政府,而是在有這種傳統的地方才設立,如東部、中
東部和其他一些地方。鎮政府較為典型的為新英格蘭
地區。托馬斯•傑佛遜等思想家都曾高度評價鎮政府
,認為它是直接民主的一種理想形式。
鎮政府起源於殖民地時期,由於嚴冬和印第安人的存
在,早期殖民者在小的村莊以及環繞著它的土地上設
立了這種建製。區域內往往設有一個教堂,包括農村
和城鎮。鎮政府的政治較為簡單,由所有合格選民的
會議決策,選民選擇鎮官。每年舉行一次會議,如需
要還可以召開會議。全鎮會議決策之後,由選舉的鎮
官(三至九名)執政。
另外,選民還選舉其他一些官員。鎮官須執行全體會
議製定的基本政策。不過,有的學者指出,隨著政治
生活的發展,前來開會的人數越來越少,願意做鎮官
的人也越來越少。有的鎮發展出代表會議,選民選舉
一百名或更多的人開會,代表他們。盧梭說過,公意
不能代表,如果人們寧願選舉代表代表他們的意誌,
政治製度就變質了。鎮政府的發展趨勢是什麽?現在
不好說。不過,鎮政府在不少地方,還起著舉足輕重
的作用(關於鎮政府,見第二章第6節“政治基因”
一節,那裏記錄了對一個鎮政府的實地考察)。
除鎮政府之外,在大西洋中部各州和中東部各州,農
村還設有鄉政府。鄉政府通常管轄36平方英裏的幅
度。在不少州,鄉政府仍相當活躍,如伊裏諾伊、印
第安那、堪薩斯、密竭根、明尼蘇達、威斯康辛等。
密蘇裏、華盛頓州還有少量的鄉政府。愛荷華和俄克
拉荷馬州曾有過鄉政府,如今已經不運轉了。
鄉政府負責照料公路、處理一些不大的法律案件,管
理選舉。鄉政府也管估價財產價值、抽稅。在一些州
的大鄉裏可以擁有警察、消防、供水等機構。鄉政府
負責滿足農村人口的需要。鄉政府的管理與鎮政府差
不多,由選民每年的會議製定政策。但來開會的人很
少,除非事關重大。鄉政府目前正在衰落,因為鄉村
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少,交通發達,信息網絡、經濟溝
通使農村地區與城市緊緊聯係在一起。這些功能為鄉
政府難以承擔;另一方麵,願意做“鄉官”的人越來
越少。人往高處走,人們紛紛到鄉外去謀求高職了。
不過,在一些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地方,鄉政府的作用
略見長進。這是因為它們城市化了,人口密度高,矛
盾和利益要求多,管理自然不可或缺。
再有一種形式,就是特區(Special districts)。這種
政府形式所知人不多。特區是一個獨立於其他政府機
構的政府組織,它有自己的征稅權和其他權力,有自
己的政府組織。特區因不同的需要組織起來,如機場
、計劃、停車場,等等。特區與其他政府組織(如市
政和縣政府)之間有邊界,也可能與其他政府交錯。
城市有,鄉村也有,百分之六十的特區集中在十個州
,如加利福尼亞、伊利諾伊等。
設立特區的原因一般有:(1)方便或支持某種特殊
的功能;(2)執行某些單項功能的機構在一個地區
內至關重要。
特區的類型很多:(1)學校特區,為數最多,由一
個委員會領導,向他們屬下的人們提供一套教育製度
;(2)衛生特區,以使汙水處理更為有效;(3)
電力特區;(4)供水特區,由供水係統供應水源
;(5)其他類別,圖書館特區、消防特區、森林特
區等。五、六十年代特區發展最快。特區的總數大約
相當於全國城市的總數。
特區的設立由州法律決定。特區內的人們為特定目標
組成一個政府。一般選舉一個委員會,委員會有權征
稅,設立必要的組織,購買必要的設備,滿足民眾的
需要。特區用來滿足人們的特殊需要,並針對特殊地
區的人征稅。設立特區,是因為其他地方政府不能提
供這種特殊的服務。特區的政治功能往往不強,隻為
提供某種專項服務而活動。
自然,對於特區,也有爭論。有人認為它的設立使那
些從事專門設備生產的廠商漁翁得利,因為特區均是
為專門的目標而設立的。另外,特區雖然不是為政治
目的而設立的,但它們也不能遊離於政治之外。利益
集團、政客照樣在特區活動,影響特區管理。
無論如何,特區是一種較為靈活的管理形式,哪裏有
特殊需要,設立特區加以解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管理
方法。在州政府和其他地方政府不能滿足需要時,設
立以特殊需要為目的的純管理性的特區組織,是一種
合理的選擇。對地廣人多,文化差別大,需要繁雜的
杜會,尤其適合。
在社會的管理體製和形式上,宜活不宜死。體製太死
,往往限製社會生動活潑的發展。當然,事物不能走
極端,如果太活,社會管理活動又會失去章法,沒有
一體化的結構。在兩個極端之間找到合適的方位,是
一個社會管理優化的先決條件。
最後,還存在村政府(Villages)。村的概念在這裏
相當於鎮而非鄉,有城市的含義而非農村的含義。從
法律上說,村與市有相等地位。村的地位由州法律規
定。有的村隻是郵局店周圍的一些人家,“雞犬之聲
相聞”;有的比鉸大。這裏的人們需要修路、路燈、
供水等服務,組成市又太小,可以稱為村。各州都有
法律,人們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序申請組建村。村政府
一般較為簡單,類似於弱市長體製。立法機構為一小
的委員會,有三至九人組成。主席或其他頭銜的人主
持委員會。另選舉一些其他官員,少而精。村政府可
以與鄉政府分開,向縣政府派出自己的代表,也可以
隸屬於鄉政府,各有不同。
美國政治在草根政治這一層,放得很開,主要職能在
於為轄內的人們提供服務和便利,其他職能相對不那
麽明顯。官員依靠人們交納的稅行政,他們由選舉產
生。草根政治的組織簡樸,便於監督。在政治生活中
,老百姓對於全國政治或者州政治,無話可言。但對
草根政治卻有實際發言權,因為這些活動就發生在他
們身邊,他們眼前,與他們的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
實際上,在這一層更多是杜會性的和福利性的。草根
福利,草根非政治,對老百姓來說,足矣。
6.透明議事
政治過程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決策過程是公開
的。聯邦的參議院和眾議院開會和辯論過程是公開的
,電視現場轉播,閑人可入,坐在指定席位上旁聽。
所有議員投票的結果也是公開的,電子顯示牌將自動
顯示每個人的投票立場,一目了然。州政府的開會和
辯論情況與聯邦議會一樣。我在馬裏蘭州的議會會場
觀察過,有旁聽席和電子顯示牌。地方政府一級,公
開辦公也是慣例。開門辦公一般是在議事性機構裏。
縣一級政府,由於設置有所不同,不敢說全美一樣。
我參加了一次愛荷華州約翰遜縣的縣委員會召開的開
門議事會議。
會場設在縣行政大樓內。縣行政大樓是一幢四層高的
樓,大小相當於一個電影院。與中國縣政府的規模相
比是小巫見大巫。縣政府裏兩個最大的辦事機構,一
是選民登記處,二是駕駛執照申請處。會場大概有
50——60平方米那麽大,前排擺著固定的桌子,有
五個固定的位置,給五個選舉產生的委員坐。每個人
前麵有一塊牌子,寫著名字。右邊坐著檢察官和審計
。涉及財政和法律問題時他們參與意見。左邊坐著書
記員,有一錄音設備。在主席台對麵,放一個小桌子
和椅子,供有關人員發表意見。在這個桌子後麵,有
二十多張椅子,公眾可以坐在這裏觀察他們的決策,
聆聽他們的討論。一般的人也無此興趣,主要是與當
日會議決策有關的人士願意出席會議。出席觀察的人
可以看,而且可以發言和發表評論,隻要事先征得主
席的同意。
這天的議事日程很多。9點鍾開始。地方報紙的記者
也到場。非正式議程的討論項目有好幾項。一是重新
裝修縣的一個機構的辦公室。會議討論得很細,如地
毯、窗簾、空調,以及州政府給多少錢,縣政府給多
少錢。提出要求的這個機構發言人陳述理由,縣委員
們提出問題,很細致,很認真。連建築師都被請到現
場。最後決定由建築師先出草案,然後由縣委員會議
再議。
其二是討論修建公路的問題,開辟和連接兩條公路,
以便給這個地區提供更多的方便。每個項目的提出人
都得陳述理由、回答問題、出示材料。他們帶來了書
麵材料以及設計圖紙。開會時還要圍攏來討論圈紙,
然後做出決定。
非正式議程是準備和討論問題,不需投票。縣的這種
決策機鉤,相當於立法機構,要以投票做最後決定,
投票也是公開的。
10點正式議程開始,主席用一個小木棰子敲了一下
。第一項是審議出售財產的問題。共三件,兩件很快
通過。第三件爭論激烈。大致情況如此:根據法律規
定,每個擁有地產和房產的人都必須付財產稅,如果
不付稅,政府有權沒收財產、並出售。出售得來的錢
抵財產稅。這是一條非常厲害的法律,人們不能不交
納財產稅。當日審議的問題就是在這個範圍內。有一
個人建造一所房子,造到一半大概沒有資金造不下去
了。但他得為這所房子付財產稅,他也付不出。政府
沒收了他的這所房子,公開出售。他的一位老朋友準
備出二千美元買下這所房子,然後還給他,以解決這
個問題。另外一對青年夫婦住在這所未建成的房子的
旁邊,認為這所房子太不安全,小孩子到那裏去玩,
容易出危險,想買下這所房子並拆毀它。他們答應出
一千美元。爭論就在這幾個人中間進行。
房產所有者發言解釋他的情況,他的朋友為朋友的立
場辯護;青年婦女則為自己的立場辯護。各自還有一
二個鄰居為其講話。經過較長時間的辯論,委員初表
決。由審計員依次叫每個委員打的名字,同意的說
“yes”,不同意的說“no”。表決結果由審計員記
錄在案。投票結果,青年夫婦勝。縣委員會議寧要一
千美元不要兩千美元,可能是覺得房產所有者十一年
不付財產稅,不能讓他擁有這份財產。如果選擇兩千
元,結果是房產擁有人擁有房子,又不出十一年中欠
下的房產稅。
第二項審議“人類服務”機構的計劃,他們要求擴大
辦公場所和建立一個少年基地。縣人類服務機構的負
責人陳述理由,提交草案和圖紙。表決結果:通過。
第三項討論給州經濟發展部的一封信,涉及為縣爭取
更大利益的問題,沒有什麽爭論,迅速通過。
然後再議縣審計的幾個事項,發放售酒的執照。在美
國,銷售酒要有執照,沒有執照售酒是違法行為。我
在一家朝鮮飯店吃飯時,他們就沒有啤酒,因為沒有
執照。對於發放的執照,沒有異議。然後議論檢察官
提出的1988年學校選舉的議案,他早有準備好的文
件,通過。
其中還討論一個人的申請。他計劃將11英畝的農田
改造成居住區,準備造新房。沒有異議,通過。在美
國,擁有土地的人並不能隨心所欲地處置這些土地,
須受政府有關法律的管製,有關土地的計劃需得到政
府的認可,否則不可破土動工。
然後迅速討論了幾項議程,均通過。
最後一項討論時間較長的是關於冬天掃雪的何題。美
國汽車甚多,冬天公路掃雪是一個大問題。要購買設
備,製定預算,招募人員。如果花了很多的錢,沒有
下多大的雪,錢的效益就沒有發揮出來。如果省錢,
結果大雪紛飛,無法應付,選民們又要提意見,因而
掃雪何題成為政府冬季的一項重要議程。
議程完畢後,幾位縣委員和檢察官以及審計員相互交
流意見。各自有什麽問題可以提出來備案。
最後,主席問聽眾有什麽意見。此時隻剩下兩名聽眾
,其他二十幾人在自己的事項討論完畢後都相繼離開
了。有一個人說有意見。他問縣委員在讚同“人類服
務”機構的計劃時(即建造一個新的辦公樓),有沒
有考慮到去租或買一座現成的建築,為什麽一定要去
建新的,這樣開支大得多。此人是一位與此計劃無關
的人,隻是關心這件事。有一位縣委員負責調查過此
事,作了回答。會談錯束,主席拿木棰子敲了一下。
這整個過程,完全公開,任何人都可以旁聽,發表意
見。縣委員均由選舉產生。會議結束後,有一位縣委
員告訴我,在縣委員會議上,任何事情都必須公開投
票。沒有公開投票,他們不能作出決定。
政治的運轉,很大一部分在地方政治。地方政治的正
常運轉,是整個製度運轉的基礎。每個普通公民對政
治係統的看法往往首先來自於離他最近的政治機構的
運轉。縣政的議事過程,使人覺得透明度很高。自然
,他們也有自己的辦法來通過他們想通過或不想讓聽
眾知道的事項。表決必須是公開的,但他們可以講非
常專門的語言,以非常快的速度進行表決。人們稱為
“Railroad”(鐵路),意即“開快車”,人們還沒
有反應過來,就已經通過了。
縣議事會的主要職責實際上是討論預算如何使用,很
多事項牽涉到錢,沒有太多純政治性的事務,也沒有
直接管理經濟的事務。地方政治有非政治化的傾向,
多半是福利、修路、稅收、房產等方麵的問題。約翰
遜縣1987年的全部收入為二千一百萬美元,其中財
產稅占二分之一左右,政府間轉讓稅收為二百多萬美
元。縣議事會主要是決定這些錢如何用。
當然,縣級也有政黨之爭,政黨的基礎在縣。不過,
縣本身的活動十分具體,一般均涉及縣計民生。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在任何社會中,應當貫徹兩個目
標:一是地方政府有效滿足當地居民的直接需要;二
是地方政府議事過程高度公開。地方政府乃中央政府
之足,無足,中央政府寸步難行;地方政府又為中央
政府之手,無手,中央政府難以成事。中央政府應當
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來促進地方政府達到這兩
個目標。有了行之有效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便如虎
添翼,如魚得水。
7.選擇仕官
美國實行常任文官製度,事務官一律要經過公開的考
試錄取。據說,這套製度從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發展
而來,由英國人最先采納這一體製。但中國古代的八
股考試和科舉與現代文官製度大相徑庭。
美國大約在十九世紀末開始推行文官製度。在這之前
,實行政黨分贓製,或曰政黨分肥製,即哪一個政黨
的候選人當選總統之後,其同黨便可雞犬升天,有功
者都彈冠相慶。這套製度有不少弊病,造成官場中的
貪汙腐化、結黨營私,效率低下。有一則故事就說,
那個時代,有一位想到華盛頓當官的人,沒有如願以
償,結果一槍打死了當時的總統。此事被認為是美國
實行文官製度的一塊重要裏程碑。其實際問題不在一
個人的不滿,而在於一套製度能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
要,文官製度的基本特點在於政務官和事務官分開。
事務官不由選舉產生,政務官由選舉產生,與政黨共
進退。事務官由公開的考試選拔,有競爭,在政治上
保持中立。其實,很多人並不是官,而是普通職員。
任何人要進入公共部門工作,或是通過選舉,或是通
過考試,以此保證合格的人員進入公共部門,堵塞營
私舞弊之路。同時也為了平衡各派政枱力量。
這套製度具體如何運轉呢?我在愛荷華市的市政府做
了調查。愛荷華市是實行經理製的城市。市最高權力
機關力市議會(City Gohcil),有七名成員,其中一
位為市長,實際上是名譽性的職位。市長叫約翰·麥
克唐納(John McDonald),就在學校對麵的街上
開眼鏡店,常坐在裏麵為顧客修眼鏡。他隻在市議會
開會或辦公時才去市政府。
負責日常事務的是市經理。市經理下麵有財政部門、
房管部門、公共場所管理部門、消防部門、合作部門
、計劃部門、公共工程部門、交通部門、人事部門、
警察局。另外,圖書館館長、市Clerk、市司法首長
等不歸市經理管。市經理雇有近500名常任職員,包
括消防隊、警察、圖書館職員在內。凡在公共部門工
作的人都包括在內。另外,市政府還需要臨時工作人
員,每年大約在三、四百人左右,如冬天掃雪、夏天
修整道路、修整草坪等。無論是官員還是職員、工人
,凡在公共部門工作,都被列入文官名冊。那麽,這
些人從哪裏招募?怎麽招募?
市政府人事部門的一位助理告訴我,所有的職位必須
公開,向全社會任何人開放。對於婦女,少數民族和
殘疾人,政府不但不可以歧視,而且要采取比對待一
般人更有效的措施,稱為“肯定性行為
”(Affirmative Action)。任何願意承擔這些公共
職位的人都可以申請。
市政府如何使公眾知道需要招募人員呢?市政府要通
過各種手殷,如在當地的報紙上發通告,通過專門的
工作簡報、登廣告,在市政府辦公樓布告欄裏張貼廣
告,利用市的有線電視等。我往市政府人事部門的門
口看到一些這樣的通告,名稱叫“愛荷華市市政府備
忘錄”。內容有:招募負責招呼學生穿越馬路的人員
,招募預備人員(頂替可能生病的職員)、招募計劃
人員、還有水利、滑雪、科學、學前藝術等方麵的教
員,圖書館助理和警察局長。招募通告和廣告啟事發
送的範圍,視該職位的高低而定;普通職位在市內發
,重要一點的發至各州,更重要的,如市經理、警察
局長,則將發至全國。
通告上要寫明想招募人員來擔任的官職的工作性質、
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工作要求、工作報
酬、開始工作時間、申請時間。我們來看一下兩份具
體通告:
社區發展基金計劃助理:協助管理社區發展基
金計劃,克服困難,準備基金申請、寫報告、
起草文件,負責調查研究,包括程序設計、數
據收集、結果分析等。要求申請人員得到政治
學、社區研究、市區研究或與這些領域密切相
關的碩士學位,在計劃管理和發展、或城市住
房和共同體發展部門工作三年以上。公共行政
的碩士學位可以代替一年實際工作經驗。要求
具備出色的口才和書寫能力,行政能力,能與
公民有效溝通,懂得聯邦、州和地方法律。申
請者要具有愛荷華市的駕駛執照。
警察局長每年負責三百萬美元的預算,管理53
個人。愛荷華市有5萬人,還有其他小城鎮。候
選人要求:具有在警務方麵的各類能力,如預
算、製定計劃、長期規劃、警務領導實踐、尊
重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懂得如何達到目標,預
計問題;可以成為一位領導者,能協調全體成
員;可以向市經理、市議會提出建議;有應付
公眾的能力;可以與受過高等教育的公眾打交
道;能與其他政府機構和諧相處;能與大學積
極配合等。待遇:市政府提供100%的醫療保
險、牙醫保險、生命保險,每月一天假期,每
月一天病假,工齡工資5年後每年200美金,工
資在39,936至57,429之間,配備一輛汽車。可
能的選擇程序:申請終止日期1989年1月31日
,申請人要準備其他有關材料,最後的候選入
由市政府出錢前來麵試,查檢有關材料,麵試
包括一組警務專家和其它有關方麵人士的評價
,還包括由愛荷華大學負責的一次考試。初選
之後,還要對選中的人再作麵試。
廣而告之之後,應試者會將材料寄來,人事部門將所
有的申請集中在一起。待到規定肘間,進行考試。考
試有麵試、筆試和實踐考試等種類。麵試主要是由一
組人對應試者進行評價、當場提問題,麵試者回答問
題,然後進行選擇。筆試較為複雜,要針對每一個職
位設計考卷。這種考試如果籠而統之,結果會是無效
。所以考試均針對專門的職位設計。考試包括知識、
能力、應變等方麵。不同的職位還有特殊要求,如警
察局長,可能需要做神經和體力方麵的檢查,以保證
精神狀況正常和體力能夠勝任這個職位。如果是一些
具體工作的職粒,如打字員、電腦操縱、鏟雪車駕駛
員之類,隻要求應試者當場操作,以作評定。通過這
樣的過程選擇最佳者。
我看了一份考消防隊負責人的考卷,記得有下述這樣
一些問題:
怎樣理解政策發展?政策製定意味著什麽?
能否製定長遠規劃?你怎樣理解長遠規劃?
如果在你領導的部門出現財政赤字,你將怎麽
辦?
你能否訓練消防隊員?如何訓練?
你認為最困難的問題是什麽?你將如何處理?
你怎樣看待婦女和少數民族工作中的作用?
如此等等,大約有30個問題。每個應試人均得考試
,當然是對擔負一定責任的人而言的。然後評價這些
考試結果,擇優錄用。
為了防範營私舞弊,所有的職位必須公開,不能由哪
個人指定,市長和市經理也沒有這種權利。市政府與
工會有協議,即在向社會公開招收人員之前,須先向
已被雇用的人公開招募,如果沒有合適人選,再向社
會公開招募。但這個過程也必須是公開的。任何部門
領導,包括市經理、市長都無權直接任命。如果眾多
應試者覺得最後的選擇不公平,可以采取兩種方法有
所動作,一是去法院,法院將審理這類案件;二是投
訴聯邦機構————公平機會委員會。同時工會也
起一定作用。通過這樣的機製保證選人過程公正。
由於公共部門依靠納稅人的錢而存在,所以他們得受
納稅人的監督,同時納稅人也應有平等的地位來競爭
公職。在對應試人進行選擇時,規定不得檢察婚姻狀
況、子女狀況、宗教信仰、種族歸類以及個人曆史。
隻能檢查與申請有關職位相關的東西。不得因上述原
因而排斥任何人競爭公職。
自然,理論上說是這樣,在實際運轉過程中,總有不
正之風。做官樣文章的為數不少。任何製度和法規都
會麵臨這類挑戰,文官製度更是如此。
這裏不必詳細分析這套規定究竟在多大的百分比上實
現了。從理論上說,這套體製有其利處:
它保證了行政體製的相對穩定。文官成為技術
工種,與政黨競爭沒有關係,政黨換班不影響
他們,他們可以一以貫之地管理社會各個環節

它保證了政黨競爭可以順利進行。行政體製的
運轉,是冰山在水下的部分,政黨競爭隻是冰
山露出水麵的部分。如果政黨競爭引起社會紊
亂,便不能有效展開文官製度這套機器,是美
國政治體製的基石;
它保證了社會管理過程的技術化,現代社會的
管理需要越來越精、越來越專門的技術人員,
他們的能力不能低於工廠中的工程師和技術員
,大量的問題都是工程技術問題,如果全體官
員都卷入政治旋渦,便不可能組成穩定有效的
技術幹部隊伍;
它保證了各個職位得到較有能力的人。不一定
是最有能力的人,最有能力的人不一定願意擔
任公職,因為報酬低於企業。但由於有竟爭、
考試和選擇,選擇的人員一般可以勝任。
一個社會管理或治理的成功,在於這個社會怎樣有效
地使極大一部分人員技術化,專業化,使他們能長期
穩定地研究和發展自己所管理的部門。同時,開放這
些職位,讓社會上有意者前來競爭,這樣才能擇優汰
劣。開放的幅度越大,收羅的麵就越大。像雷達一樣
,三百六十度掃描總比一百八十度掃描能發現更多的
目標。要做到有關公職的充分開放,關鍵在於這些職
位技術化的程度。這兩者是相輔相成、密切相關的,
美國政治的兩重性在於,一方麵是廣泛收羅人才進入
文官製度,另一方麵又將他們置入政治勢力的統治之
下,這就有效保障了統治階級的統治。
8.國會人聯絡處
美國的政治金字塔,自上至下,龐大而複雜。我們看
到,這座金字塔,結構並不那麽緊湊,但運轉得平穩
。而且各級之間並無特別大的衝突,整個體製得以維
持。其實,在這座金字塔中,有條線索把各個部分聯
結起來。我們可以看看國會如何與選民聯結起來。
國會議員按選區產生,每個選區一名。愛荷華州第三
選區現任的國會眾議員(Congressman,直譯為“
國會人”)叫內格爾。國會議員的職責是聯絡選民,
傾聽本選區選民的意見,以各種方式幫助本選區解決
各種實際困難,包括通過立法手段。
國會議員的主要職責並不在於全國性事務。當然,如
果國會表決此類法案,他們也得有態度。他們的主要
注意力在自己的選區。本選區的選民對他是否滿意,
是他能否當選或再次當選的前提。選舉製度的功能在
這方麵是貨真價實的。盡管人們隻能在有限的人中進
行選擇,但無論是誰,要想進入國會大廈,必須有多
數選票。這種機製迫使國會議員多多考慮本選區。
國會人在華盛頓特區有辦公室,一般有10名以下的
辦公室職員幫助處理各項事務。每個職員有分工,有
的管外交,全國性政治,有的管各種福利事項,有的
管經濟領域的事務,農業、工業之類。不過,華盛頓
的辦公室離本選區太遠,無法聯絡本選區選民。所以
國會人在本選區要設聯絡處(Liaison Office),設幾
個聯絡處視選區大小而定。愛荷華州第三選區幅度較
大,內格爾設了四個聯絡處。聯絡處的規模視所管的
幅度大小而定。愛荷華市有一個聯絡處,主管約翰遜
縣。由於愛荷華大學地位重要,所以內格爾專在此縣
設一聯絡處。
何謂聯絡處?我去了愛荷華市的這個聯絡處。聯絡處
設在一家銀行的樓上,地處市中心。有兩、三間辦公
室,地方很寬敞。聯絡處共有兩名工作人員。整個第
三選區的所有聯絡處的工作人員總共在十名左右。加
上華盛頓的工作人員,一名國會人均有二十名左右的
工作人員。聯絡處以國會人的名義活動,他們發出的
大部分信件都署國會人的名字,盡管他們可能是自己
做的決定。
聯絡處主要幹什麽?實際上是一個幫選民解決問題的
機抅。選民如有什麽抱怨、困難、問題均可以找聯絡
處。聯絡處雖然不是行政機構,但它們可以協調行政
機構,以國會人的名義影響不同機構做出決定。聯絡
處的主要活動包括社會保險方麵的事務,退伍軍人的
待遇、喪失能力的兒童的撫養問題、移民問題、農業
發展問題等。它們的任務就是幫助選民排憂解難。
一方麵這是一種社會工作,另一方麵也是國會人爭取
民心。接受訪談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她怎樣通過各種
方法從聯邦基金、州政府和其他基金中爭取到錢來資
助兒童,有怎樣幫助想留下的外國人解決移民問題,
說她正在處理一位波蘭團結工會成員移民的事務。聯
絡處利用國會人的聲望,協調和遊說,往往能解決不
少問題。從功能上說,有點像中國的“上訪處”。
國會人聯絡處,均由國會付工資,財政預算均在國會
,因此,對行政機構有一定的獨立性。領導聯絡處的
是國會人。國會人每周往返於華盛頓和本選區之間,
很多時間在本選區活動。如果一位國會人落選,他的
聯絡處就會撤銷,裏麵的工作人員需另謀新職。新當
選的國會議員重新組建聯絡處,自然會起用在選舉中
出過大力的人。
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國會人的聯絡處最一個十分重
要的網絡,它們將所有的選民聯結在一塊,國會人的
功能並不僅僅是每年去華盛頓討論一次國家大事,而
是每天要處理各家小事。這套機製,從化解和緩和社
會矛盾來說,有一定的功效。它們不是行政機構,在
人們與行政機構打不通交道時,還可以找立法機構的
聯絡處,聯絡處負責與行政機構打交道。自然,聯絡
處的工作也是在法律範圍內,不能逾越法律,除非國
會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製定了新的法律。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國會人聯絡處的網絡,實際上構
成一個完整的信息係統,一個國家的立法機關如何立
法?這是實際政治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立法機關
隻有得到充分的信息後才能製定出適應性較大的法律
,同時能正確判斷各項事務的輕重緩急,製定法律。
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信息係統,每個國會人和國會如
何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國會人聯絡處製度,加以現代
化的通訊和交通手段,使這個信息網絡有效地運轉起
束。此為政治和社會組織中的一個重要方麵。
國會人依靠這套體製,同時也受它的製約。因為這套
機製既在為國會人服務,也在檢驗國會人的活動。國
會人是否勝任?是否盡了職責?是否有成績?這套機
製會告訴選民。有許多東西開始時是人們為了一個目
標建立起來的,後來往往成為達到另一目標的工具。
聯絡處既可收集民意,也受民意製約。
八、軟性治理
1.駕駛執照
管理或治理一個社會,有兩種基本的方法,一曰政治
的治理,一曰技術化的治理,又可稱之為軟性治理。
所謂軟性治理,是指社會發展出一套有效的機製,通
過經濟的、文化的、習俗的、法律的手段來治理社會
。政治的治理,帶有較多的權力運用和強製色彩,會
增加政治和行政係統的負擔和責任。如果政治和行政
係統能將一大部分責任卸去,又使該治理的事務得到
治理,那麽社會就有了較為成熟的管理體製。由政治
治理引出的矛盾和衝突相應地也會減少。美國社會是
一個私有製的資本主義社會,由於人們的設計和資本
本身的力量,發展了一套軟性治理方法,這構成這個
社會穩定的一項條件。
在美國,公民沒有特別頒發的身份證。美國人常用來
證明自己身份的是駕駛執照。美國大部分成年人都有
駕駛執照。如果沒有駕駛執照,也可以去辦駕駛執照
的部門辦一張與駕駛執照同樣的證件,不能用來駕車
,但可以用來證明身份。當需要證實自己的身份時(
如開支票),就可以出示。所有的公私部門都約定俗
成,認此物為準。
我也去申請一張“駕駛執照”,為了證明身份用。先
打電話去問了一下,那邊回答說可以,帶護照去跑到
那裏一看,原來是州的運輸部辦事處。這類事情一般
歸州政府管。有不少人在那裏申請。排了十分鍾的隊
。輪到我,辦事官員沒有任何別的疑問,打開護照給
她看,她抄下姓名,問了一下身髙、體重,看一下眸
子的顏色,寫下生日,便完了,大概二分鍾。
然後到下一個辦公桌核實一下,再轉下一個辦公桌,
輸入他們的電腦,收取五美金。這個辦公人員大概用
了一分鍾。下一位拿出一張打印好的單子,上麵有我
的性別、眸子顏色、體重、體高、發照日期、生日、
以及地址、編號,然後再給我簽字。簽完字後,在旁
邊一張椅子上坐下拍照,也隻消一、二分鍾。第三位
辦事員讓我坐著等一會兒,說要衝洗照片。等了兩分
鍾,他拿來了執照,照片以及前麵提到的數據全部印
在一張紙上,密封在塑料殼裏。前後五至八分鍾。這
張執照可以當“身份證”用,在全美都可通行。前前
後後沒有人問我,為什麽要辦這張身份證?也沒有人
規定說外國人不能辦。
我與愛荷華大學政治學係的一位教授討論這個現象。
他說這是傳統。美國人不喜歡政府管他們,絕對不能
接受政府給每個人一個號碼。其實,每個申請工作的
美國人,甚至外國人都有一個聯邦政府稅務局給的社
會保險號碼。在不同的政治文化下,各國的做法不同
。如法國政府在每個嬰兒出生時就會給他一個號碼。
美國人需要證件,是因為自己在生活中需要,如銀行
、付賬或者駕駛車輛,什麽地方發這種證件呢?最多
的是運輸部,因為沒有車很難在美國長期生活。他說
美國人絕對不能接受警察局發證件,這樣會給警察局
太大的權力。其實電腦係統十分發達,警察局可以很
方便地使用運輸部乃至其他各類機構儲存的有關公民
的個人數據。恐怕走到任何地方警察局都有辦法根據
你的執照通過電腦查明情況,我想起前年有一位留美
學者回國後告訴我,有一次他離開他所在的州外出訪
問,主人安排訪問一個縣的警察局,警察局給他看了
電腦係統。陪同的警察局長問他要了這張“執照”,
將有關號碼輸入電腦,馬上就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了
他的詳細情況,包括年齡、國籍、出生年月、職業、
有沒有犯罪記錄等,使他大為驚訝。
不論怎樣,“身份證”由運輸部發不由警察局發是個
非常有趣的政治文化現象。這說明美國人對警察局這
樣的強製部門的戒心。縣警察機構的首腦是選舉產生
的,不是任命的,這裏麵也表明一種製約其權力的願
望。
運輸部門辦理此類證件不問更多的問題,隻需要申請
者拿出合適的證件,證明在18歲以上。18歲以下的
申請,需要父母同意。辦理這種“身份證”的部門,
可以接受各種證件:其他州的執照,出生證明的複印
件或原件、護照、移民文件、保險文件等。他們需要
這些文件隻是為了看看申請者的名字和出生年月
,Showing your full name and birthdate(指明
你的完整姓名和出生年月)。
美國人時時都在保護自己的心理安全感。從前麵的分
析可以看出,這隻是一種“心理感覺”,因為警察局
完全可以通過電腦係統查詢資料。但這種“心理感覺
”的永恒念頭,應當被視為政治生活中的一股持久的
動力。真正的問題是怎樣使老百姓感到放心,又使政
府管理靈便。
從這種“身份證”或“駕駛執照”的辦理手續上可以
看出,這裏重要的不是哪個部門頒發它們,而是每個
人都有一張“身份證”,政府的電腦係統中有了公民
情況的數據。隻要需要,政府的任何部門依然可以使
用這些數據。總之,雖然表麵上無人控製,其實社會
自然處在政府的嚴格控製之下。
政府在編織這個網絡時,並不刻意強調這是警察局份
內的事,而是強調為民眾服務。發放“駕駛執照”即
可做駕駛證件,又可作“身份證”,一舉兩得。同時
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時時刻刻,“身份證”是不
可缺少的,因此又是政府向民眾提供的一種方便,這
樣人們就會自覺自願地去領“身份鉦”,加入這個網
絡,因為它的確有用。
這套做法的另一個特征是,它把各種證件係統統一起
來,一卡多用。有了一張“駕駛執照”這樣的“身份
證”,便不需要其他的什麽證件,簡化了手續。“身
份”證明係統形式上是非政治化的,但它和政治化的
“身份”證明係統有相等的功能。
2.工廠的原則
對美國工廠很陌生,因而很想去走走。我知道哈佛大
學教授傅高義寫過一本書————《日本名列第一
》,比較了美國的企業管理和日本的企業管理,想從
中找出日本戰後令人瞠目結舌的經濟奇跡的成因。我
們在這家工廠原經理傑克·紐曼的陪同下前往工廠。
這家工廠是The Procten and Gamble Company
在愛荷華市的分廠。這家公司現在是一個世界性的大
公司,建於1837年,當時隻是一個很小的生產蠟燭
和肥皂的工廠,總部設在俄亥俄州。如今已不需要生
產蠟燭,公司主要生產洗滌用品,如著名的Tide洗衣
粉和洗衣劑,另外還有Crest牙膏。我在新加坡和香
港時,也看到滿街都是這種牙膏。除洗滌用品外,還
生產一些食品、藥品。
公司全力以赴推出新產品,近些年來又在生產風行的
紙尿布。公司像大多數公司一樣,為了追求最大的利
潤,不斷創新,不斷推出新產品,公司在全美國設有
五十多個分廠及研究和發展機構,愛荷華市的分廠隻
是這五十幾個分廠中的一家,另外,公司還在45個
國家和地區有業務活動。
這種跨國的組織是美國經濟的典型方式,也是美國人
企業精神的一部分。美國企業隻要有可能就願意在國
內外開設分號,並且十分留意來自這些活動的統計數
據。各跨國公司之間,也常常為這些數字展開競爭。
在企業方麵,美國思維不僅僅注重掙錢,還注重名望
。花錢買名望在美國人中很流行,這種心態支配著美
國人的許多行為。
該公司在1850年至1859年,大約有80名雇員,銷售
額達到一百萬美元,到1930年,銷售上升到兩百萬
美元。翻一番花了差不多70年的時間。1956年,銷
售額上升到十億美元,可見戰後發展速度之驚人。到
八十年代前夕,公司已擁有五萬九千名雇員,銷售額
到一百億美元。這種上升速度是驚人的。實際上,所
有經濟發展都有一種現象:最初的發展往往是緩慢的
,但達到一定規模後,便會突飛猛進。國家和地區的
發展是這樣,工廠和商業的發展也是這樣。從國家和
地區來說,日本是最明顯的例子,新興工業地區大部
分都有這種經曆。
愛荷華市的這家廠雇有五百人。在自動化程度較高的
工廠中,五百人算是不小的廠,生產牙膏、漱口水、
洗頭膏等產品。新任經理接待了我們。這位經理在工
廠工作已有二十多年,拿到碩士學位後就來工廠工作
,其間轉戰該公司的各家工廠,以增長經驗和才幹,
然後被派到沙特阿拉伯的分廠做經理。經過這樣一個
過程之後,才被提拔為這家廠的經理。在這家工廠中
,成為中層管理者需要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大學的碩
士文憑,而且應該是化學方麵的。然後在實踐過程中
反複鍛煉,再從中挑選有發展前途的人出任領導職務
,傅高義說日本管理是緩慢的提升,美國是快速的提
升。在這位經理身上卻相反。這保證了升為經理的人
有管理經驗和才幹,同時懂行。對培養一位優秀的經
理來說,文憑和實踐缺一不可。
這家工廠的管理方式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在會客室的
牆上,掛著一隻鏡框,鏡框裏的內容十分有趣,抄錄
如下:
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公司的所有者。我們應當遵守
下述原則:
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將安全操作。我們將提供安
全的工作環境。
我們將誠實和正直地工作。
我們將把每個人當作個人來關心。我們將以值
得尊敬和信任的方式行動。
我們將主導自己和工作,將自己追求傑出。我
們將共同為共同的目標和長期推進而工作。
我們將承認企業和個人的需要都很重要。我們
將為兩者而工作。
我們將理解我們的企業,不斷支持它。
我們將聰明地利用人力。我們將發展和保持必
要的專業知識和靈活性。
我們將提供有效的訓練以推行工作。
我們將鼓勵和支持個人的成長。我們將尋找激
發個人成長的機會。
我們將公正報答。我們將承認個人對企業作的
貢獻。
我們將有效地溝通。人們將得到他們需要的信
息。
決策將由對每一局勢有最好信息的人作出。
我們將鼓勵創新和知識,將從成功和失敗中學
習。
我們將成為社區中一個負責的公民團體。
愛荷華市分廠,1986.11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企業宣言。它製定於1986年
的11月,看上去不太符合傳統的企業精神,比較強
調號召,強調與企業一家,類似於日本的企業精神。
但同時它又十分強調傳統精神:個人的地位。從曆史
眼光視之,它也反應了企業家與工人之間協調矛盾達
到的一個程度。這樣的條文在五十年前的西方恐怕是
不能想象的。今天資本主義製度產生的最新變化值得
重視。
另一方麵,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使生產過程性的規
定顯得無足輕重,如不遲到,不早退,完成多少產品
數量,保證質量等,我們姑且把這些規定稱為硬規定
,即用以調節生產過程的規定。在生產不發達的社會
中,這是必不可少的。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可
以列舉許多實例,原因在此。
但在生產發達的社會中,自動化、電氣化、電子化使
這些規定顯得多餘,而軟規定卻顯得重要了。軟規定
主要協調人們的精神和心理狀態。自動化流水線的每
個環節,是強迫每個工人服從的。我們在這家工廠看
到多條流水線,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工人的工作
量很大。這叫做“非人化的強製”。從心理上說,“
非人化的強製”比“人化的強製”容易接受。馬爾庫
塞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分析很值得探究,尤其是他講的
現代化大生產在人們心理上引起的變化。怎樣協調人
們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份
“公約”裏麵有不少馬斯洛的心理學,看上去是一目
了然的。
由於自動化,管理變得簡單,加之企業有辭去職工的
權利,整個管理顯得較為有效。看一下這家工廠辭退
的人就可以看到現代化給管理帶來的便利。退休的經
理告訴我們,辭退的人有的是偷別人衣物箱中的東西
,有的是在自助商店中不付錢。這些都是非生產性的
原因。資本主義的發展用技術解決了勞資可能在技術
上發生的衝突。這既是社會矛盾緩和的條件,又是企
業發展的條件。美國企業不民主的過程已經技術化了
和自動化了。用馬爾庫塞的話來講就是合理化了。剩
下的是協調人們的內心世界。不過人們的內心世界似
乎難以協調,因為不合理的東西的合理化在不斷地悄
悄壓抑人們的心靈,這個進程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
展,還會強化。這將是西方社會在很長時期內都會麵
臨的難題。
3.企業不民主
在一位朋友家做客,吃餃子。在美國這算一種高級“
享受”。到了美國之後,處於“漢堡包”,“熱狗
”,“炸土豆”的重重包圍之中,人們才會感到,吃
餃子和榨菜之類屬於一種高級享受。不少中國人來美
國許多年,還是不習慣吃西餐。這大概也算中國人的
一種“劣根性”吧。
席間談到打工。朋友的太太在不少地方打過工。為了
能夠生存下去,不能不打工。她的第一句話是:“打
工真的累死了,我都哭過好幾次了,真的打不動。”
我感興趣的問題不在於累與不累,而在於在經濟領域
中怎樣進行管理,怎樣逼得人去工作,逼得人感到“
累死了”。
她說管理得極嚴,在工廠、企業等部門,上司是絕對
的權威。有的上司很凶,大家都怕。她現在在校園中
打工,負責打掃教學樓。每天下午5點上班,深夜1
點下班,因為要在學校中人少的時候打掃教室。她說
監工管得非常嚴,並且交待每份工作應當做什麽,做
到什麽程度。一切都有明確細致的規定。監工負責檢
查,如果不符合要求,就會開條子讓工人重做。再不
行,就打發走。
監工隨時隨地都會出現在工人麵前。監工什麽時候來
,沒有準,隻要被他看到有人在休息,或在說話閑談
,就要被找去談話,加以警告。再來一次,就要打發
。在監工麵前,絕對得服從。
在監工之上還有一層。監工之下也有一層,有一個包
工的人把負責整個樓的打掃包下來,然後分給下麵的
人。對於分配的工作,下麵的人一定要完成,如果覺
得不公平,理論上說可以找上司談話,談得不行,可
以再找上司之上司。但在這期間,分給你的工作必須
完成,若不完成就可能被炒魷魚。因此,從整個經濟
活動組織來說,管得非常嚴。這一方麵是其生產率高
的原因,另一方麵也是其社會生活自我組織的重要條
件。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是現代化給管理帶來的便利。
這位朋友的夫人說,建工們都帶著對講機,隨時與再
上一層的管理者聯係。監工一麵巡視,一麵可以接受
上級的指示。另外,在有的建築裏,有攝像鏡頭,工
人的一舉一動都盡收眼底。其最強大的力量就是金錢
,因為一旦涉及炒魷魚,找工作也十分困難。因為新
的雇主要問為何原來的工作不做了,有可能打電話給
申請工作人原來的雇主。在美國這個社會,如果找不
到工作,生活將會十分困難。生活的壓力,金錢的魔
力,管理的權力,都促使做工的人全力以赴,小心翼
翼。要做就得真出力,實打實。
社會生活圈中的這種嚴格的管理,是社會有機運轉的
一個組成部分。私人企業和公司管理著社會大部分經
濟運行機製。公共部門基本上也是用這種方法進行管
理。最重要的力量就是金錢的方量。金錢的力量是不
可抗拒的,但並不是所有的金錢都會形成這樣的力量
。金錢隻有達到一定的數量,才會產生力量。隻要工
作,都可以得到較高的報酬,如:洗碗每小時3~6
美元。洗十個小時,取中線,可以掙到40美元,按
官價折算,差不多160元人民幣(當然,工資的高與
低,僅以收入的數額或從與他國工人的工資相比來看
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必須同支出的比例以及通貨膨
脹率相聯係才能看得更清楚)。如果每小時隻有1美
元,可能大部分人就不會把怎樣工作當一回事了。隻
要工作,大部分都有份較好的工資。這樣他就不願意
丟掉工作,但要不丟掉工作,就得兢兢業業。這樣社
會就有了強大的協調力量,而不需要政府來協調。隻
有在勞資衝突或社會矛盾超出一定界限之後,政府才
會加以幹預。
通過金錢的力量來管理社會,很少講思想教育。當然
,我們可以說這保證了資本家對工人的盤剝。實際上
,資本家及企業就是為了得到利潤,這套管理方法也
保證他們能達到目的。其實這種管理精神不僅體現在
經濟領域中,政府公共部門也是采用這種管理方法的
。社會的其他機構也如法炮製。這種管理造成一個機
製:在社會濟事務中的嚴格高效的管理。應該說,這
構成其政治民主的一個基本條件,因為政治統治的具
體領域很有限,大部分領域被私人企業的超政治活動
包羅了,動蕩和波折不至牽動整個社會。而在體製和
權力相對集中的國家中,政治或政策變動舉一發而動
全身。
美國的管理方法與中國傳統不一樣。美國人的管理是
死板而嚴格的,中國傳統講究靈活而機動,這樣才顯
得富有人情味。美國人認為前者是天經地義,中國人
認為後者是天經地義的。有一位在美國公司裏做二把
手的台灣人告訴我,他向美國人講清楚,他是中國人
,願意按照中國人的方法來管,如果諸位美兄不合作
,他隻好采取美國人的方法,何去何從,悉聽尊便。
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明,中國人接受美國的管理方法是
困難的,在心理上會感到不平衡,可能人際關係也無
法協調。中國社會走什麽樣的路才能為政治發展創造
一個較好的社會的組織機製,十分值得探討。
4.人類服務
社會服務(social service),或稱人類服務
(Human service),是當代西方社會福利政策中的
主導內容。我始終覺得,社會福利是西方社會不可忽
視的穩定機製,它化解了各種過去難以化解的矛盾。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描繪和批判的資本主義社會的
非人現象,如今已經由政府出麵解決。自然,這樣一
個結局,是在社會矛盾激化後才形成的。但是,這個
機製一旦形成,就會對整個社會製度的穩定和持續產
生預想不到的作用。
我去參觀了一個縣的人類服務機構。走進該機構,看
到一些人在等待接見。看上去是些窮人,有的是懷孕
的婦女,有的是帶著孩子的母親。該機構的主任F接
待了我們。
這類人類服務組織各州都有。我們來剖析一下愛荷華
州的組織結構。在州一級有一個人類服務部,州下麵
有八個區,每個區又分若幹縣。這個縣屬塞達·拉比
斯區。在州一級有一位專員(commissioner)負責
人類服務部,專員隸屬於州長,同時還存在一個人類
服務委員會。州一級的機構有退伍軍人之家、精神健
康和社會服務三個部門,負責提出政策,組織計劃和
提供服務。同時還有一個社區服務處,由一位副專員
負責,管難民、自願者、區和縣的辦公室;組織計劃
處,也由一位副專員負責,管溝通、計劃發展和計劃
協調;管理和預算處,管財務、法律事務、人事、訓
練、計劃評估等事務。人類服務委員會製定政策,並
建議人類服務部如何工作。社區服務部管理八個區的
機構和146個地方辦事機構。人類服務部的目標是什
麽呢?人類服務部自己的文獻表明:向遇到個人、經
濟或社會問題的愛荷華人提供人類服務。該部的主要
責任是幫助個人和家庭成為自食其力的個人和家庭,
增進愛荷華人的福利。
這個目標的確定有其指導思想,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
:一個良好的家庭是所有個人成長和幸福生活的基礎
,因此人類服務部著重促進家庭的團結和人的發展;
提供服務的方式應保護私域(Privacy)、促進個人
尊嚴,並使個人能夠完全控製自己的生活。可以看出
,這個目標深受美國精神的感染,當然其作用就是促
進和維護美國精神的發展。
人類服務包括哪些方麵呢?給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
提供服務,給精神病人提供服務,這是任何社會都會
做的。值得注意的是,它更注重人為造成的社會問題
,而著力化解這些矛盾。我們可以看幾個方麵。其服
務一個主要方麵就是發食品券,為那些沒有工作、沒
有收入的人解決溫飽問題。食品券可能因多種問題產
生,如失業、早孕等。該機抅還負責照料早孕的女青
年,幫助“單身媽媽”(Single Mother),鼓勵她
們返回學校,完成學業。
再就是照料被虐待的兒童,盡管美國說起來是個文明
程度很高的國家,但虐待兒童的事端不絕於耳。F女
士告訴我們,去年他們這裏有一百起有實據的虐待兒
童的事件,有兩個變成終身殘廢。很多孩子的殘廢是
被打出來的。再有就是照料被虐待的成年人,大部分
是婦女,美國人打老婆遐邇聞名,該機構還提供醫療
資助。尤其是其在社會問題方麵的服務,起到緩衝器
的作用,使本來可能衝擊社會製度的力量,在這個環
節上減弱了。其社會功能不說自明。
社會服務起到了法律調節和政治調節起不到的作用。
法律調節和政治調節在理性範圍內是行之有效的。而
社會上瀕臨絶望的人往往會喪失理性,他們不會理會
正常的調節手段。社會服務的作用就在於把人們保留
在理性界限內,不使他們出格。
由於社會服務有這樣奇妙的功能,政府的投資也很大
。當然,反過來的牽製力量是,由於社會矛盾已經達
到這樣的程度,必須投資。我們先來著一下塞達·拉
比斯區的財政報告:1987財政年度,兒童幫助財政
開支為1.68億美元;食品券開支為1.08億美元;醫療
資助達4.12億美元,這個區一共有43萬人口,此間的
比例不難算出。
還可以看得更細一些。讓我們看看這個縣的情況:人
口約16,000人,與中國相比,幾乎是荒涼之地了。
1987年財政年度,用於兒童資助的費用近32萬美元
;失業家長費用,6.3萬美元;食品券,27萬美元;
醫療資助,14萬多美元;州附加補助,6萬美元;臨
時緊急食品資助,7.6萬美元;領養服務,20萬美元
;購買服務,10萬美元;兒童補助,16萬美元;行
政費用及工資等,14萬美元;行政開支,9500美元
。多項費用總計達270萬美元。而州在這方麵的全部
費用達8.39億美元。真是驚人的數字。這從一個角度
反應了社會問題積重難返。
這筆財政費用57%來自聯邦政府,43%來自州政府。
由於社會服務對社會穩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筆
錢不能不出。試想一下,停止全社會服務計劃,會是
什麽景象。不過,這筆開支日益成為納稅人的一個沉
重負擔,圍繞它的爭論將越演越烈。
說起來,可以將這種服務追溯到十六世紀的英國。根
據說1500年左右,英國有這樣的做法,保留一部分
土地,照顧窮人。這個傳說也隨著“五月花號”船來
到美國。F這樣解釋道。也許不錯。但更重要的是為
什麽會有窮人?因為“五月花號”來到時並非無窮富
的明顯差別。製度產生了窮人,也就產生了否定的力
量。統治者必須想方設法轉化這種力量。看一下美國
二次大戰後的曆史,得出這樣的答案不難。
很多人強烈主張削減這筆費用。不過動起真格來,誰
也不敢貿然行動。人類服務計劃已成為社會製度不可
分離的部分,少了它就會失衡。真正嚴重的問題是:
美國社會沒有停止製造否定力量,反而越產越多,而
人類服務對此又隻能轉化,不能消除。長此以往,這
項功能總有一天會達到極限。但對美國來說,已沒有
其他的選擇,這項選擇是防範政局可能的動蕩不得不
做的。
對任何社會都一樣,沒有一個社會有能力解決所有人
的各種問題。一個社會如要追求長期穩定,這應該建
成能最大限度解決社會和個人難題的機製。對很多社
會來說,危機的原因並不在製度,而在一些非常普通
的事情:人們能否吃飽穿暖。
5.可口可樂總部
可口可樂(Coca Cola)可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公
司。近年來,它在中國也獲得了極大的市場,家喻戶
曉。在討論“超前消費”時,可口可樂就被當作一個
典型的例子。可能這裏指的是易拉罐,而非裏麵的飲
料。全世界的人都在接受可口可樂。想從這家舉世聞
名的公司觀察美國社會的組織。
可口可樂公司總部坐落在亞特蘭大市。這樣知名的公
司,其實總部的辦公室並不大。一幢舊的樓十五層高
,還有一幢新造的建築。在摩天大廈林立的城市中,
可口可樂公司可算不起眼了。可是就是在這個地方,
人們指揮著遍及世界的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公司總部
1987年年度報告的扉頁上寫著:
可口可樂公司的精神就是向饑渴的世界出售飲料,每
天有5億多人暢飲可樂……
這裏沒有提到錢,其實可口可樂公司的精神就是通過
銷售飲料來盈利。我們來看一下1987年度該公司的
財政情況:營業總額76億多美元,大概超過不少小
國家的國民總產值;營業收入總額為13億多美元;
淨收入為9億多美元。可口可樂公司從一開始的一間
小作坊,發展到今天這樣大規模的穿越五大洲的跨國
公司,是許多大公司走過的共同道路。可口可樂如今
已經遍及世界155個國家,該公司占世界各種“軟飲
料”(soft drink)銷售額的44%。該公司雇傭的職
員有17,000人。全球可口可樂係統的全日製雇員為
50萬人,非全日製雇員也有50萬人。可口可樂公司
指揮著這一百萬人的大軍在世界上活動。仔細想一想
,有沒有政治意義?或者更廣大的意義?
我參觀了可口可樂總部。公關女士陪同我們參觀,她
似乎與最早的可口可樂家族有什麽關係。可口可樂辦
公樓裏,掛著不少名貴的畫,有現代派的,也有古典
風格的。這是可口可樂公司的一項政策,收集藝術品
,待到若幹年之後,它們將更有價值。在辦公室的大
廳裏,懸掛著155個國家和地區的國旗,表示可口可
樂已經打進了這些地方的市場。在旁邊有一塊電子顯
示牌,自動顯示紐約股票市場上可口可樂股票的價格
。由於可口可樂銷路大開,股票價格不斷上升,勢頭
不錯。公司的職員一般也都購買自己公司的股票。
走廊裏還陳列了不少三、四十年代可口可樂的廣告,
其中有許多是一位豔麗的姑娘各種姿態的形象,大概
是當時知名的一位歌唱演員或舞蹈演員吧。石嘯衝教
授說,解放前上海就有這些廣告。公司還將世界各地
分廠贈送的禮物陳列在下麵。我們看到了中國廈門可
口可樂廠贈送的禮品。
導遊帶我們參觀前董事長的辦公室,據說平時是不讓
人參觀的。在這間辦公室裏,其他各類禮品且不論,
僅牆上掛的美國好幾位總統的簽名照片就足以說明可
口可樂公司的地位。美國人十分注重這種榮譽。名人
照片掛在牆上是一種榮耀。這一點恐怕是人的最大缺
點,世界通病。
可口可樂公司發了大財後,除了擴大再生產外,還把
相當一部分資金捐贈給教育和學術機構。這一點是我
最感興趣的。亞特蘭大周圍的一所大學————愛
摩裏大學就從可口可樂公司得到不少資金,這幾年迅
速成長了起來。我們在這所大學訪問時,那裏的校長
曾告訴我們,由於可口可樂公司的讚助,學校這幾年
大有起色。的確,校園中矗立起一幢幢漂亮的新樓。
學校財大氣粗了,可以花重金聘請有名的教授,也可
以通過頒發獎學金來吸引好的學生。大公司有這種傳
統,樂意向學術機構和基金會捐贈大筆的錢。當然政
府稅收政策上對此也有調節。我們可以看看布魯金斯
學會(見第十章第2節“布魯金斯”)。
布魯金斯學會1987年的財政中,政府撥款隻占8%,
私人捐款達39%;會費和書報收入,31%;贈款
,27%。這樣還不能得到數量概念,我們再來看美元
數額:政府,45萬美元;私人捐款,600萬美元;會
費和書報收入,485萬美元;贈款,410萬美元,總
數達1,540萬美元。這是一個思想庫得到的收入。這
樣的機製,思想庫怎麽會不發達呢?如果所有的思想
庫都要由政府來負擔,恐怕很快就會出問題。一是可
能組不了思想,因為政府出錢的話,政府就可以影響
它。另一個是在財政上政府不能負擔這樣多的思想庫
。如果思想庫隻剩下一個或少數的幾個,沒有真正的
思想競賽和較量,恐怕也不能造成思想奔湧的局麵。
由此引出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也就是我在前麵提
到的特大公司的政治意義。可口可樂公司管理著近一
百萬人,管理著美國境內外數以百計的工廠,實際上
治理著這些人。把美國每個跨國公司或私營企業管理
的人數加起來,就會明白這在政治管理上的意義。因
為如果這些公司和工廠都屬於政府,需要政府來具體
管理的話,政府將會增加許多負擔。從管理原理上講
,政府也沒有這樣大的能量。
在資本主義杜會中,私人企業追求自己的目標,會用
一切可以運用的手段來治理,政府的作用則在於調節
私人企業。這樣就完成了對人的管理的兩重化:杜會
的自組織係統和政府的自組織係統。政府係統隻從上
麵管製社會的自組織係統,但不陷入其中,因而政府
的負擔不重。社會的自組織係統有一整套規則、程序
和運作,它們的運作是穩定的。政治的變化往往不影
響這一整套機製的運作。它們在運作中追求自己目標
的同時,推動了社會係統的運轉。這是一種政治製度
的基礎,或者說是美國這種政治製度的基礎。美國大
公司的作用恰恰在這兩方麵。這種非經濟的作用,大
公司本身也沒有意識到。如果它們有意識的做這些事
,那恐怕會是另一種景象:政治不穩態。
可口可樂是從一座破陋的作坊裏發展出來的,其他大
型公司也一樣。在這個過程達到一定水平時,政治體
製和社會製度便趨於穩態。這便是政治和經濟的關係

6.上帝在人間
美國社會的宗教,或曰宗教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一個
基本組成部分。宗教是許多人生活的不可分離的部分
。理解美國,不能離開理解美國的宗教生活。進入任
何社區,城市也罷,鄉村也罷,映入眼簾的必然有大
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教堂。在一個城市中,教堂之多
,往往達到令人驚異的地步。
並不是所有的美國人都信宗教,甚至可以說並不是所
有去教堂的人都信教。信教和去教堂的人,大有不同
。但不論出於什麽樣的心理動機和社會動機,他們走
進教堂裏來了。聖誕節更是宗教生活和宗教情感的體
現。聖誕節紀念耶穌基督降世,但這個節日早已世俗
化,成為民間的一個節日。同時它也還是一個宗教節
日,宗教組織在這個時期會組織各類活動。非宗教組
織也一樣。
我聖誕節前夕去聽了了一個市交響樂團舉辦的專場音
樂會。這類音樂會每年舉行一次,唱大致相同的歌曲
,均是讚美詩,歌頌救世主。這次的音樂會上演出了
亨德爾的《彌賽亞》(Messiah,救世主之意)。當
唱到其中一首名叫(《哈利路亞》)的歌曲時,按喬
治二世以來的慣例,全場起立。《哈利路亞》即讚美
主:“這個世界的王國變成主和基督的王國,萬王之
王,萬主之主將世世代代統治我們。” 不少美國人
在心理上依賴宗教或宗教組織,這造成宗教在美國社
會勢力強大的局麵。
美國人信教,但差別很大。虔誠的教徒有之,他們仍
為真正的信徒,懷著非常嚴肅的崇敬心情來敬仰上帝
。他們每周日去教堂望彌撒或做禮拜,積極參加教會
組織的各種活動。在家庭生活中,他們也延續傳統的
家庭宗教生活。我曾在一位相當有地位的金融界人士
家中做客。他們在吃晩飯時還要做禱告,主客人拉著
手,由其女兒用拉丁文念了一通禱告詞。
有的人家也每周日去教堂,但並不信教,並不
Religious(虔誠)。他們習慣於去教堂,每次必去不
可,不去便會感到若有所失。我與一位神學教授討論
過這個問題。他說,真正信教的不多,大部分去教堂
的人並不信教。但他們可以在教堂裏找到一種生活方
式,形成一個生活圈子,見到朋友、熟人,可以聊天
,可以有一種團體生活。另外有些人保持與教會的密
切關係,是因為教會的慈善服務。教會進行大量的慈
善活動,不少窮人和有難處的人受惠於教會,自然也
與教會保持著較為密切的關係。總之,有眾多的人走
進教堂,但在情感、認識和目的上有所差別。
宗教之所以能產生這樣強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條,
就在於宗教的世俗化。宗教活動沒有那樣多的神秘色
彩,與中世紀的宗教活動和宗教組織已大為不同。不
少大型的現代化教堂均十分摩登,完全沒有舊時教堂
尖頂塔摟的風格,而呈現出一種現代化的情調。不少
現代化風格的教堂成為爭論的對象。教堂裏富麗堂皇
,青鬆翠葉裝飾。上帝和基督大概連想都不敢想。
宗教組織同時也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傳播宗教。幾
大電台星期天都播送禱告節目,傳至千家方戶。由著
名的牧師主持儀式,所傳播的也大多關及每個人日常
生活之煩惱與需要。有時候講一個人如何能成功,有
時候講一個人為何應與他人和睦相處,如此等等。所
有題材,都與《聖經》中的語錄聯係起來。在漢城舉
行奧運會時,一位著名的牧師在漢城舉行禱告,向美
國直播,主題是:“在你要求之前,我就會滿足你。
” 這是《聖經》中的話。牧師說,為什麽奧運會期
間漢城有這樣好的天氣,是因為上帝在人們請求之前
就滿足了人們的這個願望。如此等等。現代化的大眾
傳播媒介把宗教文化傳播到四野八荒,這是十七、十
八世紀的傳教士所不能比擬的。由於大眾傳播媒介的
強大力量,人們不知不覺地接受了宗教文化,耳濡目
染。
宗教產生強大吸引力的另一原因是宗教組織組織了大
量的慈善活動。宗教組織有自己的慈善事業,是非贏
利性的,經費來自信徒的饋贈。宗教組織往往非常富
有,因為不少信徒為了拯救自己的心靈或表明自己的
虔誠,大把大把地向教會捐款。這些款項不需收稅,
由教會支配。教會組織各種慈善活動,救濟窮人。如
一個教會每周四供應免費午餐,任何人都可以去暢懷
大吃。每逢過節,如感恩節,聖誕節,教會便會安排
來自外國的學生到美國人家中做客。教會也往往組織
旅遊,費用很低,在外麵住在教徒的家中。諸如此類
的活動教會做得不少。在美國這樣一個私有製的國家
中,政府承擔的責任有限,不少無依無靠的人 均投
入教會懷抱。教會與其他類型的組織,共同吸引著這
層人,這是美國社會組織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麵。
美國的宗教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各式各樣的宗
教,名目繁多。美國人一般對一種宗教與另一種宗教
究竟有什麽差別並不關注。他們弄不清究竟有何本質
不同,他們隻是依從一種宗敦,這就足夠了。宗教組
織多如牛毛,有時候幾個人也可以宣稱自己信仰一種
與眾不同的宗教。宗教自由在憲法上受到保護。任何
人宣布自己有一種宗,是其他往何人不能禁止的。哪
怕有一天一個人說本人創立的宗教相信蜜蜂為世界的
天使,別人也沒有辦法,隻有不信他。由邪惡宗教引
起的悲劇不是沒有。如瓊斯創立的人民聖殿教,最後
強迫九百多名信徒在奎亞那集體自殺,一時震撼世界

宗教組織和宗教活動並非隻具有狹隘的意義,它們同
時也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宗教組織的龐大和活躍,宗
教活動的繁多和廣泛,本身就構成一個重要的社會機
製。這套機製聯係著成千上萬的人,協調著成千上萬
的人,因而有著不可低估的社會功能。說它有社會功
能是指它們在公共生活中起著一定的作用。羅賓·洛
溫(Robin W·Lovin)在《宗教和美國公眾生活》一
書中的分析是:(一)宗教可以起維護秩序的作用,
宗教保證著權威的模式和民眾必要的服從,使得有組
織的人類生活可以繼續。沒有宗教的社會是處在混亂
邊緣的社會,宗教告誡人們服從上帝和世間的秩序
;(二)宗教生活維持並保護著人們的自由。宗教生
活對公共生活的最大貢獻就是自由。美國的宗教與歐
洲有不同的發展曆程,它一來到這塊大地上就信仰自
由,而且是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來到這裏。宗教共同
體竭力保護自己的自由,同時也保護了社會的自由,
因為沒有社會自由,宗教自由也不會存在。宗教自由
給人們一種信念,促使人們在公共生活中也追求自由
;(三)宗教生活促進了社會正義。因為宗教傳播上
帝的福音,宣傳平等,這種精神促進了公共生活和政
治文化的發展。他認為,此三點,為宗教與公共生活
之間的三個基本關係。
細觀宗教之功能,我們可以說,洛溫的意見並不全麵
,宗教有社會功能是顯而易見的。但宗教的問題也是
顯而易見的,不能諱言。問題是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
條件下,這種功能有大有小。歸納這些社會功能,從
社會政治管理的角度出發,可以說宗教有三項基本功
能:
能夠構成一個強大的社會組織係統,它能獨立
地按照自己的原則管理歸依它的人們;
能夠構成一個道德價值係統,指導和協調人們
的行為;
能夠構成一個有力的輻射係統,可以將自己的
活動和觀念傳及杜會整體。
當然,以上三項功能隻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正
向的社會功能,否則往往貽害社會。在不少社會中,
宗教是社會動亂的主要原因。宗教要發揮正向的社會
功能,需要兩個前提:
其一是宗教的非政治化。宗教不能成為政治的工具或
成為政治的主宰。中世紀的狀況是後者,表現為一種
愚昧的專製;現代有些國家實踐前者,表現為一種專
製的愚昧。
其二是宗教的非迷信化。宗教不能成為迷信,成為迷
信就會發生火燒布魯諾,將童男童女送於河神,求神
尋丹的荒誕行為。迷信與宗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宗
教更多的在於個人的道德情操修養,追求自律和奉獻
,迷信往往要求個人奉獻於一種觀念,不要求理性的
過程,隻有更多的盲目性和對自我的畏懼。凡是在宗
教與迷信沒有真正分開的地方,宗教就不能發揮正向
的社會功能。
一個社會有一套宗教組織來協調相當一部分人的活動
,來為相當一部分人製定一套道德規範和價格規範,
可能在總體上有利於共同體生活。不少大思想家均談
到一個理想社會中宗教的不可或缺性,如柏拉圖、亞
裏士多德、盧梭等。一個沒有宗教生活的社會,將會
失去―個重要的自行的管理機製,政治體製的任務將
更加沉重。在宗教存在的地方,政治係統的作用在於
協調它們,不使其逾越共同的規範。
宗教在美國如此之發達,與美國社會高度發達的科學
技術似有所格格不入。這是一個人類理性之謎。其實
美國人對待宗教問題是十分理性的,正像他們對待科
學技術一樣。一種宗教在美國這樣的環境中難以發展
成一種迷信。而在其他一些國家中,沒有高科技的度
展,往往會導致迷信。科技的高度發展,製約了宗教
非理性化的潛在可能性。社會表現為一個奇怪的過程
,知識越進步,宗教越沒有危險性,宗教便越活躍。
自然,任何事物都會成為人們利用的對象,宗教也不
例外。最近美國電視報刊集中報道了一位電視布道牧
師的醜聞。他與一位婦女私通,同時挪用數以萬計的
信徒捐款謀取私利,成為一大醜聞。這一事件告訴人
們,宗教可以有益於社會,也可以有害於社會,任何
有宗教的社會時時均麵臨著這一難題。
九、製度的在生產
1.教育係統
對任何社會來說,最困難的任務不是商品或產品的再
生產,而是製度的再生產。所謂製度的再生產,是指
一種特定的社會製度能否在下一代或子子孫孫中生存
下去。製度存在最牢固的基礎就是社會的認同。新生
代是否認同,關係到一定的社會製度能否再生產的問
題。製度再生產最重要的機製是社會的教育。社會教
育將社會生產的價值觀念傳播開來,從而提供了製度
生存的基本條件。在美國,製度再生產的機製是十分
發達的。
美國社會的教育係統可謂發達,人們說美國是 “兒
童的天堂,青年的戰場,老年的地獄”。“天堂”之
說,其中包括兒童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還起著
另外的功能:美國是一個沒有貴族傳統的社會,那種
傳統的歐洲社會的等級觀念不強,每個人都有可能進
入社會的某個階層。社會自然有階層和集團分野,有
上下高低之分。掌握高等知識,在一個高技術組織起
來的社會中,是進入上等階層的通行證。實際狀況也
是如此,清潔工、搬運工等髒活重活,往往由受教育
程度不高的人承擔。大公司的職員、技術人員或經理
,一般需要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在這樣機製下,接
受教育成為社會的一種信仰。
我之所以說是一種信仰,是因為它構成大部分人的心
理沉澱。查理·艾德裏安(Charles R·Adrian)說,家
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希望子女受
到比他們更多的教育。雖然沒有中國社會那麽強烈的
望子成龍的觀念,但也不會有人望子成蟲。子女上名
牌大學是美國夢的三大內容之一。
但是,美國社會教育係統組織很特別,它不是一個全
國統一的組織,而是各州各異的組軹、各州均通過法
律建立學校特區,學校特區有權管理公共學校。法律
規定成立地方學校委員會,規定委員會成員產生的辦
法。委員會成員通常甶選民選舉產生。由此可見教育
的重要地位。法律規定委員會可以征稅、借貸、建設
學校、招募人員,決定地方學校的政策。
各州的法律對教育委員會的規定有所不同,法律寫明
委員會可以征的稅的種類和比率,借貸的最大數目,
學製年限,教員趵最低工資,教員質量,教學計劃的
主要內容。許多州選定教科書,建立教學大綱,教學
方法,組織州級會考,規定最低的教師學生比例。有
些州還規定在課堂上教共產主義和進化論為非法。州
立法可以嚴格控製教育係統,而且往往有細致入微的
規定。如愛荷華州規定中學生必須上美國曆史和美國
政府的課,實際上是傳播美國信念。
州設有教育部,有一位州學校部長領導。教育部長是
選任官。有的地方由教育委員會或州長任命,以協調
州內各校達到州所定的標準。州教育部有權協調和監
督州內各校的教學情況。它負責向學校提供技術和信
息服務,設定和貫徹最低標準的課程計劃,核定教員
。另外,州還可以通過補助學校經費來影響學校決策

盡管州級有較大權力,但在地方學校的主要活動由地
方選舉的委員會負責。地方學校區是一個行政特區。
獨立於一般的地方政府,因此它們有很大的自治權。
地方學校委員會決定學校的大政方針,在州法律規定
以內,權限很大。因此學校委員會的選舉競爭激烈。
這關係到子女們將在學校中接受何種教育,家長們自
然十分關切。
教育領域,在任何社會都是爭論最大和分歧最大的地
方,保守和進步,傳統和現代,有神論和無神論,均
會在這個領域中反映出來。委員會成員持什麽觀念,
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下一代受什麽樣教育。
這也是美國社會的一大特點,各學校區有相當大的權
利,人們自己選舉代表,自己決定自己的子女受什麽
樣的教育。聯邦政府對地方教育沒有什麽實質性權力
。這種現象可稱之為“教育的非國家化”。世界上許
多國家,教育均是國家化的,如日本、法國、蘇聯、
中國等。以前有人說,法國的教育部長可以坐在辦公
室裏看著手表告訴來訪者,現在全國所有的小學哪一
個年級的學生在上哪一篇課文,甚至教師講到哪一部
分。這裏麵含有諷刺的意味。美國的教育係統大為不
同。每個地方的教育委員會都有權自行選擇。我遇到
過一位教育委員會的成員,他屬於老派人,他說他不
喜歡現在青年學生的樣子,他希望每個人都得保持三
十年代以前的樣子:男士西裝革履,女士穿裙佩花。
聯邦政府在教育中有何作用?原則上講沒多大作用,
除了在財政上給予資助外,其餘的隻能坐壁上觀。不
過,聯邦政府資助的日益擴大,也引起一番爭論。因
為聯邦政府的資助將會影響教育政策的製定,將會削
弱州政府和地方教育委員會的權限另外還有許多私立
學校。有的學校是天主教學校,擔心宗教選擇受影響
。此外,種族文化、財產、稅收等因素都在起作用。
學校委員會政治性很強,當選的多數是地方名流,如
企業家、有產者、經理等。教師往往對學校委員會的
人不信任,他們認為教育政策應掌握在教師手中,教
育中不應包含政治因素。實際上這種想法不切實際,
沒有政治的教育恐怕沒有,沒有教育的政治恐怕也沒
有。
各州還設有自己的大學,一般有兩三所。大學歸州政
府管轄,由州政府撥款。校長由州長任命。州立大學
不由聯邦政府出預算。這種體製值得探討。如果所有
大學都由聯邦政府出預算的話,聯邦政府恐怕也是心
有餘而力不足的。
學校的設施是一流水準的。愛荷華市的一所小學的布
置和裝修就十分現代化,場地寬敞,設備齊全。當然
,設備好,不等於教育質量高。美國的教育也在著嚴
重的問題。有的地方教育質量之差,令人難以置信(
見第十一章第2節“無知的一代”)。種族問題也困
擾著教育,白人父母不願送子女去黑人多的學校,政
府強製劃區和采取輪流製度,造成不少社會問題。青
少年吸毒率很髙。教育中潛在的危機,如不解決,將
成為一大問題。
總的說來,社會教育係統較為完善,教育經費大概僅
次於軍費。教育投資是社會進步和全麵發展的最重要
、最有價值和能得到最大回報的投資。現代化的社會
不僅需要現代化的設備,而且需要能創造和掌握這種
設備的人。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人的
現代化是一個係統的社會工程,必須從小做起。這個
艱巨的、代代相繼不能停止的工程由誰來做?由社會
的教育係統來做。人的一大缺陷是上一代獲得的文化
知識和倫理道德不能遺傳,下一代人必須重新獲得。
這是教育至關重要的生物學定論。
2.MIT
MIT,即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這是舊時的擇法,按照
現在的譯法,應譯為,“麻州工藝學院”。麻省理工
學院坐落在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在波士頓市旁邊。美
國政治學會主席路辛·派伊教授接待了我們。他是麻
省理工學院政治學係的教授。聽起來有點奇怪,理工
學院裏也有政治學係,正像海軍學院有政治學係一樣
(見第九章第5節“美國海軍學院”)。麻省理工學
院的政治學係是非常強的,路辛·派伊是聞名的政治
學者。順便說一下,從很多場合可以發現,美國政治
製度的發展與其政治學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麻省理工學院是一所典型的美國式大學。該大學
1861年成立,1865年招生。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及戰
後,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這段時期學院的研究結合
戰爭的需要,發展較快。目前共有五個學院:農業與
計劃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工程學院、管理學
院和科學學院。學院以理工科和自然科學為主,但也
包羅所有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學科。由於這些學科
招生較少,其質量反而更高。麻省理工學院現在大約
有一萬名學主,其中4,500名為本科生,5,000左右為
研究生。學生中工程方麵占50%,科學占20%。在這
所學校裏,競爭異常激烈,不是精英的學生進不了這
所學校。
這所學校的預算是驚人的。接待我們的教授說,學校
每年的預算在十億美元左右,差不多相當於可口可樂
公司一年的純收入。參加接待的有一位教授是麻省理
工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說了一番“窮話
”:“我們中心每年的預算是很少的,很可憐,不能
與學校的其他學院比,我們隻有200萬美元。” 200
萬美元還算少?這個概念與一個中國教授的概念相去
甚遠。當然與學院的總預算相比,中心的預算是少的

美國的大學,尤其是名牌犬學,的確富甲天下。也正
因為如此,大學才發揮了傳播現代化的重要功能。美
國的現代化可以說是從它的幾千所大學中孕育出來的
。年輕一代首先在大學中領略現代化,學習現代化,
最主要的是獲得“現代化的意識”。一代人如果沒有
“現代化的意識“,那他們隻能享受現代化,而不能
創造現代化。大學有足夠的經費,使大學成為現代化
的實驗室,每個進入大學的人,都像掉入了“現代化
的染缸”。於是,從這裏出去時,便已具備了不可磨
滅的“現代化意識”。這就是高等教育的作用。
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不在於培養出英才,而在於使
每一代人(注意,一代人)都具備現代化意識。
這樣龐大的開支如何支付呢?誰付錢呢?麻省理工學
院是一所私立大學。大半經費來自於外部的讚助和捐
贈。這就是我講過的社會機製的作用。
之所以說麻省理工學院是一所典型的大學,是因為它
發映了美國大學的特點。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稱自己
的學院為“研究大學”(Research University)。
何謂“研究大學“?他們解釋說,歐洲的大學的傳統
注重傳遞知識,而美國的大學注重發現知識,這就是
“研究大學”的基本涵義。麻省理工學院主要圍繞著
這個目標活動。整個學院以實驗室為基軸組織起來,
有一千多名教授,既教書又做研究,還有一千多人做
輔助工作。
為了鼓勵創新,他們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合
夥人的關係,因此應當建立一種新的相互關係和新的
工作方式,與學生共同發展。教育學生不應隻重複過
去的知識而應當迎接未來。這種精神,是美國精神這
棵大樹上的一顆果實。很難估計大學對美國的進步起
到的作用有多大,因為太大了。大學在一代又一代的
青年人中鼓勵創新精神,並且尊重創新,實現創新。
這是任何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沒有這種氛圍,社會
便難以進步。尤其是教育。
從事教育的人最容易產生的問題就是把教育視為教授
自己已經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東西,這是很合理的邏
輯。不過,人們還可以有更好的邏輯:鼓勵發現教育
者和被教育者都不知道的東西。可以說,這是人類進
步的火車頭。
麻省理工學院的教育應該說是成功的:波士頓地區有
百分之七十的公司是這個學院的學生開創的,大多數
是高技術公司。有四千多人在全球各國的大學中任教
。世界各國的人們也慕名而來。在校園中散步時,可
以看見綠色的草坪旁矗立著雄偉的建築,從這些建築
中走出各種膚色的人。亞裔的學生異常之多。這就是
知識的力量。麻省理工學院還製定了專門的非種族歧
視政策:“麻薩諸塞理工學院接受任何種族、膚色、
性別或民族的學生,他們享有學院學生普遍享有的權
利、特權和計劃。” 這也是知識的力量。
麻省理工學院的影響不僅波及美國社會,而且波及整
個世界。它不僅在傳播知識,而且還在傳播“美國精
神”。沒有高度發達的教育,一個民族不可能影響其
他民族,不可能真正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教育不好像
工業、歡業、商業,它不能給人們這些活動所能給予
的東西,但它能提供任何其他力量無法提供的東西。
當然,美國的大學不是沒有問題的,相反,大學問題
成災。但優秀學生仍然脫穎而出。有些教授對未來憂
心忡忡。不過,在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大學中,由於
競爭激烈,次貨上不了櫃台。
3.肯尼迪政府學院
麻省理工學院前麵有一條美麗的河————查部斯
河。傍晚,沿著這條河慢慢散歩,看著周圍甜甜蜜蜜
的情侶,望著空中飛翔的鳥兒,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
覺。與麻省理工學院共享查爾斯河的另一所大學是哈
佛大學,也是世界著名的學府。我們訪問了哈佛大學
的約翰·肯尼迪政府學院。
肯尼迪政府學院有一座漂亮的現代化建築。我們在這
裏受到一位教授的接待。他介紹說,政府學院與大學
的政治學係有所不同,它有自己獨特的辦學目標和計
劃。它的主要目標是訓練人員去公共部門任職,所以
稱政府學院。
這個學院接受了肯尼迪家族的一筆贈款,所以起名為
肯尼迪政府學院。從學院的這個目標來看,它與政治
生活的關係就非常密切了。因為它的主要目標是培養
在公共部門任職的人,其學生將直接影響政府和製度
活動。
肯尼迪政府學院把政府部門和新聞界以及其他一切領
域視為公共部門,但不包括像私人企業這樣的部門。
學院也非一般的行政學院,因為一般的行政學院注重
行政學理論和基本知識教育。肯尼迪政府學院注重公
共政策的教育,注重培養通才而非專才,其課程也不
那麽注重理論,而是比較強調聯係實際。
我詢問了他們的學科與政治學有什麽差別。這位教授
解釋說,政治學研究追求對一些行為的準確描繪,而
學院講究分析實際情況。他說他們已在努力區分兩個
概念:一個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
另一個是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公共
行政研究怎樣使人和組織更好地服從,而公共管理研
究怎樣創新,他們在培養學員時注重兩個目標:
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夠對公共領域中的問題做
政策分析、計劃評估、經濟統計等;
政治知識,了解政治製度和國際政治方麵的一
些知識。
他們的研究注重發現政治體製還有多少餘地可以開發
,這就需要學生有想法(Idea),有創造性、敏感性
、想象力和綜合能力。他的歸納是:目的具有政治性
;預見具有科學性。
說大實話,這就是美國的幹部學校。美國人有一個優
點,把任何事情都當作是可以開發的領域。政治領域
也是如此。把政治問題當成一種像粒子和天體活動一
樣的對象來研究,這種現象在美國最盛,恐怕連歐洲
人都不能做到這麽徹底。歐洲人的傳統觀念是把政治
當藝術。美國人的觀念是,政治可以是技術。像肯尼
迪政府學院這樣的學院有不少。其他許多大學的政治
學係也在做這樣的工作。由私立學校培養政府官員,
恐怕也是世界上聞名。這種對待政治的態度,把政治
技術化,既帶來了利處,也帶來了弊處。但在公共政
策人才的培養方麵,也就是文官及政策設計人員的培
養上,是有效果的。這就為社會製度的運行提供了牢
固的基礎。
美國是把行政技術化的國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和專
門培訓,無法在政府中任職。另外,政治機製本身,
也迫使政府解決日益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不然無法
爭得選票。因此對各種具體問題的研究越來越深入,
越來越精密。這裏麵產生兩個重要的社會效果:
其一是為文官製度提供了素質較高的後備人員,這些
人員經過嚴格的訓練,掌握了專門的知識和必要的技
能,能夠為政治統治提供任何可能的服務,從而保障
了政治統治的長治久安。
其二是使政府決策成為一門科學。因為政府官員有這
樣一個訓練的背景,政府製定政策時自然就會依照這
些標準,不依照這些標準,不僅不能為政府內部的各
個部門所接受,同時也不能為社會所接受。政府的現
有政策,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研究,其利弊昭然
若揭。可能進入政府領域的人接受的是發現新政策領
域的教育,這對促進政府決策又會起推動作用。
一個政府隻要能製定出合理的政策,解決社會問題,
就能生存下來。資本主義為何“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這個長期爭論的何題,恐怕可以在這裏找到某種解
釋。這就是政策有沒有成為一種可以研究和開發的領
域。
肯尼迪政府學院對自己的計劃是充滿信心的。人們可
以從它的一項計劃上看出來。它設有一項專門為發展
中國家培養政府分析人才的計劃。我們可以通過分析
這項計劃具體得知他們是怎樣做的。這項計劃叫愛德
華·S·馬鬆(Edward S•Mason)公共政策與管理計
劃。
他們認為:在現代社會中,每個國家部麵臨著前所未
有的挑戰,都必須管理疾速變遷的社會和經濟。公共
部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適應這種變化,公共部
門的官員就必須掌握政策分析、決策和政策執行的技
能。這項計劃就是專門培養發展中國家的高級官員的
。計劃每年從發展中國家招五十名左右。經過培養,
使他們具有傑出的公共服務所具備成分析技能、管理
才能和倫理精神。這三個指標都很重要。
參加者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國家,平均年齡
37歲,都有12年的工作經驗。課程包括英語、數學
、微觀經濟學、經濟學、計算機、企業與政府、犯罪
、能源與環境、健康、住房與社會發展、人類資源、
國際發展、國際安全、新聞、政治、公共政策、科技
、運輸、城市經濟發展、農業、中央銀行等課程。教
學方法主要采取案例教育,政策領域分得很細。另外
,還組織實地考察,邀請政界人物和學者來開講座,
並組織到國外去訪問,如墨西哥、古巴、南朝鮮、埃
及、摩洛哥、阿根廷等國家,開闊學生眼界。
可以看出,這個計劃是相當不錯的,不過,學費也高
的嚇人:每人35,012美元,不包括出國考察的經費。
這個計劃沒有經費,所以經費由學生自己解決。不過
,由於肯尼迪政府學院的聲譽,它每年都能招到學生
。學院也因此發了一筆小財。
美國的公共管理教育有不少問題。但是,由於其成功
的方麵也多,自然就有吸引力。這種吸引力有一大半
不是來自公共部門的成功,而是來自經濟的成功。人
們有時總有些近視,認為經濟成功可以代替一切。說
是這樣說,不過,公共部門的運作對其社會的作用更
不可忽視。同時,政策教育部門對公共部門運作的作
用更不可忽視。
4.“人才工廠”
位於紐約州的Syracuse University(錫拉求斯大學)
的Maxwell(麥克斯韋爾)學院,是首屈一指的培養
公共行政官員的教育機構。它培養的學生進入聯邦和
州政府以及其他各級政府,成為政府中的行政要員。
據說美國駐外大使中有20多位出自這所學院。前不
久與齊亞·哈克總統共同遭遇空難的前駐巴基斯坦大
使也畢業於這所學院。在華盛頓,這個學院的校友更
是成群結隊。它的畢業生不僅遍及本土,而且遍及不
少第三世界國家。
麥克斯韋爾(Maxwell)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建立於
1924年,是美國第一所公共行政學院。主要目的在
於教育和訓練文官,至今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曆史。這
個學院已經成為重要的人才工廠,不斷向各政府機構
輸送人才。
學院是一個綜合性的教育機構,包括人類學係、經濟
係、地理係、曆史係、政治科學係、公共事務係和社
會學係。學院在公共行政方麵不招收本科生主要是考
慮到本科生缺乏一定的經驗和閱曆。因此,學院在這
個計劃上集中訓練碩士生和在職生。博士生每年招六
名左右,屬於Academic(學術性的),這些人一般
不到政府部門做實際工作,而是到教育部門做工作。
MA(碩士學位)的學生主要是培養Professional(職
業性的)人才,進入政府部門。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經
常派雇員到學院來深造。我在該學院與著名教授羅森
布魯姆交談時,就有不少年紀較大的人來交作業。我
開始對此疑惑不解,後來他解釋說,這是聯邦政府派
來的學生,經過一年訓練後,還要去政府部門工作。
他開玩笑地說,對他們要客氣一點,因為他們均來自
於稅收部門。
這類學院的功能在於向政策部門和其他機構提供高質
量的人才,保證公共管理係統的高效運轉。這些學院
雖然是教育機構,但他們構成政治係統和行政係統的
非正式部分,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學院如何訓練學生,力圖給學生
建立一種什麽樣的知識結構。學院給公共行政碩士生
提供的主要課程如下:
計算機與公共部門的計算機化,主要是引導學
生懂得計算機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在公共行
政部門中運用計算機,幫助學生實際操作計算
機。
公共行政導論,引導學生認識公共行政的基本
問題,公共行政所麵臨的基本問題,以及政策
的分析方法。
組織理論,傳授有關公共部門組織的知識,尤
其是公共組織如何運轉和變革,包括公共組織
與私人組織的差別,有關組織的各種觀念,個
人決策和團體決策,組織設計和組織環境關係

公共行政與民主,考察公共政策和行政在憲法
民主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法律理論考察
行政價值觀念(如效率、經濟)與憲法價值觀
念(如平等、自由和必要程序)之間的關係,
行政如何協調此兩者之間的關係。
全國計劃和管理能力,討論治理的主要困難和
長期規劃的設定和執行。計劃部門、預測表、
思想庫、多國銀行和公司、政治家、行政精英
的作用。全國計劃的社會和政治後果以及前提
條件。
統計學,提供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包括描述統
計學趨勢分析、數據分析、抽樣、評價和假設
預測。
研究與發展政策:提供涉及決策和發展的機構
和角色的知識,考察這兩方麵的方法,包括創
新、發明、技術轉讓、預算和稅收政策等。
健康政策,討論衛生領域中的一些基本政策問
題,包括民間資助、改革、愛滋病、聯邦對健
康防護工業的管製等。
發展經濟學,研究第三世界發展的主要問題,
包括對發展的措施和理論的回顧。同時分析人
口、就業、農業發展、工業化、教育、食品等
基本問題。也分析第三世界發展與國際環境有
關的課題,如貿易流向、投資、援助和財務。
公共行政的管理經濟學,運用微觀經濟學對公
共政策問題進行分析,用經濟學觀念分析複雜
的政策問題。
公共科技發展,研究公共部門在科技發展中的
作用,分析恃殊的科技發展政策以及政府與工
業的關係。
能源原則、問題和選擇,研究能源政策以及其
他與能源政策有關的課題。
公共管理人員計算機應用,研究如何在大型公
共部門中運用計算機處理資料,進行設計,建
立組織係統和信息係統。
公共人事與集體協商,討論文官製度改革,公
共部門的增長和衰落,報酬、考績、平等就業
機會,有關公共人事的法律等。
公共財政,分析公共財政,從預算、財政準備
、財政評估、適應性、到執行等。財政分析還
包括預算的經濟屬性,政府間稅收關係,會計
、財政改革等課題。
政府與大眾傳播媒介,分析政府、報刊、電視
和文化精英之間的權力關係和依賴關係,民主
社會中信息和文化政策的衝突,以及政府對新
聞、傳播、藝術、娛樂和閑暇活動的政策。
國防政策:軍事、經濟和文化,分析國防問題
的軍事、經濟、政治和文化特征。
公共政策分析的量性方法,討論公共政策分析
中的幾種定量模式,如成本————效益分析
,線性規劃理論和決策理論等。
公共管理和政策製定,討論政策製定的理論、
實踐和技術,包括組織設計、政府改革、組織
溝通、信息管理、組織評估、領導藝術、規劃
管理等。
健康服務管理,討論醫療管理,醫療組織等問
題。
公共行政的邊際經濟學,應用微觀經濟學分析
公共政策問題,如供應與需求、公司行為、市
場平衡等同題。
發展行政,考察過去25年中管理發展計劃的經
驗和教訓,分析參與發展計劃和行政的角色,
發展計劃的實施,評估技術等課題。
公共人事管理,分析公共人事係統的基本特征
以及這個係統在其中運行的環境,公共人事的
基本程序,公共人事管理者的角色和功能。
發展中國家地方政府的財政,討論地方政府的
功能、作用,對地方政府的需求,地方政府的
財政來源,上級政府對地方政府的作用。
組織發展,分析組織和組織中人的行為模式,
包括組織的結抅和過程、組織發展和行為、個
人、團體的行為動力、組織問題的發現、適當
的組織幹預、管理戰略、增加組織效益的技術

以上是公共行政碩士課程的一部分。在碩士生階段,
授課形式大多采用討論式。要求學生在參加討論之前
,先閱讀大量的材料,促使學生盡量全麵地掌握這個
領域中的有關知識和現有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舉“
全國計劃與管理能力”一門課為例,這門課要求學生
讀的書包括:
Lodge和Vogel著:《意識形態和民族的競爭
性》
《2000年的全球報告及其批評》
Reich著:《公共觀念的力量》
Ascher著:《預見》
Deyons著:《實用計劃》
Hayek著:《通向奴役的道路》
Hirsh著:《增長的社會局限》
Palmer著:《裏根年代的特征》
Pahrendorf著:《現代民主的治理》
Page著:《保討與經濟效率》
Baumal著:《生產力的增長》
Grieco著:《依賴與自主之間》
Wildavsky著:《尋求安全》
Tussman著:《政府與精神》
Auletta著:《低層階級》
Urban著:《與喬治·凱南對話》
Dahl著:《控製核武器》
一門課要學生讀上述書,各門課加起來,學生在訓練
過程中要接受較為廣泛和齊備的專業訓練。嚴格的訓
練保證了學生的質量。這是麥克斯韋爾學院公共行政
計劃之所以成功的關鍵,也是他們訓練的學生能夠在
政府部門大顯身手的原因之一。
一個社會的管理水平如何,與其政府官員的水平如何
密切相關。如果政府官員素質差、能力低,一個高效
能的政府管理係統是不可能形成的,它不具備先決條
件。反之,有了受過嚴格訓練的官員隊伍,高效率的
公共管理就有了基礎。公共管理與它的文官製度分不
開。文官製度又與政府人才培養分不開,因為文官製
度的目的並不是招收社會上最好的人,而是吸收社會
上最有政府管理才能的人。單有文官考試,並不能保
證政府的高效率,沒有人生來就具備政府管理的才能
。嚴格的教育訓練是培養這類人才的必由之路。培養
專門的政府人才,直接關係到政治與行政係統的質量
,從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著社會政治經濟的全麵
發展。所以我說,專門培養政府人才的教育機構是政
府係統的非正式部分。
從對公共行政人員的訓練來看,麥克斯韋爾的課程均
較職業化,集中在公共行政操作的一麵。公共行政講
究對社會事務的具體管理。在現代杜會中,政府要承
擔五花八門的職責,從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科
技發展、外貿到生老病死、環境保護等,這要求公共
行政人員擁有一個領域的專門知識和技能。過於理論
化和學術性的訓練無助於職業行政人員。職業行政人
員需要可用、可行和可操作的知識和技能。公共行政
教育不走這個方向,也難以真正對社會發展起作用。
5.美國海軍學院
美國海軍學院(U•S Navy Academy)坐落在離華
盛頓不遠的安娜波裏斯市。從華盛頓驅車來到這裏隻
需一個小時左右。安娜波裏斯市也是馬裏蘭州州政府
和州議會所在地。州議會所在的建築是州議會所使用
的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座。當年華盛頓將軍就在這裏脫
下軍裝,成為文職總統。那個房間至今仍保存原樣,
供人們參觀。這個故事給人許多啟示,不過,這裏我
隻想談談由參觀海軍院而引出的想法。
訪問計劃的一個項目是與海軍學院的政治學教授共進
午餐,這使我們都感到吃驚,海軍學院有一個專門的
政治學係?果然不錯。政治學係與一般大學的政治學
係一樣,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完整的政治學係課程
。我不知道西點軍校和美國空軍學院有沒有政治學係
。坐在旁邊的教授告訴我,海軍學院政治學係大約有
四五百名學生,教授都是文職的,與其他大學的教授
一樣。我感到奇怪,海軍學院政治學係的畢業生幹什
麽?他答道:“到美國海軍服役,當軍官。另外,海
軍學院的訓練不僅要考慮學生最近的將來的職業,還
要考慮他們離開軍隊之後的需要。因而許多學生選政
治學係的課程。” 在不少國家中,軍事學院有政治
課,但沒有政治學係,美國軍事院校注重對學生進行
政治學教育,是政治社會化很重要的部分。
在不少國家,政治不穩定的原因在軍隊。尤其是非洲
、拉丁美洲的國家中,軍人幹政習以為常。美國軍事
院校傳播美國政治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其社會功
能不可低估。在美國,恐怕沒有人接受軍人幹政,也
沒有軍人能這樣做。當然,說沒有人這樣想,那就太
主觀了。但問題是,想入非非的人無法付諸行動。在
軍人中傳播一個社會的基本原則,是社會政治發展的
一個戰略措施。對民主政治發展來說也一樣。在發展
中國家,首先應在軍人中傳播民主觀念。連美國這樣
一個發達國家也少不了這一環,何況其他?
美國海軍學院號稱世界上第一所海軍學院,號稱有世
界上最大的學生宿舍。美國海軍之父就葬在這所學院
的教堂下麵。海軍學院臨海,遠處呈現出蔚藍色的廣
闊圖景。我問一位在政治學係教書的女教授:“美國
青年願不願意到這裏來?” 她說:“很多人申請,
每年有幾萬人申請,隻能招一千多人,所以學生質量
很高,連女孩子都願意嫁給他們。” 海軍學院的學
員須穿製服,我們看見學員們一身雪白的衣服,戴著
白帽子,頭發理得很短,胡須刮得溜光,顯得十分精
神。小夥子一個個都精神抖擻,大概是精心選擇的結
果。學院的院長是一位海軍中將。學院的領導屬軍事
係統,學院的教學屬文職係統,分得十分清楚。這大
概也可算是一個特色。
下午正逢美國海軍學院的橄欖球隊與另一個大學的隊
交戰。主人邀請我們去,從命。
橄欖球是美國的國球,在美國談話,不會談橄欖球,
大多數場合會話不授機。這當然有些誇大。進入體育
場,隻見人山人海,一片沸騰。對麵看台上坐的是對
方的觀眾和啦啦隊,還有一支樂隊。這麵坐的是海軍
學院的學生,一片雪白。下麵還有一千五百名新生。
開始比賽之前,樂隊演奏國歌,全場起立,有許多人
高唱。然後出來兩個人講話。講的內容是海軍的光榮
,說應當世世代代銘記為海軍事業作出貢獻的人,他
舉了六位在越南戰場上喪生的海聲軍官的名宇。全場
起立,禮炮響了六響。每晌一次,看台下方就用布幅
展現郝六個人的名字,全場默哀。越南戰爭已經過去
多年,他們還念念不忘。在重大場合,都要紀念他們
。其目的在於鼓勵榮譽感。
接下來,比賽正式開始,雙方的啦啦隊大吵大鬧,海
軍學院的一年級學生在草坪上排成長隊,夾道歡迎自
己的隊員,比賽揚上,雙方隊員你爭我奪,十分激烈
。我看橄欖球很簡單,沒有什麽細膩的戰術,主要是
靠力量和速度。能否抓住和撞倒對方是關鍵。因此雙
方的隊員都是五大三粗,橫衝直撞。但據精通此球的
人士說,橄欖球的戰術運用大有講究。
看了比賽之後,有三點印象特別深刻:
其一是美國人注重榮譽。雙方觀眾都極為看重是否得
分。如果海軍學院的隊得了分,學院的學生們就會熱
烈鼓掌並喝彩。坐在下麵的一年級學生就會跑到場子
周圍去做俯臥撐,估計有幾百人,表示高興得無法發
泄。對方隊贏了球,對方看台上會有一片喝彩,樂隊
就會演奏一段曲子。雙方的啦啦隊也不斷鼓動,滲透
著一種濃烈的榮譽感。
其二是美國人講究實力。橄欖球有戰術,但嚴格地講
,沒有非常精巧的戰術,主要是靠力量。世界上大概
沒有一種運動的上場人數與隊員數比例高於橄欖球。
橄欖球是硬打硬沖,這到底線為勝。這體現了美國精
神,用實力快速達到目的。美國人在軍事、政治、經
濟等許多領域,都本著這種精神。
其三是美國人十分直率。得出這個印象是在球場休息
的時候。休息時,對方大學的樂隊上場演奏,開始海
軍學院的學生不以為然,還起哄了兩次。後來對方樂
隊的指揮說,要專門為海軍演奏一支曲子,以表示他
們對海軍的敬意。他們演奏了一支雄壯的曲子,大概
是海軍軍歌之類的。海軍學院這邊的看台上全體起立
,對方看台上的觀眾也全體起立,場麵很感人。演奏
完畢,雙方熱烈鼓掌、呼喊。剛才還是劍拔弩張,一
下子變得融洽熱忱。
海軍學院是一所軍事院校,但我們可叫看到,它十分
注重使政治精神能夠得到傳播。同時,它注重在各項
活動中培養年輕一代的榮譽感,其實是使學生接受早
已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熏陶。他們沒有把軍事院校
當成單純的軍事技術院校,隻做軍事技術訓練,而首
先把它的教育目的確定為培養合格的公民。從此可以
看出,年輕一代不論進入哪類學校,普通大學也好,
軍事院校也好,都得接受美國精神的洗禮。這個教育
目的是第一位的,其他目的都是次要的。由此觀之,
就不難理解美國如何再生產自己的製度。
6.教育出口
有時候,人們常常會提出一個何題:為什麽當今世界
有那麽多人想移居美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在
美國各地行走,常常可以碰到異國他鄉來的人,在一
起討論如何取得綠卡,如何移民。這門活動因成了一
門行當,而且是一門賺錢的行當。報紙上常常有這樣
的廣告:“本律師事務所專辦綠卡,得不到綠卡,全
部退款。”
在不少國家,美國文化,更精確地講是美國的生活方
式(因為不少人認為難以確定美國文化是什麽),有
著強大的影響。生活方式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他不僅
指人們在衣食住行、生活習慣方麵的定勢,而且包括
經濟行為、管理方式和政治價值等等。人們靠什麽來
傳播一個社會的主導生活方式?古往今來,可以列出
多種方式,如軍事征服,羅馬帝國征服行省,法西斯
征服鄰國;再如政治關係,如宗主國於殖民地的關係
;經濟一體化,當今世界體係的形成,國際貿易和金
融等關係的大規模交流;教育滲透,如希臘化時代和
中世紀的神學化時代。等等。在這些方式中,軍事征
服是一種強製,政治關係是一種權力,它們都難以保
證以一種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它們可以強製推行一套
觀念,但不能是人們真正心悅誠服地接受他們,遵守
它們。
在當今世界,起主導作用的是後兩種力量。一種是經
濟力量。經濟力量的發展向人展現了人的本性中最基
本的追求,人們易於接受。美國戰後經濟的發展成為
其生活方式傳播的主要媒介。二是教育力量。教育是
一種神奇的力量,它潛移默化地向人們傳播一個社會
的主導信念。在一個社會內部是這樣,在一個社會與
外部的關係也是這樣。
在大學校園中,外國留學生成群結隊。外國留學生之
多,在世界各國名列前茅。教育,成為美國生活方式
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寬大渠道。所以在回答開始的那個
問題時,首先要思考美國是怎樣影響其他社會,美國
怎樣向外國傳播他們的觀念。
在美國求學的不少學生,是得到各種機構的資助而來
的。社會存在各種各樣的機構,其目的就是鼓勵和幫
助其他國家的人來美國接受教育。在這方麵的投資,
也是很少有哪個國家可以與美國相比的。但這些機構
在傳播美國的生活方式,維持美國的國際地位上所起
的作用,是第七艦隊和航天飛機所起不到的。
我們來看一下美國最大的非贏利性的國際教育機構:
國際教育協會(The Instituteof Internationnal
Education)。這個協會建於1919年,主要目的是幫
助外國人來美國接受教育,其主要活動內容有:
管理獎學金、資助金和補助,使人們能在自己
的國家以外學習,進行研究和接受訓練;
組織國際研究方麵的項目,並發表研究報告、
成果和指南等;
通過在紐約、亞特蘭大、芝加哥、丹佛、舊金
山、華盛頓、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墨西
哥和泰國等地的辦公室提供有關國際研究的信
息;
組織關於國際教育問題和發展的報告會和討論
會;
向世界各農業和健康中心提供資金和人員服務。
這是它的主要活動方麵。這個組織擁有雄厚的資金
,1986年財政開支為1億多美元。1987年它屬下有
247個計劃,提供經費的有145個單位,其中有政府
、雙邊機構、國際組織、基金會、大學和公司。它的
各類計劃涉及152個國家和地區。從訓練人才的角度
看,它向大約一萬人提供便利。這個數目相當於一所
中等大學的全部學生。這一萬人中,有5,000名是在
美國讀學位的外國學生;2,700名外國學生在接受非
學位計劃的訓練,或參與職業訓練計劃,除200人外
,絕大部分在美國;有1,200人或自各國的助教在各
種國際中心工作;800名各國的傑出人物做訪問學者
。它還資助學校的出版、研究、討論會、報告會、專
業建設等項目,有562所高等學校接受過它的資助。
如此等等。
由以上數字可以感覺到,僅這樣一個機構,就在國際
性的教育輸出中起這樣大的作用,再加之其他的機構
,美國的教育輸出會構成一種何等巨大的能量。國際
教育協會的相當大的一筆資金來自福布賴特
(Fulbright)計劃。福布賴特計劃為政府設立的基金
。甶此可見,促進教育輸出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組織的
觀念和計劃,而且也是政府的觀念和計劃。從政治發
展的長遠戰略思之,這是一種具備戰略眼光的選擇,
無論從國內政治看還是從國際政治看。教育輸出可能
獲得的好處,要遠遠超過經濟領域中的一切既得利益

國際教育協會的具體計劃為數眾多,其中主要的有福
布賴特研究生獎學金,該計劃專門向外國學生提供資
助;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獎學金,主要向拉美國
家提供資金;還有非洲學生獎學金,亞洲學生獎學金
,歐洲學生獎學金等。與中國有關的有“美中國際關
係研究委員會”(Committee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ie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由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麥克阿
瑟基金會等出資。1986年該委員會資助了二十六名
中國學生和七位訪問學者。協會的活動範圍包羅萬象
,如藝術、音樂、科技、建築、企業管理、人權、農
業、自然資源等。通過這門類雜多的活動,來自異國
他鄉的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美國主導的生活方式。同
時也接受核心價值觀念。教育輸出,影響著相當大層
麵的人的思想方式、感情取向、心理定式、價值選擇
和行為準則。在這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中,不少人構
成所在國的精英階層,在該國的政治、經濟、文化、
教育、科技和藝術等領域或多或少起著有些關鍵的作
用。教育輸出的基本功能有兩個,一是知識傳播,二
是感情投資。後者是任何國家都不可低估的政治資本

從政治管理上來說,這種政治資本有兩個方麵的功能
。在國內政治方麵,任何政治和行政係統,壓力越小
,越容易施展身手。政治係統的壓力可以來自內部,
也可以來自外部。如果外部力量認可並且讚同一種政
治係統的活動和選擇,那麽政治係統所遇到的壓力就
將大大減少。外部的肯定力量也將抵消內部的否定力
量。如果一個政治係統遇到外部強大的反對或不理解
,它的內部壓力也將上升,政治係統就將遇到麻煩。
在國外政治方麵,教育出口創造了一項其他力量無法
提供的條件,這就是增進了國外對本國外交政策的理
解,這是一國的外部政治活動成功的不可多得的氛圍
。外部政治活動的成功,往往不在於政策本身是否合
理,而在於它是否被理解和被接受,在於它有沒有遇
到合適的國際輿論。不少國家外交政策的失敗,不在
於政策本身,而在於沒有合適的文化氛圍。
教育出口的作用就在這裏:它為一個國家的政治擴大
了理解的範圍。接受了一個國家的生活方式和核心價
值,就是形成了用它們進行評價和思考問題的標準。
從長遠政治發展來看,這方麵的投資最有價值。
7.科技之爐
芝加哥是美國的特大城市之一。我隨朋友一起驅車去
芝加哥,用了五個小時。從80號高速公路轉55號高
速公路直達芝加哥。55號公路橫穿芝加哥市區。在
繁忙的高速公路上,跡身於高速急駛的車隊之中,像
在紐約一樣,令人感到一種現代化特有的節奏,中國
人普遍有這樣一種感覺,第一次上高速公路,均有一
種莫名其妙的緊張感。
中國人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習慣於慢節奏的生活,
突然置身於快節奏中,會有一種心理和文化上的不適
應,甚至會有生理上的不適應。我稱之為“現代化緊
張反應”。但在美國要行動,不能不上高速公路,這
種強製的交通速度使人很快消除了“現優化緊張反應
”。試想一下,沒有這種強製,會是什麽樣的結果呢

一個民族,作為整體,在現代化過程中是否會有“現
代化緊張反應”,有了又會有什麽樣的後果,怎樣來
消除一個民族的“現代化緊張反應”,這是發展中國
家麵臨的一個問題。
我們先參觀了海洋博物館。裏麵象一個海洋世界,有
千奇百怪的魚襲和海洋生物。人們在這裏可以了解較
為完整的海洋生物知識。然後去參觀Field Museum
of National History,實際上是一個自然博物館加曆
史博物館,這樣的組合在博物館中尚不多見。一方麵
有成千上萬的動植物標本,另一方麵陳列著美國曆史
和一些外國曆史的文物。這個館陳列的印第安人的文
物和曆史是較為全麵的。大廳裏還矗立著幾個巨大的
圖騰柱,大約是南美什麽土著的崇拜物。甚至還陳列
了中國清朝的一些東西,但為數不多。從自然和社會
博物館的角度講,可能是世界第一流的。
令人最感興趣的還不是以上兩個地方,而是科學和工
業博物館(Museum of Scienceand Industry)。
這是一座占地麵積很大,陳列物品驚人,但免費參觀
的博物館。一進大廳,就可以看到兒童和少年多於成
年人,這是完全符合這個館的建館目標的。其目的就
在於使青年一代在科技之爐中冶煉出科技精神和科技
興趣。
這個館是芝加哥最吸引人的旅遊點之一,每年大約有
四百萬人前來參觀。這個館共有七十五個展覽廳,二
千多個展覽係列,它通過這些係統的展出向觀眾表明
科學原則、技術步和工業應用。這個館與其他館不同
,它的設計有一項特殊原則,就是讓觀眾參與。觀眾
可以按電紐、推動杠杆等,從而參與展出,並獲得難
忘的經曆,尤其是對少年兒童來說。有時候,一按電
紐,就有人在電話裏說話,有時候,一按電紐,就有
電視節目;有時候可以操作機床;有時候可以走進巨
大的心髒模型中去了解心髒的構造;有時候可以座進
汽車駕駛模擬器去駕駛汽車;有時候又可以走進地下
了解地殼構造。如此等等。這個博物館由居裏尤斯·
羅森沃德(Julius Rosenwald)創建,1933年開館
。坐落在美麗的傑克遜湖畔。每天吸引了成千上萬的
人來到這裏。
下麵簡單羅列一下有關的展覽項目,以便把握這座“
科技之爐”。這裏的展覽係列包括:各個時代的飛機
、舊時的打字機、新聞、電話電報、農業機械、城市
建設、電腦、石油、地層、視聽、基礎科學、工業、
汽車、化學、電影、醫療、自行車、郵電、電能、食
品、照相、貨幣、能源、圖書館、生物、人體科學、
鐵路、海洋、太陽能等。應有盡有。從古代科學和技
術的初步發展,到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航天飛
機、電腦等,似乎無一遺漏。展覽館還展出了美軍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繳獲的德國潛水艇U-505。進入這
座展覽館,就像進入了科學的殿堂,令人眼花繚亂。
這是座真正的“科學之爐”孩子們由家長帶著來到這
裏,如魚得水,留連忘返。他們的興趣被展中各種光
能和電能的應用充分調動起來。這些深刻的印象往他
們幼小的心靈中將產生何種影響,不難想象。
社會很注重發展整個社會發展和進步所需要的科學和
技術。社會發展和進步要想得以順利實現首要的就是
使年輕一代茁壯成長起來。在這方麵,整個社會都不
惜花錢,從小學到高中,青少年的學習條件十分優越
,故有人稱美國是“兒童的天堂”。這套機製是社會
持續發展和繁榮的不可忽視的因素,值得研究。在不
少社會中,人們的注意力不在人生的早期階段,而在
中期和後期階段。從個人的生活舒適來說,這是合適
的。但對整個社會的進步來說,這是否太遲了呢?
美國雖然是個商品社會,是個金錢至上的社會,然而
,在科學和技術教育方麵,他們深深懂得怎樣花錢才
能獲得最大的收益。科學和工業博物館就是一個實例
。不少博物館都是收費的,但科學和工業博物館是免
費的,每天開放,而且博物館前麵巨大的停車場也是
免費的。教育也具有這種特征,盡管大學教育所需要
的學費是驚人的,但高中以下的教育是免費的。不少
地方的人把博物館也視為一個具有教育功能的機構。
在一些非商品化的社會中,各種活動已在走向用金錢
標準來計算,而在美國這樣一個典型的金錢化的社會
中,人們卻努力保持一些具有基本教育功能的領域的
非商品化,這不僅是一種選擇,而且是商品經濟下不
得不為之的一種政策,要不然這些活動就會被商品經
濟排擠掉,這一點值得走向商品經濟的社會注意。
傍晚時分,登上世界最高的建築————西爾斯大
廈(Sears Tower),遙望遠處碧波萬頃的湖水,俯
瞰近處高低交錯的樓宇,更能體會到科學技術創造奇
跡的力量。社會的進步需要年輕一代的創新;年輕一
代的創新需要他們對已有進步的充分了解,隻有這樣
,他們才能在這個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一個人如果對
前人的創造一竅不通,如何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
?如果設計者和建造者從不知道樓為何物,如何能大
膽設計呢?正因為有了次高,才有最高,這是一個簡
單的道理。
社會的一切現代化成就都應充分開放,使社會成為宏
大的科技之爐,冶煉現代化精神。在一個把現代化成
就封閉起來的社會中,最終封閉的是人的精神。
現代化的傳遞過程,以及教育的功能,在兩個層次上
再生產一種製度。教育提供了對該製度的價值 合理
性的認同,科技的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教育和科技
雖不直接生產物質產品,但卻可以創造未來。
十、活躍的智慧
1.思想工廠
思想工廠是我自己造的詞組,實際上就是通常所說的
“思想庫”(Think Tanks)。在美國,形形色色的
思想庫之多,為一大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人
樂意將思想本身視為一種產品,論質取貨。縱觀現代
社會的發展,思想庫在其中推波助瀾,作用非凡。由
此想到思想庫對社會有無比的重要性,尤其是對社會
的傳承和革新而言。
在舊金山,去了斯坦福大學,著名的胡佛研究所就在
斯坦福大學裏,雖然它不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組成部
分。斯坦福大學的建築帶有濃鬱的西班牙風格,這和
這塊土地的曆史有關。不過,胡佛研究所沒有這種風
味。胡佛研究所以其保守觀念而聞名。不少教授戲稱
它為“反動”。裏拫當政思想的思想基礎不少來自胡
佛研究所。當然,胡佛研究所也不乏大家,如有名的
政治學者李普塞就加盟他們。
胡佛研究所成立於1919年。二十年代的資料基礎是
蘇聯政府提供的資科,當時胡佛總統向蘇聯提供援助
,蘇聯無錢支付,美國便要蘇聯以各種資料互換,不
知這個故事的真假。如果是真,倒是很有遠見的做法
。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從日本弄來大批資料。後又
從中國弄來大批資料。這方麵的資料胡佛研究所收存
得比較全。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胡佛研究所逐漸發
展起來。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是最好的大學之一,與
古老的哈佛大學不相上下。在伯克萊參觀了政府研究
所。所長波斯比(Polsby),也是有名的政治學者。
他說他的想法是把政府研究所辦成一個對全國政策有
影響的機構。政府研究所過去主要研究加利福尼亞州
政府的問題,今後要向全國發展。這意味著走向一個
全國性的思想庫。
看了這些思想庫,深感它們對美國社會發展有不可低
估的作用。想起布魯金斯學會肯特•威佛(R.Kent
Weaver)的一篇文章:“變化中的思想庫世界。”
這篇文章對思想庫的發展有一概覽,不妨細看。
對於思想庫的定義,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一
般來說思想庫是非贏利性的、獨立的機抅。也
有人開玩笑,如有個叫彼得•凱利(Peter
Kelley)的就說:“思想庫是這樣一種安排,自
願的公司、政府或古怪的巨富拿出幾百萬美元
,支持那些花大部分時間爭敢把自己的名字變
成鉛印的人。”(我在翻譯時用中國人的習慣
,“鉛印”在中國人眼裏是正式出版,其實在
美國正式、非正式都可以鉛印)。一般來說,
思想庫還有兩個特點:一是“沒有學生的大學
”:二是非贏利的政府研究承擔者。在美國,
思想庫“爆炸”。1988年,華盛頓D.C.電話本
上列了124個“研究所”,還有一些聞名遐邇
的思想庫不包括在內。
思想庫的作用。思想庫究竟起什麽作用,也是
一個可以爭論的問題。廣言之,思想庫的作用
有:(1)政策思想的來源。思想庫的一項重要
任務就是發現和傳播短期內不會成為政策的思
想,使決策者逐漸接受這些思想。(2)政策提
議的源泉和評價者。思想庫一般注重推進和評
估特殊的政策提議,評價的方法就是發表專著
或文章。所以各個思想庫都非常注重發表著作
。著作是沒有學生的大學的主要成果。有些研
究機構也為國會立法準備材料。(3)政府計劃
的評估者。對於政府正在實施的計劃,思想庫
也常常加以評估,以視這些計劃能否有效地運
轉,能否切實有效地達到目標。(4)人員的來
源。思想庫還可以向政府提供人員和專家,思
想庫中的成員往往成為政府某個部門的行政者
,因為他長期研究這個問題,有比較全麵的知
識。
思想庫的管理。思想庫的管理包括很多方麵。
(1)形象,思想庫傳統上保持無黨派的研究機
構的形象,研究問題,提出結論,而不是為已
經存在的結論作辯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思
想庫沒有意識形態的色彩,布魯金斯學會就常
常被視作自由的民主黨的思想庫,美國研究所
(AEI)常常被視為保守的共和黨的思想庫。不
過也不盡然,這兩個機構之間有許多“人才流
動"。布魯金斯學會的現任主席也力圖將學會的
形象造成中立的。不過有的思想庫直言不諱,
如美國遺產基金會的一位幹部說:“我們是保
守主義革命的思想突擊隊。”(2)成員管理。
成員管理包括幾個方麵的問題:一是決定設立
專門人員還是委托外麵的學者加以研究,兩者
各有利弊。二是如何使研究人員學會研究政策
問題,因為政策問題與學術課題的研究有所不
同。受大學嚴格訓練的人,可能較善於研究學
術課題,而不善於研究政策課題,因而應加以
推進。在人選方麵也有何題,是選受過大學精
深教育的人,還是選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自
然也是各有利弊(3)財政。思想庫雖然是非贏
利性的,但其財政問題尤為重要,沒有財源,
不會理財,思想庫便不能繼續。(4)設定日程
。思想庫的活動需要組織和安排,不是一盤散
沙,因此如何設定日程便是管理中的一個重要
問題。究竟選擇什麽樣的政策領域,一個還是
兩個,或者是都有涉及,怎樣建立各種課題之
間的關係。等等。(5)成員管理,包括推進出
版,擴大影響等方麵。
思想庫有意無意地起到一種“社會醫師”的作用。它
們不斷尋找和發現社會上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
的方案,這也是思想庫要生存下去和獲得資助不可缺
少的條件。要獲得資助,就得別出心裁或自出機杼。
這種機製推動它們去尋找政策問題。很多政策問題便
是在這樣的機製下尋找出來的。
然而,不管出自什麽動力,它們找到了政策問題,就
可以使社會存在的問題得到研究。它們的研究成果如
果變為政府政策,則會促進社會改進。也許大多數思
想庫本身就有維持現存政治製度的明確概念,但它們
的所作所為恰恰有此效應。
思想庫這類“社會醫師”,診斷社會,發現病狀,尋
找原則,預計後果,開設藥方。其社會功能不言自明
。美國的思想庫大多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起來
,戰後大成氣候。這個時期也是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內
部矛盾緩和,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這兩者之間沒有
什麽聯係嗎?恐怕不能簡單肯定,也不能簡單否定。
最後,我總覺得思想庫的譯法不好,雖然英文是這個
意思。“庫”總有些存放東西的意思,思想庫不僅存
放,而且生產,故用思想工廠。在思想工廠中,充滿
著活躍的智慧。
2.布魯金斯學會
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坐落在
一幢古典風格的建築中。早就知道布魯金斯學會是美
國最重要的思想庫之一,與蘭德公司、胡佛研究府等
齊名。布魯金斯學會成立於1927年,由幾個研究所
合並而成。一個是政府研究所,建立於1916年,是
第一個全國性的研究公共政策問題的私人機構;二是
1922年建立的經濟學研究所;三是1924年建立的羅
伯特•布魯金斯經濟與政府研究院。這是較早實驗培
養公職人員的機構。
新組成的機構以羅伯特•索默斯•布魯金斯
(1850-1932)的名字任命。他是聖路易的一位企業
家。布魯金斯學會是一個私人的、非贏利的組織,財
政來源靠一些基金會、公司和個人,另外還有贈款、
討論會報名費、出版物銷售費、計算機使用費等。基
金會也接受政府的合同研究一些問題,但保留發表權
。有一個董事會控製學會活動,保證學會的獨立性。
董事會主席是主要的行政者,負責提出和協調政策、
提出計劃,選擇人員,負責與政府官員、國會成員、
企業界領袖、基金會官員和其他學者進好討論。
研究課題根據以下幾點選擇:重要性、時效性、信息
來源、調查手段、人員與基金的可能性、計劃與布魯
金斯目標的關係。布魯金斯學會要求每一項研究都必
須是學術性的,適於公開發表。布魯金斯學會本身聲
稱沒有政策立楊。
布魯金斯學會的目的是什麽呢?那就是印在他們
1987年年度報告扉頁上的羅伯特•布魯金斯的名言
:“如果我們能激發人們去思考這些法律、政府、經
濟和社會關係的問題,我們對人類做的貢獻就將大於
任何慈善行為。” 布魯金斯學會主要研究公共政策
問題,大體上可分為三類:精確地完整地確定政策問
題;使公眾注意正在出現的問題;和研究進去政策的
成敗,溫故知新。任何研究都要講究事實確定,意見
有價值,提出的政策是現實的。
我們在布魯金斯學會與計劃主任詹姆斯·D·卡羅爾
(James D·Carroll)討論科學研究與政策製定的關
係。他說布魯金斯學會不注重是否馬上影響了決策,
也不注重立竿見影的問題,這些應由政府中的專家來
研究。布魯金斯學會注重長期研究,注重對社會發展
趨向的研究,尤其注重研究的教育效果,使整個社會
對某項發展充分重視,都來分析,這是未來製定合理
政策的基礎。卡羅爾說,許多成果現在沒有用,但有
一天人們會想到要用它,這時候布魯金斯學會已經提
供了它們。
重視長期研究和社會總體研究是布魯金斯學會成功的
值得重視的條件。如果都一擁而上研究政府現在想做
的事,恐怕一不利於科學研究,二不利於社會發展。
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計劃分為幾個部分:
經濟研究,專門研究美國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如怎樣提高生產率,如何儲蓄增加並投入生產
,美國怎樣與其他國家在貨幣和稅收方麵進行
合作,世界市場怎樣向自由貿易開放,第三世
界的發展如何得到保障,公共服務的質量如何
得到提高(如衛生、教育等等),以保證美國
處於世界前列;
外交政策研究,研究當今世界的變革,各國的
國際化,各國的經濟發展,科技、投資轉移、
跨國債務、國際競爭等,特別列出中國加入世
界經濟體係這一事實。布魯金斯學會認為,這
些發展要求美國提出新的目標和進行大幅度調
整。在這方麵,布魯金斯學會享有名聲,我們
見了哈裏·哈定,四十歲左右,為美國年輕一代
中國問題專家,有一本新書叫《中國的第二次
革命》,專講中國的改革,為人們理解中國發
生的變化提供了係統的知識背景。這方麵的研
究覆蓋麵較廣,包括蘇聯、中國、日本、中東
等地;
政府研究,專門研究政府體製與緊迫的社會問
題的關係。美國憲法有兩百年的曆史,兩百年
中,政治製度大致未變,但社會在日新月異的
發展。政府研究主要解決這個問題。主要包括
政府效率、政府結構、政府功能、選舉法律、
總統提名程序、總統與國會關係等問題。
另外,中心還有一個計算機中心,處理和收集數據。
有一個公共政策教育中心,專門舉行各種討論會邀請
公共和私人部門的領袖來討論問題。1987財政年度
,有三千高級人士參加了中心的活動,討論各類問題
,從美國航空計劃、電子工業到國際恐怖主義。
最後這一點也是美國社會的一個特點。政府官員或私
人部門的高級人士,都願意參加公眾活動,發表演說
。這成為一種風尚,也許與政治製度的特性有關,政
治製度往往逼得政府官員亮相,不亮相做不長,政府
官員也樂於解釋自己的政策,這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溝
通,建立了理解政策的基礎。政策往往是不被理解的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活環境和問題。一項
政策要想行之有效,必須被理解。在這方麵,美國人
實惠,像做生意一樣,提供最詳細的說明書。而不少
社會的政治精神不是如此,而是回避解釋。這在一定
條件下也是一種政治藝術。
布魯金斯學會的另一項活動就是組織出版學術著作和
刊物。它出版一份刊物,叫《布魯金斯評論》。另外
,每年出版很多著作,1987年財政年度,出版了二
十九本書,六本論文集。布魯金斯發表的學術著作品
質頗高,有點陽春白雪。1987年,有三本被《
Choice》雜誌評為“1986-1987傑出學術著作”,
還有其他的圖書獎也常常落到這些著作頭上。我們在
那裏會見了幾位學者,都撰寫了幾本學術專著。在這
裏,寫書是學者們的主要活動。
思想庫的發展是美國社會在二十世紀令人矚目的現象
之一。可以說,西方國家中,思想庫最發達的要算美
國。美國人的基本精神是把思想變成一種對象,可以
不斷地改進、完善,以供人們選擇。這是實用主義和
商業精神甚囂塵上的結果。在歐洲社會中,人們的文
化觀念說到底還是認為,思想有主觀傾向,不是可任
意選擇的,也不可任意修正。思想庫的發展,十九世
紀法國的曆史學家,以研究美國政治出名的托克維爾
沒有見識過。而認識今天的美國社會的政治,必須認
識這一點。商業精神最講究貨比貨。在思想庫中也一
樣,各思想庫也是相互競爭。由於美國政黨的意識形
態相同(當然這句話需要加以限定:首先,這是指民
主、共和兩大政黨,不是指美國所有的政黨,如美共
等。其次,這僅是指民主、共和黨在不搞社會主義或
共產主義這一點上意識,形態是相同的,除此之外,
兩大政黨的信仰和價值觀念差異頗大),大家麵臨的
都是怎樣應付危機和矛盾,所以樂於擇優而取。這樣
一種機製,對促進政府行為的合理化自然有利。雖然
思想庫的結論有時激烈反對現行政策,但總體上都構
成這個體製的穩定器。
3.卡特中心
戰後有一個傳統,每屆總統離任之後,都要建立一個
以這位總統命名的中心,將這位總統任內的文件和資
料存放在那裏,並把有關的實物,如總統接受的禮品
、有重要意義的物品陳列在裏麵。另外一項基本的內
容,就是展示這位總統的政績。總統中心或稱總統圖
書館,每座大約要幾百萬乃至上千萬美元,由政府撥
款,或加上私人損贈。卡特總統為佐治亞州人,所以
他的中心設在亞特蘭大市。
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是一座規模較大的
現代化建築,花費二千五百萬美元。據稱除了政府撥
款之外,卡特從別處弄來不少錢。建築的花園頗有東
方色彩。整個建築分為幾個部分:
卡特中心,中心是一個半贏利性的機構,目的
是通過研究和社會性努力減少社會衝突、消除
痛苦和加深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這是中心自己
聲稱要做的。中心也聲稱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一
位前總統每天參預的機構,中心裏麵有傑米·卡
特的辦公室。
愛摩裏大學卡特中心,與卡特中心在一座建築
裏,主要組織研究、討論會和發表文章。這個
中心在拉美和加勒比海、中東、蘇美關係、非
洲、健康、人權和衝突等方麵進行研究、研究
人員與愛摩裏大學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愛摩裏
大學的研究生也到這裏來做研究。中心多數成
員都是愛摩裏大學政治學係的教授。其中不乏
著名的政治學教授,如卡爾•多伊奇(Karl
W·Deutsch)。中心的蘇聯問題研究也全國聞
名,愛摩裏大學有全國數得上的衛星電視節目
接收係統,每天24小時接收蘇聯的電視節目,
進行分析。有一位教授叫艾倫•米基耶維奇
(Ellen Mickiewicz),據說她的研究對美國的
外交政策製定頗有影響;
全球2000家公司,目標是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健
康和農業;
拯救兒童組織,主要負責照料兒童方麵的事務
,由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發展計
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
傑米•卡特圖書館和博物館,這個圖書館大概有
二千七百萬份文件,供人們研究卡特任期內的
政治情況。博物館的目的在於向公眾開放,促
進人們對總統製度的理解,這個部分由國家檔
案館負責。
重要的是最後那句話:博物館的目的在於向公眾開放
,促進人們對總統製度的理解。這種機構是各類向公
民傳播美國精神、信念、價值觀念和政策選擇傾向的
機構中的一個,其作用在於政治社會化,傳播政治原
則和政治文化。
我們可以看一下卡特中心如何做這件事。博物館首先
提供一部關於憲法和總統知識的電影,其中穿插卡特
做總統時的鏡頭。電影從獨立戰爭講起,講憲法的製
定,描繪華盛頓總統的豐功偉績,介紹政治傳統,類
似於教授美國政府的課程。任何前來參觀的人都可以
觀看這部電影,免費。進入博物館看,可以看見大廳
分辟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集中展出和介紹一個領域
,如外交、環境、健康、財政等。每一個部分都有大
幅的照片和說明,並且設有一至兩架電視機。電視機
上有幾個按鈕,按鈕上注明,如人權、戰爭、環境等
。如果來訪者對什麽問題有興趣,隻要按一下鈕,卡
特的形象就會出現在電視機屏幕上,向參觀者解釋這
項政策的背景和指導原則。
最有意思的是,這裏還有專門給兒童看的電視錄像,
是卡通片,題目叫:“如果你想成為美國總統。”
畫麵活潑有趣,生動形象地介紹總統製度。這一點是
令人驚奇的,美國人注意在公民成長的各個階段傳播
美國的精神。這項工作是任何社會要追求製度穩定都
必不可少的。
這種政治社會化的功能,在美國發展得比較完備,這
是其社會穩定和政治製度穩定的潛在的因素。每個社
會都應當尋找方法來傳播其主導價值,沒有一套健全
和有效的機製,製度的穩定和政治理想的傳承是不可
能的。
總統圖書館或中心的基本功能不在於保存檔案(當然
保存檔案對後代和曆史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在於
傳播價值和信念。來參觀中心的人接踵而至。美國調
動各種手段進行某種“政治教育”。可以想象美國人
是深通此道的。美國人往往說他們信仰他們的製度,
其實他們更信仰他們的信念。
我覺得美國人在政治上注重捍衛和傳播信念,甚於維
護具體的體製。憲法的持久在於它表明了美國的價值
和信念。從體製上來說,這部憲法並不完美。在政治
生活中,信念重於製度,因為製度是抽象的,要由人
來體現。任何製度,如果其本身不能自動表現在體現
它的人的精神中,就都是脆弱的。
所以,總統中心是政治,不是曆史。舉例便可說明,
裏根總統卸任前,已在選擇在哪裏建裏根中心。據說
看中了加利福尼亞的斯坦福大學。斯坦福大學態度不
積極,因為大學是政治中立的學術性機構,而裏根中
心“帶有政治傾向”。後來裏根中心便沒有設在斯坦
福大學校園內。
卡特中心與其他總統圖書館或中心有一點差別,這就
是它擁有一個與愛摩裏大學政治學係合辦的研究中心
,實際上就構成了一個思想庫。政界的很多高官顯臣
,在離開華府和官職之後,紛紛到各類思想庫中謀職
。他們從政的經驗以及與官場的聯係,又帶動了思想
庫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產品介入政治過程,從而推動社
會的發展。卡特中心聚集了一小群學者,大部分為政
治學者,可見辦這中心的自的所在。卡特中心的研究
計劃,涉及國內政治和國外政治,其意圖也是明確的
,可謂雄心勃勃。
學者在這裏做研究,有非常優厚的條件,全部開支由
卡特中心提供。這類中心,有前政治家的膽識和關係
,有來自私營企業的經費和資助,有學者們活躍的智
慧,它所起到的作用為一般思想庫所不能比擬。
4.國防部長論壇
亞特蘭大市位於南部。南北戰爭時,亞特蘭大曾是南
軍和北軍交戰的戰場。南部地區相對來說不如北部地
區繁榮。南部人至今對南北戰爭似乎還耿耿於懷,話
題總是離不開這場戰爭,北方人對此也清楚。我遇到
的人聽說我要去亞特蘭大,告訴我說,那裏的人一定
會同你討論南北戰爭。果不其然,不少人同我談南北
戰爭,說那場戰爭毀了亞特蘭大,現在的亞特蘭大完
全是重新建設起來的。在亞特蘭大市,我們參觀了南
方國際研究中心(The Souther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這個中心是南方少有的國
際研究中心之一,組織了一些具有轟動性的活動,頗
為有名。
中心坐落在一幢不大的房子裏,這幢房子也是剛剛買
下的,正在裝修。中心主任W向我們介紹了情況:“
這個中心有將近20年的曆史,主要是舉辦外事政策
的討論會。中心組織了成百名專家和傑出人物與當地
企業界、政界、學術界和大眾見麵。中心的前身是南
方國際和公共事務委員會,建於1967年,1977年改
組,是一個非贏利性的、教育性的機構。”
何為教育性?我很感興趣,向他問了這個問題。他解
釋道:“南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但由於各種原
因,南方地區對世界不那麽開放。今天的科技迫使美
國人成為相互依賴的全球共同體的成員。不了解今天
的國際社會,是無法決策的。中心的任務是讓成員和
公眾了解這個新的環境,讓他們親耳聆聽有關國際經
濟、外交政策和他國文化的演說,聽國際專家、世界
領袖的意見,理解這個國際社會。中心本身沒有政策
傾向和政策立場。” 話是這樣講,沒有一個機構會
沒有價值選擇,隻是怎樣表達有所不同罷了。
中心的主要活動包括教育性的研討會,中國領導人鄧
小平、法國前總統瓦萊裏·吉斯卡爾·德斯坦、前英國
首相愛德華·希思、約旦國王侯賽因、沙特阿拉伯王
子賽薩爾和大部分國家的大使,都應邀來這裏做過演
講,由此可見中心的厲害。
中心每年舉行一次由前國務卿和國防部長參加的討論
會,由CBS電視係統向全國轉播,由新聞總署的衛星
向海外傳播。中心還組織專門的小組,研究一個國家
、地區或全球的問題;實施連續的國際商業教育計劃
;與世界知名人士共進晩餐。另外,還舉辦各類討論
會等。中心出版《全球評論》和《國際問題文獻》兩
份刊物。
這個中心的活動是引人注目的,我們可以看一下它組
織的幾項活動:
1987年12月]8日,第五屆前國務卿年會,與會
者有臘斯克、羅傑斯、基辛格、萬斯、馬斯基
、黑格,主題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製定“
1988年1月19日,中國駐美大使韓敘前來演說

1988年5月60,亞太問題年會,題目是:華盛
頓————北京————台灣:關係正常化
後的十年。
1988年9月30日,討論會,題目叫“向下屆政
府建議”,有八位前國防部長到會:麥克納馬
拉、克利福德、萊爾德、裏查德森、施萊幸格
、羅斯菲爾德、布朗、溫柏格。
從上述活動可以看出,這個中心的能量不可小看。這
個中心有多少人呢?經常性的工作人員大概十名左右
。資料室隻有兩個人,負責出版那本《文獻》(主要
是一些複印文章的匯編,但很有用)。
中心的活動經費從哪裏來?這是個關鍵的何題。經費
的來源有多種渠道,有的來自贈款,有的來自基金會
,有的來自會費。中心的成員分成許多種類:國際組
,25,000美元或以上;企業主,10,000美元;發起
者,5,000美元;支持,500美元;資助,250美元;
普通,100美元;特別,50美元。特別組包括學生、
教育機構成員、大眾傳播媒介的代表和退休人員。
自然,單靠這些經費是遠遠不夠的。主要經費來自基
金會和企業。W說,經費來源不能單一,單一的話就
有可能被給錢的人操縱。問題是有許多人願意給錢。
像南方國際研究中心這樣名揚四海的機構,不少人願
意給錢。這是美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麵我談
過布魯金斯學會,它的主要經費都是來自基金會或什
麽地方的。
此外,重要的成功因素是:高級政府官員樂於做這種
事情,離職的政府高級官員也願意做這種事情。尤其
是後麵這些人,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對內外政策發表
意見。美國人也願意聽來自其他國家的政府官員或領
袖發言。一個國家的政策製定不能沒有自己的立楊,
但多聽不同人的見解,可以知己知彼。在這個過程中
,所有參與的人都會有所收獲。政策的優劣有一條普
通的標準,就是反對的人是多是少。多了解和掌握不
同的見解,就可以製定出覆蓋麵較廣的政策。
這些知名人物如何接待?要不要付報酬?大多數情況
下不需要付報酬,因為他們願意參與這些活動。有些
人要付錢,關鍵的問題是安排他們的行程和日程。從
他們走出家門的第一步到回到家裏的最後一步,中心
都得精心安排,不得有誤。這些顯赫人物萬一有個閃
失,事關重大。有時候要用私人飛機接送,那種巨大
的,每邊有三個門的高級轎車(Limousine)也是必
不可少的。
我們看到,南方國際硏究中心隻是一家私人的機構,
但它卻有足夠的力量召集所有的前任國務卿到亞特蘭
大市來開會,做演講,也能邀請所有前任的國防部長
到亞特蘭大來做演講,就國內外政策進行分析和討論
,並讓公眾參與這些活動。於是智慧活躍了。智慧能
更好地服務於這個社會和這個製度。由此可以看出,
美國人有強烈的政治世俗化的觀念,強烈的非神秘化
的觀念。曾經身居高官的人,並不回避這類活動,而
是積極支持這類活動。說得難聽一點,是他們不甘寂
寞,正因為他們不甘寂寞,中心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像這樣的中心,也非絕無僅有。除了它們本身辦得成
功之外,它們也起到不可低估的社會作用。中心的一
個目標就是促進大眾教育。實際上眾多的這類中心通
過他們的活動把美國的價值觀念傳播給了大眾。這類
機構是政治社會化的功不可沒的機構。政府的一些基
本政策通過這樣的渠道傳播給大眾,得到更多的認同

同時,中心也起到把各界的觀念傳播給決策者的作用
。試想電視台向全國一轉播,會產生何等的效果。政
策問題往往不在於製定得好不好,製定得好固然是基
本,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讓公眾信服政策製定的指導
思想。隻有做到了這一點,一項政策才能得到貫徹的
根本條件。一些政策的無效,並不是政策本身的問題
,而是觀念和大眾的認同問題。這類中心和機構所起
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中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它們不是政治的正式機構,但起著政府機構起不到的
作用。
5.地區事務中心
美國社會的總體發展,很大一部分是由各地方和社區
的發展組成的,一個社會的發展不可能憑空產生,社
會的現代化和物質文明也不可能憑空產生,要以整個
社會的各個基本組成部分的共同發展為前提。單講宏
觀發展並不現實。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在製定社會發展
規劃時,往往隻注重宏觀目標,而沒有把這些目標建
立往具體而細致的小目標上,小目標直接關係到社會
每一位成員的切身利益。小目標的達成,不僅構成社
會總目標的基礎,而且構成社會均衡發展和持續進步
的心理機製。
美國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社會的發展相對均衡。每
片小的社區之間有差別,但不懸殊,這是作為發達國
家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自然,也有窮人,也有窮得難
以置信的人,但社會總體水平可以說是發達水平。社
區政治的發展是社區均衡發展的一項基本條件。社區
發展取決於多種因素,如聯邦政策、州政策、居民態
度、社區結構等。但如何注重推動社區發展為一大端

俄亥俄州位於中西部,我在這裏的邁阿密大學訪問了
三天。大學的教授告訴我,這裏地處中部,中部人比
西海岸和東海岸的人要保守得多。新的觀念往往從東
海岸和西海岸萌發,然後慢慢向中間地帶運動,越往
中間地帶運動,勢頭越弱;故中部地帶受新觀念的影
響不大,較為保守,這是能解釋社會文化差別的一個
有趣的想法。自然社會絕非清一色的,各種觀念、傳
統與現代、保守和激進,爭論激烈。認識美國社會絕
不能將其設想為“鐵板一塊”。美國有兩條海岸線,
實在是地理上的天賜,東海岸遙望歐洲,西海岸相隔
亞洲。最強大的經濟和文化力量均在兩個海岸地區。
中國的沿海地區也是最為發達的,如果有一條西海岸
,恐怕中國不是今天的中國了。
俄亥俄州的邁阿密大學有一個機構令人感興趣。這就
是公共管理和地區事務中心。這個中心的重要目標是
進行地方政府行政的研究,促進地方行政的發展。不
知其他地方有無此類機抅,這是大學研究與地方政治
發展結合起來的實例。
這個中心由州政府支持,州政府負責主要財政。這表
明州政府力圖通過中心的研究、教育、分析來提高地
方政府管理水平,向地方政府提供技術幫助。中心的
主要功能是向地方政府提供管理技術資助,増強地方
政府的能力,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評價公共計劃並
進行政策研究,服務對象主要是縣、市、村、鎮政府

這項計劃很好地把高知識與具體發展聯結在一起。地
方政府缺乏專門人才,難以對很多問題做出估計,需
要人幫助。大學有高知識高技術,但無人組織,不會
自動轉向地方政府。從全國政治來說,地方政府的活
動並不引人注目,堂堂大學教授不會留意。但如果組
織起來並加以推動,好事自成。
中心一般應地方政府的邀請前往作各項研究,有時中
心成員也自行設定地方政府發展所需要的計劃,主動
上門服務。中心有兩名固定人員,擁有電腦、激光打
印機等現代化研究設備。中心與大學的政治學係有密
切的關係。許多研究工作,由政治學係的教授承擔,
或由政治學係的學生協助。
可以看一下中心的研究工作,獲得具體的概念:
製定巴特勒縣的經濟數據手冊;
進行公民調查,規定蒙羅市的停車場計劃;
製定西卡羅頓市的植樹規劃;
製定凡你費爾德的人員表格並進行工作調查;
製定漢密爾頓的經濟全麵發展計劃;
對蒙羅市急救服務的成本與效益分析;
對卡裏斯勒行政的公民態度調查;
編輯和發行鎮董事參考手冊;
研究聯邦預算和稅收政策時俄亥俄農村社區的
影響;
召開公共服務研討會,研討地方政府麵臨的共
同問題;
編輯有關各種經濟和管理問題的手冊。
如此等等,一般來說,工作很細、很具體。中心的研
究不涉及國家的大政方針,但可以看出,這些研究對
地方政府的發展十分有用。
可以再對一份研究報告做具體分析。該中心最後完成
的報告叫《普萊勃縣經濟發展報告》,這份報告的主
要目的是提供普萊勃縣的社會、經濟、地理、文化和
人口等方麵的具體數據,以吸引企業家和資金,求得
本縣的經濟發展。
報告第一部分簡要介紹了縣史,然後介紹縣的地理位
置,縣內各鎮的分布,高速公路的狀況,包括高速公
路通往各大城市的距離,如到亞特蘭大496英裏,波
士頓時835英裏,芝加哥250英裏,底特律223英裏
等等,共列了幾十個大城市,另外介紹飛機場的情況
,包括附近的國際機場和縣內的各個小機場。有很大
篇幅用於介紹人口、政府、便利、住房、衛生、醫療
、圖書館、教育情況,並詳細介紹縣內六所學校。這
寫都是吸引投資和勞力的重要數據。縣內有八個鎮,
各個鎮的人口、預算、便利、交通、經濟指標均有詳
細數字。由於這份報告由大學研究中心編製,有一定
的權威性,普萊勃縣可以通過散發這份資料來達到既
定目標。另一方麵,這個報告又為縣政府分析工作和
製定發展目標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一舉兩得。
這個中心給人們的啟示是:怎樣有效地組織和引導社
會的高知識和髙技術流向相對落後的地區,怎樣有效
地促進社會整體的均衡發展。州政府引導俄亥俄大學
的手段是:利用經濟杠杆。州政府出錢資助建立中心
,中心是專業化、非贏利性機構,其任務就是促進地
方政府的發展。
正如我開始所說,小社區的小目標的達成,是大社會
的大目標達成的基礎。從宏觀上來講,可以擁有航天
飛機,人造衛星,大型計算機等,但這不等於一個社
會的均衡發展。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前者,而
是每一個普通人能生活得更好。這的確是一個觀念問
題,沒有這種認識,社會發展的設計就會不同。
6.知識水庫
一個社會的發展,與知識尤其是先進知識的傳播有不
可分離的關係。總結人類曆史發展的過程,新知識、
新智慧的出現往往並不意味著社會的進步,而隻有新
知識、新智慧的廣泛傳播才意味著社會進步。如果沒
有一個傳播過程,新知識、新智慧不會成為推動社會
進步的強大力量。
中國古代的一些思想不乏在當時屬於傑出的思想,但
它們均沒有成為推動這個社會進步的動力,令人無不
歎息萬分。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在世界上具有獨特的
地位,與西方文明有相當的曆史地位,但它沒能導致
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的同步發展。關鍵的原因之一在
於沒有傳播機製。西方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二次大戰
後高科技的發展,均與知講和觀念的傳播密切相關。
信息傳播對西方社會演變和發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大學圖書館係統,在今天的社會上起著主導的傳播知
識和觀念的作用。我參觀哈佛大學、MIT、斯坦福大
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密蘇裏大學克倫
布斯分校、愛荷華大學、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耶魯
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錫拉求斯夫學、西雅圖華盛頓
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愛摩裏大學、
密歇根大學等學校的圖書館,深感這些圖書館在一個
社會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幾千所大學的圖書館加
起來,構成這個社會管理和運轉體製中的一個重要組
成部分,同時也是傳播知識和智慧的無所不在的網絡

圖書館象一座知識的水庫,儲蓄著人類有史以來創造
和發展的形形色色的知識和智慧。自然,單獨一所大
學的圖書館做不到這一點,但大學圖書館之間有著密
切的合作關係,並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實現這種合作。
圖書館儲存著知識的甘露,不使其流失。每一位感到
知識饑渴的人都能夠到這裏暢飲這份甘露。
大學圖書館一般均盡其全力收集各種書籍、刊物、報
章等資料。正式出版物自然包括在內。資料無論國內
國外,各圖書館均盡力收藏。對於國外資料,一家圖
書館不可能盡收囊中,但各家均有側重。如有的注意
收集印度的文獻,有的注意收集蘇聯東歐的文獻。耶
魯大學的東亞圖書館,收有大量中文資料,連非正式
的出版物都一一收存。“文革”中紅衛兵小報在不少
大學圖書館中有較為完整的保存,為今天學者們研究
這段曆史提供了有利的資料基礎。我曾問過一位圖書
館的負責人,收集資料的原則是什麽。他的回答是
:“盡可能地收集,我們不知道今天它們有沒有用,
也許沒有用,但對後人研究曆史也許就是有用的。”
圖書館的功能,不僅在於借書給讀者,而且在於收集
匯總知識,成為知識水庫。任何人需要任何知識均可
以在這裏得到滿足。
圖書館象一個水渠的網絡。各大學圖書館之間有著密
切的合作關係。圖書館之間可以互通有無。如果一個
人在一個學校的圖書館中查不到一份資料或一求書,
可以通過圖書館向其他學校去借。雜誌上的文章,也
可以要求圖書館到其他學校去複印。圖書館之間,也
通過電腦係統聯結起來,在一個大學的圈書館可以查
閱許多家圖書館的藏書。
不少圖書館與國會圖書館有電腦網絡聯係,可以直接
從國會圖書館調資料,如國會辯論記錄等,並且可立
即打印出來。這個渠道網絡不僅連通各圖書館,而且
連通每個人。這使如識能夠最廣泛地傳播。在某種意
義上,各類圖書館象一個係統,具有較大的“規模效
益”。
圖書館像一個開放的知識水庫,每個人均可以在裏麵
暢遊。一個社會的進步,在於每個人能否接受和掌握
這個社會積累和創造的知識。要最大限度地達到這個
目標,就要使每個人都能簡便、最迅速地得到知識和
觀念,無論是曆史的遺產還是現今的創造。各類圖書
館(不僅是大學圖書館),都是開放的,任何人均可
進入圖書館。圖書館裏的各類書籍、資料、報刊、縮
微膠卷、工具書均可使用。圖書館中的所有資料都是
開放的,全部存書均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借閱。如果
是當地居民或大學成員,便可方便地借閱各類收存物
。珍本有專門的管理方法,但也可以接近。各圖書館
均收存專門的政府文件部分,每位讀者都可以借閱。
最大限度的開放性是圖書館發揮最大效益的先決條件
。沒有這個條件,水庫就會成為死水一潭,不起社會
功效。建造水庫的目的不是存水,而是灌溉。知識水
庫也一樣。
知識水庫,不僅起著傳播知識、灌溉大腦的作用,同
時也起著知識的代際傳播作用。圖書館積累了一代又
一代人創造的知識,同時實現著這些知識的代際傳播
。大學圖書館的設備和管理均達到一定的水平。圖書
館中的電腦索引,縮微設備,以及複印機等,為查閱
各類資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在管理思想上,突出為
讀者服務的重點,一切追求方便,使讀者能夠找到他
所想尋找的全部資料。
圖書館係統在一個社會的管理中有何作用?這是一個
耐人尋味的問題。任何社會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
一種知識管理。政治管理也罷、行政管理也罷、經濟
管理也罷、技術管理也罷,最終均是對人的管理。人
不是抽象的、機械的對象,而是能思維、有主見的對
象。主導人的行為首先是人的思想,是人所接受的一
整套既成文化和既成觀念,以及人們在這個基礎上所
進行的創造。一切社會的進步和衝突其實都源自對知
識的管理。
曆史也告訴我們,政治係統麵臨的一大職責就是管理
知識。知識決定政治發展的水平。在某種意義上,知
識結構可以導致政治進步,也可以導致政治衰落。曆
史上政治的每次飛躍,或曰舊政治與新政治的新陳代
謝,均與知識的發展與不發展有關。
一個社會采用何種方式來管理知識,在某種程度上可
以解釋這個社會的格局。傳播知識或傳播某種知識,
不僅是教育的責任,而且是政治的重大責任,有時候
還是政治的沉重負擔。
美國社會采用分散化管理知識的方式。自然,任何知
識管理都不可能是完全非政治化的。但社會的知識管
理在更大程度上脫離了行政係統。行政係統形式上不
承擔這項沉重的責任,高度發達的圖書館係統又使這
種管理方法得以實現,在知識傳播係統自組織不發達
的社會中,行政係統承擔著無比沉重的傳播知識的重
擔,這不僅是為了傳播知識,而且也是為了給行政係
統建立一個牢固的基礎。傳播知識係統的充分組織化
,並達到較高的水準,對社會和政治管理的意義是顯
而易見的。
7.市圖書館
愛荷華市是一個小市,人口大約1.5萬人。這裏主要
是個大學城,大學生有3.5萬人左右。兩部分人口加
起來,約有6萬人,這樣的小城鎮星羅棋布,不少人
寧願選擇到這樣的小城市來居住,而不願去紐約、芝
加哥這樣的大都市。小城市寧靜,悠閑,民風純樸。
大城市的人自然瞧不起小城市的人,不過小城市的人
並不都羨慕大都巿。
原因在哪裏?發展中國家,人們都紛紛湧入大城市。
五六萬人這樣的小城市在那裏是絕對留不住人才的。
可是愛荷華大學裏有許多著名的數授,他們也熱愛這
裏的生活氣氛,不想他就。除了人們的心理偏好之外
,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生活條件。小城市的社會活動
環境與大城市沒有什麽根本差異。我們可以從這裏的
圖書館談起。
愛荷華市的圖書館相當不錯,備有一般大圖書館所擁
有的全套設備。市圖書館有不少存書,雖然不能與大
學圖書館和國會圖書館相提並論。圖書館擁有較好的
視聽係統,市民可以在這裏麵借唱片、錄像帶、甚至
電影,可以“堂吃”,在圖書館裏用圖書館的設備看
,也可以“外賣”,帶回家去看。
圖書館備有電腦,供市民使用,還有複印機等各項設
備。市民圖書館的目標與大學圖書館不同,不是用來
供學者做學問的,所以它備有大量的兒童讀物,這是
專門為市民家庭服務的。圖書館裏可以看到成群的兒
童。圖書館備有各類報刊,數量不多,但也可觀。還
備有各類工具書,可供查找如全國的大學地址,電話
號碼,查找高中的情況等。圖書館也有人專門負責剪
報和整理材料,讀者可以比較方便地找到有關一個問
題的剪報。
圖書館還為讀者提供另一種服務,這就是把招工廣告
都集中在一起,需要找工作的可以來此查閱。更絕的
是,圖書館備有許多裝幀畫、油畫、名畫複製品,裝
在精製鏡框裏,這些也可以出借。隻要有借書證,就
可以借二三個月,在家裏掛一掛,然後再到圖書館來
換。這是一個別具心裁的點子。所以它不僅是圖書館
,還是“圖” “書”館。
整個圖書館的管理是電腦化的。圖書館有一個中心電
腦,負責接通圖書館裏所有的終端。讀者要查什麽書
,隻要查電腦就可以了。為了方便讀者,圖書館的電
腦也經過精心設計。這些電腦終端沒有鍵盤,隻有屏
幕。所有的電腦,指令都會顯示在屏幕的下方,使用
者隻要用手指一下某一個指令,電腦就會按指令操作
。好像是一種感應式的係統。這種設計特別有利於兒
童,因為兒童難以記住指令。提供一種“視觸式”的
指令係統,整個電腦係統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運轉。在
有些地方,電腦係統之所以無法運轉,是因為大部分
人不懂得怎樣操縱電腦。這裏做的事,不是人服從電
腦,而是讓電腦服從人。
這樣一座方便的圖書館,對市民是免費的。任何人隻
要居住愛荷華市,就可以免費得到一張借書卡。如果
不是本地市民,隻要付一定的費用,也可享用。辦一
張借書卡十分方便,隻要說住在哪裏,並出示一定的
證件便立等可取。
這座圖書館隻是這座小市各種便利設施的一個方麵。
在大部分小城鎮裏,人們不會感到明顯的落後,人們
可以享受到現代化的所有成果。這是社會穩定的一個
重要方麵。不少發展中國家的一個令人頭疼的社會難
題,就是如何協調不同地區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
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會引出種種矛盾。這些矛盾
並不是人為的,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可避免的
。問題是有沒有把這些問題上升為政治管理和社會協
調的前提,從而去推進全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均衡化。
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會造成地區之間的資源之爭
,人員流動形成的管理困難,人才過分集中於大都市
而引出的全麵發展的困難等等。其實第三世界國家中
的有些改變,也意味著貧困地區的力量奪取全國最富
有的地區。也許這可以列為政治地理學的一個課題。
愛荷華市這個小城,商店區有幾大片。紐約或華盛頓
商店裏有的東西,這裏應有盡有。沒有人會想親自到
紐約或芝加哥買東西。也很少看到“二道販子”或“
倒爺”,要麽是買賣毒品之類的貨色。這裏的住房、
公用設施、第三產業都相當發達。在這裏生活,不會
感到不方便。所以除了年輕人有出去闖蕩天下的念頭
外,一般市民情緒穩定。有的甚至太穩定了,一輩子
沒有出過愛荷華州,不知紐約或舊金山為何物。
需要探討的是,為什麽小城市能達到這樣的水準?
其一是高度發展的商品經濟。這裏的大部分商店、第
三產業等設施部是私人經營的,商品經濟促使私人企
業來到各個小城市。隻要有顧客,商品經濟就會前來
。小城鎮的商店不僅有美國的產品,而且有世界各國
的產品,如日本電氣、中國紡織品、台灣、香港的生
活用品等。這就是商品經濟的力量。發財的欲望促使
商人們盡可能擴大銷售網絡。如果有什麽力量可以限
製人們發財,小城鎮也不會發展起來。
其二是高度發達的交通係統。各個小城鎮一般都接通
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絡,可以通往全國任何地方。這樣
方便了私人企業向全國各地投資。公路是由國家或州
政府建造的,為企業和個人生活提供了基礎條件。由
此可以看到公共投資在哪個方麵最為重要。如果政府
花很多錢在各地造商店,我想不會有今天。
其三是巨大的生產能量。沒有高生產率作為後盾,商
品不會充分湧流。自然,美國的另外還有項條件是由
美元的世界地位帶來的:各國產品紛紛湧入美國市場
。高科技的發展也為市場繁容創造了條件:輸出高科
技,輸入大量精巧的生活用品。
其四是有力的管理體製。美國社會發展到今天也是一
個漸進的進程,是經過這麽多年積累之後才形成的。
小城鎮的管理體製一般也建立在大眾選舉的基礎上。
每屆政府要想連任或博得名譽,都得辦幾件實事。城
巿及社會發展就這樣慢慢積累起來。大眾選舉可以相
對保證管理人員的能力,能力差的會在選舉中被淘汰

美國社會現代化的基礎不在紐約之類的大城市,而在
千百個小城鎮,大城市隻是山巔而已。
十一、危機的潛流
1.家庭觀念
對美國人的家庭觀念或家庭組織,受過東方充分熏陶
的人大多不敢苟同,也不欣賞。美國人的家庭觀念與
幾十年前已大不相同。當然,美國的家庭成千上萬,
也各不相同我們分析的隻是典型的、代表主流的美國
家庭觀念。
組成家庭,很重要的是有一男一女結合。對大部分美
國男男女女來說,這種結合並不能妨礙他們每個人的
私域(privacy)。許多夫婦都相敬如賓,互不幹涉
對方的私域。他們之間這種關係模式,在中國和日本
是不能接受的。男女雙方在很多問題上都是商量性的
,聽上去就像是兩個不怎麽認識的人在談一件事情。
當然,也存在融洽的家庭。
美國人的夫妻生活發展到這一步,是社會長期以來追
求個人主義的結果。美國人自小就受到這種訓練,視
這種價值比任何價值都重要。另一方麵,由於長期受
這種教育,已變得不那麽善於與人打交道,已不會與
人共同生活。我個人認為,這是美國社會將來的一個
難題。結婚並不能打破在每個人心裏築起的這座堡壘
,特別是年輕夫妻。年老的夫妻似乎更需要相互依賴
,不那麽注意維持內心的屏障。
這道屏障是如何形成的?這要從美國人自幼的環境談
起,談起來我覺得不少的年輕夫婦太個人主義,太自
私,不太注意對兒童的扶養和教育,不像東方人那樣
望子成龍,也不像傳統的西方人那樣傾注心血。很小
的孩子,甚至連一歲還不到,一般就被送入單獨的房
間,美國人的觀念是,這使孩子學會擁有私域,學會
擁有自己的領域,另一方麵也可保護家長的私域。這
是讓兒童學會獨立的起步。美國人高度評價獨立和個
人主義。家長們向孩子們灌輸這種觀念,同時也是保
護自己。他們不希望由於孩子的降生而使自己失去這
些。他們內心的這些興許是無意識的動機推動他們鼓
勵孩子去“追求第一”和“自立”。從社會效果說,
也許有積極的意義。孩子們很早就受到教育,應當自
己做決定,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使家長可以較
早地擺脫孩子的糾纏。
兒童很早就開始掙錢,家長也會給他們一些錢。不少
很小的孩子在銀行有戶頭。9歲至10歲的兒童可以為
鄰居送報紙,13歲至18歲的孩子可以為鄰居看孩子
。美國社會是一個金錢社會,家長們深知要使孩子獲
得獨立,必須強迫他們學會與金錢打交道。
到了18歲至21歲,家長們便鼓勵孩子離開家庭,過
獨立生活。一般來說,孩子們到了這個歲數,都外出
自謀生計。孩於外出之後,與家庭的關係,從中國人
的觀念來看,十分淡漠。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故事,
子女打電話給父母,說某日幾點鍾來,幾點鍾走,屆
時便走。年輕人進入社會就像進入戰場,要想有一個
較好的生活,不能不使出渾身解數。這種壓力也迫使
他們無力顧及父母。我知道有些人很愛他們的父母,
但他們沒有時間經常去看他們。我也知道許多人對老
人很淡漠。不少老人住在養老院或什麽地方,子女等
於沒有作用。不論出於哪種情況,子女要贍養老人極
力困難。老人的現狀教給年輕人的是什麽呢?會在年
輕人身上留下什麽烙印呢?
父母一般也不管子女的婚事,那均由子女自己決定。
子女隻是把女朋友或男朋友帶回家裏與父母見見麵。
美國人在這方麵較為隨便,豪門望族可能嚴厲一些。
父母也都是這樣過來的人。青年一般在中學就有男朋
友或女朋友,性的觀念較為開放,父母們對十五、十
六歲的孩子的異性朋友,並無反對意見。我認識的一
位老師就把自己的兒子和兒子的女朋友帶到課堂裏來
,介紹給大家。她的兒子才十五歲。我問她對這種關
係有何想法。她說她覺得很好,兒子的女朋友比他大
兩歲,有自己的汽車,不讓她兒子喝酒、抽煙。接受
這種事實在美國人看來是家常便飯,因為父母也是這
麽過來的。女朋友、男朋友的概念決不意味著結婚,
當然,也有可能結婚。
對子女的態度是由各種原因產生的,其實我覺得許多
人很愛他們的孩子。然而,一般家庭必須讓孩子早早
獨立,供養不起,所以他們無法去愛。反過來,子女
也愛父母,但父母的晩年不能依賴子女,子女是無法
負擔的,因而子女也無法去愛。這層關係對社會有深
遠的影響。父母的晩年得依靠赴會保險或福利製度,
而不能依靠子女。老人必須建立起自己的生活。中國
文化中包含濃烈的養兒防老的因素,孝道也為中國文
化基本概念之一。美國人不是不想有這種觀念,而是
無法有。有位朋友說,除了文化的因素,物質的條件
也是很重要的。養兒防老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在工業
文明的衝擊下勢必減弱。
老人的現在就是青年人的未來。老人的這種狀況影響
著年輕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態度。從他們開始有孩子起
,他們內心中就十分明白,這個孩子將來是不能依靠
的,撫養他是一種單方麵的義務,大部分情況下不能
指望什麽報答。這會對父母產生什麽樣的作用呢?父
母要真正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即戰勝他們自身從小形成的個人主義(不是貶意的,
而是指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代代相傳,要
選擇新的開端極不容易,這是未來的一個問題。
亞裏士多德在二千多年前就說過,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戰後這些年的發展,家庭這個細胞在美國已經分解
。表麵上看,家庭仍然是社會的細胞,但實際上,真
正的社會細胞在美國是 個人。家庭組織和家庭觀念
正在加速這個分解過程。過分傳統的家庭對個人的束
縛太緊,不利於個人發展,但過分鬆散的家庭是否就
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呢?家庭本來可以協調不少人際矛
盾和人際關係。在家庭分化之後,這些矛盾就得交給
社會了。
政府承擔著沉重的由於家庭分化而產生的負擔,從兒
童教育到老人問題。這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大包
袱。但在家庭組織日益分化的今天,這個包袱可能會
越來越大。政府能提供的隻是物質條件,情感上的問
題誰來調節?家庭的分化使社會失去了不少人情,這
對一個和諧社會也是不利的。
不少人對家庭的演變也憂心忡仲。新保守主義思潮便
是代表之一。新保守主義強調家庭的作用,不少人希
望家庭能傳遞宗教、道德、倫理等基本規範。不過在
美國社會這種機製下,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社會究竟以個人為細胞好還是以家庭為細胞好,家庭
應該如何組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觀念。
美國社會至今依然是以家庭為社會基層的單位。但在
精神上,家庭正在被架空,而社會還沒有形成完整的
以個人為細胞的調節機製。最後要問兩個問題:
人性究竟適應於過有家庭情感的生活還是沒有
家庭情感的生活?
個人主義是情感選擇的還是不得不接受的?
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否必然導致傳統家庭的分解,美國
社會走過的道路似乎是這樣。現代化與傳統社會結構
之間是兩難困境。我在新加坡時就深感這個問題的困
難。新加坡是華人社會,也是新興工業國家。經濟發
達之後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家庭分解的危險。新加坡
力圖通過儒家文化來緩和現代化的衝擊波。家庭觀念
和家庭組織的演變,也很好地反映出了馬爾庫塞所描
繪的“單麵的人”。馬爾庫塞對美國提出的問題是:
愛欲文明能否取代技術文明?我的問題是:除了性愛
之外,人類社會還應保持怎樣的情感?
2.無知的一代?
青年一代的教育危機,已經成為一個令人憂心忡忡的
社會問題。大學教育具有相當水準。主要的原因還有
,年輕人可以進入大學的麵很廣,人才是在大學中淘
汰出來的,而不是選大學之前。但中學教育令人擔憂
,中學(高中)教育水平之差,令人吃驚。當然不是
全美國都如此,有地區性的差別,在大城市和黑人居
住的地區,情況尤其嚴重。10月4日晩上電視播發了
一項特別節目(Burning Questions,熱門問題),
題目是:孩子為什麽不及格?看了之後,令人大為震
驚。在美國這樣一個屈指可數的發達國家中,教育水
平如此之差,一般人難以想象。
電視節目分為三段:高中生、教師和家長。高中生的
基本知識麵很窄,電視中報道了一些測驗的結果。在
有關本國的知識方麵,知道美軍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起因是珍珠港事件的有81%,知道政府分為立法、
司法和行政三個都部分並相互製衡的隻有64%,知道
門羅主義的隻有42%。對於最高法院判定黑人和白人
隔離違反憲法之事,知道的人隻有20%。在世界知識
方麵,高中生的問題更多。大部分人不知道國際上的
政治領神,但對傑克遜、瑪多娜這樣紅極一時的歌星
卻十分熟悉,知道奧威爾的《1984年》一書的隻有
25%。美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當然這裏
麵有意識形態的因素。在數學力麵,也是驚人,知道
10的87%是多少的人,隻有60%。在地理方麵也同
樣創造“紀錄”,據聞有50%的人找不出華盛頓市
在哪裏。我認識一位台灣來的留學生。他說有一次一
位美國學生問他從哪裏來,他說是台灣,沒想到對方
提了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問題:“台灣在歐洲的什麽
地方?” 另一位巴拿馬來的留學生也曾告訴我:美
國大學生對巴拿馬的概念,就是一條運河,兩旁有許
多房子,根本不知道巴拿馬是一個國家。
此類問題,在美國討論已久,對美國人不能書寫,不
能計算,美國人自己也憂心忡忡。曾有一個人告訴我
,他認識的一位朋友開一家店,買可口可樂六瓶可以
打折扣,如一瓶50分,六瓶就隻要兩美元。一位美
國人來買,他向他介紹買六瓶合算,隻要兩美元,那
人就是怎麽也算不過來,說寧可一瓶一瓶買。這當然
是極端的例子。但這種問題已經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
展。10月3日的《芝加哥論壇報》報道說,IBM公司
設有一個成人識字(Literacy)中心,正在實施一項
計劃,教育成年人識字。IBM公司每周三天開設課程
,學生從20歲到退休年齡不等。這是這個地區的大
公司首次實施這樣的計劃。IBM實施這個計劃的目的
是很值得注意的。他們認為,到九十年代,在這個地
區就難以找到他們需要的工人了。IBM成人識字中心
經理Dave Cox說:“我們認為成人文盲是個主要的
經濟問題。如果我們要擴充經濟,參與競爭,我們就
必須得到經過訓練和能夠加以訓練的勞動力。”
根據1980年的統計,伊利諾州的官員估計,該州大
約有200萬人可以被認為是實際上的文盲。估計芝加
哥市的這項數字是75萬人。在全美國,問題之大,
不難想象。如果說教育係統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美國的未來發展就會成為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日本
戰後經濟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教育製度的嚴
格性。今日的日本,教育體製依然相當有效,這恐怕
是美國麵臨的最大的挑戰。
除了知識教育之外,嚴重的問題還存在於倫理道德和
價值觀念方麵。青年人在這方麵的情況也令人擔憂。
關鍵的因素是青年一代失去了信仰和倫理觀念。保守
派對此十分反感。這檔電視節的總結是:孩子們缺乏
價值觀、紀律和目標。
原因何在?
教師們的答複是:教師的工資太低,待遇太差,高中
留不住人,大家都見異思遷。家長的答複是:工作太
忙、沒有時間照管孩子,掙錢都來不及。問題是,是
不是聯邦增加撥款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可以部分
解決,但不能全然解決。美國人的思維容易想到撥款
上去。
我在一個中等水平的家庭裏看這檔電視節目,主人有
一位女兒是高中生,另外還有一位女兒的同學。看完
電視節目後,我們討論了這個問題。女孩子說,“美
國的確存在這種現象,但在我的學校中問題沒有這樣
嚴重,同學們的成績要好得多。學生缺少地理知識,
也許與生活太優越有關,他們不需要到別的國度去就
可以得到舒適的生活條件。對價值、紀律和目標,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 她的同學說:“這種問題
在大城市和貧困地區特別明顯,很多人不會寫不會念
,他們認為讀書不能馬上賺錢,而販毒或做什麽事卻
可以馬上賺錢。接受更多的教育沒有立即的好處,這
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這位高中生是一位想過這個
問題的人。
在商品經濟中,錢的力量是難以抗拒的。如果沒有一
種力量加以引導,人們都會唯利是圖。最後會引出嚴
重的社會問題。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都處在這樣的困境
之中。發展經濟,需要首先調動貨幣機製,引導人們
的精力。等到經濟發展了,需要高科技高技術了,才
發現難找這樣的人才,因為貨幣力量會趨使人們尋找
簡單勞動掙錢,而非複雜勞動。這是值得發展中國家
引以力戒的。
“貨幣能解決的問題,智慧一定能解決。但智慧不能
解決的問題,貨布一定不能解決。”
這家主人的評論更突出地表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當然,這是一種絕對化了的說法。智慧和貨市結合方
能解決問題。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主要不在於智慧或
貨幣絕對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兩者如何結合。他說
:“青年沒有價值、紀律和目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
家長也沒有。” 這句話點明了有知識階層的憂患所
在。這一代是過去的一代造就的,而下一代又將由這
一代來造就,結局是可以想象的。
如果基本知識的傳遞都成問題,那社會的基本價值信
念如何傳遞?如何社會化?這不僅是對美國社會經濟
的最大挑戰,也是對美國政治的最大挑戰,新保守主
義的興起表明這種憂慮已達到相當的程度。
3.遊離少年
家庭觀念的變化,以及家庭組織的鬆散,在社會產生
了什麽影響,是促進社會發展,還是相反?這個問題
值得研究。個人主義發展的結果,使人擔心誰會認真
承擔家庭的責任。年輕夫婦常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怎樣
解決家庭責任。在中小城市和鄉村裏的家庭中,我覺
得家庭觀念還較濃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家庭責任
也較明確。盡管美國的社會機製使人明確知道子女的
不可依賴性,但有責任感的家長依然盡自己的義務,
把孩子撫養到成年。
然而,個人主義和私域觀念是那樣根深蒂固,以至家
庭關係中也籠罩著這種氛圍。我覺得這種家庭精神
————個人主義和私域————使家庭關係較難
以調整,家庭中緊張態勢(Tension)較大。父母很
難管理較大的孩子,盡管父母可能是正確的。父母因
為要維持自己的私域,有時難以考慮周全子女的願望
。夫婦之間由於同樣的原因也會產生一些問題。
美國的離婚率很高,很多原因不是社會和其他問題,
而是個人的精神問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克
萊默夫婦》,深刻地反映了這種精神狀況帶來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不是喬安娜出走的說不清楚的理由,而
是丈夫對孩子的態度。家庭中的這種內在精神帶來了
不少問題:離婚率高,單身家長多,遊離少年多等。
我們來看一下遊離少年的問題。
遊離少年的概念是新加坡人的概念,類似於中國的“
逃夜”和北京土話“涮夜”之類。家庭問題首先影響
到青少年一代,由於家庭矛盾導致青少年出走,成為
社會的一大問題。我之所以覺得這個問題重要,是在
於青年乃一個社會的未來。失去了一代青年,就失去
了未來。社會的未來如何?答案也在於青年一代的成
長。美國人也深諳此道,參院青少年犯罪調查委員會
主席伯奇·百恩(Birch Bayh)在19763年就說過
:“我們的青年是民族最寶貴的資源。” 社會固然
能培養出大批精英。但對一個社會來說,需要精英,
也需要大眾。如果大眾是“垮掉的一代”,社會何以
進步?
從家庭的組合,走到遊離少年,隻是想從遊離少年的
現象追溯家庭的功能。手頭有阿諾德·P·魯賓
(Arnold P·Rubin》寫的著作,《少年違法:美國的
遊離少年》。這本書出版於1976年。雖然出版於12
年前,但仍然有價值。
遊離少年在美國較為嚴重。1975年的估計是每年100
萬,這還是一個保守的數字。與美國2億多人口相比
,這不是一個小的數宇。1973年,警察當局抓住的
遊離少年達26.5萬。遊離少年指的是未成年的兒童和
少年未經父母同意離家出走。最小的有10歲左右的
兒童。我們可以看一下魯賓描寫的一些少年離家出走
的原因和結果。
泰麗,“我出走的主要原因是家裏緊張空氣太
濃。”泰麗17歲,她說她不想回去,家裏太緊
張。也不想去學校,學校裏學不到有用的東西

蘭迪,17歲,來自弗羅裏達,“父親把我放上
公共汽車,對我說,不要讓我再見到你。”
他說他出走的原因是,“我父母想擺脫負擔
……他們認為我的腦子有問題。” 他和他的妹
妹是收養的。
卡西,聖地亞哥,13歲開始遊離,她說她不能
同她的繼父在一起,他是酒鬼。他的父親打她
,“有一天我回家晚了一個小時,與一個朋友
一起走回家,他就想打我的朋友,我母親阻止
了他。他用皮帶打我,問我為什麽晚回家,並
拿刀來,母親阻止了他。”
裏克,12歲,裏克的父母不住在一起,他有七
年沒有見到母親。他和父親與祖父母生活在一
起,。這三個人都是酒鬼。他父親喝了酒就揍
他。
白基,來自非常舒適的家庭,“我的母親健康
非常糟糕,家裏很亂,她希望別人注意她,有
時揍我來達到這個目的。” 跑了兩次以後回到
家裏,她父親告訴她不能住在家裏,她離家出
走,住在街上一個月許。
伯克斯特,15歲,在紐約被殺害,警察局說是
被她的“顧客”殺害的。她曾因賣淫被警察局
抓住。但她使警察局相信她已有19歲,是第一
次幹,警察放了她。第二天夜裏被殺害。
自克萊,出走之後賣淫被抓,後來被害。原因
是她父親十年前離家出走,不告而別,家庭陷
於貧困,不能不依靠政府資助。她想擺脫這種
境況。
我僅隨便在魯賓提到的各種例子裏舉了幾項。可以看
到,大多數情況下,是由家庭緊張氣氛紛起的,無論
是何種原因造成的緊張氣氛。當然也有些兒童因家長
不給買高保真音響設備之類的原因而出走的。可是,
更深的原因在於不少家庭無法達到真正的內在和諧。
人人都 想有 個人主義和私域,如何會有真正的和諧
。個人主義和私域是美國社會重要的價值觀,但它們
是否在任何限度內都是有利無弊的?再好的東麵,如
果讓其無限度地泛濫,必然走向反麵。在美國,工作
部門一般很少關注個人的私域。家庭是否也應如此?
或者需要某種調和呢?
遊離少年至少反映了家庭缺少吸引力。這個社會問題
也意味著社會發展的兩個問題:
其一,家庭的社會功能有弱化趨勢。家庭是教育青年
一代的重要場所,也是協調社會一部分矛盾的場所。
由於家庭關係的演變,大量的青少年問題就交給了社
會。單為遊離少年之事,政府每年要花上千萬的美元
。相應地,政府也建立了遊離少年的收留所等組織和
設施。這實際上增加了社會的壓力,增加了政府的開
支,也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
其二,青少年從小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能否具備
一個社會健康發展所需要的心理結構。青少年應該走
什麽樣的道路,雖然不可強迫,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這樣大數目的青少年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中,對一個社
會的 預後不良。實際上,大量的遊離少年參與犯罪
或成為犯罪的對象,失去了教育機會。日本社會的快
速發展,與日本有完整的青少年教養機製有密切的關
係。可能用西方文化的觀點看,日本的做法不能接受
,但日本的成功告訴人們,相背的道路可能意味著失
敗。每個社會都應找到良好的機製來達到這個目標。
美國的今後幾代還能撐住美國的架子嗎?許多美國人
也懷疑。
一個社會的發展,固然要依靠政治體製、企業、金融
、科技、文化,但也要依靠基本組織——家庭。問
題是怎樣協調不斷發展的社會精神與家庭之間的關係

這決定社會政治協調的幅度。
4.無毒不美國
美國的概念,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必須與毒品聯係在
一起,故稱之為“無毒不美國”。毒品已構成美國社
會一個難以克服的頑症。裏根行政當局最近發動了強
大的攻勢來反對吸毒販毒,會有多大效果現在還難說
。犯罪集團圍繞毒品買賣組織起來,使出渾身解數,
與政府的肅毒組織周旋。毒品通過各種渠道進入美國
。在一些城市中,要得到一包毒品很容易,大街小巷
上有人兜售。不少人吸毒上癮,結果陷入毒品中不能
自拔。有的人吸毒上癮,不能不為犯罪集團所左右,
年輕姑娘由此而不得不賣身換毒品。
毒品正在侵蝕美國,其力量,恐怕超過了曆史上各種
衝擊過美國的力量。毒品的泛濫,也構成對社會體製
的強大的挑戰。能否抑製並壓縮毒品的泛濫,是對社
會體製乃至道德精神的一種考驗。
毒品泛濫首先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吸毒
現象異常嚴重。我看過一部電影,講一個中學校長如
何去治理一個髒亂差的學校,主要對手是一名黑人中
學生。他有一群學生擁護,在學校的廁所裏公開販毒
。他們設計毒打這名校長,並且拆毀校長的摩托車。
最後幾個人拿了槍來殺這名校長。幾乎就要被打死的
時候,校長意外得救,這名學生被警察抓去,警車開
走的時候,他兩眼死死盯著校長,一副不甘罷休的樣
子,令人不寒而栗。這裏麵自然有藝術加工,但恐怕
與一些情況嚴重的實際過程相差無幾。毒品組織的觸
角早已伸到社會各個角落,尤其是青少年集中的場所
。在小城鎮中可能好一些,在大城市中情況更甚。
我們來看一下一份雜誌《Ladies Home Journal》
1987年5月號上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孩子與毒品”
。作者一開始就引用了裏根總統給這份雜誌寫的信
:“毒品威脅著每一個美國家庭和我們自己的生活方
式……毒品使年輕人失去他們需要的教育,使每一千
名美國人中十人不能工作。毒品與犯罪緊密聯係,摧
毀財產,提高保險比率,勞累警察局和各類執法人員
,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們的經濟損失可以
用數以億計的美元來測量,但如何測量一個生活被毀
壞的國家的損先?” 這番話,表明了美國遇到的嚴
峻挑戰。
青少年吸毒的狀況如何?這份雜誌對幾名青年做了調
查。其中有一個人的答複如下:
蒂姆•奧西基:“我在離開小學進入初中時開始吸毒
。我發現這所學校中毒品很多,也許是因為我認識了
一些大孩子和來自市中心的孩子。我認識的一些人吸
毒,開始我不感興趣。後采我開始吸Marijuana,不
久這種東西不起作用了。後來遇到來自很有錢的家庭
的孩子。他們向我介紹昂貴的毒品,如可卡因。我用
了,從此可卡因成為我生活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青少年在社會、學校或什麽地方染上吸毒的習慣之後
,便不能自拔,陷入泥淖之中。毒品的花色品種很多
。有些是醫用的藥品,但過量了也會成癮,對身體有
害無益。毒品的名稱有
:Heroin,morphine,Codeine,methadone,C
ocaine,marbiturates,Amphetamines,LSD,D
MT,mescaline,Psilocybin,Alcohol等。
青少年吸毒犯罪,甶吸毒走上犯罪的不計其數。圍繞
著這個主題,人們製作了大量的電影、電視,寫下了
難以計數的小說故事。有一部電影寫的是幾名中學生
搞到了一小箱毒品,想出手。與另一幫人聯絡上後,
約好在某處碰頭,但發現對方帶著凶器,想謀財害命
,連忙拔出槍來,才沒有遇險。這時另兩名學生發現
他們有一小箱毒品,便想搶劫。這天他們拿著槍去搶
劫,正好遇上另一幫人也來搶,三方交戰,死了兩人
。兩名學生中一人被打死了,另一人在逃竄中將有毒
品的那群學生的頭頭的弟弟撞死了,自己進了少年改
造所。後者因弟弟死了,極想報仇,便故意去強奸前
者的女朋友,結果也進了少年改造所。兩人在少年改
造所裏明爭暗鬥。最後,一天夜裏,後者打昏了看守
,衝進前者的房間,展開一場殊死搏鬥,結果是兩敗
俱傷,打得鮮血淋漓。他們都是未成年的青少年。
自然,吸毒者不限於青少年,成年人中吸毒者也是大
把大把地可抓。問題是這寫人都是從青少年時代就染
上了毒癮。吸毒會產生嚴重的後果,主要是在身心方
麵,完全有可能便一個人萎靡不振,有氣無力,情緒
低落,最後摧毀一個人正常的精神狀態,有時甚至導
致死亡。
對於吸毒,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托馬斯·斯薩斯
(Thomas S·Szasz)就寫了一篇文章,認為大部分
人均反對濫用毒品,認為要采取強製性的政策,因為
毒品太危瞼。但是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損害和殺死自
己,這是人的自由的一個基本方麵。自我摧毀可以被
看成是一種罪惡,也可以通過非正式的手段來懲罰,
但不能視之為一種罪行或精神疾病,運用警察力量來
控製它。因此不讓一名成年人擁有毒品是荒謬的。武
器、利刃都更為危險,但無人禁止。這是一種權利。
所以不能剝奪成年人擁有和使用毒品的權利,盡管大
部分人不會使用它們。這是一種典型的反麵觀念。
這種觀念現在不是主流。主流是主張政府采取有效行
動來禁止販毒和吸毒。話說回來,不能說這種論點沒
有道理。因為槍枝彈藥的確要比毒品危險,在美國卻
可以公開出售。一槍可以打死一個人;一包毒品,隻
要對方不受用,便打不死人。美國人認為擁有槍是公
民權利,那麽毒品為什麽不能擁有?這個難題,美國
人還沒有解開。
實際上,這也是對人的權利幅度的挑戰。在社會生活
中,能給予每個人的自由幅度有多大?這是實際問題
。說一個人可以享有全權是不現實的。洛克、盧梭等
人討論的問題,他們未能從實際上解決,今天的人仍
未能從實際上解決。恐怕我們還需要對人類做一番再
認識。
為什麽說吸毒是對美國的一大挑戰?問題就在這裏。
美國人相信每個人有自己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這是
個人的自由權,不能剝奪的。這種權利逐步發展,在
二次大戰之後,從政治領域的選舉權利、種族平等權
利和男女平等的權利,發展到後來的性自由的權利,
追求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如嬉皮士等)等。這一切
都被美國人接受了。如今來了個吸毒的權利,美國人
卻不能接受。因為接受它,意味著民族或民族中相當
一部分人的衰敗。美國體製中有沒有堅固的哲學基礎
來支持這項反毒行動,現在還不能說。相反的哲學基
礎卻有之。美國人現在大部分讚同禁毒反毒。這是一
種事實和情感的選擇,是一種公眾輿論。未來會是如
何?性自由不也曾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嗎?
吸毒問題提出的挑戰不在哲學領域,很少有人對這類
抽象而深奧的問題感興趣,如果沒有形成一定的條件
的話。吸毒問題提出的挑戰還包括:促使人們吸毒的
原因是什麽?許多吸毒者的答案是,感到無聊、空虛
、恍惚、沮喪,所以借吸毒來刺激一下。據一位精神
病醫生分析,美國人三分之一有這樣或那樣的精神問
題。那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又是什麽?這樣我們
就得走入一個廣大的視野。人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
境中,這個環境包括家庭、學校、企業、文化、教育
、政治、法律等各個方麵。這個環境在產生吸毒者呢
還是在消除他們?吸毒者越來越多,與日俱增。反毒
肅毒隻是消極手段,因為隻是針對結果而言的。但要
改變產生結果的原因,又談何容易?
我們深知,吸毒對一個民族會產生什麽樣的危害性。
十九世紀中葉之後,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其產生的危
害可以說至今還存在,作為曆史,將產生長遠的影響
。反對吸毒的美國人,大部分擔心自己的孩子,少部
分會擔心整個社會的發展,個別人想的更遠。更遠是
最難接受的。
5.黑社會
黑社會組織或犯罪集團在美國社會中有強大的實力,
嚴密的組織。看過影片《教父》的人對黑手黨組織和
各集團之間殘酷較量有所了解。看過《家族的榮譽》
的人對黑手黨的活動和手段有所了解。其他各類文學
形式也常常以此為主題。黑社會組織是一個令人頭痛
的問題。雖然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文學作品,有藝術加
工的渲染。其實現實生活中,黑社會的存在的確成為
這個社會的一大難題,構成對這個富裕社會的極大威
脅,也構成對這個社會製度的最大挑戰。
11月25日的《紐約時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
兩個販毒集團情況,讀後令人不寒而栗。這兩個集團
的名稱一個叫Bloods,一個叫Crips,基地在加利福
尼亞州。他們利用發達的高速公路係統,在全國建立
起井井有條的暴力和販毒組織。這個組織從西海岸的
加利福尼亞州發展到東海岸的巴爾的摩和華盛頓,從
大城市擴展到小城市。這個網絡的主要功能是出售可
卡因。這兩個組織發展到差不多每一個州,八百處據
點。販毒組織精心經營,成為一種具有良好管理的組
織。
販毒組織不僅擴大力量,而且裝備精良。緝毒部門往
往由於武器沒有販毒組織精良而被打得落荒而逃。這
些組織裝備有輕重武器,遇到麻煩,便大打出手。
這些組織一旦來到一座新的城市,往往不是悄悄的來
,而是大造聲勢,開著昂貴豪華的小汽車,穿著珠光
寶氣的衣服。
這些人往往不帶身份證,也不在街頭兜售。他們雄心
勃勃,來到一個地方,主要是建立銷售網絡,訂合同
,儼然像是在做正兒八經的買賣。
最近在密蘇裏州抓住兩名罪犯,帶了1,100磅可卡因
,價值連城。
這兩個組織到底有多少人,說不清楚。在洛杉磯縣,
人數大約在700名左右。大多數是黑人。洛杉磯市大
約有27000名骨幹分子。在全國各地,陣容強大。丹
佛市大約有700人。俄克拉荷馬市大約60人,加上已
經抓住的30多人。堪薩斯市也有不少。凡是有他們
活動的地方都有大批人馬。
他們組織嚴密,而且肆無忌憚。在大街小巷各處出售
毒品,並且恫嚇人們不許報告警察局。在奧馬哈
(Omaha),有一塊居住區被稱為“越南”,因為
這裏經常發生槍戰,血雨腥風。
最近出版的另一本書,書名叫《Mafia Enforcer:A
true Story of Life and Death in the Mob》。作
者是托馬斯·萊納和塞西爾·科比。前者係著名的記者
,專寫犯罪活動內幕,在美國很有名氣,得過各種獎
,是研究有組織犯罪的專家。後者是一位悔過的犯罪
集團要員。犯罪集團懸賞十萬美元巨額,要拿他的腦
袋。他由警察局嚴加保護,化名隱姓。這本書由寒西
爾·科比口述,托馬斯·萊納記錄並寫作,暴露了黑社
會的內幕,驚心動魄。
我們僅來看下他們在書的最前麵勾勒的犯罪集團的組
織圖表。一類是家族式的犯罪集團,如黑手黨。最高
層是委員會,下麵是老板,老板下麵是小老板,小老
板下麵是頭頭(Caporegima)。頭頭下麵是士兵
(Soldiers),士兵的職責是強製執行紀律,手段是
威脅、進攻和暗殺,同時執行領導層的命令。犯罪集
團同時與各類人員和組織結成龐大的網。黑手黨一般
從事兩種活動:一類為合法活動,如銀行、酒吧、俱
樂部、食品生產、工會、保險、房產、飯店、娛樂等
,另一類為非法活動,如酒精、攻擊、爆炸、賄賂、
出口、綁架、暗殺、賣淫、偷盜等。
另一類組織是非家族型的,稱為Motorcycle Gang
。這類組織有全國性領導層:主席、副主席、司庫等
。下麵有Sergeantat Arms,War Lord,Road
Captain,他們負責管束集團成員,管製非成員,手
段也是毆打、暗殺等。他們與社會三教九流有廣泛的
聯係。從事的活動也有兩類:合法活動包括汽車買賣
、酒吧、娛樂、俱樂部、視頻、摩托車買賣、房產、
飯店、貨運、建築、古董等。非法活動與黑手黨相同

這類組織組織嚴密,能量驚人,主宰著很大一部分美
國社會。白宮治理著美國社會,黑社會組織也治理著
很大一部分美國社會,但這一部分是黑暗的。我們可
以來看一下這本書中描寫的一個場景(第五章,賣身
姑娘):
“他們常常打死一些女人以保護他們自己,因為他們
認為她們可能會變成告密者,這是許多姑娘消失的一
個原因。消失者或者受酷刑,或者被謀殺。她們被肢
解,釘在十字架上或被扔進荒地,讓野獸吃光屍體,
不留痕跡。姑娘們也因其他原因而消失。有時他們在
低級酒吧裏做妓女或伴舞,在16歲或18歲時就變得
太老和無用了。有的因為想擺脫擁有她們的俱樂部,
有的沒有上交規定上交的錢,有的僅僅是因為沒有掙
到足夠的錢……”
看了這樣的章節,不禁要問,這是美國嗎?不錯,這
是美國。這是硬幣的另一麵。政府承認這些犯罪集團
威脅著社會。1985年,聯邦調查局的統計表明,最
大的四個犯罪集團有3,800名成員,這還不包括八百
個小的集團。今天,犯罪組織和黑手黨的勢力已大有
發展,成為社會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之一。
犯罪組織的存在構成對製度的一大挑戰。有組織的犯
罪的出現,本身就表明一種體製上的漏洞。自然,不
能說哪一種體製可以完全避免犯罪。但犯罪集團發展
到全國性的大規模組織,實在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體
製有這方麵的漏洞。需要說明的是,我這裏講的洞,
僅指可以透過某種東西的空間,並沒有特定的設定。
從這方麵講:
其一,美國人的觀念是有罪必究,無罪不管,法律放
在那裏,隻有當觸犯法律後,才加以追究。也許這是
政製的一項重要原則,任何人的行為不能在一開始就
治罪和禁止,要以觀後效。可是,像有組織犯罪這樣
的活動,等到它們人多勢眾時,已無法控製和治罪。
美國的狀況就是一個實例。
其二,美國人的觀念是任何人都可以自行組織起來,
這是一種權利。這也是政製的一項基本原則。美國的
政黨活動使是這種原則運作的結果。但是,如果允許
結社,那麽任何人都可以結社。犯罪也可以結社。社
會隻能懲罰犯罪的個人,而無力對付這些組織。這些
組織往往具有合法和不合法的兩麵性,使想取締它們
的人礙於一些理由而難以達到目標。
這兩個問題,是美國政製的潛在問題。犯罪組織把它
們放到了明處。任何社會在設計體製時,均會遇到這
類問題,想禁止的由於想允許的決定而不能禁止,不
想給予的由於想給予的決定而隻能給予。如果說美國
政製過去、現在或將來有什麽問題,問題就在這裏。
美國政製在給予和允許方麵是一個十分成功的政製,
但在禁止和防範方麵不是一個值得讚揚的政製。美國
人想製止很多東西,但往往適得其反,越想禁止的東
西,結果卻越多。
6.乞丐王國
維克多·雨果的不朽之作《巴黎聖母院》,向人們描
繪了曾幾何時法國巴黎乞丐們的苦難和生活,卡西摩
多和艾斯梅拉達的形象令人難以忘懷。根據雨果《巴
黎聖母院》改編的電影,為人們展現了卡西摩多栩栩
如生的形象。這個形象那樣生動,使人們把他視為下
層人的典型形象。令人奇怪的是,如今走在堪稱二十
世紀第一巨富大國的美國的土地上,總感到有不少人
與這個形象相象。他們肮髒、汙穢、衣冠不整、目光
呆滯、行動遲緩,臉上帶著一種看一眼便不能忘懷的
可憐表情。這樣的人為數不少,構成二十世紀八十年
代美國的乞丐王國,也構成美國的一大社會問題。
對於這些人,報章的正式叫法為Homeless,即無家
可歸的人。由於無家可歸的人越來越多,朝野對這個
問題越來越重視,這一段的報紙和政府發言人常常談
論這個問題。走在大大小小的城市裏,都可以看到大
批無家可歸的人。他們或是坐在大街旁,呆呆的,或
是向人要錢,或是蜷曲在哪個角落或門洞裏睡覺,或
是背著一大堆破破爛爛的東西在慢慢行走……這裏可
以舉我親眼所見的幾個事例來談這個問題:
1988年,華盛頓。一位英國政治學者邀請我去
一家黎巴嫩飯店吃飯。我們說好兩人從下榻的
華盛頓希爾頓旅館走到那家飯店去,順便看看
華盛頓的夜景。我們傍晚7點從希爾頓出發,走
到市中心最熱鬧的一條街上。有一位黑人攔住
我們,問我們有沒有零錢。這是我第一次碰到
Homeles。這天晚上,在吃飯的來回路上,遇
到的Homeless和向我們要錢的人不下十名。這
個概率很大的。
1988年12月,紐約。紐約的這類人物大概較為
集中。那天晚上朋友開車一起去紐約,準備投
宿在一位朋友家中。由於對紐約的街道不熟,
車開進了哈萊姆區。這是紐約犯罪最高的一個
區。當時已是夜半。隻看到每一個街口都有成
群的人,有的在大聲喧嘩,有的在喝酒,一種
令人恐慌的氣氛包圍著我們。第二天像朋友一
打聽,知道昨夜闖入了哈萊姆區,不禁一身冷
汗。
1988年12月,紐約。到一位朋友家裏去,走到
他住的那幢門口,看見台階上坐著一個人,正
在吃東西。衣冠不整,旁邊有一大堆破爛的行
李。不由得提高警惕,遲疑要不要進去。結果
那人先抬起頭來,原來是一位老婦人。她說
:“不要傷害我,我是無家可歸的人,我隻是
坐在這裏吃東西,不會做別的事。” 聽了她的
話,心中泛起一種巨大的憐憫。
1988年1月,伯克萊。我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
伯克萊分校的東亞研究所做訪問學者,每天中
午去吃飯,要走過一條商業街。這條街上要錢
的真多。就在商業街一側的一個門洞裏,連續
幾天我們都看到地上鋪著舊報紙和紙板,以及
一些亂七八糟的碎紙,每天晚上有人在這裏就
宿,蓋著破絮。盡管我們沒有見到那個人,但
可以想象他是什麽樣的形象。
這樣的見聞很多,恐怕任何一位在美國的人都會有這
樣的遭遇。冬天來臨,西海岸各城市中無家可歸的人
特別集中。在舊金山市的市政廳門前,有成群結隊的
無家可歸的人。在西雅圖市的大街小巷,無家可歸的
人聚集在車站和公共場所。紐約的火車站廁所裏,一
大群無家可歸的人在裏麵要錢,嚇得一般人不敢上茅
房;Grey Hound車站裏也不遜色。1989年1月20日
,是老布什宣誓就任第四十一任總統的日子,在他發
表慷慨激昂的演說時,電視裏穿插了一個畫麵:一名
無家可歸的人蓋著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在地上睡覺。
可見,這個問題已經多麽嚴重。
1989年1月16日的《紐約時報》在頭版上有一篇文章
,討論Homeless帶來的社會問題。說的是一座小村
,叫艾姆斯福特,成為韋斯特切斯特縣無家可歸的人
的“首都”。這個村子共有3,300名常住居民,但無
家可歸的人卻達378人。他們住在那裏的四家汽車旅
館中。紐約州法律規定:任何人如果需要緊急住處,
便應提供給他。所以縣的福利部門安排這些事情。在
這378人中,隻有9人來自這座村莊,大部分人來自
其他地方,如波士頓、路易斯安那、奧來根等地。韋
斯特切斯特縣1988年花了5400萬美元來安置他們,
今年計劃花6400萬美元。無家可歸的人集中在這裏
,引起了當地人的惶惶不安,生活質量下降了,犯罪
率上升了,毆鬥增加,他們擔心往日的平靜會被打破
。不少人準備前往他地。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無家
可歸的人會帶來什麽樣的社會問題和衝突。艾姆斯福
特隻是一個很小的社區,但遇到了這樣多的無家可歸
的人帶來的麻煩。整個美國加起來,又該如何呢?
為什麽有無家可歸的人?這是一個不能簡單答複的問
題。有的人認為,那是他們自己願意,很多無家可歸
的人看上去年輕力壯,他們寧願行乞,也不願去找工
作。不少人對這樣的人並不表同情。也有人認為,不
久前將一些沒有侵害行為的精神病人放出來,是無家
可歸的人隊伍壯大的主要原因。他們精神上有毛病,
不可能去從事工作,而他們的家庭或親屬也不願意照
顧他們,所以不少人淪為無家可歸的人。
說真的,在美國,在大街上見到不正常的人,不要感
到奇怪,因為太多。也有的人從越戰來分析,認為無
家可歸的人有許多是越戰老兵,他們在越戰中吸毒以
支撐自己的意誌,結果不能自拔,毀壞了身心健康,
無法像正常人那樣工作,也就隻能走上這條路。如此
等等。
這種現象,頗令人費解。它對美國的製度和美國精神
是一個挑戰。一方麵是商品的極大豐富,另一方麵是
為數眾多的赤貧的人。就財富本身而言,美國不像一
些發展中國家。那些國家資源本身匱乏,在怎麽分配
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而社會的財富,如果
用另一種方式分配足以使所有無家可歸的人都過上體
麵的生活,問題是,這種分配方式在這個製度下難以
形成,不符合這個製度的性質。
或許有人會說,無家可歸的現象與製度無關。那麽,
美國文化和美國精神也沒有提供解決這個問題的條件
。政府和民間的不少機構的確在著力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談何容易。無家可歸的人本身,無論出於什麽原
因,可能是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是社會的原因,但這
種現象的存在,對這個社會就是一個挑戰。美國並不
會因有這些問題就被認為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人
們照樣認為美國是一個頭號發達國家。然而,美國因
有這些現象,從而被人們更好地認識。
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政製和行政管理也
都不可能麵麵俱到。一個好的政治和行政係統,不在
於它一開始就設計得天衣無縫,而在於它能針對不斷
冒出來的問題,來發展和壯大自身。自然,關鍵在於
它要有這種能力,且這種能力要符合他們製度運轉的
內在邏輯。
7.黑色挑戰
“黑色挑戰”,或稱“黑色風暴”,我指的是黑人問
題。黑人引起的社會和政治問題,成為一個令人頭痛
的問題,也構成對社會的嚴重挑戰。有的人把黑人問
題比喻成最大的社會難題,說這個問題最終將成為致
命問題。在美國,可以深深感覺到,這個說法有一定
的道理。
馬丁·路德·金中心坐落在亞特蘭大市。我去參觀了這
個中心。與卡特中心比較起來,馬丁·路德·金中心就
顯得小而破舊,部分原因是其建立的年代比較早。馬
丁·路德·金是著名的黑人民權領袖。直到六十年代,
黑人問題和種族歧視還十分嚴重。那時存在著隻有白
人可去的學校,隻有白人可乘的汽車,隻有白人可住
的旅館,隻有白人可住的地區,黑人沒有地位,沒有
資金。那個年代,為了打破這種種族隔離,曾發生過
大規模的動亂和暴力行動,聯邦政府不得不出動軍隊
保護黑人學生和白人學校上學。盡管法院裁決種族隔
離違憲,實際生活中種族歧視依然長存不散。從那時
至今,已有二十多年,雖然黑人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
,但黑人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
愛摩裏大學的一位中國留學生告訴我:“在南方,盡
管自南北戰爭之後,黑人得到了解放,但黑人地位依
然很低。” 南北戰爭的起因就是取消還是保存奴隸
製度。我們知道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描繪了黑人在
當時的地位。林肯總統的功績之一就是完成了這項目
標:解放黑奴。一百多年過去後,黑人不是奴隸了,
但黑人卻依然沒有白人所享有的社會地位。
他說,在亞特蘭大市附近有一個縣,種族歧視的情況
尤為嚴重。至今這個縣還反對黑人居住。據說那裏沒
有黑人。凡是有黑人住進去,都會被排擠出來。反種
族歧視組織多次支持有膽量的黑人住進去,都被打出
來。去年一個反種族歧視組織為抗議這種態度,在該
縣組織了一次遊行,結果被那個縣的人打得落花流水
。後來報刊報道了這件事,引起全國人的憤怒,各地
的人都聲援這個組織,前來參加遊行,弄得警察局十
分緊張。該縣的人見反對他們的人人多勢眾,眾怒難
犯,沒有敢動手。但反對種族歧視的人也隻是遊行一
下,沒有取得什麽長久的結果。至今,該縣依然歧視
黑人。
今日,在大多數地方已經沒有明確規定的歧視黑人的
政策,甚至有相反的規定:政府機構等一定要雇傭黑
人。有的白人覺得這是顛倒歧視,因為有時候白人比
黑人更有能力勝任一個職位,但由於規定要雇傭黑人
,白人便處於不公平的競爭位置上。
然而,這隻是表麵現象,在很多白人心中,討厭黑人
的心理十分強烈。例如,在一些白人的住宅區,黑人
要是住進去,許多白人都會伴奏。有黑人居住,房價
就會下跌,因為白人不願來住。這種事實造成黑人和
白人基本上分區居住。每個大城市都有黑人區,一般
都是比較落後和髒亂差的地區。有的黑人得了百萬美
元,還是不能躋身白人的上層社會。美國人的表麵文
章做得很漂亮,表麵上看沒有什麽種族歧視,實際上
根深蒂固。
黑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文化水平也較差,經濟狀況
更糟糕。人們在大街上會遇到許多可憐巴巴要錢的人
,大部分是黑人,華盛頓這樣的人多得驚人,和繁華
都市太不協調;在大街廣場上會看到許多賣藝的人,
大多數是黑人;還可以看到招工處和救濟處排隊的人
,大多是黑人;流浪街頭無家可歸的人,大多是黑人
;穿得破破爛爛、衣冠不整的人,大多是黑人。當然
白人也有這樣潦倒的人,但人數較少。觀光者看到這
種狀況,自然會提心吊膽。
黑人居住區最能典型地反應黑人的困境。我在舊金山
、紐約、紐黑文、費城、華盛頓、亞特蘭大都去過黑
人居住區,給人的印象極為糟糕。一般來說,都比白
人居住的地區髒亂差,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貧窮地段。
不少戶門前,都坐著一些懶洋洋的黑人。年輕人三五
成群地站在街上,令人心裏打鼓。紐約的黑人居住區
尤其糟糕,裏麵的犯罪率極高。有一位朋友告訴我,
有一次一位美國人帶他去紐約黑人區參觀,車開到一
半,一輛警車緊追不舍。他們以為違反了交通規則。
停下來後,警察問他們知不知道前麵是什麽地方,他
們說知道。警察說多加小心。他們倆隻敢快速開過黑
人區,不敢下來。他說如果車子拋了錨,就不知道要
發生什麽事了。
黑人的生活狀況極差,在走投無路後,大多走上犯罪
道路。整個社會的犯罪狀況可列世界前茅,黑人尤烈
。聽到不少關於黑人搶劫中國人的故事。有一位朋友
說,有一次他陪一位同事去飯店,在樓梯上遇到兩個
黑人拿著刀要錢。一位中國留學生告訴我,紐約的四
十二街的犯罪猖獗,中國駐紐約領事館正好往這條街
上。罪犯專門搶中國人的錢。紐約警察局不得不在領
館前安排了騎警,一般的警察已經不敷為用(不過我
沒有看到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門前有騎警)。這可是
在光天化日之下。
黑人中傑出人物層出不窮,他們也成為社會崇拜的偶
像:如田徑運動員、個性、籃球運動員、壘球運動員
、拳擊運動員、橄欖球運動員。不過黑人的總體地位
沒有變化。
黑人的問題已構成一種循環,這個環難以解開。黑人
的整體文化較低,經濟水平差,在生育方麵不加控製
,福利製度規定兒童可以領得政府救濟。黑人的生育
率高於白人。黑人兒童得不到良好的生活環境,也得
不到良好的教育。因為上一代人就沒有收到良好的教
育,不接受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兒童自然也得不到教
育和熏陶。從小在黑人區的環境中長大,潛移默化,
心理不平衡。一代一代的黑人成長起來,又沒有很好
的技能和教育,因而不能從事技術要求較高的職位。
不少兒童沒有父母或隻有一個家長,往往隻有母親。
很多兒童的母親是 Child mother,稱“兒童母親
”,即十四五歲就懷孕,並有了孩子。這樣的孩子如
何能得到良好的教育。這種狀況,在黑人社會中並不
少見。他們長成之後,隻能從事較低層的工作,得不
到較高的經濟報酬。少數人經過奮鬥擺脫了這種困境
,但又難以為白人社會所接受。這樣代代相傳,使黑
人問題的雪球越滾越大。
黑色挑戰正在威脅著社會和製度。到目前為止,製度
對這個問題是軟弱無力,或者說無能為力的。由於製
度無所作為,反黑人主義的思潮正在興起,新保守主
義這所謂的“顛倒歧視”便具有這種意思。種族隔離
已經成為曆史,不過黑色挑戰越來越大。三K黨甚囂
塵上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可是不能說它一去不返了。
如果社會不能找出改善黑人狀況的根本方法,最後的
結局很可能是更猛烈的反黑人行動。這是人類的弱點
,在無法解決一個問題時,最便利的選擇就是強烈反
對它。
差不多每個社會都有類似的問題,有一部分人被視為
“劣等人”。但產生這種問題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有
的出自文化差別,有的出自曆史源流,有的出自風俗
習慣,有的出自製度。對美國來說,主要的原因在於
製度,所以說,黑人問題是對這個社會製度的挑戰。
8.土著的情況
美國是殖民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歐洲人漂洋過海
來到新大陸時,這塊土地上已經有人居住,並且擁有
這裏的土地。這就是印第安人。最早的土著可以追溯
到一萬年以前。1925年,一名叫喬治·麥克穹金
(George McJunkin)的黑人牛仔在新墨西哥地區
發現了一堆半燒焦的野獸骨頭。據科學家後來分析,
這些野獸是一萬年前被獵人打死的。在這些之前人們
一般認為土著的曆史隻有幾千年。那麽這些人是誰?
從哪裏來?
從1925年之後,科學家經過考證,認為土著在美洲
大陸生活了至少兩萬年。但關於他們如何到達美洲大
陸的問題,說法不一。一種方法是,在冰川時代,白
令海峽沒有海水,人們可以通過陸地跨越海峽。最早
的土著可能來自亞洲。從印第安人的長相來看,於蒙
古族十分相象。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不過,有些科
學家並不以為然。尤其是印第安人學者,他們認為這
樣的理論否認了印第安人對美洲土地的原始所有權,
因為他們也是從他域移民而來的。至於印第安人究竟
從哪裏來的,恐怕是個難解之謎。
歐洲人來到美洲之後,就產生了兩種文化的衝突。歐
洲人對印第安人的文化不屑一顧,斥之為低等文化。
《美洲:人民與價值》一書對照了這兩種文化的差異
。印第安人的文化包括一般文化的因素:(1)提供
衣食住行的方式;(2)宗教活動;(3)藝術創造
;(4)團體組織;(5)傳播文化的手段。在印第
安文化中,這些成分均有。印第安人有自己的多種特
殊文化現象。但是印第安人不具備文明
(Civilization),這是歐洲人才具備的。文明包括
:(1)先進的技術,如金屬的利用;(2)高度發
達的生活組織,如城市(3)知識成果,如年曆,文
字等;(4)分工。後麵這些,印第安人沒有。
從歐洲文化的觀念出發,蔑視印第安人的心理是自然
而然的。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後,人們方開始學
會尊重不同文化。自然,尊重不同文化不等於看得起
它。今天的美國人對諸多種文化都是持這種態度。他
們表麵上文質彬彬,尊重一套不同文化,但實際上輕
視它————大概可以說,包括對日本文化。
其實美洲的印第安人有驚人的文化成果,如瑪雅文化
、阿茲德克文化、印加文化等。不過這些文化沒有發
展成現代文明,原因何在,恐怕也是不解之謎。
把美洲土著稱為印第安人是歐洲人的偏見。1492年
,哥倫布抵達美洲,誤以為加勒比海島嶼是“印度
”,於是就把這些地方的人稱為“印度人”。後來發
現是個大錯,硬將錯就錯,稱之為印第安人。如果是
誤把英國當成印度,一定會改過來。
歐洲人來到美洲大陸之後,便同印第安人發生衝突。
據說歐洲人把各種疾病帶到美洲大陸。歐洲人為對付
各種疾病,發展出成套的醫藥,而印第安人沒有。當
時各村的死亡率在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左右。利米裏奇
(Limirich)說,1831年,法國著名的學者阿萊克西·
托克維爾寫道:“上天沒有使他們變得文明,他們注
定要死去。” 今天美國白人已不像過去那樣持這種
露骨的觀念,但另一種觀念是存在的:上天沒有使他
們變得富有,他們注定要受窮。是的,很強烈的觀念

最初一段時間,歐洲人與印第安人之間還存在良好的
關係。但那是最初來做生意的歐洲人,而非移民。正
像最初與中國人做生意的歐洲人一樣。最初歐洲人向
一部分印第安人提供馬匹和槍支,支持他們向內地擴
張。印第安人的社會組織和權力關係重組。最初,印
第安人也友好地歡迎歐洲人。當時歐洲人需要印第安
人,以取得食物之類的東西。印第安人並不需要歐洲
人。
但是,印第安人後來不得不依賴歐洲人,重要的原因
之一就是貿易。貿易漸漸使自給自足的部落變得以來
外界。依賴歐洲人製造的產品,如酒之類。印第安人
為了得到歐洲貨,不能不為之效力。他們為債務所束
縛。托馬斯·傑弗遜說:“我們抓住一頭狼的耳朵,
既不能控製它,又不能放它走而沒有危險。” 這是
1820年講的話,這頭狼指的就是印第安人。時值今
日,這種感覺恐怕不存在了。
後來長段時間裏,歐洲移民開始大舉剝奪印第安人的
土地,驅趕和殺戮印第安人。白人與印第安人的長期
血戰開始了。今日美國的電影和文獻中有大量描繪這
些場景的作品。直到最後,建立起保留地,把印第安
人圈在一定的範圍內。就像人們對待一些動物的態度
一樣————建立自然保護區。
白人對印第安人的態度曆來較為奇怪,也不同於他們
對待黑人。內戰之後,憲法修正案肯定了黑人的權利
。黑人獲得解放之前,黑人在眾院計算人數時隻算五
分之三。修正案肯定了黑人享有同等權利,但沒有包
括印第按人。很長時間內,印第安人不能出庭作證,
不能擁有財產,不能投票,不能離開保留地。白人對
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態度有所不同。對待黑人,白人長
期拒絕他們享有文明的成果,學校、教堂、商店、飯
店和公共場所不對黑人開放。而對印第安人卻不同。
法律要求他們接受白人的製度,印第安人的孩子被強
製送去學校。保留地裏有教堂。白人希望印第安人接
受白人的製度和生活方式,很有些馴化野生動物的意
思。白人對待印第安人和黑人的這種差別,在於印第
安人是土生土長的,是土地的所有者;而黑人是外來
的。雖然在社會地位上兩者相差無幾,但印第安人是
真正的美洲人,歐洲人的難題是,怎樣使真正的美洲
人“認同他們的國家”。
時至今日,印第安人的問題依然是社會的一個問題。
現在美國大約有50萬印第安人。他們的境況大都不
能與平均水平相比。由於失望和悲觀,酗酒嚴重。印
第安人青年的自殺率高於平均數10倍,50%的人沒
有工作,80%的人要依靠政府救濟。印第安人至今仍
不能說認同了盎格魯-撒克遜文化或主流文化。他們
有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語言。印第安人的教育程度一
般不高,很難到保留地以外去找工作,競爭。有少數
印第安人來到城市,但他們會返回居住地,從心理上
來說他們認同自己的文化。
印第安人沒有黑人那樣多,所以他們對社會的實際挑
戰並不那麽大。不過,他們對美國文明是一種挑戰,
即為什麽歐洲移民在這麽長的時間裏沒能同化印第安
人。我覺得這裏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心理問題。如同
不少地方充分顯示了美國的文化,其反美情緒卻更強
烈。
9.精神危機
美國社會有沒有精神危機?有些人不會思考這些問題
。經濟的高度發達,是人們不再去探討這個表象後麵
的事態發展。處於美國社會之外的人,自然很難去探
索繁華景象背後的東西,呈現在眼前的令人眼花繚亂
的種種景象已夠難對付的了。一俊遮百醜,在一個社
會經濟高度發達時,尤其會產生這種狀況。然而生活
在吾土吾民中的人們,往往就更願意思考這個問題。
願意思考這個問題的,又往往是到了一定年紀或有一
定思想的人。社會物質高度發達的景象之後,存在著
什麽樣的精神狀態?不少被稱為保守主義者的思想家
認為,存在著精神危機。
最近一本頗受爭議的書是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Higher Education Has
Failed Democracy and Impoverished The Souls
of Today'sStudents American Mind. How
Higiher Education Failed Democracy and
ImpoverishodThe Souls of Today's Students(
《美國精神的結束:美國高等教育如何搞垮民主製,
如何使今天的學生靈魂空虛》)。作者阿蘭·布魯姆
(Allan Bloom)是芝加哥大學約翰·M·奧林民主的理
論與實踐調查中心成員,社會思想委員會的教授,曾
譯過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此書
發表之後,引起激烈爭論,強烈的反響。不少人認為
這是保守主義的旗幟,黑人運動和女權主義者反應尤
為強烈。因為布魯姆主張的觀念在很多方麵與黑人人
權運動和女權主義運動相悖。但也有許多人大聲叫好
,據說裏根就認為這是一本好書,我問過幾位大學裏
的教授,他們也認為是一本好書。
布魯姆的主要論點是什麽?布魯姆的主要思路是,如
今的大學教育已不能使教育對象掌握奠基西方社會的
傳統價值觀念。大學在現代的發展越來越走向一種文
化相對主義和精神開放。文化相對主義要求精神開放

但這種文化相對主義暗含的邏輯是世界上沒有絕
對的價值,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接受的,或不能接受的
。這種觀念成為一種德行(virtue)。布魯姆認為每
一個教育係統都有一個道德目標,教育係統力圖達到
這個目標,並在課程中體現這個目標。
五十年代,美國的教育在追求這一目標。文化相對主
義成功地摧毀了西方中心主義的思想,但同時也削弱
了西方文化的地位。在這種精神的主導下,大學教育
的結果是年輕人對以往沒有概念,對將來沒有看法。
負責進行高等教育的大學不提供西方哲學和文學的光
輝曆史的知識。學生們無法通過這些知識來理解自然
的秩序和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大學沒有提供嚴肅的學
習過程所需要的自我意識。
結果是什麽呢?
青年一代對西方曆史上的經典著作知之甚少。布魯姆
說有一次上課時他問學生有什麽書給他們留下了最深
的印象,竟然沒有一個人能說出一本名著來。有一個
人說是《聖經》,但大學裏是不教此書的。學生們有
時去看一些電影,如《甘地》、《托馬斯·莫爾》,
但這些電影,在布魯姆看來,是經過人為的藝術加工
的。學生們讀《克萊默夫婦》,以了解離婚和性生活
,但很少有人把《安娜·卡列尼娜》、《紅與黑》視
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女權主義者是經典著
作的敵人(這裏可以了解為什麽女權主義者反對布魯
姆)。
布魯姆認為,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反精英主義和種
族主義的鬥爭對學生與書的關係影響很小。那些積極
分子很少攻擊古典著作。但是所有的文學都是有性別
差異的,以往的作家,蘇格拉底、柏拉圖、莎士比亞
、盧梭、托爾斯泰、斯湯達,怎麽會有今天女權主義
的想法。在多種力量的作用下,古典名著已成為昨日
黃花。
西方音樂中的精品,青年一代對之越來越淡漠,哪怕
去聽這些音樂,也缺少必要的靈感和激情。雖然二十
世紀可以講是音樂的世紀,青年一代無比迷戀音樂,
但他們迷戀的是搖滾樂、現代音樂,古典音樂在年輕
一代中已經死去。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莫紮特
、瓦格納等,已日益受到冷落。西方教育曆來注重音
樂在教育中的地位,認為音樂可以陶冶性情,蘇格拉
底和柏拉圖就有所議論。如今教育喪失了音樂的一麵
,這將意味著什麽?
青年一代也喪失了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在社會上生活所
需要的基本品質。他們在現代社會的加工下,具有新
的品質,這些品質與新的社會格局相適應,同時也意
味著某種危機。青年一代變成了自我中心型
(Self-Centeredness),學生們不能說不好,但也
不能說高尚和崇高。個人主義的過熱發展,必然導致
家庭的衰落和個人中心主義的成長。學生們依然感興
趣的著作是加繆的《局外人》,這裏麵意味著什麽,
毋需多言。
性革命和女權主義給人類創造性地提出了無窮無盡的
挑戰。性解放是對清教傳統的反叛,但性解放的直接
後果是把幸福理解為肉體放鬆,承認肉欲並不是危險
的東西。這兩股運動嚴重衝擊了西方傳統的價值觀念
。同時,青年一代也變成分離型的
(Separatener),每個人都是相互分離的。布魯姆
稱之為社會性的孤獨者(Social solitaries)。這種分
離型的最顯而易見的象征就是離婚。離婚率高表明越
來越多的美國人不願意生活在一起。愛,對學生來說
已經十分陌生。他們自小就有性生活,而且發展性關
係十分容易,愛的情感已經十分淡漠,人與人之間的
關係中已經缺少了這種可貴的情感。
布魯姆列舉了大量事實來說明他所謂美國精神的終結
。他本人是主張弘揚西方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的。他讚
美柏拉圖、蘇格拉底、洛克、盧梭、康德、莎士比亞
、培根等人的文化和精神創造,主張運用這些遺產來
傳延西方文明和文化精神。它討論了自然狀態與社會
狀態、自我、創造性、文化、價值這樣一些基本觀念
。立論和論據大部分來自西方曆史上的經典作家。布
魯姆對法國文化有特殊的感情,也許是他譯了《愛彌
兒》一書的緣故。書中時時可以看出他對法國文化的
讚同和熟悉。
布魯姆將這種發展的總趨勢稱為虛無主義
(Nihilism)。虛無主義成為美國方式,這對文化發
展和美國精神是致命的衝擊,由於這種態勢的發展,
美國的價值體係正在衰落,整個民主體製也在受到巨
大的衝擊。布魯姆讚同托克維爾的觀念,托克維爾曾
認為大學在美國民主政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托克
維爾認為,民主的最大危險在於奴役公共輿論,民主
的要求是每個人能自我決定自己的態度。民主使人
擺脫傳統政治強製、宗教等教條。人是自由的,但
人要能自我判斷。而西方傳統的價值體係的衰落,最
終將衝擊民主製度。社會沒有任何價值體係可以作
為引導個人決策的價值體係,大學教育也不提供這種
體係。思想與社會發展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思想
終結了,在這種思想指引下的社會製度和行為方式也
會終結。
布魯姆的觀點自然屬於保守主義的觀點,在一些主張
進步的人看來,不足為取,因為社會總要進步,舊的
東西總要被淘汰。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來的問題。美
國精神麵臨著嚴重的挑戰是一個事實,青年一代對西
方傳統價值觀念的無知也是事實。這種精神領域中的
變革又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社會的發展和管理呢?任
何社會製度的存在和運轉,絕不是僅靠法律條文的規
定就能生效的,首先是要人們信仰這些基本價值,並
由這些基本價值來指導行為方式。如果價值係統崩潰
了,社會製度何以為續?
在許多社會中,問題往往不是出在體製上,而是出在
價值體係的衰落上。一個社會沒有核心的價值體係,
便會遇到最大的政治協調和管理難題。這裏人們往往
遇到一個兩難的困境:一方麵社會進步要求有新的價
值係統,衝破舊的價值係統的束縛;另一方麵社會和
諧 和製度穩定要求保持社會價值係統的核心部分,
否則一個社會的價值係統就會終結,整個社會陷於混
亂和道德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由此引出另一個兩難困境:如果任社會自然發展,傳
統的價值觀念便很難保存下來,社會發展的趨勢總是
要不斷淘汰過去的東西,新的一代必然對往昔毫無概
念,沒有教育便沒有延續。如果是民主的,由人們來
選擇,新的一代一代的人們很難說對以往 有何感情
,選擇的結果往往是不言自明的。那麽,誰來完成這
項社會功能呢?
每一個思考社會安定和發展的人,恐怕首先要思考這
個問題。
10.太陽帝國
最近有一部電影叫《太陽帝國》,描寫第二次世界大
戰期間在上海的日本侵略軍和一群西方人之間的關係
。西方人在二戰期間被關進集中營,由一隊日本兵看
守著,受盡折磨,忍饑挨餓,人的尊嚴受到侮辱。在
日本經濟高奏凱歌地打入美國國土和世界市場的時候
,美國導演拍攝了這樣一部電影。很難揣度導演的意
圖。但影片至少告誡人們,日本人與西方人有不同的
價值觀念,日本人具有凶猛,殘忍的一麵,日本人不
承認人的基本價值和信仰。這裏是否意味著日本人與
西方人在另一個戰場——經濟領域——上取勝的原
因,需要人們自己思量。
日本的經濟成功被譽為奇跡。日本人自己也對此也是
趾高氣揚。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國土被占領。然而
,從人類曆史的發展來看,日本在相當短的時間內一
躍而起,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國。自然目前
不能談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有些日本人向往這一點
,目前尚不能談,未來卻並非沒有可能。總結人類社
會發展的經驗,強國的力量:一在軍事力量,二在經
濟力量,三在政治藝術。日本人不乏後兩者,隻是前
者受憲法約束,不過憲法僅為一紙條文,也是人製定
的。一代人相信的東西,下一代並不肯定會相信。隻
要風水一轉,情形就會大不相同。
太陽帝國正在逼迫美國就範。日本經濟的實力令美國
人刮目相看,二次大戰即將結束前,著名文化人類學
者本尼迪克特寫過一本轟動一時的書,叫《菊花與刀
》。書中對日本文化有精到的分析與見解,但不乏優
等民族看待低等族的味道。好像動物學家描繪大猩猩
或金絲猴的生活習性,詳盡、準確,但絕無羨慕之感
。幾十年後,另一位美國人寫了一本書叫《日本名列
第一》。作者係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這本書裏就絕
無動物學家的體驗了,而且是充滿了讚揚和羨慕之感
。這一轉變,頗具戲劇性。
1988年11月28日,一位不透露姓名的日本人在倫敦
拍賣行購買一幅畢加索1905年的畫,付款三千八百
多萬美元,創二十世紀藝術作品價格紀錄,此價為一
幅畫的世界第三最高價格。由此可見日本人的實力。
日本對美國的經濟入侵,遠遠超過了珍珠港事件那一
頓飯的狂轟濫炸。在美國的大街上,舉目皆是日本汽
牟,Toyota,Honda,Nissan等。在電器商店裏,
更是日本化,各類日本電器產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日本人在美國大舉購買房產。舊金山日本人滿地走
,檀香山據聞已成為日本人天下。日本人購買房屋付
現金。由於日本人的到來,房價大漲,沒錢的美國人
隻能望房興歎。亞特蘭大市IBM的高樓,收歸日本所
有。我在聖路易市的一個全美最好的花園中參觀,結
果看了一大半的日本花園。最近世界最高建築芝加哥
的Sears Towal在出售,有人擔心會落到日本人手裏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有的日本人買房子從來不先問
價,在城市裏轉悠,看到中意的房子就指一下,讓人
搞來。日本隊美國的投資大大增加。許多日本產品是
在美國本土生產的。太陽帝國的影子正籠罩著美國。
我們來看一下一些嚴肅的數字。日本人口
(1985)1.2億,美國為2.89億。日本國土為37.7萬
多平方公裏,美國為937.2萬多平方公裏,日本隻有
美國的零頭。1987年的GNP(國民生產總值),日
本為23,850億,美國為44,880億。貿易總值,日本
為3,790億,美國為6,770億。從國土和人口的比率看
,GNP和貿易總之相差不大。日本的貿易(1987)
對美國出口隻占總額的36.5%,進口隻占21%,而美
國(1986)對日本出口隻占總額的11.9%,進口占
22.4%。投資額也很高,日本目前在美國許多州設有
工廠。從人均國民總產值來看,日本已超過美國
,1985年美國的數字為16,709美元,日本為17,244
美元。從1981年至1985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
長率為2.4%,日本為4.1%。美日兩國之間的貿易差
額越來越大。二次大戰時,美國人由於戰火而知道日
本。今天,美國人由於享樂而知道日本。日本經濟的
侵入,表現在它占領了大部分美國家庭。
太陽帝國的力量像核聚變那樣增長。1985年時,1美
元兌換240日元,如今隻能兌換130日元。蘇珊·芝拉
(SusanChira)在《紐約時報》(1988.11.28)上
著文說:
日本公司可以輕而易舉地戰勝競爭對手,購買
美國的財產或公司;
日本投資者借了巨款給美國,大部分購買了
Treasury securities,他們可以動搖市場;
日本稱為當地的經濟統治者,其他國家和地區
的貨幣不像日元升值那樣快。日本在台灣、南
朝鮮有大量投資,日本能左右這些地區;
日本稱為比美國更大的世界巨富,他捐錢給發
展中國家,擁有了新的權力,能影響國際經濟
政策的製定。
日本人現在可以左右美國經濟,許多美國人對此憂心
忡忡。美國向日本大舉借債,把控製權奉送給日本。
1988年前七個月,日本花了90億美元購買外國公司
,其中好幾家為美國公司。美國的市場,公司紛紛淪
陷,為日本人所占領。
太陽帝國對美國的挑戰是嚴峻的。目前雖不能說日本
取代美國,而且在近期內也不能作如是說,不過日本
的咄咄逼人的長劍以直接指向美國。日本實際上在美
國的卵翼下成長起來的。美軍占領,朝鮮戰爭和越南
戰爭,日本都得到好處。日本現行體製的輪廓也是美
國人的產品。然而,今天,戰敗國日本比戰勝國美國
還要財大氣粗。日本人也不願隱瞞這種感覺,樂於翻
身道情。在不少地方等於做給美國人看,美國人有時
隻能幹瞪眼。在自由經濟的原則下,無法將日本人拒
之門外。況且美國經濟確有難言之苦,不能不仰人鼻
息。從心理和情感上說,美國人並不喜歡日本人。
問題時為什麽會有這樣一個結局?除了管理體製等各
方麵的原因之外,兩種文化的差別是一個重要原因。
一定的製度必然會發生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作用,
但一定的文化更會發生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作用。
美日兩國經濟競爭的結局,便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基因
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這更是文化的製約,而非體
製的製約。有人說,美國同日本比,東方文化就占了
上風。
哪些因素在發生作用?這裏難以一一枚舉,隻能略舉
大端。
日本文化推崇集體主義,美國文化推崇個人主
義。現代化大生產講的是分工配合,日本文化
中的集體主義基因更適於協作生產。美國的個
人主義,往往排斥大規模或忘我的合作,美國
人首先講要個人的地位。美國人往往思考個人
的成功,而日本人往往被引導思考集體的成功
。日本大公司的統一精神在美國難以發現。日
本人可以終身奉獻給一個公司,做一個細小環
節的工作。美國人恐怕難以做到這一點。對於
一個社會的發展來說,集體主義有利有弊,但
集體主義凝聚的力量大於個人主義,這是顯而
易見的。
日本文化注重個人奉獻,美國文化注重個人享
樂。美國的文化是享樂主義的。工作是為了享
樂,美國人從來不跟自己過不去,有錢必花。
有大批存款的美國人是稀有動物。不少人往往
不知明天從哪裏弄錢。美國人借錢買房子,買
汽車,上大學等等。先花了再說。日本文化中
個人的位置不高,也不強調個人享樂,而是主
張個人奉獻,日本男人工作,許多人要工作到
半夜,都是自覺自願的,沒有加班費之說。有
人告訴我,如果日本男人在公司工作晚上不幹
到半夜,人們就會認為他沒有戲唱,不受重視
。美國人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可能是數一數二
的,在住房、交通、教育、飲食、環境等方麵
均超過日本,雖然人均收入沒有日本高。享樂
主義文化導致人們將大筆錢用於福利,而非投
資。日本人是典型的“經濟動物”,投資欲很
強,而在個人享受方麵卻不像美國人那樣注重
,日本人講究享樂,近年來開始有所時興,但
從根本上說不符合日本文化的精神。
日本文化是管製型的文化,美國文化是放手型
的文化。日本文化造成的氛圍是,每個人都接
受嚴格的管理,於是整個經濟和社會機製組織
得較為嚴密,整個機器的運轉較為統一。這套
機製用在經濟發展方麵,必然會釋放出巨大的
能量。美國人不可能接受日本式的管理,美國
人比較散漫,比較隨便,機器的運轉也較為民
主。日本人受上峰強製去打天下,非打不可,
不打不行。美國人往往出於自己的動機去打天
下,上峰的指示也可以民主地否定,上峰對此
也可以接受。在日本沒有這樣的故事,或者這
樣的故事不多。

如此等等。這裏提出的問題,不僅是兩種文化的差別,而且是要求人們再評價兩種體製。美國的體製,總體來說建築在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民主主義的基礎上,但它正明顯地輸給一個集體主義、忘我主義和權威主義的體製。也許美國人寧可在經濟上輸給別人,也不願放棄自己的體製。這套體製保證信仰的實現,同時也保證了社會的一定繁榮。今天的世界格局,似乎表明這套體製難以保證美國的最發達地位。人往往麵臨這樣的選擇:維持價值體係,還是追求更有效的體製——但違背傳統的價值體係。有的時候問題在於,一定的文化能否允許一個社會選擇全然不同的體製,往往不行。另一方麵,美國人又不可能接受日本文化。美國人對日本文化往往不那麽感興趣,不少人認為日本人處於不發達的文化氛圍中。在這一點上,不少美國人看不起日本人。這種心理屏障將保證美國的發展不快於日本,同時也保證美國人難以最後接受太陽帝國。

美國今天遇到了來自日本的挑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美國的體製、文化和價值反對美國本身。二次大戰後,美國獲得了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社會經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然而,相隔三、四十年後,美國的地位就受到了嚴峻和有力的挑戰。

可以說,日本隻是第一個向美國挑戰的民族。在下個世紀裏,必然會有更多的民族也向美國提出挑戰。那時,美國人才會真正反省自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當然,僅就日本和美國而言,日本在資源、領土上不可能超越美國。問題是美國社會上存在的種種相斥因
素和力量如果繼續這樣運動下去,不僅會使其優勢發揮不出來,而且會構成不可阻擋的危機和潛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